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分析

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第一节土壤孔性

一、土壤比重和容重

(一)、土壤比重

1、土粒密度

土粒密度指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单位 g/cm3 。一般为2.65。

2、土壤比重

土粒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由于水的密度1g/cm3 ,故土壤比重实质就等于土粒密度。

?(二)、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

孔隙)的烘干重量。单位g/cm3 、t/m3 。

?土壤容重大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

标,可以判断土壤的松紧程度、计算土壤重量和各组分的数量。

1、判断土壤的松紧程度

2、计算土壤重量

3、计算土壤各组分的数量

练习:某土壤50cm土层平均含水量(重量%)8%,容重1.2 g/cm3,问此土壤每公顷50cm土层共贮有多少吨水?

二、土壤孔隙性

(一)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是指土壤中大小不等、弯弯曲曲、形状各异的各种孔洞。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土壤容积×100%

=(土壤容积-土粒容积)/土壤容积×100%

=(1-容重/比重)×100%

注:比重常以2.65计算

?(二)土壤孔隙比

?土壤孔隙数量也可用土壤孔隙比表示。

土壤孔隙比是指土壤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其值为1或稍大于1为好。

?土壤孔隙比=孔隙度/(1-孔隙度)

(三)土壤孔隙分级

根据孔隙中的土壤水吸力大小或当量孔径大小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通气孔隙。

1.非活性孔隙土壤中最细的孔隙,当量孔径小于0.002mm,常被束缚水充满。

非活性孔隙度=非活性孔容积/土壤总容积×100%

2、毛管孔隙

土壤中毛管水所占据的孔隙。当量孔径为0.002mm ~ 0.02mm。

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容积/土壤总容积×100%或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容重

3、通气孔隙

孔隙的当量孔径>0.02mm,是通气的通道,不具备毛管作用。

通气孔隙度=通气孔容积/土壤总容积×100%

练习:某土壤比重为2.7,容重为1.55 g/cm3,若土壤含水量为25%,问此土壤含有空气容积是否适合于一般作物生长的需要?

三、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关系

(一)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疏松时保水通气能力强,紧实的土壤保水通气能力差。不同孔隙状况,养分有效化和保肥供肥性能有较大差异。

(二)土壤孔隙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孔隙状况为“上松下紧”的土体孔隙构形。旱作土壤耕层总孔隙度50%-56%,通气孔不低于10%,较为合适。

四、土壤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1.土壤有机质含量

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孔度大,容重小,通气孔较多,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好。

2.土壤结构性

结构体内部较紧实,小孔隙多;结构体间则为大孔隙。所以土壤结构性的好坏影响土壤的总孔度、大小孔隙的分配比例及其分布状况。不同结构体类型对孔度的影响不同。

3.土粒的排列方式

4.土壤质地

质地不同,土壤的孔度相差很大。

砂质土孔度小,为33%-45%,孔径均一,通气孔居多。壤质土孔度中,为45%-52%,各类孔隙搭配适宜,水、气较为协调;

粘质土孔度大,为45%-60%,孔径很小,以毛管孔及微孔隙为主,通气不良。

第二节土壤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体及结构性概念:

1、土壤结构体:在内外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土壤单粒互相胶结在一起,形成的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体(或称土壤结构)。

2、土壤结构性: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所呈

现出的稳定程度和孔隙状况称为土壤结构性。或土壤中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及其排列情况称为土壤结构性。

?二、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其特征

1)块状结构体

?(

?(2)核状结构体

?(3)片状结构体

(4)柱状结构体

(5)团粒状结构体

?三、土壤结构性的评价

?评价土壤结构性,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土壤结构体的类型、数量和总孔隙度;

?二是团粒和微团粒的数量、稳定性及孔性。?

四、土壤团粒结构体的形成

(一)、土壤团粒结构体形成的机制

第一阶段,由单粒(或粘粒)在胶体凝聚、水膜粘结以及胶结作用下形成初级复粒(或粘团)或致密的小土团(微凝聚体)。一般稳定性差,易分散。

第二阶段,在成型动力作用下,初级复粒进一步相互逐级粘合、胶结、团聚,依次形成第二、第三级……微团聚体,再经多次团聚,使若干微团聚体胶结起来,成为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团粒结构体。

(二)、土壤团粒结构体形成的因素

1、需要一定数量和直径足够小的土粒。

2、需要使土粒聚合的阳离子。

3、需要胶结物质。

4、有外力的推动作用。

?五、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①调节土壤水分与空气的矛盾:

?②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③稳定土温,调节土壤热状况;

?④改善土壤耕性,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六、土壤结构的改良

1)合理的耕作。合理耕作对创造土壤团粒结构尤为重要(宜耕期、耕作方式,耕作次数等)2)合理灌溉:喷灌、滴灌好。避免大水漫灌、太急的喷灌等不良方式。

3)围栏保护,避免人为的践踏。

4)深翻施用有机肥。

5)合理的轮作倒茬,扩种绿肥和牧草。

6)施用石灰及石膏。

7)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第四章 土壤物理性质

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 主要教学目标:本章将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土壤结构以及土壤孔隙等内容。并在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改良不太适宜林业生产的某些土壤物理性质的一些方法。如客土、土壤耕作、施用化学肥料和土壤结构改良剂等。 第一节土壤质地 一、几个概念 1、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的基本颗粒,不包括有机质单粒; 2、复粒(团聚体):由若干单粒团聚而成的次生颗粒为复粒或团聚体。 3、粒级: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将土划分为若干组。 土壤中单粒的直径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只是为了测定和划分的方便,进行了人为分组。土壤中颗粒的大小不同,成分和性质各异;根据土粒的特性并按其粒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组,使同一组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组间则的差异较明显。 4、土壤的机械组成: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5、土壤质地:将土壤的颗粒组成区分为几种不同的组合,并给每个组合一定的名称,这种分类命名称为土壤质地。如: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等 二、粒级划分标准: 我国土粒分级主要有2个 1、前苏联卡庆斯基制土粒分级(简明系统) 将0.01mm作为划分的界限,直径>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砂粒;而<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粘粒。 2、现在我国常用的分级标准是: 这个标准是1995年制定的。 共8级: 2~1mm极粗砂;1~0.5mm粗砂;0.5~0.25mm中砂;0.25~0.10mm细砂; 0.10~0.05mm极细砂;0.05~0.02mm粗粉粒;0.02~0.002mm细粉粒;小于0.002mm粘粒 三、各粒级组的性质 石砾:主要成分是各种岩屑 砂粒:主要成分为原生矿物如石英。比表面积小,养分少,保水保肥性差,通透性强。 粘粒:主要成分是粘土矿物。比表面积大,养分含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强,但通透性差。粉粒:性质介于砂粒和粘粒之间。 四、土壤质地分类 1、国际三级制,根据砂粒(2—0.02mm)、粉砂粒(0.02mm—0.002mm)和粘粒(<0.002mm)的含量确定,用三角坐标图。 2、简明系统二级制,根据物理性粘粒的数量确定。考虑到土壤条件对物理性质的影响,对不同土类定下不同的质地分类标准。在我国较常用。 3、我国土壤质地分类系统: 结合我国土壤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主要采用前苏联的卡庆斯基的质地分类。对石砾含量较高的土壤制定了石砾性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将砾质土壤分为无砾质、少砾质和多砾质三级,可在土壤质地前冠以少砾质或多砾质的名称。 五、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性状关系 从两个方面来论述 1、土壤质地与土壤营养条件的关系 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 保持养分能力小中等大 供给养分能力小中等大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对策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对策 1402032026孙小飞环境工程(2)班摘要:本文阐述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危害 , 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 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重点探讨了间接防治、直接治理、采用耐辐射微生物、超积累植物和森林等修复技术的防治对策。只有通过有效方法进行治理和修复 , 才能起到阻截废气、废液、废渣进入土壤 ,控制污染源 , 使污染土壤恢复原有的功能。 关键词:放射性 ; 土壤污染; 防治对策 ; 植物修复技术 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土壤,其传统的修复方法常破坏环境,因此,对土壤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对策或修复技术是要视污染情况而定。目前釆取的方法,大致分为间接防治法、直接治理法和生物修复技术三种。 一.放射性污染防治 1.土壤放射性污染的间接防治法 间接防治就是先釆用机械物理、化学、电化学和物理化学联合去污等方法对放射性污染水源、大型设备、车辆等进行去污。然后将放射性污染物焚烧、固化、掩埋,不要让放射性污染物质进入土壤。 1.1.机械物理法 目前主要有:吸尘法,用吸尘器吸除放射性污染物;擦试法,对污染面进行远距离擦试或打磨,并可配备排气净化系统;高压喷射法,利用高压喷头射出水或者蒸气,用机械力破坏污染层,达到去污目的;超声波法,该法利用18-l00kHz机械振动在固液交界面产生空化作用达到去污目的。 1.2.化学法 化学法就是利用化学清洗剂溶解、疏松、剥离设备表面放射性拔紊污腻物,涂层,氧化膜层等,从而达到去污目的。所用化学药品包括无机酸类、有机酸类、氧化还原类,螯合剂类、碱类、表面活性剂(如烷基磺酸盐、烷基吡啶等)以及溶剂、缓蚀剂、促进剂等。清洗方式可用浸泡法、循环法、剥离膜法,从而去除放射性污染物。 1.3.电化学法 该法将去污部件作阳极,电解槽作阴极,在电流作用下污染表面层均匀溶解,污

福岛事故后土壤放射性污染修复及启示

54 C H I N A V E N T U R E C A P I T A L EXPERT VIEWS 专家论坛 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之后,有多种修复方法,如铲土去污法、深翻客土法、悬土移除法、植物修复和农业化学法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放射性土壤污染修复方法特点,还就福岛事故后所采取的土壤修复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就对我国的放射性土壤污染修复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福岛事故后土壤放射性污染修复及启示 文/环境保护部 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张 琼 陈金融 张春明 王亮 在我国,由于核工业的发展和核技术在工业、农业、能源、军事、交通,医疗卫生等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使放射性核素污染成为当今难以治理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放射性核素进入土壤后,不仅通过食物链对人类自身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也给人们清除这些核素造成困难,尤其是土壤中大面积存在,其清除工作更为困难。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简介福岛事故后所采取的修复措施。 放射性土壤修复方法 放射性土壤修复方法较多,如铲土去污法,即移去表层土;深翻客土或者覆盖客土法,就是在污染土壤上面覆盖新的未受污染的土壤,重新建立生态系统;农业化学法,用钾盐来阻止核污染中的铯-137的吸收;除此之外还有悬土移除法、植物修复法、膜剥离法、电化法、磁化法、 沉淀法、土壤清洗、离子交换法、螯合剂浸取法、絮凝技术法、反渗透超滤法等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具有一些不足之处,有的是技术不太成熟;有的通常需要巨额的花费,成本太高;有的不太适用大面积低剂量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容易破坏污染土壤的结构和土质,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成本低,无污染,但存在去污效率低下等特点。在选用过程中必须分析土壤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的使用,或者几种方法并存,争取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取最大的去除效率。在此简要介绍几种放射性土壤污 染后的去污方法。 (1)隔离限制 对暂不具备清污条件且对人类生活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地区,使用隔离栏和栅栏与外界隔离,以限制人员进入和防止人员进入并受到放射性危害。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且隔离的土地无法进行再

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方法概述及评价

第37卷第1期 2018年2月 四川环境 SICHUAN ENVIRONMENT Vol. 37,N〇. 1 February 2018 .综述. 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方法概述及评价 谢广智,骆枫,林力,祝杰,李振臣,陈先林,李文钰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成都610213) 摘要:核工业发展带来的放射性污染土壤问题对生态环境质量、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成的严重威胁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现有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做系统梳理,就原理、应用和主要优劣势作简要介绍和评述。同时,建立综合评价矩阵进行系统对比,以期为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放射性;土壤污染;修复;评价矩阵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644(2018)01^0164-05 Summary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covery Techniques of the Radioactive Contaminated Soil XIE G uang-zhi, LUO Feng, LIN L i,ZHU Jie, LI Z hen-chen, CHEN X ian-lin, LI W en-yu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Chengdu610213 , 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industry brings problem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ted soil which has attracted highly attention due to the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food safety, human health and the threa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recovery techniques of the radioactive contaminated soil, and briefly introduced and commented on their principles, application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meanwhile, established synthetic evaluation matrix to compare,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recovery works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soil. Keywords :Radioactive;contaminated soil;recovery;evaluation matrix 土壤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依赖的最基本、最广泛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生态环境中90%污 染物的最终受体。2013年,环保部调查显示我国 土壤总超标率高达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比例分别为11.2%、2.3%、1.5% 和1.1%。2014年,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我国首部 《土地整治蓝皮书》显示,我国受到中度、重度污 染耕地达5 000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5%[1]。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国务院于2016年正式向社会 公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在2020 年底前进一步查明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影响,并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 风险的核心任务。目前基于土壤污染类型的调研和 修复工作重点为无机重金属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 染。而在核工业发展初期,对放射性污染的管控尚未引起广泛重视,也没有相关的制度进行规范管 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部分核设施周围的土壤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的历史遗留问题。现阶 段,国家在《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中对放射性污染的治理 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放射性污染土壤修 复工作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全面推进具有十分重 要的战略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将对现有放射性污 染土壤修复方法做简要介绍和评述,并建立综合评 价矩阵进行系统对比。 1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方法概述放射性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主要借鉴无机重金 属污染土壤治理的技术经验,并结合其自身特殊性 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现有的修复方法一 收稿日期=2017-11-13 作者简介:谢广智(1973 -),男,四川新都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专业,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三废治理研究工作。

土壤耕性教学设计

《土壤耕性》教学设计 高一农林郭东攀 教学内容: 高教版中职教材《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章第二节P123-125(土壤耕性) 教学重点: 1、旱地土壤的剖面构造及特点 2、土壤耕性的表现 3、土壤耕性的改良措施 教学难点: 1、旱地土壤与水田土壤剖面的不同点 2、土壤宜耕期的确定方法及土壤耕性改良的措施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能认识不同类型土壤的剖面构造 2、能说出旱地土壤剖面各层的性质与作用 3、能说出土壤耕性的含义及表现 4、能掌握生产上确定宜耕期的方法 5、能掌握土壤耕性调节的方法措施 二、温故入新: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不同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 三、自主学习; 1、什么是土壤剖面? 2、自然土壤剖面有哪几个结构层次? 3、旱地土壤的结构层次及各层的性质特点。 4、水田土壤的结构层次。 5、土壤耕性的含义及表现 6、确定土壤宜耕期的方法 7、土壤耕性的影响因素及改良措施。

四、释疑解惑 五、信息反馈 1、()是土壤内部性质的外在表现。 A、土壤质地 B、土壤耕性 C、土壤结构 D、土壤剖面形态 2、旱地土壤中,()是保水保肥也是作物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 A、耕作层 B、犁底层 C、心土层 D、底土层\ 3、()是土壤耕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A、土壤结持性 B、土壤结构性 C、土壤质地 D、土壤水分 4、一般水田土壤可分为、、、 、、等层次。 5、在农业生产上确定宜耕期的具体方法有、、 等三种。 6、识图: 8、旱地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在生产上的作用 9、生产上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有哪些? 六、确定任务: 1、识记教材理论知识点 2、实地观察旱地土壤的剖面结构 3、实地确定宜耕期,掌握宜耕期的确定方法 4、对当地土壤的宜耕性及耕性改良的措施进行调研 5、自主预习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的内容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习题解答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 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定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2、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地壳中最先存在的,经风化作用后任然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主要的原生矿物有:石英、长石类、云母类、辉石、角闪石、橄榄石、方解石、赤铁矿、磁铁矿、磷灰石、黄铁矿等;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由原生矿物转化形成的新矿物,统称次生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的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游离硅酸、三氧 化物(R 2O 3 ?XH 2 O);次生铝硅酸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 或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 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次生矿物是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3、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通常用pH表示。活性酸度的来源主要是CO 2 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和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土壤中矿物质氧化产生的无机酸,还有施用的无机肥料中残留的无机酸,如硝酸、硫酸和磷酸等。此外,由于大气污染形成的大气酸沉降,也会使土壤酸化,所以它也是土壤活性酸度的一个重要来源。 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的反映。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其大小与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有关。 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的关系: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土壤胶体是H+和Al3+的贮存库,潜性酸度则是活性酸度的贮备,土壤的潜性酸度往往比活性酸度大得多,二者的比例,在砂土中约为1000;在有机质丰富的粘土中则可高达1×104—1×105。 4、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在一定pH值(=7)时, 每千克土壤中所含有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K+、Na+、Ca2+、Mg2+、NH 4 +、H+、Al3+等)的厘摩尔数。 常用单位:cmol(+)/kg土、国际单位:mmol/kg土 6、盐基饱和度:致酸离子与盐基离子: 土壤盐基饱和度Base Saturation (BS):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酸基离子(致酸离子): H+、Al3+盐基离子:K+、Na+、Ca2+、Mg2+等土壤盐基饱和度(BS)真正反映土壤有效(速效)养分含量的大小,是改良土壤的重要依据之一。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吸附交换性盐基总量的程度。土壤吸附性阳离子,根据其解吸后的化学特性可区分为致酸的非盐基离子(如氢和铝离子)与非致酸的盐基离子(如钙、镁、钠等)两大类。当土

第十章 土壤耕性

第十章土壤耕性 第一节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一、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1、粘结性:指土粒之间相互吸引粘合的能力。也就是土壤对机械破坏和根系穿插时的抵抗力。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有机质缺乏的土壤,粘结性强。 2、粘着性:土壤粘附外物的性能。是土壤颗粒与外物之间通过水膜所产生的吸引力作用而表现的性质。在土壤湿润时产生。水分过多时,粘着性下降。 3、可塑性:土壤在适宜水分范围内,可被外力揉捏成各种形状,在外力消除后和干燥后,仍能保持原形的性能。 粘粒是产生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基础,水分条件是表现强弱的条件。 4、土壤压实:是由人畜、机具在土壤上通过时,引起土壤孔隙减少、土壤变紧的现象。每平方米土地上每天超过15人次践踏时,土壤就会板结,植物高度减少15%——20%。 仍能保持原形的性能。 二、土壤耕性 1、耕作的难易程度:指土壤对机具的阻力大小。 2、耕作质量:耕作后,土壤性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疏松、细碎、平整利于植物生长。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土壤水分、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和土壤有机质。 第二节土壤质地的改良 粘重土、砂质土以及渣砾质土壤都有严重的土壤肥力缺陷。 (一)粘重土壤的改良 1、掺沙子或砂土,是最根本方法。 改良前,应先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计算掺沙(砂)量。河沙(0.5——0.1毫米)最好。风积沙,应去除>2毫米的部分。海岸沙,应将盐分洗掉。 2、翻砂压淤。在冲积母质中,粘土层的下面有砂土层(腰砂),可采用深翻措施。 3、施用膨化岩石类。珍珠岩、膨化页岩、岩棉、陶粒、浮石、硅藻土等。在草坪建植中, 不要用粉煤灰或炉渣(碱性)。 4、施有机肥。施C/N高的有机物料时,应配合氮肥的使用。 (二)砂质土壤的改良 1、掺入粘土、河泥、塘泥等。 2、翻淤压砂。 3、施用腐熟的细质有机肥、泥炭。 4、翻压绿肥 (三)碴砾质土壤的改良 1、对耐旱的树木、灌木,渣砾含量<30%时,,可以不改良。 2、栽花、种草时,大的渣砾应尽量挖走。必要时要过筛,去除渣砾。 3、渣砾过多如超过50%时,植物无法生长,应掺土,或采用换土的方法。 对专用绿地:如高尔夫球场、足球场、赛马场对土壤不同层次的土壤质地有特殊的要求。 第三节土壤结构的改良 一、不良的土壤结构 块状结构:漏风、跑墒、压苗、妨碍根系穿插; 片状结构:通透性差、易滞水,扎根阻力大; 散砂结构:漏水漏肥、贫瘠易旱,水蚀严重。

土壤学复习 第四章

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 一、名词解释 土壤质地;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物理性砂粒/物理性粘粒 二、简答题 1.土壤质地分类的主要依据(国际制、卡庆斯基制) 2.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3.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 4.土壤密度的用途(计算) 5.适合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 一、名词解释 土壤质地;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物理性砂粒/物理性粘粒 土壤质地:就是将土壤的颗粒组成区分为几种不同的组合,并给每个组合一定的名称。 这种分类命名称为土壤质地。如: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等。 土粒密度:单位体积的土壤固体物质质量,称为土粒密度(g/cm3) 。 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烘干土的质量(g/cm3)。 土壤孔隙度:单位原状土壤体积中土壤孔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总孔隙度%=(1-容重/土粒密度)*100 直径1-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砂粒; 直径<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粘粒。 二、简答题 1.土壤质地分类的主要依据(国际制、卡庆斯基制) 国际三级制,根据砂粒(2-0.02mm)、粉砂粒(0.02mm-0.002mm)和粘粒(<0.002mm)的质量百分数组合将土壤质地分为四类十二级。三角坐标图。 卡庆斯基制:仅以土壤中物理性砂粒(0.01-1mm)和物理性黏粒(<0.01mm)的质量百分数为标准,分为砂土,壤土,黏土三类九级.

2.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从两个方面来论述 1.土壤质地与土壤营养条件的关系 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 保持养分能力小中等大 供给养分能力小中等大 保持水分能力小中等大 有效水分含量少多中-少 2.土壤质地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 通气性易中等不易 透水性易中等不易 增温性易中等不易 土壤中石砾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影响。 3.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 三、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 1.需要一定数量和直径足够小的土粒,土粒愈细,数量越多,粘结力愈大。 2.使土粒聚合的阳离子 Fe3+>Al3+>Ca2+>Mg2+>H+>NH4+>K+>Na+ 3.胶结剂 主要是各种土壤胶体。 无机胶体:粘土矿物、含水的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等;

土壤学章节练习题第四章土壤质地

第四章土壤质地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密度 2、土壤容重 3、土壤孔隙度(总孔度) 4、实容积 5、孔隙容积 6、孔隙比 7、固相率 8、液相率 9、气相率 10、三相比 11、土壤颗粒 12、土壤粒级(粒组) 13、机械组成14、土壤质地 15、土壤结构 16、土壤结构体(结构单位) 17、土壤结构性 18、土壤孔性(孔隙性质) 19、当量孔径 20、土体构造(剖面构造) 21、孔度剖面 二、填空题 1、常见的土壤质地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蒙金土”指_____________型土壤。 3、土壤的孔隙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三种;毛管水存在 于_________中,受毛管力作用,是最有效水分。 4粒级划分标准有许多种,但一般都把土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四个基本粒级。 5、良好的土壤结构类型是______________。 6、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称为________。 7、土壤结构体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种。 8、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过程。 9、某土壤的孔度为55%,则其孔隙比为___________。

10、土壤质地剖面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旱地作物来说,适宜的土壤三相比为:固相率_________________、液相 率(容积含水率)_________________、气相率_________________ 。 12、“发老苗不发小苗”的土壤是_________土,施肥时可掌握 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13、土壤孔隙的数量指标包括____________和孔隙比两种。而质量指标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非活性孔度三种。 三、选择题 1、土壤中各级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块、土团、土片等, 它们称为() A、土壤结构体 B、土壤结构性 C、土壤结构 D、土壤团粒 2、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发生土壤中一些养分离子被淋失掉,这主要是因为土壤 A、非活性孔隙多 B、毛管孔隙多 C、通气孔隙多 D、总孔隙多 3、土壤单个土粒一旦形成团聚体,其结构性() A 、一般变好B、一般变坏C、没有变化D、视胶结物质的性质而定 4、容重较小的土壤,一般具有以下特点____________。 A、颗粒大 B、腐殖质含量高 C、团粒结构好 D、土壤紧实 5、适宜一般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通气孔度为_____ A、5~10% B、10~15% C、15~20% 6、块状结构多出现在_____。 A、粘土的耕层 B、易积水的表土层 C 、壤土的心土层. 7、小麦、玉米等作物比较适合种植在________中。 A 砂壤土 B 轻壤土 C 中壤土 8、某土壤干土块稍加挤压可碎,手捻有粗面感,湿测可搓成直径3毫米土条, 但提起即断。该土属___________。 A、中壤土 B、轻壤土 C、砂壤土 9、被称为“蒙金土”的土壤质地剖面是__________。 A、上砂下粘型 B、上粘下砂型 C、均一的粘土型 10、______在施用化肥时应掌握少吃多餐的原则。 A、粘土 B、壤土 C、砂土 11、常见的土壤结构体中,对土壤肥力来说最理想的结构是______。 A、块状结构 B、柱状结构 C、单粒结构 D、团粒结构 12、土粒按其大小分级,常见的分级制不包括下面那一项() A、国际粒级制 B、美国农部粒级制 C、日本粒级制 D、中国粒级制13、土壤按当量孔径可分为三级,下列选项中那些不属于这三级分类() A、非活性孔隙 B、毛管孔隙 C、通气孔隙 D、闭塞孔隙 14、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于土壤容重应用() A、计算土壤孔隙度 B、计算工程土方量 C、估算各种成分储量 D、计算浸水容重值 15、“理想土壤”最松排列的形状及孔度() A、立方体47.64% B、三斜六面体24.51% C、三斜六面体47.46% D、立方体24.15% 16、卡钦斯基粒级制中划分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的分界标准() A、1mm B、0.01mm C、0.001mm D、0.002mm 17、下列那一项不正确() A、土壤的密度和容重从定义上没有区别 B、密度曾称真比重 C、容重曾称假比重 D、土壤容重可以用来计算土壤孔隙度 18、土壤结构体不包括下列那一项() A 、块状结构B、柱状结构C、心型结构D、团粒结构 19、一亩耕层土壤的土壤质量一般说15万公斤,厚度20cm,容重为1.2g/cm3 该土层实际计算应为____万公斤() A、15 B、16 C、17.4 D、18 20、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土壤结构() A、块状结构 B、核状结构 C、团粒结构 D、根状结构 E、片状结构 21、土壤剖面观察,稀盐酸用于( ) A、酸碱度测定 B、石灰质反应 C、土壤颜色鉴定 D、土壤结构现象 四、判断题 1、砂质土中矿质土粒主要是砂粒、粉粒,不含粘粒。() 2、通过大量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变土壤质地。() 3、矿质土粒的分级,以其大小、性质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个等级。() 4、土壤密度(土壤容重)是一恒值,常用其判断土壤松紧程度。() 5、团粒结构为良好的土壤结构,所有土壤只有具备了团粒结构才高产。() 6、物理性砂粒的界线为>0.01毫米。( ) 7、田间采集的湿土重100克,测得质量含水量为20%,则干土重为80克。( ) 8、土壤的常用密度值为1.3g/cm3。() 9、农业生产上最好的土壤质地类型是粘土。()

第四章土壤孔性

第四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教学重点 1.掌握土壤的密度、孔隙度、孔隙比和容重的基本含义 2.掌握土壤结构性、结构体的概念 3.了解影响耕性的因素 难点 1. 理解孔隙度、容重与土壤松紧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掌握土壤孔隙的类型及相应的功能 3. 掌握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机制及其对调节土壤肥力的作用。 第一节 土壤孔性 一、土壤相对密度、容重和土壤孔隙度 (一)土壤相对密度(soil specific gravity ) 1、土壤相对密度的概念 土壤相对密度过去又称真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固体土粒的重量与同体积水重之比。 2、影响土壤相对密度的因素 ①土壤的矿物组成及矿物所占的比例 ②有机质含量 (二)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 1、土壤容重概念 自然状况下,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单位g/cm3或t/m3表示,它区别于相对密度之处,在于原 状土,它包括了孔隙体积,因此又称为假比重。 2、影响土壤容量的因素 在内因上受质地、结构、松紧度、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砂土容重大于粘土,壤土介于二者之间, 土壤疏松容重小,有团粒结构、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容重小。 在外因上受耕作、施肥、降雨、灌溉的影响,因此它是经常变化的。 3、土壤容重在生产上的意义 ①反映土壤的松紧状况 在质地相似的条件下,容重的大小反映土壤的松紧度。 华北耕层土壤容重 孔隙度% <1.0 最松 >60% 1.0~1.14 松 60%~56% 1.14~1.26 合适 56%~52% 1.26~1.30 稍紧 52%-50% >1.30 紧 <50% ②计算土壤重量 如:测得土壤容重为1.15t/m3,耕层厚度为0.2m, 则1hm2耕层土壤重量为: 10000×0.2×1.15 = 2250(t) =2250000(kg) ③计算土壤各组分的数量 根据土壤重量,可以计算单位面积土壤的水分、有机质、养分和盐分含量等。 如:土壤耕层土壤含水量为5%,要求灌溉后含水量达到25%,则1hm2的灌水定额为: 2250000×(25%-5%) =450000(kg)=450(m3) 又如:耕层土壤的全氮量为0.5g/kg ,则1hm2土壤耕层全氮量为: 2250000×0.5 = 1125(kg) (三)土壤孔隙状况 1、土壤孔隙度(soil porosity)是指土壤孔隙的容积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数。 水体积水重固体土粒体积固体土粒重土壤相对密度//

3-第四章_土壤质地和结构

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土壤三相组成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构成的分散系。众多的土粒堆聚成一个多孔的松散体,称为土壤固相骨架,也称土壤基质(或基模)。水、空气、土居生物都在骨架内部的孔隙中移动、生活。所以,土壤固相骨架内的大小土粒组成和土粒排列方式如何,对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以及土壤生物有重要影响和制约。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的容积比,可粗略地反映土壤持水、透水和通气的情况。固相和液相两者的容积合称为实容积。而液相和气相两者的容积之和即为土壤孔隙容积,以孔隙度或孔隙比表示之。在土壤固、液、气三相中,三相组成与容重、孔隙度等土壤参数构成了一套反映土壤三相组成及土壤其它特征的评价参数,可评价农业土壤的松紧程度和宜耕状况。 土粒及粒级制土壤颗粒(土粒)是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它们的数目众多,大小(粗细)和形状迥异,矿物组成和理化性质变化甚大,尤其是粗土粒与细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几乎完全不同。根据土粒的成分,可分为矿物质土粒和有机质土粒两种。固相骨架中的矿质土粒可以单个地存在,称为单粒,在质地粘重及有机质含量较多的土壤中,许多单粒相互聚集成复粒。也称单粒为原生土粒,称复粒为次生土粒。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但是,土粒的形状多是不规则的,难以直接测量其真实直径。为了按大小进行土粒分级,以土粒的当量粒径或有效粒径代替之。粒级制至今尚缺公认的标准。在许多国家,各个部门采用的土粒分级制不同,主要有国际粒级制、美国农部粒级制、卡庆斯基粒级制和中国粒级制。不同级别的土粒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 土壤质地及质地分类制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即为机械组成(或称颗粒组成),并可由此确定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至今尚缺为各国和各行业公认的土壤粒级——质地制,国内外几种使用多年的土壤质地分类制主要包括国际制、美国农部制和卡钦斯基制,中国制也被试用。在众多的质地制中,有三元制(砂、粉、粘三级含量比)和二元制(物理性砂粒与物理性粘粒两级含量比)两种分类法,前者如国际制、美国农部制及多数其它质地制,后者如卡钦斯基制。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途径是不同的。 土壤结构、结构体及分类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是土壤的两项基本物理性质,两者密切相关,并有互补性。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这个定义,包含着两重含义:结构体和结构性。通常所说的土壤结构多指结构性。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土壤结构体分类是依据它的形态、大小和特性等。最常用的是根据形态和大小等外部性状来分类,较为精细的是外部性状与内部特性(主要是稳定性、多孔性)的结合。在野外土壤调查中观察土壤剖面中的结构,应用最广的是形态分类。按结构体的形态分为板状(片状)、柱状和棱柱状、块状和球状三大类。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状,大体成球形,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称为团粒。这种结构体在表土中出现,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是肥沃土壤的结构形态。团粒具有水稳性(泡水后结构体不易分散)、力稳性(不易被机械力破坏)和多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