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

序论部分

一、名词

1、《自然辩证法》

2、自然观

3、自然哲学

4、STS研究

5、科学哲学

二、问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2、什么是科学哲学?它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关系怎样?

3、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关系怎样?

自然观部分

一、名词

1、自然

2、人工自然

3、拯救现象

4、泛神论

5、系统

6、系统的涨落

7、自组织

8、人化自然

9、可持续发展

10、《二十一世纪议程》

二、问题

1、神话自然观的特点。

2、古希腊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特点。

3、助天说的特点及意义。

4、顺天说的内容及评价。

5、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6、何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怎样?

7、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8、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

9、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什么?

10、《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技术观部分

一、名词

1、科学

2、技术

3、科学共同体

4、学派

5、“无形学院”

6、“恩主”制

7、范式

8、知识经济

9、技术创新10、科学精神

二、问题

1、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科学共同体的积累效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组织有哪些?

5、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

6、科学发展的科学革命论模式的基本内容。

7、科学发展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的基本内容。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内涵是什么?

9、何谓创新?何谓创新精神?

10、应该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11

12、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13、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4、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

科学技术方法论部分

一、名词

1、科学方法

2、科学问题

3、类比方法

4、系统科学方法

5、技术方法

6、技术预测的原则

7、技术评估

8、技术评估价值观

9、技术原理

二、问题

1、科学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2、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意义是什么?

3、科学问题的特征是什么?

4、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5、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6、凡事实皆可成为科学事实吗?

7、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的机遇问题?

8、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9、研究自组织理论有何认识论意义?

10、技术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11、技术预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2、技术原理是如何构思的?

绪论部分

一、名词

1、《自然辩证法》P1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1883年所写的一部著作,

阐述了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2、自然观P2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它的形成一是和该时期的哲学世界观相联系,二是和该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自然观。它吸取了历史上各种自然观的精华,摈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

3、自然哲学P6

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表现有差异,但共同的特点是从自然界的整体上来描绘自然界的发展图景。

4、STS研究P9

STS研究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主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同步发展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已到来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严峻态势。

二、问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怎样的

地位?P6~P7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科技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科学技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交叉。

自然辩证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去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运用。而自然辩证法研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辩证法相并列,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认识和改造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3、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关系怎样?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正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理清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关系的不同性质,尽可能减少这种对立的负面影响。

自然观部分

一、名词

1、自然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

2、人工自然P95

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物。

3、拯救现象

“拯救现象”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纲领,直观的说是将纷乱的现象归整。(利用条件与假设,将错综复杂的研究对象规范化,纳入到研究框架中,使其成为可研究对象。)

4、泛神论P21

“泛神论”认为不能把上帝同大自然区分开来,它反对“上帝”或“神”超越自然界之上而存在。它认为自然不是别的,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神圣存在物,自然就是神,神即自然。由于这种把神的观念泛化,故称其为泛神论。

5、系统P39

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6、系统的涨落P44

由于构成系统的要素之性能会有偶然变异,要素之间的耦合会有偶然起伏,也由于环境会带来随机干扰,描述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很难始终保持在某种平均值上。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伏就是涨落。(系统的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的偏离,是系统同一发展演化过程的差异;是系统的一种不平衡性。)

7、自组织P77

自组织是指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它是根据系统自身运动变化规律和特定条件完成的。

8、人化自然P93

人化自然指人类科学认识所及,从而可观测的那部分自然界。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对象或自然事物,即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不是自在的纯粹的自然。

9、可持续发展P115

是指既满足当代的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三个方面。

10、《二十一世纪议程》P118

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案。全球《二十一世纪议程》是在全球、区域和各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虽然它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但它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它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基本思想:人类正处于历史的抉择关头。如果人类要想避免人类赖以维持生命的地球的生态系统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发生,就必须改变现行政策,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从国家、区域、国际水平上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的未来。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成功。

基本内容包括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实施手段。

二、问题

助天说的特点及意义

助天说是在《中庸》中所系统阐述的参天化育说。子思提出的,认为人类要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所以叫“助天说” 。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内涵是人与天地并立,亦即人与自然共生。

4、顺天说的内容及评价

1、神话自然观的特点。P17

1)对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之间作二域世界的区分。

2)相信自然界存在秩序。

3)认为人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界。

2、古希腊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特点。P18

(1)在关于自然界的组成上,自然哲学家提出越来越精致的假说。初期认为水、气、火分别是万物的本源,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恩培多克勒提出多元论,然后是原子论,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本源。

(2)关于宇宙的结构,希腊自然哲学家也提出不同的模型。首先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球体宇宙,太阳中心论;而后被托勒密改造成地心说

(3)对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的原因,自然哲学家们给出不同的说明。泰勒认为灵魂引起运动,阿拉克西曼德认为变化原因是命运,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中,变化原因是对立面的斗争。恩培多克勒认为是爱与恨的斗争。

(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反对人认识自然,主张通过研究神间接地理解自然界。第欧根尼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适应自然才能生存。

3、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P20

(1)强化了上帝绝对创造的等级观念。超越论者认为自然和人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超越一切,人高于自然并支配自然。

(2)强调神与自然的分离,否认自然具有神性;自然不再是令人敬畏的神灵,而是让人类去珍惜、研究和管理的“上帝的作品”

(3)泛神论者认为神即自然。泛神论者认为不能把上帝同大自然区分开,自然是一种神圣存在物,自然就是神,神即自然。

4、近代机械唯物论自然观的特点。P27

(一)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

(二)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

(三)在自然界的物质组成上,坚持自然界由坚硬、不可再分的、运动的物质微粒组成。

(四)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机械的广泛运用使人们更乐意用机器的隐喻取代关于自然界机体的隐喻。

5、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P33

(一)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辩证法的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统一的,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之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三)不断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6、何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怎样?

P96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平衡实际上是远离平衡条件的稳态,这种稳态随时受各种涨落的干扰,当涨落被放大到失稳的临界点时平衡便被打破。自然平衡的任何原因引起的改变对自然界本身来说都是中性的,因为它既有可能有一又有可能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由人工自然的扩大引起的生态平衡的改变往往具有两重性,即利弊交织。因而需要区分以下四种情况:⑴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使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发展变化,既有经济利益,又有环境利益;⑵有经济利益而无环境利益的变化;⑶无经济利益。而无环境利益的变化;⑷既无经济利益有无环境利益的变化。从价值取向看,第一种变化无疑是最佳的,但二、三种变化甚至第四种变化也是完全难以避免的。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界的在改造和人工自然的扩大所造成的结果既不是全部有益的,也不全是利弊参半的。因此,问题并不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以及人工自然的扩大是否会引起自然平衡的改变,而在于这种改变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这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自然界规律的支配。

人对自然界的主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能(能动性)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改

造自然的活动中完善自身。

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受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统一。

现代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时至今日,才认识到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

生态自然观把地球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生态自然观主张以适度的、节制的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取代对自然的占有、控制和征服;以自然界中普通一员的地位取代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君主地位;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

7、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是什么?P110

发展途径:

首先,人类应牢固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这是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这种交换又势必带来自然平衡的改变,人类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一种自然共同体的意识。

其次,要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毕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第三,要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第四,严格把握“度”的概念

8、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P115

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的观点。是一项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正确规范两大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和道义上的责任感,驱鬼发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包括以下三部分: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什么?P121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是2000年5月颁布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该议程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借鉴国际社会在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关系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重大行动,其最终落脚点就是为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这部分从总体上论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必要性、战略与对策等,提出了2000年各主要产业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上述目标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达到和保持到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引导民众采用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中小城市和小乡镇,发展社区经济,注意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乡建设规划和合理使用土地,变环境的分散治理为集中治理;逐步建立城市供水用水和污水处理协调统一管理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尽快消除贫困;建立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包括: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体系;在工业生产中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尽快发展环保产业;发展多种交通模式;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包括: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通过科学技术引导,对重点区域和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发整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建立和扩大国家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全国土地荒漠化的检测和信息系统;采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控制打起污染和防止酸雨;开发消耗臭氧层无职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大面积造林;建立有害废物处置,利用的新法规和制定技术标准等。

10、《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18

整个议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困;改变消费方式;人口动态与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

第二部分,资源保护和管理。包括大气层;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法;制止砍伐森林;防沙治旱;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危险废料的环境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对放射性废料的安全和环境无害化处理。

第三部分,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包括采取全球性行动促进妇女可持续的公平的发展;青年和儿童参与可持续发展;确认和加强土著居民及其社区的作用;加强非政府组织作为可持续发展合作者的作用;支持《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地方当局的倡议;加强工人和工会的作用;加强工商界的作用;重视科学和技术界;加强农民的作用等。

第四部分,实施手段。包括财政资源;环境安全和无害化

技术的转让;合作和能力建设;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促进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国家机制和国际合作;国际体制安排;国际法律文书及其机制;决策用的信息等。

科学技术观部分

一、名词

1、科学P126

科学的基本含义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本身和这个活动的结果两个方面,它既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人们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

2、技术P128

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3、科学共同体P132

科学家作为群体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学共同体,就和“科学共同体”这个词而言,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指整个科学界;一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

4、学派P134

学派是由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这些人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或领袖。

5、“无形学院”P135

“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它不一定是单科性的而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他性不强。

6、“恩主”制P137

是一套科学研究的经济支持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贵族、企业家、慈善机构等科学基金会。

科学技术研究作为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其产出的多少,直接取决于社会对它的资金、设备、人才、情报等的投入,经历了小科学时代的“恩主”(贵族、企业家、慈善机构等)到联合起来的“恩主”即科学基金会,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除了大部分由国家财政和大企业支持,仍然有一部分是由社会基金会、风险投资公司等形式承担。

7、范式P148

库恩把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称为范式。

8、知识经济P162

在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9、技术创新P166

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

10、科学精神P201

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做出预测,指导进一步的实践,去必造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这就是科学精神。

二、问题

1、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27

科学的特征有:

(1)具体性。科学是将世界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它们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相对无限世界的永恒问题,他们一般只提出和设法解决现实对象的有限问题。

(2)经验性。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起于经验(由观察、试验而来),讫于经验(用经验对所得到的科学知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背离经验。

(3)精确性。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清晰的,彼此联系,不矛盾,通常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4)可检验性。科学的理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2、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28

第一,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为任何技术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第二,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在

技术中,客观的物质因素(工具、设备等)和主观的精神因素(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是紧密结合的;

第三,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但它本来就渗透于生产力的全部物质要素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劳动工具、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

3、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什么?P133

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目标是以增进知识为己任,并用知识造福于人类。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将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概括如下:

1)普遍主义。即深信科学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科学应该与种族、肤色或教义无关,它本质上应该是国际性的。

2)公有主义。即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或收回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行公开原则(包括不保密原则),科学家所换回的惟一“私有财产”就是他的发明权。

3)不谋私利精神。即主张科学家应当把认识自然奥秘和

追求真理作为科学家探索的主要动力,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

4)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即科学家在接收任何新的事物前,都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批判而不应盲目地认同。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怀疑。

4、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组织有哪些?P134

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组织有学派、“无形学院”、学会、科研机构等。

学派指由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这些人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或领袖。

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它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它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故排他性不强。

学会是科学组织形式中人员最为广泛的形式。它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团体。

科研机构是在国家和社会领导下的科学技术最强的社会组织形式。包括国家的各级科学院、研究院、研究所,和企事业单位的研究所、研究室。

此外,当代社会还发展出大型科学技术服务机构,如实验中心、测试中心、数据中心等等。

5、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P148

英国科学家波普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可错的,它们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却能被证伪。科学的发展就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如下模式:P1—TT—EE—P2即:科学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又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继续前进。

6、科学发展的科学革命论模式的基本内容。P148

科学发展模式是关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内在机理的概括和描述。当代科学哲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科学发展的模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等。

库恩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认为科学发展遵循如下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新的科学革命……

库恩模式的关键是“范式”理论。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称为范式。某一学科在尚未形成统一范式之前处于前科学状态,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争论,形成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该学科便进入常规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活动的任务是不断验证和发展范式,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难以用范式解释的新现象就是反常。当反常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开始怀疑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任,于是引起危机。危机发生后,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科学家,不再迷信旧范式,而是由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用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从而发动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以后,科学即转入新的常规科学,进入了在新范式指导下的渐进式发展。科学史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7、科学发展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的基本内容。P149

科学研究纲领是相互联系的、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完整的理论系统,它是由“硬核”(不可易的基本理论观点)、“保护带”(辅助假说、解释模型等)和方法论规则(包括完善和发展纲领的正面启示法则和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法则)组成的动态结构。由于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韧性”,所以科学研究纲领难为经验事实所伪证。新的科学发展的模式为: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内涵是什么?P157

从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上看,从生产力层次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主要包括以下涵义:

第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第一要素。首先,科学技术已不仅是生产力的一般要素,而且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要作用的第一位的要素。其次,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潜在要素中的第一要素,而且对其他的生产要素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科学带动技术,技术带动生产;

第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和驱动作用。另外,高科技及其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表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强的驱动作用。

意义:

理论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当代科技在当今和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中也起着第一位的推动作用。

现实意义:就我国而言,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应当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正确看待脑力劳动和科技人才;同时,要解决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是现代科技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9、何谓创新?何谓创新精神?P165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1)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

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工业创新)

3)开辟新的市场(市场创新)

4)获得新的供给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

5)实行新的组织形式(体制和管理的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它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10、应该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11、应该如何培养 形成创新精神?

首先,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

第三,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创新的欲望。

第四,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的精神。

第五,培养创新精神的重点是形成创造性人格特征和完善的能力结构。

第六,培养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发人的潜能。

第七,培养创新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充分发展人的个性。

第八,培养创新精神与打下扎实基础是不矛盾的,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把个体的人格心灵“唤醒”,把人的创造性激活。

第九,培养创新精神需要教育体制的创新。

(扩展: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课调错畏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

12、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P202

1)追求真理的精神

2)不断求知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3)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公平和宽容的精神

5)团队协作和无私精神

13、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既有正面推动作用,也带了了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2)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1)对科学技术不加节制地滥用,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最突出的就是军事科学技术的进步,可能造成战争的惨祸。

2)科学技术的盲目发展,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人工干预人类繁殖过程(试管婴儿等)等都会对社会伦理造成混乱。

3)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产出它的附属物。从三次工业革命看,每一次革命都给生态环境带来更严重的冲击和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4)科技发展后果的不确定性。例如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否会导致人脑的退化?

14、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

系怎样?

(1)科技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驱动系统。科学技术通过它的社会功能,一方面不断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而经济的发展又必然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改变着社会的面貌,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持。第一,社会经济的需要时推动科学技术前进的原动力。第二,社会的经济支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三,社会的经济竞争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

(3)还应看到,科技、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发展又存在相互限制、相互矛盾的一面。首先由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它们之间的相互支持能力是有限的。其次,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相互背离也会对它们的发展期阻碍作用。最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调,会造成三者发展过程的相互脱节,限制其进一步发展。

一、名词

1、科学方法P220

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进行科学研究的途径、手段和方式。

2、科学问题P227

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是科学认识中目标状态和目前状态的差距。

3、类比方法P256

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默写方面类似或同一,推断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类比推理。

4、系统科学方法P292

也称系统方法,是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方法的总称。

5、技术方法P303

是人们在从事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时,包含在这些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

6、技术预测的原则P309

7、技术评估P314

是指通过分析技术与各种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与技术有关的社会宏观决策分析活动,是系统的、高度有序的、跨科学的和未来发展的决策性研究。

8、技术评估价值观P317

是一种合理又合意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标准,是处理好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之间的平衡。

9、技术原理P319

作为实现一定技术目的的途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理论规范,必然表现为概念、关系、原则、图表及数学公式等理论形式。

二、问题

1、科学认识的特点是什么?P217

科学认识具有实证性、深刻性、创造性等特点。

科学认识的实证性是指它能提供确定的、简洁明了的知识,并且能够在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验证。

科学认识的深刻性是指科学认识活动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现象的表面探讨,而是通过各种科学方法透过现象,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出自然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

科学认识的创造性是指人们在认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现有的事物创造出比自然事物更复杂的或自然界根本没有的事物。

2、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意义是什么?P225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对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技术发展的

根本动力室社会生产实践。但就科学技术内部来说,科学技术方法也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每次重大飞跃,都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有利于科学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和才能的

发挥。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事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要想取得重大成果,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疑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联结哲学和自然科学地主要纽带。一方面,哲学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论原则才能实现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只有通过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这一途径,才能更好地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3、科学问题的特征是什么?P228

凡属于科学问题,都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第一,探索性;为了解决一个科学问题,往往需要经过许多探索性的工作,有时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探索,才能找到应答域。

第二,混沌性;只有当主体对已有知识不满足,并渴望新知识时,才会提出科学问题。因此科学问题在开始时总是模糊不清的。

第三,可解决性;尽管科学问题在开始时是混沌不清的,但依然能依据一定的知识基础提出问题,那么其中便一定蕴藏着问题的某种应答域

第四,可变异性;刻变异性。科学问题最初常常是以幻想或猜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第五,可待解决性。可待解决性。有些问题一提出来很快就会获得解决,相反,另一些问题,则由于解决的条件不完全具备等因素而在当时很难解决活泼无法解决。

4、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P232

(1)从归纳主义到证伪主义。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活动,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①从科学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旧理论不能解决问题时,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着手建立新理论即问题既是旧理论的终点又是新理论的起点,正是问题去推动人们进行探索②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去选择,搜集事实材料,而让与问题无关的材料流失,不让其引起信息效应。总之问题既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又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从实践开始。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而是把一般认识论原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

5、如何进行科研选题?P237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而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科研选题。这不仅因为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还因为它对科研全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是决定整个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

①科研选题的意义为:

⑴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具有战略意义;⑵科研选题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前途;⑶科研选题还决定着科研工作的“多助”或“寡助”,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工作环境。

②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

2)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具体说来可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概念、观点上的创新;②方法上的创新;③应用上的创新。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

4)可行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指选题应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5)效益原则。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选题程序:

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包括下述4个步骤:

1)调研、分析、发现问题;

2)初步论证和筛选课题;

3)评议和确定课题;

4)制定规划,确保实施。

6、凡事实皆可成为科学事实吗?P

科学哲学中的所谓事实,特质某个单称命题,而且它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时间活动,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对特定时间、现象或过程的描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试验所获得经验事实。

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三个条件:

1)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

2)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

3)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

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只承认经验事实,回避客观事实,这是错误的。但是,简单地把客观事实同经验事实等同起来,只强调它们的同一性,忽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不恰当的。

科学事实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而客观事实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事实。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辩证关系体现在:第一,科学事实作为客观事实的反应,固然具有不依赖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性,但是,对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可做认真分析;第二,就事实概念而言,这里统一时间是从不同的关系上被考察的;第三,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事实也是认识的一种形式;第四,科学认识活动从经验地收集事实开始,最终目的是建立能解释并预见新事实的理论。

7、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的机遇问题?P249

机遇是指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其最大特点就是意外性。任何事物的发展的过程都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过程,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过程。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据在于自然界本省就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当偶然性出行时,如果能捕捉住它,并进一步揭示出其背后的必然性,就能做出科学发展。

机遇在科学研究中主要有以下作用:(1)机遇能够为新知识的增长提供重要线索,由此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从而成为新理论的先导。(2)机遇能够为科学技术发明提供线索,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发展。

对机遇的认识、利用和捕捉,既不能完全否认,也不能盲目崇拜。完全否认机遇容易错失良机,盲目崇拜机遇会助长侥幸心里放松艰辛道路上的探索。

8、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92

系统科学方法也称系统方法,是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方法的总称。

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在于,人们在分析、处理任何对象时,都必须将其放在一个系统之中,把它看作是永恒运动和相互联系的网络上的一环,从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之中去研究、把握客观对象。

9、研究自组织理论有何认识论意义?P301~P302

⑴描述系统质变的方法。当一个系统的控制参量发生变化时,系统本身会发生一系列质变,出现分岔行为。(但是系统会质变到哪一个分支则无法得知,因为这取决于改变温度的方式和随机涨落的因素。如果分支只有上下两个且相互对称,那么系统朝上朝下质变的可能性各占50%,因此具体朝哪个方向去,则完全由无法控制的涨落所决定。对此,非平衡自组织理论采用数学分支点理论和突变论数学方法来进行描述,它第一步求出可能涨落的概率;第二部选择概率高的涨落类型;第三部描述涨落后的质变。)

⑵统一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方法。(经典力学曾从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简单性原则出发,认定任一系统,只要知道了它的初始状态,便可以根据动力学方程推演出它随时间变化所经历的一系列状态。著名科学家阿普拉斯把这个思想推广到整个宇宙,认为只要知道了宇宙中每个质点的瞬间位置和速度,利用动力学方程,就可以精确地知道宇宙的过去和未来。这种观点也就是拉普拉斯决定论。后来当数学中的概率论和统计概念引入物理学之后,人们开始认为,一个系统的未来概念,并不是呈线性分布的,其间必定包括许多变化因素,世界的发展遵循的是统计规律。这种观点也称作非决定论。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在历史上有着尖锐的争论。

对此,非平衡组织理论用突变论、分支点理论去探索系统变化的不可逆性,认为对于复杂的系统,由于随机因素和不同的涨落形式,他的未来是不确定的。)

⑶选择新目标,追求新范式。非平衡组织理论是对经典科学的突破,它扬弃了传统科学的追求简单性、必然性、决定论的目标和范式,把科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复杂性、偶然性、非决定论上面,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研究范式。就把生物学和物理学重新装到一起,把必然性和偶然性重新装到一起,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重新装到一起。

10、技术方法的特点是什么?P305

1)技术方法在工作进程、程序上的独特性。

2)注重从技术本身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考虑。

注重工程技术的综合性。

注重时间性的问题,处理好长远和近期的关系。

技术方法应用注重于可行性分析。

11、技术预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310

第一、惯性原则。所谓技术发展的“惯性”,指的是技术发展的承先启后的延续性;

第二、类推原则。若两类不同性质的技术系统在其发展过

程中表现出相似性,则在实际预测中以此为基础,把已发生的技术系统的发展过程类推到尚未发生的技术系统上,就可以对被预测技术系统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

第三、相关性原则。任何一个技术系统的发展都不是鼓励的,而是同其他系统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

第四、统计性原则。尽管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是从偶然现象出发的,单个偶然现象并不能足以揭示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然而大量偶然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必然性,这便是统计规律。

12、技术原理是如何构思的?P321模式P323方法

技术原理的形成是作为技术活动主题的人对未知的技术客体进行创造性构思的过程。构思技术原理一般按以下几种模式进行:

(1)异质合成型。异质合成是指在头脑中将互不相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原理置于同一技术环境中,使其发生“合成反应”,从而构思出一种满足新的技术目标、具有性功能的技术原理。

(2)反演映射型。反演映射是指从原有技术原理的内在规律的逆反方向思考问题,将寻常的思维系统反演为逆向的思维系统,并将原有的技术原理的若干规律所限定的对应关系映射到这种逆向思维系统之中,原来的规律也就发生了逆转。

(3)等价交换法。此方法是依据类比推理提出的。依据这种方法,可由已知事物构思未知事物,创造新的技术原理。

(4)发散与收敛的互补。在技术原理的构思中,往往既要收敛式思维,又需要充分想象,进行发散式思维,然后不断的循环发散和收敛,导致灵感的闪现,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技术原理构思有以下几种方法:

(1)原理推演法。即从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原理,它是从基础科学所揭示的普遍规律出发,以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规律为中介,去解决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

(2)实验提升法。在实验中发现的新的自然现象往往隐含着新的科学技术原理,从中加以研究提炼,弄清机理,可以形成新的技术。

(3)模拟法。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类比方法是模拟方法的逻辑基础。

(4)移植法。在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与系统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或机理,从一个系统移到另一个系统中,从而发展出新的技术方法。

(5)回采法。它是在新条件下,“回采”已被否定的老技术,使老技术在新条件下“复活”的方法。

此外,还有组合法、要素置换法等。

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关于自然辨证法,虽然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要想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信息,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这不仅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最好解释,同时也是当今科学界的共识。其次,在确定上个观点后我们就要从源头来了解自然和人类的起源。关于这个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在地球的发展进程中,与生命有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第一是生命在地球中的出现,第二是人类的出现。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过来,所有的生物种类都是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个方式改变了。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也就是说,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与深入,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即将到来了。

了解了上述三个转折点,我们知道了人类而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由于我们拥有独有的变革环境的能力,人类不必经过生理上的突变就能很好的应对周围的环境。但是,现实中,我们却越来越感觉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协调。那么,为什么人类现在越来越显得不能控制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为什么人类日渐觉得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越来越不适合居住?

我想答案就在于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的根本差别之中。基因进化通过基因突变起作用。如果一个物种的基因突变符合自然选择的要求,它就会在生命史中短短几千年里成为地球傻瓜占统治地位的物种。与此相对,文化进化是通过引入新工具、新思想或新制度能够使自己在几乎一夜之间就改变整个社会。比如19世纪中期的蒸汽机、20世纪的内燃机和今天的核能、计算机等,这些人类发明的新工具深刻得改造着我们的环境。明白了这些,我们再看看一个悖论: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的同时,越来越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环境,但是,却越来越不能使我们的环境越来越适合居住。

之所以出现这个悖论,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我们不不了解环境,而是我们有这么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加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人类迫切需要学会在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慧之间达平衡。做不好这个,那么人类便会像爱因斯坦警告我们时说的那

样:人类现在正面临着的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灾难”。

在我们步入工业社会后,变出现了一种病态般的社会,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一个病态的社会,其特征是极其简单的,这就是它为人的生物学需要提供得太多,但同时却处于精神饥饿状态。”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所自有欲望和自身能力的肯定,对自身利益、个人主义倾向一种过度追求所导致的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状况。这种观念具体表现为倡导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许多人的吃、穿、住、行、用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本来从人的身体健康而言,在饮食方面,明明是科学搭配,保证营养即可。可实际情况是,在许多场合下的请客吃饭是为了讲排场,摆阔气,显富贵,把这种实际需要发展到极端铺张浪费的地步。从住房条件看,明明是求得安全、方便、舒适、温馨即可。但实际情况却把这种需要发展到宾馆式,宫殿般的豪华享受而且陷入盲目的攀比中不能自拔,人人累得气喘息息。正是由于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消费观,造成了当今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生态系统的高破坏。因为人类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如果无人消费,这个产品就无法生产了。因此正是由于高消费刺激了高生产,高生产导致向大自然的高索取,而高索取必然造成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生态平衡的高破坏。从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高消费→高生产→高索取→高消耗、高污染、高破坏的恶性循环之中。可以说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终结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漠视,之所以说是漠视而非无知,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规律是有认识的,但却因自身的利益而不愿意理睬种种自然规律。这也是社会文化与自然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恶果。

那么这种观念导致自然界无情的报复,我们面对种种非正常的人与自然关系所表现出得现象,应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历史性难题。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提出解决21世纪的矛盾、冲突的方法:“只有大乘佛法与中国的孔孟学说”。当然,我们不仅是要从传统理论中找答案,也要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找答案。我认为在现今条件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法制建设层面。基于人性的弱点,我们有必要而且只能通过这种硬性的、有约束力的法律来不断完善立法、严格司法。

第二,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人天合一的自然观。首先,人类要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万物之一员,自然之一份子。人类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这个位置,给自己定好位。人类不能狂妄自大,不能什么都以人类为中心。其次,人类要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家园,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第三,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与废物”的旧观念。采用经济、文化、资源、人居环境和人的素质等综合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公民素质的提高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中,以引导各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人类要改变过去那种追求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以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五,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绿色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已任的绿色技术。这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面对环境破坏这一问题,我们有很多解决之道,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法自然”,既是要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改变事物的具体形式,但不能改变事物的内在规律。承认人的能力的有限性,承认并尊重规律,是我们的必修课。

最后,我想感谢章汝先教授带给我的这门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得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有意义,对我今后的成长、发展、对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均有及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另外在此感谢章教授的“阳光心态妙语200条”及课堂上的精彩讲授。

自然辩证法导论(左克红)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 导言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3)、研究内容(2—3)和学科性质(1)是什么?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社会条件。(6)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8—19) 自然观部分 1、古代朴素自然观(24---30)、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32—41)。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31—41)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是什么?(42—47) 4、系统及其基本范畴,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76—79) 5、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81---91) 6、了解宇宙起源假说(59---64)和生物进化论的基

本思想(70---72)。 7、自然系统演化一般特点是什么?(97—108)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起什么作用?(100—101) 8、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108---113)为什么说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108—110)9、什么是涨落?(111)涨落与系统演化有什么关系?(111—113) 10、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21---123) 1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29---134) 12、什么是人工自然?(135)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135---137) 13、全球生态环境问题(142—145)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145—146)。 1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48)、核心思想(149)及主要内容(149—150)是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150—151)。 科技方法论部分 1、科学技术方法的含义和特点。(161—165) 2、怎样理解科学问题?(176—177)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184—186)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docx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整理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整体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系统概念,含义?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系统的概念: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的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个组成要素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他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 三、系统的定义、系统与要素、环境的辩证关系 1、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2、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系统以要素为前提,没有要素就形不成系统,形成了,一旦离开要素,系统就不复存在。同样,要素也以系统为前提,它只有作为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方有其要素的品格,离开系统,也就无所谓要素。总之,系统和要素的每一方都只是由于对方的存在,它自己才能存在。 系统和要素的同一性不仅有相互依存的情形,而且还有相互转化、生成的情形,即系统转化为要素,要素转化为系统,每一方都变成它的对方,把对方创造了出来,从而达到了它们真正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同一。 3、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三个方面:1、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烟花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 2、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物质系统地变化对环境质量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体现为系统间的作用。 4、系统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 2 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桥梁和纽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 3 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自然史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技术论科学技术社 会学创造学思维科学科学美学技术美学 3、学习的意义与方法介绍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提供认识论和法论指导;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认真读书,掌握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互相交流 科技史 1、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哲学流派:古希腊自然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自然观:把自然看作一个独立于的对象加以整体的看待;把自然界看作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创造了一套哲学的或数学的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1)米利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万物源于水” 这里的意义不在于这句话是否正确,而在于其说话的方式,科学于哲学思维的原则:从粉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在从原理说明更多的现象。 (2)毕达哥拉斯学派 万物皆数。用客观的精神实体来解释世界的起源问题,一为点,二为线,三为面,四为 立方体,由此而生成万物,宇宙和谐,宇宙是一种几何结构。 毕达哥拉斯主义 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就是作为其基础的数学的可理解性。 (3)赫拉克利特 辨证思想的奠基人 世界是一堆永恒的活火,火代表了万物流动变化的本质。 万物皆流,万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 (4)巴门尼德和爱利亚学派 A巴门尼德 存在论:变化只是假相,不变才是本真。 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存在者是连续不可分的。存在者是不动的。

自然辩证法整理

一、填空题(仅供参考) 1、(实证性)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显著的特征。 2、(非加和性)表明系统具有它的各个部分所没有的性质。 56页 3、科学探索的起点是提出(科学问题)。 92页 4、与其它逻辑方法相比较,类比方法(创造性)最强,但是可靠性最差。143页 5、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6、(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192页 7、(企业)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209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8、科学抽象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科学概念和科学符号)的创造上。124页 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除了具有能动性外,还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受动性)。76页 10、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和直接来源(科学实验)。 186页第一段 1、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与要求。 答: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干,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确定这, 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述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非确 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2、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 1)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体,是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掩体为主要 内容的生活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互相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一的一张生命大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来维持的。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的。物质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 演化的动态过程。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有自然观、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成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2)自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3.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形态: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有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具体历史形态有:1、古代朴素自然观,如中国的五行说、易自然观、道自然观等,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中国古代:整体观;古代和近代西方:原子主义;当代:系统观。 4.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科学的本质,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研究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加工整理科学事实以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和假说方法,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的方法等。 5.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1)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实验和实施等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战略等内容。 6.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及伦理应对。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3).原子论思想。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4)亚里士多德学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完美版

第二周 ①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它深刻揭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②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 ③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请你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技术研究及工作有何帮助?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它建立了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完美衔接起来。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而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将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为我们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灵感,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可以使我们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还能够使我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自然辩证法传播的是科学精神,它能提高人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非常生动且实用的学问,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努力掌握它。 第三周 ①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答: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者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说,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②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提高公众的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地发展,又要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清洁优美,最终达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一致。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自己答案: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这都是对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积极响应。不以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造福于人民和社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当代中国如何处理和应对人与自然的问题。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发展不应该也绝不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进行社会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中国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秉承“谁开发,谁治理;谁污染,谁保护”的原则,而是要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并时时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学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 第四周 ①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答:从《自然辩证法概论》书中对科学含义和本质的定义来回答,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有如下的深刻论述: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问、知识”。但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为世人公认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给科学下定义是无益的,也是不可能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科学不是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一般地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不同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领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也是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 科学是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贩的性质和特点。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规模日益扩大,现代科学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即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这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形式,现已逐步发展为国家规模和跨国规模,使“科学是一种建制”的界说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我们不应把科学理解为仅仅是知识本身,也不能看成是单一的社会活动。前苏联科学拉契科夫认为:“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和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科学既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又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动力。 总之,科学既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建制,更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有了这个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所有的假象和谬论全都不攻自破;有了科学这种社会制度,人们的生活才会安定有序;正是有了科学这种文化活动,这种信仰,才使得人们的灵魂有所寄托,前途更加光明;最后正因为科学是真理,所以才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并能回归于实践。 ②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答:首先,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其次,科学是对某条件下的事物的正确认知;最后,科学受到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和约束。所以,科学并不是最可靠的知识。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说:①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并未被限制在某个固定的点,它是不断发展的得到修正的。就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都有使用范围,超出范围跨越边界都被认为是错的。 既然科学是相对可靠的,那么科学也必须受到怀疑与批判。人的认识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科学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之前的科学认识要被后来的实践所补充和修正,如:探索宇宙奥秘。 ③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 答: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第五周 ①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答: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系,因此,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体的人之中,必须思考技术与人工的物质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性、技术与人类制作过程及其产品、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拥有者的精神状况以及技术的文化维度等方面。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点来把握技术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简言之,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②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答: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人对自然地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地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烟火,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产生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③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者重要推动作用。技术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技术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激发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能进入21世纪,进入浩瀚宇宙探秘,深入微观粒子世界都得益于技术的发展。技术为人类为社会服务。 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人的需求不断提高和不断被刺激产生,技术发展也势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和人们的相应要求。因此,技术不断革新人们的观念的需求。技术的产生和提高需要以人的知识和实践为基础,人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储量并积极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技术革新,是每个国家强大的动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④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答: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方面,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违背伦理道德,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危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势必导致危害人类的正常社会活动,不能起到为人类社会负的目的。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关系,将出现更多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沦丧等行为或现象。自然环境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恶为之基础,环境的破坏,人类就没有容身之处,更谈不上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人们的生活也会进一步遭到破坏。 因此,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要运用技术的成果来更好的保护自然,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第六周 ①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答:对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理解与我们如何理解科学,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关。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定律,基本事实具有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人的价值观念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以,科学规律本身是价值中性的,科学真理是价值中立的。另一方面,科学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能看作是一种脱离社会和文化的知识体系。我们应该首先将科学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一种社会的建制,它是由作为道德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是选题,进行研究或者关于研究成果的应用都要做出价值判断的,都不能价值无涉,不能采取超然的态度。因此,在这方面科学价值不是中立的。 (答案二)科技不是价值中立的。价值中立的观点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纯粹的,没有人的主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