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及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根本原理杨嘉龙2021822031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常常不被视为严

肃的哲学思想,但它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哲学的开展。罗素曾说叔本华的悲观

主义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气质。确实,正是在叔本华之后,西方传统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所具有的那种自信和乐观精神,尤其是近代以来启蒙理想对于进步的信仰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观、迷惘的思想和情绪 ,现代性的冲突与困惑日益突现出来。霍克海默认为二十世纪的历史说明叔本华关于人类本性的悲观主义是恰当的。

要正确认识哲学史上这一显著的变化,就必须深入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真实意义,弄清其根源和实质,并对其作出新的思考。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叔本华哲学,而且也关系到人类自身当前的存在状态以及未来开展走向的问题。

一、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争论

学术界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是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认为非悲观主义如同悲观主义一样与他的哲学是相容的。例如,布莱恩·麦琪(BryanMagee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逻辑上独立于他的哲学,因为逻辑的一个根本点是没有真理的断言能够承担价值的判断,从“是〞(is推不出

“是坏的〞(isbad。“从现有的知识看,无疑,叔本华对于世界的绝望,尤其是他对于存在的可怕的一面如此地深信不疑,某种程度上是植根于他与母亲关系的神经质的表现。〞同时,叔本华关于通过艺术审美、禁欲主义和宗教信仰可以使人获得解脱的观念说明他并未完全放弃希望。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肯定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强调悲观主义本身就植根于叔本华的哲学之中。托马斯·曼

就把叔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看作是同一的,认为叔本华作为一个深思意志的哲学家必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意志的世界只能是痛苦的世界。克里斯托弗·詹纳威(ChristopherJanaway认为麦琪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看法从外表上看是正确的,但仅仅停留于此却是短视的。他说:“我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根本内容确实是包含在他的形而上学的信条之中。改变我们所是即本质上作为欲求的存在物并不在我

们的权力之内,因而对于本质上作为欲求的存在物总是存在着遭受痛苦的可能

性。〞“虽然叔本华是一个明显的忧郁的神经过敏的人,但认为他的悲观主义只是源于他的个性却是不正确的。勿宁说,这是他关于世界和自我的形而上学的整体的一局部。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将其自身建立在对有神论、泛神论、理性主义、康德、黑格尔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关于实在本性理论化主流的批判之中。〞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思考

要弄清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弄清叔本华的人生观之间的关系,弄清他所谓的解脱观念以及他的哲学的影响。正是在此根底上我们可以确认叔本华的哲学在本质上就具有悲观主义的性质。

首先,尽管叔本华本人并未自称其哲学是悲观主义,但他确实在其哲学中描绘了一幅关于人生的悲惨画面。尼采就称叔本华著作中的每一页都充满着痛苦的气息和否认意志的呼声。尤其是,叔本华并非偶然地谈到人生的痛苦,而是从其意志哲学出发论证了这一点的不可防止。尽管我们可以从哲学或科学的角度将叔

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区分开,把前者看成是一种本体论,把后者看成是一种人生观,但在叔本华那里两者实际上难以分开。叔本华自己说他的哲学区别于以前的

哲学的特点就是把形而上学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这就是说,叔本华的哲学本身是从人生出发的,企图由此到达对世界的本质的一个整体的理解,而其目的也仍在于效劳于人生。意志来自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的直观,意志具有形而上学的本性,正是意志作

为一种盲目的无尽的欲求使人生陷入痛苦和绝望。弗雷德里克·科普莱斯顿(Frederick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其呈现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意志的本

性的结果的意义上是形而上学的。这位哲学家并非只是关注着世界上存在着很多邪恶和痛苦的经验事实,而是指出他相信作为这些经验事实的原因。自在之物正是这一原因,现象的实在必定具有我们实际观察到的黑暗特征。

其次,叔本华确实在其哲学中通过肯定由审美或禁欲获得解脱而为人生保存了一丝希望。然而,他的这一希望本身是建立在对于现实人生的否认即认为人的现实

生活毫无意义之上的。众所周知,信仰解脱的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皆能成佛,从而

主张积极地度化世人,而叔本华强调的那么是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原罪,人从来源

就是黑暗的,这是一种终极的黑暗,人自身无法改变它,这就注定了人在现实世界中

只能改变痛苦的形态,而不能改变痛苦本身。所以,即使我们退一步成认叔本华哲学

中存在着关于解脱的希望,这也缺乏以推翻其悲观主义的实质。“即使是叔本华的

拯救概念本身也必须在一种明确的意义上被称作悲观主义的,如果我们考虑到在他

关于事物的解释中这一概念的唯一价值就依赖于自我放弃。〞尤其是,叔本华关于

通过审美和禁欲否认意志获得解脱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本人清醒地意识到

人通过审美否认意志只是暂时的,人并不能由此摆脱意志的主宰。

再次,叔本华的哲学中影响深远的并不是他关于否认意志的解脱 ,而是他的悲观

主义。正如答复康德的自在之物构成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开端和核心一样,克服叔本

华的悲观主义构成了尼采哲学的开端和核心。正是叔本华所描绘的人生悲惨的画面

激发了尼采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寻求和思考。从最初的?悲剧的诞生?直到最后的?

权力意志?,尼采一直都在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作着不懈的斗争。可以说,没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就没有尼采的哲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还深刻地影响着维

特根斯坦。后者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所流露的悲观绝望正是来自叔本华。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生活的时代看作是“黑暗的〞,认为自己的哲学并不能

改变世界。从中不难看到叔本华的影子。弗洛伊德同样继承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将叔本华关于意志的自相矛盾开展为人身上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之间的斗争,认

为人时时面临着死的本能的威胁,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一个未知数。

从哲学上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根源于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也就是他用意志取代了

康德的自在之物。只要分析一下自在之物与意志的性质就可以看出叔本华何以与西

方的乐观主义哲学传统相决裂而提出一种悲观主义哲学。自在之物在康德哲学中是

隐而不显的,因为在康德看来,自在之物超过了我们的认识能力,不为我们所认识。

自在之物纯粹是一个消极的概念,但它同时却又是说明康德哲学性质的一个关键的

范畴:正是自在之物作为现象的根底和原因保证了我们的认识的客观性和信仰

的可能性。康德正是在这一概念的根底上批判了纯粹的唯心主义,重新假定出上帝、灵魂和宇宙等信仰的范畴来。这说明康德仍是一个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

者,一个二元论者,一个基督教信徒,一个近代意义上的目的论者和进步论者。与自在之物不同,意志作为叔本华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盲目的无尽的追求。意志的这一本性说明叔本华已经成为一

个现代意义上的非理性主义者,一个意志的一元论者,一个宗教无神论者,一个目的论

和进步论的批判者。因此,尽管叔本华白视为康德的继承者,但他与康德已经有了实

质性的分歧——尼采认为叔本华把自在之物归结为意志是迈出了具有决定性的一

步。从自在之物到意志就是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从基督教转向宗教无神论,这是导致叔本

华的悲观主义形成的关键。由此看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代表着西方哲学开展史上的一个独特阶段,它是西方哲学以往神圣的价值(理性和信仰走向贬值甚至被颠覆的一个必然结果。

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启示

重新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它对于我

们的启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有能力提出问题,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这表现在叔本华一方面确立了一种意志作为其形而上学的核心,贬低了理性的价值,使

人沦为意志的奴仆,另一方面,由于对意志的不满意,最后又提出否认意

志的圣人作为一种人生理想。这两个方面不仅存在着相瓦矛盾,而且也都存在着盲从的问题。叔本华曾指责康德的自在之物留下了一个空白,使人感到迷惑和无所依

从,但他自己用以填补这一空白的意志却最终陷入虚无主义,走向了自我否认。这说明叔本华在失

去了传统基督教所赋予人的价值之后,却未能找到新的价值,他最后依

然否认了人的现实生活的价值。叔本华虽然开创了西方哲学在现代的一次重要转折,

但他却未能指出一条新的出路,或者说他指出的所谓出路是有问题的。不管对于盲

目的意志还是对于否认意志的圣人的信仰,在本质上都不仅是悲观主义的,而且是可

疑的。叔本华在将自在之物归结为意志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在之物在严格意义上说仍

是不可知的,即我们对意志本身是什么一无所知,也不可能知,意志只是在近似的意义

即只是由于我们自身生存的需要和有限的认识能力而提出来的一种我们关于自在之

物的知识。从这一点上看,西方的理性和信仰传统并未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叔本

华的意志而被完全否认,后者只是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前者的时机。就本质七说,意

志确实立类似于康德关于上帝的假设,两者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严格意义的知识,而只是一种范导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对它们始终保持着一种警惕性,防止它们的越界。与自在之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意志被认为是来自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的一种直观,在此意义上它又不仅是“假设〞,而且是“显现〞,从而使得它能够躲避理性的审视和批判而被盲目地当成“真理〞。如果说自在之物让我们无所依从,那么,意志那么让我们

盲从,在这一点上我们与意志的关系就如同我们过去与上帝的关系。这样,叔本华在使我们摆脱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无所依从的同时将我们带入到一种对意志的盲从之

中。

剩下的问题是:我们能够既防止康德的无所是从,同时又防止传统基督教或叔本华、尼采的盲从吗?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叔本华从理性主义和基督教到意志主义的转变中的得失。可以明显看出,随着这一转变,叔本华失掉了基督教中关于个人的独挣|生和有限性的意识(与信仰上帝相关,人与人的平等的意识(在上帝面前,同时也失去了理性主义关于理性优于意志的信条以及理性主义对于客观真理的信仰和追

求。另一方面,他在这一转变中得到的是关于人的一种意志主义认识,是人与人的不平等(差异,是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和圣人信仰。继承叔本华哲学的尼采一生所思考的主要是人的类型和人的培养问题。罗素认为尼采在哲学上除了对伦理学之外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等都没有什么奉献。由此可见,叔

本华的转变使得其所开辟的现代哲学脱离了传统的轨道,变得惊人的狭窄。这一转变可以概括为:从外部转向内部,从理性、道德、信仰转向意志、身体、无意

识、性等,其后继者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福柯等莫不如此。可见,在叔本华的转变中,其所得是有价值的,其所失无疑也是巨大的。从后来者的角度看,我们能够综合两者的优点而克服各自的缺陷吗?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将理性主义、信仰主义和

意志主义这些相互之间本来存在着差异和对立的体系加以调和吗?要走出无所适从和盲从的困境,我们就必须去做这样的尝试。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既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结果,同时又是背离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产物,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理性主

义和基督教的乐观主义的一个逆子。叔本华通过确立意志取消了上帝,颠倒了西方传统中理性与意志的关系,从而导致他同西方传统在人与神、此岸世界与此岸世

界、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等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像理性主义那样片面强调理性高于意志会导致人的无所适从,因为根据康德,理性以主客二分为前提,其所知仅限于现象,而不能及于自在之物即无法获得关于上帝的知识。相反,像意志主义那样片面强调意志高于理性,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那么会导致人的盲从,因为根据叔本华,意志本身是唯一的,盲目的,这就等于取消了理性对于意志的适当和必要的指导作用。无所适从

的状态让人无法忍受,从而使人转向盲从,而盲从的结果那么会使人反思,从而再度转向无所适从。这样,将理性主义与意志主义对立起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使人在无所适从和盲从之间来回摇摆。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之间的关系也与此相类似。康德在认识

论上持悲观主义态度,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而叔本华那么持乐观主义态度,提出自在之物其实就是意志;叔本华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生是空虚的,没有意义,尼采那么持乐观主义态度,强调人能够为自己创造意义。前后两者分别说出了一个方

面的真理,但它们之间又是彼此对立的。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试图完全否认一方就会适得其反。

四、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意义

从西方哲学史上看,理性主义和信仰主义是与传统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的,而意志主义那么具有反形而上学的倾向。两者在人身上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和存在的价值。

人心中有一种对于整体的渴望,人不能容忍破碎,希望有一个“意义〞、“目的〞之类的东西能够将碎片结为一个整体。然而,人同时又不能忍受整体,因为整体作为统一性(同一性否认了差异,使差异受到压制。不过,一旦整体破碎,人又会陷于不安,希望出

现另一个整体。这样人就会在整体与碎片,也就是理性与意志,永恒与瞬间,无限与有限,共识与差异之间来回动乱。这种状态也就是中国古语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必须寻求走出这种无意义的轮回的出路,既防止沉醉于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又防止陷入一种悲观主义的绝望,这就要求我们同时成认整体与碎片双方

存在的合理性,防止其中一方企图完全压倒和消灭另一方进而形成相互代替和循环,而始终让双方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使之形成一种动态的互补关系,促使整体和碎片及其相互关系都处于不断的进步和改善之中。因此,我们既要尊重传统的理性主义和信仰的价值,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有限性,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同时又要接受

意志主义所带来的新的价值,肯定人在开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上的无限性,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样就能既防止无视和否认人的价值,用一个超验的标准把所有人~律拉平,同时也防止把人或夸大为类似于上帝的全知全能的圣人、超人,或视为无足轻重的庸众,使人能正确认识自己。进一步说,在经历了传统和现代,进入

了所谓后现代的今天,我们需要并有条件反思它们各自的利弊,确立适合于自身的开展道路。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今天我讲的是叔本华,叔本华呢,咱们都知道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那么他的悲观主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人生就是痛苦”,那么为何会“人生就是痛苦”呢?这咱们就得从最初讲起了。叔本华以为,人这种生命现象就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通俗点来讲就是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对欲望的不断追求,所有的生物中人的需求最多。叔本华把意志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碍称为痛苦,把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称为幸福,而咱们都知道,咱们在追求目的是老是会受到挫折的,追求这个没遇追求那个也会遇,所以在追求目的时是痛苦的,而就算某个目的达到了,又会有新的欲望席卷而来,因为人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痛苦是常常的,幸福是短暂的,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 以上可以算是叔本华哲学最大体的理解了吧,不过上边的这种说法也算是稍稍有点欠缺的,在上面的说法中,幸福虽然短暂但终归仍是有的,可事实上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幸福被他给消除,幸福是不可体验和不可被查验的。叔本华哲学中有个特有的问题——苦闷,在他眼里,是由苦闷中产生了世界和人类生活(上帝的苦闷产生了人类,封建主义的苦闷产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督教的苦闷产生了异教徒),尤其是人类生活的各类各样的“安排”;也是苦闷启发了思想本身,从而决定了一种哲学,对咱们而言,那就是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在这里,咱们咱们不纠结于前者外部世界的问题,咱们挽留于此的是一种“主观性”的传承。 叔本华的哲学来自于对苦闷的体验,所以咱们需要首先理解苦闷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不过事实上也给不出什么概念来,若是咱们愿意,

苦闷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苦闷因此是一种缺失的体验,一种人们希冀、乃至从某一固按时刻起开始等待,却始终不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每当人们取得一次知足,苦闷就会随之而来。叔本华以为,苦闷揭露了不同于痛苦的、无法证明的知足的表现。终于与咱们一开始的痛苦说到一块去了,这儿的苦闷体验说的有点玄乎了,其实它也没那么玄乎的。 有个叫保罗·瓦莱的诗人在《海滨墓园》中写道,“犹如果子被吃完,变成饱胀的快感,犹如它将消失化为快乐……”这个诗人实际上是个幸福的诗人,他以为欲望之终和厌倦之初是体验幸福之时,在这短暂的时段中,果实化为快感。这欲望之终即是咱们达到目的之时,很简单,在四级成绩刚出来知道咱们不仅没挂还过考不错时,咱们的欲望达到了,当初可能有过一丝淡淡的喜悦,可是再过了没两天后这种快感就消失了,这就开始厌倦了,所以说在这个欲望之终与厌倦之初中间的这点小小间隙就是咱们体验幸福之时。但这也仅仅是这位诗人这样以为,所以说他仍是幸福的,到了叔本华这儿,他把本来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幸福的权利也给剥夺了,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为灰暗。在他眼里,不仅变成“快乐”的果实消失了,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到之前已经“转变消失”了。换句话说,活着界的秩序中,也就是意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得以预见。他的意思就是说咱们四级过了的时候恍如有过的那点幸福事实上是虚假的,是没有被存在过的。 是不是有些难以理解,确实,恍如是进入了一个悖论,但这个悖论其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 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2] 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 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4]在 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人类在意 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什么都想要,但是 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当欲望 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 之中。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 本质就是痛苦的。“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5]

认识及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根本原理杨嘉龙2021822031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常常不被视为严 肃的哲学思想,但它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哲学的开展。罗素曾说叔本华的悲观 主义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气质。确实,正是在叔本华之后,西方传统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所具有的那种自信和乐观精神,尤其是近代以来启蒙理想对于进步的信仰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观、迷惘的思想和情绪 ,现代性的冲突与困惑日益突现出来。霍克海默认为二十世纪的历史说明叔本华关于人类本性的悲观主义是恰当的。 要正确认识哲学史上这一显著的变化,就必须深入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真实意义,弄清其根源和实质,并对其作出新的思考。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叔本华哲学,而且也关系到人类自身当前的存在状态以及未来开展走向的问题。 一、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争论 学术界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是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认为非悲观主义如同悲观主义一样与他的哲学是相容的。例如,布莱恩·麦琪(BryanMagee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逻辑上独立于他的哲学,因为逻辑的一个根本点是没有真理的断言能够承担价值的判断,从“是〞(is推不出 “是坏的〞(isbad。“从现有的知识看,无疑,叔本华对于世界的绝望,尤其是他对于存在的可怕的一面如此地深信不疑,某种程度上是植根于他与母亲关系的神经质的表现。〞同时,叔本华关于通过艺术审美、禁欲主义和宗教信仰可以使人获得解脱的观念说明他并未完全放弃希望。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肯定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强调悲观主义本身就植根于叔本华的哲学之中。托马斯·曼 就把叔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看作是同一的,认为叔本华作为一个深思意志的哲学家必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意志的世界只能是痛苦的世界。克里斯托弗·詹纳威(ChristopherJanaway认为麦琪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看法从外表上看是正确的,但仅仅停留于此却是短视的。他说:“我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根本内容确实是包含在他的形而上学的信条之中。改变我们所是即本质上作为欲求的存在物并不在我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 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六、叔本华对道德的看法 叔本华认为,道德是一种优美的谎言。他认为,人们根本没有遵守道德的动机,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幸福和满足。他认为,道德只是一种人造的约束,而不是客观的事实。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 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表象的世界虽不是真实的世界,但并不意味着外部世界对我们是一无是处的,相反,表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根据。因为叔本华认为获得真理的最可靠的途径是直观,真理的来源与根据就是直观。那么现在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直观”,从字面上来看,“直观”就是可以用我们的眼睛看得到的。这样一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只有表象世界是可以被直观的,而意志世界是不能被直观的。所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姓名:陈岑 学号:201203140202 班级:2012级2班 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

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 “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欲望,为了生存不得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欺诈残暴,产生一切痛苦。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没完没了,当一定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 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 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 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 和无法满足的欲求。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 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 心的和谐和解脱。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 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对幸福观的看法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其幸福观中的悲 观色彩。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痛苦和不幸的,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和痛苦。他对于幸 福的定义与其他哲学家不同,将其视为一种没有痛苦的状态而非快乐与享受的累积。然而,在这种无痛苦状态中,我们最终将无所作为,缺乏生命的意义。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和悲伤的。他的思想包括两个核心观点:一 是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和折磨,二是幸福是减少痛苦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他认为,人 在生命的旅程中不断地追求幸福,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失望、挫折 和痛苦的打击。我们的欲望和渴望永远无法被满足,这就导致了我们的不满和痛苦。 同时,他还强调了生命的不公平性,认为每个人都在忍受不同的磨难和苦难。他认为 人类并不是平等的,而是在存在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这就导致了不同人之间 的差异。 叔本华的幸福观可以说是一种悲观主义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充满痛苦和折磨的。同时,他也指出了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这种现实,这就是要接受这种存在的本质,并努力减 少痛苦。他主张人类应该追求减少痛苦的最大限度,而不是追求无止境的快乐和享受。 然而,他的幸福观也被一些哲学家所批评,认为他的观点过于悲观和消极。他的悲观 主义观点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拔和勇气的一面。许多人认为,痛苦和挫折是一部分人类生活 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全部含义就是痛苦和折磨。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明显的悲观色彩,他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和折磨,而且我们的存在也充满了各种不公平和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减少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 和享受。即便如此,他的观点也无法否认生命中充满了坚韧和勇气,我们应该从不断的挫 折和痛苦中汲取力量,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1.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简述 1.1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主要内容 1.2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在其时代的影响 2.后人对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看法及其影响 2.1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争论 2.2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现代影响 3.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反思 3.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反思 3.2从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得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年, 2、《叔本华文集》/[德]叔本华(Schopenhauer·A·)著;钟鸣等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12. 3、《叔本华》/(美)奥德尔(Odell, S , J.)著;王德言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叔本华与尼采》/(德)西美尔(Simmel , G .)著;朱雁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2002年:《叔本华论说文集》,范进、柯锦华译,商务印书馆 6、Christopher Janaway . Self and World in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1989 7、Christopher Janaway , German Philosophers, Schopenhau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4、杨玉昌:“重新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现代哲学》2010年第2期。 5、赵卫国:“叔本华悲观主义的行而上学根源和时间根源”,《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

研究现状: 现在国内对于叔本华与尼采的思想比较研究比较集中,也不乏对叔本华悲观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对于重新认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者亦有之。中山大学副教授杨玉昌在他的论文《重新认识何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从历史的角度以及对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反思、对现实的启示方面做了说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在此意义上说,它既是西方传统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背离西方传统哲学的产物。 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 叔本华是一个划时代的哲人。选择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加深对叔本华思想的理解,从整体角度梳理书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思想。 现实意义: 叔本华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哲学家思想家的研究对象,研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能够立足于现实的土壤。面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灰暗现象,我们不能消极面对,而是应该坚强勇敢地面对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更好的生活。重新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类自身的处境,克服当前所遇到的危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研究目的: 为了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坚强,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就像叔本华说的那样:“我从不承认我是悲观论者,我只希望你们读过我的书后,能更加勇敢地去热爱生命和你将要面对的一切。尼采也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你想知道叔本华对我的帮助吗?我只有这样来回答你,他使我有勇气并自由地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 叔本华说:“一切生命的说法是苦恼。这是意志内在本质的命运,动物世界的表现虽较微弱且有程度上的差别,然亦无可避免”。在叔本华自己看来,他的哲学不是让人们深陷悲观之中,而是要在处于悲观之中能求得生存,勇敢面对生活。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法政学院 13思政1班 2013644170 摘要: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闻名,他把世界的本质看着是意志,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他的思想中透露着对人类自身的反省,但是我们在了解叔本华的时候,他的晦暗宿命论是不容小视的,我们要本着一种科学的批判精神来学习。本文将从叔本华悲观主义产生的背景、涵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来浅析,论述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悲观主义 The analysis of Schopenhauer's pessimism Huang Fei Lingnan Normal college, Thammasatcollege, Class 1, 13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2013644170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Schopenhauer is known for its pessimism, he thinked that the nature of the world is the will, he believes the essence of life is suffering And his thoughts revealed a reflection of human beings, but we learn Schopenhauer, his gloomy fatalism can not be overlooked, we must be based on a scientific critical spirit to learn. Several aspects of the background paper will produce pessimism of Schopenhauer, meaning,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etc,discussion of Schopenhauer's pessimism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Schopenhauer; pessimism 一、叔本华思想产生的背景 1.时代背景 叔本华生于波兰,那时正是爆发法国大革命和连绵不断的欧洲战争的时代,欧洲各国人民受到拿破仑新秩序的压迫,同时他们也深受俄罗斯人民反波拿巴的卫国战争胜利的鼓舞,奋起反对侵略者的民族抵抗运动层出不穷。政局混乱的时代,又是德国哲学繁荣的时代,康德完成了批判哲学,黑格尔在柏林大学主张“合理就是存在”的旗帜,这些对叔本华影响深远。 2.个人经历 叔本华的父亲去世对年幼的叔本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他敬重父亲对自己各方面的教育。在过往的岁月里, 叔本华一直对父亲表示怀念和爱戴。另外,叔本华跟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这些经历成为叔本华抹不掉的阴影。 叔本华周游列国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欧洲各国连年战乱后的萧条让他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他深深感受到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陷入毁灭感而不能自拔,人间的痛楚和牺牲折磨着他。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 1.人生就是痛苦 叔本华致力于对人生诸多问题作哲学思考,试图对所谓形而上学问题和伦理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 文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他的哲学 体系中,人生被视作一种无法逃脱的苦难和痛苦的状态。他参照佛教、耶稣教和希腊哲学等多种思想,阐述了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其核心是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具有广泛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尤利西 斯的思想,即生命是一种负荷,要么得到解放,要么承担。这种思 想也可以在耶稣教中找到,即人们必须承受苦难,才能在神的国度 里得到救赎。此外,叔本华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也发现了人生 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本质。综合这些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悲观主 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对“世界意志”的认识。世界意志被认为是引导所有事物的创造力的存在,所有的现象都是 它的表现。人类的智力可以辨认出这种基本的世界意志的存在,但 我们不能通过它来解决人类生命的最终问题-死亡。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悲惨、乏味和无意义的。他认为,苦难是人类生命最显著 的特征,生命是由痛苦、失望和绝望所组成的,人类的实质是痛苦 生命,我们的存在完全是基于欲望和物质。 叔本华关于悲剧的解释是他哲学的关键要素。他认为,悲剧是 一种表达“世界意志”的艺术形式。人类的生命本身就是悲剧,构 成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如同悲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遭受着世界的虚空、无能、无力感、痛苦等等。他同时指出,很多人能够从悲剧中获取 安慰,就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世界意志”的存在。在悲剧中,人 们被迫接受虚空、疾病、死亡等等本质意义,从而发现生命的真正 意义所在。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其思想中的悲观主义是其最为著名 的派别。他所提出的人生哲学贯穿着悲观主义的基本思想,即人类 的存在本质上是无意义的、毫无目的的和无尽的痛苦。 1. 人类的本质是“意志”,而非理性 叔本华的“意志”指的是一种人类本质之力,其强大到足以影 响我们做出所有决定。而人类不仅仅是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来决 定其行为,而是受到了无意识的“意志”力量的控制。这种“意志”力量来源于人类与世界的联系,它产生了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 和冲动。 人类的“意志”力量是源源不断的,它的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然而,这种此刻的满足很快就会被一种空 虚感所取代。我们会发现,不论我们达成了多大的成就或拥有了多 少的物质和财富,这种空虚感始终存在。 2. 人类的存在是极度痛苦的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无目的,既毫无意义,且充满痛苦。 确切地说,叔本华不是说人类的生活中只会有痛苦,相反,他认为 所有的事物或事件都涵盖两种极端:满足和痛苦,而人类的生活中 往往占比例更倾向于前者。

无论我们在世界上所表现的人类行为有多么伟大,痛苦仍然会 存在,即使是最幸福的人也不例外。此外,每一个人都有生老病死 的过程,即使他们所得到的物质和财富越多,生死也是无法避免的。 3. 悲观主义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于悲观主义的叔本华来说,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悲观的态度是指面对 现实、承认痛苦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像欢乐主义者 那样避免或忽视痛苦,或者幻想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 悲观主义所提倡的不是消极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不放弃的坚持 和承认痛苦的重要性。此外,悲观主义者更容易从失败和挫折中提 取经验教训,以及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有更全面和真实的认识。 总结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一种尖锐的批评,指出人 们不能盲目地、轻易地陷入幸福追求中并认为实现个人目标是外在 的世界意义。但不可否认,这种论调给人们打击过多,可能会影响 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创造力与积极性。所以,我们不妨多关注我 们的内心,建立积极的态度,并思考如何找到出路,提升生活中的 幸福感,同时也要认同现实,然后适应内在的与外在的痛苦,以积 极的态度去拥抱人生这个无尽的旅程。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在叔本 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 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他认为人类的存在 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他认为所有的快 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 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 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 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 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 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他认为艺术是一 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 的道理。 4. 爱与同情 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他 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 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 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 微不足道的存在。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 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 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 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的认识——黎联胜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的认识 黎联胜 摘要:叔本华(1788——1860年)是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生存意志”,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就是痛苦。本文从形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原因、主要哲学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与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来比较全面的认识叔本华悲观主义。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把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也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提供一种解脱方式,为生活在苦闷中的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借鉴。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形成原因,生存意志,现实意义及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B0-86 文献标志码:A 在西方哲学史中,叔本华以其独特的“生存意志论”而闻名。本来在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中是没有悲观主义一词的,只是在叔本华的主要人生哲学思想中: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人天生就是痛苦,人生就是悲剧。让人读起来如坠深渊,十分的沮丧和悲观失望,故把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思想称其为悲观主义。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家,一生致力于许多人生问题的思考。虽然悲观主义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地一面。我们在认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时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比较全面的去认识。为我们现实生活提供一种借鉴。 一、从形成原因看叔本华悲观主义 叔本华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叔本华接过康德批判主义的旗子,把世界区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个方面。叔本华则认为现象就是作为表象的世界,是“我的表象”;自在之物就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是“我的意志”。道德只考察人的行为本质——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是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不满足的欲求,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意志永远欲求着生命,所以意志就是生存意志。叔本华正是从生存意志出发来引申出悲观主义的。叔本华出身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生活优裕,那又为什么会成为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呢?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是有诸多原因的。 首先,从哲学上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根源于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也就是叔本华用意志取代了康德的自在之物。从自在之物与意志的性质就可以看出叔本华为何与西方的乐观主义哲学传统相决裂而提出一种悲观主义哲学。自在之物在康德哲学中是隐而不显的,在康德看来,自在之物超过了我们的认识能力,不能为我们所认识。这就可以得出自在之物是一个消极的概念,但它同时又是康德哲学的一个关键性的范畴:正是自在之物作为现象的基础和原因保证了我们的认识的客观性和信仰的可能性。与自在之物不同,意志作为叔本华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盲目的无尽的追求者。意志的这一本性表明叔本华已经成为一个现代意义的非理性主义者,一个目的论与进步论的批判者。尽管叔本华自视为康德的继承者,但他已经与康德有了实质性的分歧——尼采认为叔本华把自在之物归结为意志,是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从自在之物到意志就是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这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形成的关键原因。 其次,从叔本华自身的性格及其个人经历来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与他自身的性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叔本华是一个潜在抑制症患者,所以他对环境的感受能力是很强的,特别敏感,正是由于这种敏感,使他产生对环境的不信任感,他孤僻的性情由此而来。一种“智能的过度激动”导致对无知的恐慌甚至不可知论的悲观主义及由于过度忧思抽象之事如死亡的命运,渺小的存在,缺乏人生意义而导致抑郁。天才是个“悲剧的礼

浅议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浅议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内容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非理性唯意志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国内外学术界的很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批评理论家都受到他悲观主义哲学体系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他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系统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仅是沧海一粟。下文将从构成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本体论、人生观、解脱途径三方面简要介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内涵。 在提倡和赞扬乐观主义人生价值观的主流社会,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似乎无立锥之地。但是,事实却告诉我们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曾经影响过至今还在影响着许多有着自觉意识的人。这样一个事实恰好说明了人们对于生命本质的看法跟叔本华人生哲学产生了共鸣,共鸣点在哪里呢?就在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种族的人们所共同经历过或共同经历着的悲剧人生。这样的悲剧人生潜藏着人性共通的恐惧、挣扎、渴望、失望、哀伤、逃避、自怜与嫉恨。文学家以其细腻而敏锐的觉知将悲剧人生的实相诉诸笔端,叔本华则以其深邃的极富穿透力的哲学思辨能力揭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内涵。姑且不论这样的论断和看法是对是错、是积极还是消极,单就其对世人的影响力足可证明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体系对于解释现实人生的合理性。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本质上来讲揭示了人生的实相,人生的实相本就是充满痛苦与哀伤,但凡自称为“人”的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痛苦与忧愁斡旋。只是世人往往喜欢自欺欺人,习惯性地逃避各种痛苦与挣扎的折磨和煎熬,要么通过药物,要么沉溺于娱乐和交际,然而终场熄灯时面对的,仍然是孤独的自我以及试图自圆其说的挣扎罢了。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涵 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离不开思辨主体对人生本质问题的探索与洞察。阿图尔•叔本华作为十九世纪德国著名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贤哲对于人生本质问题的追问和探讨。叔本华人生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冠以“悲观”二字,因为他是彻底的非理性唯意志悲观主义哲学家,他的整个人生哲学体系都围绕着人生本质是“痛苦”这个论点

叔本华思想总结

叔本华思想总结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哲学家, 他的思想被誉为“伟大的悲观主义”,对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以下是对叔本华思想的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叔本华的思想以“意志”作为基础。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 现象和事物都是源于一个无限的、盲目的力量,这个力量被他称为“意志”。意志是不可满足的欲望和欲求的根源,它驱使着 一切活物的行动和世界的变化。叔本华认为,人类对于欲望的追逐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最终都会导致苦难和痛苦。 其次,叔本华强调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现象的表象,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本真本质。他引用了佛教的“八苦”来描述人类感知世界的困难,这八苦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衰。人类越接近真相,就越能意识到生活中的无常和痛苦。 另外,叔本华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观点颇具特色。他认为个体永远无法在欲望满足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因为欲望是无限的。他建议人们通过意志的抑制和对欲望的消除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他认为,艺术和美好的事物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和乐趣,但也只是片刻的感受,无法持久。 此外,叔本华对于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性本恶,道德行为和正义只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无法真正改变人的本性。他对于婚姻和性爱的看法十分悲观,认为这

些只是为了繁殖和满足欲望的手段。他对于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也持怀疑态度,认为人们为了权力和资源而彼此争斗。 最后,叔本华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哲学影响。他对于写作和表达的关注,以及对意识流的探索以及精神分析都对后来的哲学、文学和心理学产生了影响。叔本华的一些思想也与东方哲学如佛教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总之,叔本华的思想深刻而独特,透过他的眼睛,世界显得无常、苦难且悲观。意志的盲目驱使和欲望的不可满足使人类陷入循环之中,只有通过意志的抑制和对世界的洞悉,人们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叔本华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思和启示作用,其悲观主义的立场也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