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摘要语文意识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它包含朗读的标准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等等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是阅读时的品读、积累意识,表达时的运用、达情意识,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时的品读、积累意识,表达时的运用、达情意识。本文中笔者浅述了语文意识的一些培养方法。

关键词语文意识低年级培养

语文教学要彰显学科特点,就是要高举“语文”的旗帜,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对言语形式的一种自觉关注,学生的语文意识一旦形成,在阅读文本时,就能既得“意”也得“言”,在表达时,就会既关注”意”也注意“言”,可大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意识灌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培植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如何去培养语文意识呢?

一、在对比中体悟中培养学生的品读意识

阅读时的品读意识,是语文意识的核心。但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感悟,主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味的读读悟悟,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一种混混沌沌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中,往往是学生读得热闹,说得热闹,学完课文后,除了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以外,对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科学等一些语文知识学生却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我以为,语文教学该精确的地方,还是应该精确的,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感悟,收获一定是甚微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亲近语言,玩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解读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写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刘禹锡有句经世名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那么,学生写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而多翻“杨柳枝”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新的发现,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径。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这种“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的“命意”,必然得力于他的创新意识。 学生作文如何才具有创新意识呢? 融入时代新意识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他的意思是,文章应该写时代的人,叙时代的事,论时代的理,描绘时代的风貌,传播时代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表现、新要求和新趋向等捕捉入篇,融于意象之中,使文章立意与时代脉搏合拍跳动。 这种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文章的命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用一些传统题目去指导学生写作,如古代笑话《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以此作为写作材料,往往以《〈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滥竽充数〉》等等作为作文题目,姑且不说这类题目大而空,削弱学生的写作兴趣,淡化学生的写作激情,束缚学生写作的思维活动,就是以时代感来衡量这类题目,也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没有今天的生活气息,没有鲜活的时代意识。如果换成下面的一些题目:《南郭处士下岗以后》(记叙文题)、《吹竽也要竞争》、《选用人才、重在考核》、《从“滥竽充数”谈用人制度》、《优胜劣汰话“吹竽”》(议论文题)等等。这些文题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见闻、思想合拍,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行文,作文必然有一定的分量。可见,一篇好作文如果再有一个新颖的好题目,那么,不但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之一读为快,而且读后给人一种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教师拟出有创新意识的题目,首先内容要新。如反映中学生零花钱问题的议论文不少,像《小议“零花钱”》、《给孩子零花钱是爱还是害》,俯拾即是,毫无新鲜感。但像《十五岁,没有零花钱》就不同凡响,“十五岁”,表示中学生特定的年龄,“没有零花钱”,又构成一个特异的思考环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巧换传统题目。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中,有许多传统题目,如果不违背作文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换用新颖有趣的题目,既避免千人一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力求避免用传统题目禁锢学生的思维活动。下面破折号前面的是传统题目,后面的是改换的题目:《我的妈妈》——《妈妈进了“扫盲班”》(写妈妈更新知识、学习电脑的故事。题目具体而新颖,学生爱写、好写。)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确立了以《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

3、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阅读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 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 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过程 分三大阶段,历时一年。 (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 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 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培养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研究-精品文档

培养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从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来看,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数据是任何科学的基础,但是只有数据是不够的。“要是没有数据分析,就不值得努力去收集数据”。科学家的许多研究工作,就可以看成是对数据的思考。 2.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统计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此要求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对比两者定义,可以发现它们有着明显不同:从“统计观念”到“数据分析观念”,要求更加具体,价值指向更加明确,这一变化将对统计和概率内容的教学产生很大影响。 3.从生活实际的需要来看,数据分析对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口普查是重要国情国力的调查。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多样,经济复杂,于2010年11月1 日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此外,数据分析对个人也很必要。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大量的信息都是用数据来表现的,我们进入了一个“数据时代、图表时代”,理解数据的素

养是未来 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 4.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统计与概率”是实验稿所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思想、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和区别、课堂上应当突出的关键和重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应当达到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及认识上的分歧。目前,广大教师统计和概率的教学视角狭窄,片面追求绘制统计图表的方法和计算技巧,教学中缺乏数据的多元分析、读懂图表及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规律、体会随机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据意识、统计思维等方面的有效培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了《培养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案例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数据: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者技术设计等作为依据的数值。英语为data ,严复1902年在《穆勒名学》中将它音译为“棣达”、“弟佗”,“数据”这词出现比较晚,1936 年后才在一些介绍外国科学进展的文章中出现。笔者认为,数据,是有根据的数,是可依据的数。当我们对某个随机变量(比如某个年龄的学生身高)进行观测时,事先不能预料会取到谁的身高,而一旦某位学生被抽取到,就称这个人的身高数值为这个

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通过这种认识所的情感,然后向语言文字转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这种转化的能力。小学作文的创新必须符合小学生身心各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唯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教学,才有生命力和实效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作文教学学会创新。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曾几何时,急功近利的填鸭式教学占满了教师整个课堂,丝毫不考虑被“鸭”化了的学生的年龄征、认知水平、个性心理差异,一律进行刚性的“楔入”。而今,这种教育观念已被如火如荼的新的教学理念所替代,教师的一桶水,学生的一杯水的日子一去不复反,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是“自来水”是“挖泉人”。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文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变,教师必须培养的作文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作者、读者、评价者,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有的学生说作文时侃侃而谈,流露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真正下笔时却茫无头绪,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就是被作文的条条框框所限,有的甚至还顾虑重重,害怕这样的作文写出去会遭老师斥责。其实,作文教学是育人的好机会,教师的引导不仅仅是指导他们完成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反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人格意志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其中。我们固然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并把动人的

事件的欢快的情感写进作文中,但也不要回避遇到的不良方面。要教育学生敢于面对有违社会规道德的现象,要激起他们有愤慨,以主人翁的态度勇敢地开展批评,而作文正是表达自己感情和态度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能这样培养学生的话,作文的天地就更广阔了。 二、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践,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点在“行”。“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顿”。叶老先生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憾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来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妙的作文之道往往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悟”出来的。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必须构建大作文教学观,教师要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的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写作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学习作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 三、开拓新的作文领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而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 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资源。 二、生活问丿“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 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 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2. 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一一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因为小学生理解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朵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理解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水平。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 “分析法”和“综合法”都能够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不过,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的学习,使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我们在平时的科学课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多为学生创造收集、记录、分析数据的实践机会,学生只有经常参与数据分析的实践,数据分析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数据分析是有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在我们教学中,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调查等获取客观事实,观测工具的可靠性和学生运用工具的技能技巧,直接影响着测量结果及其分析 学习后我知道分析数据为主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所谓数据是指在科学实验、检验、统计等所获得的和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查证、决策等的数值。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数据的来源,科学实验、检验、统计等活动获取的可以说,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政治、军事、科学、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对数据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很难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获胜。我这里讲的意思是,我们教师应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数据,应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当然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必须

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而不是喊口号 在科学课中,从表现形式上,使用数据主要是测量数据。性质上是定量的数据,即长度、面积、体积、重量、速度等。归纳起来,小学科学课重点指导学生获取、分析诸如长度、面积、体积、重量、速度等支持探究活动的测量数据。 现代社会是一个数据化的时代,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背后都会演绎成大量的数据信息,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产业,随着处理数据信息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汇集了各自急需的数据分析人才,如证券分析师、会计、资产评估师等,因此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数据分析观念与能力,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首先,我们的学生其实本身就时时处在数据的海洋中,像平时的各门课程的测试成绩、周围商品的价格、身体生长发育的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记录数据等等,但学生并没有有意识的去分析这些数据,只是教师在总结学生成绩时,才会给学生分析一下这些数据体现出来的问题。基于这种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依据学生现时遇到的事态,有意识的让学生计算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并让他们根据数据看看能得到什么信息,以利于指导自己行为。其次,帮助学生根据问题的背景掌握数据分析的正确方法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统计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数据分析。不论是统计

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意识

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意识 作者:潘娟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6年第10期 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常坟学区金皇小学潘娟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度,提升学习能力,更好的提高阅读水平。文 章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阅读教学中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写作意识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写作不仅考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拥有广泛的阅读,进而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意识加速培养,帮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获得共同进步。 一、在阅读方法上培养学生写作意识 在培养学生写作意识时,需要教师将语文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 样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当然,在阅读方法上,教师需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认真 思考自己应该思考哪些知识点,如何进行思考等等,培养学生的意识,特别是在遇到不认识的 字词时,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以思考,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当阅读过程中发现 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时,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加以琢磨,更好的体会这种语言内涵,培养学 生的写作意识。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多加关注一些与课本中有联系的词汇,更好的提升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从生活中积累词汇和经验,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帮 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当学生结合现实中的生活,掌握组织语言的技巧之后,才能真正 提升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影子》时,教师可以从阅读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先带领学生通读 这篇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探讨这篇文章采用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 队合作能力,让学生结合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影子,为学生 后期的写作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提 高学习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二、在学习兴趣上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当学生对写作和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愿意花出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去钻研,因此,兴趣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意识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 极的开始写作。由此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重要因素。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 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对学生加大练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欲望,自发的提升自己写作能力。而作文可以更好的展示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文字的叙述将自己的真 情实感表达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时,不仅要

浅谈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到国民生产总值,小到家庭的收支,都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离不开统计。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也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大家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这个领域的学习而言,重要的绝不仅仅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而是要让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对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下面就以统计为例说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能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即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有用的,数据是有信息的,也就是说统计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一些情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统计活动材料的选用应采取由近及远的原则,先是身边的事、然后社会环境、再和其它学科相联系。收集的素材先是全部数据,如全班学生,利用统计对象的确定性组织统计活动,学习统计图表;随着学习的深入,统计对象更多地具有随机性。例如,“估计你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你的估计。”在该统计活动中,每个同学家庭每个月要丢多少个塑料袋,统计对象的总数非常大,统计起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和物力。此时,就可以渗透抽样统计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

选择统计对象。这里,统计对象可以是全班同学家庭的某些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或部分同学家庭的某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例如,通过农民分析往年的农产品价格,可以估计出今年的农产品价格,然后适当调整自己的农业种植结构。让学生意识到分析、整理后的数据还能帮助人们进行预测,体会统计的价值。 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些。在统计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把学生成为按一定指令办事的操作工,要有探索性。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统计融入到解决问题之中,有利于统计观念的形成。 设计问题情境,学生体会需要收集数据。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就要让学生经历产生和发展统计思想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意识。 学生体会到分析数据能帮助人们做些什么。“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应该在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后,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讨论这些数据除了能帮助我们解决刚才提到的问题以外,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例如,通过农民分析往年的农产品价格,可以估计出今年的农产品价格,然后适当调整自己的农业种植结构。让学生意识到分析、整理后的数据还能帮助人们进行预测,体会统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15-05-08T15:56:47.023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4月总第175期供稿作者:周加成 [导读]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周加成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莲中学342400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因为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而事物和事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局限性对华贸易。如《地球是圆的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科学世界》说:“地球真的是圆的吗?地球并非是完善的球体,它更像一只撒了气的皮球,这种不匀称是由于地壳内的温度变化引导地球深层无能无力造成的。”我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 三、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重要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谋篇的意识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谋篇的意识 摘要: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都是学生学习写 作知识的范例。本文从化“整”为“零”和“切割置换”两方面的能力训练入手,阐述 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谋篇意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谋篇布局;意识 作者简介:邓闽玲,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一中学。 现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知识的范例,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教材,使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潜心钻研和 不断实践的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从阅读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写作方面的知识,培养学 生的写作能力,取得较好了的效果。 学生在作文中,往往表现出结构不严谨,层次不清晰,衔接不自然,前后不照应,谋篇 意识不强的毛病。为探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剖析范文结构特点 并以此联系学生写作实际,进行谋篇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谋篇意识?从整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化“整”为“零”和“切割置换”两方面的能力训练入手。 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文体的文章,作者在动笔之前,对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层次总 是要进行精心设计,认真考虑的。而语文阅读课的核心因素就是要我们弄清作者成文的思路,把它化“整”为“零”,通常表现为段落层次的划分。不过这里的划分,不是一般泛泛划分,而 是强调在划分当中,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同作者构思的条理顺序、详略处理、过渡照 应及结构框架的设计安排联系起来,通过对范文段落层次的切割训练,达到使自己能发现问题,学到技巧,写作时灵活应用的目的。 我们在分析课外阅读文章时,常常这样讲,要想读懂一篇课外阅读,必须把握住作者写 作的意图,理清文章的思路。针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样的问题,还必须弄 清在讲什么问题,是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发表意见,也就是必须明确话题的范围。那么又如何 去明确话题的范围呢?笔者认为应该先建立起对阅读文章的“宏观”认识,也就是说要整体感 知文章的内容,只有整体感知内容,才能对“微观”问题加深理解,才能避免主观随意性。假 若对文章的话题和主旨都把握不准,就无法分辨作者对所具体论说的事物的观点和态度。因此,要正确判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必须着眼整体。在具体的问题面前,我们不妨进行二次 阅读,从局部的角度去把握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来印证初读对全文的感知是否正确,以及 时调整方向。不过我们在阅读时,还必须注意不是所有的观点,都能代表作者的思想。 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注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则能便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而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之上,也更容易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所以,理清层次、清理要点是基础。只有了解他“如何写的”和“写了什么”,才 能进一步体味他从中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篇文章,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浑然的整体。通过化“整”为“零”,整体也就变成了许多部分。解剖切割别人的文章,再联系到自己作文前立意谋篇的意识,这实际上是对写作规律的“内悟”,这样的“内悟”是进行写作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进行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 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写作谋篇的意识和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有了把文章化“整”为“零”的意识和能力,对写作谋篇来说,只是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要 想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还必须培养“切割置换”意识。以求深入理解认真构思文章层次的意 义所在。 这里以《驿路梨花》为例,具体谈一下“切割置换”的问题。阅读本文时,我们把它切割 成五部分:1.“我”和老余见到小屋,不知从何而来;2.水足饭饱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3.“我”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4.遇见梨花妹妹; 5.点题点人。这五部分相对独立,却又联结紧密。从整体结构看,全文是按顺叙组织材料的,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阅读 中教师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文章的层次按时间的先后来置换也可以 成篇,那该是什么形式呢?同学们讨论回答: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造茅屋——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么,

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还是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结合春游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前要做那些准备,然后出示一些商品的单价:方便面面包鸡腿酸牛奶鲜奶蛋糕可乐台布每包1元每个2元每

关于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关于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生成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观念,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解决问题,这才是根本。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都离不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以数学的眼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数据观念的培养,就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 关键词: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到处充斥着数据,这些数据有时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使人心绪不宁,因此,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尤为重要。掌握正确的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方法,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人们在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的方法,是人们发展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是人们发现事物价值存在性的工具。 数据分析过程 一.数据的收集 “数据”在数学中的意义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出现形式。它可以是指一组有意义的数字,如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身高:156cm、167cm、158cm、173cm……它也可以是指一组有意义的非法信息,如今天妈妈从超市买回的东西:饼干、牛奶、香蕉、薯片、西红柿、……因此在数据的收集中,当我们面对各种文章、报道、调查时我们应保持理智的心态,寻找最权威、最有效的数据,这样我们的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收集数据的过程:例题:我们班推荐谁当学习委员?1.明确调查问题——谁当学习委员。2.确定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3.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采用投票选举的方法。4.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心目中认为最合适的一位同学的名字写在纸条上,投入推荐箱。5.记录数据——由一位同学唱票,另一位同学记票(以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得票数),第三位同学在一旁监督。二.数据的整理 数据整理是对调查、观察、实验等研究活动中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检验、归类编码和数字编码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数据收集后确杂乱无章地乱放,那么他们和胡乱涂鸦的东西差不多,那么这样的一组数据对我们来说意义不大。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数据整理,得出其中包含的意义,并把它们有类、有序、有效的排列,使观察者直观的了解某一事物,做到见数据知事件的目的。 整理数据的过程:例题:我们班推荐谁当学习委员?1.原始数据的审核——检查票数是否符合学生人数,检查票数是否有效,是否能作为事实依据。2.实施归类整理——将得票者与得票数对应,并统计出得票者的总票数。3.列表或列图。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中学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 姚桂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基本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的形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具体实现。 一.创设教学情景,培养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文字,解读文本,“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的“点”,成为“我”的文本,就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要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与需求,通过有效的组织,利用有效的空间,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出示课文动画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文中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所描绘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有时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开辩论会、当导游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把学习的情境与文本相结合,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了学

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 二.指导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预习导学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对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相关的背景材料,在课堂上,借助于教师搭建的交互性展示平台,通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加深对教材的感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各有所获。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问,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课文,可以低声速读,可以高声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且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学生把反复读书后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想———画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在自主学习之后,我请同学们找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哪个词是什么意思等比较简单的问题,还没有展开思维,为此,我特意让学生重点朗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一段,学生很自然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问题出来了,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我又让他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使他们很快明白了生命不断传承的连续性。这样做让学生学会提问,拓展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忽视学生内在表达的需要,给学生固定答案,要鼓励学生用自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在新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另一方面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如何发展中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通过统计教学,激发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数据收集分析。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联系,还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遇到实际问题时能想到用统计的知识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数据,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2.运用统计量来分析数据。 目前中学阶段要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它们都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只有在数据分布偏态(不对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平均数的理由。而利用中位数代表数据,是使一次损失最小。但是现在平均数教学中也存在着问题,其中之一是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会进行计算,但是当遇到真正的数据需要分析时,却很少想到用平均数。所以说,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他们想到用数据。愿意用数据,能从数据中提取一些信息。、 (三)、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观念 【案例】:我在教学可能性时,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课堂气氛很好,却忽略了对数据的分析。课后却发现学生的作业:“箱子里有5个红球,1个白球。摸到()球的可能性大”,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填白球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应先让学生操作实验,用实验获得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频率,用频率来推断概率。这种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让学生既体会了随机性,又感受了数据中蕴含着规律性:摸到红球、白球都有可能,但红球的个数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数据分析的过程不应只是计算和画图,应该把重点放在怎样分析数据上。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让学生感悟到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做统计的。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且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这样 一、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