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地名趣闻

武汉的地名趣闻
武汉的地名趣闻

武汉的地名趣闻

今天突然想起来,天天没事在华工附近跑来跑去,次次路过“新屋熊”站,每次都想起“三只熊”(韩流影响大啊),却没有探查过它的来历。刚才突然想起,就顺手查了一把,果然有趣。

先是有人说:“反正那地方没有熊”,还有“新屋熊,马家庄,台北路被我们称做"新马泰", 哈哈,我们坐703去旅游。”

找了下,终于发现好似正确的结论:“熊”为一户人家的姓氏,“新屋”是当时熊姓某人在此地盖了间比较好的房子(周围一片都是窝棚),由于新建之房在该区非常显眼,于是就称该地为新屋,并冠以屋主的名字。可能当地人习惯把姓氏放在后面,所以就叫“新屋熊”了。关山、江夏一带有很多类似的地名。闸上徐、茶山刘……

原来如此啊。

继续搜索,才发现武汉还有很多有趣有来历的地名,住了这么多年了,竟然不知道几个,惭愧啊。

花桥

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栏板,俗称“花桥”。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六渡桥

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名源亦不止一说。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宗关·水厂

宗关和水厂都是汉口汉水铁桥至江汉三桥一带的泛称,几乎是同意语,但又名有自己的来历、所指。

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和武昌关,汉阳朝关一起,同属旧江汉关监督署,是过去的征税机构。名源"江汉朝宗"的"宗"字。清代在这一带设关收税。民国以后,征税作用渐小,三十年代以后仅为码头、渡口。

水厂即宗关水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汉口巨商宋伟臣等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意),在宗关兴建水厂,是武汉市最早的自来水厂。水厂建成后,四周多为农田菜地或荒地,只有水厂较为显著,人们便以水厂作为这一带的泛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丹水池

汉口有个丹水池。丹水池是汉口城区东北部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名称。位于谌家矶车站和江岸车站之间。在丹水池车站与解放大道之间的地带,也泛称丹水池。这里并不热闹,但却很有名气。1931年7月15日,武汉关水位仅只26.94米,长江洪水即从丹水池破堤涌入汉口市区,当时的湖北省省长、汉口市市长都在既济水电公司经理室楼上打牌,不管人民的死活。这次水灾的受灾人口达七十多万,淹死病死3200人。

在汉口丹水池,绝对找不到丹水池。

么回事咧?

像汉口的六角亭这一带,原先没有名字,后来有了个亭子,而且是六个角的,就取名六角亭,哪怕后来武汉人说起六角亭,或云“六角亭出来的”,多半是暗指那里的“精神病医院”或“那里出来的精神病人”,含着戏噱的意思,可六个角的亭子总还是有的。又比如,汉口西马路和模范路之间有块地方,被叫作鸭蛋壳,是因那里曾有过礼和蛋厂、和记蛋厂,两蛋厂曾在这里装卸鲜蛋,倾倒蛋壳,颇有幽默感的汉口人顺手拈来,即名之曰“鸭蛋壳”———虽然,这里后来没有鸭蛋壳了,而且,彼地后来亦改名“亚单角”了,但当初叫它“鸭蛋壳”,还是有依据的。

唯独丹水池———位于汉口东北部、沿丹水池火车站至解放大道间5平方公里这偌大一片地,被叫作丹水池,没有依据。

丹水池之得名,缘于一个故事,一个颇有味道的故事———

清朝末年,京汉铁路还没有修筑之前,这一带还是一片湖荡芦苇遮、荒丘野兔藏的野地。野则野矣,却是大汉口的东大门,驿道从这里穿过。一天,一信使到达这里,人困马乏,意欲在此打尖。可四下一望,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一阵失望涌将上来。正要重新上路,突然,信使看到一老妪端一木盆,蹒跚而来,不由大喜,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前,却见盆子空空如也,又添一层失望,随口搭讪:老人家,这是哪里呀?老妪可能有些耳背,误听成“你到哪里呀”,即答曰:端水吃。一来,老妪是河南人(一说为山东人),且语音含混,而且,这信使又饥又渴,生出许多虚火来,不免心神焦躁,将“端水吃”听成了“丹水池”:哦,噢,

丹水池,丹水池……

人之于物,受大刺激后,印象尤为深刻。饥渴难耐、虚火攻心,当属大刺激。受大刺激的信使,记住了“丹水池”,且在传递公函的公务之余,也把丹水池的名字传将开来……

斗转星移,世事走马。如今的丹水池,虽然仍旧既无丹水亦无池,却是汉口一方热闹去处:这里已是江岸区丹水池街,辖区内的堤角,是我们这座城市工业分布区之一,在三镇颇有名气;丹水池街人气旺旺,居委会就有19个,只是,不晓得当年那位老妪的后人,是否还住在丹水池?

四官殿

四官殿是汉口沿江大道四官殿码头至民权路口一带的泛称。

四官殿初建于清顺治年间,重修于康熙六年。《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继庄记叙他康熙三十年游汉口的时候,四官殿还有庙有殿,且殿里供奉的依然是那“四官”。后来,鉴于四官殿一带民居多茅舍板屋,火灾频繁,当局想有点作为,下令:一,拆毁茅棚板房,一律改建瓦房;二,募捐重修四官殿,作为专门祭祀火官亦即火神祝融的场所。可是,虽然对供奉对象精简了编制,撤了四分之三的“职数”,但殿名依旧。滑稽的是,这座重修的专司祭祀火神的庙宇,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居然被一场大火烧得稀烂,创了“大火烧了火神庙”的奇迹。从此没有四官殿,但这一带却仍称四官殿至今。四官殿是汉口最早的八个码头中的一个长江码头。其余七个码头所指,向来传说不一。清人时调元在其《汉口竹枝词》注解中说,这八个码头除四官殿外,还有文家咀、关圣庙、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花楼等七个码头。

往日“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作为汉口繁华标志的八码头之一,四官殿是惟一专渡长江的码头。这里,民居稠密,商贸繁荣,自不必说;逢年过节,这里展示的也是很具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化,汉味纯正,尤可称道。比如,元宵前后,孩童们手提花灯,游街串巷,童真烂漫,丰年之兆,最是一景。而四官殿周边如存仁巷一带,多有些技艺不凡的手艺人,竹扎纸糊的各式鱼虫兔狗之属动物花灯,皆惟妙惟肖且能摇头摆尾。别致的是,卖者叫卖,不叫花灯之名,直呼:“活的,活的!”路人听得叫卖声,一愣之后,多是会心一笑。久而久之,这“活的活的”,便成四官殿的代称。由此生发开去,娩出一歇后语:“四官殿的东西———活的!”说的也不错,四官殿制作的那些“活的”玩艺,的确都“活摇活动”,本就不是什么扎实的家什!

司门口

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错地带的泛称。现在坐落在这个交错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布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山所阻,止于蛇山南麓。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1935年扩建此路时,北端辟开旧藩司衙门,使马路延长到中山路,中间腰斩蛇山,上架钢筋水泥蛇山桥,使司门口的泛称延伸到蛇山以南,差不多包括了今解放路的主要商业闹市区。

姑嫂树

姑嫂树是汉口新华下路与京广铁路相交处以北至张公堤一带的泛称。这一带是汉口后湖地区的高地,附近有陈家河。1521年,明兴献王世子朱厚璁从钟祥赴京继承帝位时,曾乘船经过此河,后人便将此河改称为接驾河(后又谐音改名捷径河)。有个姓刘的船民在接驾

河上以撑船为生,他和他的妻子、妹妹在此筑墩建屋居住,称为刘家墩。刘家姑嫂在家,除种地外,还在农闲时到墩西的余家塘埂上摆摊卖茶、卖稀饭。为了便于过往行人歇息,她们在塘埂上种了一棵棠梨树。此树长大后,枝繁叶茂,粗壮高耸,不仅可为行人歇息时遮荫,而且成为这一带水陆通道的显著标志。从此,人们称这一带为姑嫂树,而不再称刘家墩。

昙华林

按文言文“花”、“华”通假的说法,昙华林即昙花林。在武昌昙华林,不见昙花,更毋庸说昙花林。可是,无论如何,昙华林之所以为昙华林,与花总是有些关系的。

昙华林位于武昌花园山北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清代古巷,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长1.2公里。原指东段,1946年将原来的正卫街、游家巷并入,沿袭至今。昙华林的得名有两说: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多值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西字通用,故名昙华林;一说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称为昙华林。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在此巷内建丰备仓。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天主教会在此开办文华书院(后改文华大学)、圣若瑟医院(现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仁济医院(解放后并入市三医院)。清末,这里是革命团体日知会、育英学社的活动基地。1926年10月,北代军攻克武昌城后,北洋军阀的湖北省督军陈嘉谟、军长刘遇春躲人巷内文华大学,北代军包围该校,迫使校长孟良佐交出他们。抗日初期,郭沫若带领的一批抗日宣传队员曾住此巷83号原军阀夏斗寅的旧宅内。抗日胜利后,文华大学改为华中大学,解放后并入华中师范学院,后迁桂子山。

其实,经过岁月的揉捏搓抟之后,人们关注的,往往不再是历史的整体或者全貌,而是筛下来的某些历史碎片所散发出来的韵味。

昙华林即是一例。

昙华林,南倚花园山,北靠螃蟹岬;青瓦小院,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梧桐小院,麻石幽径,会让人一洗浮躁都市的浮躁情。

在昙华林,可以品味和领略的,是一种饱浸着悠远历史气息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韵。这种难以言传的韵味,在武汉三镇浩如繁星的里巷里,已是稀罕之物。

比如说,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位于武昌区东北部、花园山南麓、呈东西走向,因为这些可能是地理学家的事;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西起得胜桥北段、东止于中山路、全长1200米、宽3米、柏油路面、门牌:1—166号,因为这些可能是市政或民政部门的事;但是,一些与昙华林相关的历史碎片,比如,这里曾是早期革命团体“日知会”、“奇英学社”的活动基地,而这些社团中出过好些为自由激情悲歌乃至慷慨捐躯的人物;还有,1938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风流诗人兼学者兼革命者的郭沫若,曾带领一批宣传队员进驻昙华林83号夏斗寅寓所,热血青年加著名诗人著名学者,演绎出的故事,定是了不得也了不得……

在这一点上,昙华林与其依附得名的昙花,命运隔同天壤———昙花易逝,昙华林永存。

事实也是,昙华林乃清代古巷,迄今已数百年。

在摩天大楼的缝隙里,有一处散发纯正历史幽香的叫作昙华林的地方,实乃武汉之幸。

洗马长街

洗马长街在汉阳,仰龟山兮望武昌;东倚大江沿江走,南抵长江大桥旁———从字面上看,这街一定长且阔:街可洗马,了不得也哥哥!

实际上,地处汉阳区东北隅的洗马长街,一点都不长,500米而已。

可这短短的名为长街的街,却颇有来头。

首先,建街的命令级别高:相传由皇帝颁诏钦定,要在此处、按此方位辟街。据考,此街成于明代末年,皇帝当是朱元璋的后裔了。从此街的位置及走向看,西面是龟山,东面是龟山余脉禹功矶,街面从龟山颈子上碾将过去,意图很明显:使龟山身首分离,断其龙脉。这样一来,洗马长街就与当年建在蛇山腰上的黄鹤楼,隔江呼应;或者,这就是所谓“龟断颈,蛇断腰”典故的来历罢?

不晓得,朱姓皇帝老儿为么事这样子不喜欢龟和蛇。追溯起来,龟、蛇这两样爬行动物,在**先民崇拜的图腾中,一直是正面形象,直到宋代,都没听说有么对龟蛇不好的社会舆论。要不,宋代的一些文化人如苏东坡之流,何以要经常戴着龟形帽,招摇过市,以为时尚咧?想必,明末时节,皇帝的日子不太好过,这里造反,那里起义,长城外头还有满族人在虎视眈眈,真个是内忧外患,到处鼓泡泡———很可能,皇帝先生觉得龙椅嘎吱响,要找个地方镇镇“邪”,就胡乱挑中了湖北这两座并不起眼的山。

其次,洗马长街,得名于禹功矶边上的古迹“洗马洞”。据明嘉靖《汉阳府志》载:“洗马洞在禹功矶上游。”而“洗马洞”,又与另一历史名人有关:传说关羽屯兵汉阳时,常来此处江边,或在晴川历历的汉阳树林里头遛马休闲,或在芳草萋萋的鹦鹉洲头立马沉思。关公神勇忠义,所建功业,跟从吕布手里弄来的那匹赤兔马是分不开的,亲自洗马,也在情理之中。让关先生想不到的是,您家当年江边的洗马处,竟成了个古迹———这个如今无迹可寻的洗马洞,竟成就了这条不长的长街……

时光流转,白驹过隙。1954年抗洪过后,此街临江的一侧街面拆迁,改筑成防水墙,长街就更短了。如今,此街尚有香瑞巷、湘乡巷、社稷坛等居民区,民居房屋多依山而建,错落而零散,似乎还缭绕着古老街巷的那一份恬淡和闲适———也是,西仰龟山,东依晴川阁,龟山之翠可养眼,晴川阁上好听涛,真个好去处也!

满春路

汉口的老街巷取名,俗的为多,像打铜街、大火巷、猪巷之类。也有雅的,比如楚善里、积庆里之类,但显得浪漫诗意的却不多。满春路这街名,是有些诗意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剥古人诗句成街名,算是雅致得可以了。

满春路也叫满春街,在硚口区辖区内,呈南北走向,西北起于中山大道友谊路口以西,南抵长堤街;成街于清朝末年,得名于满春茶园。早先,满春街这一带,是一片土凼水塘,虽有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景致,亦蛙鸣蝉噪蚊蠓麇集荒野得很。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张之洞下令拆除汉口城墙,土石填了护城的玉带河,也填平了周遭的土凼水塘。土凼水塘填平了,附近的农民就迁来了,或出苦力,或做小买卖,这一带就逐渐有了街巷模样。有人气,就有商机,一家家店铺开张了———饭馆小吃铺、布匹绸缎铺、锅碗瓢盆杂货铺,逐渐齐全了;挖地脑壳(汉口话对摆地摊的称谓)的也多了:跑江湖卖打药的、做手脚挖鸡眼的、卖蝈蝈蛐蛐混点(打发日子)的,把这条不长的街,竟盘弄得红尘沸沸的了。

物质生活有点捞摸(内容),精神的需求就突出了。于是,一江浙富商,招募一干艺人,在街西北口搭台唱戏,名之曰“江浙公所”。不久“公所”改建为一茶楼———进得茶楼,干的湿的,解决了肚子问题;锣鼓琵琶,有了视听享受;或交头接耳,或面红耳赤,或公开讨价还价,或袖笼子里捏指头,顺便还化解了矛盾,谈成了生意……茶馆真是个好去处,茶馆里真个是春不老!茶馆里的春色真浓稠,浓得关都关不住,溢得满街都是春———算了,这街就叫满春街罢!

这应该是满春街得名的逻辑过程?

上世纪二十年代,满春茶园改建成戏园,仍以“满春”作名。虽然改了,可基本功能仍旧,区别仅仅是:满春茶园是边吃茶边看戏;满春戏园是先吃茶后看戏。

要考究我们城市的茶馆文化和舞台艺术史,满春茶园和满春戏园地位显赫。惜乎这两园

都没有了———前者被后者所改,后者毁于战火,只留下个街名,提醒我们,春还在,满满的。

集家嘴的由来

据《汉口丛谈》载: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从钟祥出发,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改称“集家嘴”。

卓刀泉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当时部队缺乏饮水,“羽用刀卓也”,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祯喝过这儿的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

广埠屯的由来

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楚王积极响应,他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头,楚王的仓库名广埠,因而护卫军屯垦之地就称为广埠屯。

兰陵路的由来

现今兰陵路一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俄租界,战后收回时将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统一改名。曾以任两湖巡检使兼湖北督军和省长的萧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之意)定名。萧姓的郡望为浙江兰陵,故称兰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马场角

清末至民国初期,汉口为租界区,今解放公园即是外国人开办的万国跑马场,当时有个很有钱的中国人,出于多种原因,在今新华下路(马场角)也开办了一个华商跑马场,马场角地名就是跑马场的一角,这里以前有个华中果品批发市场(现在拆迁了),原跑马场的看台一直都在这个市场里面的汽运公司,不知道现在是否随之一并拆了。

武汉何以又称"江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云:“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谓江城,乃指武昌,后沿称武汉为江城。

"六渡桥"的民间传说

传说现六渡桥一带为水洼之地,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桥,募到六斗米,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很快修好了桥,故名“六斗桥”,即为现今的六渡桥。

是谁称汉口为东方芝加哥

20世纪初,日本驻武汉领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汉口》一书中称:“汉口今为清国要港之第二,……使视察者艳称为东洋芝加哥”。1918年美国《竖琴》杂志刊载了一篇署名为魏尔·瓦尔特的文章《中国的芝加哥》。该文写道:“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沧海的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

武汉地理名故

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司门口 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现在坐落千这个交叉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市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出所阻,止于蛇山南麓。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坏"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

谈武汉城市地名———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谈城市地名———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 代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是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升起的一颗明星城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的城市地名浓缩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崛起于风云激荡的时代, 自然地, 城市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一段历史记忆被固着在文本典籍之外的物质载体———道路、街区上, 并成为今天市民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验证了克罗齐关于历史诠释理论的最著名的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他看来,“当代性不是某一历史的特征, 而是一切历史的在特征”。 是省省会, 地处长江、汉水的交汇处。作为华中重镇, 崛起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 汉口已经是繁盛的商业市镇和全国性的商品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汉口开埠通商, 使它跻身于上海、、天津、汉口四大贸易商埠之列;19 世纪末, 之洞经略两湖, 把作为其办洋务、兴西学的“样板田” , 使在20 世纪初成

为仅次于上海的工商业基地。近代西工业文明的影响、得天独厚的地位置、特殊的历史机缘, 这几者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把推倒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都须浓墨重彩的辛亥革命就在武昌爆发, 一时之间, 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瞩目之所在。大革命时期, 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 是国民革命的风云聚会之地。抗日战争初期, 沦陷后, 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 它作为领导抗战的中心再次被世界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 “九省通衢”的, 在和平建设时期充当了经济建设的排头尖兵,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城市地名的近现代色彩, 主要是通过道路街区表现出来。三镇城区道路系统根据其功能的大小, 有“道”、“路”、“街”、“巷”、“里”等不同称谓。这些道路街区名称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有的名称历代相沿成习, 呈现出连续性;有的受到社会生活的强烈影响, 名称变更, 带有时代赋予的特定涵义, 表现为连续性的中断。其中,非连续性是绝对的, 连续性是相对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实际上, 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发生改变的原生态地名), 即便现在没有变, 并不表明将来不变。就连续性而言,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通名和专名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伊鹤拓”考说》,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但到了汉代,单音节的地名就不多见了。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宿站。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汉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 (1)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山类: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 (2)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聚落类: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 建筑类:楼、台、亭、阁、城;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 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3)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唐

武汉地名来历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2 六渡桥 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名源亦不止一说。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3 宗关·水厂 宗关和水厂都是汉口汉水铁桥至江汉三桥一带的泛称,几乎是同意语,但又名有自己的来历、所指。 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和武昌关,汉阳朝关一起,同属旧江汉关监督署,是过去的征税机构。名源"江汉朝宗"的"宗"字。清代在这一带没关收税。民国以后,征税作用渐小,三十年代以后仅为码头、渡口。 水厂即宗关水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汉口巨商宋伟臣等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意),在宗关兴建水厂,是武汉市最早的自来水厂。水厂建成后,四周多为农田菜地或荒地,只有水厂较为显著,人们便以水厂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相沿至今。 4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各个省(直辖市)名称和别称的由来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读来使人对祖国的秀丽山川倍感亲切。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当时的“北平”为“北京”,意与南京相对之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带拼音地名

地名: 石家庄邢台张家口秦皇岛廊坊衡水太原阳泉晋城呼和浩特乌海沈阳鞍山本溪邯郸保定唐山沧州承德大同长治朔(shuo)州包头赤峰大连抚顺丹东锦州盘锦辽阳朝阳长春四平通化延吉哈尔滨鹤岗鸡西伊春佳木斯松花江南京连云港盐城南通常州苏州杭州温州湖州金华舟山合肥淮(huai)北铜陵马鞍山黄山滁(chu)州福州三明葫芦岛阜(fu)新铁岭吉林辽源白山松源齐齐哈尔双鸭山大庆牡丹江七台河黑河徐州淮阴扬州镇江无锡宁波嘉兴绍兴衢(qu)州台州淮南芜州蚌(beng)埠(bu)安庆池州巢湖厦门莆田泉州龙岩南昌萍乡九江上饶(rao)吉安济南淄(zi)博东营烟台济宁日照郑州洛阳焦作新乡濮(pu)阳漯(luo)河周口信阳南阳武汉襄(xiang)樊(fan)沙市荆(jing)门孝感荆州长沙湘潭邵阳常德广州漳州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赣(gan)州青岛枣庄滩坊威海泰安德州开封平顶山鹤壁安阳许昌三门峡商丘驻马店黄石十堰(yan)宜昌鄂(e)州咸宁恩施株州衡阳岳阳张家界深圳珠海韶关梅州汕尾江门阳江茂(mao)名潮州清源南宁桂林绵阳遂(sui)宁宜宾渡口贵阳遵义凯里昆明昭通玉溪个旧西安宝鸡延安汉中汕头河源惠州东莞佛山湛(zhan)江肇(zhao)庆中山揭阳柳州梧州防城港玉林百色三亚攀枝花德阳广元内江乐山南充西晶六盘水安顺都匀东川曲靖保山大理铜川咸阳渭南榆(yu)林拉萨兰州白银嘉峪关武威酒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石河子哈密阿克苏库尔勒塔城金昌天水平凉张掖(ye)临夏石嘴山克拉马依吐鲁番和田喀(ka)什伊宁阿勒泰河南商丘县柘(zhe)城虞(yu)城夏邑(yi)永城宁陵民权睢(sui)县郑州荥(xing)阳上街新郑巩县中牟新密登封安阳安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研究古今地名更替,发现河南是被误会得最惨的。古代叫宁邑,现在竟然叫新乡;古代叫应城,现在竟然叫平顶山,古代叫怀州,现在竟然叫焦作;古代叫颍川,现在竟然叫登封;古代叫归德,现在竟然叫商丘;古代叫汝南,现在竟然叫驻马店!很多人高呼我高端大气的中原文明,竟硬生生地给改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调查后的事实告诉你: 1.很多地名本身就是沿用的某个朝代的古地名,如“西安”之名沿袭自明朝。 2.部分地名所指代地区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例如汝南和驻马店,却不知道汝南之名现在仍在被使用,就是驻马店市所辖的汝南县。驻马店市辖1个行政区9个县,汝南固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始于春秋的新蔡县就没历史没内涵?西周时就建立封地的遂平县(西周时为房国,唐宪宗改为遂平县)。 此外,撇开地名的历史由来不谈,很多名称本身是很有意趣的,如“商丘”,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量,居然被世人误会成不如“归德”一名,此等逻辑和审美让人叹息。

我们来简单探讨下部分被误会得最厉害的地名出处,看看到底是谁“没文化毁历史”。时间和篇幅有限,只重点说某地区目前使用的地名渊源。 西安-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刘邦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该地区在宋代则经历了“永兴军路-陕西路-京兆府路”的沿革。元代先后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和“奉元路”。明洪武二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沿用至今。长安自古帝王都,若都城改换,长安之名自然不适合沿用。 宝鸡-陈仓:宝鸡地区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建立国都,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这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县)。唐朝时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一说唐玄宗有关,一说和唐肃宗有关。《旧唐书?地理书》凤翔府下载:“至德二年,肃宗自顺化郡幸扶风郡,置天兴县,改雍县为凤翔县并治郭下。初以陈仓为凤翔县,乃改为宝鸡县。”揣其用意,当是取“天兴唐室”、“凤翔原

武汉的地名趣闻

武汉的地名趣闻 今天突然想起来,天天没事在华工附近跑来跑去,次次路过“新屋熊”站,每次都想起“三只熊”(韩流影响大啊),却没有探查过它的来历。刚才突然想起,就顺手查了一把,果然有趣。 先是有人说:“反正那地方没有熊”,还有“新屋熊,马家庄,台北路被我们称做"新马泰", 哈哈,我们坐703去旅游。” 找了下,终于发现好似正确的结论:“熊”为一户人家的姓氏,“新屋”是当时熊姓某人在此地盖了间比较好的房子(周围一片都是窝棚),由于新建之房在该区非常显眼,于是就称该地为新屋,并冠以屋主的名字。可能当地人习惯把姓氏放在后面,所以就叫“新屋熊”了。关山、江夏一带有很多类似的地名。闸上徐、茶山刘…… 原来如此啊。 继续搜索,才发现武汉还有很多有趣有来历的地名,住了这么多年了,竟然不知道几个,惭愧啊。 花桥 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栏板,俗称“花桥”。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六渡桥 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名源亦不止一说。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宗关·水厂

武汉三镇地名答案版

武汉三镇知多少 一、我会读: 赫(he4)山路郭茨(ci2)口奓zha1山沌zhuan4口督府堤di1 二曜yao4路渣zha1甸dian4路查zha1家路蔡锷e4路卓zhuo2刀泉五里墩dun1 王家巷xiang4 十里铺铺4 郝hao3梦龄路 二、我会分 1、武汉被长江和汉江一分为三: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龟蛇两山隔江相望。 2、我能写出武汉含有数字的地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维路、五福路、六合桥、七里庙、八大家、九万方、十里铺 三、我会填 1、火炉之成因——为什么夏天的武汉给人的感觉十分难熬?这是因为江河湖泊众多,太阳暴晒, 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是人闷热难耐。 2、武汉有大量地名是富含时代特征的,它们传达出武汉城市功能的历史变化轨迹。在汉末三国两晋 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城垒、军港和与军事人物有关的地名:夏口城、诸葛城、铁门关。与关羽有关的卓刀泉、洗马长街、藏马洞、关帝街;与鲁肃有关的鲁山、鲁山城、白马洲、鲁肃湾等;与黄盖有关的黄军浦等。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武汉具有军事城堡的重要功能。 3、产生于大革命时代、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许多地名,如中山大道、黄兴路、民主路、起义 门、首义路、彭刘杨路、张自忠路、陈怀民路、郝梦龄路等,有力地证明了武汉在近代以来各个革命时期所起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4、地名是无形的历史文物,许多地名证实着武汉的地理变迁。如“汉阳、”,证明了汉水曾经改道, “新河”分明是人工河,“辛安渡”说明这里曾是古渡口,“口”印证着这里有一座特殊的桥,它处在河的入江口处,“黄孝河路”证明了有一条消失的河……这些地名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沧桑之变。 5、至于那些富含故事、名人轶事、风物传说的地名就更是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了,如鹦鹉洲、知音 路、舵落口等。 6、从武昌的古今地名可以看出武昌的特点。它城门地名多,小东门、大东门、汉阳门还是唐代的地 名。由官署衙门而得的地名多:察院坡、巡道岭、都司湖、抚院街、都府堤、粮道街、学道村、司门口……可见武昌在历史上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 7、水果湖原是指东湖的一个湖汊,称为水口湖,谐音为水果湖。现为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其 旁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 8、汉口的发展史就是人进水退的历史,所以汉口地名中“水文化”色彩特别浓重也就不奇怪了。堤、 桥、湖、海类的地名很多,其中有两个特殊的通名就是“墩”和“台”。它们原是水中的高地,可以供人居住生息,就成为聚落地名了。 9、汉口的历史地名中有许多洋名称:梅神父路、霞飞将军路、巴黎路、洋园……它揭示了这座城市 有着曾经辟为租界的伤痛。

中国地名大全

中国地名大全 【中国行政地名】——省会城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 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 香港·澳门 北京市[12区,6县] 【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 【县】大兴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 天津市[13区,5县] 【区】和平区河东区南开区河西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 【县】武清宝坻蓟县静海宁河 河北省[11地级市,23县级市,109县,6自治县] 【地级市】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县级市】鹿泉沙河武安南宫冀州藁城晋州辛集深州泊头黄骅新乐 安国 定州河间任丘高碑店涿州霸州遵化丰南迁安三河 【县】井陉元氏赞皇高邑临城内丘邢台永年涉县磁县临漳魏县 大名邯郸成安肥乡广平馆陶曲周邱县临西南和鸡泽威县任县 巨鹿平乡广宗清河故城隆尧柏乡枣强新河宁晋赵县栾城平山 灵寿行唐曲阳唐县望都顺平满城阜平易县涞水涞源定兴正定 无极深泽安平饶阳武强武邑献县阜城景县吴桥东光南皮沧县 盐山海兴青县博野蠡县肃宁清苑高阳大城文安安新徐水容城 雄县永清固安蔚县阳原涿鹿怀来宣化怀安万全尚义崇礼张北

康保沽源赤城隆化滦平承德平泉兴隆迁西玉田丰润卢龙抚宁 滦县昌黎滦南乐亭唐海香河 【自治县】孟村回族自治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宽城满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大厂回族自治县 山西省[6地级市,16县级市,85县] 【地级市】太原阳泉朔州大同长治晋城 【县级市】古交忻州原平榆次介休孝义汾阳离石霍州临汾侯马 河津运城永济潞城高平 【县】阳曲定襄五台代县繁峙灵丘宁武神池山阴应县浑源广灵 怀仁大同阳高天镇左云右玉偏关河曲保德五寨岢岚兴县岚县 静乐娄烦方山临县清徐交城文水柳林中阳交口石楼灵石汾西 洪洞隰县永和大宁蒲县吉县乡宁襄汾曲沃新绛稷山绛县垣曲 闻喜夏县平陆万荣临猗芮城盂县寿阳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榆社 沁县襄垣武乡太谷祁县平遥沁源古县安泽浮山翼城沁水阳城 黎城屯留长子壶关长治平顺陵川泽州 内蒙古自治区[4地级市,16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 【地级市】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 【县级市】丰镇集宁东胜临河二连浩特锡林浩特通辽霍林郭勒乌兰浩特阿尔山扎兰屯牙克石海拉尔满洲里额尔古纳根河 【县】卓资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武川固阳五原磴口兴和商都化德多伦林西宁城开鲁突泉 【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苏尼特左旗 苏尼特右旗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 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杭锦旗杭锦后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 额济纳旗镶黄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阿巴嘎旗克什克腾旗 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巴林左旗 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奈曼旗库伦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

中国各个省份名称由来的简介

中国各个省份由来的简介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 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武汉地名典故

武汉地名典故 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司门口 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现在坐落千这个交叉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10) ——华东篇(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 作者:牛汝辰 (1)上海 上海市、县(Shanghai Shi、Xian) 位于东经121.4°,北纬31.2°,在长江口,简称沪。北宋年间,因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而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是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沪,得名于海滨的捕鱼工具,即“扈” (即今天的鱼簖)。后来“扈”演变为“滬”,后简化为沪。一说因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简称“沪”。又误传战国时春申君疏凿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简称“申江”,别称“申”。1928年设特别市。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甫汇县(Nanhui Xian) 位于东经121.7°,北纬31.0°,在上海市东南部。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南汇县。县东邻东海,向海伸出南汇咀,海水至此作一曲折,潮汐南北分,南派入钱塘江,北派入长江,故名南汇。 青浦县(Qingpu Xian) 位于东经121.1°,北纬31.1°,在上海市西端。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置青浦县。因北濒松江,又称青龙江而得名。据《青浦县志》:“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故名。” 奉贤县(Fengxian Xian) 位于东经121.4°,北纬30.9°,在上海市南。1726年置县。原奉城镇城皇庙旁建有一祠,相传为孔子学生子游曾到此,后人为他建祠,当时乃是“祟奉贤人”之意。祠前原有一条街叫奉贤街。 崇明县(Chongming Xian) 位于东经121.3°,北纬31.6°,在上海市北端。唐置祟明镇,元置崇明州,1369年因置崇明县。 松江县(Songjiang Xian) 位于东经121.2°,北纬31.0°,在上海市西南。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松江府,以北境吴淞江,古名松江而得名。1912年置松江县。

中国地名的古代名称

中国地名的古代名称 蓟、渔阳、涿郡、范阳、幽州、中都、大都、北平、北京 沈阳:盛 京、 奉天 洛阳:洛 邑、 洛 阳、 东都 开封:大 梁、 东 京、 汴 州、 开封 南京:石头城、建 业 、建康、 金 银川:兴 庆、 银川 西安:镐、长安、西都、西京、 杭州:钱 塘、 临 安、 杭州 九江:浔 阳、 江 州、 九江 南昌:豫 章、 洪 州、 隆 兴、 南昌 吉安:庐 陵、 吉 州、 吉安 宜春:袁 州、 宜春 赣州:虔 州、 赣州 合肥:庐 州、 合肥 扬州:广 陵、 维 扬、 淮 扬、 扬州 北京: 咸阳:渭城西安 、集庆、应天、南京、江宁、天京 北京(蓟,幽 州) 南京(吴,建康,建业,金陵,石头城,采石矶) 太原(并 州) 武汉(江 夏) 广州(南 海)

开封(大梁,汴梁)成都(蜀) 邯郸(大名府)大同(云州) 荆州(郢)淄博(临淄)延安(凤翔)吴忠(灵州) 银川(兴庆)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 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江右:即今江西。清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 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也有学者认为,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 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统治地域 主要在长江北面),也可指江北。以江左指代东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南面),也可指江南。汉中:古汉中,即今陕西省汉中市,二千余年未易其名,未移其地,位处汉水中上游。汉中城南门外就是汉水,汉”的本意就是:银河! 三秦:楚汉战争时,项羽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 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 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 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其实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秦”观念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三吴:三国吴韦昭有《三吴郡国志》,其书久佚,所指“三吴”不徉。从《二国志》、《晋书》中有关记载看来,当从《水经注》的吴郡、吴兴、吴会为三吴, 《通典》、《元和郡县志》的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二说比较符合原意。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以吴郡、吴兴、义兴为三吴。按义兴始置于晋,则三国时不应已有三吴之称。至于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常、湖三州为三吴,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那更是后起之说。——《辞海》 1.地名。晋指吴兴、吴郡、会稽。 2.地名。唐指吴兴、吴郡、丹阳。 3.地名。宋指苏州、常州、湖州。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这次真长知识了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大国,其上下五千年的传承让我们见识它的博大精深,那么你是不是知道中国各省名字背后的由来呢?你又是否了解自己家乡所在省份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呢?今天笔者就带你了解中国34省名字的由来!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5、内蒙古自治区(蒙)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取全称中“蒙”字作为简称。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武汉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往的需要,加强地名管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山、河、湖、洲、溪、朱、洞、地片等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 (二)市、区(县)、乡(镇)、街道等行政区划的名称; (三)城镇的街道、里巷、居民区、区片和市郊区(县)自然村、自然镇、片村等居民地的名称; (四)独立存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及其它人工建筑物的名称; (五)著名的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的名称。 第三条市地名委员会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区(县)地名委员会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规划、土地、公安、市政建设、房地、交通等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协同地名管理部门搞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四条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应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第五条地名管理应从本市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并应保等地名的相对稳定。 第二章地名的命名、更名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地名的命名,是指原来没有名称的地名实体的命名,或者经过改造、重建、延伸、扩展、旧貌完全改观,原有地名自然消失后的重新命名。 本办法所称地名的更名,是指原来有名称、并且基本保持原形的地名实体的更换名称。 第七条地名的命名应遵守下列规定: ㈠不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和外国的地名作地名; 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乡(镇)、城区和各县城镇的街道、居民区,以及同一乡(镇)的村庄,不得使用相同的名称,并且避免名称字音相同; ㈢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应与当地地名一致; ㈣以方位命名的地名,应采用东、南、西、北等概念明确的指位词; ㈤一般不用序数或大、小、新、老等词命名同一类型的若干地名; ㈥不用生僻字、繁体字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 第八条地名的更名应遵守下列规定; ㈠对有损民族尊严、妨碍民族团结、带有侮辱劳动人民的性质和极端庸俗的地名应一律更名; ㈡对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地名,应确定统一的名称和用字;对派生地名应随主地名的更名而更名; ㈢对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第㈡、㈢、㈥项规定的地名,应予更名; ㈣地名更名后,原来的名称不得作为正式名称使用。 第三章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和程序

地名的来历

地名的来历 摘要: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地名虽然是一种符号标志,但同时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意义。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地名;文化;历史;类型;来历 古往今来,我国有着无数的地名,从“中国、湖南或长沙”这些大地名到“道县、马家河或杨柳村”这些小地名,地名的命名或者变迁有一定的规律。透过这些规律,我们可以解读出地名背后所蕴藏着的社会和历史文化。 (一)地名中一些常用字的含义 州:行政区划单位,如郴州、荆州 阳:山南水北为阳,如衡阳、洛阳 阴:山北水南为阴,如蒙阴、江阴 河:指黄河,如河内、河套 江:一般指长江,如江南、江汉 (二)“中国”国名的由来 国,商周时期最早是用来指代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

地,又称国城、国邑,著名的“国人暴动”中的“国”就是这种意思;而把“国”以外的地区称为“野”,如“大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中的“野”。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国,邦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意。 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其直接统治地区是为中国本土,其周围四夷均为臣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而华夏民族最早直接统治的地区是中原地区,即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淮河上游以北,所以“中国”在先秦时期是指这片地区。后来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便用“中国”一词来指代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的所有地区,沿用至今便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疆域。 (三)地名的命名类型 在众多的地名中,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按词意可将地名的来历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描写自然景观型、记叙任文历史型、寓托思想感情型和其它命名型。 ⑴描写自然景观型 ①以位于山、水的方位来命名,在这些地名中,方位词用的比较频繁。如山西因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湖南因位于洞

武汉市路名规划

关于武汉市路名规划的公示 按依照《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武汉市地名管理办法〉的决定》(2011年第222号)第十三条的要求,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武汉市路名规划》,通过了专家咨询,现按要求向社会公示,广泛收集民众意见。 一、规划目标、范围、年限 规划目标:适应武汉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路名为城市服务的整体水平,构筑一个易于接受、辨识、记忆和流传的路名标示系统,打造一个展示武汉地域文化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延续城市空间线索的城市符号系统,形成一个开放、大气、包容、意蕴深远的城市形象展示窗口。 规划范围:武汉市主城区范围。 规划年限:远期至2020年,近期至2015年。 二、路名现状 目前,武汉市主城范围内有法定名称的道路约1092条(不含巷、里等级),主干路以上规划道路144条,其中有法定名称的137条。武汉的路名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局部和区域表现出一定特色和规律,但在总体布局上显得比较零散、规律性不强。 三、道路通名规划 基本保留现有的通名系统。

第一级为大道、大街,第二级为路、街,第三级为里、巷。环线作为特殊通名。 大道、大街主要针对城市快速路和骨架主干路,一般要求路宽在60米,长度在5千米以上,可以“大道”、“大街”为通名。现状未达到上述要求,但原以“大道(街)”作通名的道路,沿用原通名。 路(街)为介于“大道”和“巷(弄、里)”之间者,包括城市规划中除大道以外的主、次干道,宽度在15米以上的支路。 巷(里)用于生活便道。 环线仅针对城市三环线、四环线、外环线使用,一环线、二环线仅作工程名,不做法定名称,其它道路不得以“×环”作专名,以免混淆。 汉口平行于长江、汉水方向的以大道、路为通名,垂直于长江、汉水方向以大街、街为通名;汉阳平行于长江方向的以大道、路为通名,平行于汉水方向以大街、街为通名;武昌平行于长江方向以大道、路为通名,垂直与长江方向以大街、街为通名。由于历史原因,现有部分区域的现状道路通名使用一般不区分走向,为避免造成混乱和更名带来的一系列工作,原则上维持现状。 四、道路专名规划 (一)骨架道路 根据武汉的特点,将汉口、汉阳、武昌分别作为一片,形成各自的快速路、主干路专名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