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我国是一个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秦惠王“送金牛”计取蜀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能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也攻不进来。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月的。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堆碎金子。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了蜀国。

蜀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黄金,可是等了半天,那头牛的屁股里再也没有屙出黄金来。蜀王十分不解,对着那石牛左看右看,最后生气地责问打探的人,可惜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君大怒,立刻命人处死谎报消息的人。可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传来消息,秦军已经攻到城下了。蜀王不由得大惊,宫中乱作一团。

其实,这便是秦惠王的妙计,他看强攻不行,便想到了智取。原来秦惠王打探到蜀国兵少力弱,国库亏空,蜀王正在为财政发愁,于是便命人偷偷打造了这头石头,并在它的屁股下放上了几堆碎金子。之后便叫部下四处散播谣言,骗蜀王上当。后来蜀军在前方运牛的时候,秦军便悄悄地尾随着进来了。当金牛到达蜀国时,秦军自然也就到了。

天上不会掉馅饼,可是蜀王却遇上了掉金子的事情,怎么想都是一个骗局。可惜蜀王太贪婪,贪图小利而亡了国,令天下人耻笑。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二:春申君的春秋大梦

春申君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多智、善辩和善客而着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也有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当然,这一切,都怪他自己做了一个不该做的“春秋大梦”。

春申君是楚国人,因才干深得楚考烈王的信赖,位至宰相。楚考烈王没有儿子,因此非常忧虑未来的接班人问题。春申君知道后,“先王之忧而忧”,四处寻找能生育的妇女进献给烈王,但长久没有奏效。

春申君喜欢养士,门下食客三千。其中有个叫李园的食客,家中有个妹妹,长得非常漂亮,专门献给了春申君。春申君对其非常宠爱,不久怀上身孕。李园得知妹妹怀孕后,便与妹妹谋划,让春申君把妹妹献给烈王。对于这个想法,春申君最初不太同意。

李园的妹妹对春申君解释说:如果把我献给烈王,生了儿子后,就会成为太子,烈王死后,他就能当皇上,你就是实际上的太上皇,可以掌控天下。春申君听了,感觉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就答应下来。

于是,李园很快来到烈王身边,并得到烈王的宠爱,被封为王后,满十月后,剩下了一个男孩。长大后被立为太子。那时候,一看到这个孩子,春申君便从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高兴。因为,他自己才是孩子的真正父亲,烈王不过是当了一个冤大头。

春申君当丞相二十五个年头的时候,烈王重病,这时候,看到自己的计划不久就要实现,他更加高兴了。这时候,有个叫朱英的人来见春申君,提出了三个“意想不到”。他说:“世上有意想不到,也

有意想不到的灾难,现在您正在不可预测的世上,侍奉喜怒无常的君主,怎么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人呢?”

春申君对“三个意想不到”并不理解,朱英说:“您即将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太上皇,这是意想不到的幸福;烈王死后,有人会杀人灭口,这是您意想不到的灾难;我出面帮你把对手除掉,属于意想不到的人。”

春申君听了,并不以为然,他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你考虑太多了。我了解你所说的那个人,我对他很好,他不会杀我灭口。”朱英一看形势不妙,赶紧跑了。

十七天之后,烈王病死,太子继位。正当春申君的春秋大梦即将实现的时候,朱英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李园派人将春申君杀掉,春秋大梦戛然而止。

都是春秋大梦惹的祸。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不要想。春申君临死前应该这样想。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三:春申君的小故事

上海,简称申。申与春申君有关。

春申君是战国时期人,其一生经历比较有意思。

春申君名黄歇,楚顷襄王时期,黄歇与楚太子熊完作为人质抵押于秦。过了好多年,楚顷襄王生病了,王位的继承人太子完作为人质抵押在秦国,没有归楚,眼见楚王其他儿子有可能成为继承人,因而黄歇向秦王提要求,要求楚太子熊完回楚,但遭到秦王的拒绝。黄歇考虑,一起逃走肯定会受到秦兵的追击,逃不了。于是偷偷地给楚太子熊完进行伪装,让其逃跑到楚国。楚太子熊完到楚国后,黄歇才向秦昭王告诉:楚太子回楚了。秦国的法律是很严厉的,黄歇把最重要的人质放跑了,秦王自然大怒,要杀黄歇,但考虑到黄歇确实救主而不畏死,是个忠臣,考虑再三,还是把他放了。

黄歇回楚后三月,楚顷襄王病死,太子熊完顺利继承了楚王,也就是史书上的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感谢黄歇的救命之恩,封黄歇为春申君,并为丞相。先封淮北之地十二县,后来根据黄歇的要求,改封在江南吴墟,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吴县、湖州一带。上海的简称申也就由此而来。

春申君当丞相二十二年的时期,楚考烈王遇到了一个大难题,生不出儿子。于是遍寻楚国会生儿子的妇女,给楚王生一个儿子,原因出在楚考烈王身上,结果自然事如愿违,,没有一个妇女能替楚襄王生儿子。

春申君黄歇有一个手下名叫李园的人,他的妹妹生得很漂亮,送给春申君做妾。不久,李园妹妹有了身孕。一天晚上,李园妹妹对春申君说:“老公你在楚国做了丞相二十多年,得到了楚王的充分。现在楚王无子,王位的继承人可能被楚王的兄弟得到。你做丞相时难免得罪他们,你不仅官位不保,而且封地和性命也难保。”春申君着急地说:“怎么办?”李园妹妹说:“我已有身孕了,但还看不出来,你把我送入楚国宫中,等到我生了儿子,此儿子自然是楚国王位的继承人,你就是新楚王的父亲,自然得到了保护。”春申君恍然大悟,于是把李园妹妹送到了楚国宫中。

不久,李园妹妹生了儿子。此儿子顺利成了楚国的王位继承人。

春申君当丞相二十五年的这一年,楚考烈王病死了,春申君的儿子做了楚王,也就是史书上的楚幽王。

楚幽王称王的第一年,春申君到宫中见他的儿子楚幽王。不料,中了埋伏,被李园杀害。李园为什么要杀春申君,主要是怕泄密,阴谋暴露,杀人灭口。春申君死后,他的家人也被李园杀害。

春申君是个悲剧。早期,为了救太子,奋不顾身,是个忠臣;后期,竟然为了保名利,用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的手段谋取王位,成了奸臣,结果自身性命不保,还害了家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历史学科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素材,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相关的、动人的历史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篇一:晏子举贤 晏婴,字平仲,是齐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龙口市一带的人。他曾经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三任国君,因为生活节俭,勤于政事,秉公执法,善于用人而名扬诸侯各国,很受百姓的爱戴。尤其是当上丞相之后,更是每顿饭不吃两样肉,家里人都不穿丝绸做的衣服。 越石父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当时正处于押禁中。有一次,晏婴外出,正好在路上遇到了越石父,就用一匹马为赎金,把他赎了出来。 回到家里之后,晏婴没有和越石父打招呼,直接进入内室,顾自休息去了。 越石父在外边等了很久,也不见晏婴,他非常失望,便请求离去。 晏婴感到奇怪,赶紧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从内室走出来。他叹息着说:“看来我晏婴还是不够仁慈啊!我刚刚把您解救出来,您这么快就要离开我了。” 越石父说:“并非如此。我听人说,君子因为自己的人不能了解自己而委屈,要是自己的人能了解自己,他们就会心情舒畅。这话说得好啊!我被押禁的时候,别人不了解我,而您能把我从厄运当中解救出来,说明您已经了解了我。可是我不理解,您既然了解我,为什么不以礼相待,而长地把我丢在室外呢?这样的话,我还不如回去的好。” 晏婴听了越石父的话,十分惭愧,赶紧向他道歉。 晏婴觉得越石父如此开诚布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贤才,马上请他进入内室,待为上宾,后来又让他担任了要职。 因为晏婴是齐国的丞相,所以,他乘坐的马车非常豪华。有一次,晏婴的马车从街市过,那马车夫的妻子恰好看见了自己的丈夫撑起马车漂亮的大车盖,打马的鞭子甩得“啪啪”直响,脸上的神态十分得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值得收藏) ——2017-02-19子衿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我们的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相对后世论资排辈,熬年头等官做的体制有所启示。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有智慧的学科,初中历史是学生历史的黄金时期,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篇一:葵丘之会 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王子带为太子。 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联合八国诸侯在首止开大会,太子郑在首止和诸侯见了面,一起住了几个月。 周惠王觉得太子郑不听使唤,但又无力和齐桓公抗争,就偷偷派人去劝告郑国不要参加结盟。郑国听了周王的话,离开了首止,剩下的七个诸侯共同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后来,齐国又去攻打郑国,郑国也参加了盟约。 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周襄王对齐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史书记载说,春秋五霸,以齐桓公最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以葵丘之会最盛。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现在民权县与山东省曹县交界的地方位于民权县老颜集东,山东省曹县邵庄镇胡老家行政村南1华里处有一葵丘会盟重振四方的一个石碑为证,葵丘会盟重振四方,八个字是繁体的,在90年代初期一直放在胡老家行政村的可耕地内,近期未曾去看过,我觉得说当年的葵丘会盟台在民权、兰考境内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今天的曹县与民权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我国是一个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秦惠王“送金牛”计取蜀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能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也攻不进来。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月的。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堆碎金子。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了蜀国。 蜀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黄金,可是等了半天,那头牛的屁股里再也没有屙出黄金来。蜀王十分不解,对着那石牛左看右看,最后生气地责问打探的人,可惜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君大怒,立刻命人处死谎报消息的人。可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传来消息,秦军已经攻到城下了。蜀王不由得大惊,宫中乱作一团。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1、城濮之战: 晋文公于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今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 正月占卫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二月进至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与齐昭公会盟,都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的卫人逐其君降晋。 三月攻占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 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围攻商丘。 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用先轸建议,利用秦、齐“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 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 商丘未能攻下,而曹、卫之地又被晋送于宋国,楚因而拒绝退兵。 秦、齐遂出兵助晋,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楚成王见形势不利,恐秦乘机攻其后方,退至申邑(今河南荥阳西北),并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 但围攻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坚请与晋一战。 楚成王决心动摇,同意子玉建议,但又不肯全力决战,仅派王室亲兵600人增援子玉。 子玉派人与晋交涉: 如晋许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 晋国君臣认为形势有利,希望决战,但恐不允子玉条件,将遭宋、曹、卫三国仇恨。

于是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 子玉果怒而求战,率军进逼陶丘。 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决战。 遂退避三舍(一舍为15千米),至城濮与秦、齐军会合。 四月初一,楚军进至城濮,初二,双方对阵。 晋军在秦、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中、下三军;楚军以陈、蔡军为右军,申、息两军为左军,主力精锐为中军。 晋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右军;并让晋上军佯退,于阵后拖柴扬尘,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以诱楚左军进击,使其暴露侧翼,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又将楚左军击溃。 子玉及时收住兵力,方免于中军败溃。 楚军退至连谷(今河南西华境)时,子玉自杀。 此战,晋文公及先轸等,决战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是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的转折点;决战中,晋军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示利诱敌,在战术上也有所发展。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 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 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 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 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 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 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 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 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 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 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 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 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 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 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 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 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 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 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 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 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 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 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

春秋战国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 历史内容丰富,知识繁多而复杂,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故事篇一:范雎远交近攻计 公元前270 年,秦国穰侯魏冉正要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书人说有紧急事要亲见秦王。 秦昭囊王即位后,因为太极都被太后和魏冉操纵了,很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很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来摆脱太后和魏冉的控制,所以立即答应在离宫召见这位上书的人。 当秦昭襄王按的乘车到离宫去的时候,半路上有一个大汉挡着不肯避让。 “大王来了!”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着。 “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从没听说有什么大王呀!”挡道的大汉高声叫嚷着。这几句话被车内的秦昭襄王听见了,知道这位大汉不是等闲之辈,赶忙下车,扶起大汉,好言好语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上书的范雎(?—前255年)。 秦昭襄王把范雎请到离宫里,让左右退出,诚恳地请教治国之策,不论太后、穰侯,还是自己的失误,都可以直说。 范雎刚才不肯让道,是用来试探秦王诚意的,现在看见大王确实至诚至恳,就一针见血地说:“秦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诸侯,可是20xx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这不能不说是掌握秦国大权的太后和穰侯不愿真心为秦国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颇呀!” 秦昭襄王点点头,地问道:“先生说的都是实话,请你详细地分析给我听听好吗?” 范雎说:“太后和穰侯专权的事,我们以后再细谈。这次单说大王失策的事。眼下穰侯不是正要出兵攻打齐国吗?可是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大王即使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齐国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把齐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1、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2、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不止一次在城中上演用烽火向诸侯求救的闹剧。后来真到犬戎进攻西周,燃起烽火的时候,被多次戏弄的诸侯都不来救援,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杜至此后诸侯各自为政,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不断的局面。 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自取灭亡的超级游戏。 2、伯乐卖马 出自《战国策·齐策·苏秦为燕说齐》,苏秦前往齐国游说齐闵王,为利于游说成功,他先到稷下学宫拜见了齐王的贵宾淳于髡。 苏秦向淳于髡道:“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这是苏秦初次拜见齐闵王时的故事。苏秦为了在初次见到齐王时给齐王一个最佳印象,特意贿赂齐国名人淳于髡,让其引荐求见齐王,权充自己身价的伯乐,为游说成功打下

了重要的基础。果然,苏秦受到齐王的热烈欢迎和极高的礼遇。 在一些岗位求职,大宗生意交易方面,这种操作是最普通不过的了。 3、尊王攘夷 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倚重了管仲的辅佐,实行了“尊王攘夷”的称霸政策。 春秋时期,天下共主周天子失去至尊地位,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诸侯臣服,以至社会动荡,天下战争不断。 齐桓公继位前,管仲是齐桓公政敌公子纠的手下,为助公子纠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前嫌拜其为相,实施军政改革,得以富国强兵。齐桓公还听从管仲的主张,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王室的旗号,天下诸侯臣服,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于诸侯的政治理想。给天下带来一段时期的安定局面。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称霸的成功范例,被后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遂衍生了很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甚至现在,不少集团高管也是欺负企业主或上级能力不及而这样做的。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典籍记载的历史故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经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篇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兴国力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纷纷通过变革实现国家的强盛,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显着,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后世军事上的影响也是相当显着的。 公元前320xx年,赵武灵王继位时年仅十二岁,而此时的赵国可谓是四面环敌,中间还有一个中山国横插在赵国领土中央,使得赵国不得不分裂为以邯郸为中心和以代郡为中心的两大块。中山国算得上是赵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了。赵国想要在诸侯各国中有所作为,灭掉中山国是必要之举。 经过多年的准备,赵国终于争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公元前320xx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中山,燕国也趁机攻打中山国,可是就在两个大国同时进攻的情况下,中山国竟然取得了胜利,这次战争引发了赵武灵王的改革。 经过反复的思考,赵武灵王发现赵国士兵身上的一些缺点。原来将士们都穿着长袍大袖,外面又裹着厚厚的铠甲,行动很不方便,而且这种装束穿戴起来十分麻烦,一旦此时受到敌人袭击,赵军就只能弃甲而逃了。 赵武灵王发现居住在赵国北面的胡人装束却十分简单轻便。他们大多穿着紧身短衣,长裤,行动起来十分方便。赵武灵王由此想到,如果让中原的将士也穿上这样的服装,再加上中原严格的军事组织,岂不是大大提高本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吗? 于是赵武灵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臣楼缓,楼缓十分赞成。可是这些想法传到别的大臣耳朵里,很多人都表示不能接受。之后赵武灵王又向相国肥义请教,询问这件事是否可行。肥义对此也十分赞同,并鼓励赵武灵王不要受到那些反对意见的影响。只要自己觉得正确,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受尽外敌侵略的屈辱,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篇一:楚庄王绝缨计笼络人心 公元前620xx年,楚庄王因为歼灭了叛党而召开了一个庆功会,宴请群臣,名为“太平宴”。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兴致很高,宴会从白天一直进行到了晚上。不知不觉中外面已经天黑了,而大厅中灯火通明,轻歌曼舞,热闹非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楚庄王见大家还没有尽兴,便命自己的宠妾许姬出来献舞。帐幔中舞动出两列婀娜多姿的舞女,许姬从中转出来,伴随着悦耳的音乐翩翩起舞。只见她目含秋水、眉若远黛,歌喉未展先有情,庄重而又柔美。有美酒畅饮,又有美女歌舞助兴,厅中气氛越发热烈起来。 酒至半酣,楚庄王命许姬为众谋士和将领斟酒,大厅里一阵欢呼。就在许姬为一位将军斟酒的时候,突然一阵风从外面吹来,将席间的蜡烛全部吹灭。顿时人声嘈杂。就在此时,许姬觉得自己的手被人一把握住,她用力挣脱开,并顺手将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 许姬连忙走到楚庄王旁边哭着告状:有人趁着天黑竟然轻薄自己,希望大王给自己做主。她建议大王马上点上蜡烛,只要看一看大家的帽子便能找出调戏自己的人来。楚庄王想了想,并没有按照许姬说的那样做,反而吩咐先不急着点蜡烛,请大家把帽子都摘下来,不必拘于礼数开怀畅饮。等到大家把帽子都摘了下来,楚庄王才命令侍者点蜡烛,此时再想查出非礼之人就没那么容易了。 宴席结束后,许姬责怪楚庄王没有替自己洗刷清白。庄王笑着劝解道:“今天的宴会是为了犒劳大家的,如果席间出现兴师问罪的事,自然会影响大家的兴致。酒本来就是乱性之物,况且许姬国色天香,哪有人不喜欢呢?如果我因为此事治了那个人的罪,别人自然会说我心胸狭窄,那样还有谁愿意为我效命呢?”许姬听了便没有再提起这件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充满着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以下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悠久的历史。 故事一:孟母三迁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孟子,他的母亲非常注重教育。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往更好的地方。据记载,孟母最初居住在一个小村庄,但她觉得那里的环境和教育资源都比较差,于是她带着年幼的孟子搬到了一个邻近城市。然而,她觉得那里仍然不能给孟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于是又搬到了一个名叫曲阜的地方。在曲阜,孟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他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故事二:楚国破釜沉舟 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一直处于互相争夺领土的局面。秦军围困楚国都城郢城多年,楚王躲在内城中不见外敌,国内局势岌岌可危。面对危机,楚国将领项燕提出了“破釜沉舟”的计策。项燕带领楚军在河边猛烈攻击秦军,并将船只和釜甑都砸碎,表示此战只能取胜,无路可退。这一壮举激励了楚军的战斗士气,最终击败了秦军,挽回了楚国的局势。 故事三:晋楚之间的九合诸侯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两大强国,长期争霸。齐国君主醉翁以文 学才华而著称,他在晋楚交战之际提出九合诸侯的策略,通过外交手 段将其他国家纳入联盟,共同抗衡晋楚。这一策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楚国和其他国家形成了紧密的联盟,最终使晋国遭受挫折,势力 逐渐减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交手段的运用在战争中也起到重要 的作用。 故事四:齐桓公的变法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推行了一系列变革,称为“齐桓公的 变法”。他废除了世袭制,改为任贤制,使得国家重用人才,并打破了 封建体制的束缚。此外,齐桓公还积极推行农业发展,发展手工业和 商业,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他的变法为齐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力 支撑。 以上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这些事件和故 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的变 革和战争,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培养出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努力实 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珍视历史,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以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历史是我们的镜子,让我们共 同学习和铭记。

春秋战国的历史小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小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国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援救。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邯郸,但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援,从而解围。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最终成功解围并战胜魏军。 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他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魏国公子信陵君窃取了魏王的兵符,率领魏军驰援邯郸。信陵君的宾客朱亥锤杀魏将晋鄙,夺取兵权,击退秦军,成功解围。 屈原沉江:屈原是楚国的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但受到奸臣的陷害而被贬谪。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都襄城,屈原愤而投江自尽。 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

县制、废除井田制等,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苏秦合纵:苏秦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和策士,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他提出的“合纵”策略得到各国的支持,最终成功说服六国组成联军,成功击败秦国。 孟子谏梁:梁惠王治理国家时经常施行严刑重法,孟子前往谏诤,认为治国应该以仁爱为本,梁惠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并采纳了。 赵奢抗秦:赵奢是赵国的名将,曾以少胜多击败秦军。公元前270年,秦军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奢率领军队前往救援。他采取了正确的战术,最终成功击退秦军并取得胜利。 扁鹊见蔡:扁鹊是古代著名的医生,曾游历各国为患者治病。有一次他去拜见蔡桓公时指出桓公患有疾病,但桓公却不相信。几天后,扁鹊再次见到桓公时指出他的病情已经加重,但桓公仍然不相信。最终,桓公因病重而死。 田单复齐:田单是齐国的一位将军,曾在燕国攻打齐国时坚守即墨城。后来他施用反间计使燕王罢免了乐毅的统帅职务,并率领齐军进行反攻。他采取了巧妙的战术击败了燕军并成功收复了齐国的失地。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历史故事丰 富多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吧。 故事一,管仲与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与管仲是一对出生入死的好朋友。管仲是一个智慧 过人的谋士,他和齐桓公一起推行变法,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增。有一次,齐桓公因病而卧床不起,管仲便用一块石头来代替齐桓公,让所有前来朝见的宾客都向石头行礼,以此来维护齐桓公的威严。齐桓公病愈后,听闻此事,十分感动,对管仲说,“我之于卿,岂独如此!”从此,齐桓公对管仲更加信任和重视。 故事二,孟尝君与荆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孟尝君,他善于用人,善于治国。有一天, 一位名叫荆轲的刺客前来刺杀孟尝君,但孟尝君却对他说,“你为何要来刺杀我?我愿意重用你,让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孟尝君的宽容和智慧感动了荆轲,他最终放弃了刺杀孟尝君的念头,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助手。 故事三,孟子与梁惠王。 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孟子,他曾与梁惠王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梁惠王问 孟子,“人民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父慈母爱,有兄友弟恭。”梁惠王再问,“国君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忠臣良将,有能者智者。”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对人民和国君的理想化关怀,以及对政治智慧的思考。 故事四,韩非子与李斯。

战国时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他们曾经是同窗好友。但后来,由于政治立场的分歧,他们反目成仇。韩非子曾经说过,“李斯以法治国,必然乱国。”而李斯也对韩非子进行了抨击。这段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碰撞。 以上就是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这些历史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让我们一起珍惜历史,汲取智慧,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女娲传说到现代的改革建设,每一个故事记录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屈原投江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 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 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带您 回顾那段激荡的历史。 一、屈原投江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屈原。他忠诚为国,劝 谏君主,但遭到内外交困。最终,屈原被诬陷,被楚怀王贬至汨罗江,心灰意冷之下,他投江自尽。这一故事成为了后来端午节的由来,人 们以纪念屈原的忠诚与不屈的精神。 二、孟子三问卫灵公 战国时代的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有一次,他担 任卫国的宰相,希望通过改革治理,挽救国家的衰败。然而,他的改 革提案遭到了卫灵公的反对。为了劝说国君,孟子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天下之至治者是谁?”、“君之所以为君者是谁?”、“臣之 所以为臣者是谁?”。卫灵公最终明白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并接受 了孟子的建议,国家得到了改观。 三、庄子梦蝶 战国时代,庄子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超越现实的思考。庄子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翔在花丛中,感受到了蝴蝶的自由和快乐。当庄子醒来后,他开始思考,他不

确定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他和他梦到的蝴蝶究竟有何不同?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和梦境、存在和虚妄的深入思考。 四、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是一个聪明有志向的女性。她认为居住的环境影响着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她在孟子很小时,三次迁居寻求更好的教养条件和学习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注重教育环境,为子女的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 五、郑国渠 战国时期,魏国欲战秦国。苏秦和张仪两次游说魏国,但都因无法说服魏国君主而失败。最后,李悝出面向魏国君主推荐修建“郑国渠”的计划,成功说服了魏王,魏国果断修建了郑国渠。该渠不仅解决了国内水患,而且发展了农业,使得魏国逐渐强大起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时候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达到目的。 以上这些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历史故事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故事有的让人感慨万分,有的探讨了人生的哲学与智慧,有的寄托了人们对于自由和爱国的热爱。希望通过这些历史故事,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

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 梦魇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成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说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 庄王说:“此鸟不飞那么已,一飞冲天;不鸣那么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屡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屡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竭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1、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2、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5、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