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人际语法隐喻研究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人际语法隐喻研究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人际语法隐喻研究

《白象似的群山》中人物对话的人际语法隐喻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的人际纯理功能,然后重点分析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两个主要类型: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中的人物对话,可以发现通过人际隐喻的使用,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被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

关键词: 人际语法隐喻;语气隐喻;情态隐喻;语篇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of the clause in Hallidayan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o major types of interpersonal metaphors, i.e. metaphors of mood and metaphors of modality. Implications for textual analysis are also outlined.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metaphors; metaphors of mood; metaphors of modality; textual analysis

1.引言

Halliday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也包含了词汇隐喻。Halliday(1994: 343)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有些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胡壮麟,2000)。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主要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通过对科技语篇的研究,他发现概念隐喻在此类语篇中大量存在,对于构建科技语篇,突出其技术性和客观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也竞相研究其他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尤其是人际隐喻现象。如英语书面广告中的人际隐喻,新闻报道中的情态隐喻,以及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语气隐喻分析来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等。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书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老渔夫桑提亚哥和男孩曼诺林。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以韩礼德(Halliday)的语法隐喻为理论,以小说第一部分中桑提亚哥和曼诺林之间的行为性取向对话为例,进行分析论证,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为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提供一个较为合理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海明威的小说以简洁、精练而著称。由于海明威客观而具体的语言描述,许多评论家称,海明威作品的文体风格和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表现手法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很多读者会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很少使用语法隐喻的作者。但正如韩礼德(1994:340-343)所说,语法隐喻是成人语言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一样,海明威的作品也不乏语法隐喻现象。分析结果表明: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篇章隐喻表现手法都能够以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人物对话为例,本文将重点分析表达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语法隐喻形式,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在小说中得以发现。但人际隐喻,具体的说,语气隐喻对于探讨桑提亚哥和曼诺林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语气隐喻为本文所运用的主要理论。

2.人际语法隐喻理论

功能语言学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韩礼德的语法隐喻通过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 区分了两种体现关系,一种是一致式体现(congruence),即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incongruence),即语言结构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表现出一种扭曲的关系,这种不一致的关系是语言单位之间的隐喻过程,即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转化,这种不一致式的隐喻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 1994: 342)。也就是说,当语言形式和它所表达的功能意义相一致时,这种语言形式为一致式;反之,当语言形式和它所表达的功能意义不一致时,这种语言形式就称之为非一致式, 即隐喻式。在小句中,人际意义所反映的是人们在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时,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

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等。当语言形式和人际功能意义不一致时所形成的隐喻称之为人际语法隐喻,人际意义主要由语气和情态来表达, 所以就有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之分。To be continued……..

2.1 语气隐喻

在言语交际中,讲话者可以扮演多种多样的语言角色,韩礼德认为其中最基本的是:给予和索取。交换物也可归纳为两种最基本的类型:物品/服务和信息。语言角色和交换物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四种最基本的言语功能:陈述、疑问、命令和提供。前三种言语功能分别是由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命令语气来实现的。提供可以由几种不同的语气来实现。这些体现言语功能的一般形式称为言语功能的一致式体现(Halliday, 1994: 365)。但事实上,由于交际中的种种原因,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并不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语言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例如:

1)Openthewindow.

2)I’dlikeyoutoopenthewindow.

3)Canyouopenthewindow?

这三个句子都可以表达“命令”的功能。但1)是祈使语气,是命令功能的一致式体现。2)、3)分别使用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来体现“命令”,属非一致式体现,即隐喻式。反之,一种语气也可以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例如:

4)Iwonderifyoucanhelpmewiththat.

5)Youshouldtellmethetruth.

4)和5)都使用了陈述语气,但体现的言语功能却不是其对应的一致式陈述,而是分别体现了疑问和命令的功能,所以为隐喻式。这些在语气系统里的变异现象,涉及到从一种语气域到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被称为语气隐喻。

2.2 情态隐喻

情态系统是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的语义系统。包括说话人本人对其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出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韩礼德指出,情态意义的表达方式有主观和客观取向之分,即情态成分可以表明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态度或意愿,也可以表现某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又因为主客观取向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就形成四种情态取向: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确客观( Halliday, 1994: 355)。情态取向不同,情态的各种类型就会出现不同的体现形式。以情态化可能性这种情态类型为例就会出现四种不同的体现形式。

6)Mary’llknow.

7)Maryprobablyknows.

8)IthinkMaryknows.

9)It’slikelythatMaryknows.

一般来说,隐性情态取向通过情态副词、情态动词或谓语的其他延伸部分表示,而现行的情态取向则由小句形式表示。6)和7)分别通过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来表达情态取向,是一致的词汇语法表达形式;而8)和9)则用小句Ithink和it’slikely这些命题形式来体现情态取向。Ithink的使用增加了说话人的主观性,而it’slikely是使说话人的断言不再具有主观性,成为一个固有的特征。这两种情况在词汇语法层上构成了隐喻式。

3.《白象似的群山》中人物对白的人际语法隐喻分析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讲述了巴黎的一位作家收到一位女读者的来信,表达了期待与他在一个高档餐馆共进午餐的愿望。作家虽囊中羞涩,终因情面难却,遂下定决心满足她的请求。然而在约定的餐馆,那女郎虽清楚作家经济困窘却只钟情于价格不菲的美食,导致可怜的作家仅有的80法郎所剩无几。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男女主人公在餐厅里的对白,特别是女郎的话语中,使用了大量的人际语法隐喻。从功能语言学的这一理论入手来分析人物的对话,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1.“Inevereatanythingforluncheon.”

这是女郎看过菜单后的第一句话,从语法看是用来表达信息的陈述句,意思是“我午餐是不吃什么东西的”。然而依据上文:“…shewasspendingthemorningattheLuxembourgandwouldIgiveheralittleluncheonatFoyot’safterwards?”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女郎主动提出要作家请吃饭的;如果把“Inevereatanythingforluncheon”作陈述句理解,显然与上文矛盾:一个要求别人请吃午饭的人说自己午饭什么都不吃是不可理喻的事。借助于语法隐喻理论,我们发现女郎言中之意并非是判断为陈述句所获得的信息。联系到作家与女读者所处的场景———一家消费不菲的高级餐馆,可以理解女郎要表达的意思,即一致式为:Don’tworryabouttheprices.意在安慰作家不要担心钱的问题,属于人际隐喻中的语气隐喻。初次见面使用语气隐喻,女郎一方面想在作家面前展示她的矜持和礼貌,另一方面趁机试探他是否愿意为她解囊。

2.“Oh,don’tsaythat.”

这是作家对女郎“Inevereatanythingforluncheon”的回答。看似是表达命令的祈使句,实际上却是在传递信息,其一致式为:Icanafford.是语气隐喻。这样的命令实际上是一种安慰。很显然,作家也注意到了昂贵的价格,虽财力有限,但仍旧表现出在女士面前慷慨大方的绅士风度。

3. (Inevereatmorethanonething.Ithinkpeopleeatfaxtoomuchnowadays.Alittlefish,perhaps.)“Iwonderiftheyhaveanysalmon.”

“午饭什么都不吃”的女郎点了她的第一道菜,使用的依然是隐喻的表达方式。“Iwonderif…”是语气隐喻,用陈述语气来表达提问的功能,其一致式为:Dotheyhaveanysalmon?鲑鱼刚刚上市的季节,其不菲的价格可想而知。使用语气隐喻揭示礼貌的语言背后深藏的贪婪,更显女郎其虚伪之深。

4.“Ithinkyouareunwisetoeatmeat,Idon’tknowhowyoucanexpecttoworkaftereatingheavythingslikechops.Idon’tbelieveinoverloadingmystomach.”

女郎感兴趣的第二道菜是鱼子酱;作家尽管惴惴其昂贵的价格,却还是没有任何异议地满足了她,而自己“享受”的是最便宜的羊排。女郎显然看出了作家的窘迫,但仍佯装不知地作了这样一番点评。其中“Ithink…”是明确主观的情态取向,为情态隐喻,表达了说话者对其判断或断言的明确性负责。明知作家点羊排的目的,女郎反而把作家的选择故意曲解为饮食习惯所致。不明就里的旁听者还以为她向作家表示真诚的关心呢。她的故意曲解与作家实际情况的差异,再次展现给我们她的虚情假意和让人厌恶的虚伪。

5.“Iseeyouareinthehabitofeatingaheavyluncheon.I’msureit’samistake.Whydon’tfollowmyexampleandjusteatonething?I’msureyou’dfeeleversomuchbetterforit.”

女郎这次的选择是香槟,而可怜的作家只要了水。为此,女郎又作点评。她两次用到“I’msure”,是明确主观的表达方法,为情态隐喻,其效果是强调自己个人的观点,即认为这是错误的饮食习惯,以此来显示对作家的体贴和关心。“Whydon’tfollowmyexample…”是语气隐喻,是用疑问句来表达建议的功能,其一致式为:followmyexample…是出于礼貌的用法,使语气显得婉转。这些都反映了女郎的虚情假意。在点菜过程中,女郎交

替使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特别是在开始的部分,使用隐喻式是为了在作家面前表现得礼貌和矜持。当觉察出作家忠厚老实的本性之后,多采用直白的一致式来表达她的欲望。看到作家为了省钱,自己只要最便宜的菜,女郎多次使用隐喻式来显示对作家的体贴和关心,以此来遮掩自己的贪婪。

综上所述,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通过使用人际隐喻,把女郎虚伪、贪婪、咄咄逼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人际隐喻对人物性格刻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韩礼德(Halliday,1994)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不仅仅局限于词汇层,也常常出现在语法层。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也包含了词汇隐喻。Halliday(1994:343)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有些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Thompson,1996;胡壮麟,2000)本文将重点分析英语中表达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语法隐喻形式,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1.人际功能

功能语言学认为,一个小句表达了3种既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的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试探或改变别人的看法,等等。在小句中,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

语气系统所表达的是小句中的互动,它使小句成为一个交际行为。Halliday(1994:68-9)认为,根据交际过程中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可以归纳出4个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陈述、命令、提问。除“提供”功能没有典型的语气来体现以外,体现“陈述”功能的一般是陈述语气,体现“提问”功能的是疑问语气,体现“命令”功能的是祈使语气。英语小句的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语气成分具有明确的语义功能,其中,主语是命题中的重要成分,是肯定或否定一个命题的基点,是对命题(或提议)的有效或成功负责的成分。限定成分的作用是限定命题,使其成为可议论的概念。

情态系统表达的是说话者的判断或评价,也是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义上说,它所体现的是介于归一性中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意义。广义的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化和意态化。

情态化和意态化的区分同样与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有关系。当交换物是信息时,小句以命题的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的角度看这个信息的可靠性如何。当交换物是物品和服务时,小句则以提议的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说话人对交换最终成功的自信程度。在“命令”中,这关系到受话者执行命令的义务或责任;而在“提供”中,则涉及说话者实施某行为的倾向或意愿的程度。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情态意义,Halliday(1994:89)称前者为情态化,后者为意态化。

情态化可以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来表达,或由两者一起来体现。意态化一般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被动谓体动词或谓体形容词来体现,也可以由语气副词与限定性情态动词一起来表达。对情态类型及其典型体现的总结详见Halliday(1994:91)或胡壮麟等(1989:122),这里不再赘述。

2.人际语法隐喻

功能语言学是这样看待形式与意义的关系的: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黄国文1999) 在人际意义的表达上出现的语法隐喻现象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观点。无论是在语气还是在情态的表达方式上,除一致性体现外,都可能出现语法隐喻现象。因此,人际语法隐喻主要可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2.1语气隐喻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言语功能一般都有典型的语气体现。但事实上,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例如:

(1)Youshouldcomehereatonce.

(2)Couldyoucomehereatonce?

(3)Comehereatonce!

这三个句子从语义上说都可以表达“命令”功能。例(3)直接用祈使语气,是“命令”功能的一致性体现。例(1)和例(2)则分别由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来体现“命令”功能。

反之,一种语气也可以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例如,陈述语气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以体现“提问”或“命令”功能。

(4)Iwonderifyouhavethetime.

(5)SoyouarefromFrance?

(6)Iwouldn’ttakethejobifIwereyou.

(7)Wedon’tputthoseglassesinthedishwashe

我们把这类语气变异现象,即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称为语气隐喻。语气隐喻所体现的是言语功能的变异。显然,在语气隐喻中,语法范畴和语义特征已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种语气同时体现了两种或多种言语功能。隐喻体现的效果是两种言语功能的结合,如例(4)和例(5)是用作提问的陈述式,即所谓queclarative。在这两个例子中,陈述语气体现“提问”功能就是陈述意义和疑问意义的结合。因此,语气隐喻在语义层面上扩展了言语功能。

2.2情态隐喻

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同样会出现隐喻体现形式。Halliday(1994:357)指出,决定每一种情态意义如何体现的是情态的取向系统。情态取向可分为4种: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和非明确客观。情态取向不同,情态的各种类型就会出现不同的体现形式。以情态化可能性这一种情态类型为例,就可能出现下面4种不同的体现形式:

(8)IthinkJohnisill.(明确主观)

(9)Johnmustbeill.(非明确主观)

(10)Johnisprobablyill.(非明确客观)

(11)It’slikelythatJohnisill.(明确客观)

在例(8)和例(11)中,对情态化可能性的情态判断都被建构为一个小句,因此情态意义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达的,这在语法层上就形成了一个比喻结构。在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主观形式中,这个体现情态的小句常表达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如Ithink,Ireckon,Ibelieve等),其效果是使说话者明确对判断或断言负责。而在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客观形式中,体现情态的则是一个关系过程的小句(如it’slikely,itiscertain,itisprob

able等),目的在于使说话者的断言似乎不再是一种个人观点,而是一个固有特征,从而隐藏了情态来源,使人难以提出质疑。然而,在这两个例子中,尽管情态意义都被装扮成命题以小句的形式来表达,在语法上处于主导地位,但它们显然不是命题本身。如在例(8)中,在语义上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被投射句Johnisill,而不是投射句Ithink。这可以通过英语的附加疑问句来证实:IthinkJohnisill,isn’the?而不是: IthinkJohnisill,don’tI?同样,在例(11)中,在语义上起主导地位的也是Johnisill,而不是it’slikely。可见,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在例(8)和例(11)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语气状语,因此,它又可以与其他语气状语一起使用,同时出现在一个小句中,如:

(12)IthinkMarymustcertainlyhaverealizedth

is.

(13)(13)ItiscertainthatMarymustdefinitelyha

verealizedthis.

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这两个句子:

IthinkIt’scertainthatMaryMarymustmustcertainlydefinitelyhaverealizedhaverealizedthisthis语气状语主语限定成分语气状语谓体补语语气剩余部分

由此可见,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主观形式和明确客观形式都是隐喻性的。这在其他的情态类型中也是如此。Halliday(1994:358)曾列表总结各种情态类型及其在不同情态取向选择下的体现。在4种情态类型中,除情态化可能性的隐喻体现外,有明确主观情态形式的还有意态化义务。在这两个情态类型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一般都表达一个心理过程,以强调说话者看法的主观性。而在明确客观情态形式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常表达一个修饰型的关系过程。这样情态就被装扮成了一个具有某种属性的命题,使说话者的判断或断言客观化。又如:

(14)It’susualforTomtocomelate.(经常性)

(15)It’sexpectedthatJohngoes.(义务)

(16)It’dbelovelytohavesometeanow.(意愿)

其实,除Halliday表中所列举的隐喻体现外,明确主观的情态形式也可能是一个表达认知状态或情感的修饰型的关系过程小句。与明确的客观情态形式所不同的是,这个关系过程小句的载体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17)I’msureMary’llknow.(可能性)

(18)I’mwillingforhimtogo.(义务)

Halliday(1994:357-8)认为,经常性和意愿这两种情态类型没有隐喻性的明确主观形式,并指出这是系统性方面的空缺(systematicgap),因为在这两种情态类型上,说话者无法表达明确的主观情态意义。但事实上,这两种类型也同样存在明确的主观情态形式,其情态意义可通过动词词组复合体中的第一个动词词组来表示,如:

(19)Itendtowakeupearlyinthemorning.(经常性)

(20)MrBrowndeclinedtocommentonthenews.(意愿)

(21)I’dlovetogowithhim.(意愿)

(22)Iwanttoapologizetoher.(意愿)

通过以上对人际语法隐喻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小句中人际意义的表达可以通过多个不同的成分或结构得以体现,表现出明显的累积特征,如例(12)和(13)。Thompson(1996:24)将这种现象称为功能共生(functionalsymbiosis)。因此,我们在分析人际意义时要避免机械地把小句中的成分分割开来进行分析。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人际语法隐喻在表达人际意义时所体现的语义多重性特征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语言内在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

3.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理论框架。作为此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际意义的研究在语篇分析中有其重要的作用,其中,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是理解交际双方人际关系的关键。在某些语篇类型中,研究人际语法隐喻对我们的分析和理解能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语气隐喻研究在会话分析中的作用。从2.1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气隐喻现象反应了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种语气可能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一种言语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在会话分析中,仅仅注重语言的形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分析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或功能。我们经常会发现措辞和功能之间的不匹配,如陈述语气表达提问或命令功能,疑问语气体现陈述或命令意义,等等。研究语气隐喻有助于我们理解会话中的话轮替换和话语之间语义上的连贯。

我们说不同的语气可以体现同一种言语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不同的体现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完全相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选择就是意义”。说话者选择语气的隐喻形式而不是一致性体现形式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导致说话者作出不同选择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其中包括说话者的角色、态度、会话双方的权力关系、亲密或熟悉程度,等等。研究语气的隐喻形式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这些因素,更好地理解会话或对会话环境作出判断,因为语气隐喻承载着很大的语义负荷。

情态隐喻的研究在语篇分析中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态意义体现了说话者看待某命题或提议的角度。为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或效果, 说话者有时会故意采用情态的明确主观隐喻形式,强调自己的看法或判断的不确定性。有时这种明确的主观取向也反映出会话双方的权力关系或情感卷入程度。例如,人们在向陌生人或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表达不同意见时,常使用隐喻性的明确主观情态形式,以表示客气或对对方的尊重,如:

(27)Ithinkthatmightbeanunrealisticestimate.

说话者有时也会采用明确客观的情态取向,使自己的判断或断言客观化,以隐藏真正的情态来源。例如老师要求学生做功课时可能会说:

(28)Itisrequiredthatallstudentshandintheirhomeworktomorrow.

在这个间接、隐蔽的命令方式中,老师的个人态度被“非个人化”,模糊了命令的来源,使老师避免了承担发出命令的责任,同时也令学生难以对命令提出异议。

研究情态隐喻在分析其他语篇类型时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客观、中立、不带任何个人偏见地报道事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新闻记者有时会巧妙地在新闻报道中插入自己的主观评论。情态隐喻就是他们常采用的办法之一。作者通过情态的明确客观形式,将情态意义装扮成命题以小句的形式出现,或将情态意义名物化,使个人观点似乎变成了一个固有的特征或无法质疑事实,以便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其看法。

在人际意义的表达上选择语法隐喻形式而不是一致体现形式,还会涉及到主位和述位的改变,并在其他一些方面影响到信息的组织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 London: Arnold, 1994.

[2]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96.

[3]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88-94.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6]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1-7.

[7]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8]黄国文.英语动词词组复合体的功能语法分析[J].现代外语,2000(3):222-236.

[9]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外国语,1994(1):8-13.

对话的使用

海明威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对话来讲述故事情景,诠释人物个性,揭示人物心理。《白象似的群山》就是一篇典型的用对话讲故事的小说。文章讲述了一名美国男子和他的女友Jig之间的矛盾冲突,矛盾的原因是Jig怀孕了,这名美国男子希望她去做堕胎手术而Jig却不是很愿意。他试图说服Jig,告诉她不必害怕,只要做了手术两个人就又可以幸福愉快地生活了;而Jig所想的却是自己和男友是否还会继续幸福地相处下去。她的摇摆不定的情绪给男友造成了心理负担,也使两人的矛盾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

理论概述

以Halliday(1985,1994)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把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分为三种: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metafunction)、概念功能(ideationalmeta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metafunction)。其中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和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的功能。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两个语义系统来实现。语气系统功能是表达说话者希望通过讲话所达到的目的。英语的语气主要包括限定成分和主语两者。而情态系统是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的语义系统。情态意义大都由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及谓语的延伸部分来实现。情态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表达。Haliday(1985:336)称之为“取向”(orientation)。韩将其划分为四种形式: 显性主观, 隐性主观, 隐性客观, 显性客观。情态还有高、中、低量值之分。Halliday将广义情态系统分为情态化(modalization)和意态化(modulation)。李战子通过广告语篇和自传语篇的分析,扩展了体现人际意义的手段。她认为除语气、情态、语调外,还有多种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本文拟从语气、人称、时态和情态等方面对肯尼迪的就职演说进行人际意义的分析。旨在揭示语言模式的选择与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理解蕴含在演讲语篇中的深层含义。

人际功能概述

人际功能指的是讲话人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功能,韩礼德认为,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言系统、情态系统和语调来体现。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情态系统。情态是人际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讲话人对自己所说命题的成功性、有效性的判断;或是在提议中表达个人意愿。韩礼德根据交换物的不同把情态区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两类。情态化是从概率程度和经常程度去看命题或信息的可靠性;而意态化则是从职责和倾向性的角度看讲话人对交换最终的成功性的自信程度。根据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6](P82-83)一书中所列举的,表示情态的词和短语基本上包括:

(1)表示两极和情态的词语(Adjuncts of polarity and modality):

a.两极(polarity):not, yes, no, so.

b.或然性(probability):probably, possibly, certainly, perhaps, maybe

c.频率(usuality):usually, sometimes, always, never, ever, seldom, rarely

d.意愿(readiness):willingly, readily, gladly, certainly, easily

e.责任(obligation):definitely, absolutely, possibly, at all costs, by all means

(2)表示时间的词语(Adjuncts of temporality):

a.时间(time):yet, still, already, once, soon, just

b.典型性(typicality):occasionally, generally, regularly, mainly, for the most part

(3)表示情绪的词语(Adjuncts of mood):

a.显然(obviousness):of course, surely, obviously, clearly

b.强度(intensity):just, simply, merely, only, even, actually, really, in fact

c.程度(degree):quite, almost, nearly, scarcely, hardly, absolutely, totally, utterly, entirely, completely 另外,韩礼德在他的功能语法中,还引入了"情态隐喻"这一概念,他认为,诸如"I think, it's likely, it's certain that ..., it is obvious that ..., everyone admits that ..."等属于情态隐喻[6](P354-363)。

功能语法中对情态词的研究都表示说话者对于其言语的可能性或者责任的判断,或者表示言语内容的正确程度[6](P354-357)。

学术报告语法隐喻

一.修辞中的隐喻和认知中的隐喻 Aristotle regarded metaphor as the transference of a word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Metaphors We Live By written by Lakoff and Johnson in 1980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one concept is used metaphorically to present the other according to the synthetic similarity of two things. Two apparently irrelevant things are juxtaposed based on similarity association and shared cognition for interpretation, evaluation and expression.Metaphorization is a mapping of the structure of a source model onto a target model. Hence metaphor means metaphorical concept. The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s a cross-domain mapping which preserves the cognitive typology of the source domain in a wa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target domain.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 具。Lakoff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 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 被Lakoff 和Johnson 等称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 LIFE IS A JOURNEY 和HAPPY IS UP。这里的LIFE 和HAPPY称为目标域( target domain) ,JOURNEY 和UP 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 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 化,隐喻以它为基础,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发域 向目标域的映射。换言之,隐喻能使我们用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思维和感 知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 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We are comparing different ways o the same meaning. Congruent expression and incongruent(metaphorical) expression 常规隐喻、死隐喻与新隐喻 Lakoff 所说的概念隐喻通常只指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 ) , 而不是死 隐喻( dead metaphors) 、新隐喻(novel metaphors) 。常规隐喻指那些建构我们 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且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它们才是我们真正赖以生存 的隐喻;死隐喻是指那些特有的、孤立的、无系统性的隐喻表达式,如山脚、葱头和 桌腿,它们虽是隐喻家族中的成员,但根本不与其他成员来往,更没有在我们的语言 和思维中被系统地使用(虽然有的临时可以被激活) ,因此,它们不是我们赖以生存 的隐喻。在隐喻研究中,区别常规隐喻与死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隐喻具有和常规隐喻一样的系统特征,如果一个新隐喻进入了我们的日常概 念系统(有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正如胡壮麟先生(1997) 指出:“一代人的隐喻是另

隐喻助力人际交往

隐喻助力人际交往 为什么用「隐喻」? 隐喻,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巧妙的使用了隐喻,可以在表现手法上更生动、更灵活,比单纯的打比喻更加形象,在我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了使用隐喻,会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西方人那样直接的表达情感,而是要用隐喻? 这跟我们中国特殊的文化分不开,中国人含蓄内敛,要给别人留面子,所谓“看破不说破”,正是为了化解尴尬保护对方的自尊心,才处处用隐喻。 人际交往中,隐喻的沟通是间接的,不会直接触碰到地方的隐私,所以在隐喻的环境下,可以让对方在自认为安全的氛围中平等的交流。 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女朋友很希望自己在事业上出人头地,但是最近却屡屡碰壁,被领导批评而向我抱怨,说自己做事情太急于成功,反而把事情办砸了,自己急的火上房,但是事情没办好。我是她多年的朋友自然是了解她的脾气,但是她自视能力很强,也很要面子,总觉得最近这几件工作没做好是运气不好,所以我不能直接指出她的问题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如果直白的说出来,她肯定不高兴,毕竟谁也不喜欢听。 我看看她,气鼓鼓的,一点就着的样子,再看看窗台上的绿植,想到她养花很有一套,家里的花花草草被她打理的很好,就说:“我很佩服你的,家里的花养得那么好,我就是养花的杀手,连绿萝都能养死,不如你传授我几招养花的秘诀”。这是她喜欢和擅长的话题,成功的引起了她的兴趣和注意力。 她笑着说:“养花又不是练武功,哪有什么秘诀,你说说看你是怎么养的花,我帮你分析分析。”

我说:“就拿办公室的绿萝来说吧,我每天悉心照顾,早午晚三次浇水,放在太阳下面充分的进行光和作用。可是就这样当宝贝一样,不到一个月就蔫了,根也烂掉了,真是让我伤心。”她看了看花又看了看我,想了想,然后想着说:“你太狡猾了,拐着弯的说我是心急吃不到热豆腐,工作太急于求成了,才搞砸的吧!”答案从她自己嘴里说出来了。 这段对话里我用了隐喻,也可以说是使用了引导技术。 就算是朋友,也有隐私,每个人都有底线,都有羞耻感和自卑心理,一旦有人想跨越这个底线,当事人就会马上反抗,通过语言或者直接用行为来捍卫自尊,同时也会立即封闭自己。这也是人际交往中最难掌握的度,话说太浅了是谓疏远,话说直白了就成了越线,所以多用隐喻,即照顾了对方的颜面也能把道理讲清楚。 隐喻和引导技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隐喻讲究修辞,引导技术的核心除了潜意识的开发,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通过隐喻来让对方自我觉醒,自我发现,自己把事想明白。 比如,对于一些难以启齿的遭遇可以隐喻成不愉快的经历,在交流时罗列一些词语,看看对方对哪些词汇有敏感的反应,从而获得你所需要的信息。 [可以尝试这样引导]: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不愉快,有些来自身体、有些来自语言、有些来自情感、有些来自工作、有些来自金钱、有些来自朋友、有些来自最亲的家人...... 假如对方对“身体”这个词有反应,那么所受的伤害可能来自肉体;如果对”语言“这个词有强烈的反应,那伤害很可能来自于沟通;如果对“家人”这个词有明显的反应,那么伤害很可能来自原生家庭。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人际语法隐喻研究

《白象似的群山》中人物对话的人际语法隐喻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的人际纯理功能,然后重点分析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两个主要类型: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中的人物对话,可以发现通过人际隐喻的使用,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被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 关键词: 人际语法隐喻;语气隐喻;情态隐喻;语篇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of the clause in Hallidayan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o major types of interpersonal metaphors, i.e. metaphors of mood and metaphors of modality. Implications for textual analysis are also outlined.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metaphors; metaphors of mood; metaphors of modality; textual analysis 1.引言 Halliday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也包含了词汇隐喻。Halliday(1994: 343)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有些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胡壮麟,2000)。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主要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通过对科技语篇的研究,他发现概念隐喻在此类语篇中大量存在,对于构建科技语篇,突出其技术性和客观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也竞相研究其他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尤其是人际隐喻现象。如英语书面广告中的人际隐喻,新闻报道中的情态隐喻,以及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语气隐喻分析来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等。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书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老渔夫桑提亚哥和男孩曼诺林。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以韩礼德(Halliday)的语法隐喻为理论,以小说第一部分中桑提亚哥和曼诺林之间的行为性取向对话为例,进行分析论证,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为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提供一个较为合理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海明威的小说以简洁、精练而著称。由于海明威客观而具体的语言描述,许多评论家称,海明威作品的文体风格和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表现手法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很多读者会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很少使用语法隐喻的作者。但正如韩礼德(1994:340-343)所说,语法隐喻是成人语言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一样,海明威的作品也不乏语法隐喻现象。分析结果表明: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篇章隐喻表现手法都能够以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人物对话为例,本文将重点分析表达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语法隐喻形式,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在小说中得以发现。但人际隐喻,具体的说,语气隐喻对于探讨桑提亚哥和曼诺林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语气隐喻为本文所运用的主要理论。 2.人际语法隐喻理论 功能语言学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韩礼德的语法隐喻通过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 区分了两种体现关系,一种是一致式体现(congruence),即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incongruence),即语言结构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表现出一种扭曲的关系,这种不一致的关系是语言单位之间的隐喻过程,即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转化,这种不一致式的隐喻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 1994: 342)。也就是说,当语言形式和它所表达的功能意义相一致时,这种语言形式为一致式;反之,当语言形式和它所表达的功能意义不一致时,这种语言形式就称之为非一致式, 即隐喻式。在小句中,人际意义所反映的是人们在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时,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

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引言(略) 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隐喻的类型 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 法、转译法或合译法。(谭卫国,2007)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李瑛,2008)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颜红菊,2008) 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

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从横组合角度看,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如: (1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1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1a)的两个小句中,drove和failed 是表示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这两个动词分别转化成名词driving和failure,过程小句也就转化成名词短语,也就是说被名词化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成果迭出。束定芳(1996)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窦栋有(2005:83)就隐喻句的推理和预设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他认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就是隐喻句里的预设。隐喻论证舍弃差异,只求相似,由此及彼。不同点不管多少都无关紧要,逻辑推理只在相似点上进行。安晓杰(2005)着重指出,喻体在比喻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喻体运用恰当,本体的特征

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摘要 论文题目: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生:张绍兵 指导教师:张发祥教授 摘要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许多学者分别从符号学、文体学、语用学、话语分析以及功能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广告语言进行了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理论为框架和依据,对英语广告语言进行研究。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韩礼德在1985年提出,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根据语言意义和措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把表达相同意义的不同语法形式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并根据隐喻式所体现的功能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马丁在韩礼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篇隐喻的概念,并且采用了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两种语篇隐喻的观点。为此,中外许多学者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于各种文体分析之中,比如对科技语篇、新闻语篇和法律语篇的分析。 本文尝试将广告语言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旨在分析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的功能和作用。语言作为一种意义潜势,服务于交际目的,注重语言选择。我们发现在英语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大量存在,从不同方面共同服务于广告的吸引和劝说等交际目的,语法隐喻的运用是广告语言选择的重要方面。在本文中,语法隐喻对实现广告语言交际目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具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吸引的功能,劝说的功能和提供信息的功能。吸引的功能体现在“突出”和“并列”在广告标题和宣传口号的广泛应用上;劝说的功能则重点体现在“亲切感培养”,“行为主体神秘化”和“预设”上;提供信息的功能包括“填补信息空缺”,“节省空间”和“指称已知信息”。本文详细分析了语法隐喻现象在英语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和功能,这一研究将为广告语言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扩大了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广告语言;语法隐喻;功能 论文类型:语用学 I

语法隐喻

一.修辞中的隐喻和认知中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Lakoff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 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Lakoff 和Johnson 等称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LIFE IS A JOURNEY 和HAPPY IS UP。这里的LIFE 和HAPPY 称为目标域( target domain) ,JOURNEY 和UP 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 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发域 向目标域的映射。换言之,隐喻能使我们用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思维和感知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We are comparing different ways o the same meaning. Congruent expression and incongruent(metaphorical) expression 常规隐喻、死隐喻与新隐喻 Lakoff 所说的概念隐喻通常只指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 ) , 而不是死隐喻( deadmetaphors) 、新隐喻(novel metaphors) 。常规隐喻指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且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它们才是我们真正赖以生存 的隐喻;死隐喻是指那些特有的、孤立的、无系统性的隐喻表达式,如山脚、葱头和桌腿,它们虽是隐喻家族中的成员,但根本不与其他成员来往,更没有在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被系统地使用(虽然有的临时可以被激活) ,因此,它们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隐喻研究中,区别常规隐喻与死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隐喻具有和常规隐喻一样的系统特征,如果一个新隐喻进入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有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正如胡壮麟先生(1997) 指出:“一代人的隐喻是另一代人的常规表达”) ,即成为了概念隐喻,它就会改变我们原有的概念系统及行动方式。因而新隐喻可以创造新现实,而不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现实进行概念化的又一方式。所以Lakoff &Johnson(1980 :145) 说:“许多文化变迁归因于新隐喻概念的引进和旧隐喻概念的消亡”。并且,他们还举例说明,现在全世界范围的文化之所以西化,部分原因是由于“时间即金钱”这一概念隐喻的引进和推广。 二.语法隐喻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在他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理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在隐喻表达中, 一个语法范畴表达两个( 或多个) 语义特征。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在语气隐喻中, 语气隐喻体现为言语功能的复合体。例如: 陈述语气“I wonder if it is necessary”是陈述意义和疑问意义结合的结果; “Admit that you have not done anything about it”是陈述意义和命令意义结合的结果; 而“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him ?”是疑问意义和命令意义结合的结果。 语法隐喻指的是以一个常见的形式表达事物却被以另一种语法形式表达出来。 同一语言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这些表达方式中,除一种为适合表达(congruent wording)外,其余为隐喻表达。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其中人际语法隐喻又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the expression of a meaning through a lexical-grammatical form which originally used to express a different meaning.Lexical metaphor an be seen as sub-categor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1 概念隐喻 1)过程的转换(process transformation) 及物性(transitivity) a.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b.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2)词汇语法的转换 (lexical transformation) 包括被动化和名词化。名词化指说话者把本来可以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的内容用名词性成分表达。Nominalization: the use of a nominal form to express a process meaning. eg,Those ideas have been subject to widespread criticism. Many people have criticized the ideas. Nominalization can also be used to express an attributive meaning.- a relational process together with the attribute: Eg.The ambivalence towards literacy seems to be a strong element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People are ambivalent towards literacy. A verb has a subject, but a noun does not. Yet a noun can have attributes.A process is expressed as a “thing”. --- meaning condensation:They ignored his suggestion that it is too late.>He suggested that it is too late. ----objectivity:to be expressed without the doer

人际意义

题目:人际意义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 姓名:刘梦瑶 学号:2016110693 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课程名称:功能语言学 任课教师:唐丽萍

人际意义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 摘要: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分别对研究广告、演讲和新闻这三种文体的文献作出综述,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人际功能在不同文体中的体现以及其应用的意义。 关键字:人际意义;广告;演讲;新闻 一、引言 韩礼德在语言的内容平面上区分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种元功能。来自于人际功能的人际意义强调语言的互动性,强调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同时也被人们用来表达其身份、地位、态度和动机,与他人建立并维持社会关系。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总是为自己选取某一特定的语言角色,而让对方承担互补的语言角色,然后再使角色不断变化,人们通过语言给予信息或物品和服务,亦可通过语言来表示对信息或物品和服务的需求。把交换物与交际角色组合起来,便构成了四个言语功能:提供、陈述、命令、提问。交际角色和交换物组成的四 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在这个交际过程中,广告,演讲或者新闻这类文体通过不同的语气表达方式,来完成需要达到人际意义的目的。 二、人际意义在不同文体中的体现 陈玲在其文章《可口可乐广告语的人际意义分析》中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以可口可乐历年65则广告语为语料分析可口可乐广告语中的人际意义,并通过不同语气扮演的语言角色探索可口可乐广告实现人际意义的策略和手段。可口可乐广告通过不同的语气方式,体现了四种言语角色:给予产品信息、提供服务或产品、要求购买行为及树立品牌定位。研究结果既体现了对人际意义的创新运用,也为广告语的鉴赏和设计提供了语言学依据。 孙大军从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入手,从语气、情态、人称代词和时态系统四个方面对希拉里的退选演讲进行人际意义的分析,深刻分析了希拉里是如何精心设计的语篇结构,从而达到了她的演讲目的。表现她对民众的尊敬和真诚,调动所有观众的归属感,最终团结和争取更多选民的支持。并进一步说明语言系统的选择和人际意义的实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揭示政治演讲语篇中实现人际意义的各种语言手段。岳翀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纪念“9·11事件”9周年演讲中的精彩片段作语料,以功能语法中人际意义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并将此框架扩大,探讨演讲中时态所具有的人际意义。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时态的非时间用法,增加表达人际意义的手段。 陈红从语境因素和语言描述两方面探讨新闻访谈英语的文体特征。电视新闻访谈英语受到各个情景语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基调中的功能因素以及人际因素在语言风格及正式性程度上始终发挥着制约作用,并体现在话语(语篇)层面、词汇/语法层面和字系结构层面上;新闻访谈的人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交际者在交流中既注意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尽量客观公正、简明透彻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和立场,同时又在不同观点、立场的碰撞和挑战中表现出对多种声音、多种见解的理解和尊重。郭子靖以《悉尼先驱晨报》一则有关奥巴马两次发言的新闻为例,结合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概念来分析报道中的直接引语体现的人际意义,得出两个结论“直接引语”是一种高量值的情态隐喻;经撰稿人选择的直接引语中的情态,已经成为整个新闻语篇“大情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实现着

英语翻译中的隐喻

一、科技英语中的隐喻 (一)隐喻 从词源角度看。英语中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表达carry。所以,metaphor原义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理查德将前者称为载体(vehicle)后者称为话题“tenor'’。汉语分别将此称为“喻体”与“本体”。关于隐喻,Webster B New World Dictionary作了这样的解释:“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nt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for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这一解释简明扼要,即: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兰个不同的时期:1、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列20世纪30年代。2、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大约从20世纪3O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3、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到了7O年代后期,欧美,尤其是美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有人将其称为“隐喻狂热”时代。与国外近几年的“隐喻热”相比,我国的隐喻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抉义之分,亚里士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提喻和反语等都当成隐喻。 (二)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原有词语赋予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metaphorization),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二是不少科技术语通过隐喻增加和扩展了它的含义。 l、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 大量科技术语是通过隐喻产生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一些日常用语通过隐喻被借用到科技领域,从而具有新的科技意义。以“head”为例。“Head”原本指代人或者动物的一种器官,在字典中定义为“身体的一部分,包括眼、鼻、嘴和脑”;而在科技英语中,“head”指“磁盘的磁头”。对于这两种意义,其指代对象在位置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正是在这个相似点的基础上,单词“head”被隐喻化,意义发生了转移。又如,“memo~”(记也是个常用词,用于计算机,根据其类似的功能。成了接受、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存储器”。 2)一个领域的术语,随着科技的发展,被用于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词义。例如.Information Highway 息高速公路),是把运输领域的概念形象地应用到信息领域。再如:“lay by”这个词最初用于航运,是指河流或运河的一段宽阔水域。船只可以在那里停泊。

grammar metaphor语法隐喻

Metaphor and Symbol,27:195–197,2012 Copyright?Taylor&Francis Group,LLC ISSN:1092-6488print/1532-7868online DOI:10.1080/10926488.2012.665798 BOOK REVIEW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Gerard J.Steen.Amsterdam,The Netherlands:John Benjamins,2007.430pages,$165(hardcover),ISBN9789027238979. Reviewed by Kathryn Allan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London,UK kathryn.allan@https://www.360docs.net/doc/3116202862.html,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 is an ambitious volume which examines the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and dif?culties that characterise attempts to collect,analyse,and theorise metaphor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presents a detailed and wide-ranging survey of research into metaphor;Steen describes examples of classic and recent studies,discusses key develop-ments in the?eld,and suggest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The book as a whole is an appeal for much greater precision,consistency,and methodological transparency in all areas of metaphor study. The book has a number of themes.As the title suggests,Steen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rammar,in the sense of the idealised language system recorded in dictionaries and grammars,and usage,real instances of metaphor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He separates both of these from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s which are often assumed to underlie linguistic metaphor.He also makes a further division between metaphor viewed from a “sign-oriented,symbolic perspective,”and metaphor viewed from a“behaviour-oriented,social-scienti?c perspective”(p.13).The core of the book considers the eight areas of research at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se distinctions:looking?rst at grammar and then at usage, Steen discusses linguistic forms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s from both the symbolic and the behaviour-oriented perspective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and a conclusion.In Part1,“Foundations,”Steen sets out eight questions that relate to the areas of research he has identi?ed,and looks at the theoreti-cal tools and frameworks that are needed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He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deductive approach,which he argues characterises most work in cognitive science,and goes on to examine different models of metaphor(and related phenomena)and the technicalities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The?nal chapter of the section consider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art2is devoted to“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considering each stage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 and analysis,from the criteria that need to be established,to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_常晨光

作者简介:常晨光(1966—),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收稿日期:2000-12-12 2001年第7期总第147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 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1,№7Serial №147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常晨光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摘 要: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的人际纯理功能,然后重点分析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两个主要类型:语 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关键词:人际语法隐喻;语气隐喻;情态隐喻;语篇分析 A bstract :T his paper start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of the clause in Halliday an F unctio nal G rammar ,and then focuses o 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 o majo r ty pes of interperso nal metaphors ,i .e .metaphors of mood and metaphors of modality .Implications for text analy sis are also outlined . Key words :interperso nal metapho rs ,metaphors of mood ,me taphors of modality ,tex 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7-0006-03 韩礼德(Halliday ,1994)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不仅仅局限于词汇层,也常常出现在语法层。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也包含了词汇隐喻。Halliday (1994:343)将语法隐 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有些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Thompson ,1996;胡壮麟,2000)本文将重点分析英语中表达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语法隐喻形式,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1.人际功能 功能语言学认为,一个小句表达了3种既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的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试探或改变别人的看法,等等。在小句中,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 语气系统所表达的是小句中的互动,它使小句成为一个 交际行为。Halliday (1994:68-9)认为,根据交际过程中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可以归纳出4个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陈述、命令、提问。除“提供”功能没有典型的语气来体现以外,体现“陈述”功能的一般是陈述语气,体现“提问”功能的是疑问语气,体现“命令”功能的是祈使语气。 英语小句的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语气成分具有明确的语义功能,其中,主语是命题中的重要成分,是肯定或否定一个命题的基点,是对命题(或提议)的有效或成功负责的成分。限定成分的作用是限定命题,使其成为可议论的 概念。 情态系统表达的是说话者的判断或评价,也是人际意义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义上说,它所体现的是介于归一 性中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意义。广义的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化和意态化。情态化和意态化的区分同样与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有关系。当交换物是信息时,小句以命题的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的角度看这个信息的可靠性如何。当交换物是物品和服务时,小句则以提议的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说话人对交换最终成功的自信程度。在“命令”中,这关系到受话者执行命令的义务或责任;而在“提供”中,则涉及说话者实施某行为的倾向或意愿的程度。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情态意义,Halliday (1994:89)称前者为情态化,后者为意态化。 情态化可以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来表达,或由两者一起来体现。意态化一般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被动谓体动词或谓体形容词来体现,也可以由语气 副词与限定性情态动词一起来表达。对情态类型及其典型体现的总结详见Halliday (1994:91)或胡壮麟等(1989:122),这里不再赘述。 2.人际语法隐喻 功能语言学是这样看待形式与意义的关系的:形式是意 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黄国文1999) DOI :10.13458/j .cn ki .f latt .002258

从语法隐喻中的人际隐喻方面分析政治性演说的真实目的

摘要:隐喻是一直是语言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而语法隐喻又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概念。它与传统的词汇隐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本文主要从语法隐喻中的人际隐喻方面分析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语法隐喻,旨在为政治性演说文体提供新的评判标准,从而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政治性演说文体背后的真实目的。 关键词:功能分析就职演说 一、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由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在1985年的《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正式提出。Halliday 提出的语法隐喻超越了传统的词汇隐喻。他认为隐喻是有语法结构的,同一种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但不同的表达方式却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获取预想的效果。Halliday还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这两个类别分别或结构分别代表了同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达方式。它们分别是一致式(congruent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即与一致式相对应的,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转换”的语言表达方式。一致性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Halliday指出隐喻性的表达必然是相对某种非隐喻性的或字面的表达形式而言的,他用一致式的表达代替了字面性的表达。 二、人际隐喻 韩礼德认为人际隐喻主要是通过语气(mood)系统和情态(modality)系统的变化来实现的。人们使用语言时借助语气和情态系统来陈述、提问、提供和发布命令,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在体现这些功能范畴时,人们根据语境的需要,使用非一致式的语气或情态表达,使一些语法形式隐喻化。如:(1)It’s probably going to happen.(一致式) (2)I think it’s going to happen,isn’t it?(隐喻式) 我们可以看出(2)是有明确主观的情态取向,所以它是隐喻式。Halliday(2000:358)把情态取向(oriention)分为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也就是说,情态成分可以表明说话者对命题的主观态度或意愿,也可以表现某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另外,主客观取向又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样就形成了以下四种情态取向、显性主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和显性客观。 语气人际隐喻主要表现为“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功能语言学把言语的功能分为四种:提供(offer)、命令(command)、陈述(statement)和提问(question)。这四种言语功能一般都由典型的语气体现。一般来说,陈述由陈述句来体现,提问由疑问句来体现,命令由祈使句来体现。但事实上,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如: Pass me that book,please. 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at book? You must pass me that book. 反之,一种语气也可以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如: I wonder if you are available tonight.(陈述句表示提问) We don’t buy any food today.(陈述句表示命令) 三、具体实例的人际隐喻分析 笔者一共选取了8篇有代表性的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作为语料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就职演说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就职演说中存在大量的人际隐喻,由于篇幅关系,笔者只对8个典型的句子中的人际语法隐喻进行详尽阐述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