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6.2.3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作为明代最问家的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由于儿童

基本是在家庭生活、学习,因此,我们把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来。

王守仁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对于儿童,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7-88页)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大体而言,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嬉笑玩乐,害怕约束拘禁,他们就像草木开始萌芽的时候,如果让它们舒展通畅,就会枝叶繁茂;如果不断地摧残阻挠,它们就会衰败萎靡。王守仁提出,开展儿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的心情先受到鼓舞,心中有快感,那么他们进步的速度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这就好比是及时的雨水与和煦的春风灌溉养育花木,那么花木无不萌发并生长,自然会每天茁壮成长,月月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像冰霜一样去摧残他们,那么花木就会生机萧落,日益变得枯槁了。这也就是说,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心,是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前提。

王守仁认为一些家庭和教育者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开展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像现在那些教育儿童的家长或者教育者,每天只知道督促儿童在断句和模仿文法上用功,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按儿童身心的状况加用礼来引导,只希望儿童掌握知识,却不知道存养他们的善心;对他们进行鞭打约束,像对待被拘禁的囚徒一样。在王守仁看来,这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收效甚微,有可能会造成“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后果。这样一来,儿童就可能常常会借故逃学,不想上课,更不愿意见老师。儿童还会“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会放

肆地从事各种顽劣的活动,以达到他们嬉游玩耍的目的。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变成“偷薄庸劣,日趋下流”的不良儿童、问题少年。对此,王守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本段引文均出自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8页)这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儿童当作“小大人”的做法,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在古代教育史中,像王守仁那样正确地认识儿童生理心理特征的教育家是很少有的。更可贵的是,他能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把儿童“乐嬉游”的天性引导到学习上来,这种鼓励为主、正面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取得“时雨春风”,“萌动发越”,“日长月化”的最佳效果。这同近代西方教育家提出的反对束缚儿童、解放儿童个性的进步主张有相通之处。王阳明在16世纪初叶就能够提出这样正确的主张,是十分难得的。

在教育方法上,王守仁提出了:“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智觉”(本段引文均出自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7页)。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在儿童的教育方法上,最好通过咏诗唱歌来诱导孩子,以激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使他们仪表严肃;教导他们读书讽诵,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在古代教育中,对儿童进行“诗”“书”“礼”的教育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王守仁釆取的“诱”“导”“讽”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灌输、体罚的教育方法,即把知识、礼仪、歌诗的传授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相结合,同时把儿童的身体锻炼和道德涵养连结在一起,这样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王守仁又进一步提出了儿童教育的内容,他说:“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8页))我们先了解这段话的大致意思,然后再来分析。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用唱歌咏诗来诱导儿童,不只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意志而已,也是为了把他们想要呼喊、蹦跳的情绪发泄在唱歌咏诗中,将郁结压抑的感情抒发于抑扬顿挫的音节中。教他们学习礼仪,不仅仅是

为了养成他们的仪表,也是为了让他们在揖让行礼当中活动血脉,用起跪屈伸来强健他们的筋骨。规劝他们读书,不仅仅为了增加他们的知识,让他们变得更聪明,也是为了让他们在反复的潜心阅读中涵养性情,在抑扬有致的诵读中明白他们的志向。这一段话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王守仁重视儿童的诗歌教育。他认为借助吟咏诗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志向兴趣,也可以使他们在咏唱中渲泄欢呼跳跃的情绪,在抑扬顿挫的音节中抒发忧郁呆板的情绪,这不仅是能陶冶儿童的性情,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使他们能回到“良知良能”。

第二,王守仁重视礼仪教育。他认为不仅可以让他们面容仪表更加得体,也可以在揖让叩拜中活动他们的血脉,强筋壮骨。他用“习礼”来代替“学礼”,主张在习礼的教学中,发挥德育、体育功能,即融德育、体育于习礼之中。

第三,王守仁强调读书不仅可以开启智慧,而且还能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导他们读书讽诵,不仅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还可以使他们在反复的钻研中修身养性,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明确志向。

在王阳明看来,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因势利导,而不是强迫儿童学习,他说:“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8页),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志向上因势利导,在性情中调理养护,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消除他们的鄙陋和吝啬。

王守仁把儿童教育的方法用来教儿子王正宪,他采用三字一句的儿歌的方法,传授浅近的做人道理:“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0,第753页)

王守仁的这首“教子三字经”,也被人称为《王阳明家训》,采用琅琅上口的韵文,要求儿子做到“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一“节”、一“戒”、“五毋”、“两能”,成为“心地好”的“良士”。最后通过“譬树果,心是蒂”的形象比喻,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可以说,这首教儿诗内容非常具体化,形式又非常通俗易懂。

应该说,王守仁准确地概括“童子之心”的“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否定了在教育中对儿童使用“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体罚手段,提倡采取“诱之”“导之”“讽之”的启发诱导方法,这些教育思想是有相当可取之处的,对于我们现在的儿童教育都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阳明(1472-1528年),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身在官僚家庭,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考中进士后,历任各种地方官职。在任官期间,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造反起义。同时他又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于是所到之处,制定规约,开办社学、书院,并亲自讲学。正德三年(1508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在那里开创龙冈书院,从事讲学活动。次年,又到贵阳的书院讲学,开始倡导"知行合一"说。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在江西任官期间,修建濂溪书院并讲学其中,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后又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明中叶后书院兴旺,与王阳明积极倡办书院有直接关系。 王阳明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但在修行中对朱熹的为学之道产生了怀疑。他最终领悟到,"理"就在我心中。于是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转向承袭陆九渊的"心学",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合称陆王心学,成为理学中的重要派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后学继续传播和发展阳明学,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取代不了程朱理学,但在思想界的影响巨大,而且远播海外。 王阳明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也称《阳明全书》)。其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是《传习录》。 二、"致良知"的教育目的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派生出来的。 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是道德生成的根本及为人的本质所在,良知就是天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就象明镜常为尘埃蒙蔽而失去明亮一样。除掉物欲、邪念,也就是做为善去恶的工夫,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致

王阳明教育思想

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初步研究 王阳明(自号)即守仁(1472-1528),我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三十几岁开始讲学授徒,前后达25年之久。他每到一处任职,都修建书院、倡办社学,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哲学思想带有唯心主义成份,因此在那极左的年代里遭到猛烈的批判。作为处于科学高度发达时代的现代人,自然不应该苛求古人。如果我们能从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和他的实践经验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留给后人的仍然光耀照人。 1.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 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它的核心所在。当我们剔除致良知的唯心主义成份后,其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所谓致是达到之意,即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包括体认和实现两个层面。体认良知是指人本身的自我修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指人对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实现良知则是指人的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的过程,即为规范道德行为和端正人生态度的实践过程。王阳明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法,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人们在修养上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重视对意念的克制工夫。这一说法,与当今所强调的要重视德育工作,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的提法是何等相似。 2.致良知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学习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精神 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内涵,是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强调主观立志和主体精神的力量,强调人的自我更新,倡导学习要自求自得。他说夫学,贵得之心,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单读书是不行的,必须考之于心。心学的根本,即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和方法而已,犹如跛人需要拐仗,只是为了走路一样。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他认为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相反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这里,他不仅强调了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性,而且还隐约提出了学习更需创新,只要是属于自己的有创意的,那怕平庸些也是可贵的。一位五百年前的学者有如此的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把良知赋予新时代的特色即为人之潜能,把致理解为人的认识过程,并结合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我们认为:从受教育者个体的潜在素质的发挥和得益程度上着眼,遵循以启发、独立个性解放为主导的教育原则,致良知的教育思想,符合人类的心理特点,切合教育的心理程式,完全可资借鉴。 3.王阳明的施教方法与最优化教学理论相符合 诚然,最优化教学的理论是由巴班斯基比较完整系统地总结出来的,不过,王阳明所倡导的施教方法,也内含着这一理论的精髓。王阳明主张施教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他认为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比如种植树木,须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才能取得成效。他提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不可躐等;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可见他不仅承认人的不同年龄段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而且承认在同龄段中的人与人之间,才能与资质也不同。他的随人分限所及和益精其能说,拿今天的时髦话来说就是分层教学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化发展。 王阳明在施教方法上还主张乐习不倦。他竭力反对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学方法,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思想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其儿童教育思想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 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传统教育压制TJL~+性。在他看来,让儿童的个性长期受到压抑比不让儿童受教育还要恶劣。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学校视儿童为囚犯,学校则成为儿童的监牢,而学生把老师看成敌人。这就造成了儿童的一种反抗心理,学校并没有培养学生养成善良的品质。可见,他对传统儿童教育的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儿童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 王守仁主张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对待儿童应当像对待小树苗一样。对儿童的压抑好似严冬给予花草的打击一样,对儿童应该给予春风时雨。这在当时是一种独到的见解。 (3)儿童教育内容--歌诗、习礼、读书 王守仁认为蒙学里应当设立三个基本学科,即歌诗、习礼、读书。唱歌和吟诗可以激发儿童的志向,可以消除儿童顽皮的习性,使性格外向的儿童有发泄精力的机会,性格内向的儿童也可以解除心中的愁闷和烦恼。“习礼”不仅可以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而且可以通过“拜起屈伸”、“动荡血脉”、“固束筋骨’’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读书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存心宣志”,“致良知”。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是明中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长期从事授徒讲学活动,其门徒遍天下,形成了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阳明派。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守仁(1472——1529),自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21岁中浙江乡试,28岁举进士。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其学说以“反传统“姿态出现,并曾流传到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影响。 二论教育的作用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学以其混蔽“的思想。 三论道德教育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具体而言,他提出了下列四个主张。 (一)静处体悟 所谓“静处体悟”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一切思虑杂念,体认本心。 (二)事上磨练 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

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 (三)省察克治 王守仁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主张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自觉克制各种私欲。 (四)贵于改过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那样或这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要改错必须对过错有认识,表示悔悟,但悔悟并不就是改过。 四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指出当时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习字,责备他们的修身,但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想使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善德来培养。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把他们当做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二)儿童教育必须应对儿童的性情 (三)儿童教育内容是“诗歌”“习礼”和”读书 (四)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1.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2. 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3. 尖锐地批评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拒囚” “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1. 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 “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 2. 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在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致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3. 指导儿童读书不能要求读得过多。

王充、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2013级学前教育2班 第二组 组员:王梅134140202011 余永丽134140202012 蔺丽媛134140202013 陈雪134140202014 邹超群134140202015 金佳佳134140202016 龚云凤134140202017 周小敏134140202018 何小红134140202019 陈天敏134140202020 组长:陈天敏 分工:王梅、余永丽王守仁word 陈雪、何小红朱熹word 金佳佳、周小敏颜之推word 龚云凤、陈天敏王充world 邹超群王守仁、朱熹ppt 蔺丽媛颜之推、王充ppt

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他出身“细族孤门”,先人以农桑、贾贩为业。早年至京师,入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即能记诵,博通诸子百家之言。后归乡里,隐居教授。曾任州郡吏数年,以谏争不和,罢规从事著述。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和其他著作中。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现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八十四篇。 王充在《论衡》的《齐世》《气寿》《命义》《率性》《本性》《别通》《说日》《识知》《超奇》等各篇中,都有关于幼儿教育得论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的优秀成果。 王充的哲学思想 (一)自然观 1、天道自然 王充认为,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在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及构成上,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是有物质的元气构成的. 3、人死神灭 人员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认为精神必须依赖形体切能发生作,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二)认识论 认识论思想主要集中在“实知”与“知实”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摘要:明朝中期很多有志之士想冲破朱学的形格势禁,不想再做拘泥守常的虚假知识分子。明朝自武宗后,国民贫困,豺狗当道,忧时之士对于忘国之音颇为不解,找不到世风下滑的根源,于是便归为人心之不正,而人心不正又归于圣学不明。思想界的巨擘—阳明先生便应势而生,他通时达务、揣时度力,一面在学业中获得突围,一面积极梳理朱学的脉络,意欲重新评估他的价值。这位学名昭昭、武学赫赫的大儒扛起圣学振兴的旗帜,把儒学内圣之道发挥到极致,将儒家的明伦之学诠释到顶峰。 关键词:王阳明明朝心学思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明人伦之外无学理解影响现代教育启示 一、王阳明的生平和心学思想的由来 (一)阳明先生的生平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谥文成,祖籍浙江余姚。因年轻时曾在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居住,自号阳明山人,后来学界遂称其阳明先生。 阳明二十八岁入仕,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驿丞、知县、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南京太仆少卿、鸿胪世卿等等。可以说他是文官掌管兵符,他出兵时度力、拘神捕将,他征战借风使船、伏虎降龙。可惜功高震主,遭人罗织陷害,唯有将讲学授业作为自己心中真正的志业。从贵州龙场驿的开门授徒到绍兴、余姚书院的重建,他的一生始终与学问相随,与讲学相伴;后在领军受命的归程中病逝。 (二)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的由来 阳明讲学起初也信奉程朱理学,但是对当时的学者乐于空谈“义理”颇为不满,他发现与空谈伴生的就是轻视道德践履,他将这个根源归结为“义理”与“吾心”的割裂,以及“知”与“行”的割裂。后来社会之不治成为学者的共识,然而“社会之不治”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阳明认为其根源主要在于:一为“士风衰落”,二为“学术不明”。阳明渴望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怎么说,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都是重视不够的,这是一些对王阳明哲学思想深有研究的人都在大声疾呼的问题。就像王阳明在明朝社会的官场上,人人都觉得他奇才盖世,但却人人都感慨他仕途坎坷,始终不被重用一样。这在中国社会是一个既奇怪又不奇怪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真金都会发出光芒的,关键要看人们是把你埋在土里还是放在耀眼的柜台上。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是块真金,但是它与统治阶层历代推崇的理学相悖,所以自然要被埋在土里。本文探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无在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而在于其思想价值对于当今社会有无所补,有无必要推陈出新,把这块真金从土里挖掘出来放在耀眼的柜台上? 以下,我们且先对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由来有个简单的认识。 一、xx哲学思想简介。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公元1472-1528年),明朝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全能大儒。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即人们所命名为的"心学"。"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一场修正,而在中国历史上,朱熹的理学曾是统治阶层信奉的正统思想,因而王阳明所创造的"心学"在与"理学"的冲突中曾遭到统治阶层的排斥。在历史上,知朱熹"理学"的人多,知王阳明"心学"的人少。 因为"心学"是在"理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和转化而来的,所以谈到"心学",我们不得不对"理学"先有一认识。说到朱熹的"理学",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1这一教条,认为它是束缚人们手脚的一条精神枷锁。可实际情况是怎样呢?我们先要对"天理"与"人欲"有一大概的了解。 什么叫“天理”?《礼记?乐记》中说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6.2.3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作为明代最问家的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由于儿童 基本是在家庭生活、学习,因此,我们把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来。 王守仁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对于儿童,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7-88页)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大体而言,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嬉笑玩乐,害怕约束拘禁,他们就像草木开始萌芽的时候,如果让它们舒展通畅,就会枝叶繁茂;如果不断地摧残阻挠,它们就会衰败萎靡。王守仁提出,开展儿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的心情先受到鼓舞,心中有快感,那么他们进步的速度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这就好比是及时的雨水与和煦的春风灌溉养育花木,那么花木无不萌发并生长,自然会每天茁壮成长,月月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像冰霜一样去摧残他们,那么花木就会生机萧落,日益变得枯槁了。这也就是说,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心,是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前提。 王守仁认为一些家庭和教育者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开展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像现在那些教育儿童的家长或者教育者,每天只知道督促儿童在断句和模仿文法上用功,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按儿童身心的状况加用礼来引导,只希望儿童掌握知识,却不知道存养他们的善心;对他们进行鞭打约束,像对待被拘禁的囚徒一样。在王守仁看来,这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收效甚微,有可能会造成“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后果。这样一来,儿童就可能常常会借故逃学,不想上课,更不愿意见老师。儿童还会“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会放

第八章 第三节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第八章第三节xx论儿童教育 关于王阳明,可以说的很多,古之立德、立功、立言之人,王守仁算是其中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了,若对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感兴趣的可以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相信你会成为王阳明的大粉丝的。现就王守仁论儿童教育作如下总结: (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他指出当时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写字,责备他们修身,但不知道用礼义来引导;想使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善德来培养。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特点。 (二)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对待儿童就应该像对待小树苗一样,给予春风细雨般的呵护,倾向于鼓舞学生。 (三)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情感得到正当的宣泄,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忧闷和烦恼;“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而且又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讽之读书”不但能增强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而且还能“存其心”“宣其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督”“责”“罚”,发挥各门课程的多方面作用,动静搭配,体脑并用,使儿童既得到道德熏陶,又能学到知识、锻炼身体。(四)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就对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负担一定不要过重。 “随人分限所及”包含两层意思: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试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1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封建统治危机。此时,王阳明自觉地建构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套较完整的“心学”体系,希望把明朝从危难中挽救过来。王守仁当过巡抚、兵部尚书,而且还镇压过农民起义。但每到一处,都建学校、创书院、立社学,可以说,王守仁的一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一生。以他的“心学”理论为指导的儿童教育思想更是自有特色,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还有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 性善论 在人性问题上,王阳明深受孔子的影响。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性、心、天理、良知四者都是一而四、四而一的;“性无不善,穷理以尽性”。即他认为人心都是向善的,但是由于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有的可以发展发展为善,有的可以以展为恶,他认为人的社会本性可以改变。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掉不利于人向善的东西,恢复人的本性,使人“明人伦”。 2. 致良知 王守仁的所谓良知,是指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1萧萐交、李锦全:《中国哲学炾》(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编者按: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有和教育家。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学术思想,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并进”的观点。以知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其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和道德修养思想成分。他又明确地宣称平生讲学,专在“致良知”三字。他 以“良知”为人人具有的“良知自知”,是“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从“致良知”的中心思想出发,主张教学重在引导学者“各得其心”。 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学说作为反对朱学的精神武器,批评理学“外心以求理”,同时猛烈抨击朱 熹以及当时学者那种“循章摘句”、“支离决裂”的恶劣风气,明确破除当时的迷信,独树一帜,另立体系,是时代的勇者。他所倡导的、所身体力行的,就是一条以内圣带动外王的路线,其中包含了一种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复兴的要求,以及对宋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潮流的一种反抗。 正文:

[原文]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云“知茛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加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先其本心者也: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訚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是明朝中期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教,从他34岁起,就开始授徒讲学,知道去世为止,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在儿童教学方面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儿童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强调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反对体罚儿童,提倡独立思考,主张全面发展等。 王守仁儿童教育叙述 顺应性情,鼓舞兴趣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学应当顺应儿童“乐嬉戏”、“惮拘检”的特点。也就说对待小孩不能用对待大人的方法去教育儿童,王守仁认为应该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心中喜悦”的积极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和鼓舞儿童的正当兴趣,让他们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如果这样儿童的发展进步一定很快,才能也一定会迅速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我们否定和抹煞儿童的年龄特点,不承认儿童的个性特点,稍有不合,就加以体罚儿童,就会扼杀儿童的才能,儿童的身心就不能健康的发展。 重在诱导,反对体罚 王守仁强烈的反对当时蒙学中对待儿童盛行体罚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对儿童及其的有害,每天只知道教儿童朗诵辞句、书写文字。要求他们检点约束,不用“礼”来诱导儿童,要求他们聪明起来,却不用“善”来诱导,而是用鞭打、用绳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认为这种儿童教育结果,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儿童“视学舍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入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戏”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戏的目的,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王守仁主张在“歌诗”、“洗礼”、“读书”三方面对儿童进行启发诱导,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感情得到正当的宣泄,这有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和烦恼,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和平”。对儿童“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也有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对儿童“讽之读书”:不但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而且还能“存其心”,“宣其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循序渐进,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一下子就有“圣人之心”,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人的学习和树的成长是一样的,树开始只有树根和幼芽,慢慢有了树干、树枝,长出树叶,最后开完结果,树就这有循序渐进的长大,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要循序渐进,知识慢慢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王守仁还认为不能不顾及儿童的实际的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比如说树刚萌芽,只能用少量的水浇灌,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若再树刚萌芽是就教一桶水,树便被侵坏,儿童的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不顾及儿童的实际的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量力的施教。 自求自得,独立思考 王守仁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得。要达到自求自得,必须提倡独立思考,提倡大胆怀疑的精神,不盲目迷信书本、圣贤,应当使自己“深入心通”,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轻易受人左右。在教学上重在启发学生的“良知”,教人知识不如教人“致良知”的本领。学问与其要别人“点化”,不如自家“解化”而一了百当。自求自得的原则和方法,从教学理论上来说,它突出地强调了个人理性在认识真理中的作用。从社会意义来讲,又具有思想解放的功用。 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个不相同,各有各得长处和短处,因此,教育者对学生施教,不仅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同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能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志趣、爱好等不同,正确引导教学,使发展各人长处。 王守仁儿童教育大概评论 王守仁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他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古代传统儿童教育的三大弊端:一是只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二是只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三是普遍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健康。王守仁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观认为快乐是人心本体,儿童的本性,儿童教育应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处于乐学的氛围之中,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至今这些在我们教学中还被采用,由此看来王守仁在教育上对教育做出的贡献。

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 答: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要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一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二、康有为的儿童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大同书》,儿童接受社会的公教,母亲入人本院接受胎教,出生后进入育婴远、小学院、中学院接受系统的教育。环境良好,设置符合年龄的教育设施,严格挑选教师,精心安排课程内容。 三、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思想 答:重视儿童教育,主张国家实施强制的义务教育。 1、传统儿童教育的弊端 (1)教师不懂教育规律,教学内容狭窄(2)体罚盛行(3)不懂张弛有度 2、主张:(1)教师要引导儿童善悟而非强记(2)教学要循序渐进。(3)论述7种教材:识字、文法、歌诀、问答、说部、门径、名物(字典)(4)规定8-12岁课程表,中西兼学(5)德体智相结合(6)反对男女早婚(7)兴妇学 四、陶行知的幼稚教育思想 答:(一)地位和作用:重要,6岁前人格陶冶重要时期。“小学教育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二)论创办工厂和幼稚园: 1、如何创办乡村幼稚园:一方面确立创办的目标和方法,另一方面建议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去推广乡村幼稚园。 2、现有弊端: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转变为“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总目标 3、论创造的儿童教育: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和发挥创造力,使儿童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功能:(1)解放创造力,六大解放:解放头脑、眼睛、双手、嘴、空间、时间。 (2)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营养,建立良好的习惯,因材施教,民主。 (三)儿童科学教育思想: 1、科学教育重点在儿童:从儿童时代入手,以爬树为喻,采用新方法和教材,采用福和蒙的玩具 2、玩科学把戏父母保护、指导鼓励兴趣和好奇心 3、科学教育责任在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教师先掌握然后和孩子一起玩 五、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答:(一)儿童观念变革:反对封建错误儿童观,力主儿童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儿童非小大人,有情感、意志、独立人格的生命存在 (二)幼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儿童是希望,是基础,关系祖国命运,是体智发展重要时期。 (三)儿童心理实验研究:1、最早运用观察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地研究中国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一鸣808天观察和摄影系统观察实验第一人 2、提出儿童期问题,从理论上阐明了教育在儿童期的重大意义:儿童期是发展能力时期,具有可发展性质。 3、初步揭示了中国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并把它作为教育实施的理论依据。 儿童天性:好动——给机会和适当刺激、爱模仿——以身作则、好奇心强——利用好、爱游戏——根据游戏本能,发展儿童个性,养成公民品质。 六、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阳明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1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封建统治危机。此时,王阳明自觉地建构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套较完整的“心学”体系,希望把明朝从危难中挽救过来。王守仁当过巡抚、兵部尚书,而且还镇压过农民起义。但每到一处,都建学校、创书院、立社学,可以说,王守仁的一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一生。以他的“心学”理论为指导的儿童教育思想更是自有特色,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还有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 性善论 在人性问题上,王阳明深受孔子的影响。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性、心、天理、良知四者都是一而四、四而一的;“性无不善,穷理以尽性”。即他认为人心都是向善的,但是由于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有的可以发展发展为善,有的可以以展为恶,他认为人的社会本性可以改变。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掉不利于人向善的东西,恢复人的本性,使人“明人伦”。 2. 致良知 王守仁的所谓良知,是指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1萧萐交、李锦全:《中国哲学炾》(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试卷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姓名:刘恺年级:13级课程名称:课程类型: 上课学期:课内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时间: 成绩: 任课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章) 年月日 王阳明教育思想浅析

摘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就哲学而言,大家多出自先秦诸子,引台师大傅佩荣教授的观点,即中国哲学是“前验”的哲学。大成所在多集于先人。自此之后,道家流于方术,玄学。儒家虽被立为正教,但是多以解释,诠释为主,鲜有创新。至宋陆朱,融合道佛之长又有所发展,心学理学各有所长。然而理学一脉,经过政治改良失去了原有的哲学自由。因此作为我个人尤其欣赏心学一派。然心学虽始于陆九渊,但其思想过于松散,诸多地方完全发于心中,不免使人生疑。直至明王守仁,自幼博学,经历丰富,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创立了其心学体系。其思想与其人生经历融为一体,是我个人十分敬仰的先贤。本学期很荣幸能聆听张铁勇教授的这一门课。让我受益匪浅。这其中我们从古至今梳理了很多教育学家的思想。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未能讲到王阳明其思想。因此对于我个人来说有些许遗憾,因此希望借此作业的机会。把我对王阳明思想的里写理解与教育相结合,浅谈下王阳明教育思想。由于我非思政专业的学生,因此文中观点可能多是我结合我的所学的一些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见谅,并给予指正。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官运坎坷,政务繁忙。但是无论其在何地为官都没放弃教育事业,尤其在贵州地区,创办了龙岗书院,贵阳书院等,为当时的贵州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王阳明作为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其心学思想。其中“致良知”“知行合一说”尤为重要。正如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所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的独到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的教育学说大多一致。” 一、致良知理论 作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思想的起点与终点,“良知”二字可以说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王阳明晚年曾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又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故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门教人第一义”。他首先认为人之良知是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所谓“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也是在强调良知是一种先验的存在。其次,他认为人人都具有良知,而这种良知是一种不分高低贵贱人人相同的的良知,用其表述就是“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再次他认为良知不会泯灭,“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也不会消失,“虽妄念之发而良知

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

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 一、心外无物。 1、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什么世界。或者是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花的段子。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意思是,你没看见花之前,花的存在与否,你既不能肯定,对你来说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你现在看到花了,花在鲜艳在你心中留下了印象,让你感到很开心,这时花对你来说,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义的。 2、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构成了你世界的全部,那么,是不是你见到的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也未必如此。 美国有个演员叫尼古拉斯的,他要环球演出,叫股票经纪人每天发一封电报给你,把他所关注的几个股票的“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都发给他,然后他根据这些信息,在头脑中构想出这些股票的波动情况,大意是,股价突破波动的“箱顶”,证明股价有向上的动量,买进;股价向下跌穿“箱底”,证明股价没有承托的力量,要平仓。他把这种理论叫“箱体理论”。他用这种办法,把几万元钱炒到一百多万元。 后来,他回到了纽约,在接近交易所的地方专门租了个办公室,请了好几位经纪人,办公室有三部专用电脑,直接交易所的即时行情。按理,行情细分到分钟图,甚至秒点,他应该操作得更好才对。事实上,潮水般的行情信息搞得他头昏脑涨,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很快,一百多万元又亏剩几十万了。 他反省自己,恢复过去的做法,重新参加演出,远离市场,叫经纪人每天按过去的方法给他发电报。他的头脑又变得清晰了,感觉得到了股市的脉动和节奏,看清了股价的走向。很快,他的账户又恢复到以前的一百万以上了,而且在股市大跌之前就全部清仓了,躲过了惨痛的崩盘。 对尼克拉斯来说,那几个“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就是股市了,那潮水般的时分图,就是“日内噪音”了。但西蒙斯肯定不同意这种看法。他的团队里有世界上运转最高速的电脑和服务器;他把办公大楼搬到交易所的旁边,就是为了快千分之几秒的优势;他所有的模式都是极短时间的日内操作,一般而言不会超过30分钟,就是为了捕捉那种不正常的日内波动。对他来说,他的世界就是日内各种不同形式的波动,“目无全牛”,日内波动以外的东西,他根本就不关心。 所以,什么是你真实的世界?你能够把握的世界,才是你真实的世界。必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你把握的确定性越高越好,越高越真实。 对盲人来说,他的真实世界,肯定跟明眼人不一样。 二、良知。 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让他们从例子中去了解什么是“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类似孟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或“隐恻之心”,说得现代一点,就是心对善恶的基本判断,或“大脑的基本机能”。 从这一点上说,每个人都有“良知”,而且每个人的“良知”都大致一样,就好像一部电脑,出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文献综述 摘要:王守仁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更是一位具有深谋远虑的教育家,他从致良知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教育体制,希望教育可以使人达到“明人伦”的思想境界,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当时是别具心裁的,而且在现代的今天也有许多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教育思想 前言;本文献针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的思想,我从图书馆的资料库查找了数十篇的论文,总结各位学者在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方面的建树,以便对王守仁教育思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涉及学科为教育史,所引用的论文的时间段在2008—2011年。 从古至今,无数的学者致力于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研究,而在儿童教育这方面,可以总结为以下的六方面。首先,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之目标—“明人伦”,“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因此“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也。”儿童时期的“明人伦”并不是把伦常之理注人于心而只是引发儿童本性内原已具有的东西,通过“致良知”使其“明人伦”,从而使儿童为善。 二、儿童教育之核心思想—顺应儿童发展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儿童更多地被看成是“小大人”,教育教学单调枯燥,脱离儿童实际,束缚儿童天性。王守仁批判这种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期是人

生的一段特殊发展时期,是幼苗萌芽的时期,有很大的教育潜能。首先要顺应性情,保持天性,他认为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征进行,要符合儿童的成长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同时,他最强调的是,儿童和成人有根本的区别.“大抵童子之情,乐她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摧挠之则衰萎。”他认为,按照对待成人的方法去教育儿童,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教育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山发,采取“栽培涵养”的“诱”、“导”、“讽”的方式,来代替“责”、“罚”的教育方法.同事他强烈反对体罚行为,他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德育思想:王守仁始终把“明人伦”作为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其实质是对“德”的追求,有学者认为王守仁重视的德育教育,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使其减少蒙蔽。同时,王守仁认为通过对儿童“德”的教育与其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教育效果。另外,他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涉及到对儿童身体的锻炼,注意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很大的先进性。 四、教育内容多样,王守仁认为教育要全面诱导,不执一偏,“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针对当时儿童的教育内容及其单一的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不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应该在传统的“读书”之外,增加“歌、诗、习礼。为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