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角下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差异性

叙事视角下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差异性
叙事视角下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差异性

叙事视角下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差异性

[摘要]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叙事之间在其目的上

具有一致性,就是要借助于叙事将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传达给受众,从而产生审美性的效应,在手段的应用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别,相对于文学作品,电影艺术使用的是现代化的视听技术,采取多镜头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具象化的效果,这是文学作品叙事所无法比拟的,本文就是从叙事的视角出发,对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差异予以剖析。

[关键词]叙事;影视艺术;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3-0072-04

从影视艺术产生之时,其叙事艺术就受到文学作品叙事的影响,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影视艺术却表现出与文学艺术叙事较大的差异性,在事实上就形成了互相独立的叙事系统。

影视艺术叙事具有独特的魅力,就本文来说,主要是从画面叙事这一层面来予以表现的。电影艺术中,主要是以画面的形式来予以叙事,电影的语言主要有三大因素,即电影中的影像、音响的效果、画面中的字幕,这都是要借助于画面为载体,这一载体具有画面的真实感与效果的冲击力的特

点。

一是画面的真实感。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划分为影像的真实与心理的真实这两种情况。影像的真实就是指影视作品中的画面是根据现实中的真实场景来设计的,从而给予受众以视觉与听觉上的真实感,举例来说,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海滩血战的场景就带有真实性的特性;心里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对应性的关系,正是由于基于现实基础上造就真实性的画面才会给受众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在自己心理上产生现实性的真实感,《拯救大兵瑞恩》中血腥战争画面与音响效果就会使受众产生真实战争残酷性的意识,这就是影视作品所造成的心理真实感。

二是画面效果的冲击力。受众与电影艺术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电影艺术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受众可以在自己的感官上得到刺激,尤其是动感的画面、真实化的音响效果都可以使得这一冲击力愈加强烈。就以《阿凡达》为例,这一部电影虽然在情节的安排、主题的设计等都比较简单,但是基于应用了3D虚拟影像技术,就使得产生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

对于文学作品的叙事来说,主要是体现在情节设计、人物的塑造、场景的设置、事件的安排等方面。据此而言,文学作品的叙事就是在单元化的事件基础上设计出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情节与场景,在这其中塑造人物形象

就成为关键性的因素,情节则是促使这一因素关键性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文学作品的情节就是为塑造人物性格而将事件组织起来的方式,情节将会对人物性格的发展予以叙述,从而使得丰满的人物形象鲜明可感。文学艺术能够利用读者的想象来对情节进行描写,文学艺术是一种用文字表达情感,描写情节的形式,所以文学艺术的叙事更加偏向于丰富化,它可以成为一种复杂的,但是又是电影无法达到的境界。在漫长发展的今天,影视艺术叙事是建立在文学艺术叙事的基础上才可以展现出来,文学艺术叙事经过加工而逐步趋于影视艺术叙事的。影视艺术叙事更加生动精彩,它是文学艺术叙事的升级,只有充分的抓住影视文学叙事和文学艺术叙事,我们就可以使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叙事手段的差异性

电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主要是采用了画面与音响相结合的手段来实现对受众感官刺激,再加上诸如蒙太奇等剪辑方法的应用,使之产生极富魅力的影视效果,这恰恰是文学作品所欠缺的。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媒介就是语言文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阅读内容加工与改造,重塑作品中的形象,据此而言,影视作品具有具象化与直接性的特点,采用的是综合性的叙事手段,而文学作品则是具有抽象化与间接性的特点,采用的是单一化的叙事

手段,所以影视文学叙事比文学艺术叙事更加的生动具体,如今人们更加喜欢有画面和声音效果的影视艺术,影视艺术也在这个时代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如今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影视艺术叙事更加的风生水起,受到大众的追捧,好多人将文学艺术叙事转化为影视艺术叙事,这种转化手段促进了文学艺术叙事和影视艺术叙事的双重发展,下文则是从影像、声音这两个要素来对影视艺术的叙事手段来予以分析。

(一)影视艺术的影像

在影视作品中,主要是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对受众审美期待的满足,尤其是造型这一环节尤为重要,通过造型就可以使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得到刺激,进而在心理上产生冲击,具体来说,就是利用镜头来对光线、景物进行技术化与艺术化的处理,就以取景为例分析。处于运动中的镜头会造成近景、中景与远景的区别,这是与宏观的环境渲染、人物形象与动作的描述、心理活动的刻画产生直接性的关系。影视艺术的影像的表达充分的展示着影视中各种景物,人和场景的变换,通过以不同角度不同技巧来拍摄人物和场景,来起到不同的表达效果,人物的特写就善于用近镜头来表现出人物表情的丰富性,而对人物的刻画还存在着远镜头,比如说在人物进行某项活动时,好多人聚集在一起,这时需要长镜头,对于景物的描写可以利用拉近镜头,使景物的美感更加清晰地从远到近的表现出来。另外影视艺术的影像还可以

通过切换镜头来完成画面的跳转,使画面可以得到转换,继而增加画面的趣味性,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影视艺术离不开影像的不同运用,通过不同的镜头展现出影视的特色,通过影视艺术对影像的严格苛求,影视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影视艺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二)影视艺术的声音

文学作品是借助于文字语言来与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但是这一语言媒介具有“无声”的特点,这与影视作品具有极为明显的区别,影视作品使用的是综合性的视听叙事手段,声音是这一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影视艺术就成为了“有声艺术”,声音的运用不仅仅应用到人物塑造

的层面,而且还会产生诸如延长电影时间、拓展电影空间、营造环境氛围、深化人物性格等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电影的声音能够使影视更加具有充实感,使影视艺术充满了活力,影视艺术声音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影视新的生命力,使影视艺术不再单调,通过影视艺术的声音的塑造可以加强影视艺术的说明,使人们更加轻松简单的领悟影视艺术的内涵,影视艺术声音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使影视艺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影视艺术不能缺少声音,如果缺少了声音就好比骏马失去了四肢,这样是不符合影视艺术的发展的。只有具备声音的影视艺术才可以更加生动的表达影视艺术

想要表达的内容。影视艺术的声音可以进一步细化为音乐、

音响与人声这三种类型。一是音乐。音乐可以包括

人物的演唱与乐器的演奏的声音,音乐起到了揭示电影的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彰显内心世界的作用。在电影《钢琴课》中,钢琴的乐曲声表达的是艾达内心的迷茫与痛苦,同时也反映了人物性格逐渐走向坚贞的心理历程。音乐是一种美妙的声音,它可以使影视作品更加的丰富,音乐的存在可以释放人物的灵魂,使影视艺术变得更加具有轰动效应,音乐同样是影视和人物的一种内心表达,可以凸显出故事情节的氛围,使表达的故事情节更加富有情感,在一个好的影视艺术作品里,音乐的添加对影视的表演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相信只有通过音乐的完美表达才可以使影视更加激情四射。音乐是影视艺术的灵魂,能够表达影视艺术中的故事情节,给予情节更好的情感渲染,使影视艺术更加光彩熠熠。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不能缺少音乐的参与,只有加上了音乐,影视剧才算是完整,相信在音乐的参与下,影视剧会显示的更加具有震撼力。

二是音响。音响可以认为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声音,比如在《沉默的羔羊》中,处于极度恐惧中的人物发出低沉的喘息声音,这些声音产生令人窒息的效果,渲染环境氛围。音响声音是人物感情的一种表达,正是因为具有音响的存在,才可以使影视艺术更加的灿烂夺目,使影视艺术更加的充满感性,使影视艺术的故事情节更加具有看点,音响

的存在可以使影视作品更加的充盈,加大了影视艺术的色彩,如果把影视作品比喻成为一盘菜的话,音响就是影视艺术的调味品,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具有特色,使影视艺术更加充满了感情色彩。影视艺术因为具有音响而更加具有鲜活性,影视艺术因为音响的存在可以更加毫无忌惮的展现自身的

特色,将所有的影像都配置上应有的音响,那么影视艺术将会使影像得到更好的映衬,使影像得到完美的释放,音响的参与使影像更加具有张度,可以展现出影像的独特魅力。这种完美的契合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成功。

三是人声。人声就是指人物的语言,借助人物的语言,可以将人物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有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得人物立体可感。人声的表达是影视不能缺少的一种重要成分,因为人声的存在可以有力的解读影视艺术的影像,对影视艺术起到一定的说明效果,影视艺术中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应该通过人声来做说明,如果没有了人声的参与,那么影视作品将会失去色彩,影视剧就不会变得更加具有特色,所以影视剧一定要有人声,有了人声才算是完整。我们在观看影视艺术作品时,因为它的人声才可以引导我们紧跟着剧情,进行认真的观看,要是影视艺术缺少了人声,给予观众无声的表达,这使影视艺术的表现受到巨大的阻碍,不利于影视艺术的发展和成长,因此,人声是影视艺术不可缺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阐明影视

的主旨,给予影视艺术最有利的说明,所以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影视艺术应该有更加大的改进和发展,而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声将会永远的陪伴着影视艺术勇往直前。

二、叙事时空的差异性

无论是文学作品的叙事还是影视作品的叙事都具有时

空性,但是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空间为辅的叙事模式,体现出叙事的历时性,而影视作品则是空间为主时间为辅的叙事模式,体现出叙事的共时性,影视作品的共时性叙事得到技术手段的支撑,即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对场景进行切换,从而使得受众感觉到的就是空间感,但是实质上就是依据场景的变换而引导时间的流动,这就会在受众的眼前呈现出平行发展、交替进行、并置处理的空间,但是其时间的流动性并不强,可以从时空对接式的叙事方式与时空交错式的叙事方式这样两个层面来

理解。

(一)时空对接式的叙事方式

所谓的时空对接性的叙事方式就是指在设计影视艺术

叙事的时候,并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打破传统化的时间顺序,借助于回叙的方式来叙事,即影视画面重复往复而又注重内容的创新,但是其时空却是相对于固定的,这样就可以使故事的情节发展呈现出环状的样式,从内在的机

理而言,这一叙事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时空的重复与对接,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时空对接式的叙事方式可以使影视艺术的时空感更加准确,使影视艺术表现的体裁更加的具有正确的顺序,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的清晰具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影视艺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通过时空对接式的叙事方式能够使影像在一种背景下得到更加全

面的描写,这对影视艺术来说是一种科学的合理化的方式,只有建立在这种背景下,影视艺术才可以显得更加具有生命力,时空的发展才可以更加具有依存性。

(二)时空交错式的叙事方式

后现代主义认为,影视艺术的时空结构存在无限性与交叉性的特点。所谓的无限性即是指时空并不是有限的,而是在无限的延伸,交叉性就是指在画面上的呈现就是采取处于不同时空的画面互相进行交叉,从整体上来说,这一种交叉的结果即是形成平衡发展的、具有网格状的叙事方式,这对于受众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受众可以借助于时空交错式的叙事方式来满足自己对虚拟世界探求的欲望,享受到在现实无法得到的穿越感,不断变幻的画面、急速发展的情节成为这一类电影作品亮点。就以《盗梦空间》为例,在这部作品中,虚幻的意识空间始终给予受众以视觉上的强烈刺激,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在虚幻与现实的空间中反复游走,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混乱之感,叙事的过程成为了受众的科幻之旅。

这种具有时空交错式的叙事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

影视艺术的魅力,使影视艺术更加具有吸引力,这种时空的交错带给观众无尽的想象力,使观众更加对时空的交错感兴趣,因为人们对当前社会的了解,影视艺术中的时空交错对于如今的社会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所以人们的幻想得以在影视艺术中呈现,这给了观众足够的吸引力,使观众更加喜爱这种影视艺术的存在,对影视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时空的转换,场景的不断变换,给了影视作品更大的卖点,所以只有使时空交错的方式更加适应剧情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观众观看影片的欲望而胡乱的加在影视作品上,要使时空交错的更加合情合理,这样便可以使影视作品变得更加具有看点。三、叙事具象的差异性叙事的具象性是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差异之一。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通过语言的叙述与描写来叙事的,谈不上具象性,只有依靠读者个人的想象力、文学素质等来重构具体的形象,因此就出现差异化的形象,但是影视作品与之不同,影视作品具有具象性的特点,并由此产生衍生性的效果,即由具象性可以引发视听的直接性与细节的展示性。

(一)视听的直接性

作为影视艺术而言,视听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叙事方式出现不断进步,其最终的标准都是要给予受众以视听上的直接性刺激,以此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尤其是数字化与虚拟

化技术的使用则是进一步提高了视听的直接性。就以《超强台风》为例,在这部影视作品中就采用了数字化的技术,对大气环流的形成、台风的咄咄逼人的威势都淋漓尽致的出现在受众面前,从而使得受众认识到了台风巨大的破坏力。视听可以完全概括影视作品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使影视艺术能够子啊视听的直接性下获得更加精彩的演绎。随着时代的进步,视听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李连杰主演的《白蛇传》中,就主要塑造了视听技术的运用,法海和两条巨蟒一起在水中争斗,这种十分强悍的场景触发了观众的神经,给了观众很强的震撼力,再加上声音的特效,使水漫金山,法海和蟒蛇的斗法显得更加壮烈,在视听技巧上,《白蛇传》能够使影视作品显得更加的汹涌澎湃,使影视剧充满了特色,使影视内容更加精彩绝伦。所以视听的直接性能够带给影视艺术更加强大的力量,能够促进影视艺术更加十足的诱惑力。

(二)细节的展示性

一般而言,场景中往往会有固定化的物体、声响、色彩等要素,场景细节就是对上述要素的设计。物体细节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揭示性的作用,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借助于盆栽来暴露出里昂所具有的多面性、复杂的性格;色彩细节则是起到了营造气氛的作用,暖色调会营造出欢快的情绪,冷色调则会营造出沉闷的气氛;声响细节的作用就是要着力于创设出真实性的环境,以此引发受众的欣赏兴趣。

细节的描述可以展现出影视艺术的别有用心,通过对影视细节的描写,可以以小看大,可以从简单的细节上面总结影视中情节。人物,事件的特点,细节的描写应该受到影视艺术的注重,往往会因为细节的设计从而揭示出影视的悬疑,所以细节的展示,可以使影视整体来看具有更加特殊的魅力。在一些影视艺术中,可以这么说,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因为影视艺术对细节的特殊刻画,使影视艺术更加具有看点,使影视的剧情显得激情澎湃,所以往往会因为细节而使观众失去察觉的能力,从而在影视艺术的最后对细节进行揭秘,进而引起观众的唏嘘,这是一种很有震慑力的表达方式。

相对于文学作品的叙事,影视作品的叙事具有具象性、现实性,因而产生了与之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现代数字技术与虚拟技术作用下,影视艺术更是有了迅猛的进步,就本文而言,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在叙事手段、叙事时空、叙事具象等方面都出现差异性。在影视艺术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更是需要借鉴其他艺术的叙事手段,从而促进影视艺术的长足发展。

责任编辑丛琳

影视叙事学

导论: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 (美)悉徳·菲尔德,《电影剧作问题攻略》,世界图书出版社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一般而言,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折衷主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使自己的作品严格地聚焦于一个观念,一个能够点燃其激情的主题,一个他毕生探求不断有精彩创新的主题。”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术语。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什么是叙事? 叙:说、讲述、陈述。事:事件,实际存在过的或虚构的事件。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 一个叙事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叙事的感知使被讲述的事件“非现实化”;一个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 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它的基本范围是叙事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叙事学是研究“叙”和“事”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学说。 故事的存在形态: 口传时代:故事以行吟和说唱的形式存在,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 印刷时代:以文字为媒介讲述的故事,记录和保存在话本和小说中。 电子时代:以影像为媒介讲述的故事,保存在胶片、磁带或光盘中。 电影与叙事: 电影是时空高度自由的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凡是优秀的电影作品总是能调动一切的视听符码,来表现一个精彩的故事。可以说,电影是讲故事最好的载体。 电影叙事学,是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述者与接受者, 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 它立足于这样的一对假定矛盾,即叙述者和接受者的矛盾.叙事就是叙述者与接受者作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总是利用各种可能性来控制和影响接受者。而接受者又总是对叙述者所叙述的一切将信将疑,接受者总是想找出文本背后的叙述者,而叙述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 影像叙事元素: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电影电视是现 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科技 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将文学、音乐、绘画、雕塑 等等艺术门类的技巧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综 合性的艺术。正如弗雷里赫在〈银幕的创造〉中曾对 电视做过的概述:”电影可以说发生在其他艺术的交叉点上。它同绘画和雕塑的相近在于视觉形象的直 接感受力;同音乐的相近在于通过各种音响而构成 的和谐感和节奏感;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 节反映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同戏剧的相近在于 演员的艺术。因此,我们都把电影看做是综合艺 术。当然这种综合艺术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而是 按影视艺术本身的规律给以吸取改造,使之发生质 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 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 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 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 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 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 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 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一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 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 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 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 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 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 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 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 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 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 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 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 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 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 电影、卡拉、、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 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 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

考点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

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叙事视角下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差异性

叙事视角下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差异性 [摘要]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叙事之间在其目的上 具有一致性,就是要借助于叙事将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传达给受众,从而产生审美性的效应,在手段的应用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别,相对于文学作品,电影艺术使用的是现代化的视听技术,采取多镜头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具象化的效果,这是文学作品叙事所无法比拟的,本文就是从叙事的视角出发,对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差异予以剖析。 [关键词]叙事;影视艺术;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3-0072-04 从影视艺术产生之时,其叙事艺术就受到文学作品叙事的影响,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影视艺术却表现出与文学艺术叙事较大的差异性,在事实上就形成了互相独立的叙事系统。 影视艺术叙事具有独特的魅力,就本文来说,主要是从画面叙事这一层面来予以表现的。电影艺术中,主要是以画面的形式来予以叙事,电影的语言主要有三大因素,即电影中的影像、音响的效果、画面中的字幕,这都是要借助于画面为载体,这一载体具有画面的真实感与效果的冲击力的特

点。 一是画面的真实感。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划分为影像的真实与心理的真实这两种情况。影像的真实就是指影视作品中的画面是根据现实中的真实场景来设计的,从而给予受众以视觉与听觉上的真实感,举例来说,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海滩血战的场景就带有真实性的特性;心里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对应性的关系,正是由于基于现实基础上造就真实性的画面才会给受众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在自己心理上产生现实性的真实感,《拯救大兵瑞恩》中血腥战争画面与音响效果就会使受众产生真实战争残酷性的意识,这就是影视作品所造成的心理真实感。 二是画面效果的冲击力。受众与电影艺术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电影艺术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受众可以在自己的感官上得到刺激,尤其是动感的画面、真实化的音响效果都可以使得这一冲击力愈加强烈。就以《阿凡达》为例,这一部电影虽然在情节的安排、主题的设计等都比较简单,但是基于应用了3D虚拟影像技术,就使得产生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 对于文学作品的叙事来说,主要是体现在情节设计、人物的塑造、场景的设置、事件的安排等方面。据此而言,文学作品的叙事就是在单元化的事件基础上设计出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情节与场景,在这其中塑造人物形象

多重视角的多元化电影叙事结构

多重视角的多元化电影叙事结构——《霸王别姬》《英雄》叙事结构之分析 黄莉湖北民族学院 [摘要] 电影通过造型手段进行叙事,在如何结构故事和使用怎样的视听手段来实施导演设想上,电影叙事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电影艺术工作者在世界电影艺术不断变化的潮流冲击下,积极寻找能表现生活和自已电影观念的多种叙事结构。文章以两部具代表性的影片《霸王别姬》、《英雄》为例来具体分析电影叙事结构,两部影片均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叙事模式,从而构成更为完整、客观的真实,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出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从而实现了电影叙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 电影叙事结构多重视角多元化 一、引言 电影是叙事艺术,是通过造型手段来进行叙事,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影片的叙事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叙事上也就有了浩繁的、很难确定归纳的模式。依据电影叙事学的理论,叙事一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讲故事,这偏重于故事的种类;二是如何讲故事,这涉及到一个导演的风格问题,即如何结构故事和使用怎样的视听手段来实施设想。如果要对一个导演的艺术水准及其风格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在系列作品中体现出的一个比较固定的手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首先应注意影片所采用的“叙事结构”,以对故事的构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才能基本把握一部影片可能的主题追求。 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多是与顺序性叙事时间相对应的戏剧式结构,这种结构主要表现为:把戏剧冲突作为电影结构的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展开的规律,遵循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布局方式,依次展开冲突的动作历程。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为开端的现代电影推翻了这种戏剧式叙事时空,使现代电影冲破了戏剧式结构的单一模式,实现了叙事结构的多视角多元化。国内电影艺术工作者在世界电影艺术不断变化的潮流冲击下,开始把戏剧式电影作为艺术革新的对象,冲破戏剧式电影结构的束缚,抛弃戏剧冲突的核心,积极寻找能够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已电影观念的多种叙事结构,从叙事结构上实现了我国电影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这里,以两部具代表性的影片《霸王别姬》、《英雄》来具体分析电影叙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二 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在香港被评为港人百年电影的最爱,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叙事结构的复杂性,我们通过《霸王别姬》的宏大寓言式结构对历史和民族文化进行反思,又可以讨论它所涉及到的目前为人所关注的“第六代”主题,即与宏大叙事所表达的主题相对立的“后现代性”问题。 《霸王别姬》在影片叙事结构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所采用的四种叙事结构:挪用宏大叙事、舞台叙事、台下叙事和影戏结合,从而形成了片中有戏、戏中有观众的复杂叙事结构,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被引进之前,我国的戏曲是最为贴近老百姓的艺术了,但是,流于形式的伦理说教又使它们变

最新 诗歌艺术的独特性-精品

诗歌艺术的独特性 第二节诗歌的独特性 在研究单士厘诗作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单士厘诗作的艺术特色。这是进一步深入了解其人其作的基石,通过对单士厘诗作的研读,可见其语言简洁、精炼,无过多的赘余;选用的意象多是自然中的清新之物,颇有超凡脱俗之感;情感的表达较为含蓄,多寄托于事、物之中等特点,下文将对此发表一管之见。 一、视野开阔,境界高远。 相对于古代女性而言,单士厘因其出国游历的经历而眼界大开,因此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大大超越了古代女性诗人的文学抒写空间,使异域文明及家国情怀进入其诗歌的审美领域,极大拓宽了女性诗人的创作视野,因而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中国旧体诗成功书写先进工业文明的着名女诗人。传统古代女性诗作主题局限在闺阁闲愁,儿女情怀,离愁别恨,而单士厘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其在在体会到新旧时代的交替与中西的碰撞,因而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从时代、民族及社会的角度来体味其生活的环境,境界顿然开阔。 比如《促织》诗歌云:"凉风萧萧秋月明,促织终夜亦有声。读书灯下音四壁,捣衣砧上月三更。墙角篱根相竞响,烟疏露滴韵凄清。嗟尔微虫为低忙?感时岂作不平鸣。春扈促耕虫促织,络纬先啼懒妇惊。安得茅檐机杼尽起惰,听尔唧唧心怦怦!赋罢秋声长叹息,出户起视河汉横(遂昌妇女不事蚕织)。",写秋夜听见促织鸣叫,又写捣衣,本以为诗人会写思妇离愁之类的内容,但独特的是,诗人并没有如此,而是写了促织因遂昌女不事蚕织而作"不平鸣",表现出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心,对于生产、生活的留意,虽是女儿身写女儿事,却有家国之感。 又如《刘烈妇》(其夫欲卖妇以偿搏债,妇仰药死),诗云:"人生贵信义,男女本无殊。女子守纯一,非为压力驱。吁嗟乎!世衰俗薄夫不夫,大同邪说何为乎?不见仳离刘烈妇,乃能一死纲常扶。催命反由同命人,冥鸿不作哀鸿呼。彼固幼未读诗书,遇人不淑当何如?可怜阀阅名门姝,为人跳舞娇氍毹!",或许有人评价诗人是重视妇德,是封建思想,但实际上,单士厘看重妇女的德行,是建立在现代女性意识之上,即男女既然平等,那么人格也应平等,优秀的女子人格上不仅应高于普通女子,也可以高于人品低下的男子。而女子这种德操的养成,在诗人看来与所谓的"诗书"、"礼教"、"压力"是没有关系的,贫贱之家的刘烈妇的品性反而比出身"阀阅"高门,却自甘堕落去作舞女的名媛要高尚得多。可见,在当时讲求自由、解放的社会环境里,单士厘能够看到女性思想解放的必要,同时也能要求女性个人操守与人格底线的保持,是一种建立在男女平等、人人平等观念基础之上的道德诉求,视角独特而且颇有气度。也可能正因为她的这种气度和人格高度,才能与其夫诗文唱和,写出《己酉出席步夫子原韵》和《再和夫子述怀仍用前韵》这类的诗歌。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113 2010年最热门的事件毫无疑问是微博在大陆地区的全面落 地开花。微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介入了我们生活,成为老百姓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简历”、“微小说”等等昔日对时空有着 严格限制的文字体系与艺术形式,也纷纷加入了“微”的行列, 其中也包括让人耳目一新的微电影。这之中的佼佼者有《老男 孩》、《赢家》、《指甲刀人魔》、《天堂午餐》、《一触即发》等等, 这些优秀作品短小精悍,叙事较为完整,在网络上均有千万次 的点击量,在传播效果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介。根据新华社的 报道,今年五月,微电影节也已经在北京成功举办,有百余部 微电影参与了角逐,并且评选出了最佳微电影《小心,我爱 你》……这一切都在向我们预示着微电影的光明前景。 一、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定义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媒体研究中的回应就是从“广播”(broadcasting)到“窄播”(narrowcasting)的转变,就是精品销售而不是杂货拍卖的时尚,就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审视边缘性成长的视角[1]。以一种没有道德意向的说教形式来表达文化差异,这是有目共睹的现代滥调[2]。当后现代遇到了同样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乐的互联网络,人类的艺术文化必然会激起巨大的回响。在麦克卢汉成功预言“媒介即信息”与人类“地球村”之后,我们也看到,主流文化(主旋律),精英文化(艺术)和大众文化(娱乐)被杂糅在了一起,文化生态日益多元,权威和指示性话语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各样的只言片语。 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是一样,从家庭伦理到国族情怀,直到第五代的黄土寓言之后,已经再没有一个统一发声的群体,而是以不同导演为代表,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电影不再是严格的90-120分钟的、制片厂体制下在电影院播出的完整产品,而可以是时长不固定的、极其个人化的、在网络上随意点击就可收看到的片段。 后现代文化的标志是文化工业的出现,消费意识深深植入了人们心里,多元价值取向让艺术生活化,艺术大众化,同时生活也艺术化了。快速复制是这一时代的关键词,这也便是微博中的“转发”功能。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如英格玛的《MEACULPA》,音乐混杂,画面梦幻,用暗示、对比、隐喻、象征、镜头的抽格升格等蒙太奇式的手段以及虚构、快节奏的剪接,手持摄影、纪实等等方式,营造出了别样的艺术氛围,而且这些电影的速度都要比传统电影快,极其重视视觉快感,因此让人目不暇接,血脉贲张[3]。  陈凤军曾经撰文说: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 秒-3000 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 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4]。而网易微电影节对微电影的限定则是: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客作品,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准,并要求以创意取胜,而且更便于随时下载和观看。 因此可以说,微电影是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网络与电影(电视)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这种电影的时长、投资、制作规模都比传统电影短小,但又制作精良,不同于普通的DV短片。 二、微电影的叙事特点 法国文学理论家布雷蒙在重新审视俄国形式主义代表普罗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文/张高伟 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微电影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微电影不是简单的“DV作品”,它也不同于商业化的广告与音乐电视(MV),可以说,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尽管微电 影在当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是依然有自身的一些缺陷。时间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在电影院的院线生存。 微电影的这种艺术形式注定了要与广告联姻,但是假如整部电影都成为广告的附庸,那么微电影也将失 去思考的力量与社会关注的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投 入到新媒体的竞争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使其健康、有 序地发展。 《天堂午餐》剧照《老男孩》剧照 文学与传播

影视鉴赏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叙事表现手法

课程考核内容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表现手法 影视鉴赏公选课(周四)

目录 一、论文摘要 二、电影简介 三、叙事视角 四、叙事模式

一、摘要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自史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影片由弗兰克·达拉 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反映监狱生活的独特影片,他着 力表现了一个人在艰难的困境中如何保持尊严与希望,全片采用了一种温情、 多愁善感而又极度有力的叙事风格,叙事结构的丰富又直接促成了叙事主题的 多样性、现实性和深刻性。这种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不仅给人以思想和精神上 的震撼,更给人感官和审美上的愉悦。 关键字:肖申克的救赎,叙事风格,叙事特点 二、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安迪同时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 在狱中他认识了“万事通”瑞德,而且和他成为了好朋友。瑞德总能搞到 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包括一些违禁品。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和监狱的腐败黑暗,外表看似柔弱的安迪内心却十分坚强。他让瑞德帮他搞到了一把小铁锄,和一 幅明星的海报。他利用精通对财务制度的能力,很快使他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 动和同性恋囚犯的性骚扰,而同时安迪也逐渐成为肖申克监狱长的洗黑钱的工具。然而一个年轻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的平静狱中生活,这个年轻人告诉安迪 他知道安迪案子的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件时却遭到 了拒绝,并受到了惩罚,连知情人都被监狱长害死。 但是就算是如此之多的阻扰,也没有消磨掉安迪对自由的渴望。终于有一天,他获得了自由。原来他二十多年每天都用那把小铁锄挖洞,然后用海报将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 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 术家)对创作客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 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 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与鲜明的艺术特色。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 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 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 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

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X、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1、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 2、基形意象:是客观具体事物最基础的局部形态在人脑中经过想象加工形成的局部意象。 3、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成熟而稳定的艺术特征的代表性面貌。 4、艺术直觉: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5、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6、艺术思维:艺术思维就是主要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作品)的思维活动。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叙事艺术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叙事艺术-汉语言文学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叙事艺术 于小玥 摘要:电影叙事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优秀的叙事是电影成功的基石。《千与千寻》是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在传统的电影叙事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创新元素,从故事情节到色彩线条,以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叙事方式成为动画电影叙事艺术的典型,达到了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统一。本文从电影叙事的角度出发,探析《千与千寻》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宫崎骏千与千寻叙事艺术 宫崎骏是日本现当代最著名的动画电影大师,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也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其动画电影作品之一《千与千寻》在2001年上映,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该影片都达到了宫崎骏动画和同时期日本动画电影的巅峰,获得柏林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受到广泛赞誉,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堪与迪斯尼遥遥相望的世界动画另一高峰”[1]。一时间,以日本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持久不息的“千寻热”,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可见一斑。本文将从该动画电影的叙事入手,分析本电影在叙事方面的独到之处,探索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成功因素。 一、叙事结构模式:在戏剧式线性结构中推陈出新 关于电影的叙述结构模式,电影理论中并没有统一的固定分类,不同学者对电影叙述结构模式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宋家玲编著的《影视叙事学》一书中将戏剧式线性结构纳为电影叙事结构之一。 戏剧结构强调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线性结构注重连贯统一,环环相扣。戏剧

式线性结构,一般会利用一个矛盾作为情节设定和叙事背景,通过明确的开端、合适的情节发展指向合目的的结尾。整个情节有一个决定性的因果律。[2]创作者从一开始,就需要使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合乎戏剧逻辑地指向那一个既定的终点。 (一)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比较简明,大多符合戏剧式线性结构和散文式线性结构的特点,而《千与千寻》则正好符合戏剧式线性的叙事结构模式,但它的成功却不是因为选择了戏剧式线性的叙事结构,而是因为它在安排结构、发挥叙事优势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叙事元素,使故事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扣人心弦,大大增强了故事性和可观赏性。 在《千与千寻》中,贯穿整个故事的最大冲突就是千寻如何拯救变成猪的父母。在故事开头,千寻和父母无意间闯入了神明的世界,父母因为贪吃和不守规矩中了魔法并变成了猪。千寻在遭此变故后只能与掌管神界的汤婆婆签订劳动合同,为拯救父母而忍辱负重,与汤婆婆斗智斗勇。伴随着这个主要矛盾,各种次要矛盾纷至沓来,层层相叠,节奏分明。在拯救父母的过程中,无脸男对千寻畸形的喜爱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白龙偷取钱婆婆的魔法印章并被惩罚、千寻帮助河神洗清身上污垢并得到报答……这多组矛盾看似与千寻救出父母这个主要矛盾无过多的联系,但正因为经历了这些小事件,千寻才得以从身心成长起来,为千寻最终得以救出父母埋下了伏笔。 《千与千寻》这种叙述艺术的特点,集中蕴含了影片戏剧传统的艺术张力,客观上产生了极具吸引力的艺术魅力,具有扣人心弦的强烈悬念,这也许是宫崎骏动画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

论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93038558.html, 论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 作者:王慕晨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8期 【摘要】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冯小刚执导的影片《芳华》,自上映以来就得到了各 界的一致好评与推崇。探寻电影《芳华》的诗化叙事艺术,体会导演对艺术创作的至高追求,透过电影的叙事语境、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以及由小说到电影的叙事转换,有助于我们体会其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 【关键词】《芳华》;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100-02 一、导演冯小刚与电影《芳华》 冯小刚的名字及其电影,始终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约定俗成的名词“贺岁电影”“商业电影”相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冯小刚是坚持创作商业电影的代表更为确切,幽默感和思考的状态是他的特点。冯小刚是一位在商业与艺术之间辗转游走的特立独行的导演。在他早期的电影作品里可以找寻到很多商业片的痕迹,在近八年中,冯导又表现出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的真心,所以他在创作商业片的同时又有着对现实社会的真切关注和对高雅艺术的高度诉求。他在电影艺术中发掘着一个时代的本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让他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了一条奔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2017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刚上映14天,电影票房就突破10亿大关。该影片成为2017年国产电影中第6部票房破10亿的影片,也是冯小刚导演所有的作品中最卖座的一部。在影片中,冯导将镜头对准了文工团成员萧穗子,并以其视角讲述“标兵刘峰”的坎坷经历。考究的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张弛有度的背景音乐,创造了“冯式影片”的新高度。同时也以理性客观的人类学视角引发观众思考关于奉献精神和自我实现的矛盾问题。影片将叙事的复杂与语言艺术近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使本片成为近年来同类型电影中的巅峰之作。 二、电影《芳华》叙事艺术分析 (一)电影《芳华》的叙事语境。电影是一种讲究视听和叙事的艺术。导演们惯用的手法是将多种题材类型进行融合加工,而重新组合调动不同类型片元素并集合其特色和优势,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审美趣味的受众,从而使电影“叫好又叫座”。 《芳华》融合了对美好青春、爱情的回忆,使作品既深具特殊时期里的年代感,又符合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风尚。首先,电影描绘了一群正值芳华的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青春少年在军队文工团里的悲欢爱情故事,是一部回忆青春爱情的电影。其次,影片讲述了美好的爱情萌发时经历了残酷越南战争的洗礼,长达6分钟的血腥战争镜头的展现,述说着敏感的岁月和动荡的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发表时间:2012-07-17T10:51:57.700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孟庆杰 [导读]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孟庆杰(长垣县实验中学,河南新乡 453400 )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多种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相对西洋画来说,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 一、中国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中国画往往不像西洋画一样讲究以形写形、比例匀称。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也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外物的肖似,而是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从而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景观,在观察认识当中,也不自觉地与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意识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在艺术手法和艺术分科上,中国画有其独特特征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则是相对“工笔”而言,是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三、中国画在构图、透视方法、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 ”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阈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形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淡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 ”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对传统的中国画而言。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内容和形式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流媒体、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微电影逐渐从网络电影中显现出来并成为一个时代的事实、情感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和审美疲劳的时代,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种在时间和表现效果上融合了电视剧、电影、广告等电子媒介的微电影所拥有的令人血脉喷张的情节发展、中近景镜头的特写、悖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等多种多样的叙事艺术往往受到了年轻一代的热捧和追逐。 这是一个充满了新概念和新定义的时代,微电影从“微化”的时代中凸现出来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是以反映社会问题、追播社会热点、传递人文情感或呼吁人们行动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策划、拍摄、剪辑技术等各种手段的时长不超过3000秒的制作成本低、无时空限制的视频短片。 第一,从叙事角度来说,微电影叙事角度往往是多种交叉的。电影的叙事角度主要有三种:全知全能叙事(第三人称叙事)、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叙事),纯客观叙事(第三人称或无人叙事叙事)。而对于微电影而言,其叙事角度是这三种交叉混合的,符合大多数年轻人后现代的艺术审美。例如:微电影《杨妮妮与李娇娇的双重生活》当中,在前2分钟左右都是旁白在极为快速讲述故事情节,交代事情发生的起因,而在旁白之后就是电影的俩个主角的对话了。其实微电影实现的三种叙事角度的不断转换和结合达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既奠定了电影的一个叙事基调又能更容易表达人物的主观情感和电影的主要思想。 第二,从叙事结构来说,大部分微电影的叙事结构都是非线性的,是有悖于传统叙事结构的。一般电影的叙事结构主要有: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等。作为有悖于传统叙事结构的微电影,其叙事结构往往是非线性的,大部分运用回环式套层结构和交织式对照结构居多。仍以微电影《杨妮妮与李娇娇的双重生活》为例,电影以杨妮妮与李娇娇这对从未见过面的双胞胎为了给自己单亲家长找伴侣而开始讲两条线索交于一点,而以交换生活为原因又分化了两个线索并由此展现了两种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最后电影以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为结局将两条线索重叠在一起,这部微电影可以称作微电影中交织式对照结构的典型了。再如微电影《少年》,该电影以讲述一对少年情侣在广阔的芦苇荡从甜蜜到报复杀害的故事。影片中出现大量的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对茫茫苇荡的特写和对少年的面部特写,使得故事被拆分得有些零散但是就是这种零散带来的不确定性却使人思考和紧张。所以,这样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就使得微电影的情节安排比较零散,连贯性不强,而且不够严谨。然而微电影的艺术却因为这个原因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毕竟留白或者不确定性是人们头脑中艺术意识的来源,也是调动观众意识参与的因素。 第三,从微电影的叙事内容上来讲,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传播技术是近几年才进入文化市场的,微电影的目标观众主要是更易于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所以微电影的叙事内容不管是从选题上还是从情节安排上微电影的叙事内容大部分是与年轻一代人息息相关的。 1.从近几年点击率比较高的微电影的内容上看,微电影的选题方向是比较趋于表现社会热点和呈现青年主题的。我大致将微电影的选题分为一下几个类型:表现一代人或一个群体的回忆和情感的类型(回忆型);体现少年时代的美好或种

绘画艺术疗法的独特性

绘画艺术疗法的独特性 为什么绘画艺术治疗具有如此的优势,即能够处理言语疗法所不能抵达的层面?绘画艺术治疗师朱迪思·艾伦·罗宾(Judith Aron Rubin,1998)[6] 曾对此作过很多相关的论述。艺术治疗的独特效果体现在治疗过程中,特定的治疗师与特定的来访者经过互动而得到的艺术过程,对于来访者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微细的体验。为此,本书作者经过临床实践,逐渐认识到艺术治疗的独特性在于以下几点。 (一)艺术是一个要求全身心卷入的过程,要验证这一点,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希腊文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思想的巨匠都有过相关的论述。艺术教育家杜威(Dewey)也曾经写过一本专著《艺术作为经验》(Art as Experience)来阐述艺术过程与身、心、灵的关系。有过创作体验的人都不会否认艺术具有卷入整个身、心、灵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具有的为数不多的活动之一。圣·弗兰西斯曾说过:“仅仅使用双手工作的人,是一个劳动者;使用双手和大脑的人是一个工匠;只有使用双手、大脑和心灵的人才称得上一个艺术家”。这句话暗示着艺术创作时的高级信息加工过程。左右脑功能侧化这一生理学研究结果也支持艺术过程是推动认知功能的有效活动这一结论,而左右脑功能的整合才是最优化的。艺术创作过程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左右脑共用并有效合作的过程。 (二)我们的思维绝大多数是视觉性的,但要将这种视知觉信息用语言转述出来,或用理性将感性信息表达出来就要困难得多。比如,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的第一“感觉”相当丰富,但是要将这些感觉说出来却是完全不同的事,我们很可能根据这种感觉采取下一步行动方案,是逗留还是逃逸?而整个的决策过程在一瞬间就完成了。再如,在梦境中出现的影像就是人类视觉思维的印证。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谈到人类的意识层面时将这种图像信息的处理过程称为“视觉思维”,并在他的一本专著《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 )来专门探讨图像与心理的关系。心理分析师、精神科医师马蒂·霍维茨(Mardi Horwitz)曾经对图像进行过相当多的研究,研究涉及到艺术形象和心理意象。他说,用视觉的方法可以接触到相当多的心理意象资料,而用其他的方式是不可能触及到的,这一点有着不容置疑的神经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三)我们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Pre-linguistic),或者是受到禁锢的。我们的创伤经验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很可能被压抑,无法透过语言来提取相关的信息,从而难于治愈。很多创伤体验来自童年时期充满痛楚的心理环境,童年期的生理性发育还未完成,言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