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目录

1

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用机器设备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科学、合理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估算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从产业化的角度推进其发展,是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与此同时,对政府部门和农机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科学决策水平为研究目标,以河北省农机管理工作为背景,利用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方法、系统工程、数据处理技术、技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农业机械化贡献率计算模型,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措施与建议,对目前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率

1、前言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不均衡,农机装备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动力机具多,作业机具少,机具配套低,户均机械动力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缺少适用机具。而且产品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产品整体构造质量等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能被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最终能使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后,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才能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优点,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广阔前景,才能投入更多资金,积极购买农机,更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增收促使农机手开阔眼界,解放视野,甚至是再学习技术,也促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购买能耗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农机具,推广多功能高效复工作业机械、加快老旧机型更新换代,与农业增效成正比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研究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减少人力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从国外多年的发展经验可知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能农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我们还差得很多。

现阶段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研究:①.水稻机械化。A.插秧机械化:我国插秧机械化水平很低。现有插秧机性能仅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实际80年代的水平,性能落后,可靠性差。B.收获机械化:我国水稻机收主要靠联合收割机,机型多、品种全,有自走式、背负式、轮式、履带式、全喂入式、半喂入式和梳脱式。②耕整机械化。在我国大中小型机具并存,小型机具占主导地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机与农艺未很好地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耕作机械或其它机具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农艺和农业生产的要求。③.精准农业技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利用农学、地理学、生态学模型,据田间变化,对生产过程实施一整套精确定位、定量管理集成化的现代化农业。精准农业作为一项新生的技术,在我国出现

的时间较短,在国内的研究都很宽泛,没有具体的如何操作推广,故也就难于将其推广在具体的实践中。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研究:①.水稻机械化。国外的水稻收获机械分为欧美和日本两种机型。A.欧美机型均采用全喂入脱粒,机型大,生产率高,适用于大规模。B.日本机型均采用半喂入脱粒,机型较小、生产率低,适用于分散和小田块水田条件。②.国外耕整机械化。耕作机械产品向多种、系统化方向发展;其次向宽幅、高速、高效方向发展;在此向降耗、减少土壤有害压实、联合作业机具方向发展。一次作业行程即可同时完成几项作业,向智能化与自动化方向发展。电子监控、液压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在耕作机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后是向工厂化小型多功能机具发展。③.美国是精准农业的发起者,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起步。现今国外已经将精准农业与联合收割机相结合,形成带有GPS的智能化精准农业联合收割机。利用差分定位系统(DGPS)确定收割机的位置,根据收割机的速度、割幅和谷物籽粒的流量可测出收获地块的产量,绘出产量分布图。其显着标志就是在田间作业中实时智能测产。

2.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产系统的子系统,它与自然资源、人畜力、生物化学措施、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信息和政策一起输入到农业生产系统,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因此,机械化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农业机器,经营规模和发展速度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生产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作用取决于它所具有的功能,其直接功能就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并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目标。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必须广泛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用良种、良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数量。然而要做到这些,依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借助于农业机械等现代设备与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因此,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成本的高低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农业生产成本高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绝大部分是依靠人工、畜力耕作,不经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中,人工费占40%~50%,而发达国家仅占10%~25%,农业生产过程中,若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则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农民增收。如: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据调查,在一般情况下,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不到30%,使用机械化,化肥深施技术可使利用率提高到40%。实验证明,碳酸氢铵、尿素机械化深施比撒施的利

用率分别由20%和37%提高到58%和50%。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很低,据资料显示,其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节水灌溉技术的进步,调查表明,一般喷灌比地面灌溉节水20%-30%,滴灌比喷灌节水30%-50%,地下灌比喷灌节水50%-70%,这样水的利用率可达70%。用性能优良的植保机械喷药可节省30%-40%的农药。以上数据表明农机化作业具节本增效的作用[16]

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质量是影响农产品实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大力倡导绿色农业,有机食品的今天,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生产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活动,与传统的人力、畜力作业方式相比,机械化作用方式具有效率高等特点,在抢收时、夺积温和减少损失方面的效果尤为显着,能够增加和提高农产品数量与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产出

农业机械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如旱作机械及灌溉机械的应用,增强了抗御灾旱的能力;植保机械的应用增强了抗御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联合收割机的应用,做到了抢收抢打,增强了抗御雹灾及防止粮食发芽霉变、鼠吃等损失的能力;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抗御“沙尘暴”的能力;推土机等农业工程机械的应用,在兴修水平梯田和水利工程等改造中低产田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各种不同进行再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应用,将使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增加农业产出。

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业劳动力,促使大量劳动力解放出来。近年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而且还促进了农业劳动力想非农产业转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贡献。目前国内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在农民纯收入中,第一产业出生人的比重持续下降,农民收入中非农收入比重持续增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高低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并与城镇化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大力发展对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只有在充分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才会从土地束缚中转移出来吗,去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拓展增收渠道,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同时也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准备劳动力条件、由此可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增效关系研究

如文所述,科学、合理地计算分析农业机械在农业产出中的贡献份额,不仅可以定量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效的作用,而且还将有助于正确了解和认识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和潜力与趋势。

农业机械化贡献率计算模型的建立

国内有关计算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大都是依据计算科技的贡献率思路和方法,结合农业机械化领域特点而形成。目前,国内有关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可以概括为主观指标法、贡献有无法和数学模型法。其中,数学模型法有cobb-Douglsa生产函数法(C-D法)、索洛余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站在宏观和系统角度出发测算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贡献率主要采用C-D生产函数法。鉴于此,下面选择C-D函数法来计算分析农业机械化对河北省农业产出的贡献。

农业产出增长是土地、劳动力、资金(物质消耗)等诸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技术进步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本文研究需要角度出发,将资金使用量的不同主要分为农业机械化投入和农业机械之外即农业生产中时间所有产生的其它物质消耗。若以Y表示农业产出,以X1、X2、X3和X4分别代表农业机械、农业用地、农业机械之外的其它所有农业物质消耗和农业劳动力投入,则农业生产过程的C-D函数可描述为

Y=A(t)·X1·X2·X3·X4 (a1-4) (3-1)

为了考察不同时期技术进步对农业投入产出带来的影响,将时间变量t引入式中。其中,al-4分别代表农业机械、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可利用上述四种投入要是的统计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得到。

(1)农业产出Y。农业产出可用农业总产值或农业总产量或农业利润表示,考虑到农业利润很难精确计算,加之农业机械目前在农业生产领域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为此,本文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由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组成的农业总产值作为农业产出。

(2)农业机械投入X1。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作用农业机械的综合价值磨损,可用当年农业机械原值以直线折旧法计算的折旧值表示。根据研究文献和农业机械使用的实际情况,折旧年限可按8年计算,则相应折旧率为%。

(3)土地投入X2。用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表示,由于农作物播种面积更能书面农业机械作业量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变化,因而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土地投入。

(4)资本投入X3。资本投入用扣除农业机械折旧额的当年物质消耗价值表示。

(5)劳动力投入X4。指在计算期内实际投入农贸市场的劳动力数量。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劳动力利用系数很难准确确定,故本文以统计资料上年末反映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作为劳动力投入。农业机械原值、农业物质消耗、农业劳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和

农业总产值可从《河北年鉴》和《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报表》中获得,河北省2000---2005年上述四方面的统计数据如表3-1所示。

.估计参数和建立模型

现以表1中的数据进行函数拟合。由于式(1)为非线性函数,对其两边取自然对数,则有:

lnY=ln(A(t))+a1lnX1+a2lnX2+a3lnX3+a4lnX4 (3-2)

令 Y`=lnY, C=ln(A(t))

X`1=lnX1, X`2=lnX2, X`3=lnX3, X`4=lnX4

可得 Y`=C+a1X`1+a2X`2+a3X`3+a4X`4 (3-3)

式中C----常数(即C-D型非线性生产函数)

表3-1 河北省农业总产值和农业机械、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值

根据上述步骤,利用表3-1中的Y、X1、X2、X3和X4的数据,通过多远线性回归分析可得以下拟合函数:Y`=+`1+`2+ (3-4)

回归方程F检验:F=,(4,15)=,(4,15)=.可见回归方程极显着。

回归系数T检验:tX`1=,tX`2=,tX`3=,tX`4=;

(15)=,(15)=,(15)=,(15)=.

由此可以看出,参数X`1极显着,参数X`2显着,参数X`3较显着,参数X`4极不显着。

剔除X`4,重新进行参数估计和函数拟合,得到回归方程为:

Y`=+`1+`2+`3 (3-5)

回归方程F检验:F=,(3,16)=,(3,16)=.可见回归方程极显着。

回归系数T检验:tX`1=,tX`2=,tX`3=;

(16)=,(16)=,(16)=,(16)=.

参数X`3极显着,参数X`1显着,参数X`2不显着。

将式(5)转换为非线性方程,得

Y=*** (3-6)

式(6)为河北省2000-2005年的农业生产函数回归模型。

4.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农业机械化能否得到又好又快发展,除了受政府宏观政策调控外,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主体是农户,农民收入能否得到有效快速的增长是影响农户投资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因而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与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本文以河北省为例,从农民增收角度研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河北省农民收入的构成及变化

河北省农民人均收入连续1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二,2005年人均收入达到6096元,然而,农业综合能力落后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变,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的中下游。1996-2006年河北省农民税收入构成及变化情况见表4-1、表4-2所示。

在表4-2中可知,工资性收入占的比重逐年提高,而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家庭经营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目前农业生产以传统生产工具为主,而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工具的适用范围小又密切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关系的定量分析

机械化作业水平与农民纯收入的回归分析模型

如前所述,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农民收入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定量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现利用1996-2006年河北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统计数据,见表4-3,据此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表4-1中的数据建立的回归模型如下:

y= (4-1)

相关系数 R=

y---农民人均纯收入; x---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通过分析发现2004年耕整地机械化作业统计由于统计口径问题与实际有出入,为此,剔除该异常点数据后,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Y=29679x-3763 (4-2)

相关系数 R=

y---农民人均纯收入; x---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上述结果表明,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显着相关。在此期间,综合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提高月元。

5.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结论与建议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和优化农机装备水平和结构

近年来,河北省农机装备水平随有一定提高,但结构不尽合理,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关键性农机具,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急需的育苗、栽植、收获机械,经济作物采摘、加工机械,种子、饲料、温室栽培设备等跟不上特色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拖拉机主机遇农机具的配套比低,目前全省农用拖拉机与农机具的配套比仅为1:,大大降低了拖拉机的综合利用率低。因此,为满足河北省农业生产,以及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项目等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发展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好的农机装备,实现农机装备总量的合理增加;另一方面,在重点保障粮油等大宗农作物机械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所需要的过各种农机装备,使农机装备品种和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实施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提高农机利用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

农机服务组织对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市场需求和农机管理部门的引导和大力支持,河北省适应当今市场需求的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成份、不同经济组织形式的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却存在发展数量少、覆盖面不广、服务层次低、利益联结松、运作部规范、凝聚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地要进一步改善环境,优化政策,积极与工商、

财政、国税等部门搞好协调,不断创新新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工商登记、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用地安排、用电优惠等方面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引导,改进服务,引导帮助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基层管理部门,利用资金、技术、机具等优势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壮大农机服务主体,条农机装备利用率,增加农机服务内容,实现农民收入提高。

加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行,粮食生产、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产后畜力及加工发展对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将会产生更大新的需求。为了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要在大面积普及推广成熟技术和机具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对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和研究开发,解决制约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的技术瓶颈难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机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服务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在农机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农机装与技术推广和产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围绕保障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对农民开展全方位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机具的能力。据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使用农机装备与技术支持,实现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增收。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河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成本高于机械作业成本已成为必然趋势,因而迫切需要农业机械来代替人力,坚强劳动强度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此带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结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减少农业人口,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6.结论

(1)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也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论文从四个方

面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计算农业机械化对增加农业产出的贡献来研究分析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增效关系,以及建立农业机械化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模型研究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结果表明,上述方法能够较好地从定量角度分析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

(2)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测得河北省2000-2005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着表明农业机械化在实现农业增效,增加河北省农业产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1996-2006年河北省相关统计数据,建立了河北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回归模型,且二者相关性显着,这表明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因此,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技术手段。

(3)农业增效、农民的增收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机制创新。要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农机产、学、研、推有机结合,鼓励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安全高效的农业机械。当前,要着重加快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马铃薯、甘蔗、油菜等经济作物重点作业环节的农机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应用。要加大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植保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旱作节水等节能、环保、增效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农民增收提供一个重要的渠道。

7.后记

农民增收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民生、民计的大问题,我生在农村,工作在基层,对农民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衷心感谢农工委、研究室、统计局以及威县农机监理站的领导、同事为这篇文章提供的大力帮助。本文谈不上什么研究,只不过看到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问题,然后认真思考,翻阅一些资料,走访一些部门、专家、学者和农机手,最后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而已,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杨邦杰,洪仁标,贾栓祥,等.农业机械化对农业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3);50~53

[2]程智强,贾栓祥,洪仁标,等.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贡献历程理论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65~67

[3]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试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

[4]李春迎,许锦英,李汝莘,等.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方法的评析.农业装备技术.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研究院;江苏省镇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主办;2004,VoL30(4):40-42.

[5]孙福田,王福林,等.DEA方法测算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的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态研究所与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委员会共同主办;2004,VoL20(3):186-188.

[6]王福林,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出增长中贡献的测算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161-164.

[7]李兴国,王凤娟,张晋国,等.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主办.2006(3):37-40.

[8]唐启义,冯明光,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技出版社。

[9]宗晓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贡献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高连兴,刘凤丽,吕子湖,等.对东北农业机械化特点及其对种植业纯收益的贡献率J.农机化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2003(3):37-39

[11]杨青,朱瑞祥,张婕,等.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的研究[J].农

业工程学报,2000,16(6):64-67.

[12]魏红安,邵世禄,黄颜彪,等.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135-137.

[13]宗晓杰,杨广林,王福林,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测算农业机械化贡

献率[J].农机化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2000(3):37-39.

[14]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统计年鉴[Z].1986-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5]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报表[R].1985-2006.

[16]谭湘晖.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作者:孙晶明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6期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实际上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资源配置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是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负有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重任。农业资源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耕地、水和环境。适应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应该做到:一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二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三要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环境污染。 因此,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草原改良与人工草场建设工程技术、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航空技术等将是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 一、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不光只是稳产、高产,更要注重于高效。环保型农业、都市农业应运而生。要满足这一点,仅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助于农业机械的帮助,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农业机械化可提高农产品质量。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

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 等。 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市场因素。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

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综述(朱晓阳)

摘要与建议 在关于少数民族与贫困的文献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例高于汉民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贫困的通常标准来看,我国剩余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问题是:“何谓贫困?” 无论如何定义贫困,它都没有离开经济性指标这个基本。而经济性指标总是用“收入”——总是要转变为现金收入——来衡量。在这些定义之外,当前在反贫困业内(特别是NGOs)比较关注“权利贫困”问题。 在分析少数民族贫困成因时,研究者普遍会针对不同区域或侧重不同方面。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主要原因:1)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制约; 2)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3)人口增长快,人力资本欠缺;4)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束缚。在关于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方面,一般都认为其深刻意义在于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影响。 近年来,对权利贫困关注者一般都会注意到“原居民”的发展权利问题。然而,除少数学者的讨论外,关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展权利讨论也没有脱开现代性和新自由主义视野的局限。一些人类学学者基于人类学关于“后发展”和“发展的人类学”的视角,提出要“创造不同话语和表征”的观点,这种观点包含颠覆“贫困”的意图。比这种观点稍平实一些的主张则强调:注重培育发展主体,推动少数民族公民社会建设的责任和意识。 我们认为还可以补充如下两点作为建议:1)从国家层面应该大力宣传和提倡“多样性的幸福”或“另一种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反对用经济或统一的发展尺度来衡量每一个民族或群体,并以此尺度确定“贫穷”或“富裕”。2)在实践活动中,应当鼓励本土知识分子参与和帮助本土发展,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学者或长期进行民族研究的学者以其公共的身份,自觉承当起联系民间与国家的桥梁。

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本文笔者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现状着手,分析了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阐述了当前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有效推动农业机械化的措施,进而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增产;收入;粮食产量;影响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同时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业增收的重要手段。鉴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业的机械化,提高机械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化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是对传统农业发展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农业机械化使得人均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粮食生产区推进机械化的进程,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产出率,真正的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范围,进而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其次,农业机械化扩大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摆脱了生产和经营管理对农业发展的束缚,扩大了发展规模,进而推动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可见,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截止到2012年,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7%,农业进入了机械化阶段,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还未=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粮食产量提高,并且投入减少,这就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效率,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这就解放了劳动力,进而使农民可以通过其他推经赚取更多的报酬。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种大型以及中小型的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提高农业产量

农民增收问题论文综述

中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关学者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为此,很多学者关于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农民税收政策对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村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终结了实行2000多年的农业税。相关学者关于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看法。戴天放①研究认为取消农业税在短期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相当明显直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其长期趋势却表现为农民增收效应递减,主要是农业税减免引起市场交易成本如农资成本、人工成本增加和引起政府农业服务职能萎缩等。贺景霖②分析了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税费减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农业税取消后,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 ①戴天放,罗莹.取消农业税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报,2008,20(11):148-151 ②贺景霖.农业税费减免周口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2008,25(6):118-120

贫困的概念及概述

第十三章贫困问题 概述: 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但社会发展至今,贫困问题却日益严重地摆在人们面前,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严峻课题。人类社会渴求摆脱贫困,不断地寻找脱贫的出路,但结果并不如人所愿。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本章从贫困的一般概念类型出发,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和中国反贫困政策进行深入剖析。 世界:(观看世界贫困图片)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也日益恶化,据有关国际组织2005后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亿人挨饿。目前,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约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南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国。非洲人口的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拉美地区有近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50万妇女死于分娩及有关的并发症,700万人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800万儿童死于因饮水和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疾病,这些数字之和远远超过战争所造成的死亡。由于营养不良,发展中国家5000万儿童智力和体能不健全。此外,有亿学龄儿童失去了入学机会,其中80%是女童。 我国:(观看中国贫困图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国现在面临的贫困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最新消息)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2014-12-15日公布的消息,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1年的最新标准,相当于每天1美元,25年保持低标准,终于接近世界扶贫标准)的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8249万人;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在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这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

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在线作业-...

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在线作业-...

————————————————————————————————作者:————————————————————————————————日期:

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10-05 10:17:31 一、单选题 1.(5分)旱农是指在有限降水、典型的是在年降雨量少于()的地区,不采用灌溉而种植作物的农业。 A. 600mm B. 500mm C. 350mm D. 400mm 答案B 解析 2.(5分)一般情况下,机器的寿命可以分为自然寿命、经济寿命和技术寿命几种,在我国当前使用条件下,农业机器更新主要考虑()。 A. 技术寿命 B. 使用寿命 C. 经济寿命 D. 自然寿命 答案C 解析 3.(5分)价值工程中的“价值”的特定含义是()。 A. 产品所能卖出的价格 B. 产品的功能多寡

C. 产品的功能与成本之比 D. 产品的价格与成本之差 答案C 解析 4.(5分)下列几种抗旱耕作法中最难实现机械化作业的是()。 A. 沙田法 B. 深松法 C. 沟播法 D. 垄作法 答案A 解析 5.(5分)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关键作业机具是()。 A. 免耕播种机 B. 旋耕机 C. 深松机 D. 秸秆粉碎机 答案A 解析 二、多选题 1.(5分)保护性耕作减少农田扬尘的机理是()。 A. 翻耕地表平整 B. 免耕地表粗糙

C. 免耕根茬固土 D. 覆盖土壤水分增加 E. 深松土壤疏松 答案B,D,C 解析 2.(5分)免耕播种机比普通播种机增加的功能为()。 A. 种肥分施 B. 喷洒药剂 C. 清草排堵 D. 地面仿形 E. 破茬入土 答案C,A,D,E 解析 3.(5分)计划职能的内容是()。 A. 怎样做 B. 何时何地做 C. 为什么做 D. 谁去做 E. 做什么 答案E,C,D,B,A 解析 4.(5分)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水分的机理是()。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目录

1 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用机器设备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科学、合理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估算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从产业化的角度推进其发展,是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与此同时,对政府部门和农机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科学决策水平为研究目标,以河北省农机管理工作为背景,利用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方法、系统工程、数据处理技术、技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农业机械化贡献率计算模型,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措施与建议,对目前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率

1、前言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不均衡,农机装备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动力机具多,作业机具少,机具配套低,户均机械动力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缺少适用机具。而且产品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产品整体构造质量等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能被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最终能使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后,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才能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优点,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广阔前景,才能投入更多资金,积极购买农机,更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增收促使农机手开阔眼界,解放视野,甚至是再学习技术,也促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购买能耗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农机具,推广多功能高效复工作业机械、加快老旧机型更新换代,与农业增效成正比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研究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减少人力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从国外多年的发展经验可知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能农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我们还差得很多。 现阶段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研究:①.水稻机械化。A.插秧机械化:我国插秧机械化水平很低。现有插秧机性能仅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实际80年代的水平,性能落后,可靠性差。B.收获机械化:我国水稻机收主要靠联合收割机,机型多、品种全,有自走式、背负式、轮式、履带式、全喂入式、半喂入式和梳脱式。②耕整机械化。在我国大中小型机具并存,小型机具占主导地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机与农艺未很好地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耕作机械或其它机具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农艺和农业生产的要求。③.精准农业技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利用农学、地理学、生态学模型,据田间变化,对生产过程实施一整套精确定位、定量管理集成化的现代化农业。精准农业作为一项新生的技术,在我国出现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咨询题研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差不多进入一具新的进展时期。新时期的要紧标志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差不多基本满脚现时期农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全国改革、进展、稳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新时期也浮现了新咨询题,要紧是粮棉等多数农产品浮现了时期性供过于求,品质别彻底适销对路,农民增产别能相应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中的突出咨询题。所以,研究和探讨怎么促进农民增收咨询题已成为国家和专业人士当前的一项要紧工作内容。下面,笔者试从我国农民增收现状、存在咨询题及原因和促进农民增收对策三个方面做以论述。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 (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时期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传统农业资源开辟及农业产业组织方式下,由于其中的粮食生产等基本产业的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产业改造缓慢,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相关产业发育滞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具体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时期性,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979年到1984年,这是建国以来农民收入增幅最快的阶段。在这六年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实际增长14.8%。 第二时期,从1985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进展的重心由农村转向都市,农业生产延续三年徘徊别前,但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进展,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仍以5%的速度保持增长,但增长势头较前一阶段有所减缓。 第三时期,从1989年到1991年,农业生产走出低谷,粮棉油等要紧产品浮现恢复性增长,但在并且浮现了农民增产别增收甚至减收的局面。这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0.7%,其中1989年还浮现了负增长。农民收入都是处于停滞状态,退到了农村改革往常的增长水平。 第四时期,从1992年到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5年间农民收入实际年增长5.6%,但其间波幅较大。 第五时期,从1997年到2002年,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形势,农民收入增长再度缓慢,增幅回降。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6%,较1996年下落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62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97年实际增长4%,增幅比1997年回降0.6个百分点。1998年农民收入增长要紧是来自工资性劳动酬劳收入的增加,而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却浮现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99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3.84%,直至2002年,增幅仍在回降。但2003年,中央加大了解决“三农”咨询题的力度,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进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了4.3%。 (二)农民收入低速增长对国民经济进展的别利妨碍 农民收入低速增长,别仅直接妨碍农民日子水平的提高和农户生产投入的增加,而且对城乡农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别利妨碍。 其一是,农民收入增长滞缓,迫使农民紧缩消费。农民日子消费支出增加额在2002年只相当于2000年17%的基础上,全年日子消费支出低于上年,虽然2002年由于农村日子消费指数的负指现象,拉动了农村居民日子消费的实际支出与2001年基本持平,但其直接导致的农民消费能力弱化是显见的,以至2002年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落了4个百分点①。农民消费支出的停滞和下落,导致目前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日子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何平 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对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也比较热烈,本文主要从贫困的内涵介入,阐述了贫困测量的不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贫困测量方法 Abstract: Poverty problem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imaril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then expatiates different approaches about poverty measurement, also compares and evaluates these approaches. Keywords: poverty measurement approach 一、对贫困的理解。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和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的,把贫困看成是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状态。早在1901年,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就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这里提出的是基本生存要求实际上就为以后确定贫困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涉及到的是绝对贫困的概念。 社会学家则把贫困认为是个人能力(如受教育的程度和健康水平等)缺乏而难以维持人类基本福利水平的一个表现。这其中,一部分社会学家及人口学家把社会、行为和政治因素作为评价福利水平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们不正当的行为,相对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人认为,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需要从物质层面上给予准确的界定,而且还要从人的能力和社会因素方面给予概括。贫困的内涵应该从经济福利(economical well-being)、能力(capability)和社会排他性(social exclusion)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贫困在经济福利水平上的表现就是贫困人口难以维持包括在经济上、心理上、社会政治方面最低的生存标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飞跃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而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一:农业机械自动化建设 一、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定义:农业机械或者装备在自身运行期间或运作状态下不依靠人手操作或感官而独立的将其完成。农业机械自动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农副产品的生产本金、减少农民劳作带来的疲劳、提高农副产品的生产效率等,而且还可以整体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因此,农业机械的改善应从降低生产本金、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出发,不断的进行设备的完善,以达到高尖精的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逐渐繁荣,机械自动化技术也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范围应该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扩大,使农业机械化水平保持整体发展的良好趋势。农业机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了我国农业厂家的生产能力,随着农业机械能力的不断加强,其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主要的市场有农机销售、设备维护与田间作业等。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市场的不断扩宽,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沟通与合作,我国的一部分大型企业用市场交换技术的形式,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从而提高国产农业机械的质量与生产效益。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仍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进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农业机械制造水平低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水平较低,有多种农业机械产品是仿造发达国家的机械产品。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中,仅仅对农业机械做了部分改进或是增加设备来降低生产农业机械设备的成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应用与推广。所以,开发符合生产需要的农机设备应作为我国农业机械设备主要的发展方向[1]。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不稳定 因为我国的农业自动化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在相关农业机械科学技术方面未能得到应有的利用,例如:全球定位系统、检测监控系统与动态控制系统等有利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软件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发展需要。我国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对精准农业方面的研究管理强度还不够,导致我国农业发展不够成熟稳定。 二、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模式

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发展农村生产力,核心是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来抓。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难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我们就通许县的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 1 通许县基本情况 通许县总面积767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5.5万公顷,辖6乡6镇,304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6.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4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03元,同比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1元,同比增长7.6%。 2 农民人均收入现状 2.1 5年来农民收入情况 2009年全年总播种面积13.0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7万公顷,增幅5.97%;其中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9万公顷,棉花、花生、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0万公顷。在经济作物中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占75%以上,复种指数达到2.43。全县春马铃薯―春玉米―秋菜花、小麦―越冬菜―无籽西瓜―辣椒等一年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发展到3.3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3万公顷,增幅11.1%,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1.1 2005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69.6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58.7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37.3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08.0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1 3.12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2.0%;家庭经营收入4011.8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6 4.84元,林业收入26.33元,牧业收入1088.17元,建筑业收入3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50.1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131.62元,社会服务收入18.11元,文教卫生收入1.16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 5.9%;财产性收入17.24元,占总收入的0.37%;转移性收入81.91元,占总收入的1.8%。 2.1.2 2006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88.8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695.9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92.63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81.07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22.26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4.8%;家庭经营收入3764.81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79.61元,林业收入39.7元,牧业收入872.23元,建筑业收入4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49.9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6 3.77元,社会服务收入12.91元,文教卫生收入0.08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3%;财产性收入131.94元,占总收入的2.8%;转移性收入96.16元,占总收入的2.1%。 2.1.3 2007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5621.8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96.43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79.80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389.19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7.44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4496.90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901.61元,林业收入30.21元,牧业收入1338.30元,建筑业收入0元,交通运输业收入34.90元,贸易餐饮业收入318.85元,社会服务收入 3.20元,文教卫生收入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0%;财产性收入27.10元,占总收入的0.5%;转移性收入101.40元,占总收入的1.8%。 2.1.4 2008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653 3.4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158.4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12 4.5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50 5.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8.61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5051.69元,种植业人均收入3039.31元,林业收入7 6.24

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在线作业

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7-11-13 14:25:29 一、单选题 1. (5分)旱农是指在有限降水、典型的是在年降雨量少于()的地区,不采用灌溉而种植作物的农业。 ? A. 400mm ? B. 350mm ? C. 500mm ? D. 600mm 纠错得分:0 知识点:3.2 国典型的抗旱耕作方法与机械化旱地作业体系展开解析答案C 解析 2. (5分)一般情况下,机器的寿命可以分为自然寿命、经济寿命和技术寿命几种,在我国当前使用条件下,农业机器更新主要考虑()。 ? A. 使用寿命 ? B. 技术寿命 ? C. 自然寿命 ? D. 经济寿命 纠错得分:0 知识点:5.5 农业机器的更新展开解析答案D 解析 3. (5分)价值工程中的“价值”的特定含义是()。 ? A. 产品的价格与成本之差

? B. 产品的功能与成本之比 ? C. 产品的功能多寡 ? D. 产品所能卖出的价格 纠错得分:0 知识点:2.5 现代管理方法在农业机械化管理中的应用展开解析答案B 解析4. (5分)下列几种抗旱耕作法中最难实现机械化作业的是()。 ? A. 垄作法 ? B. 深松法 ? C. 沟播法 ? D. 沙田法 纠错得分:0 知识点:3.2 国典型的抗旱耕作方法与机械化旱地作业体系展开解析答案D 解析 5. (5分)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关键作业机具是()。 ? A. 秸秆粉碎机 ? B. 旋耕机 ? C. 深松机 ? D. 免耕播种机 纠错得分:0 知识点:3.3 北方旱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展开解析答案D 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保护性耕作减少农田扬尘的机理是()。 ? A. 覆盖土壤水分增加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经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

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进,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当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中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

中国农民增收问题思考与研究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关学者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为此,很多学者关于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农民税收政策对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村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终结了实行2000多年的农业税。相关学者关于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看法。戴天放①研究认为取消农业税在短期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相当明显直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其长期趋势却表现为农民增收效应递减,主要是农业税减免引起市场交易成本如农资成本、人工成本增加和引起政府农业服务职能萎缩等。贺景霖②分析了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税费减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农业税取消后,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 ①戴天放,罗莹.取消农业税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报,2008,20(11):148-151 ②贺景霖.农业税费减免周口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2008,25(6):118-120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1.1 贫困与中国的贫困群体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给“贫困”下的定义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我国的贫困群体可以归纳为无法合法地获得基本生活条件并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人的集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6万农村人口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的入户调查,确定农村贫困标准2003年为人均年收入637元,按照这一标准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有2 900万,城市中有2 000~3 000万的贫困人员需要救助。这两部分人口属于绝对贫困人群。 这一贫困群体主要由以下两类人员组成:一是计划体制下的贫困群体。一般是城市中的三无人员, 即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人;农村中的五保户,由集体经济负担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农村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二是市场体制下的新贫困群体,城市下岗、失业、半失业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以及在农村中因城市化,而“上班无岗、种田无地、劳保无份”,生活陷于贫困的失地农民,以及流动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部分农民工。除了这一绝对贫困人群外,我国还有近2亿的农村人口的年均收入是在850~950元之间,以及一些因灾返贫和因病返贫的人群。 1.2 中国的贫困现状 1.2.1 计划体制下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由农村补贴城市,农业补贴工业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计划体制下,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表现为“普遍性的区域贫困与极端贫困”。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财力得以能够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扶贫运动,使一些贫困地区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处境,取得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2004年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宣布: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 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 1.2.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贫困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中除了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三无人员外,基本上不存在贫困群体,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许多国家给予的优惠,比如就业、上学、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通过户籍制度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区分开来,逐渐形成以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的城市经济体制。随着市场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从而使职工的生活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集体单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在转轨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造成了自身的经营困难,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减发、停发职工工资,造成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出现。 从收入分配制度上来说,由于规范和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法律、法规、经济杠杆、行政措施等存在许多缺陷,从而导致了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非透明化、非制度化,同时由于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不力,对低收入群体又保护不足,使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造成相对贫困现象。 2 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2.1 非政府组织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 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以盈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组织形式,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 由于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因此它具有和政府与企业相区别的特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五特征法,只要是符合这5个特征的社会组织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