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风貌的《战国策》寓言

独具风貌的《战国策》寓言
独具风貌的《战国策》寓言

独具风貌的《战国策》寓言

09级对外汉语二班范璠0998112010

“寓言”一词其实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里提及的“以寓言为广”是要通过运用寓言故事使文章要表达的道理被广泛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政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传政治主张。值得一提的是“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议论者也。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恶得不苟?”(《吕氏春秋·遇合篇》)那个时代的国君大都并不是什么明主,他们武断专横,残暴多疑,向他们晋计献策的时候,直接大发议论显然是不明智的,极有可能触怒国君,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在这样的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巧妙运用不仅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还给国君留足了面子,通过间接的方式指出问题,提出策略,很是有助于游说的成功。在我看来,较之《战国策》中纵横捭阖,铺张扬厉的文笔,其寓言中取譬设喻,通俗易懂的风格反而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创造特定形象传达内在意义

《狐假虎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国策》中的寓言之一,策士江乙为了说明北方敌国害怕楚臣昭奚恤只是表面现象,用这一寓言启发受假象蒙蔽的荆宣王,诸侯之所以害怕楚将昭奚恤,是因为他背后有楚王的强大力量。狡猾的狐狸借助老虎的淫威,吓得山中百兽望风而逃,竟使得老虎误以为狐狸真是天帝“使其掌百兽”而不敢去吃它。这里“狐”就是“昭奚恤”的代表,“兽”就是“北方之敌国”,“虎”就是“王之甲兵”。众“兽”并不是“畏狐”,而是“畏虎”。

又如《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鹬和蚌互相抓住对方的弱点,死死咬住不放,都只看到自己有利一面,而不顾后果。它们正是燕赵的化身,若两国久久相持不已,那秦国就要成为那坐收其利的渔翁了。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无论是改编袭用还是信手拈来,即兴创作的,都服务于说明某种事理,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一些内在意义的传达又使这些形象的骨肉更加丰满,深入人心。

二、以生动的故事表现深刻的哲理

如果说《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仅局限于暗喻当时各国间紧张的局势,为纵横家们的游说提供理据,那么它们也就不会历经历史长河的浮沉而依然在现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了。细细品味,我们总能从这些寓言故事中读出发人深思的哲理,进而反思自我,得到启示。

如《齐策二》“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寓言的本旨是陈轸劝说楚将昭阳,位高爵重无以复加,必须知足,不然会有爵夺身亡的危险。然而其客观意义更为普遍。它讽刺了那种不顾客观实际而做出多余举动的人,提示人们,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有具体的规律性,不能随意超越,不然就可能弄巧成拙。

又如“南辕北辙”(《魏策四》):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本意是反对魏王以武力征服天下,我们却可以从中体会到,做任何事情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否则主观努力愈大,距离所要达到的目的愈远。

《战国策》的寓言,大部分情节完整,首尾清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不仅是作为比拟的修辞手段。其所反映的思想皆能切情入理,贴近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主题鲜明,使人一看就明白,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汪洋恣肆,不易捉摸。《战国策》寓言多采用口头陈说,所以保留着某些口语的痕迹,浅近朴素,不加修饰,明白晓畅。许多寓言在后世演变为成语,至今仍在使用,这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战国策》中的寓言运用了拟人,类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拟人多见于动物寓言中,通过拟人化的方法,赋予动植物以人地性格特征,含蓄地体现某种政见和哲理,自然贴切而又意味深长。在上面第一点里提到的《狐假虎威》和《鹬蚌相争》就是很好的例子。反过来把人比作动物的也很有代表性,如《群狗争骨》中范睢劝秦王以重利离散合纵之士,则更以狗为喻说:“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狗与狗之间会因为一点骨头而争斗,给谋士一些好处他们也是会为之争夺的。动植物之间的故事生动形象,简洁易懂,把他们的活动附上社会性以后就达到了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目的,更容易为诸侯所接受。

至于类比的运用可见《战国策·楚策》中所记庄辛劝说楚王一段:庄辛见楚王宠幸佞臣,对秦国丧失警惕,因而冒险强谏,楚王却不听从。后来秦果攻楚,庄辛再次进谏时则没有直言利害,而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的比喻,为楚王听取意见创造出必要的气氛。接着连续讲了几个小寓言故事,从生物界的小小蜻蛉谈到较大的黄雀,由黄雀谈到黄鹄,它们都不居安思危,而自以为与世无争,结果都遭到杀身之祸。进而举出蔡侯亡国的事实以为前车之鉴。这样几个小故事,由小到大,由物到人,层层比喻,步步深入,使道理精深透辟。

一些寓言故事把事物或人物的特征放大,给人以深刻印象,这就是夸张所带来的效果。《韩子卢逐东郭逡》中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这样一段描述把狗追狡兔的场景写的着实夸张,强调狗兔费尽力气的同时也就突出了老农的不

劳而获,这样讽刺意味愈加浓厚,给人的启示也就愈加深刻。

另一方面,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以及拟人、类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润饰造就了《战国策》中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无论风趣幽默的《狐假虎威》还是典雅严肃的《苏秦说秦王合纵》,这些寓言故事完整,情节起伏,形象鲜明,以通俗易懂的表达呈现了异彩纷呈的风貌。

《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多,题材广,多取材于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和现象,很是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同时,它也灵活多样,寓意深刻,从中总结出的一般规律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时常反思,开阔思维。虽然一些篇章存在寥寥数语,形象贫乏抑或情节重复,内容啰嗦的缺陷,但并不影响那些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历经千年仍具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它们作为《战国策》文学成就的一大标志,向来都为人们所称道,以其独特的风貌屹立于先秦寓言文学之林。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册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昏庸腐朽,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社会影响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韩非子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停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 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 酒酸与恶狗 宋国有位小生意人开了一爿酒家,专门出售陈年佳酿。这爿酒家窗明桌净,买卖公道,还在门前高高竖起一杆青旗,行人在几里地外都能看见酒旗招展。顾客一进门槛,店小二就笑脸相迎,殷勤接待。 按理说,这爿酒家应该是生意兴隆的;可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见一个顾客,十分冷落。一坛坛老酒开了封,卖不出去,都发酸变质了。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请教附近一个老头儿。老头儿沉吟了一番,问他:“你看门狗凶不凶?”店老板挺纳闷地说:“凶啊,

可这跟卖酒有什么关系呢?”老头儿拈着胡须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恶狗守在门口,见人就咬;酒再好,还有谁敢来买呢?” 郑人买鞋 有个郑国人,想到市上去买一双鞋子,便先用一根稻草量了量自己的脚,作为尺码。但临走时,却把尺码丢在家里,忘记带去。 他到了市上,走进一家鞋店,看见一双鞋子,觉得很中意,可是一摸口袋,尺码没有带来,忙对店员说: “我忘记了带尺码来,让我赶回去把尺码拿来再买。”说罢,拔脚就跑。 这样一来一往,等他从家里拿了尺码再到市上时,鞋店已关门打烊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知道了这事,就提醒他:“你为自己买鞋子,可以直接穿上试试大小,还要什么尺码呢 ?” 买鞋的人回答说:“我是宁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

大学语文题库及参考答案模板

大学语文2016年备考题库 一、作家作品知识 1. 下列作家中,被列为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是() A.冯梦龙 B.侯方域 C.宗臣 D.顾秉谦 2.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 A.美景依旧,故人已老 B.岁月流逝,青春不再 C.故国宫殿,令人牵挂 D.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3. 《马伶传》的“马伶”在《鸣凤记》中扮演的是() A.严嵩 B.杨继盛 C.夏言 D.顾秉谦 4. 《马伶传》在叙述“马伶和李伶第二次较量”时所用的方法是() A.倒叙 B.顺序 C.插叙 D.分叙 5. 《行路难》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 柳永《八声甘州》中表达思归情感委婉曲折的词句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B.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C.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D.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7. “宝玉挨打”的多种因素中,最终激怒贾政痛打宝玉的直接原因是( ) A.贾环的进谗 B.金钏儿投井 C.贾雨村的挑唆 D.忠顺王府索人 8. 《报刘一丈书》中的“权者”暗指() A.刘一丈 B.宗臣 C.顾秉谦 D.严嵩 9. 苏轼《前赤壁赋》行文叙述的外显过程是() A.时间的推移 B.感情的变化 C.事理的逻辑 D.想象的展开 10.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使用比喻手法来表现诗人仕途上遭遇挫折的诗句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1. 下列作家,提出“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写作主张的是()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梅尧臣 12.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的文学家是()

寓言四则 解读

《寓言四则》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伊索寓言》它突出反映了古希腊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所著年代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2.文题诠释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以寓言中对话的双方或矛盾的双方,作为标题,鲜明直接。“穿井得一人”则是文中引起误解的重要的一句话,以此为标题,既聚焦了主要事件,又新颖独特,激发读者的兴趣,引人深思。“杞人忧天”标题即是耳熟能详的成语,开门见山地概括了寓言的主要内容。 3.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蚊子和狮子》讽刺那些掉以轻心、骄傲自满的人。 《穿井得一人》讽刺那些道听途说,轻信传闻的人。 《杞人忧天》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4.内容解读 《寓言四则》两篇选自古希腊《伊索寓言》,另两篇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三问三答为线,通过对话传递丰富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蚊子和狮子》则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深思,蚊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虫子,却敢于向狮子挑战。可它的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胜了强大敌人的蚊子却被蜘蛛吃掉,这厄运的到来值得深思。《穿井得一人》记叙了丁氏挖井后相当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却被讹传为丁氏挖井挖到一个人的故事,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事实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谣传也是这样产生的,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杞人忧天》主要记叙了杞人和晓之者的三次对话,杞人担忧天地崩坠、星辰下坠,经过晓之者循循善诱,终得释然,讽刺了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用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从“杞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可笑的想法”或从“联系生活思考杞人忧天新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多角度思考寓意。 5.结构分析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一句)交代下凡的起因:想知道受到多大尊重。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白送)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三问三答。 (最后一句)揭示寓意。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狮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蜘蛛消灭了蚊子。 (最后一句)揭示寓意。 《穿井得一人》

战国策备课教案

《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 一、南辕北辙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二、曾参杀人 【原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译文】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 三、惊弓之鸟 【原文】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们听到鼓声,都惊慌地跑了过来。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喝醉了酒,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这鼓打错了,请大家回去吧!' 百姓们一听都回去了。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 寓意: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2:鲁人搬迁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 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怎么办

得到呢?' 寓意: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稿,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3:心不在马赵襄主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赶车最要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 寓意: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办的事情上。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

战国策名著导读

《战国策》名著阅读 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 编者: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内容: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地位及影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其文学成就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模拟考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模拟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5小题,共10分)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拱桥/哄骗奖券漫不经心/慢条斯理 B . 伫立/贮藏堤坝/,提拔惴惴不安/气喘吁吁 C . 狼藉/国籍辍学/啜泣闻名遐迩/目不暇接 D . 取缔/谛听祈祷/筹集相形见绌/茁壮成长 2. (2分)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义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小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形容松鼠的小面孔好看,反应又灵。) B .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松鼠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C . 可惜的是,雌虫一动不动,似乎对它的献媚无动于衷。(雌虫一点也不动心。衷,内心) D . 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大熊猫天真而略显傻气的神态。) 3. (2分) (2017九上·保定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2015年2月8日,英国惊现“成人幼儿园”,据介绍,在这里可以让成年人获得重回幼儿园的体验。 B . 泸州自从演江路最大露天场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后,许多市民到此停车。 C . 7.5%的GDP增速和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能否实现,取决于政府的正确决策。 D . 要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关键在于饮食、运动、睡眠三方面都非常重视。 4. (2分)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A . ④①③② B . ④③②① C . ④①②③ D . ④②③① 5. (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项链》等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战国策》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 【摘要】: 故事各自成篇。其所涉及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寓言的分类和功能两方面浅析《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的应用。 【关键词】:《战国策》寓言故事分类功能 一、引言 《战国策》成为“战国杂史”,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的策略。文章所涉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故或曰“史部”(《汉书·艺文志》)或归“子部·纵横家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曾在封建社会时期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书籍。宋人李文叔在《题战国策》一文中这样评价《战国策》,“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其评价虽否认其叙事部分,但也对文辞方面加以肯定。 《战国策》虽曾被视为异端,不被重视,但还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得以保存下来,以为内《战国策》本身拥有者不可估量的客观价值。而其在文学性突出表现就是巧妙运用了

大量的寓言故事。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完整版)韩非子生平简介及故事

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子原名韩非,韩非身世显赫,是韩国的贵族,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他们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因为韩非特殊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韩非无法继承孔子这样大仁大义的儒家思想,相反的,与以儒家学说继承者自居的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恶”论不谋而合,所以,拜入荀子门下。 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思想,不难发现韩非子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人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利益”这一前提和基础上。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不用讲太多的仁义礼,建立一个国家的秩序要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 韩非的思想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告诉秦王,韩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韩国贵公子。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无能无远见,为保残国,交出韩非。然而韩非没有纵横捭阖的口才,无法讨得秦王的开心。李斯害怕秦王终有一天看到韩非的才华而重用他,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的设计陷害了韩非子,又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子。纵观韩非子一生,只能用坎坷一词形容。 不过韩非子的依法治国,虽然不完善,但是却是有一定的依据,其中精华是可借鉴的。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也因为他的轻罪重罚思想,导致了后来因为滥用权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时非常的重视并且重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且推广实施韩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韩非子在收到重用后,也遭到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羡慕,李斯与韩非子出师同门,因此密谋毒死了韩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现在我们的中国,法家思想成为了法律的起源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国家政权,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认为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两千年的法治社会也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刚建立起的法律下还不是很成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说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因此,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利也有弊!法律成为了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不过秦国虽然因统一六国而强大,也因为了他的暴政走向了改朝换代。 韩非子的著作 韩非子最大的成就就是《韩非子》,其中包括了著名的《韩非子·说难》、《韩非子·五蠹》、《韩非子·物权》等等。 他的著作多以寓言故事为主,其形象生动的表述了社会人生的道理,有些寓言故事非常的诙谐幽默,但却真实客观。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末时期,他是当时势力最弱的韩国的贵族,从小口吃,但是天资却非常的聪慧,虽然不善于语言表达,但是他的著作可谓是一个大手笔,非常的有才华,再加上他的见解也十分的深刻;他目睹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走入灭亡,于是向韩王说了自己关于治国的意见,但是韩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非子非常的失望,不过却斌没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试题及答案解析历年试卷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本)试题 课程代码:0001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赵威后问齐使》中,赵威后用“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为例来批评齐国政治失当,这种论证方法是( ) A.演泽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2.庄子《秋水》的主旨是阐发( ) A.为政以德的道理 B.吸纳人才的主张 C.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D.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 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采取的主要驳论角度是( ) A.驳斥论点 B.驳斥论据 C.驳斥论证 D.驳斥态度 4.《郑伯克段于鄢》中姜氏的性格特征是( ) A.愚顽无知,贪婪又狂妄 B.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C.工于心计,阴险且狠毒 D.老成持重,深谋而远虑 5.《张中丞传后叙》写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行为描写 C.言语描写 D.心理描写 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文与可赠偃竹画给苏轼时附言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这里所暗示的一个文艺思想是( ) A.胸有成竹 B.气盛言宜 C.心手相应 D.尺幅千里 7.《报刘一丈书》暴露官场黑暗所采用的是( ) A.含蓄的暗示笔法 B.客观的描述笔法 C.夸张的漫画笔法 D.犀利的怒斥笔法 8.除开头和结尾外,《故都的秋》中间两大部分内容的不同在于( ) A.前者写游踪,后者写景色 B.前者写晴天,后者写雨天 C.前者写北国之秋,后者写南国之秋 D.前者重在“色彩浓”,后者重在“回味永” 9.《香市》中描绘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主要目的是( ) A.追忆儿时的美好回忆 B.反衬今日香市的冷落 C.揭示农村的落后 D.向往昔日的繁华 10.冰心《往事》借赞美大海的特性,来表达作者的人格理想,这种表现方法是( ) A.铺垫反托 B.对比反衬 C.托物言志 D.侧面烘托 11.《诗经·氓》中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的诗句是( )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 导读:主要资料: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一篇令我印象深刻:一个小男孩想从罐子中拿出坚果,他一下子抓了许多,可却正因太多而卡在罐口,取不出来,便哭了起来,路人见后便笑着说道:“一次少拿一点你就很容量取出坚果了,不是也很开心吗”之后男孩一点一点的拿,最后品尝了坚果的美味。 对主人公的评价:小男孩---开始真是贪心,一下抓那么多坚果,因此卡在那里,之后总算明白了不好太贪心,吃到了坚果。保护环境公益广告 细节描述关注:路人见后便笑着说道:“一次少拿一点你就很容量取出坚果了,不是也很开心吗” 结局:之后男孩一点一点的拿,最后品尝了坚果的美味。 有意思的句子或语段: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下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 新学的词语:事必躬亲:表示事情只有自己亲自去做才能做好。群网名大全 前程似锦:形容前程像锦布一样完美。 我的感想:男孩之所拿不出坚果,是正因他过于心急,急于求成。就像在学习中,一下子学了许多知识,正因资料多,我们记不牢,也就像在罐中的坚果一样,想要拿出全部坚果,要获得成功,务必从中

一点一滴地吸取,一点一点地积累,最后定会取出全部坚果。 推荐理由:它能够让我们知道许许多多的道理,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完美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2):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汇总 《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此刻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以下是几篇伊索寓言读书笔记:1,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这就是说,有些人潜质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2,狼与鹭鸶 狼误吞下了一块骨头,十分难受,四处奔走,寻访医生。他遇见了鹭鸶,谈定酬金请他取出骨头,鹭鸶把自己的头伸进狼的喉咙里,叼出了骨头,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说:“喂,朋友,你能从狼嘴里平安无事地收回头来,难道还不满足,怎样还要讲报酬?” 这故事说明,对坏人行善的报酬,就是认识坏人不讲信用的本质。 3,小男孩与蝎子

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

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 五十五. 兹郑引辇 【原文】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①。兹郑踞辕而歌②,前者止,后者趋,辇乃上。使兹郑无术以致人③,则身虽绝力至死,辇犹不上也。今身不至劳苦而辇以上者,有术以致人之故也。(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注释】①辇(niǎn):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高梁:山谷之间的延绵高地。踞:蹲,坐。辕:拉车的把手。③使:假如。致人:调动人,招引人。自注;证明此人会动脑子,会想办法,比一般人聪明,他能借力用力而不是单靠自己,这样的人是能做成别人做不到的事而成为人上人。 五十六. 留有余地 【原文】桓赫曰①:“刻削之道②,鼻莫如大,目莫如小③。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④,则事寡败矣。(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释】①桓赫:战国时代著名的雕刻家。②道:原则。③莫如:不如。为其:认为。④复:还原,重来。自注;艺术家雕刻要留有余地才能雕出好的东西,许多人在作画,刻写时没有余地而使作品效果很勉强而不自然。做事也要留有余地不然后面就难了,两个人吵翻撕破脸就很难再恢复关系了。 五十七.杨布打狗

【原文】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①,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②,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③,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释】①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称为杨朱学派。②衣缁衣:衣,动词‘穿’的意思。缁(zi)衣:黑色的衣服。《说文》:“缁,帛黑色也。” ③曩者(nǎng zhě):刚才,过去。使女:使,假如。女,即你。自注;杨布做事情就这样将一切错误算在狗身上,其实他自己也有问题。他的所为就像一些人自己摔了一跤,就打桌子,椅子,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却将所有问题怪在别人身上。这样的人做事情那肯定会出问题,而且是一出再出,因为他不知道最大问题在自己身上。 五十九. 摇木拊本 【原文】摇木者一一摄其叶①,则劳而不徧②;左右拊其本③,而叶徧摇矣。临渊而摇木,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摄(shè):本义:牵曳,牵拉。《说文》:摄,引持也。②徧(biàn):《广韻》周也。同“遍”。③拊其本:拊(fǔ):拍打,敲击。本:树干。自注;韩非说了一个简便方法就是抓住纲领,从关键处下手而不是全盘拿下,这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金作用。任何事物都有其关键薄弱地方,只要抓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16年大庆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到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答题时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时间120分钟。 4.全卷共三道大题,25小题,总分120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2分)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xù),这时已(niàng)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确凿.(záo)参.天(cān)孤僻.(pǐ)咬文嚼.字(jiáo) B.挑衅.(xùn)剔.透(tī)皑皑.(ái)自怨自艾.(yì) C.亘.古(gan)恻.隐(ca)俯瞰.(kàn)拈.轻怕重(zhān) D.呜咽.(ya)狼藉.(jí)拮据.(jū)茅塞.顿开(sa)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 ..的一项是(C )(2分) A.说起初中最喜爱的老师,大家不约而同 ....地想起了他。 B.这届欧洲杯,捷克队猛将如云,绝不可等闲视之 ....。 C.来到叔叔家的新房子,我高兴地说:“叔叔,您这新家窗明几净,真是蓬筚生辉 ....啊! D.小赵虽然话不多,但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早已溢于言表 ....。 4.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B)(3分) A.华为手机不但扬名海外,而且得到了中国广大手机用户的高度赞扬。 B.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下决心参加比赛的。 C.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千万把这件事不要放在心上。 D.在初四学生毕业之前,学校打算组织唱歌、跳舞、拔河、诗朗诵等文艺活动。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 ..的一项是(C)(2分) A.《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作,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B.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塑造了一个生性顽皮,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主人公形象。 C.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作品有小说《胳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6.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4) 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行路难》中,作者以“风浪”、“云帆”为喻,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与抱负的两句诗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两则 文本解读

《揠苗助长》文本解读 首先,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故事很短小,只有200个字左右。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吧! 但是,在这有限的189个字中却蕴含着无限。这有限的189个字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在其中,他的原文是这样的:“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所以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个小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了。 回到文本,这个“古时候有个人”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宋国人,应该是一个不会种田的宋国人。那么这个人都干了些什么? 巴望——天天——焦急地转来转去——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

拔——筋疲力尽 禾苗却: 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高”了一大截——第二天就全部枯死了。 从这个宋人和禾苗之间可以看到一对显著的矛盾和张力。宋人的急于求成和禾苗的缓慢生长。即宋人的急和禾苗的慢形成了鲜明对比。文中多次提到了宋人的急: “天天到田边去看”是一种急, “焦急地转来转去”是一种急, “急忙跑到田里”又是一种急。 但是,在宋人的“巴望”和急切的同时,禾苗却“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最终导致宋人决定动手了。他跑到田里把所有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了。那么反观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文中的一天,两天,三天,当然这是虚指,并不是说真的只过了三天。 “好像”这个词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禾苗在每一天吸收营养的日子中是有变化的,宋人的急蒙蔽了他的双眼。 其实最后的结果是两败的。宋人筋疲力尽却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禾苗长高了一天却最终全部枯死了。 从宋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急躁,但同时又是一种盼望禾苗长高的殷切的愿望和热情,他急于追求看到成功的景象。却完全忽视了禾苗需要慢慢成长这一最基础的客观规律。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是指性急图快缺乏而达不到目的。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解读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摘要】:《战国策》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故事各自成篇。其所涉及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寓言的分类和功能两方面浅析《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的应用。 【关键词】:《战国策》寓言故事分类功能 一、引言 《战国策》成为“战国杂史”,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的策略。文章所涉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故或曰“史部”(《汉书·艺文志》)或归“子部·纵横家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曾在封建社会时期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书籍。宋人李文叔在《题战国策》一文中这样评价《战国策》,“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其评价虽否认其叙事部分,但也对文辞方面加以肯定。 《战国策》虽曾被视为异端,不被重视,但还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得以保存下来,以为内《战国策》本身拥有者不可估量的客观价值。而其在文学性突出表现就是巧妙运用了

大量的寓言故事。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 导读:宋人疑邻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翻译: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螳螂捕蝉 原文: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翻译: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

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击鼓戏民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翻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