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报告书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实验一:模糊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的性能比较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基本知识,掌握传统PID控制器设计、模糊控制器设计等知识,训练学生设计控制器的能力,培养他们利用MATLAB进行仿真的技能,为今后继续模糊控制理论研究以及控制仿真等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是设计一个典型环节的传统PID控制器以及模糊控制器,并对他们的控制性能进行比较。主要涉及自控原理、计算机仿真、智能控制、模糊控制等知识。

通常的工业过程可以等效成二阶系统加上一些典型的非线性环节,如死区、饱和、纯延迟等。这里,我们假设系统为:H(s)=20e0.02s/(1.6s2+4.4s+1) 控制执行机构具有0.07的死区和0.7的饱和区,取样时间间隔T=0.01。

设计系统的模糊控制,并与传统的PID控制的性能进行比较。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实验原理:

1)对典型二阶环节,根据传统PID控制,设计PID控制器,选择合适的PID 控制器参数k p、k i、k d;

2)根据模糊控制规则,编写模糊控制器。

2.实验方法和手段:

1)在PID控制仿真中,经过仔细选择,我们取k p=5,k i=0.1,k d=0.001;

2)在模糊控制仿真中,我们取k e=60,k i=0.01,k d=2.5,k u=0.8;

3)模糊控制器的输出为:u= k u×fuzzy(k e×e, k d×e’)-k i×∫edt

其中积分项用于消除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4)模糊控制规则如表1-1所示:

在MATLAB程序中,Nd用于表示系统的纯延迟(Nd=t d/T),umin用于表示控制的死区电平,umax用于表示饱和电平。当Nd=0时,表示系统不存在纯延迟。

5)根据上述给定内容,编写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的MATLAB仿真程序,并记录仿真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

表1-1 FC的模糊推理规则表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根据本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特点以及要求学生自主设计MATLAB仿真程序的要求以及我们实验室的具体实验条件,本实验采用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开

放模式组织教学。

五、实验条件

1.装有MATLAB6.5的计算机;

2.智能控制技术教材;

3.模糊控制教材;

4.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

六、实验步骤

1.学生熟悉实验内容,并根据实验内容、实验要求,查阅、学习相关知识;

2.设计典型二阶环节的PID控制器以及模糊控制器;

3.编写MATLAB仿真程序

4.上机调试程序,修改程序修改控制器的参数等;

5.对实验程序仿真,并记录仿真结果;

6.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书写实验报告书。

七、实验程序

num=20;

den=[1.6,4.4,1];

[a1,b,c,d]=tf2ss(num,den);%将传递函数转化为状态模型

x=[0;0];

T=0.01;h=T; %T为采样时间

umin=0.07;umax=0.7;

td=0.02;Nd=td/T; %Nd延迟时间

N=500;R=1.5*ones(1,N);%参考值

e=0; de=0;ie=0;

kp=5;ki=0.1;kd=0.001; %设定的比例,积分,微分常数for k=1:N

uu1(1,k)= -(kp*e+ki*ie+kd*de);%控制量生成

if k<=Nd %纯延迟

u=0;

else

u=uu1(1,k-Nd);

end

if abs(u)<=umin%死区和饱和环节

u=0

elseif abs(u)>umax

u=sign(u)*umax;

end

%龙格-库塔算法求对象的输出

k1=a1*x+b*u;

k2=a1*(x+h*k1/2)+b*u;

k3=a1*(x+h*k2/2)+b*u;

k4=a1*(x+h*k3)+b*u;

x=x+(k1+2*k2+2*k3+k4)*h/6;

y=c*x+d*u;

%计算误差.微分和积分

e1=e;

e=y(1,1)-R(1,k);

de=(e-e1)/T;

ie=e*T+ie;

yy1(1,k)=y;end;kk=[1:N]*T;figure(1);plot(kk,yy1);

a=newfis('simple');% 建立模糊推理系统

a=addvar(a,'input','e',[-6 6]);%增加第一个输入变量e

a=addmf(a,'input',1,'NB','trapmf',[-6 -6 -5 -3]);%添加隶属函数a=addmf(a,'input',1,'NS','trapmf',[-5 -3 -2 0]);

a=addmf(a,'input',1,'ZR','trimf',[-2 0 2]);

a=addmf(a,'input',1,'PS','trapmf',[0 2 3 5]);

a=addmf(a,'input',1,'PB','trapmf',[3 5 6 6]);

a=addvar(a,'input','de',[-6 6]);%增加第二个输入变量e

a=addmf(a,'input',2,'NB','trapmf',[-6 -6 -5 -3]); %添加隶属函数a=addmf(a,'input',2,'NS','trapmf',[-5 -3 -2 0]);

a=addmf(a,'input',2,'ZR','trimf',[-2 0 2]);

a=addmf(a,'input',2,'PS','trapmf',[0 2 3 5]);

a=addmf(a,'input',2,'PB','trapmf',[3 5 6 6]);

a=addvar(a,'output','u',[-3 3]);%添加输出变量u

a=addmf(a,'output',1,'NB','trapmf',[-3 -3 -2 -1]);%添加隶属函数a=addmf(a,'output',1,'NS','trimf',[-2 -1 0]);

a=addmf(a,'output',1,'ZR','trimf',[-1 0 1]);

a=addmf(a,'output',1,'PS','trimf',[0 1 2]);

a=addmf(a,'output',1,'PB','trapmf',[1 2 3 3]);

%建立模糊规则矩阵

rr=[5 5 4 4 3;5 4 4 3 3;4 4 3 3 2;4 3 3 2 2;3 3 2 2 1];

r1=zeros(prod(size(rr)),3);%得到一个25X3的0阶矩阵

k=1;

for i=1:size(rr,1)

for j=1:size(rr,2)

r1(k,:)=[ i,j,rr(i,j)];

k=k+1;

end

end

[r,s]=size(r1);

r2=ones(r,2);

rulelsit=[r1,r2];

a=addrule(a,rulelsit);%rulelist 为25X(2+1+2)矩阵,每一行代表一个规则,某一

%行的前2列为输入,接着一列为输出,最后两列为控制所有均

%为1

e=0;de=0;ie=0;

x=[0;0];

ke=60;kd=2.5;ku=0.8;%定义e de u的量化因子for k=1:N

e1=ke*e;

de1=kd*de;

if e1>=6

e1=6;

elseif e1<-6

e1=-6;

end

if de1>=6

de1=6;

elseif de1<-6

de1=-6;

end

in=[e1 de1];

uu(1,k)=ku*evalfis(in,a);

if k<=Nd

u=0;

else

u=uu(1,k-Nd);

end

if abs(u)<=umin

.

u=0

elseif abs(u)>umax

u=sign(u)*umax;

end

%龙格-库塔算法求对象的输出

k1=a1*x+b*u;

k2=a1*(x+h*k1/2)+b*u;

k3=a1*(x+h*k2/2)+b*u;

k4=a1*(x+h*k3)+b*u;

x=x+(k1+2*k2+2*k3+k4)*h/6;

y=c*x+d*u;

e1=e;

e=y-R(1,k);

de=(e-e1)/T;

ie=ie+e*T;

yy(1,k)=y;

end

%绘制结果曲线

kk=[1:N]*T;

figure(1);

plot(kk,R,'k',kk,yy,'r',kk,yy1,'b');

xlabel('时间(0.01秒)');

ylabel('输出');

gtext('模糊控制');

gtext('PID控制');

%end

八、实验结果

九、思考题

1.模糊控制器的控制性能是否一定优于传统PID控制器?

不一定,若要求反应速度那么可以选择模糊控制方式。若要求控制精度高则可以

选择

pid方式

2.如果选用模糊控制工具箱,如何进行设计、仿真?

答:在matlab的主窗口中输入fuzzy即可调出模糊工具箱界面,退出界面的时候会提示保存,保存格式为fis,如果我们将文件保存为njust.fis,那么下次使用这个文件的时候在主窗口中输入fuzzy njust即可。

模糊控制器的建立过程如下:(1)设定误差E、误差变化率EC和控制量U的论域为,一般为[-6 6]。(2)设定E、EC、U的模糊集。一般可设为{NB、NM、NS、ZO、PS、PM、PB}。(3)设定隶属度函数。有高斯型隶属度函数、三角型隶属度函数等。(4)设定模糊控制规则。常用的模糊控制规则如图1所示,当然可以根据特定的控制对象和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实验二: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仿真研究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PID控制、神经元自适应控制等基本知识,掌握传统PID控制器设计、掌握基于二次型性能指标学习算法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等知识,训练学生设计控制器的能力,培养他们利用MATLAB 进行仿真的技能,为今后继续神经网络控制理论的研究以及控制仿真等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是学习应用最优二次型性能指标学习算法进行控制器的设计仿真研究。主要涉及自控原理、计算机仿真、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知识,综合性较强。

设被控对象过程模型为:

yout(k)=0.368yout(k-1)+0.264yout(k-2)+u(k-d)+0.632u(k-d-1)+ξ(k)

应用最优二次型性能指标学习算法进行仿真研究,最后要求得出神经元自适应PID跟踪及中权值变化结果。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实验原理:

在最优控制理论中,采用二次型性能指标来计算控制律可以得到所期望的优化效果。在神经元学习算法中,也可借助最优控制中二次型性能指标的思想,在加权系数的调整中引入二次型性能指标,使输出误差和控制增量加权平方和为最小来调整加权系数,从而间接实现对输出误差和控制增量加权平方和为最小来调整加权系数,从而间接实现对输出误差和控制增量加权的约束控制。

设性能指标为:))())()(((2

1

)(22k u Q k yout k rin P k E ?+-=

式中,Q P ,分别为输出误差和控制增量的加权系数,)(k r 和)(k y 为k 时刻参考输入和输出。

神经元的输出为:∑='+-=3

1)()()1()(i i i k x k w K k u k u

∑=='3

1

|

)(|/)()(i i i i k w k w k w )3,2,1(=i

)

())()(()()(()1()(3

1110I 11∑=-+-=i i i k x k x k w QK k x k z Pb K k w k w η

)

())()(()()(()1()(3

1220P 22∑=-+-=i i i k x k x k w QK k x k z Pb K k w k w η

)

())()(()()(()1()(3

1

330D 33∑=-+-=i i i k x k x k w QK k x k z Pb K k w k w η

)()(1k e k x = )1()()(2--=k e k e k x

)

2()1(2)()()(23-+--=?=k e k e k e k e k x

2.实验方法和手段:

1) 应用最优二次型性能指标学习算法进行仿真研究,ξ(k)为在100个采样时间的外加干扰,

ξ(100)=0.10,输入为阶跃响应信号rin(k)=1.0;

2) 启动时采用开环控制,取u=0.1726,K=0.02,P=2,Q=1,d=6;

3) 比例、积分、微分三部分加权系数学习速率分别取ηI=4,ηP=120,ηD=159,ω1(0)=0.34,ω2(0)=0.32,ω3(0)=0.33;

4)利用MATLAB编写仿真程序,得出神经元自适应PID跟踪及中权值变化结果。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根据本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特点以及要求学生自主设计MATLAB仿真程序的要求以及我们实验室的具体实验条件,本实验采用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开放模式组织教学。

五、实验条件

1.装有MATLAB6.5的计算机;

2.智能控制技术教材;

3.神经网络控制教材;

4.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

六、实验步骤

1.学生熟悉实验内容,并根据实验内容、实验要求,查阅、学习相关知识;

2.设计应用最优二次型性能指标学习算法进行仿真研究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器;

3.编写MATLAB仿真程序;

4.上机调试程序,修改程序、修改控制器的参数等;

车辆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车辆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车辆1003 20104043 李琳

车辆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自从汽车被发明以来,人类对于驾驶汽车的看法就一直存在分歧,一部分人热衷于让汽车变得越来越好开,强调驾驶乐趣,让你的双手舍不得离开方向盘;然而另一部分人则更热衷于让汽车变得越来越“傻瓜化”,甚至要将驾驶者的双手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上世纪80年代开始热播的美剧《霹雳游侠》当中的KITT,正是后者思想的集大成者。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您也许就曾经被无敌的KITT 所深深吸引吧?当然人类的科技还根本无法达到科幻电视剧当中的效果,KITT 无与伦比的人工智能、让主人公高枕无忧的自动驾驶、车身超级耐打击的能力以及几乎不用加油的动力科技看上去几乎都是天方夜谭。然而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现实版“KITT”正在向人们走来,近些年来许多厂商都致力于无人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宝马在这领域走在时代的前边。 现阶段的技术成果虽然无法实现《霹雳游侠》或者《钢铁侠》里面那样强大的技术,但是让车子短暂脱离驾驶员的控制而自主驾驶,还是已经成功实现了。宝马将一系列最先进的无人驾驶技术设备集成到了一辆看似非常普通的5系轿车里,这些设备能够在高速公路行驶时,接管驾驶员的所有操作,自主进行油门、刹车甚至超车的动作。 车辆自主变线超车 借助布置在车身四周的传感器,它甚至可以发现从辅路匝道进入主干道的车辆,自主采取加减速或者变道的措施,而具体选择那种操作,也是通过计算当时的行驶条件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具备了自主判断交通状况的能力。而这一切,目前都能够在130km/h以下的车速来完成。

其实这些对于驾驶员来说再容易不过的驾驶操作,对于自动驾驶系统来说可是超级复杂的一件事情。车辆不仅需要随时准确侦测出自己处于道路中的哪一条车道上,更要认出车身周边的车辆或者物体。实现这样的感知,不仅需要普通雷达,更需要激光、超声波以及摄像头的辅助。 若要精确做出判断,上述的集中探测装置至少需要两种协同作用。目前这辆能够自主驾驶的宝马5系轿车已经在驾驶员极少干预的前提下,安全行驶了3000英里。这都要归功于全车所有精良的设备。再有一点就是,这项技术的应用普及速度可能远超过你的想象,有消息称该技术在2014年的宝马i3上就会开始搭载,届时你可要分清路上开车的到底是人还是车自己了。然而一向强调给驾驶者带去驾驶乐趣的宝马开发这么一个产品,缺失会让人觉得有些意外,宝马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这项技术并不会完全将驾驶者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中抽离开来,所以不要指望你能在开车上班的路上睡上一觉…… 1 悬架的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1] 悬架系统的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为智能悬架系统的物理实现奠定理论基础。其主要研究内容: a.悬架力学模型理论研究。悬架力学模型是振动理论中的隔振和减振理论的实际应用,通过振动理论的深入研究,全面综合研究悬架的减振和隔振性能、悬挂系统的非线性特性。 未来几年中,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领域的下述研究前沿值重视:①高维非

智能控制理论基础实验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 智能控制理论基础实验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2014 年4月17日

实验一采用SIMULINK的系统仿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熟悉SIMULINK 工作环境及特点 2.掌握线性系统仿真常用基本模块的用法 3.掌握SIMULINK 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了解SIMULINK模块库中各子模块基本功能 微分 积分 积分步长延时 状态空间模型 传递函数模型 传输延迟 可变传输延迟 零极点模型

直接查询表 函数功能块MATLAB函数 S函数(系统函数) 绝对值 点乘 增益 逻辑运算 符号函数 相加点 死区特性 手动开关 继电器特性 饱和特性 开关模块 信号分离模块 信号复合模块 输出端口 示波器模块 输出仿真数据到文件

通过实验熟悉以上模块的使用。 2. SIMULINK 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1)打开模块库,找出相应的模块。鼠标左键点击相应模块,拖拽到模型窗口中即可。 (2)创建子系统:当模型大而复杂时,可创建子系统。 (3)模块的封装: (4)设置仿真控制参数。 3.SIMULINK仿真实际应用 PID控制器的仿真实现。 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图: 加入PID控制器,求系统单位负反馈闭环单位阶跃响应,要求通过调节器的作用使系统满足超调量20%,上升时间3s,调节时间10s的要求。使输出曲线如下图。要求加入的PID控制器封装成一个模块使用。 三、实验报告要求: 1.针对具体实例写出上机的结果,体会其使用方法,并作出总结。

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图: 加入PID控制器,求系统单位负反馈闭环单位阶跃响应,要求通过调节器的作用使系统满足超调量20%,上升时间3s,调节时间10s的要求。使输出曲线如下图。要求加入的PID控制器封装成一个模块使用。PID如下: 图1-PID控制器仿真 设计的PID控制器参数为,P-0.3,I-0.5,D-0.4,尽可能的达到超调量20%,上升时间3s,调节时间10s的要求,仿真曲线图如下: 图2-PID控制器仿真曲线图 才实验开始的初期,我觉得这个实验过于简单,但是上手之后,我发现它是

智能控制系统习题答案

1-4为什么能够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之所以能够借助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能,首先是因为计算机具有以下5个特点: 1、可以告诉精准的完成算数运算,运算速度最高可达每秒万亿次; 2、可以完成高精度的计算,一般计算机可以有十几位甚至几十位的有效数字; 3、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4、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具有记忆特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 类数据信息,还包括加工这些数据的程序; 5、由于计算机具有存储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将预先编好的程序组 纳入计算机内存,在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可以连续、自动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预。 有了这些有点,计算机就具有了模拟人类智能的首要前提,为人工智能中海量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深度学习等提供了条件。 第二个原因:深度学习的提出;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被引入机器学习使其更接近于最初的目标——人工智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将深度学习列为2013年十大突破性技术之首。 大脑的工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抽象概念化的过程。例如从原始信号摄入开始(瞳孔摄入像素),接着做初步处理(大脑皮层某些细胞发现边缘和方向),然后抽象(大脑判定眼前物体的形状,比如是圆形的),然后进一步抽象(大脑进一步判定该物体是一张人脸),最后进行识别。我们可以看出,大脑是一个深度架构,认知过程也是深度的。而深度学习,恰恰就是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特征。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深度学习算法从原始图像去学习得到一个低层次表达,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得到高层次表达。深度学习可以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深度学习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利用海量训练数据(大数据),自动从大数据中学习特征。 深度学习能够自动地从海量大数据中去学习特征,极大地推进了智能自动化。因此深度学习有了一个别名:无监督特征学习。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托马斯·库恩介绍说,很多科学革命都具备叫做范式转移的特点,也就是说对新思想的认知和老观点很不一样。比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

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报告书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实验一:模糊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的性能比较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基本知识,掌握传统PID控制器设计、模糊控制器设计等知识,训练学生设计控制器的能力,培养他们利用MATLAB进行仿真的技能,为今后继续模糊控制理论研究以及控制仿真等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是设计一个典型环节的传统PID控制器以及模糊控制器,并对他们的控制性能进行比较。主要涉及自控原理、计算机仿真、智能控制、模糊控制等知识。 通常的工业过程可以等效成二阶系统加上一些典型的非线性环节,如死区、饱和、纯延迟等。这里,我们假设系统为:H(s)=20e0.02s/(1.6s2+4.4s+1) 控制执行机构具有0.07的死区和0.7的饱和区,取样时间间隔T=0.01。 设计系统的模糊控制,并与传统的PID控制的性能进行比较。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实验原理: 1)对典型二阶环节,根据传统PID控制,设计PID控制器,选择合适的PID 控制器参数k p、k i、k d; 2)根据模糊控制规则,编写模糊控制器。 2.实验方法和手段: 1)在PID控制仿真中,经过仔细选择,我们取k p=5,k i=0.1,k d=0.001; 2)在模糊控制仿真中,我们取k e=60,k i=0.01,k d=2.5,k u=0.8; 3)模糊控制器的输出为:u= k u×fuzzy(k e×e, k d×e’)-k i×∫edt 其中积分项用于消除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4)模糊控制规则如表1-1所示: 在MATLAB程序中,Nd用于表示系统的纯延迟(Nd=t d/T),umin用于表示控制的死区电平,umax用于表示饱和电平。当Nd=0时,表示系统不存在纯延迟。 5)根据上述给定内容,编写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的MATLAB仿真程序,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计算机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并画出方框图。 解: 若将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功能用计算机或数字控制装置来实现,就构成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其基本框图如图1-1所示。因此,简单说来,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参与控制的一类系统。 图1-1 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图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控制规律是用软件实现的,计算机执行预定的控制程序就能实现对被控参数的控制。控制器与执行机构之间是DA转换器,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AD转换器则相反将传感器采集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给控制器。 2.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怎样分类的?按功能和控制规律可分为几类? 解: 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其所控制的对象、采取的控制方法密切相关。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按照系统的功能、控制规律或控制方式等进行分类。 按功能及结构分类:操作指导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监督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 按照控制规律分类:程序和顺序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最少拍控制、复杂规律的控制、智能控制。 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解: 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数字模拟混合的系统。在连续控制系统中,各处的信号是连续模拟信号。而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除仍有连续模拟信号外,还有离散信号、数字信号等多种信号。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模拟和数字的混合系统。 2.灵活方便、适应性强。一般的模拟控制系统中,控制规律是由硬件电路实现的,控制规律越复杂,所需要的模拟电路往往越多,如果要改变控制规律,一般就必须更改硬件电路。而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控制规律是由软件实现的,计算机执行预定的控制程序就能实现对被控参数的控制,需要改变控制规律时,一般不对硬件电路作改动,只要改变控制程序就可以了。 3.可实现复杂控制规律。计算机具有丰富的指令系统和很强的逻辑判断功能,能够实现模拟电路不能实现的复杂控制规律。 4.离散控制。在连续控制系统中,给定值与反馈值的比较是连续进行的,控制器对产生的偏差也是连续调节的。而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计算机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向A/D转换器发出启动转换信号,并对连续信号进行采样获得离散时间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产生的控制时间信号通过D/A将离散信号转换成连续时间信号输出,作用于被控对象。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并不是连续控制的,而是离散控制的。

2019级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智能控制技术 专业代码:560304 二、招生对象、学制及学历 本专业招收普通初中毕业生,全日制五年,其中中职3年、高职2年。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针对锦州地区对智能控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面向新型工业化的机电制造、新能源、电力和新型建材等行业,从事智能化电气元件的设计、制造、调试、维护和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完成智能化设备及其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智能电气元件的自动化设计与改造、故障诊断、管理与售后;智能配电柜的设计制造等典型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及课程体系: 能力、素质结构如下表:

六、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七、实践教学安排表 八、专业教学计划 1.教学执行计划

填写说明:打*号课时由讲座、班会、讨论、竞赛等形式完成, 2、教学环节综合分析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分析 学时与学分分析 (2) 九、教学实施保障 1.师资队伍配备 (1)“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智能控制专业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组成,本专业的专职专业教师为28人,兼职教师16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专业骨干教师4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12人、具有中级职称10人;双师型教师24人;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专业能力满足教学要求。 (2)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具有本科学历,副高职称,具有双师能力;有较高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企业实践能力;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与专业发展动态,能够在专业规划、专业建设、科研与教研、教学改革和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3)专业骨干教师 专业骨干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双师能力;独立承担一门以上工学结合专业主干课程,能够独立完成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项目,在专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4)企业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为锦州地区机电类相关企业和学校的能工巧匠,具有从事5年以上机电专业的

智能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

摘要:在此我综述智能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首先简述智能控制的性能特点及主要方法;然后介绍智能控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现状;接着论述智能控制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的主要方法,介绍了智能控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这对自动控制技术提出犷新的挑战,促进了智能理论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以解决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关键词:智能控制应用自动化 浅谈智能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 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对许多复杂的系统,难以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和用常规的控制理论去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而必须采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目的是,要由机器用类似于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引导求解过程。因此,在研究和设计智能系统时,主要注意力不放在数学公式的表达、计算和处理方面,而是放在对任务和现实模型的描述、符号和环境的识别以及知识库和推理机的开发上,即智能控制的关键问题不是设计常规控制器,而是研制智能机器的模型。此外,智能控制的核心在高层控制,即组织控制。高层控制是对实际环境或过程进行组织、决策和规划,以实现问题求解。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采用符号信息处理、启发式程序设计、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决策等有关技术。这些问题求解过程与人脑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 一、智能控制的性能特点及主要方法 1.1根据智能控制的基本控制对象的开放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一个理想的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如下性能: (1)系统对一个未知环境提供的信息进行识别、记忆、学习,并利用 积累的经验进一步改善自身性能的能力,即在经历某种变化后,变化后的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计算机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并画出方框图。 解: 若将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功能用计算机或数字控制装置来实现,就构成了计算机控 制系统,其基本框图如图1-1所示。因此,简单说来,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参与控制的一类系统。 图1-1 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图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控制规律是用软件实现的,计算机执行预定的控制程序就能实现对被控参数的控制。控制器与执行机构之间是DA转换器,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AD转换器则相反将传感器采集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给控制器。 2?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怎样分类的?按功能和控制规律可分为几类? 解: 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其所控制的对象、采取的控制方法密切相关。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 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按照系统的功能、控制规律或控制方式等进行分类。 按功能及结构分类:操作指导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监督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 按照控制规律分类:程序和顺序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最少拍控制、复杂规律的控制、智能控制。 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解: 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数字模拟混合的系统。在连续控制系统中,各处的信号是连续模拟信号。而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除仍有连续模拟信号外,还有离散信号、数字信号等多种信号。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模拟和数字的混合系统。 2?灵活方便、适应性强。一般的模拟控制系统中,控制规律是由硬件电路实现的,控制规律越复杂,所需要的模拟电路往往越多,如果要改变控制规律,一般就必须更改硬件电 路。而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控制规律是由软件实现的,计算机执行预定的控制程序就能实 现对被控参数的控制,需要改变控制规律时,一般不对硬件电路作改动,只要改变控制程序 就可以了。 3?可实现复杂控制规律。计算机具有丰富的指令系统和很强的逻辑判断功能,能够实现模拟电路不能实现的复杂控制规律。 4.离散控制。在连续控制系统中,给定值与反馈值的比较是连续进行的,控制器对产生的偏差也是连续调节的。而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计算机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向A/D转 换器发出启动转换信号,并对连续信号进行采样获得离散时间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产

学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可行性报告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智能制造相关 专业的可行性报告 一、智能制造产业现状分析 1.智能制造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在智能制造产业投入和发展,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能正在兴起,各国纷纷出台啦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战略。美国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都致力于发展制造业的“未来工厂”的项目。智能制造不仅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2.人才需求旺盛 与之相适应的智能控制相关的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飞行器等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人才需求尤为突出。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人工成本快速提高促使企业用工业机器人来提高产业附加值、保证产品质量,使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一台工业机器人(机械臂)能否投入到生产当中去,以及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取决于生产工艺的复杂性,产品的多样性还有周边设施的配套程度。而解决这些问题却需要3到5名相关的操作维护和集成应用人才。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六千多家,人才缺口达5000人左右。不仅企业需要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化线维护等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从事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预计未来3-5年,工业机器人的增速有望达到25%,高技能人才缺口将逐年加大。 3.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短缺

目前,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以外的一般工业领域应用需求快速增长,而相应的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却捉襟见肘。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行业,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大量培养掌握机器人系统知识并能与各行业工艺要求相结合的应用工程人才,帮助用户解决机器人的应用的实际问题,取得实效,以此开拓机器人市场。从一些招聘要求不难看出,操作机器人的技术人员,是目前企业中最缺的技术工人。企业把工业机器人买回来以后,想要把标准的机器人变成一台可以投入生产的专用自动化设备,这就需要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结合生产工艺和工件的类型,通过手动示教编程并结合周边的辅助设施,才能使机器人完成特定的任务。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尚无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线维护、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等岗位的人员主要来自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生的二次培训,而且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 二、我校开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必要性 1.具备开设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方向)专业的办学基础。 我校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高职专科专业,这些为我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申办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首先具备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机械、电子电气类16位专任教师,具备开设专业的基础,其中2位从企业引进的企业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专任教师中硕士11人,副高职称以上4人,“双师型”教师16人;其次,实验实训条件良好,目前具备开设此专业所需的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气拖动、电工实训、液压与气动、机械制图、先进制造、CAD机房、单片机实验室等实训室12个,只需补充机器人、传感器检测实训室就能满足专业建

同济智能控制实验报告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 学院:专业: 实验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实验项目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整定PID控制仿真实验日期:

一、实验内容: 1.熟悉神经网络的特征、结构及学习算法。 2.通过实验掌握神经网络自整定PID的工作原理。 3.了解神经网络的结构对控制结果的影响。 4.掌握用MATLAB实现实现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仿真的方法。 二、实验步骤及结果演示 1.实验步骤: (1)被控对象为一时变非线性对象,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系数a(k)是慢时变的, (2)如图5所示确定BP网络的结构,选4-5-3型的BP网络,各层加权系数的初值取区间[-0.5,0.5]上的随机数,选定学习率η=0.25和惯性系数α=0.05. (3)在MATLAB下依据整定原理编写仿真程序并调试。 (4)给定输入为阶跃信号,运行程序,记录实验数据和控制曲线。 (5)修改神经网络参数,如学习速率、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等,重复步骤(4)。 (6)分析数据和控制曲线。 图5 BP神经网络结构

2.结果展示: (1)实验代码: xite=0.25; alfa=0.02; IN=4; H=10; Out=3; wi=[ 0.4634 -0.4173 0.3190 0.4563; 0.1839 0.3021 0.1112 0.3395; -0.3182 0.0470 0.0850 -0.0722; -0.6266 0.0846 0.3751 -0.6900; -0.3224 0.1440 -0.2873 -0.0193; -0.0232 -0.0992 0.2636 0.2011; -0.4502 -0.2928 0.0062 -0.5640; -0.1975 -0.1332 0.1981 0.0422; 0.0521 0.0673 -0.5546 -0.4830; -0.6016 -0.4097 0.0338 -0.1503]; wi_1=wi;wi_2=wi;wi_3=wi; wo=[ -0.1620 0.3674 0.1959; -0.0337 -0.1563 -0.1454; 0.0898 0.7239 0.7605; 0.3349 0.7683 0.4714; 0.0215 0.5896 0.7143; -0.0914 0.4666 0.0771; 0.4270 0.2436 0.7026; 0.0215 0.4400 0.1121; 0.2566 0.2486 0.4857; 0.0198 0.4970 0.6450 ]'; wo_1=wo;wo_2=wo;wo_3=wo; x=[0,0,0]; u_1=0;u_2=0;u_3=0;u_4=0;u_5=0; y_1=0;y_2=0;y_3=0; oh=zeros(H,1); I=oh; error_2=0; error_1=0; ts=0.001; for k=1:1:6000 time(k)=k*ts; rin(k)=1; a(k)=1.2*(1-0.8*exp(-0.1*k));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课后答案分解

习题一 1,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CPU,接口电路及外部设备组成。 CPU,这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核心,通过接口它可以向系统的各个部分发出各种命令,同时对被控对象的被控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及处理。 接口电路,微机和生产对象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桥梁和纽带。 外部设备:这是实现微机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 2,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有什么作用?说出各部分软件的作用。 答:软件是指能够完成各种功能的计算机程序的总和。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动作,都是在软件的指挥下协调进行的,因此说软件是微机系统的中枢神经。就功能来分,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它是由计算机设计者提供的专门用来使用和管理计算机的程序。对用户来说,系统软件只是作为开发应用软件的工具,是不需要自己设计的。 2)应用软件:它是面向用户本身的程序,即指由用户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各种程序。 3,常用工业控制机有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4,操作指导、DDC和SCC系统工作原理如何?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1)操作指导控制系统:在操作指导控制系统中,计算机的输出不直接作用于生产对象,属于开环控制结构。计算机根据数学模型、控制算法对检测到的生产过程参数进行处理,计算出各控制量应有的较合适或最优的数值,供操作员参考,这时计算机就起到了操作指导的作用。 (2)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系统):DDC(Direct Digital Control)系统就是通过检测元件对一个或多个被控参数进行巡回检测,经输入通道送给微机,微机将检测结果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再进行控制运算,然后通过输出通道控制执行机构,使系统的被控参数达到预定的要求。DDC系统是闭环系统,是微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最普遍的一种应用形式。 (3)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SCC系统):SCC(Supervisory Computer Control)系统比DDC系统更接近生产变化的实际情况,因为在DDC系统中计算机只是代替模拟调节器进行控制,系统不能运行在最佳状态,而SCC系统不仅可以进行给定值控制,并且还可以进行顺序控制、最优控制以及自适应控制等SCC是操作指导控制系统和DDC系统的综合与发展。 5,说明嵌入式系统与一般微型计算机扩展系统的区别。 答:嵌入式计算机一般没有标准的硬件配置。嵌入式系统可采用多种类型的处理器和处理器结构。软硬件协同设计采用统一的工具描述,可合理划分系统软硬件,分配系统功能,在性能、成本、功耗等方面进行权衡折衷,获取更优化的设计。嵌入式系统多为低功耗系统。简单地说,就是嵌入式系统和微型计算机的扩展标准不大一样。 6,PLC控制系统有什么特点? 答:(1)可靠性高。由于PLC大都采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因而集成度高,再加上相应的保护电路及自诊断功能,因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2)编程容易。PLC的编程多采用继电器控制梯形图及命令语句,其数量比微型机指令要少得多,除中、高档PLC外,一般的小型PLC只有16条左右。由于梯形图形象而简单,因而编程容易掌握、使用方便,甚至不需要计算机专门知识,就可进行编程。 (3)组合灵活。由于PLC采用积木式结构,用户只需要简单地组合,便可灵活地改变控制系统的功能和规模,因此,可适用于任何控制系统。 (4)输入/输出功能模块齐全。PLC的最大优点之一,是针对不同的现场信号,均有相应的模块可与工业现场的器件直接连接,并通过总线与CPU主板连接。

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s)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对许多复杂的系统,难以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和用常规的控制理论去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而必须采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目的是,要由机器用类似于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引导求解过程。因此,在研究和设计智能系统时,主要注意力不放在数学公式的表达、计算和处理方面,而是放在对任务和现实模型的描述、符号和环境的识别以及知识库和推理机的开发上,即智能控制的关键问题不是设计常规控制器,而是研制智能机器的模型。此外,智能控制的核心在高层控制,即组织控制。高层控制是对实际环境或过程进行组织、决策和规划,以实现问题求解。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采用符号信息处理、启发式程序设计、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决策等有关技术。这些问题求解过程与人脑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可能把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以及系统科学中一些有关学科分支(如系统工程、系统学、运筹学、信息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适用于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智能控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它是自动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也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进行控制的研究领域。1965年,傅京孙首先提出把人工智能的启发式推理规则用于学习控制系统。1985年,在美国首次召开了智能控制学术讨论会。1987年又在美国召开了智能控制的首届国际学术会议,标志着智能控制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得到承认。智能控制具有交叉学科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和特点。 一个系统如果具有感知环境、不断获得信息以减小不确定性和计划、产生以及执行控制行为的能力,即称为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技术是在向人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人脑是一个超级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实时推理、决策、学习和记忆等功能,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控制环境。 智能控制与传统的或常规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常规控制往往包含在智能控制之中,智能控制也利用常规控制的方法来解决“低级”的控制问题,力图扩充常规控制方法并建立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更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控制问题。

浙工大过程控制实验报告

浙工大过程控制实验报告 202103120423徐天宇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一:系统认识及对象特性测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装置结构和组成及组态软件的组成使用。 2 熟悉智能仪表的使用及实验装置和软件的操作。 3熟悉单容液位过程的数学模型及阶跃响应曲线的实验方法。 4学会有实际测的得单容液位过程的阶跃响应曲线,用相关的方法分别确定它们的参数,辨识过程的数学模型。二实验内容 1 熟悉用MCGS组态的智能仪表过程控制系统。 2 用阶跃响应曲线测定单容液位过程的数学模型。三实验设备 1 AE2000B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 2 计算机,万用表各一台。 3 RS232-485转换器1只,串口线1根,实验连接线若干。四实验原理 如图1-1所示,设水箱的进水量为Q1,出水量为Q2,水箱的液面高度为h,出水阀V2固定于某一开度值。根据物料动态平衡的关系,求得: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求拉氏变换,得:

式中,T为水箱的时间常数(注意:阀V2的开度大小会影响到水箱的时间常数),T=R2*C,K=R2为单容对象的放大倍数, R1、R2分别为V1、V2阀的液阻,C 为水箱的容量系数。 阶跃响应曲线法是指通过调节过程的调节阀,使过程的控制输入产生一个阶跃变化,将被控量随时间变化的阶跃响应曲线记录下来,再根据测试记录的响应曲线求取输入输出之间的数学模型。本实验中输入为电动调节阀的开度给定值OP,通过改变电动调节阀的开度给定单容过程以阶跃变化的信号,输出为上水箱的液位高度h。电动调节阀的开度op通过组态软件界面有计算机传给智能仪表,有智能仪表输出范围为:0~100%。水箱液位高度有由传感变送器检测转换为4~20mA的标准信号,在经过智能仪表将该信号上传到计算机的组态中,由组态直接换算成高度值,在计算机窗口中显示。因此,单容液位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是包含了由执行结构到检测装置的所有液位单回路物理关系模型有上述机理建模可知,单容液位过程是带有时滞性的一阶惯性环节,电动调节阀的开度op,近似看成与流量Q1成正比,当电动调节阀的开度op为一常量作为阶跃信号时,该单容液位过程的阶跃响应为 需要说明的是表达式(2-3)是初始量为零的情况,如果是在一个稳定的过程下进行的阶跃响应,即输入量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叠加上op的变化,则输出表达式是对应原来输出值得基础上的增

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张惠

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张惠 发表时间:2019-06-10T14:14:59.7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作者:张惠李春生郭慧洁连丽锋 [导读] 智能控制技术弥补了传统控制技术的缺点,并将其自身优点发扬光大,使机电一体化系统更加完善,其作用运用在各个领域。 摘要: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十分迅速,智能控制被广泛应用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本文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它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节省了人工,提高工作效率,备受各行各业青睐。以推动工业发展为前提,阐述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 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组成包括驱动、机械、测试、控制、信息等方面,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综合技术也要随着时代去改变、去创新。其中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融入智能控制技术就是信息化的体现。智能控制技术弥补了传统控制技术的缺点,并将其自身优点发扬光大,使机电一体化系统更加完善,其作用运用在各个领域。 1机电一体化系统 我们通常所说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就是指最近兴起的一种用于微电子方面的技术,这个系统有机地对多项技术进行融合,其中就包括了机械、信息、电工、微电子、传感器等多项技术,依靠包括机械设备、计算机设备与电子元件在内的多项硬件构成,并依赖电子、微机还有通信等多项操作用于系统的软件构成,管控用于生产的系统还有设备。 我们将大部分应用于机电一体化成品和执行一体化的系统称为机电一体化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五个部分构件所构成,一是信息处理的构件,二是控制的构件,三是用于供应电力的构件,最后还有机械的构件和用于执行的构件。这个系统的应用在于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能源损耗,提高生产的精细程度。所以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性技术。 2智能控制技术 2.1数字控制技术 数字控制主要是应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将其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是对预定的产品精密的加工,加工过程中的问题可以进行自动处理,除此之外还可以检测作业环境。 2.2智能数控机床设备 数控机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智能控制技术,直接提高机床设备运行效率,保证精准性。将智能控制技术和数控机床相结合,芯片、CPU控制系统会在智能控制的作用下得到优化,提高产品质量。由此可见,将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机床设备,为其赋予智能性特点,全面提高机床工作效率,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与准确性,这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运行有重要作用。 2.3智能机器人(机械臂) 机器人技术在我国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十分复杂。例如应用在动力领域,不仅具有多变性,还呈现出使用领域的限制,对于环境感受传导,会应用到诸多传感器,增加接收的信息以及传感任务。如果应用智能控制技术,便可以将机器人技术进行优化,获得更好的效果。 3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 3.1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是当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智能控制可以模拟人的脑力劳动、动作以及专家的一系列智能活动,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机械制造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机械制造中对智能控制的应用,可有根据智能控制中的数据得出相关的结论,可以利用数学理念以及神经网络系统监控整个机械制造的过程,构建动态、立体的环境建设模型。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实现了智能学习、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智能传感器等方面技术的融合,推动了机械制造的数字化进程。 3.2应用在GPS农业机械系统中 随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不断完善,农业机械领域也运用了智能控制技术,使农业作业效率大大提升。要想农业机械的工作更加完美,绝对离不开GPS的应用。使用GPS定位系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气候、各种地区的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作物的其他信息采集起来,制作数据表格来作为农业方面的研究。将信息技术与GPS相结合,使GPS有着更加强大的功能,它可以将农业机械的位置坐标、农业现场的三维图像等等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时候大型农业作业需要很多的农业机械来集体运作,GPS定位将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3.3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机器人研发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在机器人研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人技术是当下高端技术之一。对机器人行为的控制,核心是要实现动力学控制,动力学理论具有非线性、实时变化性、高内聚性的特点。比如对于双足行走的机器人,我们可以将其看作动态二级倒立摆,体现了非线性的特点。在机器人的研发中还涉及繁杂的传感器信息数据,而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属于多变量系统,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要想机器人的平衡行动得到保障,就要同时执行多个命令,比如平衡调整命令、躲避障碍命令、规划动作命令等。传统的控制系统由于自身限制无法实现对机器人的全方位控制,而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 3.4在数控领域的应用 对于数控领域需求来说,数控机床的控制需求主要是依赖于传统的经典控制来建立部分模型,然而在模糊信息中,对于以往的经典控制离乱,没办法通过其进行建模,就是因为建模的一个条件是需要高准确度的信息,模糊推理规则的构建,模糊控制的实现,数据精确程度的降低,还有对加工步骤的不断改善,降低机床对运行环境的条件都是智能控制的应用。模糊理论,能够在数控系统中,通过轻微调节参数,有效地提高数控机床的性能,尤其是在适应性这一方面。而这一理论的基础,就是一体化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即智能控制。数控加工在算法方面有许多妙处,而插补计算就是其核心之一,然而在现实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取点加工信息,见的最多的加工信息就是包括多个方面,即起点,终点、线型等,在以往的加工系统中,位置软件在调控增益方面的表现往往不尽人意依据现有的技术条件,我们

智能控制技术复习题课后答案

一、填空题 1.智能控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例 如、、和。 1、交叉学科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飞行器控制 2.传统控制包括和。2、经典反馈控制现代理论控制 3.一个理想的智能控制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是、、和。 3 、学习功能适应功能自组织功能优化能力 4.智能控制中的三元论指的是:、和。 4、运筹学,人工智能,自动控制 5.近年来,进化论、、和等各门学科的发展给智能控制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并由此产生了各种智能控制方法。 5、神经网络模糊数学专家系统 6.智能控制方法比传统的控制方法更能适应对象的、和 。6、时变性非线性不确定性 7.傅京逊首次提出智能控制的概念,并归纳出的3种类型智能控制系统是 、和。 7、人作为控制器的控制系统、人机结合作为控制器的控制系统、无人参与的自主控 制系统 8、智能控制主要解决传统控制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其研究的对象具备的3个特点为、和。 8、不确定性、高度的非线性、复杂的任务要求 9.智能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有、、、 、和。 9、分级递阶控制系统,专家控制系统,神经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集成或者(复合)混合控制系统 10.智能控制的不确定性的模型包括两类:(1) ; (2) 。 10、(1)模型未知或知之甚少;(2)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11.控制论的三要素是:信息、反馈和控制。 12.建立一个实用的专家系统的步骤包括三个方面的设计,它们分别是、和。知识库的设计推理机的设计人机接口的设计13.专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和。知识库、推理机 14.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库包括了3类知识,它们分别为、、和。判断性规则控制性规则数据 15.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可采用的3种推理方式为推理、和推理。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智能控制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智能控制技术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智能化和 自动化的研究中得到普及。全新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的转变了以往的产业模式, 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本文就对机电一体化系 统中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的竞争力逐渐加大,市场经济环境 变得日益复杂。在这一经济发展背景下,各个行业只有不断优化自身的缺点、完 善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我国应用范围最广的 系统,对于一个工业大国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我们 要不断改进其不足,提高其可靠性与高效性。 1、智能控制概述 智能控制的目标在于无人参与的条件下,也能通过实现的程序来进行自动化 操作,驱动设备进行生产活动,实现程序目标。该项技术属于机械模拟的应用, 用计算机对人类控制模式进行了模仿和替代,在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要求下, 能够更加稳定的完成工作目标。同时,该项技术在现代化社会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传统控制模式对复杂系统控制无力的问题。该项技术由多个学科交叉 融合而成,综合了包括信息理论、统筹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自动化控 制理论等内容。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智能控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1) 智能控制的核心在高层控制,即组织级。2)智能控制器具有非线性特性。3)智 能控制具有变结构特点。4)智能控制器具有总体自寻优特性。5)智能控制系统 应能满足多样性目标的高性能要求。 现阶段,智能控制的主要类型包括集成或者混合(复合)控制、分级递阶控 制系统、专家控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以及进化计算与 遗传算法。相信在未来智能控制会取得更大的成果,尤其是在智能控制系统本身 的学习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强化之后,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工业生产质效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促进工业升级。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 2.1综合性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系统理论技术组成的复合型一体 化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包含工业生产中控制管理功能、机械生产功能、机械 检测功能等,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 2.2智能性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机械处理的现象,例如,微处理技 术的应用彻底的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方式,并且有效的提高了控制的精度。机电一 体化系统中的机械构成主要为仪表、传感器,通过对机械一体化系统中的参数调 整和设置可以使机电一体化系统发挥出不同的功能和特性,这一原因使机电一体 化系统的应用较为广泛。通过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传感器可以将自身收集的信息 反馈传输到中央处理器,实现智能化的处理方式。 2.3完整性 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包含了微处理器、传感器、动力系统、传输系统以及执 行构件等,所以机械一体化系统属于较为完善的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对多 种技术的有效融合,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为各个行业的工业生产提供更加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