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4 马说

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祇.(zhǐ) 骈.(pián) 槽枥

..(cáo lì)

食.(sì)马者粟.(sù) 邪.(yé)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能够)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4)古今异义

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

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5)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作者链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4.文体链接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一读

【交流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译一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交流点拨】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交流点拨】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交流点拨】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交流点拨】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交流点拨】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交流点拨】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二)文本探究

仔细阅读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交流点拨】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小结

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四、板书设计

马说

世有 -------- 伯乐

∣重

↓要

然后有-----------千里马

五、拓展延伸

“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我们以后将会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或诗歌名句、名言警句等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人才”“千里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马说》之所以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人才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应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宽广眼界;应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舍我其谁”的雄大气魄;应具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吐故纳新;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我们赋予“人才”的内涵太丰富了。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唐风的天空里,韩愈的“伯乐”“千里马”给世人带来震撼,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食不饱。

2.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交流点拨】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交流点拨】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5.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交流点拨】“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二)主题探究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交流点拨】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来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交流点拨】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三)语言品析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交流点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蕴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四)写法探究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交流点拨】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交流点拨】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不遇的情况,那么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

①毛遂自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

②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③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④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⑤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⑥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

【交流点拨】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抢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两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认识作者 2、识记文言词语 3、翻译句子 4、背默全文 5、掌握内容 6、分析写法 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 (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 1、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1)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 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5)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 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 情况之后。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音节助词,不译 (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一食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 通“饲” 喂养,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道不通:道路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5、马的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千军万马招兵买马天马行空 6、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马说学案教学文档

马说 韩愈 城关西街学校张凤梅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疏通文意,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战国策》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匹千里马到了能够驾车的年龄,被套上了沉重的盐车行走在太行山陡峭的山路上。蹄伸,膝折,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交加,它使尽了所有的力气还是无法把盐车拉上去。这时,一个叫伯乐的路人看见了,抱住马失声痛哭,并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马身上。这时马低声吐气,仰天长啸,声达于天。同学们,马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马是在感谢伯乐的知遇之恩,但是,封建社会中,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幻灯片显示) 二:简介作者(幻灯片显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显示)(学生齐读目标) 过渡:怎样完成目标?通过四个环节,读通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 读出寓意(以读为主) 四:读通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屏幕上补充注释)自由读一遍 2、师范读,然后生读(读准音)至少读两遍 3、朗读比赛,同学读,要求读准音,不添字,不落字,语速不要快,读出文言味道。(表扬读得好的同学) 4、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相互关照,语速不要快) 五:读懂文意 1、疏通文意,划出疑难(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内交流疑难(小组长负责交流,并记录本组不能解决的 问题) 3、全班交流疑问。 4、掌握你认为应掌握的重点词句(小组内交流并掌握) 小试身手:学生写在书上,小组内交流后找一人回答。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2、一词多义 食其策之而以 3、翻译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导学案

xxx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八年级语文期未复习[八下文言文《马说》]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复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有关情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说”的体裁特点; (3)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4)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把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自主复习】 一、文体及作者、写作背景 1、“说”的文体特点: 2、简介作者并了解写作背景 二、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伯乐.()辱.()骈.()槽枥 ..() 一食.()粟.()尽粟.一石.()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邪.() 2、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3、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故虽.有名马:()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④一食或 ..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⑥虽.有千里之能:() ⑦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 4、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结合课文,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6、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观点:主旨: 7、本文中“食马者”“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食马者:伯乐: 千里马: 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什么现象,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拓展提高】 1、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才美不外见(通,)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江苏省沭阳县广宇学校八年级语文《4.马说》学案(无答案)

课题:马说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 之、而、以”等。 知识链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C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 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你知道哪些有关马的成语?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全文,注意难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执策而临之。() (5)是马也。() (6)食马者。() (7)策之不以其道。() 3、分组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思考讨论: (1)联系写作背景,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 .....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马说》学案设计

《马说》学案设计 《马说》学案设计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分享了《马说》学案,欢迎同学们参考!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轻松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里。《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二、文言词语积累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的1.3.4小题及下面题目。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马之千里者()B策之不以其道()C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课堂导学】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 2、提出疑难。 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23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编者: 23 马说 韩愈(唐)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习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骈.()尽粟.一石()食.()马者庖.丁() 2.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韩愈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想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要读的响亮、流畅、沉稳。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然后()有千里马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

【语文8 下】导学案:23马说

23、《马说》学案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注音: 祗.()骈.()尽粟.()一石.()槽.枥() 2、解释字词 祗:一食:虽:且: 等:安:材:通: 外见:策之:执策: 3、翻译句子(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理解主旨,走进更深境界。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六、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 四马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_____。 (2)不能尽其材 ,同______。 ;. . 同_____。(3)其真无马邪 ,同_____。(4)才美不外见 ,一词多义2. ()其真无马邪?(执策而临之) (1)策(2)其 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 食不饱,力不足()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4)之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5)而(6)以 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23课《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 来村中学王峰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里。《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二、文言词语积累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的1.3.4小题及下面题目。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 马之千里者() B 策之不以其道() C 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探究案】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 2、提出疑难。 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

原因)(原文回答) 。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三、欣赏阅读。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找出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句,并读读其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的感情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 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着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字词注音 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 lè) 2、一起来朗读课文。(有可以背诵的,可以当堂背诵。如果没有,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背诵。) 四、下面来积累重点字词句。 (1)解释加点的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日行千里的马但是 故虽 ..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 ..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之手,骈死 所以即使辱没马夫跟普通的马一同死马厩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

马说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伯乐 ..()粟.()一石.()..()骈.()槽枥 外见.()食.不饱()食.之不能尽其材()(二)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三)查阅资料,弄清写作背景 (四)朗读课文 【课堂助学】 1、检查预习 2、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3、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 :辱:骈:槽(cáo)枥:以:称: (2)通假字: 1)食: 2)见: 3)材: 4)邪: 4、(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翻译第一自然段 (2)思考: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D、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E、没有遇见

“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概括段意 5、当堂巩固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13页第1-3题。 第二课时 【课堂助学】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或:石:食(sì):能:是:才美:见: 且:等:安: (3)翻译第二自然段 (4) 思考: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4 马说 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祇.(zhǐ) 骈.(pián) 槽枥 ..(cáo lì) 食.(sì)马者粟.(sù) 邪.(yé)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能够)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案4马说

马说 课型:新授时间: 执笔: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学习重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学习难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法指导]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自学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祗.槽枥 ..骈.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解释加点的字 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 ..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其.真不知马也 3.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 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 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文体特征。 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祗.( ) 骈.()槽.枥.( ) ( ) 一食.( ) 食.( ) 之者粟.( ) 一石.( ) 外见.( ) 邪.( )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学习过程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学案(1)苏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马说》教学案(1)苏教版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价值观,争做“千里马”!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②认识目标: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意;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学手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三)自学 1.自学内容一:解题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比如此类文章有《龙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2)作者简介: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著有《昌黎先生集》。在政治上,他反对藩政割剧,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3)创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里的《杂说》;《杂说》共有四篇,这是第四篇。 2. 自学内容二:通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把握准确字音 伯乐.祗.辱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外见.邪策 3. 自学内容三:翻译课文 自学步骤: (1)读第一小节 (2)把昨天预习中存在的疑难点拿出来小组讨论互帮。 (3)仍有不懂处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 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 3、教师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背诵课文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过程】 一、复习 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二)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马说》教案教学教材

《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愤懑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加以指导。) 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马说复习课学案精选版

马说复习课学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马说》复习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复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掌握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2.理解文章的寓意。 一、一马当先,文学常识知多少? 1.关于作者:韩愈,字________,______代散文家、诗人,祖籍昌黎,故世称_______, 谥号为“文”,又称________。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________并称“韩柳”,是“______________”之首。作品收入《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即:、、、、、。 2.关于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都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马说”即谈马、论马。常用___________的手法。类似今天的杂文。 二、万马奔腾,背诵全文 三、快马加鞭,梳理字词 (一)易考字词类型:1.通假字:注意要写同 2.古今异义字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二)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归纳: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马不停蹄,句子翻译

马说导学案2

凤州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成员:雷晓梅、杨动力、柳红桔主备:邢长安审核: 【课题】《马说》第二课时 【内容步骤】 一、答疑解惑(5分钟) 学生问题集锦: 二、合作探究(20分钟) (团结就是力量!以同桌对学和小备课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大家完成下面问题,并进行展示交流,补充、质疑、争辩。)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4、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5、本段中哪些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7、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8、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试着总结一下,能总结出二条即可。 三、拓展训练(10分钟) 1、中考试题链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2000年浙江)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B.策之不以其道( ) C.安求其能千里也( ) D.一食或尽粟一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拓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内容? 三、作业布置(1分钟): 《练习册》本课相应试题。 五、学生课堂小结: 【存在问题】(2分钟)学了本文后,你还存在什么问题?请你写在下面。 【课堂小结】(2分钟)你感觉你这节课学习的如何?请你用一句话把你这节课的表现总结一番。 【学科长评价】 【教学后记】

马说教学设计 余映潮

篇一:《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 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 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 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 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 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 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 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 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 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 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 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 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 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 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 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 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