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

南朝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
南朝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

南朝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

谢朓,字玄晖,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那么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谢朓山水诗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谢朓是永明时期最具有代表力的文人,谢朓的山水诗技艺细密,他的作品中光色的描写细微,诗中处处体现着与传统山水画相通的空间透视力,其作品的风格和文学影响直接推动了南朝风景诗歌的发展。

谢朓山水诗中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大多采取工笔淡抹的写作手法,这与他对景物细微的观察是离不开的,如其山水诗《观朝雨》中的“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对细雨的描写相当入微细致,可见其非凡的观察力。谢朓的山水诗大多都为五言律诗,还有一些乐府体的诗歌。因为谢朓极其讲究诗歌的音律和对仗,和近体诗有异曲同工之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其的诗为“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谢朓的山水还以其“清丽”的特点闻名,因为他的诗人情操很高,还有江南秀丽如画的风景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江南作为文化发展重地,其地方本身活泼的民歌和有七八十年之久的山水诗的历史为谢朓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在其诗歌作品《江上曲》、《王逊游》中有直接的体现。

当然谢朓的诗歌也不是没有被人批评过,后人有评价谢朓的山水诗“有句无篇”,这和当时山水诗的发展阶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

为当时山水诗的发展是处于初级阶段,山水诗因为是描写山水的,所以直接将山水作为描写对象,心有感触便直接有感而发了,没有达到后期的山水诗那样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境界也是可以理解的。

谢朓诗歌代表作谢朓是是中国南齐时期的文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因曾经担任安徽宣城的太守、尚书礼部郎,所以世人也称呼谢朓为“谢宣城”,齐东永元年间,遭到安王的陷害入狱而死。

谢朓年少的时候便文采非凡,《南齐书》中称谢朓是“少年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谢朓楼还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和曾经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声调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的问题,开创了永明体,推动了近体诗的发展。

其在诗歌上的主要成就在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史上称之为“二谢”。谢朓的山水诗百分之百地描写自然山水的风光,没有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理成分,谢朓的诗歌语言精美、韵律和谐,充满着永明体诗歌的特色。如其千古传颂的名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清新俊逸,让人读起来十分地舒畅。

谢朓在辞赋散文上的成就虽然没有其在诗上的成就高,但是也有值得称赞的作品,如《思归赋》、《游园后赋》等。其诗歌代表作很多,在其文集《谢宣城集》中记录了很多,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半桥》等。

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的就是谢朓,可见其人才学及历史评价

之高。

谢朓诗歌玉阶怨介绍《玉阶怨》是南朝齐代的诗人谢朓在其作品中少有的宫怨诗,诗歌中借助描写班婕妤的哀怨,表达封建时期被君王遗弃的妇女所遭遇的哀愁,这首诗后来被作为乐府诗被收入《乐府诗集》中。

谢朓的《玉阶怨》是在晋代陆机的《班婕妤》的基础上有感而发,诗歌中的故事背景是汉成帝时期,班婕妤在汉成帝有了新宠赵飞燕之后渐渐失去皇帝的宠爱,对自己的地位很是担心,便写下了《纨扇诗》和《自悼赋》,基调凄凉惨淡。

谢朓的这首《玉阶怨》表现力极强而又含蓄凝练,诗歌首句便点名时间,地点,写出夕阳十分的冷宫偏僻、幽凄的情景,其中“夕殿下珠帘”中的“殿”直接照应题目“玉阶”,让读者对全诗的环境进行一个快速的了解,并且首句便渲染了清冷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接着作者又以动衬静,写到了闪烁的萤火虫,萤火虫的出现暗示了当时的环境很是清幽,情感表达地很是委婉轻柔,连萤火虫都停息不飞了,表现怨女等待时间之久,构思巧妙。

最后两句即使直接抒发怨女的心情,写宫女为君主缝制衣服,希望可以得到君王的宠幸,这小小的幻想让人不得不对宫女的经历和感情感到怜惜,而尾句“思君此何极”就是直抒胸臆了,宫女的哀愁一泻千里,将全诗要表达的感情表达的韵味连绵下去,让人回味深远。

本诗依然是谢朓的一贯写作特色,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清新俊逸的

风格,意境新颖而又极其富有情致,是宫怨诗中的上等佳作。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是?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对大自然风光“钩深索隐,穷态极妍”(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惨淡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沈德潜《说诗晬语》)。他的诗极尽雕琢刻画之能事,对极难描摹的形象能描摹出它的形、态、神,让读者自然而然地首肯、会心。如: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前两句写舟行江中所见远景,是一种扫描式的写法;后两句则是定点式的写法,一个“抱”字,一个“媚”字,就赋予了自然形态的生趣和感情。在过去的诗歌评论中,这两个字就叫“诗眼”。以一字的锤炼而领起全句,以一句的刻镂而带活全篇,在谢诗中可以经常遇到。最为人所熟悉的是《登池上楼》这首名作。全诗二十四句,写他在永嘉冬天生病,初春病愈以后登楼眺望: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池塘”两句是谢诗中流传最广的名句。宋朝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做了解答说:“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这一解释合于实事求是的要求,但还可以作一点补充,即诗人的心中情猝然与登楼所见眼前景相遇,无意的景诱发了有意的情。当时谢灵运贬出建康,早春二月,自然界的欣欣生意猛然扑向诗人,和离群索居的心情恰恰形成鲜明的反差,于是一向以工于刻画著称的谢灵运就吟出了这毫不费力的两句诗。就像李后主的“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样,看似写景,实为写情。而全诗由于这两句警句,承上启下,就通篇流宕。谢诗中的写景名作,多数能做到情景交融,并且在情景之中十分自然地推导出“理”。

南朝山水诗的美学风格及形成原因初探

第25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11月 Vol. 25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3 ────────── 收稿日期:2003-04-02 作者简介:方丽萍(1966-),女,湖南南县人,青海民族学院汉文系讲师。 - 40 - 南朝山水诗的美学风格及形成原因初探 方丽萍 (青海民族学院 汉文系,青海 西宁 810007) 摘 要:以康德的美学观和姚鼐的美学风格分类为依据分析以大小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认为其美学风格是典型的优美。其形成有文化因素的原因:对器用的重视和对自然的轻视;传统的人格结构;佛、道思想的影响和儒学的衰落。亦有现实原因:对否定性刺激的肯定性平衡;庄园经济提供的物质保障;地域因素。只有到唐朝,克服了南朝的诸多局限,山水诗才会出现雄奇辽阔的崇高之美。 关键词:南朝;山水诗;优美;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3)06-0040-04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我国传统文学对山水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游山玩水,摹山范水一直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大 内容。“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1] “游山水诗,应以康乐为先也。”[2]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我国的山水诗形成于谢灵运,在南朝出现第一次创作高潮。 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或多或少是当时人们社会心态的反映。南朝山水诗,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着十分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特征。本文尝试着从美学风格的分析入手来发现其中的部分内涵。 一、美学风格分析 (一)关于美学风格的分类 在中西美学史上,有着许多的关于美学风格的分类方法。清代姚鼐将美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类。在《复鲁絜非书》中,他是这样描述的: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鏐骥;其于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生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漻人也,忽其如欢,藐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从姚鼐的论述中我们可知,他所言的“阴柔”即后来美学界普遍认同的优美,“阳刚”即崇高。 与姚鼐同时期的康德,在他的美学名著《判断力批判》中也将美分为“美”(即后来人们所说的优美)和崇高两类。 我们首先看他是如何界定这两者的特征的: 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它(审美判断)的规定不是根据一个概念而是那在心意诸能力的活动中的协调一致的情感。 崇高情绪的质的:一种不愉快感……意识到它自身无限制的机能。 它们却更多地是在它们的大混乱或极狂野、极不规则的无秩序或荒芜里引起崇高的观念,只要它们同时让我们见识伟大和力量。[3] 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推断: 二者所言的优美的主要特征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相契合,令人不需要任何深度的思考而愉快、轻松。优美的主要体现是心理愉悦,是一种诸方面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是由外界的表象直接引发的与现实利益无关的内心的满足。在自然界中,只要不对人造成威胁、不引起人的恐惧感、罪恶感、厌恶感或渺小感而是令人体会到亲切、宁静、悠然等的物象都是优美。与优美相对立的美学风格是崇高。崇高不是一种感官或心意的愉快,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紧张、振奋和压迫。优美是缓慢的、静的、小的,崇高是迅疾的、动的、大的。优美是愉快和谐,崇高在初始状态是不愉快、不和谐,是让人畏惧甚至令人颓丧的。在优美面前,人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崇高,则需要人在斗争中证明自身。 (二)从文本入手分析南北朝山水诗的美学风格 在南朝时,进行山水诗创作的诗人很多,几乎所有士族文人都有吟咏山水的诗句,集中进行创作的有谢灵运、谢朓、阴铿、沈约等人。如谢灵运的《邻里相送至方山》、《七里濑》、《登池楼》、《登江中孤屿》、《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从斤竹涧

论中国山水诗

论中国山水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王维 姓名:覃明辉 学号:20124141027 专业:景区管理 级别:12级旅本一班 【摘要】: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山水诗既是对自然山水美的艺术提炼,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果,因此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与文化意蕴。 【关键词】:山水诗;文化;审美;美感;意蕴。 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诗,代表了古代文人学士的智慧,是集中华古今五千多年的众多文人学士的智慧结晶。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每个朝代的诗词都有各自的独特韵味,唐诗宋词元曲,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文化内涵。诗,又有古体诗和近体诗。根据诗的内容,又有田园诗、山水诗、抒情诗、边塞诗、叙事诗、赠友诗、打油诗等等等等。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山水诗。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指诗人游览山水名胜后有感而发,从而留下的诗句词章。山水诗,不仅是诗人心灵的火花,智慧的结晶,也是对自然山水美的精华的艺术提炼,因此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与文化意蕴。 中国最早认识山水审美价值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的,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庄子和孔子。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人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觉醒。他继承了老子“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认为大自然的山水包含着美的内容和美的法则。他在《庄子·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认为,大自然的美是最美的,最合乎法则的,因此,他要求人们的一切行动,都要顺乎自然,返朴归真。“山林与,皋垠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庄子所向往的乃自然山水之美,他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向往‘旧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了·让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对大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美的发现,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追求,扩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对于人的自然美的意识的形成和觉醒,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以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认识和发现自然山水之美的。他在《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里,孔子以山水的优美和壮美,喻指君子仁人的品格,如巍巍之高山,气宇轩昂,岿然不动;如浩荡之流水,生生不息,长久永恒。孔子所祟尚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亲共融、和谐共处,并把自然美当作人格美的参照物;他祟尚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对其他学生的人生志向皆不以为然,惟独对曾哲的述志感兴趣: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一、山水田园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①王维《积雨辋川庄作》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②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①《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②《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过香枳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水诗特点 思想内容: 1、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杜甫的《望岳》。 2 、描写秀丽的风光,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隐居情怀,如孟郊的《望终南山》 3、描写羁旅愁思或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二、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水田”、“白鹭”、“阴阴夏木”“黄鹂”四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四个意象渲染了宁谧清幽的环境氛围,将积雨之 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表达诗人由衷的喜爱之情。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

谢灵运与山水诗

第七讲谢灵运与山水诗 一、唐代前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历史 1. 发轫期:先秦时期 《诗经》、《楚辞》中出现的山水景物,往往只是作为人物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非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对象。 2. 形成期:汉代末期 曹操《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3. 发展期:两晋时期 (1)左思《招隐诗》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2)郭璞的游仙诗 琼林笼藻映,碧树疏英翘。丹泉溧朱沫,黑水鼓玄涛。 (3)东晋的玄言诗 由于老庄“自然”学说的盛行,借山水体玄悟道,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 玄言诗,流行于东晋时期阐述玄佛哲理的诗歌。 玄言诗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4. 高峰期:南朝时期 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中依附于玄理的地位,使山水不再是玄思的载体而成为审美的对象。 二、谢灵运其人 谢灵运,名公义。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因从小寄养在外,故小名客儿,世称“谢客”。谢灵运18岁袭封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 谢灵运自恃门第高贵,兼负才华(“江左第一”,“名动京师”,晋宋之际诗名最高),养成我行我素、傲慢自负、任性尖刻的习性。 谢灵运生活于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刘宋政权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 谢灵运自恃高才,不肯小就,因而屡被征用,却屡不尽责。然而又不甘于寂寞。在他身上时时表现出士族大家的骄横和名利、权力的贪欲。他一生实际上一直处于热衷于竟进和失志的愤慨中。 由于进退失据,内心矛盾,谢灵运转而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一方面以此举对抗当政,发泄不满,同时也在山水清音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他也因此成为一代诗歌巨匠。 《资治通鉴》:谢灵运“好为山泽之游,穷幽极险,从者数百人,伐木开径,百姓惊扰,以为山贼”。 三、谢灵运的山水诗 1.《登池上楼》 永初三年(422)秋,谢灵运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郡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登池上楼》写久病初起时登楼所见,同时也表现了不得志的郁闷情绪。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古代诗人得山水情结 摘要: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就是其中发展较为充分得一种, 古代诗 人寄情山水,对山水怀有特殊得情结,吟咏山水得诗作也就是层出不穷,历代文人屋客 留下得宝贵诗作传颂至今。本文由山水诗得定义及特点等内涵入手, 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水不同得情节,然后论述了山水诗得不同变现形式,最后从历史、社会、 文化及诗人自身得生活经历四个方而分析了古代诗人纵情山水得原因。 关键词:诗人;山水情结;影响因素引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神奇得大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也为人类得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得素材。古代诗人游历山水时, 往往被大自然激发超创作得灵感,感情丰富得诗人对山水似乎怀有一种特殊得情结,她们不光赞美神奇得自然山水风光,更重要得就是透过山水进行思考,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叙述对生活得感悟,或舒寓复杂得感情。由于古代诗人得自身经历不同,再加上特定得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各异与主流文化导向得影响,不同得诗人对相同得物象也会有不同得感悟,她们以其丰富得感情经历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山水情节得诗作,在浩淼得诗作中@下了浓屋重彩得一笔。 一.山水诗得内涵(一)山水诗得定义 山水诗就是谢灵运开创得,主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创作目得得诗歌题材,兴是于南北朝时期。其中得山水可以就是纯自然得山水,也可以就是经过人工修饰得山水。诗中描绘自然山水,使山水诗成为一个审美意象,而且注重借景抒情,借山水传达诗人真正得情愫。鉴赏山水诗作既要能够绘山水之景,更要品山水之情。 我国山水诗得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她们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得成就。 (二)山水诗得特点 有先,山水诗中得山与水都就是客观存在得。自然界得山与水就是山水诗得主体,就是诗人主要得描写对象。它可以经过人工得装饰但就是必须真实得存在, 这样才能够保证描写得准确性与真实性,不会脱离现实得基础,从而使得整有诗具有活得灵魂。 其次,主从关系明确。虽然山水诗都会寄托诗人得情感在其中,但就是这并不说明山水诗中山水得描写就是为了情感表达而服务得,相反得就是作者得情感就是在山水得基础上自然流露出来得。山水诗中完美得将山水独立于了情感表达之外,保证了山水不就是情感得陪衬、渲染品。 再次,寓情于景。虽然山水诗中很少甚至不会出现直接得情感表达,但就是我们依旧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当时得思想感情,这就就是寓情于景手法得运用。 这就要求诗人在山水系物得选择上要既要符合读者得审美观念,同吋还要注意景物之间得合理组合、与谐统一。 最后,综合性。山水诗不仅仅应该包括“山'',也应该包括“水”。以山与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在不影响其主要地位得基础上可以适当得加一些人物、花草等其它景象。 二、中国古代诗人不同得山水情节(-)赏录言志、寓情于景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导语:李白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

浅析谢灵运山水田园诗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韵 学校:国家开放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15级 学号: 1552001257125 学生姓名:刘洪明 指导教师: 2017年4月15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身世遭遇与山水诗创作 (3)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4)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5) 四、谢灵运山水诗与玄言的关系 (6) 参考文献: (8)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韵 (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2015秋刘洪明学号:1552001257125 ) 内容摘要: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谢灵运这位淝水之战前敌指挥之一谢玄的孙子,是东晋南北朝最重要的门阀士族谢家的子弟,从小受着特殊的厚待和众人的瞩目。因为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在谢灵运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的一种点缀,山水只作为背景出现。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形式绮丽,声色并妙,在题材、内容、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上别开生面,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谢灵运田园诗诗歌创作情感诗歌意义 [Abstract]:Xie Lingyun (385 - 433), native of Chen Jun Yang Xia (now in Henan Tai Hong in the vicinity), traditional homelands Hueiji (now Shaoxing, Zhejiang). Xie Lingyun Xie Xuan, one of the Battle of Fei River Front Command's grandson, is the Eastern Jin Sou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bles Xie children of the powerful family, childhood, and everyone is being affected by the generosity of special attention. Because Hsieh three generations of a single pass, in order to make a smooth Xie Lingyun adults, believe in Taoist family sent him to Qiantang Du Road Museum in foster care division. As a result, Xie Lingyun there will be a "guest children" "A guest" pet name, future generations are also often refer to him as a thank-you. Qiantang dwelling when Atsushi studious, well-read, for his future literar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Xie Lingyun is China's first writing a lot of landscape poems of the poet. Prior to the Xie Lingyun, landscape vegetation has been a kind of poetic embellishment, landscape only as background to appear. Xie Ling-yun began to describe landscapes as the main object, the language of fine neat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to create a real landscape poetry, and has become the originator of landscape poetry. Xie Lingyun's landscape poems, form Qili, sensual and wonderful, in terms of subject, content, poetic language and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break new ground, opened up a new realm of poetry, classical poetry of the So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ir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与谢氏家族风习_阮忠

收稿日期:2003203221 作者简介:阮忠(1952—),男,湖北黄陂人,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海南师范学院中国散文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散文、诗歌研究。 第42卷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7月 V o l .42 N o .4Journal of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Jul . 2003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与谢氏家族风习 阮 忠 (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散文研究中心,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谢氏家族深为社会的旷达、清谈之风熏染而好自然,诗涉玄理且描摹山水。谢灵运的名 士风流是他家族风习的沿袭,其山水诗的声誉为谢氏诗人之冠,在当时诗坛上的成就并不等同于山水诗的开创者;他在山水诗创作中的性之所适与思之所适的结合,导致人们对他状山水有佳句而无佳篇的批评,但这正是他山水诗的特征及其未能拓展纯净山水诗境界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家族风习 中图分类号:I 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456(2003)0420111206 一、谢灵运名士风流中的族风印痕 说到谢灵运,不能不提及谢氏家族,这一豪族兴于西晋,盛于东晋,衰于南朝,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学舞台上都很有风采。《晋书》、《宋书》和《南齐书》为谢氏家族中人立传的有谢鲲、谢尚、谢安、谢奕、谢玄、谢万、谢朗、谢石、谢邈、谢景仁、谢瞻、谢晦、谢裕、谢弘微、谢方明、谢惠连、谢灵运、谢庄、谢月兆等人。在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的谢氏家族中的诗人就有谢尚、谢安、谢万、谢道韫、谢绎、谢混、谢灵运、谢惠连、谢庄、谢月兆等十余人。南朝刘宋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多载谢氏家族中人的逸闻佚事。不仅如此,《晋书?谢尚谢安传论》说“建元之后,时政多虞,巨猾陆梁、权臣横恣。 其有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负户 衣资之以端拱,凿井赖之以晏安者,其惟谢氏乎。”这里的“建元”指的是东晋立国以后。 这是谢氏家族最抽象的描述。谢氏家族现象是在特殊的社会生活土壤上产生的,秦以前的弱肉强食推动了家族势力的自然发展,而政治上的官吏世袭制和株连法,最易造成一个家族的兴盛或覆灭。它的延续导致了魏晋之际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强化了处在世袭皇室宗族与寒门庶民宗族之间的士族宗族。就三者而论,朱大渭等人甚至认为“士族宗族内部组织性和凝聚力以及宗族的群体意识,都比寒门宗族要强得多,而且其群体文化素质高,甚至皇 室宗族在这方面都大为逊色。因而当时士族宗族在 宗族结构中处于特殊地位,它支配和影响其他宗 族。”[1]( p 39-40 ) 这是就一般情形论。谢灵运在谢氏家族中,是一个政治地位不高的人。他的前辈谢尚、谢安、谢玄都是一时名将。尤其是被称为“江左风流宰 相“的谢安。而谢灵运只做过东晋抚军将军刘毅的记室参军。入宋后,本袭康乐公享有的食邑二千户减为五百户,并由公爵降为侯。曾任散骑常侍、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后受人牵累,在广州被杀。不过,谢灵运继承了他祖父谢玄的聪颖,以致谢玄都很感慨其子不惠而其孙竟是才思超拔。 谢灵运博览群书,文章之美冠于江左。他“自谓 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2](p 449) 这与他行为的放纵有关系。谢灵运性格偏激,多违礼法,《宋书》本传说他在永嘉太守任上,“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在秘书监任上,因意不平,多称病不朝,“穿池植援,种竹树堇,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宋文帝不想惩治他,赐假让他还乡。谢灵运东归会稽以后,因为有祖辈留下的丰厚基业,率数百僮仆门生,“凿山浚湖,功役无己。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与这相应的是,《宋书?五行志》载“陈郡谢灵运有逸才,每出入,自扶接者常数人。民间谣曰:‘四人挈衣裙,三人捉坐 1 11

2019-“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优秀word范文 (2页)

2019-“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优秀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 比”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南朝 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 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 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 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 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 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 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讽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洋溢在唐 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 们的精神营养。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它们刻 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 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 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 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现。荆浩、关仝、董源、李成、 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 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 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 然而宋代以后由于诗歌创作总的水平已无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诗的成就也 比唐代逊色。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 形式,集中地绘出一片风景,创造一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 1.下列对唐代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B.许多诗人通过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漫游,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C.唐代山水诗人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胸襟、气象、境

描写山水的诗句与赏析

第七讲山水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讲述中国古典山水诗词发展的脉络,分析其中的名篇佳作,归纳出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山水诗词中的文化意蕴。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山水诗词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山水诗,诗歌的一种。以山水名胜为主题,表现山水自然美的抒情诗。对景物观察细致、形象清新逼真、语言富丽精工是其主要特点。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文人啸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由崇尚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领略玄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经过南朝诗人谢朓等人的努力,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撷英 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 谢灵运,中国山水诗创作以大谢为形成期的标志。如《登池上楼》。 第二位诗人是谢朓,世称“谢宣城”。《之宣城郡出新蒲向板桥》:“江路西南永, 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三、唐代山水诗举要 (一)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脱精神,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极度繁盛的重要的心理根源。 3.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概述山水诗在唐代达到最高峰。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

山水诗大全

山水诗大全 山水诗大全 发布时间:2019-11-18 山水诗——《过故人庄》《过故人庄》原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山水诗——《春晓》《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作者简介《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山水诗——《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山水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 山水诗——《江村》《江村》原文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山水诗——《鹿柴》《鹿柴》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被后人称为诗佛,官至尚书右丞,祖籍祁州(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 山水诗——《小池》《小池》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 山水诗——《山行》《山行》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作者简介杜牧(803~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文化意蕴与呈现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文化意蕴与呈现[摘要]中国古代山水诗充满着灵性之气,充满着儒、道、佛的精神思想,成为古代诗人逃避现实、抒发胸臆、寄托情思的媒介,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和内涵。 [关键词]山水诗;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山水诗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思想。古代的诗人们,一方面响应儒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品评时政,充满了人生的忧患意识和关心民众的社会良知。但是由于社会黑暗,危机四伏,他们往往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其用世之心受到严重的挫伤。这些诗人不愿与统治当局同流合污,为求保命不得不从与现实直接对抗中撤退下来,隐退避世,“独善其身”,到《老子》《庄子》和《周易》中寻找精神寄托,投身田园,怡情山水,通过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淡化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挫折和打击,以宣泄心灵的痛苦和压抑,在自然与社会的对立中展示人性的真善美,抨击社会的不平和现实的丑恶,以此达到内心积郁的宣泄。古代的诗人们寄情山水以求心里苦闷的解脱,就其思想渊源来说,离不开儒家、道家理论和佛学的影响,但由于他们生活态度不同,学识气质不同,特别是个人生存的时代背景不同,同样是游山玩水或寄情自然,则表现出迥异的人生境界,包含着不同的文化意蕴。 一、描写自然之美,借自然山水寄托遗 世独立情怀老庄的自然观,即那种消除物我对立,通过人与自然的圆融,进入精神的忘我状态的思想,得到了魏晋诗人的认同。魏晋时期,现实的污浊黑暗与自然的清新美好形成强烈反差。他们在自然中体味到了与尘世纷争迥然不同的恬淡闲适和空明宁静的乐趣。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对当局的腐败、山河的破碎、经济文化面临崩溃的现实,多有不满和苦闷,但他们本身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又使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反抗现实。于是,这些人便在远离现实的精神世界里来求得主观上的满足,把身心投入到自然界中,游山玩水,寻胜探幽,追求恬淡、遗世独立的精神生活。 “竹林七贤”生当魏晋易代之际,他们对时政不满,便疏狂物外,放浪山水,崇尚老庄。在“七贤”之一嵇康的笔下,世道混乱,险象环生,不可久居,而“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石番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赠兄秀才从军十八首·其十四》)。自然界是多么美好,让人何等的洒脱舒展。这其中流露出来的对山林田园的亲和,对闲适自由的倾心,又是何等的强烈神往。这与世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表现得十分彻底。读完这些诗,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没有山水园林的放纵情怀,作者就要被窒息,也只有投身于恬淡宁静的自然之中,人们才有可能恢复人性的本来面目,才能实现心态的平衡。魏晋时的其他名士也 不过问世事,完全寄情于山水。左思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招隐二首·其一》),王羲之的“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音;虽无萧与歌,咏言有余馨”(《兰亭诗》),清纯质朴的大自然可以让他们怡情悦性,是能够让他们排除积郁、宣泄愤懑的寄托之所。自然山水所具有的审美魅力能使他们留连忘返,沉醉其中。“因为他们游览山水的逃避现实的态度,和山水本身即是自然美的表现的道家思想,都和他们的生活思想合拍,所以游览山水和他们的生活结下了不可分离的关系。”(王瑶《中古文学史论》)他们都是从现实与自然的对比中发现了自然的魅力,自然山水成为他们心灵的外围屏障,在自然山水的保护下,他们才能放任自我,感受到本真生命的律动,从自然中感悟到对功名与现实的超越,得到一种慰藉和解脱。 “竹林七贤”等魏晋诗人赋予了自然山水以浓厚的审美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他们诗中的自然景物只是突出了自然山水的独立性、客体性,而不是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他们把自然看成是无所依傍的独立自主的存在,并把自己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应该说,这是人在初步觉醒之后必然产生的现象。所谓人的觉醒,无非就是人相对于自然、社会具有了独立的意识,因此,此时的山水诗,也必然是把山水当作外在于人的自然的客观存在来

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李静颜[内容提要]大自然的山川流水在诗人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这是因为不同的诗人对其所描绘的山水有不同的理解,也因此表现出独自的艺术特点。思想旷达通脱、襟怀开朗宽广、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苏轼笔下的山水也因此而变得,流动活泼、奇势迭出、生气蓬勃、富有灵性、趣味无穷。 [关键词]山水诗动态美趣水墨写意 苏轼,出生于山清水秀的四川眉山,从小便受大自然的陶冶,他的一生,足迹达到北宋国土的大半,饱览祖国各地风光,政治上受挫时,他便寄情于祖国的山水之间,因此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歌咏山川之美和其山水之乐的优美诗文,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虽然苏轼不是第一个写山水诗的作家,但因受其生性和特殊的经历影响,他笔下的山水诗也独具魅力,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对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作一简单概述。 一、动感之美 中唐诗论家皎然在探讨诗歌如何表现自然美时,提出了“状飞动之趣,写冥奥之思”(《诗议》),捕捉山水风云“萦回”、“盘礴”、“舒卷”的“千变万态”,使山水诗中的景物形象呈现出“气胜势飞(《诗式》)的美。这是对古典山水诗丰富艺术经验的一点总结,下面我们来看看苏轼是如何表现自然山水的动感之美。 苏轼主张,画水要画出“活水”并“尽水之变”,反对静止地刻画“死水”(《画水记》),其诗作亦如此,在他笔下,涌现出许多富于动态、音响和情趣的活水。看看下面几首诗: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番番从高来,一一投涧坑。 ——《新滩》 这是乱石嵯峨的新滩水,白浪高耸似雪城,其湍急陡落之势,真是惊心动魄。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斗。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开先漱玉亭》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长输

论谢灵运和谢跳山水诗的异同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正题):论谢灵运和谢眺山水诗的异同(副题): 学院:高州师范学院系别:中文 专业:语文教育班级:311中(3) 学号:1123010352 学生:梁建艺指导教师 及其职称: 撰写时间:2013年12月9日至2014年4月30日 系主任 批准日期

论谢灵运和謝眺山水诗的异同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311中文3班梁建艺 [内容提要] 谢灵运和谢眺同为山水诗的代表性的诗人,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这一流派,他是我国第一个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富丽精工、典雅凝重;谢眺的山水诗语言流转圆美,呈现一种自然平秀、清新流丽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谢灵运谢眺山水诗异同 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灵运为元嘉之雄,谢朓为齐梁冠冕,他们对山水诗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好尚等各有不同。历代研究者都十分关注其诗风的异同,并由此出发探求山水诗发展成熟的历程。本文拟就“二谢”山水诗作一比较论析,以期深入确切把握各自的风貌神髓。 一、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传统文人士大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风气,相对安定的环境,江南明媚美丽的山水风光和士族文人游山玩水的悠闲生活,都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南朝宋初的谢灵运由于政治的失意而优游山水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以发泄其忧愤,于是山水诗终于独立于玄言诗进而发展为一个全新的诗歌领域,并最终取代了玄言诗。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1],“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1]对这一演变作了精到的摡括。

谢灵运与谢朓的人生有着相似的悲剧,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作为东晋士族谢氏的一员,以家世和才华投身政治,最终又都被政治的漩涡吞没。谢灵运出世时的谢氏家族,还是当轴士族,华丽的家族背景和自身的才华,造就了谢灵运狂傲自负的性格,在朝中不得志,却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负隅顽抗,终究未能摆脱被“诛杀”的命运。谢眺出身于没落时的谢氏家族,谢眺身陷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中,谢朓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害怕,进而想到全身远祸。然而谢朓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 沉浸在对家族往昔荣光的追缅中而不甘寂寞,希望以自己的才干获得高官厚禄,重建谢氏家族往昔的富贵荣华。故而谢朓亦与谢灵运一样热衷仕途竞进,有很强的功名利禄心。但谢朓性格比较软弱,处世态度苟且犹疑,惨烈的政治斗争、险恶莫测的政治环境使他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处处不得志,最终以悲剧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谢灵运和谢眺的人生都是和谢氏家族有关系的,一个是在家族繁荣昌盛的时候诞生了,一个生活在没落时的谢氏家族,整天为重建谢氏家族往昔的富贵荣华而进行斗争!不同的时代背景成就了两位伟大的山水诗诗人! 二、同样对山水进行描写但创作技巧不同 谢灵运一生纵情山水,诗以山水为主,他的诗大部分作于他出任永嘉太守以后,谢灵运具有极为细腻的审美感受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山水的景色,明丽优美,情调开朗,给人以清新之感。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势,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己微。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2] 这首诗描写了谢灵运从始宁的石壁精舍归来时傍晚泛舟巫湖的景色。前六句叙写自己一天之内的观览历程:山中气候早晚不同,山中景色清新明媚,五彩缤纷,谢灵运乐而忘返。林峦山壑之中,开始敛聚着沉沉暮色,夜晚降临的时候,天边凝聚着淡云余霞;湖中的田田荷叶重叠掩映,密密的菖蒲稗草依偎交错;天色、湖光、荷花、水草,一切景物都在夕阳余晖的笼罩下明暗交错,清辉娱人,谢灵运的心情自是愉快欢悦。最后四句写游览以后悟出的人生哲理。这首诗结构紧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