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练习教师版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教师版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教师版

《劝学》

一、注音

驽马跬步张牙舞爪爪子

二、解释加点词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办法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凭借,利用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这儿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晒;直,

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功

6、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横渡

7、木直中绳合于

8、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9、君子生非异也()“性”,天资

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

11、蟹六跪而二螯脚

12、用心一也()()因为;专一

三、文言词汇拓展

金就砺则利:_______ 靠近,趋向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______ 完成,达到

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_______ 即使

声非加疾也:_______ 快、速,引为“洪亮”疾恶如仇:________ 痛恨,憎恨

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_______ 妒忌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_________ 缺点,毛病

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声非加疾也):________ 快,速

老子犹堪绝大漠(而绝江河):________ 横渡

其捷绝人,能逾墙而入:_______ 超过

秦女绝美,王可自取:________ 非常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_________ 绝妙,高超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阻隔,隔断

以为妙绝极限,不能超过,高超佛印绝类弥勒十分,非常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断绝,与……断绝关系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戒除,杜绝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绝对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递进,“并且”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地”或不译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因而”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修饰

⑥蟹六跪而二螯()并列,“和”或不译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先祖德隆望尊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适冬日之望日前后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远方莫不致其珍:送达,送来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表达,传达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招来,招致

以致天下之士招致,吸引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情致

致强而能以宽弱尽,极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取得,获得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尽

事君能致其身献出,尽

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细密,精密

四、选择题

1.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五、准确翻译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六、默写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一、解释加点词

1、无故无贱:无论

2、至于众人,当惜分阴(今之众人):一般人

3、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4、其然乎?其不然乎?表选择,是……还是

5、小学而大遗:丢弃

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8、古之学者必有师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吾从而师之

11、士大夫之族类

12、郯子之徒这些人

13、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难道

14、句读之不知:停顿

15、伤痍者甫起:刚刚

1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二、一词多义

庸讵知其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 难道

若为庸耕:______ 受雇用(的人)

始以先生为庸人:________ 平常的,平庸的

无:

无贵无贱:_______ 无论

地无四方,民无异国:_______ 不论,不分

鼎大异于众鼎:________ 一般的,普通

至于众人,当惜分阴(今之众人):________ 一般人

众怒难犯:________ 众人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___________ 众多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圣人无常师):________ 固定的,永久的

天行有常:_______ 常规、准则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犹且从师而问焉

则耻师焉

爱其子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三、默写

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彼与彼年相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四、翻译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赤壁赋》

一、文言词汇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

2、洗盏更酌:重新

3、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4、举酒属客:致意,引申为“劝酒”

5、纵一苇之所如:听凭,放任

6、纵一苇之所如:去,往,到

7、凌江河之险(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8、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水而上

9、上自倚瑟而歌(倚歌而和之):随着,合着,按着

10、炽炭拥炉危坐(正襟危坐):正,端正

11、下其城七十二(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12、托遗响于悲风:声音;遗响,洞箫余音

1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

14、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15、正中下怀(其曲中规):符合,合适

二、词汇拓展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____________ 向来,原来,先前

水向天边流:_________ 向前

世人向我同众人,惟君向我最相亲:________ 对待,看待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_________ 接近,将近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____________ 原来,先前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__________ 假使,假如

洗盏更酌:_________ 重新

良庖岁更刀也:___________ 改换,改变

更日久则涂干而椽燥:___________ 经过,经历

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____________ 经过

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_____________ 抵偿

举酒属客:__________ 致意,引申为“劝酒”

冠盖相属:_________ 连接

骑能属者百余人:___________ 跟随

乃以秦王属吏:__________ 交给,交付(治罪)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焉:_______________ 刚刚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 听凭,放任

莫敢纵兵:_______________ 发,放

超乃顺风纵火:_________ 发,放

纵所俘还之:释放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_________ 放纵,听凭,放任

纵不悉全,决不尽败:_________ 纵使

言变事纵迹安起:_________ 通“踪”,踪迹(告发非常事件的经过是怎么发生的)

凌其城,不待钩梯:________ 升,登

飘飘有凌云之气:_____________ 乘,凌驾

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_________ 越过

并天下,凌万乘:________ 侵犯,欺压

终刚强兮不可凌:__________ 侵犯

上自倚瑟而歌(倚歌而和之):________ 随着,合着,按着

倚树而吟:__________ 斜靠着

作人不倚将军势:_______ 倚仗,凭恃

中立而不倚(不偏不倚):_______ 偏斜

炽炭拥炉危坐(正襟危坐):_______ 正,端正

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_______ 高

危言危行:正直

管仲固谏,不听:_________ 坚持

人固有一死:_________ 本来

固一世之雄也:________

吾固曰:非圣人之意,势也:________ 通“故”,因此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 如果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_______ 大概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________ 表原因,因为

功盖五帝:________ 超过,胜过

三、默写

1、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9句)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7、苟非吾之所有,___ _____________。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解释字词

1、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恒惴栗):常常

2、皆于农隙以讲事焉(其隙也):空闲

3、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仇怨

4、施施而行:表修饰

5、日(用法)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

6、日与其徒上高山:随从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8、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梦亦同趣):同“趋”

9、披帷西向而立(披草而坐):分开

10、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翻阅

1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句式):定语后置

13、穷山之高而止:才

14、外与天际(译):视野外沿与天相接

15、引觞满酌:拿过来,拿起

1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先前,原来

17、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间

18、古为之文以志:这

19、颓然就醉:倾倒

20、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1、庸蜀之南,恒雨少日:__________ 常常

二、词汇拓展

2、皆于农隙以讲事焉:_________ 空闲

3、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_________ 仇怨

4、伺隙而动:_________ 空子,机会

5、北隙乌丸、夫余:_______ 邻近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_____ 曾经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未始不可):______ 曾经

露彩方泛艳,月华始徘徊:______ 正在

始服一剂汤,便愈:________ 只,仅仅

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 才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_________ 当初,最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________ 开始

三、默写

1.则披草而坐,_____,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____,_____。觉而起,起而归。

2.然后知是山之特出,_______________。悠悠乎与灏气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凝形释,_______________。

四、注音

饿殍侘傺屏窒欷歔

攒射什刹海啮噬墓冢

泥淖摭拾拾级犄角

诳语不啻恣意

夯实掎角桑梓骨骸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讲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 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课文讲解的时候的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①《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②《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一(新课标必修一)

2017届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一(必修一)导学练编号:gsywdxl-19 主备人:邓海云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高三班号姓名:《烛之武退秦师》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4.夜缒而 ...出。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6.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7.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吾其.还也。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荆轲刺秦王》 9.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 ..地,至燕南界。 10.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 ...。 ...,邑万家 11.诚.能得樊将军首,……秦王必说见 ..报太子。” ..臣,臣乃得有以

12.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1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 ...,邑万家 ...,将奈何? 1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16.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17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 ..之。 18.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0.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 ..以闻.大王。 22.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 ..武阳,前为谢.曰 23.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 24.遂拔以 ..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25.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人教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人教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实词】 1、贰 ①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许,左右)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何许人,何处人)

4、阙 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②què城楼城阙。 ③quē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④quē通“缺” 5、微 ①没有(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成语) 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见微知著(成语) 微访(暗中查访) 6、敝 ①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敝帚自珍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 8.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 9.要项伯____通____,____ 10.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 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 二、文言实词 1.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 ...② ..①东道主 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5)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 (6)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 (7)终已不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8)诸郎中 ..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将军战河北 ..② ..①,臣战河南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 (11)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一

人教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既东封郑() 6.越国以鄙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 5.卒起不意() 6.侍医夏无且()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一、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之 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 1、介词,凭借,用。 2、连词,因为。 3、相当于“而”: (1)表并列 (2)表转折(3) 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4、表目的,来。 为 wéi 动词,做。 wèi 介词,替,给。 夫 fū名词,男子;老师;丈夫。 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代词,那。句尾语气助词,表感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2020年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范文

【一】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二】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重点分析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特殊句式

必修一文言文挖空训练

必修一文言文挖空训练 烛之武退秦师【作者】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句式:):“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整句翻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句式:),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作者】刘向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句式:)。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 ()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句式:)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句式:)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句式:)。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4、一词多义

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一、文言实词 1 .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2.古今异义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1.《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杂然相许(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答案】

1.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是“以……为边邑”/边远的地方/见识短浅/自谦之词; 2.答应/表处所/赞同/表约数; 3.假如/似乎,好像/比得上; 4.疑问代词,何/兼词,在那里/疑问代词,哪里。 二、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越国以鄙远( ) 3.既东封郑( ) 4.与郑人盟( ) 5.既东封郑( ) 6.越国以鄙远( ) 【答案】 1.军,名词做动词,驻军; 2.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3.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4.盟,名词做动词,结盟; 5.东,名词做状语,在东边; 6.远,形容词做名词,边远的地方。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2.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3.省略介词“于”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4.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 2.《荆轲刺秦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见 图穷而匕首见( ) 未得与项羽相见(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2.谢 前为谢曰( ) 多谢后世人( )

高中语文必修一-五文言文实词虚词全译练习题目

b苏教版必修文言文课文全译全练 必修一 劝学 2 师说 6 赤壁赋 12 始得西山宴游记 18 必修二 六国论 22 阿房宫赋 29 念奴娇·赤壁怀古 3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7 必修三 离骚(节选) 39 指南录后序 43 五人墓碑记 49 烛之武退秦师 55 谏太宗十思疏 60 廉颇蔺相如列传 65 鸿门宴 73 秋水(节选) 80 非攻(节选) 82 察今(节选) 84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 89 寡人之于国也 93 《黄花冈烈士事略》序 98 蜀道难 103 登高 105 琵琶行 107 锦瑟 110 虞美人 112 蝶恋花 114 雨霖铃 116 声声慢 118 滕王阁序 120 秋声赋 126 必修五 陈情表 131 项脊轩志 136 长亭送别 141 报任安书 143 渔父 150 逍遥游 154 兰亭集序 160

劝学 【课文全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 ..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 ..(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业水平考试课内文言文复习 必修一

一、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8.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于君 .. C.秦伯说. D.若亡郑而有益 ... B.行李 9.分别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敢以.烦执事②权以.示群下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若.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0.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组是()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A.①为什么要灭掉晋国而给郑国增加土地呢? ②晋国有什么可厌恶的呢? B. C. D.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陪伴邻国呢? 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正确的意思是( A.你暂时住在郑国,作一个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可以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这样对 B.如果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东道主,您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随时提供他们所缺乏的物资 C.你暂时住在郑国,让郑国作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随时提供他们困乏 D.如果放弃灭郑的念头,而让郑国作一次东道主,你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供他们 12. 二、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练习必修一.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练习必修一 xx高中的文言文跟初中相比又是上了一个层次,那么高一的同学应该如何复习好必修一的文言文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题必修一: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穆公,使秦国撤兵的事。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军,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的说辞,有条有理,分析利害关系透彻精辟,历代评论家十分赞赏。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评论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荆轲刺秦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战国策》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叙事中有着很强烈的抒情笔触。易水送别一段,慷慨悲凉,动人心魄,真是情感迸发的文字。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为“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也说“轲不足道也”。朱熹更认为“轲,

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许多评者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个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理解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画很成功,如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贪残怯弱,秦武阳外勇内怯,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描写的,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提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曾评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5.往而不反者“,6.秦王还柱而走“,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9.距关,毋内诸侯“,“ ”通“ ”,10.张良出,要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