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历史典故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受尽外敌侵略的屈辱,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篇一:楚庄王绝缨计笼络人心

公元前620xx年,楚庄王因为歼灭了叛党而召开了一个庆功会,宴请群臣,名为“太平宴”。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兴致很高,宴会从白天一直进行到了晚上。不知不觉中外面已经天黑了,而大厅中灯火通明,轻歌曼舞,热闹非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楚庄王见大家还没有尽兴,便命自己的宠妾许姬出来献舞。帐幔中舞动出两列婀娜多姿的舞女,许姬从中转出来,伴随着悦耳的音乐翩翩起舞。只见她目含秋水、眉若远黛,歌喉未展先有情,庄重而又柔美。有美酒畅饮,又有美女歌舞助兴,厅中气氛越发热烈起来。

酒至半酣,楚庄王命许姬为众谋士和将领斟酒,大厅里一阵欢呼。就在许姬为一位将军斟酒的时候,突然一阵风从外面吹来,将席间的蜡烛全部吹灭。顿时人声嘈杂。就在此时,许姬觉得自己的手被人一把握住,她用力挣脱开,并顺手将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

许姬连忙走到楚庄王旁边哭着告状:有人趁着天黑竟然轻薄自己,希望大王给自己做主。她建议大王马上点上蜡烛,只要看一看大家的帽子便能找出调戏自己的人来。楚庄王想了想,并没有按照许姬说的那样做,反而吩咐先不急着点蜡烛,请大家把帽子都摘下来,不必拘于礼数开怀畅饮。等到大家把帽子都摘了下来,楚庄王才命令侍者点蜡烛,此时再想查出非礼之人就没那么容易了。

宴席结束后,许姬责怪楚庄王没有替自己洗刷清白。庄王笑着劝解道:“今天的宴会是为了犒劳大家的,如果席间出现兴师问罪的事,自然会影响大家的兴致。酒本来就是乱性之物,况且许姬国色天香,哪有人不喜欢呢?如果我因为此事治了那个人的罪,别人自然会说我心胸狭窄,那样还有谁愿意为我效命呢?”许姬听了便没有再提起这件事。

七年后,楚国与郑国展开了一场恶战,前部主帅唐狡自告奋勇率军迎敌,甘当先锋,为大军杀出了一条血路。最终楚庄王取得了胜利,要厚赏唐狡。唐狡却跪拜在地说:“罪将只能将功折罪,才能报答您的不杀之恩哪!”原来在“太平宴”上轻薄许姬的人就是唐狡,当时楚庄王没有治他的罪,他心怀,所以今日舍命相报。之后楚庄王不仅重赏了唐狡,更是将许姬送给了他。人们都称赞楚庄王的大度,从此对他更加忠诚。

“君则敬,臣则忠。”楚庄王心胸开阔,一个“绝缨宴”,使得他更得人心。楚庄王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和他的宽容大度、知人善任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胸襟是不能成就一番大业的。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篇二: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称皇帝

荆轲行刺秦王,这件事更加深了秦王对燕国的憎恨,于是秦王便加紧对付燕国。燕太子丹亲自带兵出战,可惜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被秦军打得七零八落。燕王喜和太子丹被迫带着一部分兵马退到了辽东,可是秦王势必要拿住太子丹,燕王喜只得杀了太子丹,由此向秦王求和。

秦国的谋士尉缭向秦王建议说:“韩国已经兼并,燕国也退到了辽东,赵国只剩下了一个代城。因此我们不如先将南方的魏国和楚国收服,等到将这两国拿下了,辽东和代城也就不在话下了。于是秦王将北方的军队撤回,派兵攻打魏国。

公元前220xx年,秦国灭了魏国,接下来遭殃的就是楚国了。秦王派兵二十万,没想到吃了败仗,损失惨重。秦王大怒,亲自把王翦接到宫中封为大将,让他率领六十万兵马继续进攻楚国。临行前,王翦拿出了一张单子来。秦王一看,原来是王翦要求要咸阳的上等田地,上等的宅院,希望秦王能够应允。秦王立刻答应了下来,心中暗想,王翦这个人太小家子了。

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在路上他又派人回去向秦王要求给自己修一个花园,没过几天,又恳求秦王赏赐自己一个养鱼的水池子。

看到他这番做派,副将蒙武笑道:“将军不断地提出请求,难道

还怕打完胜仗没有赏赐吗?”岂料王翦悄悄对他说道:“大王交给了我六十万大军,几乎将全国的兵力都交到了我手上。如果我不这样向其要求,秦王怎能不心生猜疑?我这样做就是让他安心呀!”

蒙武这才明白过来,称赞将军的深谋远虑。

王翦将军队驻扎在天中山下。没多久,楚国大将项燕率领二十万兵马,副将景骐也带了二十万兵马,向王翦挑战。可是面对敌人的挑衅王翦根本不理睬,而是将一部分人马分派在了运输粮草上面。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王翦的兵马没有任何要打仗的迹象。项燕想,秦军原来是来驻防的。于是他便放松了对秦军的警惕,将精力放在别的上面去了。

就在项燕疏于防范之时,秦军突然排山倒海般地打了过来。楚国的兵将个个手足无措,胡乱抵抗了一阵便逃走了。项燕和景骐带着败兵一路逃跑,兵马越来越少,城池也丢了不少,最后项燕只得去淮上重新招募兵马。王翦就这样一鼓作气打下了淮南、淮北,一直打到了寿春。副将一看形势不妙便自杀了,楚王负刍成了秦国的俘虏。

项燕找到了二百多名壮丁,到徐城时,遇见了正从寿春逃出来的昌平君,由此得知了楚王被俘的消息。项燕仔细想了想,吴越地区有长江可以防御,而且地域广博。于是他率领兵将渡过长江,拥昌平君为楚王,准备死守江南。

王翦得知了项燕退守江南的消息,便吩咐蒙武造船。又过了一年的时候,王翦已经准备了不少战船,也训练了几队水兵,于是便渡过长江,进攻吴越。昌平君在征战中被乱箭射死,项燕最后也被迫自杀身亡,至此楚国彻底灭亡。灭掉楚国之后,就剩下燕、赵、齐三个国家,便可以完成统一大业了。

王翦完成任务后便告老还乡了,之后秦王封他的儿子王贲为大将,接着攻打燕、赵两国。王贲也不负圣望,打下了辽东,擒住了燕王喜,将其押送到了咸阳。之后进攻代城,代王嘉兵败自杀。至此离秦国的统一大业就差一步之遥,就剩下了一个齐国。

秦王派王贲向齐国进攻。齐王建一直不敢得罪秦国,秉承与秦国和好的原则,一直很听秦国的话。等到其他的国家都被秦国灭了,他

才开始着急起来,连忙派兵驻守边界,可是已经太迟了。

公元前220xx年,秦国的几十万兵马向齐国攻来。很多年没打仗的齐军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没几天工夫便攻下了临淄,齐王被迫投降。从此六国全部划入了秦国的疆界,天下终于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不管人们如何咒骂秦王嬴政残暴,可是他的历史功绩是磨灭不了的。他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诸侯混战,完成了宏伟的统一大业。他是第一个使用“皇帝”这个称号的人,后人称他为秦始皇。由他开始,中国进入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时期。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篇三:秦惠王“送金牛”计取蜀国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能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也攻不进来。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月的。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堆碎金子。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了蜀国。

蜀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黄金,可是等了半天,那头牛的屁股里再也没有屙出黄金来。蜀王十分不解,对着那石牛左看右看,最后生

气地责问打探的人,可惜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君大怒,立刻命人处死谎报消息的人。可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传来消息,秦军已经攻到城下了。蜀王不由得大惊,宫中乱作一团。

其实,这便是秦惠王的妙计,他看强攻不行,便想到了智取。原来秦惠王打探到蜀国兵少力弱,国库亏空,蜀王正在为财政发愁,于是便命人偷偷打造了这头石头,并在它的屁股下放上了几堆碎金子。之后便叫部下四处散播谣言,骗蜀王上当。后来蜀军在前方运牛的时候,秦军便悄悄地尾随着进来了。当金牛到达蜀国时,秦军自然也就到了。

天上不会掉馅饼,可是蜀王却遇上了掉金子的事情,怎么想都是一个骗局。可惜蜀王太贪婪,贪图小利而亡了国,令天下人耻笑。

[作文素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典故(3篇)

[作文素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典故(3篇)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典故(3篇) 1、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 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 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 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 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 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 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蠢 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 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 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 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2|、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春秋时,有一年冬天,晋国有个梗阳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无法判决,便把案 子上报给了相国魏献子。这时,诉讼的一方把一些歌女和乐器送给魏献子,魏献子打算收 下来。魏戊对阎没和女宽说:“主人以不受贿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收下梗阳人的女乐,就 没有比这再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阎没和女宽答应了。 退朝以后,阎没和女宽等候在庭院里。开饭的时候,魏献子让他们吃饭。等到摆上饭菜,这俩人却连连叹气。饭罢,魏献子请他们坐下,说:“我听我伯父说过:‘吃饭的时 候忘记忧愁’,您二位在摆上饭菜的时候三次叹气,这是为什么?”阎没和女宽异口同声 地说:“有人把酒赐给我们两个小人,昨天没有吃晚饭,刚见到饭菜时,恐怕不够吃,所 以叹气。菜上了一半,我们就责备自己说:‘难道将军(魏献子兼中军元帅)让我们吃饭, 饭菜会不够吗?’因此再次叹气。等到饭菜上齐了,愿意把小人的`肚子作为君子的内心, 刚刚满足就行了。”魏献子听了,觉得阎没和女宽是用这些话来劝自己不要受贿,就辞谢 了梗阳人的贿赂。 3、晋文公退避三舍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有智慧的学科,初中历史是学生历史的黄金时期,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篇一:葵丘之会 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王子带为太子。 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联合八国诸侯在首止开大会,太子郑在首止和诸侯见了面,一起住了几个月。 周惠王觉得太子郑不听使唤,但又无力和齐桓公抗争,就偷偷派人去劝告郑国不要参加结盟。郑国听了周王的话,离开了首止,剩下的七个诸侯共同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后来,齐国又去攻打郑国,郑国也参加了盟约。 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周襄王对齐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史书记载说,春秋五霸,以齐桓公最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以葵丘之会最盛。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现在民权县与山东省曹县交界的地方位于民权县老颜集东,山东省曹县邵庄镇胡老家行政村南1华里处有一葵丘会盟重振四方的一个石碑为证,葵丘会盟重振四方,八个字是繁体的,在90年代初期一直放在胡老家行政村的可耕地内,近期未曾去看过,我觉得说当年的葵丘会盟台在民权、兰考境内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今天的曹县与民权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我国是一个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秦惠王“送金牛”计取蜀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能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也攻不进来。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月的。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堆碎金子。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了蜀国。 蜀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黄金,可是等了半天,那头牛的屁股里再也没有屙出黄金来。蜀王十分不解,对着那石牛左看右看,最后生气地责问打探的人,可惜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君大怒,立刻命人处死谎报消息的人。可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传来消息,秦军已经攻到城下了。蜀王不由得大惊,宫中乱作一团。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合集11篇)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1 利令智昏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在文末的评述中说:“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长平一战之前,秦攻打韩,韩国的一部分土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这一块地就是上党地区,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以求苟且。但是上党的军民痛恨秦国,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要求向赵投降。 在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受冯亭的投降起了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国的恼怒,到时候,秦必定大举来攻打,这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部分人则主张,上党地区是咽喉要地,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赵国最终接受了上党的投降,并由此引发了战国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战争的结果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 断织(孟母继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及〈列女传〉: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孟子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生气,既害怕又难过。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一个人要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一事无成。”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3

春秋战国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 历史内容丰富,知识繁多而复杂,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故事篇一:范雎远交近攻计 公元前270 年,秦国穰侯魏冉正要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书人说有紧急事要亲见秦王。 秦昭囊王即位后,因为太极都被太后和魏冉操纵了,很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很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来摆脱太后和魏冉的控制,所以立即答应在离宫召见这位上书的人。 当秦昭襄王按的乘车到离宫去的时候,半路上有一个大汉挡着不肯避让。 “大王来了!”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着。 “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从没听说有什么大王呀!”挡道的大汉高声叫嚷着。这几句话被车内的秦昭襄王听见了,知道这位大汉不是等闲之辈,赶忙下车,扶起大汉,好言好语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上书的范雎(?—前255年)。 秦昭襄王把范雎请到离宫里,让左右退出,诚恳地请教治国之策,不论太后、穰侯,还是自己的失误,都可以直说。 范雎刚才不肯让道,是用来试探秦王诚意的,现在看见大王确实至诚至恳,就一针见血地说:“秦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诸侯,可是20xx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这不能不说是掌握秦国大权的太后和穰侯不愿真心为秦国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颇呀!” 秦昭襄王点点头,地问道:“先生说的都是实话,请你详细地分析给我听听好吗?” 范雎说:“太后和穰侯专权的事,我们以后再细谈。这次单说大王失策的事。眼下穰侯不是正要出兵攻打齐国吗?可是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大王即使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齐国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把齐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以下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1、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2、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

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5、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 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 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6、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 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7、破天荒 唐代荆州文风不振,每年解送举人应考,均未中试,时人称为“天荒”。后刘蜕以荆州解送的举人登第,打破了该州多年无人中举的局面,时人称为“破天荒”。荆州刺史崔铉特奖励刘蜕七十万贯破天荒钱。刘蜕答谢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又自宋朝以来,江西地方无 人以状元及第,后有何昌以对策居第一,有人以诗寄何昌言云:“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后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现。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1、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2、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不止一次在城中上演用烽火向诸侯求救的闹剧。后来真到犬戎进攻西周,燃起烽火的时候,被多次戏弄的诸侯都不来救援,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杜至此后诸侯各自为政,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不断的局面。 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自取灭亡的超级游戏。 2、伯乐卖马 出自《战国策·齐策·苏秦为燕说齐》,苏秦前往齐国游说齐闵王,为利于游说成功,他先到稷下学宫拜见了齐王的贵宾淳于髡。 苏秦向淳于髡道:“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这是苏秦初次拜见齐闵王时的故事。苏秦为了在初次见到齐王时给齐王一个最佳印象,特意贿赂齐国名人淳于髡,让其引荐求见齐王,权充自己身价的伯乐,为游说成功打下

了重要的基础。果然,苏秦受到齐王的热烈欢迎和极高的礼遇。 在一些岗位求职,大宗生意交易方面,这种操作是最普通不过的了。 3、尊王攘夷 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倚重了管仲的辅佐,实行了“尊王攘夷”的称霸政策。 春秋时期,天下共主周天子失去至尊地位,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诸侯臣服,以至社会动荡,天下战争不断。 齐桓公继位前,管仲是齐桓公政敌公子纠的手下,为助公子纠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前嫌拜其为相,实施军政改革,得以富国强兵。齐桓公还听从管仲的主张,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王室的旗号,天下诸侯臣服,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于诸侯的政治理想。给天下带来一段时期的安定局面。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称霸的成功范例,被后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遂衍生了很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甚至现在,不少集团高管也是欺负企业主或上级能力不及而这样做的。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典籍记载的历史故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经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篇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兴国力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纷纷通过变革实现国家的强盛,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显着,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后世军事上的影响也是相当显着的。 公元前320xx年,赵武灵王继位时年仅十二岁,而此时的赵国可谓是四面环敌,中间还有一个中山国横插在赵国领土中央,使得赵国不得不分裂为以邯郸为中心和以代郡为中心的两大块。中山国算得上是赵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了。赵国想要在诸侯各国中有所作为,灭掉中山国是必要之举。 经过多年的准备,赵国终于争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公元前320xx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中山,燕国也趁机攻打中山国,可是就在两个大国同时进攻的情况下,中山国竟然取得了胜利,这次战争引发了赵武灵王的改革。 经过反复的思考,赵武灵王发现赵国士兵身上的一些缺点。原来将士们都穿着长袍大袖,外面又裹着厚厚的铠甲,行动很不方便,而且这种装束穿戴起来十分麻烦,一旦此时受到敌人袭击,赵军就只能弃甲而逃了。 赵武灵王发现居住在赵国北面的胡人装束却十分简单轻便。他们大多穿着紧身短衣,长裤,行动起来十分方便。赵武灵王由此想到,如果让中原的将士也穿上这样的服装,再加上中原严格的军事组织,岂不是大大提高本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吗? 于是赵武灵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臣楼缓,楼缓十分赞成。可是这些想法传到别的大臣耳朵里,很多人都表示不能接受。之后赵武灵王又向相国肥义请教,询问这件事是否可行。肥义对此也十分赞同,并鼓励赵武灵王不要受到那些反对意见的影响。只要自己觉得正确,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受尽外敌侵略的屈辱,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篇一:楚庄王绝缨计笼络人心 公元前620xx年,楚庄王因为歼灭了叛党而召开了一个庆功会,宴请群臣,名为“太平宴”。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兴致很高,宴会从白天一直进行到了晚上。不知不觉中外面已经天黑了,而大厅中灯火通明,轻歌曼舞,热闹非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楚庄王见大家还没有尽兴,便命自己的宠妾许姬出来献舞。帐幔中舞动出两列婀娜多姿的舞女,许姬从中转出来,伴随着悦耳的音乐翩翩起舞。只见她目含秋水、眉若远黛,歌喉未展先有情,庄重而又柔美。有美酒畅饮,又有美女歌舞助兴,厅中气氛越发热烈起来。 酒至半酣,楚庄王命许姬为众谋士和将领斟酒,大厅里一阵欢呼。就在许姬为一位将军斟酒的时候,突然一阵风从外面吹来,将席间的蜡烛全部吹灭。顿时人声嘈杂。就在此时,许姬觉得自己的手被人一把握住,她用力挣脱开,并顺手将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 许姬连忙走到楚庄王旁边哭着告状:有人趁着天黑竟然轻薄自己,希望大王给自己做主。她建议大王马上点上蜡烛,只要看一看大家的帽子便能找出调戏自己的人来。楚庄王想了想,并没有按照许姬说的那样做,反而吩咐先不急着点蜡烛,请大家把帽子都摘下来,不必拘于礼数开怀畅饮。等到大家把帽子都摘了下来,楚庄王才命令侍者点蜡烛,此时再想查出非礼之人就没那么容易了。 宴席结束后,许姬责怪楚庄王没有替自己洗刷清白。庄王笑着劝解道:“今天的宴会是为了犒劳大家的,如果席间出现兴师问罪的事,自然会影响大家的兴致。酒本来就是乱性之物,况且许姬国色天香,哪有人不喜欢呢?如果我因为此事治了那个人的罪,别人自然会说我心胸狭窄,那样还有谁愿意为我效命呢?”许姬听了便没有再提起这件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历史故事丰 富多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吧。 故事一,管仲与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与管仲是一对出生入死的好朋友。管仲是一个智慧 过人的谋士,他和齐桓公一起推行变法,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增。有一次,齐桓公因病而卧床不起,管仲便用一块石头来代替齐桓公,让所有前来朝见的宾客都向石头行礼,以此来维护齐桓公的威严。齐桓公病愈后,听闻此事,十分感动,对管仲说,“我之于卿,岂独如此!”从此,齐桓公对管仲更加信任和重视。 故事二,孟尝君与荆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孟尝君,他善于用人,善于治国。有一天, 一位名叫荆轲的刺客前来刺杀孟尝君,但孟尝君却对他说,“你为何要来刺杀我?我愿意重用你,让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孟尝君的宽容和智慧感动了荆轲,他最终放弃了刺杀孟尝君的念头,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助手。 故事三,孟子与梁惠王。 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孟子,他曾与梁惠王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梁惠王问 孟子,“人民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父慈母爱,有兄友弟恭。”梁惠王再问,“国君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忠臣良将,有能者智者。”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对人民和国君的理想化关怀,以及对政治智慧的思考。 故事四,韩非子与李斯。

战国时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他们曾经是同窗好友。但后来,由于政治立场的分歧,他们反目成仇。韩非子曾经说过,“李斯以法治国,必然乱国。”而李斯也对韩非子进行了抨击。这段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碰撞。 以上就是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这些历史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让我们一起珍惜历史,汲取智慧,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 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带您 回顾那段激荡的历史。 一、屈原投江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屈原。他忠诚为国,劝 谏君主,但遭到内外交困。最终,屈原被诬陷,被楚怀王贬至汨罗江,心灰意冷之下,他投江自尽。这一故事成为了后来端午节的由来,人 们以纪念屈原的忠诚与不屈的精神。 二、孟子三问卫灵公 战国时代的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有一次,他担 任卫国的宰相,希望通过改革治理,挽救国家的衰败。然而,他的改 革提案遭到了卫灵公的反对。为了劝说国君,孟子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天下之至治者是谁?”、“君之所以为君者是谁?”、“臣之 所以为臣者是谁?”。卫灵公最终明白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并接受 了孟子的建议,国家得到了改观。 三、庄子梦蝶 战国时代,庄子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超越现实的思考。庄子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翔在花丛中,感受到了蝴蝶的自由和快乐。当庄子醒来后,他开始思考,他不

确定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他和他梦到的蝴蝶究竟有何不同?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和梦境、存在和虚妄的深入思考。 四、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是一个聪明有志向的女性。她认为居住的环境影响着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她在孟子很小时,三次迁居寻求更好的教养条件和学习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注重教育环境,为子女的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 五、郑国渠 战国时期,魏国欲战秦国。苏秦和张仪两次游说魏国,但都因无法说服魏国君主而失败。最后,李悝出面向魏国君主推荐修建“郑国渠”的计划,成功说服了魏王,魏国果断修建了郑国渠。该渠不仅解决了国内水患,而且发展了农业,使得魏国逐渐强大起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时候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达到目的。 以上这些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历史故事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故事有的让人感慨万分,有的探讨了人生的哲学与智慧,有的寄托了人们对于自由和爱国的热爱。希望通过这些历史故事,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充满着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以下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悠久的历史。 故事一:孟母三迁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孟子,他的母亲非常注重教育。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往更好的地方。据记载,孟母最初居住在一个小村庄,但她觉得那里的环境和教育资源都比较差,于是她带着年幼的孟子搬到了一个邻近城市。然而,她觉得那里仍然不能给孟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于是又搬到了一个名叫曲阜的地方。在曲阜,孟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他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故事二:楚国破釜沉舟 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一直处于互相争夺领土的局面。秦军围困楚国都城郢城多年,楚王躲在内城中不见外敌,国内局势岌岌可危。面对危机,楚国将领项燕提出了“破釜沉舟”的计策。项燕带领楚军在河边猛烈攻击秦军,并将船只和釜甑都砸碎,表示此战只能取胜,无路可退。这一壮举激励了楚军的战斗士气,最终击败了秦军,挽回了楚国的局势。 故事三:晋楚之间的九合诸侯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两大强国,长期争霸。齐国君主醉翁以文 学才华而著称,他在晋楚交战之际提出九合诸侯的策略,通过外交手 段将其他国家纳入联盟,共同抗衡晋楚。这一策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楚国和其他国家形成了紧密的联盟,最终使晋国遭受挫折,势力 逐渐减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交手段的运用在战争中也起到重要 的作用。 故事四:齐桓公的变法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推行了一系列变革,称为“齐桓公的 变法”。他废除了世袭制,改为任贤制,使得国家重用人才,并打破了 封建体制的束缚。此外,齐桓公还积极推行农业发展,发展手工业和 商业,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他的变法为齐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力 支撑。 以上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这些事件和故 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的变 革和战争,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培养出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努力实 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珍视历史,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以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历史是我们的镜子,让我们共 同学习和铭记。

25个春秋战国典故

25个春秋战国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典故产生。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5个春秋战国典故,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历史的启示和思考。 1. 杞人忧天:春秋时期,杞国有个夫子总是忧虑未来,认为会有天塌下来。形容杞人的杞人忧天的故事。 2. 崩桥断粮:战国时期,齐国饥荒,国君检查水口堰的时候,桥突然崩塌,导致水口堰中的粮食全部泻入河中。 3. 木已成舟: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孙膑提出修建木匠多年未成舟,后来达成舟的主张,用来形容事物已经到了成功的地步。 4. 愿者上钩:齐国人田恒因为任容心不正,不害怕以祭牲的方式迎接到位。有人说,“愿者上钩”,以警示他人。 5. 单鹿失蹄:楚国大夫单鹿在捕猎时,因为踩到了石头而失去了猎物。现在用来形容行动失误。 6. 鼓盆之戏:相传越王勾践在吴的监禁下,被逼签订了盟约。为了表达反抗,王勾践等人用了鼓盆之戏。 7. 望梅止渴:传说战国时期,晋国人陈胜为了鼓舞士气,教士兵们盯着远处的梅树,催人奋发。现在用来形容一种心理作用。

8. 指桑骂槐:子衿一方面意味着要引这种不和装的事来嘲笑别人,又表示另一种尖腿,这个都只能在一个言语,文化,社会中才能 说明。 9. 班门弄斧: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去找庐东任劭学习斧枪功夫。庐东任劭见他展示了一把精美的斧子,但是没有放好,刀柄在门 框上响了起来。庐东任劭又将斧砍在柯,砍进去了一尺多,说:“这才 算是量斧。”意味为庐东任劭所借口的戏说的事情,不懂得越过这件事 情的矮小。后来,这个成语就有了班门弄斧的意思。 10. 凿壁偷光: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境内有个读书人因为条件 恶劣,没有亮光读书,于是就凿壁偷光,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11. 操斧伐柯:春秋时期,晋元公请教鲁国的老人不厌其烦地 解释的“斧柯”才是斧柄的意思;并且加了一句“舜禹之所以图伐五硃的 奸者”,“斧柯”这个取自《尚书》的成语因此得以流传。 12. 路人皆知:晋孝公和楚庄王趁晋文公国,稍经几日后急忙 回来秦恐将有三方残楚。两者之间,楚庄王时年二,秦秦国之君还是 正面看待这个问题的,最后楚君负气当会,请家产扣除,之出后堕入 永恒的家财,从此经济破产,生活困窘,被冠上路人皆知的称号。 13. 顾盼生辉:公元前二九二年魏国被赵国灭亡,西迁仍遭攻击,国君顾也都坚爱国家,几次准备寻找合适的地方并希望赵人替代,每到夜晚,国君就在天上顾盼生辉以示坚决。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2篇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2篇(完整文 档)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1 公元前244 年某日清晨,赵国北疆雁门关外,尘土滚滚,旌旗飘扬,鼓角激荡。善征好战的单于统率的15万匈奴骑兵,发起了对中原赵国的掳掠战争。 “嘿嘿,李牧(?—前228 年)这个懦夫,今天再想把脑袋缩在衣领里高悬免*可不成了。” “对,今天我们一定要踏*李牧的老巢,省得每次用兵总让我们感到碍手碍脚的。” “赵军该不会设下埋伏吧。” “你也太多虑了,李牧有胆量埋下伏兵,也不可能在前日被我数百骑兵打个大败了。” “这倒是的。” . 单于和部将们骑着战马,一路谈笑着向前进发。前天,他们已派小股部队前往赵营里骚扰,李牧的军队不战自败。匈奴兵不费吹灰之力便抢得百十头牛羊,还劫持了几十名赵兵。 一连数年中,李牧在雁门关安营扎寨,从不出战。单于认定

李牧胆怯畏战,他那几十万驻边守军根本毋须放在眼中。因此今天单于调动精骑15万,从正面发起了对赵军的进攻。 匈奴前锋部队已攻入李牧大本营了。 “启禀君主,赵军营中竟无一人。”先锋官赶来向单于报告。 “嗯、李牧这小子大概早已逃跑了。”单于不无得意地说,“命令部队全速开进。” 正当匈奴主力部队全部进入赵军阵地之时,忽听军营四周号角齐鸣,喊杀声四起。只见四面八方无数的赵军步骑兵似乎从天而降。 “啊!我们陷入包围了。快撤!”单于急忙下令撤军。 可哪里还来得及,过去一向畏敌如虎的李牧军兵,似乎个个变成了雄狮,呐喊着,举着刀剑枪械,像潮水般向匈奴兵冲杀过来。 一场激烈的厮杀后,单于扔下10 万多个尸首,带着数千人马,丢盔弃甲地逃了回去。 从此十多年里,匈奴兵再也不敢进犯赵国边境了。 原来赵将李牧熟知匈奴兵骄横跋扈的习性,因此,便对匈奴兵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他命令部队坚守不战,甚至在军中规定:一旦匈奴入侵,全体将士务必回营自保,不得迎战,有敢捉拿匈奴人的处死!久而久之,不用说匈奴人说他胆小如鼠,士兵们也开始埋怨他是畏敌之将。赵王更责怪他无能。但李牧依旧只守不攻,终于引得单于上了钧,打了大胜仗。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历史是现实的纪录,莫说十几年前的现实都难以记清,就更遑论几千年前的现实。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篇一:齐王封丑女为后 战国时代,齐宣王主政时,采取了一些清明的政治措施,使得齐国国力得以发展。可是,在齐国强盛后,他自认为国泰民安,便开始追求享乐,不理朝政,平日亲信和重用一班阿谀奉承的奸臣,对忠臣良将却猜忌和排斥,使齐国面临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危机。 一天,齐宣王在富丽堂皇的雪宫里大设筵席,同亲近的大臣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观赏宫女们翩翩起舞。正在高兴时,宫廷侍卫赶来禀报:“大王,大门外有个长得很丑的女人,吵着要面见大王,说有要事报告,还要入宫侍候您呐。”齐王听了很不高兴,但又好奇地想:“我后宫聪明活泼的美女多得数不清,再漂亮的女人也不敢说有资格侍候我,这个丑陋的女人要么是神经病,要么真的有些本事吧?”想着,便传令丑女晋见。 齐宣王一见丑女,果然长得奇丑:前额宽宽的,眼窝深深的,背有点驼,身体粗胖,头发黄乱,肤色黝黑,穿戴破旧不堪。在场的宫女和大臣们没有不掩嘴暗笑的。 齐宣王冷冷地问道:“你这个丑女人,为什么要闯进来见我?”丑女说:“我叫钟离春,今年已过了40岁,找了很多人家,没有一个男人肯要我。听说大王在雪宫里设宴作乐,特来要求大王收留我做侍妾。”齐王哑然失笑道:“听着,钟离春!我宫里美丽的嫔妃有的是,你如此奇丑,乡下人都不要你,我怎么会要您?难道您有什么奇才吗?” 钟离春笑了笑,说:“我没有什么奇才、天才,只不过会表演各种动作,以它们来暗示和比拟国家大事。” 齐宣王惊奇道:“那你就试试吧,说得好,我收留你;说谎呢,立即推出宫门斩首!”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我们的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相对后世论资排辈,熬年头等官做的体制有所启示。 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个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协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1、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天运》: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2、呆若木鸡 《庄子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庄子用这个故事,愿意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33、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4、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女娲传说到现代的改革建设,每一个故事记录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屈原投江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 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