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研究进展

白茶的研究进展
白茶的研究进展

2007年第2期

FUJIANCHAYE

白茶是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主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县。因制法独特,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

毫,色泽银白灰绿,故称“白茶”[1]

白茶依采摘标准不同分为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传统上,将采自大白茶或水仙品种嫩梢的肥壮芽头制成的成品称“银针”。采自大白茶或水仙品种嫩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成品称“白牡丹”或“水仙白”。采自菜茶群体的芽叶制成的成品称“贡眉”。由制“

银针”时采下的嫩梢经“抽针”后,剩下的叶片制成的成品称“寿眉”[2]

。现在生产的白茶品种主要有福鼎大毫、

福安大白、政和大白、福鼎大白等,已很少用水仙、

菜茶来生产白茶。

白茶以性清凉、退热、降火、祛暑的治病效果和清幽素雅的风格,在国内外市场素负声誉,尤受侨胞的喜爱。白茶现主销香港、德国、日本、荷兰、法国、澳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政和、松溪等地生产的白茶销区以香港等东南亚为主,福鼎等地生产的白茶以欧洲为主销市场。

长期以来,白茶主要作为外销茶叶销往海外,而内销极少,以致许多人不知道中国还有白茶。有关白茶的研究也较少,特别是白茶品质形成机理与白茶保健功能的有关研究尤其缺少。现就白茶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述,并就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白茶的发展史研究

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应该是最早的茶类,因为古人将茶叶晒干保存就类似现代白茶的生产方法。最早的有关白茶生产与品质的记载是明代田艺蘅所著的《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其中“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就是白茶的加工方法,并表明白茶的品质接近自然,品质良好。

许多茶叶文献中提到白茶都有讲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该书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书中所讲的白茶,包括三色细芽、银丝水芽都不是现代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而且其制作方法也与绿茶相同,这与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相同。

林今团就建阳白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认为现代白茶发源于建阳水吉,约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

(1772 ̄1782年),由肖乌奴的高祖创制。

从产品创始到商品形成,大体历经二、三十年。由于当时的白茶是以当地菜茶幼嫩芽叶采制而成,由于创制于建阳县漳墩南坑,因此俗称“南坑白”或“小白”,因其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并认为左宗棠所称“白亳”就是道光(1812年)后由水吉集散的南坑白茶。道光初年,水仙茶树被发现,后来引进大白茶树品种,于同治九年(1870年)左右,水吉(今建阳水吉镇)茶农以大叶茶芽制“银针”(芽茶),并首创“白牡丹”[3,4]。

张天福则认为,白茶的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传到水吉,再传到政和;先有银针,后有白牡丹、贡眉、寿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水仙白。最早是用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来制作白毫银针。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茶树被发现后,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于是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加工“

白毫银针”[5]

。清代周亮工所写的《

闽小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今名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国外,价高金蹲。”许多人认为其中的“绿雪芽”就是白茶。

据现在有限的茶叶史料推测,白茶真正成为一种茶类约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当时的白茶没有特殊的采摘要求,原料只有菜茶,所生产的白茶都统称“白毫”,最早的生产产地可能是在建阳水吉,但是福鼎太姥山一带很快也有了白毫的生产技术,并形成生产规模。一开始生产的“白毫”可能与“白牡丹”相似,但真正叫“白牡丹”可能是用大白茶作为生产原料之后,但是“

白牡丹”最早出现在哪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史料佐证。后来随着福鼎大白茶的发现与推广,福鼎人民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的芽生产“银针白毫”。至于“大白”“小白”“水仙白”的称呼应是各种茶树品种推广普及之后出现。

白茶的栽培研究白茶的种植与其他绿茶无多大差别,有关研究也多局限于总结白茶所用的品种等方面。上世纪60年代的福建白茶调查研究总结了制造白茶的茶树品种与茶树栽培技术,并对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水仙、菜茶的生物学性状、生产的白茶品质作

了较为详尽的总结[5]

。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编著的《茶树品种志》、

农业部农业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中对适制白茶的品种作了详细的介绍[6,7]。刘祖生、夏品恭、王有功、谭永济、陈乐生等对福鼎大白茶、歌乐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做了专门介绍[8,9,10,11,12,13,14]。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白茶标准综合体》中,收录的白茶茶树品种有武夷菜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水仙、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七个。该标准综合体还规范了茶树有性繁殖、茶树扦插育苗规程、茶

园建立与种植、茶园管理、低产茶园改造等内容[15]

。范金帅对政和东平白茶生态茶园建设进行了探讨[16]。3白茶采摘与鲜叶质量研究3.1白茶采摘技术研究

采摘直接关系到白茶的原料质量,张天福总结了银针、白牡丹、贡眉的采摘方法,并简要论述了采摘时间与品质、产量的

要:本文论述了白茶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白茶的发展史、种植技术、采摘与鲜

叶质量、白茶的加工、保健品质研究五个部分,最后提出了白茶未来研究要点。

关键词:白茶研究进展

白茶的研究进展

袁弟顺1,

郑金贵2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

2)

福建农林大学农产品品质研究所

福州350002)

综述

2007年第2期FUJIANCHAYE

关系,认为春茶的品质最佳,产量占50%左右,头一两轮适合制

作银针[5]。《

白茶标准综合体》没有按白茶的生产产品来规范采摘标准,而是规范了采摘与留养要求,以及按品种、树龄、季节

和茶树长势的采摘方法[15]

安徽农学院主编的《制茶学》以及施兆鹏主编的《茶叶加工学》等对白茶采摘标准及采摘方法都作

了详细论述[1,2]

3.2白茶鲜叶质量研究

前人曾对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菜茶、大白面的叶形、叶色、大小、百芽重等进行了调查,并测定了鲜叶的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的含量[17]。郭吉春检测了福云六号的白毫、茶身的主要生化成分,发现白毫的氨基酸含量高于茶身[18]

。叶宝存等比较了主要白茶品种的主要生化成分,认为福云七号的酯型儿茶素含量高,做白茶时要特别小心操作才不会引起红变[17]。《白茶标准综合体》中有白茶鲜叶质量和鲜叶验收

等级的规定,内容包括大白、

水仙白、小白的鲜叶质量等级、鲜叶制率、鲜叶验收归堆等[15]。4白茶的加工研究4.1白茶加工技术研究

有关白茶加工技术的文献较多,特别是在白茶初加工方面。张天福总结了福鼎银针、政和银针、大白、小白、水仙白的初加工与精加工方法,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技术指标,如并筛、付烘时的外观形态、失重率等[3]。《制茶学》、《

茶叶加工学》等对白茶加工的论述非常详尽,并且按各加工品种进行论述,而且包含

了新工艺白茶的内容[1,2]。《

白茶标准综合体》对白茶的通用技术进行了规范,内容有初加工、精加工两个部分,但没有按加工品种分别论述,也缺乏新工艺白茶和加温萎凋的技术资料。陈清水、陈建和总结了白茶热风萎凋的技术方法、设备要求[19,20]。张丽宏对白茶品质的调控进行了研究[21]。吴英华总结了新工艺白茶的初制方法与技术要领[22]。林仕凤等专门介绍了福鼎白毫银针的制作方法[23]。黄国资还研究了英红九号加工白茶的技术方法[24]。

目前虽然有许多用白茶进行深加工的化妆品、日用品等,但尚未有关白茶深加工的研究报道。4.2白茶的加工化学

4.2.1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

一般认为白茶萎凋前期,由于芽叶失水,细胞原生质透性增加,酶因叶绿素的解体得以释放,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提高[25,26]。白茶加温萎凋多酚氧化酶有三个高峰,分别在萎凋后的4h、16h、28h,过氧化物酶在萎凋后的12h有一

个高峰[17,26]

。白茶自然萎凋后的30h、54h,多酚氧化酶活性有两

个高峰[27]

。萎凋后期由于产物抑制、酶蛋白自解,酶活性减弱。烘干后,酶失活。4.2.2主要色素

白茶加温萎凋过程中,叶绿素总量减少了7.7%,主要是叶绿素a减少。在干燥过程中,叶绿素a、叶绿素b都减少,烘干减少

量大于晾干[17]

。白茶萎凋过程中,胡萝卜素、叶黄素、及多酚类的

氧化产物参与了白茶的色泽形成,形成了白茶的标准色泽[26]。4.2.3多酚类物质

白茶萎凋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量逐渐减少。自然萎凋中可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减少了36%左右[26],儿茶素总量减少了约

49%,其中L-GC、D,L-GC、L-EGCG减少幅度最大[17]。

刘谊健、郭玉琼的研究认为,白茶萎凋前期由于部分糖代谢转化为多酚类代谢造成了茶多酚含量上升,后期茶多酚则逐渐下降[29]。4.2.4氨基酸

白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含量总体上升,但在萎凋中期,由于氨基酸与邻醌作用生成醛,氨基酸含量比前期下降[26]。叶宝存等检测了白茶自然萎凋过程中各氨基酸组分的变化,认为含

量多的氨基酸变化较大,如茶氨酸含量减少,而含量少的氨基酸前期增加较多[17]。而赵和涛的研究结果显示,白毫银针的氨

基酸总量达到4.95%,其中茶氨酸含量为3.00%[28]。

刘谊健、郭玉琼的研究结果显示白茶加工中的氨基酸含量大幅度上升,其中福云六号品种将近增加100%[29]。4.2.5其他物质变化

白茶自然萎凋过程中,由于呼吸消耗,干物质量减少4.2% ̄4.5%,总糖减少一半以上[17]。呼吸消耗也促使水浸出物的含量下降[29]。白茶萎凋过程,低沸点芳香物质在萎凋前期明显减少,中期有所增加,后期再度下降,而中、高沸点的香气成分以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明显增加[17]。4.3白茶主要生化成分研究

顾谦、叶宝存等比较了白毫银针、白牡丹、白云雪芽的主要生化成分,氨基酸含量差别较大,分别是4956.6mg/100g、

5044.61mg/100g、1396.18mg/100g,而银针、

白牡丹的茶红素含量高达7.78%和10.89%[17]。5白茶的品质鉴定研究

湖南农学院主编的《茶叶审评与检验》以及陆松侯、施兆鹏主编的《茶叶审评与检验》中对白茶审评有较为详尽的论述[30,31]。蔡良绥对白茶的审评要点进行了探讨[31,32]。6白茶的保健品质研究

杨伟丽等采用同地点、同品种、同嫩度的鲜叶,同时加工成六种茶类的茶样,分析比较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认为白茶加工工艺有利于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其中氨基酸比鲜叶增加将近l倍,且比其余五类茶含量高1.13~2.25倍,黄酮升高了

16.2倍[33]

。刘国根等用ESR法测定了黄茶、

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苦丁茶、七叶参的自由基含量,探讨了不同茶类自由基含量产生差异的原因。对茶叶主要功能性成分,白茶自由基含量最低,并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白茶仅通过日晒、烘干两道工序,加工时温度较低,因此,能保留较多的多酚类物质,降低了多酚类的氧化程度[34]。GilbertoSantana-Rios等研究结果表明白茶杀菌效果比绿茶好,白茶提取物能对沙门氏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Wan-MohaizaDashwood等研究认为白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衰老、抑制皮肤癌的作用[35,36,37,38]。陈玉春等研究表明白茶能显著提高试验小鼠血清EPO水平,提高幅度

是5%西洋参的1.4 ̄1.8倍。而血清EPO具有存活因子、

分化原、和分裂原三重生物活性,对红细胞生成起关键作用,白茶能促进试验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CSFs,增加幅度为34.5% ̄152.3%,从而延长细胞寿命、增加RNA和蛋白质合成[39,40,41,42]。7未来研究要点

作为中国传统的六大茶类,有关白茶的研究资料少,而且缺乏系统性。《福建白茶调查研究》完成于上世纪60年代,是当时有关白茶的最系统的资料,其许多数据在现在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白茶标准综合体》是规范白茶生产的地方性法规,其存在的问题较多,许多规范脱离了白茶的生产实际,例如规定白茶的水分小于9%-

11%,就容易造成白茶水分、

微生物超标;此外,目前白茶多用大白来生产,水仙白、小白的比例已非常少,而标准中有关水仙白、小白的规范还较多。

因此,根据白茶的生产特点和研究现状未来的研究要点主要有:

首先是有关白茶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如白茶等级的品质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萎凋方法、方式形成的白茶品质差异及其原因等。

其次是影响白茶品质的关键因子研究,例如白茶产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对白茶品质影响;白茶原料的品种差异以及茶叶生产季节的差异;萎凋温度、湿度、时间对白茶品质的影响;烘

综述

2007年第2期

FUJIANCHAYE

干对白茶品质影响等。最终形成白茶生产体系的技术指标。

第三是白茶的保健品质及其机理研究,国内外有关白茶的保健功能研究表明白茶有特殊的保健功效,并认为原因是白茶的加工工序简单,但是由于所用的研究材料是用不同的茶类,未能说明白茶生产工艺对白茶保健品质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展白茶保健机理的研究,探讨形成白茶保健品质的原因,为白茶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是白茶的品质调控研究,内容包括白茶萎凋的环境控制、白茶卫生质量控制、白茶保健品质控制等。由于传统加工方

法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大,品质不理想。

如自然萎凋、复式萎凋都是靠天吃饭,遇到连续阴雨、

或高温、高湿的天气,就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白茶。室内加温萎凋虽然部分改进了加工条件,但全凭经验操作,加工品质不稳定,缺乏科学的品质控制技术体系。因此根据白茶品质形成机理,形成稳定和提高白茶品质

的加工技术体系,解决靠天制茶、

靠经验制茶的问题,对于稳定和提高白茶品质,促进白茶生产有重要意义。传统白茶外形粗

松,不耐贮藏,增加运输、

包装成本,影响了白茶的发展,新工艺白茶虽然改进了白茶的外型与风味,但外型还不够紧结,而且氧化过重,影响白茶特有的风味和保健功能,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保持传统白茶特有风味的同时,改进白茶的外型,满足生产高级白茶和深加工的需要。传统白茶的生产特点容易造成微生物超标,建立符合要求的白茶卫生质量控制体系是白茶发展的重要课题。

第五是白茶的深加工研究,随着白茶保健功能研究的深入,白茶活性物质的提取提纯与开发利用是白茶增值的重要途径。此外白茶速溶茶、浓缩茶水的开发,白茶饮料的生产是扩大白茶消费的必由之路。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作者在读博士期间,在指导老师、农产品品质学专家郑金贵教授指导下开展了白茶品质的系统研究,并将部分研究结果收录到《中国白茶》一书中(该书已于2006年9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获福建省优秀著作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施兆鹏.1997.茶叶加工学(第三版).北京:农业出版社

[2]安徽农学院.1999.制茶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林今团.1999.建阳白茶初考.福建茶叶,(3):40-42

[4]林今团.2002.建阳茶业传说之二-白茶始祖的兴衰.福建茶叶,(1)

[5]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张天福选集,93-112

[6]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著.1980.茶树品种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7]农业部农业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90.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刘祖生.政和大白茶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浙江农业科学.1964(11)

[9]夏品恭.1982.福鼎大白茶.福建茶叶,(2)

[10]夏品恭.1992.歌乐茶及其栽培利用.福建茶叶,(3)[11]王功有.1988.政和大白茶的合理采摘.福建茶叶,(2)

[12]谭永济.1987.福鼎大毫茶--三倍体茶树良种.中国茶叶,

(5)

[13]谭永济.1987.三倍体茶树良种--福建水仙.中国种业,(2)

[14]陈乐生.1994.福安大白茶的性状及其栽培、

采制技术.茶业通报,(4)

[15]DB35/T152.1~.17-2001白茶标准综合体.福建省质量技术

监督局发布

[16]范金帅.2005.政和东平白茶生态茶园建设思考.茶叶科学

技术,(3)

[17]顾谦、

陆锦时、叶宝存,等.2002.茶叶化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8]郭吉春.福建雪芽,茶叶科学简报,1984

[19]陈清水.1988.人工控制白茶萎凋的设备组合研究.福建茶叶,(2)

[20]陈建和.1999.谈谈白茶热风萎凋的技术.福建茶叶,(4):

13-14

[21].张丽宏.1994.再探白茶品质的调控.中国茶叶加工,(4):27

[22]吴英华.1989.采用新工艺生产白茶的初制特点.福建茶叶,(1):35-36

[23]林佐凤,林德叶.1999.福鼎白毫银针.茶叶科学技术,(2):38-39

[24]黄国资.英红九号加工白茶的技术指标研究.广东茶业,1996,(2)

[25]安徽农学院主编.1984.茶叶生物化学(第二版).北京:农业

出版社

[26]宛晓春.2003.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7]陈洪德,张育松,郑金凯.浅析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福建茶叶,1995(1)

[28]赵和涛.我国各名茶和茶类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组成.氨基酸杂志,1989(3)

[29]刘谊健,郭玉琼,詹梓金.2003.白茶制作过程主要化学成分转化与品质形成探讨.福建茶叶,(4):13-14

[30]湖南农学院主编.1985.茶叶审评与检验.北京:农业出版社[31]蔡良绥.白茶审评要点.中国茶叶,2005(02)[32]蔡良绥.浅谈白茶的审评.福建茶叶,2005(01)

[33]杨伟丽,肖文军,邓克尼.2001.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7(5):384-386

[34]刘国根,罗泽民,邱冠周等.1999.茶叶中自由基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5(4):290-290

[35]Santana-RiosG,OrnerGA,XuM,Izquierdo-PulidoM,

DashwoodRH.2001.Inhibitionbywhiteteaof2-amino-1-methyl-6-phenylimidazo[4,5-b]pyridine-inducedcolonicaberrantcryptsintheF344rat.NutritionandCancer.41(1-2):98-103

[36]Santana-RiosG,OrnerGA,AmantanaA,ProvostC,WuSY,DashwoodRH.2001.PotentantimutagenicactivityofwhiteteaincomparisonwithgreenteaintheSalmonellaassay[J].Mu-tationRescarch.495(1-2):61-74

[37]DashwoodWM,OrnerGA,dashwoodRH.2002.Inhibitionofβ-catenin/Tcfactivitybywhitetea,greentea,and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minorcontributionofH2O2atphysioligicallyrelevantEGCGconcentrations[J].Biochemical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296(3):584-8.

[38]RoderickH,Dashwood.2002.WhiteTea-ANewCancerInhibitor[J].FoodsFoodIngredientsJ.Jpn.:19-25

[39]陈玉春,高依卿.1993.5类茶叶对ConA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3H-TdR掺入的影响.茶叶科学,13(2):157-160

[40]陈玉春,王碧英.1998.白茶对小鼠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影响.茶叶科学,18(1):159-160

[41]陈玉春.1994.5类茶叶对正常和血虚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间素-2的影响.茶叶科学,14(1):59-64

[42]陈玉春.1994.红茶和白茶影响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集落刺激因子的实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4(4):22-24

综述

2016-2021年安吉白茶行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2016-2021年安吉白茶行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杭州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

报告目录 报告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第一章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安吉白茶行业定义 第二节安吉白茶行业基本特点 第三节安吉白茶行业分类 第四节安吉白茶行业统计标准 一、统计部门和统计口径 二、行业主要统计方法介绍 三、行业涵盖数据种类介绍 第五节安吉白茶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赢利性 二、成长速度 三、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第二章全球安吉白茶行业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一、全球安吉白茶行业供给情况分析 二、全球安吉白茶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第三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主要国家及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一、欧洲 二、美国 三、日本 第四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第三章 2011-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国际贸易环境 第二节 2011-2015年安吉白茶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政策影响分析 二、相关行业标准分析 三、行业发展规划 第三节技术环境分析 一、主要生产技术分析 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2011-2015年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章中国安吉白茶行业市场总体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中国安吉白茶行业规模情况分析 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 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 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 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 第三节 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区域市场规模分析 一、2015年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5年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三、2015年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四、2015年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五、2015年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六、2015年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第四节 2016-2021年中国安吉白茶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我国安吉白茶产品区域规模预测(图表模型,具体数值以报告内容为准)

安吉白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陆文渊

25 安吉白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陆文渊1*,钱文春1,赖建红2,楼黎静1 (1.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 湖州 313000; 2.安吉县农业局,浙江 安吉 313300) 摘要:本文从安吉白茶产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安吉白茶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安吉白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安吉白茶;白叶一号;产业;发展对策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Anji Baicha Industry LU Wen-yuan 1*, QIAN Wen-chun 1, LAI Jian-hong 2, LOU Li-jing 1, (1. Huzhou Economic Crops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tation ,Huzhou ,Zhejiang 313000,China ; 2. Anji Agriculture Bureau ,Anji ,Zhejiang 313300,China) Abstract : the problems in front of Anji baicha industry we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were provided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Anji baicha industry. Key words: Anji baicha; baiye-1;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measures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为典型的丘陵山区,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69%和73%,被人称之为是气净、水净、土净、音净的“四净”之地,气候和生态条件都十分优越,历来是著名的优质茶产区[1]。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3.9万亩,其中安吉白茶10万亩,2011年茶叶总产量4400 t ,产值12.5亿元。 1 安吉白茶的特点 安吉白茶(白叶一号)品种早春幼嫩芽叶失绿呈玉白色,经脉翠绿,以一芽二叶为最白,春茶后期随着气温升高,光照增强,叶色逐渐转化为花白相间,夏秋茶为绿色。安吉白茶以叶白、脉绿、香郁、味醇独树一帜,其外形条索细紧,形似凤羽,色如玉霜,光亮油润,香气馥郁,滋味鲜爽甘甜,汤色鹅黄,清澈明亮,叶白脉绿[1-5]。 安吉白茶富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高达6.25%~10.6%,高于普通绿茶的3~5倍,罕见的高氨低酚是安吉白茶香高味鲜的品质基础。研究表明安吉白茶,对保护神经细胞、降低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都具有很强的保健功能[2]。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评价安吉白茶:“集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 2 安吉白茶产业的发展历程 安吉白茶是上世纪八十年初由科研人员在天荒坪大溪村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发现的一棵野生茶树,相传树龄已有千年,追根溯源宋徽宗《大观茶论》明确了安吉白茶的“原产地”[3]。安吉白茶通过无性繁殖、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通过成立安吉县白茶开发领导小组、申报证明商标、制定安吉白茶标准、成立安吉白茶协会、母子商标管理模式、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等,发展到现在拥有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1000 t ,年产值超11.6亿元,从业人员二十万之众,形成了1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生产和加工大户,成立了31家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了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竞争的有序化。安吉白茶产业现已成为安吉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 基金项目:湖州市2010年一般科研(新农村建设)计划项目(2010YN05)。 作者简介:陆文渊(1982-),男,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技术指导与推广工作。 茶叶科学技术 2012(1):25~27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六大茶类的起源

六大茶类的起源 六大茶类的起源,你知道吗?2014-08-17 更多精彩在这中国茶网茶树的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漫长历史了。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自从四五千年前我国发现茶树并利用茶叶后,饮茶习惯和茶叶生产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传入了世界各国,因此中国被誉为“茶的故乡”。中国茶的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传说第一个品尝茶树的鲜叶并发现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是神农氏,在神农时期原始农业主要还是靠采集野生植物,然后熬成稀粥使用。所以茶最初并没有当做饮品,而是采食鲜叶,被当做果腹的树叶。到了春秋时期,《晏子春秋》一书中有写以茶作餐菜的记载。到三国时,魏国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者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两晋时期《晋书》中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生煮羹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同时茶也被当做药,就像采集其它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从汉代开始,渐有了饮茶的记载,此时茶已被当做饮品使用,两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风俗的兴起期,而至三国时期,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者烘干,饮用时,研末冲泡,加佐料和作羹饮。但初步加工的饼茶仍

有浓厚的青草味,于是革新工艺,发明了“将茶的鲜叶洗涤、蒸后碎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的蒸青制茶法。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宋代制茶出现了研膏茶、蜡面茶,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团饼茶在制作工序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团饼茶制作工程中在蒸青后要用冷水冲洗使之冷却,并会压榨水分,则茶汁也会随之被榨去,失去了茶的真味,而散茶则避免了这个缺点。近代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等一系列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由炒青绿茶演变而制成了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利用六大基本茶类作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为再加 工茶类。下面就是六大茶类起源的先后顺序:绿茶起源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今汉中、安康一

湖州白茶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湖州白茶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摘要]白茶是湖州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市场上白茶行业的竞争者与日俱增。调查表明,湖州白茶产业部分白茶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方式陈旧,缺乏开拓市场的主动性。应通过建立湖州白茶统一品牌,提高湖州白茶品质,加强对外宣传等措施,提高湖州白茶在国内外的声誉和知名度,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湖州白茶;茶文化;品牌建设;市场拓展 白茶作为我国加工历史最早的茶类,其起源比绿茶至少要早两千多年,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湖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白茶文化也是祖国茶文化的精髓之一。湖州作为白茶产区,不仅茶文化资源十分丰厚,而且白茶生产资源也很丰富。近年来湖州的白茶产业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湖州的白茶产业缺乏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和能带动整个白茶产业的大品牌,也未能建立一个能适应大众消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规模市场。 虽然湖州白茶在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知名度在逐步提升,但在国内外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通过白茶产业的开发,不仅能促进白茶主产区的经济,同时也能带动湖州整体经济的发展,例如带动茶区旅游经济、茶艺茶馆产业和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湖州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湖州白茶的竞争优势,采取准确的品牌管理和市场拓展策略,促进湖州白茶产业发

展。 一、湖州白茶的品牌建设及市场拓展现状 近年来,湖州的白茶产业蓬勃发展。从种植范围来看:湖州白茶的主产区从原来的安吉溪龙一带扩大到安吉全县、长兴和平地区、吴兴的埭溪和妙西、德清的莫干山区,目前白茶的种植遍布湖州的大部分丘陵地带。 但目前湖州白茶产业总体而言品牌概念混杂,各地区各自拥有自己的品牌管理模式,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品牌。很多茶企业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白茶街进行销售,等顾客自己上门,不愿意花钱做广告,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市场拓展措施。湖州的白茶生产企业大都采用等客上门的方式销售白茶,生产企业和茶农缺乏开拓市场的主动性。现在安吉、长兴等地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白茶销售和批发市场,但销售市场规模不大。目前湖州还没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白茶销售市场。 (一)品牌管理模式复杂,品牌概念混乱,营销理念落后 湖州白茶重点产区以安吉全县和长兴和平地区为主。其中安吉白茶采取的品牌管理模式是“母子”品牌管理模式,即“安吉白茶”作为整个安吉县白茶的母品牌,而企业自主创立的品牌则为子品牌。继承并发展了安吉县的品牌管理模式,长兴县和平镇则采取了“母子孙”的品牌管理模式,母品牌为长兴统一品牌“紫笋白茶”,子品牌为和平镇白茶品牌“兰芽白”,另外还有一个孙品牌,即企业的自创品牌。这两种品牌管理模式导致一种茶叶有两个乃至三个

我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一点理解

我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一点理解 By cy 因为父母的缘故,喝茶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初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喝水的方式;现在,才终于理解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深入到历史和社会之中,深入到我们的情感和和生活之中。 第一次听说陆羽是在初中的时候,活动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知识,自然也少不了陆羽和他的《茶经》。开始只是出于好奇看了看那篇不长的古文,觉得不过尔尔,好像并没有想想中的那么惊人。平实的语言,简单的介绍,并不像想象中的文采斐然,意味深远。可是,那么一篇小文就这样流传下来,作为对于茶和茶文化的经典阐释。那时,我其实更喜欢裴汶的《茶述》:“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国人寄托于茶中的眷恋。人们喝茶,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多的有着情感上的依恋或者说是文化上的解读。而我曾以为,《茶经》似乎并没有对于文化的解读。 再读《茶经》是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带着老师给的任务出差到安吉,品着当地的白茶,想着西湖的龙井——喝了这么多年的茶,龙井只是品尝过几次,但就那么几次,却是让我一直恋恋不忘的——这次总算是走到了西湖边,总要买点喝喝。可是其实我对于茶叶的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如何判断茶叶的优良,实在是处于文盲的状态。在我的意识中,茶叶的品质虽然有高下之别,但是那些天价的茶总有些过分的夸张,不过是商业炒作的结果。无非是树上的一些小叶子,不该贵的那么离谱的。为了不在买茶的过程中受骗,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关于安吉白茶与西湖龙井的相关内容。我翻着一页页的介绍,突然想起茶不仅是我们口中的饮品,也是那些美丽的传说,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纽带,是心情的寄托,也是茶农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它深入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于是,我再次阅读了《茶经》。这一次,多少有些惊叹。学习了四年文化人类学之后,再读从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几乎各个方面介绍了茶的《茶经》,以一种客位的角度来审视与茶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在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茶文化以茶作为符号基础,系统的整合,为人们所共享,代代沿袭。这些,刚好满足了“文化”所有的特征。 选择中国茶文化的课程,一个方面是我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导师的指定。研究区域中茶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作物品种,直接影响着茶农的生活质量。而不同茶叶品种的比较,和与茶叶种植和生产相关的文化特征也是茶叶产地重要的社会文化特质。而这方面的研究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还是空白。带着这样的任

白茶的研究进展

2007年第2期 FUJIANCHAYE 白茶是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主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县。因制法独特,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 毫,色泽银白灰绿,故称“白茶”[1] 。 白茶依采摘标准不同分为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传统上,将采自大白茶或水仙品种嫩梢的肥壮芽头制成的成品称“银针”。采自大白茶或水仙品种嫩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成品称“白牡丹”或“水仙白”。采自菜茶群体的芽叶制成的成品称“贡眉”。由制“ 银针”时采下的嫩梢经“抽针”后,剩下的叶片制成的成品称“寿眉”[2] 。现在生产的白茶品种主要有福鼎大毫、 福安大白、政和大白、福鼎大白等,已很少用水仙、 菜茶来生产白茶。 白茶以性清凉、退热、降火、祛暑的治病效果和清幽素雅的风格,在国内外市场素负声誉,尤受侨胞的喜爱。白茶现主销香港、德国、日本、荷兰、法国、澳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政和、松溪等地生产的白茶销区以香港等东南亚为主,福鼎等地生产的白茶以欧洲为主销市场。 长期以来,白茶主要作为外销茶叶销往海外,而内销极少,以致许多人不知道中国还有白茶。有关白茶的研究也较少,特别是白茶品质形成机理与白茶保健功能的有关研究尤其缺少。现就白茶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述,并就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白茶的发展史研究 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应该是最早的茶类,因为古人将茶叶晒干保存就类似现代白茶的生产方法。最早的有关白茶生产与品质的记载是明代田艺蘅所著的《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其中“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就是白茶的加工方法,并表明白茶的品质接近自然,品质良好。 许多茶叶文献中提到白茶都有讲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该书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书中所讲的白茶,包括三色细芽、银丝水芽都不是现代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而且其制作方法也与绿茶相同,这与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相同。 林今团就建阳白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认为现代白茶发源于建阳水吉,约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 (1772 ̄1782年),由肖乌奴的高祖创制。 从产品创始到商品形成,大体历经二、三十年。由于当时的白茶是以当地菜茶幼嫩芽叶采制而成,由于创制于建阳县漳墩南坑,因此俗称“南坑白”或“小白”,因其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并认为左宗棠所称“白亳”就是道光(1812年)后由水吉集散的南坑白茶。道光初年,水仙茶树被发现,后来引进大白茶树品种,于同治九年(1870年)左右,水吉(今建阳水吉镇)茶农以大叶茶芽制“银针”(芽茶),并首创“白牡丹”[3,4]。 张天福则认为,白茶的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传到水吉,再传到政和;先有银针,后有白牡丹、贡眉、寿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水仙白。最早是用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来制作白毫银针。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茶树被发现后,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于是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加工“ 白毫银针”[5] 。清代周亮工所写的《 闽小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今名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国外,价高金蹲。”许多人认为其中的“绿雪芽”就是白茶。 据现在有限的茶叶史料推测,白茶真正成为一种茶类约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当时的白茶没有特殊的采摘要求,原料只有菜茶,所生产的白茶都统称“白毫”,最早的生产产地可能是在建阳水吉,但是福鼎太姥山一带很快也有了白毫的生产技术,并形成生产规模。一开始生产的“白毫”可能与“白牡丹”相似,但真正叫“白牡丹”可能是用大白茶作为生产原料之后,但是“ 白牡丹”最早出现在哪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史料佐证。后来随着福鼎大白茶的发现与推广,福鼎人民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的芽生产“银针白毫”。至于“大白”“小白”“水仙白”的称呼应是各种茶树品种推广普及之后出现。 2 白茶的栽培研究白茶的种植与其他绿茶无多大差别,有关研究也多局限于总结白茶所用的品种等方面。上世纪60年代的福建白茶调查研究总结了制造白茶的茶树品种与茶树栽培技术,并对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水仙、菜茶的生物学性状、生产的白茶品质作 了较为详尽的总结[5] 。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编著的《茶树品种志》、 农业部农业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中对适制白茶的品种作了详细的介绍[6,7]。刘祖生、夏品恭、王有功、谭永济、陈乐生等对福鼎大白茶、歌乐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做了专门介绍[8,9,10,11,12,13,14]。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白茶标准综合体》中,收录的白茶茶树品种有武夷菜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水仙、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七个。该标准综合体还规范了茶树有性繁殖、茶树扦插育苗规程、茶 园建立与种植、茶园管理、低产茶园改造等内容[15] 。范金帅对政和东平白茶生态茶园建设进行了探讨[16]。3白茶采摘与鲜叶质量研究3.1白茶采摘技术研究 采摘直接关系到白茶的原料质量,张天福总结了银针、白牡丹、贡眉的采摘方法,并简要论述了采摘时间与品质、产量的 摘 要:本文论述了白茶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白茶的发展史、种植技术、采摘与鲜 叶质量、白茶的加工、保健品质研究五个部分,最后提出了白茶未来研究要点。 关键词:白茶研究进展 白茶的研究进展 袁弟顺1, 2 郑金贵2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 2) 福建农林大学农产品品质研究所 福州350002) 综述 2

关于黄金白茶

黄金白茶 一、网络释义 黄金芽茶叶编辑 黄金芽身世很传奇黄金芽茶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浙江余姚三七市德氏家茶场场长张完林在附近茶叶地中偶然发现的。经过十多年的选育,在余姚相关部门和浙江大学的支持下,先后系统地完成了繁育特性、应用领域、产业化关键技术等研究。由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余姚市德氏家茶场、余姚市林特总站等单位经过近十年时间选育而成,现在已经被引种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珍稀名茶种质资源圃内。 大家印象中的新鲜茶树叶子都是绿色的,白化茶是一种十分珍稀的茶树种质资源,迄今尚未开展过系统的资源发掘和研究,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白化茶品种也只有安吉白茶。现在,农业科研部门成功培育出了“黄金芽”这一新品种,它是珍稀白化茶树种质资源品种,是国内目前培育成的惟一黄色变异茶种。“黄金芽”最大的特点“三黄”:干茶亮黄、汤色明黄、叶底纯黄。 茶味道特别鲜美: 据了解,根据测定,黄金芽氨基酸含量高达9%,而白茶的氨基酸含量为5~7%,普通茶的氨基酸含量为3~4%;黄金芽性状稳定,叶片呈金黄色,而白茶气温达到25℃时叶片由白转绿,性状不稳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表示,一般来说,由于夏季光照强烈,茶叶当中茶多酚含量较多,而氨基酸却很少,因此一般茶很难卖出好价钱,茶农一般采摘完春茶就完事了。黄金芽一年三季均可采制,而且即使在夏秋季节品质也不逊于其他春茶,可作为高档珍奇茶品来开发。 二、产品价格 在阿里巴巴上面询问了几个安吉茶商,大致给的价格1800-10000不等。大多数茶商还没有这个品种,还算是比较有潜力的茶种。给几家搜到的参考: 1、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738624.html,/offer/1210140112.html?spm=a261b.2187593.0.0 2、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738624.html,/offer/36997341162.html?spm=a261b.2187593.0.0 三、收集资料 黄金白茶产地在浙江安吉,那里有一个“茶研所”,而白茶,正是农业方面的科技产业。白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外型成功,营养多。最近进过来的茶叶有两个品种,一是黄化品种(黄金叶),一是黄化中间品种(黄金翠芽),都是科技产物。 今年的白茶尤其稀有,多数白茶在变异后就会退化,由于去年的干旱,今年的白茶质量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今年的白茶出产量也低

微生物对茶叶中嘌呤生物碱代谢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对茶叶中嘌呤生物碱代谢的研究进展 马存强1,杨 超1,周斌星1,2,*,任小盈1,李 静1,李发志3 (1.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3.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茶叶技术推广站,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嘌呤碱是茶叶中重要的内含物质,常应用于医疗保健和食品饮料等行业。在黑茶渥堆和茶叶微生物发酵期间嘌呤碱出现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为探究微生物与嘌呤碱代谢的关系,本文对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不同微生物单菌种发酵对嘌呤碱含量和种类影响不一,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能显著提高茶叶中咖啡碱含量;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 )、乳酸菌(Lactobacillus )、醋酸型乳酸菌(acetic acid Lactobacillus )等对嘌呤碱含量影响不大;酵母菌(yeast )、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对咖啡碱有降低作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对嘌呤碱代谢影响存在争议;咖啡碱与茶叶碱存在消长关系。关键词:茶叶;微生物;嘌呤碱;咖啡碱;代谢 Recent Progress in Microbial Metabolism of Purine Alkaloids in Fermented Tea MA Cun-qiang 1, YANG Chao 1, ZHOU Bin-xing 1,2,*, REN Xiao-ying 1, LI Jing 1, LI Fa-zhi 3 (1. LongRun Pu-erh Tea Colleg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2. College of Tea and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3. Yunnan Province Baoshan City Longyang Tea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 Baoshan 678000, China) Abstract: As important substances present in tea, purine alkaloids are often employed in medicine and health care as well as drinks. The kinds and contents of purine alkaloids are potentially changed during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f tea. After reviewing recent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of microorganisms with the metabolism of purine alkaloids in fermented tea,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different strains, when used individually to ferment tea,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kinds and contents of purine alkaloids. 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an substantially enhance caffeine contents in tea, Aspergillus fumigatu , Lactobacillus , and acetic acid Lactobacillus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contents purine alkaloids, and yeast and Aspergillus sydowii NRRL 250 can reduce caffeine contents. However, the effect of Aspergillus niger on purine alkaloid metabolism remains controversial. In addition, a trade-off relationship between caffeine and theophylline exists during tea fermentation. Key words: tea; microorganism; purine alkaloids; caffeine; metabolism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4)21-0292-05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421057 收稿日期:2013-12-27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58B03);保山市科技项目-保山市特种茶叶开发与研究项目作者简介:马存强(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与综合利用。E-mail :macunqiang1208@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738624.html, *通信作者:周斌星(196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E-mail :bxzhou01@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738624.html, 茶叶年人均消费量已达0.5 kg ,已经超过咖啡、啤酒、葡萄酒和碳酸饮料,成为第一大饮料[1]。这得益于人们对茶叶保健功效的认识和认可。大量在人体、动物和实验室状态下的研究表明,茶叶具有减少腰部脂肪堆积[2]、抗炎杀菌[2-3]、抗氧化[4]、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机率[5]和一定的防癌抗癌[6-8]等功效作用。这得益于茶叶中的功能成分,如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氨基酸等。嘌呤类生物碱亦是茶叶中重要的呈味物质和功能成分。 1 茶叶中嘌呤生物碱的种类和功效 茶叶生物碱主要为嘌呤类生物碱以及少量的嘧啶类生物碱。嘌呤类生物碱有咖啡碱(1,3,7-三甲基黄嘌呤,caffeine )、茶碱(1,3-二甲基黄嘌呤,theophylline )、可可碱(3,7-二甲基黄嘌呤,theobromine )、黄嘌呤(xanthine )、次黄嘌呤(hypoxanthine )、拟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paraxanthine ),以及在云南省苦茶中首次分离出的苦茶碱(1,3,7,9-四甲基尿酸,

白茶市场环境swot分析资料

白茶市场环境SWOT分析 组员:B12040426 姚艽佼 B12040418 胡艺馨 B12040421 李美晶

一、市场状况 由于白茶味道清淡,不如绿茶清爽,更不及乌龙茶醇香,因此白茶发展初期的销量与乌龙茶和绿茶相比滞后得多。而如今,2014年第七届中国茶叶博览交易会上,白茶逆势而上,销量及价格都呈现大幅度增长。因白茶具有暖胃等养生保健功效,在各种茶展上,白茶都很吃香,展位也占到参展商的七成以上。 二、市场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分析 1、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安吉县是白茶的主要种植区,区域条件优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杭州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是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水源清洁,土壤肥沃,温度适宜,远离污染源,具有生产A级绿色产品以上的环境条件,拥有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所需的优越生态环境。 (2)白茶具有独特功效 白茶具有三降三抗功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和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有着其独特的保健功效。 (3)加工工艺和管理模式日臻成熟 生产加工逐步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工艺的有机结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实现对全县茶园、茶农、茶企的全覆盖登记和数据库管理。 (4)科研支持 《浙江省“三农六方”农业科技协作计划》子项目《浙江特色白茶产品研发》项目团队进驻安吉县,拟开发适制浙江特色的白茶产品。在建立规范的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中取得显著效益,对整个安吉白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2、劣势 (1)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 一些算得上龙头企业的厂家没有起到带动整个产业的作用。除了少数企业能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以外,其余大量的小企业都是以初加工或卖原料为主。企业新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升级代换能力低。 (2)缺乏高素质人才 在白茶产业中,人才的缺乏是普遍现象,这也给白茶产业发展中的创新造成阻碍,以目前的人才队伍状况,产业创新仅仅依靠龙头企业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 (3)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

一段美丽福鼎白茶的传说流传至今

一段美丽福鼎白茶的传说流传至今:相传尧时(公元前2358-2257年) 战乱,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为躲避战乱逃至山中,栖身鸿雪洞,以种蓝为生,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人称蓝姑。由于连年战乱,附近村庄麻疹恶疾流行,无数患儿因无药救治而夭折。一日夜里,蓝姑梦见南极仙翁,仙翁告知:鸿雪洞顶有一株2米高小树叫“茶”,是当年给王母娘娘御花园运送茶种时不小心掉下的一粒茶种发芽长成的,“茶”的叶子晒干后泡开水是治疗麻疹的良药。蓝姑惊喜醒来,趁月色攀上鸿雪洞顶,洞顶岩石垒垒,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在榛莽之中找到那株与众不同的茶树,迫不及待地采下绿叶,晒干后送到每个山村的村民手中,过了半个月时间,神奇的白茶终于战胜了麻疹患魔。从此,蓝姑精心培育这株仙茶,并教太姥山乡亲一起种白茶、采白茶、制白茶。很快,整个太姥山区就变成了茶乡。晚年,蓝姑在南极仙翁的指点下羽化成仙,人们感其恩德,尊称她为太姥娘娘,太姥山也因此而得名。距今150 多年前(约1857年),有柏柳乡(今福鼎点头镇)竹头村陈焕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现如今福鼎太姥山鸿雪洞顶还留有太姥娘娘亲手培植的古茶树,它是有着“华茶1号”“华茶2号”之称的国家级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茶树的母树始祖,后有文人墨客称其为“绿雪芽”福鼎大白茶母树目前已被烈入福建省古树保护名录。这就是经过福鼎茶农们口口相传至今的福鼎白茶传说。 白毫银针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晓梦,倪艳,李先荣*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2 摘要:茶多酚(tea polyphenol)又称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也是茶叶中有药理和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研究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辐射、抗高血脂、延缓衰老等药理和保健作用,有关茶多酚的研究目前已成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茶多酚药理研究的文献,简要阐述其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茶多酚;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376 (2013) 02 - 0157 - 00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13.02.018 Advances in study 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ea polyphenol ZHANG Xiao-meng, NI Yan, LI Xian-rong Shanxi Province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012, China Abstract: Tea polyphenol, also called tea tannin, is the the general name of polyphenols in tea and is one of the constituents with pharmacological and healthy functions in tea. Researches on tea polyphenol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pharmacological and healthy effects in tea polyphenol, such as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antitumor, radioprotective, antihyperlipidemic, and anti-aging effects. Tea polyphenol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ea polyphenols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literat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new drug. Key words: tea polyphenol; anti-oxidant effect;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antitumor effect 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又称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也是茶叶中有药理和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辐射、抗高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病毒等药理学活性。对茶多酚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对茶多酚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组成成分和性质 茶多酚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化学成分,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为主要成分。儿茶素主要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和儿茶素,其中EGCG含量最高,约占儿茶素的80%[1]。茶多酚纯品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醋酸乙酯,微溶于油脂,不溶于苯及氯仿等有机溶剂;具有吸湿性,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 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光照或pH 大于8时不稳定,易氧化褐变[2]。 2药理作用 2.1抗氧化 茶多酚是一类含有多酚羟基的化学物质,结构中的羟基可提供活泼的氢从而使自由基灭活,因此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3]。其抗氧化特性可以通过以下4种途径实现:1)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2)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3)诱导氧化的过渡金属离子络合,4)激活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4]。大量文献报道,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赵保路[5]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结果发现茶多酚可以减轻6-OHDA诱导产生的旋转行为,降低中脑和纹状体中活性氧(ROS)和一氧化氮(NO)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等。证明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在保护神经、防治帕金森病损伤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谢贞建等[6]从普洱茶中提取茶多酚, 收稿日期:2013-01-02 作者简介:张晓梦,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物质基础与新剂型研究。E-mail: 971616430@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738624.html, *通信作者李先荣,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药新药开发研究。E-mail: Xrli-01@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738624.html,

安吉白茶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安吉白茶网络营销策划方案安吉白茶,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白茶为六大茶类之一。但安吉白茶,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其白色,是因为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2003年,经专家考证,宋徽宗所讲到的白茶就是生长于浙江省安吉县的安吉白茶。 一、网络营销策划背景 (一)消费者分析 我国茶叶消费群体(图1)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尤其是60岁及以上的人群,占38%。年轻消费者并不多,40岁以下消费人群仅占30%。所以我国茶叶市场销售受众面过于集中,没有形成稳定发展的格局。大多数年轻的消费者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这一群体的消费者很少喝茶。但是他们往往是奶茶、果茶和饮料的忠实消费者,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选择了快节奏、便捷的消费方式。 2018年,我国茶叶消费群体已经达到4.9亿,消费人群的中老龄化和产区化特征依然存在。但相较于近几年爆发式增长的新式茶饮,原叶茶消费群体总数的攀升速度仍十分缓慢。 年轻化消费已成为贯穿当下茶叶消费市场的一大突出特征,不但年轻人消费占比提升,而且中老年的消费观念也趋于年轻化。 (二)市场分析 2013年至2019年间,中国茶叶线上规模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19年,中国茶叶线上市场规模达到235.0亿元,相比于2018年,增长了14.6%,预计将于2021年,增至298.0亿元。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双十一全天,交易指数排名前三的茶叶品牌依次为大益,修正,中茶。其中大益已是连续第五年蝉联榜首,销售额达到1.56亿元,其次是修正,中茶排名第三。而从交易指数来看,“双十一”不仅为各大茶企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还极大的促进了茶产品的销量。 在传统销售模式遇瓶颈的时候,电商已成为越来越多茶企茶商考虑的一个方向。在不少茶企茶商的眼里,茶叶电商仍然是一块能做大的“蛋糕”。 (三)产品分析

温州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温州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两晋南北朝时,浙江的茶叶种植已经从浙西、浙东推进到浙南的温州永嘉一带。《永嘉图经》记载此时“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唐朝时,茶圣陆羽撰写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经典著 作《茶经》,书中写到茶事的历史记载时引用了《永嘉图经》的这 个说法。现代茶学教育家、世界名人陈椽先生认为,永嘉县东三百 里是大海,可能是永嘉县南三百里之误。也有人指出可能是永嘉县 东三十里之误。《永嘉图经》是一部方志,可惜早已失传,我们已 经无从窥其原貌,因而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巧不成书,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温州茶文化也出现在此期文学作品中。西晋杜育所撰《荈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茶文,第一次全面且真实的记述当时茶树生 长环境、采茶、煮茶用水、茶具、茶汤等多方面内容,兼具学术价 值与文学价值。《荈赋》云“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意思是说挑 拣陶瓷器皿,好的茶碗出自东瓯。温州古为瓯地,称作东瓯。唐代 时始称温州,简称为“瓯”。同时,瓯也是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 在今浙江省温州一带的瓯江两岸,古代建有瓷窑,因瓯江而得名瓯窑,烧制茶碗等陶器。当然,《荈赋》所说东瓯之陶器,可能是泛 指浙江的青瓷,并不仅仅局限于温州一地。 尽管仔细推敲历史资料,可能会引发多种联想。但是,综合《永嘉图经》、《荈赋》、《茶经》等文献记载,可以推测在1600多年前,温州不仅盛产茶叶,而且饮茶器具茶碗也很出名。由此观之, 温州茶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时下各地大力弘扬茶文化,助推发展现代茶经济。茶文化是有关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茶的物质文化表现为名优茶、 茶文物、茶遗迹、茶书、茶画、茶馆、茶具、茶歌、茶舞、饮茶技艺、茶艺表演等物质形态。弘扬温州茶的物质文化,企业家是生力

安吉白茶的研究进展

安吉白茶的研究进展 安吉白茶的研究进展是 “安吉白茶”是适合名茶生产的新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白茶产业以其“白叶、青筋、清香、醇香”的特点,以及显著的营养、保健和药用功能,在过去的20年中发展迅速。安吉白茶产业已成为安吉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自从安吉白茶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安吉白茶的开发、营养保健成分、增白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安吉白茶也逐渐被引入国内茶区。然而,对安吉白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栽培种植等方面的总结和探讨还很少。摘要:概述了安吉白茶的研究概况,探讨了安吉白茶的发展前景,以期为安吉白茶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1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的发展历史起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文献记录是宋徽宗(赵霁的“大观茶论> X1107-1110)”因此,早在宋代,安吉白茶就以其独特的外观和优良的品质在众多茶叶中脱颖而出。然而,安吉白茶花多籽少,有性生殖的后代易发生性状分化,难以保持母本的特征。因此,茶树的种植规模一直没有扩大到ll-21。 现有安吉白茶母树位于安吉县天荒坪大溪村,海拔800米。XXXX 年间,安吉县农业科技人员从安吉白茶群中移植了一株白茶树,分别进行繁殖和栽培。早在XXXX时代,湖州市农业局就设立了“浙北茶树良种繁育”课题,对安吉县的茶树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开发另一种千年白茶母树,这种茶树尚未移植到天荒坪大溪村。

随着安吉县政府对茶产业及相关育种项目L展的重视,安吉白茶无性繁殖技术不断成熟,安吉白茶法规日益健全1987年,安吉白茶开发利用试验项目成立(J研究了安吉白茶的加工方法、栽培措施和利用价值),为安吉白茶‘3-41’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随着安吉白茶的进一步发展,1998年安吉白茶被正式更名为“安吉白茶”;在XXXX,安吉白茶被世界茶叶联合会第六届国际名茶评审委员会授予国际名茶金奖经过XXXX岁月,安吉白茶在安吉生化和保健机理的研究、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相应的支持和引导下,发展迅速。在XXXX,安察的面积超过91000亩,产量为675吨,产值为6.7:仅安吉白茶一项,就使安吉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857元,成为农业生态高效产业和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优质白茶和种植安吉白茶的良好经济效益安吉白茶l8-111品种繁多,分别在江西吉安、上饶、贵州正安、江苏南京、河南广山、桐柏、重庆涪陵、四川邛崃、红叶等地引种。安吉白茶的规模正在向全国扩展。研究了安吉白茶的栽培技术。种植白茶和种植其他绿茶没有太大区别。然而,安吉白低温敏感茶品种有短植株和生长!顶端优势不强,像有机肥、厌氧肥、茶叶品质与白‘河41’密切相关因此,安吉白茶的栽培和种植需要进行针行改良。 基金项目: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兴趣培养计划(04050669)作者简介:谢文刚(1987-),男,四川泸州人,本科学习,研究方向:茶树栽培与生理方向电子邮件:xwq1573@126.co通讯员唐倩(1963-),女,四川省彭县人,教授,主要从事茶树栽培生理研究。 安吉白茶具有低温敏感品种。海拔越高,白化病卷须越明显,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