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研究现状

脑出血研究现状
脑出血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治疗进展

脑出血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占所有收入院脑卒中患者的10%~30%,可导致严重的残疾和高病死率,6个月的死亡率达30~50%[1]。大规模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表明规范治疗和专科护理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合理降低血压、脑室内tPA溶栓和微创手术等技术有望改变目前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1 流行病学和病因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实质内的过程,发病率为10~30/10万,全球每年发病200万人,占每年新发卒中的10%~15%[2]。可能是由于同期老年人口的增长,脑出血的入院率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8%[3]。脑出血患者常有慢性高血压病史,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史。脑出血在中国人,日本人,墨西哥裔、拉美裔、非洲裔美国人和美国土著人群中更常见[4]。

根据出血的原因不同可将脑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是指自发性小动脉破裂或慢性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小动脉损害引起的出血。继发性脑出血是指由外伤、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有着相似的病理改变[5]。

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脑出血常发生在脑叶、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高血压是迄今为止最重要和普遍的危险因素,由此直接导致的脑出血可占到60%~70%[6]。慢性高血压可导致脑小穿支动脉变性、断裂和纤维素样坏死,从而最终导致自发性破裂。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特点是在大脑皮质、软脑膜和小脑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和中小型动脉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退行性变,最终导致血管变脆、破裂。

载脂蛋白-E基因变异的脑淀粉样血管病会引起老年散发性脑出血;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会引发年轻家族性脑出血综合征[7]。白质异常(如脑白质疏松症)则会同时增加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的风险,表明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之间存在共同的血管发病机制[8]。酗酒和低胆固醇血症也会增加脑出血的患病风险。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出现口服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可能提示预后不良[9]。

2 病理生理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组织发生水肿,细胞凋亡、坏死,并有炎症细胞浸润[10]。血肿引起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局部组织的变形造成缺血、神经递质释放、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膜除极化。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程度决定了损伤是一过性的代谢抑制,还是细胞肿胀、进而细胞坏死。凝血过程的产物和血红蛋白分解物介导了继发性级联反应。凝血酶在血肿形成4小时后激活小神经胶质细胞,后者释放的产物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血管源性水肿和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凋亡[11]。

局部凝血途径的激活和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能早期止血。然而脑出血患者中早期血肿扩大是普遍的临床现象,且与病情恶化和临床结局不佳有关。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Brott[12]等发现有38%的脑出血患者发病3小时内的CT显示血肿体积增加超过33%,其中2/3的患者在发病1小时的CT上就显示明显的血肿扩大,这说明脑出血是一个动态过程。几项回顾性研究表明[13],发病6小时后仅有5%的患者出现血肿继续扩大。总的来说,发病12小时内都可以出现血肿扩大,但绝大多数在3小时内。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期一项研究显示[14],对于脑出血患者,血小板活性降低与早期血肿扩大和神经功能转归较差相关,提示输注血小板以增加血小板活性可能是一种潜在疗法。

脑出血后脑水肿在第1天内增加约75%,5-6天时达到高峰,可维持2周[15]。CT显示水肿和中线移位的程度在2周内加重,但与临床结局的关系仍然不清[16]。动物和临床实验都发现血肿能诱导明显的炎症反应。实验模型显示细胞毒性物质及炎性介质的活化和表达[17],基质金属蛋白的诱导,白细胞的聚集,血脑屏障的破坏都参与了这一过程[18]。这些假说提示相关抗炎治疗可能减轻血肿形成后的继发性脑损伤。

3 超早期止血治疗

重组活化VII因子(rFVIIa,诺其)是止血过程强有力的启动因子,有证据表明rFVIIa能够促进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的止血过程。在一个399例患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中[19],脑出血4小时内给予rFVIIa 40ug/kg,80ug/kg,160ug/kg,使扩大的血肿体积降低了50%。三种剂量组的血肿平均扩大了16%,14%,11%,而安慰剂组的血肿扩大了29%,差异显著(P=0.011)。治疗组的死亡率下降了38%(P=0.025),90天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动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升高了5%。随后进行的FAST研究[20](rFVIIa治疗脑出血III期临床实验),将安慰剂与20ug/kg,80ug/kg的rFVIIa相比较,得到的结果却是阴性。FAST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rFVIIa可使特定的脑出血人群获益(小于70岁,血肿体积小于60ml、脑室内出血小于5ml,出血2.5小时以内)。一项关于氨基已酸的类似实验也未能显示临床获益[21]。尽管超早期止血治疗可能是原发性脑出血的有效急诊治疗手段,目前脑出血使用止血药物的研究证据还不足以为临床提供明确的实践指南。

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讲座与综述? 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高志国,武利平,武利峰,李丹 作者单位:050300 河北省井陉县医院外一科 【关键词】 脑出血;高血压性;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296(2014)07A-0198-02 脑实质内的出血称为脑出血。虽脑出血可来源于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的坏死、破裂,但以动脉出血最为多见而重要。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占10%~20%,80%脑出血患者发生于大脑半球,其余20%发生于脑干、小脑、硬膜内、硬 膜外、蛛网膜下隙和脑实质内[1] 。非损伤性脑出血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系指脑内的血管病变、坏死、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他可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 虽不少,但发病率却不多[2] 。故本文主要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简述。1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于50岁左右高血压患者,少数发生于30余岁。脑出血发病通常是在白天使劲排便、过度用力等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过分兴奋等脑力紧张活动时,但有时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除有高血压症状外,如头痛、头昏、工作效率差、鼻衄等,平时身体无异常。脑出血除极少数患者在出血前数小时或数日诉有瞬时或短暂说话含糊不清、手脚动作不便 或意识模糊等脑部症状,发生前常无预感[3]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起病急骤,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很少经较长病程发展到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出血部位、出血范围、机体反应、全身情况等。发病时常突然头部剧烈疼痛,随即呕吐频繁,重者并发胃肠道出血,呕吐物呈咖啡色。继则意识逐渐模糊,常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内意识转为昏迷[4] 。面色潮红或苍白,脉搏缓慢有力,呼吸深沉带有鼾声,重则呈潮式呼吸或不规则呼吸。血压升高,全身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偶见抽搐等。如脉搏增快,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则生命危险。患者在深度昏迷时四肢呈迟缓状态,局灶性神经体征不易确定。如昏迷不深,或在起病后数日进行检查可能发现 局灶性神经受损体征及轻度脑膜刺激症状[5] 。2 辅助检查2.1 血液 脑出血患者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增高,超过 10×109 /L以上者占61.0%~86.3%;尿素氮、肌酐均可较正常为高。2.2 尿液 急性脑血管病时常可发生轻度糖尿与蛋白尿。2.3 脑脊液 脑出血由于脑水肿而颅内压力一般较高。如临床诊断明确,则不进行腰椎穿刺以防脑疝。疑有小脑出血者更不能进行腰椎穿刺。如出血与缺血鉴别上存在困难时应谨慎进行腰椎穿刺。脑出血患者的脑脊液,在发病6h后80%以上由于血自脑实质内破入到脑室、蛛网膜下隙系统而呈血性;蛋白增高,脑脊液压力一般高于200mmH2O。由于脑实质内出血不一定均流入脑脊液或需数小时才破入脑室蛛网膜下隙系统,故脑出血起病初期,腰椎穿刺时脑脊液中可无红细胞,但数 小时后复查脑脊液仍不含血者仅占10%左右[6] 。2.4 CT CT是确认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早期血肿在CT上 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MRI对幕上出血 的诊断价值不如CT,对幕下出血的检出率优于CT。MRI的表现主要取决于血肿所含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发病1d内,血肿呈T1等或低信号,T2呈高或混合信号;第2天至1周内,T1为等或稍低信号,T2为低信号;第2~4周,T1和T2均为高信号;4周后,T1呈低信号,T2为高信号。CT和MRI,不仅能早期显示颅内、脑内出血的部位、范围、数量,明确鉴别脑水肿、梗死,了解血肿溃破进入脑室和(或)蛛网膜下隙,有助于处理的决策和诊断预后,有时也能提示病因,如血管畸形、动脉瘤、肿 瘤等[7] 。3 诊 断3.1 诊断要点 关于病因诊断,因自发性脑出血中绝大多数为高血压病所致,故一般多无困难。但需注意,除高血压外,还有许多其他较不常见的病因可引起脑出血。有时高血压只是引起脑出血的一个触发因素,而脑血管病变另有原因。有时血压过高是继发于脑出血后颅内压增高的代偿现象而非高血压病,所以临床上见到脑出血患者时,不能单凭一次血压检查结果偏高就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尤其是对50岁以下发病的青壮年患者更应全面考虑有无其他病因存在。对脑出血患者应加强整体观念,在了解全身情况的基础上明确脑出血的部位,病情发展的主要矛盾所在和可能的病因,以及时抢救和 治疗[8] 。3.2 鉴别诊断 在患者情况不允许或尚无条件进行理想的脑成像检查时,为鉴别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脑梗死),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少见于脑出血而较多见于脑梗死。(2)卒中早期的意识障碍与局灶症状的相对严重程度有助于鉴别。一般说来,意识障碍较轻而局灶症状较重者以脑梗死的可能性为大,反之则支持脑出血的诊断。(3)临床鉴别不明确而又需考虑采用特殊疗法时,应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起病6h后,只有10%左右的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不含血液,但压力大多增高。少数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压力亦可增高而含血,但离心沉淀后其上清液因常有红细胞溶解而略呈橙黄色。(4)卒中早期(24h内)颅脑超声波检查,有明显中线偏移者以脑出血的可能性为大。病程稍晚时,脑梗死伴有脑水肿则亦可出现中线偏移。4 治 疗 如病情和检查所见均难以鉴别时,则暂按脑出血处理较为安全,同时严密观察随访,进一步明确诊断。对已发生脑出血的患者,首先应加强卒中急性期的一般处理。同时,根据病情采取以下治疗。4.1 急性期治疗4.1.1 一般治疗:(1)首先要保持气道通畅、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确定局灶神经功能损伤,检查是否并发有压疮,注意外部创伤征象。同时控制血压、高颅内压、控制体温、预防癫痫。(2)开放气道,纠正呼吸、循环,必要时气管插管。全面护理、监护。(3)通过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测定发现有缺氧

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脑出血 健康网讯: 张苏明殷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神经医学研究中心、 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 (430030) 脑出血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但目前为止尚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 法,同时对基础研究也远远地落后于脑缺血。近年来脑出血的研究又有新进展,结 合国内及我中心近年来的工作对脑出血系列研究综述如下。 一、脑出血的动物模型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脑出血动物模型,种类较多,运用的动物有狗、猫 、猪、兔、猴、猿、狒狒及啮齿类等,常用的主要有四大类型,不同的类型均有各 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注入胶原酶 该方法是在立体定位下用微量注射泵向脑组织中注入VII型胶原酶溶液,引导

脑出血。胶原酶是一种金属蛋白酶,能够分解细胞间基质和血管基底膜上的胶原蛋 白,破坏血脑屏障。血管壁受损后引起渗血,血液逐渐集聚,约4h出血区融合成血 肿。血肿的大小由胶原酶的量决定。1990年由Rosenberg等首先报道,注入0.5U凝 血酶于200~300克SD大鼠的尾状核。1998年Clark等注入0.07U胶原酶于26~36g的 雄性Swiss albino小鼠尾状核内制成脑出血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所产生的出血 大小、形态及部位基本一致,重复性好。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出血,出血区为 弥散性渗血区,与临床自发性脑出血的血肿性状不同。Chesney认为该模型适于脑 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评价,不宜用于血肿的演变、血肿及其分 解产物的作用研究。我们已进行了这种模型的基础研究。 2.直接注血 有注入动脉血,亦有注入静脉血。1994年Yang等在立体定位下将100μL新鲜的 自体动脉血注入250~350g的SD大鼠尾壳核内,制成自体血脑出血模型。该模型的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19T10:53:02.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陈锡斌李金花刘彦龙[导读]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秋季、冬季、春季易发,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陈锡斌李金花刘彦龙(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154100)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096-02 【关键词】脑出血治疗 1 临床资料 杜某,女,68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头痛、频繁呕吐4小时余”人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不规律口服北京降压0号。发病时正在厨房干家务,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跌倒在地,随即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数次,均为胃内容物。不伴意识障碍及大小便失禁,无抽搐、发热等症,被急送入院。入院查体:T 36.2℃,P 60/min Bp 180/110 mmHg,神志呈嗜睡状,无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应迟钝,双眼球向右侧凝视伴细小震颤。左侧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双上肢肌张力较高,左侧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I级,四肢腱反射(+),左侧 Babinskis征(+)。颈抵抗颏胸两横指,克氏征(+),布氏征(-)。头颅CT示:右侧丘脑出血陂入同侧脑室;电解质:钾3.7mmol/L,钠137mmol/L,氯97mmol/L;心电图:偶发室早;血常规:WBC 10.6×109/L,中性粒细胞正常。诊断:丘脑出血,高血压病3级。治疗计划:卧床,脱水降颅压,保护胃黏膜,预防感染,改善脑代谢及对症支持治疗。 2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秋季、冬季、春季易发,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起病急,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发病通常在白天,出血诱因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用力排便等,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或减弱的症状体征,常伴明显头痛、呕吐,发病时血压异常升高。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偏身瘫痪为常见的早期症状。重症者全脑功能障碍,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或可发生脑疝,致呼吸困难、血压不稳,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2.1 中脑出血罕见。轻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瘫痪或Weber综合征;出血量多时表现为深昏迷,四肢迟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2.2 小脑出血占脑出血的10%。多由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多数患者起病初期神志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常诉一侧枕后疼痛、眩晕、频繁呕吐,体检可发现水平眼震、颈项强直、病变侧共济失调等;大量出血可在12~24小时内陷于昏迷和脑干受压征象,且易引发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2.3 脑叶出血又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占脑出血的10%。常由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血管淀粉样变性和肿瘤等所致。出血以顶叶最常见,其次为颞叶,枕叶,额叶,也可有多发脑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各脑叶受损的相应功能障碍(如顶叶出血可见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抽搐较其他部位出血常见,昏迷较少见。 3 诊断 动态情况下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高血压病史,起病时血压异常升高。起病时有较明显的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或持续性意识障碍。头颅CT示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4 治疗 4.1 急性期治疗 脑出血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是脑疝,与继续出血、脑水肿有关,3~5天后死亡原因为各种并发症。在急性期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病死率,其治疗原则:防止继续出血;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外科手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4.1.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及意识变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甚至气管切开。头置冰袋。体位:血压高时,头部、上半身抬高20°~30°;血压正常时头平位,血压低时宜头低位。保证营养,若发病3天不能进食者,应鼻饲饮食。 4.1.2 调整血压急性脑出血时血压反应性升高,是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保持正常脑血流量的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使用脱水药后,随颅压降低血压直接或间接有所降低。应用降压药仍有争议,降压可影响脑血流量,导致脑组织低灌注或脑梗死,但持续高血压会使脑水肿恶化。目前认为调节血压时宜遵循以下原则。 先降颅压,后降血压。收缩压高于200 mmHg,或舒张压高于105 mmHg时,使用降压药。降压时应使用作用温和、作用时间短的药,如硝酸甘油、呋塞米、硫酸镁、或口服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急性期血压骤降表示病情严重,应给予升压药保证脑的血供。 4.2 恢复期治疗原则 恢复期是指脑部基本病变稳定,脑水肿,颅内高压的临床征象消退,受损的脑功能恢复,此期除了原有的内科治疗外,重点应在改善脑血循环和促进营养代谢方面以及康复治疗。 4.2.1 改善脑循环,促进血肿吸收此期应选用扩血管轻、影响血容量少、作用缓和的药物,开始用低剂量,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4.2.2 康复治疗尤其是偏瘫、失语症等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患者,应尽早开始,由专业的康复师有步骤地进行,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显著减少致残。 参考文献 [1]白天峰,刘宏健.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J].医学信息,2007.

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9-30T15:45:51.5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7期作者:徐晓钟(综述)1 尹浩(通讯作者审校)2 [导读]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一类严重的脑血管病。 (1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贵州贵阳 550000) (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脑出血是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一类严重的脑血管病。至今为止,尚无肯定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以重建受损的脑组织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016-03 Research progress of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Xu Xiaozhong. Graduate Schoo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00, China; Yin Hao. The 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00, China 【Abstract】 Cerebral hemorrhage inciden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are higher for a class of seriou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o far, there is no effective clinical treatment measures to rebuild damaged brain tissue and promote the nerve function recovery. In recent year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reatment of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have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Dry and issues related to the mechanism of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Key words】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Cerebral hemorrhage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一类严重的脑血管病。脑出血1年生存率预计只有46%,5年生存率预计仅有29%,存活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利用机体自身的神经细胞修复功能损伤是一条捷径,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内源性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基础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至今为止,尚无肯定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以重建受损的脑组织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成为研究热点,为治疗脑出血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1.脑出血动物模型 1.1 动物选择 脑出血实验研究中采用最多的动物为啮齿类动物。主要因其价格低廉、易于管理、模型制作相对简便、脑血管解剖结构与人类相近,且目前研究者们已掌握了大量关于大鼠病理生理、解剖结构等资料[2]。转基因、基因敲除技术在啮齿类动物的广泛应用使其在研究脑出血后分子病理生理学等方面具备了独到的优势。但鼠体型较小,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评价比较困难;与人类相比,鼠脑白质欠发达,故研究结果应用于人类有一定的局限性[3]。兔基底节区相对发达,穿刺定位较啮齿类动物简单,出血后能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可用于脑出血后神经行为学变化和神经电生理改变的研究。但目前转基因技术及脑出血动物模型在兔中应用较少。猪、犬、灵长类等动物脑体积大,适于研究颅内血肿的占位效应、血肿清除技术、白质损伤等[4],但这些动物价格较贵,饲养较啮齿类动物困难,部分动物来源受限。 1.2 制备方法 既往用于制备脑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有自体血注入法、胶原酶诱导法、微球囊充胀法和自发性脑出血模型。自体血注入法是将取自动物股动脉、心室、颈外动脉或尾动脉的自体血直接注入脑内,通常选择纹状体作为注血部位[5]。该模型适于研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治疗机制。胶原酶诱导法可通过向脑内注入胶原酶分解血管基底膜及间质的胶原蛋白,使血液向脑实质内渗出形成一弥漫性渗血区,与临床上脑出血发病机制不同[6]。该制备方法适于研究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及药效机制。微球囊充胀法是通过调整球囊内液体量来模拟血肿占位效应的一种机械性方法[7]。虽然它能避免自体血注入法血肿破入脑室及形态不一和血液返流的问题,但因其不能模拟血液成分在脑出血后水肿中的作用,目前已较少应用。自发性脑出血模型与临床上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较接近,但由于病灶部位、大小不一致,价格昂贵,遗传局限性强,易变种或断种,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2.移植干细胞种类 目前用于移植治疗研究的干细胞类型主要有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脐血源性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 2.1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 胚胎干细胞具有在未分化期无限增殖和全能分化的特性,但因其不易纯化、易成瘤、来源饱受伦理学争议和潜在的免疫排斥等影响,限制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8]。 2.2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 神经干细胞是指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能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群。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内,参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及细胞更新。但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取材不便,手术创伤大,在体外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能力受限[9]。 2.3 脐血源性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stem cells ,UCSCs) 脐血源性干细胞获得简单、来源广泛、免疫排斥性相对较低,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能。但脐血源性干细胞免疫原性低、表面抗原表达低及活性差,单份标本中不能大量分离、纯化和扩增,应用于临床需伦理学审批。 2.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来源丰富,获取容易,可体外快速培养扩增,自体移植免疫排斥低且避免了伦理学争议。但目前尚未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对其鉴定主要依靠细胞形态、细胞表面标记及诱导分化[10]。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后的存活、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11]。 2.5 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 脂肪干细胞是一类来自于脂肪组织基质的、具有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与其他干细胞相比,脂肪干细胞来源更广、取材更为简单,通过抽脂术即可得到。但脂肪干细胞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有关脂肪干细胞遗传稳定性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12]。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 脑出血是目前神经科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并且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医学在治疗脑出血这一病症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早期治疗脑出血一直都是采取降压止血治疗、手术治疗以及重组凝血因子VIIa的治疗方法,这三种治疗方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对于脑出血患者治疗所选取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篇文章就对目前脑出血治疗方法以及早期的降压止血的治疗方法做一个具体的研究。 标签:脑出血;急性期;治疗方法;进展 脑出血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脑卒中亚型,脑出血的发生是自发性的,并非外伤的出血,其中高血压是引发脑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面,医学在治疗脑出血病症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进展[1]。治疗方面除了卒中单元治疗手段和康复治疗手段被科学证实对治疗脑出血有效以外,其他治疗脑出血的方法都不能很有效地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虽然说目前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并不是很有效,但是随着科学和医学技术的共同进步,人们对于脑出血病症越来越了解,同时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新型的治疗脑出血的方法[2]。下面就对治疗脑出血的一些方法做一个具体的描述。 1 治疗方法 1.1早期的降压治疗方法脑出血引发的一个最常见因素就是高血压,早期在治疗脑出血时一般将降压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近一段时间运用降压治疗方法治疗脑出血患者的实验表明,降压治疗方法是可行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耐性好,能够减少患者的血肿扩大,并且实验表明患者接受治疗后并没有出现神经恶化和其他各种副作用[3]。但是研究者并没有立即肯定降压治疗方法,站在医学的严谨性角度来看,早期对于脑出血患者采取的降压治疗方法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研究的第二阶段对28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对这2800例患者实施早期降压治疗方法,并且从多个方面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最终的研究表明早期降压治疗方法是可行、安全的。但是由于目前的治疗方法都是根据专家的推荐,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对于早期降压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好坏[4]。 1.2手术治疗方法 1.2.1单纯神经的内镜手术主要就是结合B超的定位、定体和定向技术,将内镜直接导入到患者体内血肿的中心位置,这种手术的时间很短,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很小。这种直观的操作可以很好地控制在患者体内对血肿进行操作,不会对患者血肿的内壁造成伤害[5]。但是这种方法的操作空间很小,对于血肿大出血现象很难控制,研究表明单纯神经的内镜手术很好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比内科治疗的效果要好很多,患者的术后恢复也比内科治疗要好。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综述·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孙伟1刘卫东2 [摘要]: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导致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法难以统一和奏效。本文主要从分析HICH局部解剖特点,脑内血肿的原发和继发损伤,以及高血压性脑出血独特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入手,详细阐述血肿扩大,脑水肿和继发性的缺血改变等在HICH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便临床寻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脑水肿;发病机制 Update on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1 1Wei Sun 2 Wei-Dong Liu 1Postgraduate;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200025); China 2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Punan hospital of Shanghai(200125);China 【abstract】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 is a lingering cause of significant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uncertainty continues whether there is a favorable treatment effect of surgical or medical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ocal anatomy characteristics of HICH, primary and second injury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 and the updated pathophysiological progress of HICH. It describes the mechanisms of the enlargement of hematoma, edema and the possible brain injury from secondary ischemia after HICH, which might be helpful to pla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HICH. 【key word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ematoma■ brain edema■ mechanisms 在世界范围内,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是一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患。制定规范有效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策略业已刻不容缓,迄今为止, 作者单位:1(20002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神经外科专业;2(200125)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

脑出血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治疗进展 脑出血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占所有收入院脑卒中患者的10%~30%,可导致严重的残疾和高病死率,6个月的死亡率达30~50%[1]。大规模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表明规范治疗和专科护理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合理降低血压、脑室内tPA溶栓和微创手术等技术有望改变目前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1 流行病学和病因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实质内的过程,发病率为10~30/10万,全球每年发病200万人,占每年新发卒中的10%~15%[2]。可能是由于同期老年人口的增长,脑出血的入院率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8%[3]。脑出血患者常有慢性高血压病史,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史。脑出血在中国人,日本人,墨西哥裔、拉美裔、非洲裔美国人和美国土著人群中更常见[4]。 根据出血的原因不同可将脑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是指自发性小动脉破裂或慢性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小动脉损害引起的出血。继发性脑出血是指由外伤、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有着相似的病理改变[5]。 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脑出血常发生在脑叶、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高血压是迄今为止最重要和普遍的危险因素,由此直接导致的脑出血可占到60%~70%[6]。慢性高血压可导致脑小穿支动脉变性、断裂和纤维素样坏死,从而最终导致自发性破裂。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特点是在大脑皮质、软脑膜和小脑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和中小型动脉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退行性变,最终导致血管变脆、破裂。 载脂蛋白-E基因变异的脑淀粉样血管病会引起老年散发性脑出血;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会引发年轻家族性脑出血综合征[7]。白质异常(如脑白质疏松症)则会同时增加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的风险,表明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之间存在共同的血管发病机制[8]。酗酒和低胆固醇血症也会增加脑出血的患病风险。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出现口服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可能提示预后不良[9]。 2 病理生理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组织发生水肿,细胞凋亡、坏死,并有炎症细胞浸润[10]。血肿引起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局部组织的变形造成缺血、神经递质释放、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膜除极化。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程度决定了损伤是一过性的代谢抑制,还是细胞肿胀、进而细胞坏死。凝血过程的产物和血红蛋白分解物介导了继发性级联反应。凝血酶在血肿形成4小时后激活小神经胶质细胞,后者释放的产物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血管源性水肿和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凋亡[11]。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新进展 作者:司东明综述刘献志审校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郑州450052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手术方式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指继发于高血压的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1]。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一定成就。但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争议。现就HICH 外科治疗的研究综述如下。 1 HICH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时机、及方法 1.1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和适应证及手术时间窗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综合文献其适应证较统一的观点如下:(1)患者清醒,出血量中等至大量的患者通常皮质下、壳核出血>30ml;(2)小脑血肿>10ml,血肿直径>3cm,伴有脑干压迫和伴有脑积水的患者;(3)中等至大量脑叶出血,出血后保留一定程度的意识和神经功能,其后逐渐恶化,应积极手术治疗,挽救生命;(4)年轻患者;(5)微侵袭血肿清除术仅有微小针道损伤,适应证可适当放宽。如下情况可行非手术治疗:(1)清醒、血肿量少(血肿量<20ml),无需手术可缓解的患者;(2)出血量少或神经功能缺损较轻的患者;(3) 患者处于深昏迷、濒死状态、呼吸骤停、双侧瞳孔散大者,禁忌手术。

对HICH的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统计为3%~51%。近年来,通过对HICH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的疗效比较研究,认为外科规范化治疗的效果优于内科规范化治疗[24]。HICH 的手术治疗不应过分强调某种术式明显优越,手术方法不能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要依据患者的临床情况,结合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选择手术方式,在适宜时机进行手术才可提高疗效。 1.2 手术时机选择脑出血后,由于血肿占位和继发性脑水肿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导致脑干受压或脑疝,这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迅速有效地解除急性颅内压增高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6~7h以内)。但有些学者提出过早的清除血肿易致再出血,在出血后6h或7h 内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性。杨瑞霞[5]报道262例手术病例中72例发生了继续出血,其中24h内发生继续出血70例(97%)。目前多倾向于中、小量出血手术时机6~24 h 为妥,出血量大应及时手术以挽救生命,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1.3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 1.3.1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该术式优点为了可清除血肿及液化坏死的脑组织,止血可靠;同时可去骨瓣减压,迅速解除脑组织的压迫。缺点是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脑组织损伤后水肿反应重,术后易出现并发症。破入脑室的血肿应清除,术后行脑室引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术中颅内压力情况以及对术后颅内压的预判,决定是否行去骨瓣减压。

脑出血疑难病例讨论(精选.)

2014年6月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脑出血) 姓名:xxx 性别:女 年龄:82岁 住院号:14060220 时间:2014年6月20 低点:内一科护士办公室 讨论目的:提高关于脑出血病人的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xxx 责任护士xxx汇报病史: 病例特点: 患者xxx,女,82岁,主因"精神萎靡半天伴呕吐"入院。 1、老年女性患者,起病隐匿,病程短。 2、半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萎靡伴呕吐胃内容物2次。无意识障碍,无腹痛、腹泻,似有下肢无力,无明显言语不清,无头痛,无肢体抽搐,无晕厥。 3、既往史:5年患"2型糖尿病",最高血糖18mmol/L。3年前

患"脑梗塞"。5年前患"老年性膝关节退行性病变"。 4、查体:T36.5℃,P83次/分,R22次/分,BP160/80mmHg 意识模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0.25cm,对光反射尚可。颈阻阳性,口角不歪斜,双肺呼吸音粗,心率83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无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扪及。左侧上下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右侧肢体肌力正常。 5、辅助检查:2014.6.12随机血糖:11.5mmol/L。脑CT:右侧脑出血伴右侧珠血,脑萎缩。 初步诊断:1、右侧脑出血2、右侧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萎缩4、2型糖尿病5、原发性高血压2级很高危?6、老年性膝关节退行性病变。 诊断依据:1、右侧脑出血2、右侧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萎缩。依据:老年患者,病程短,主要症状为精神萎靡伴呕吐胃内容物2次。查体:BP160/80mmHg 意识模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0.25cm,对光反射尚可。颈阻阳性,口角不歪斜,左侧上下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右侧肢体肌力正常。脑CT:右侧脑出血伴右侧珠血,脑萎缩。诊断明确。 4、2型糖尿病依据:既往史明确,随机血糖:11.5mmol/L。 5、原发性高血压2级很高危?依据:老年患者,入院血压BP160/80mmHg,但既往无高血压史,可能与颅内高压有关,

脑出血的治疗指南

脑出血治疗指南 院前处理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推荐意见 疑似卒中患者应尽快行头颅CT或MRⅠ检查,区别出血和缺血(Ⅰ级推荐,A 级证据);建议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快收入神经专科病房或神经监护病房(NICU)(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推荐意见 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有继续出血和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死亡率和患病率较高,应及时明确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及实验室相关检查(Ⅰ级推荐,D 级证据)。其中,影像检查推荐意见:CT或MRI都是初步影像检查的首选(Ⅰ级推荐,A级证据);CTA和增强CT有助于确定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高危患者(Ⅱ级推荐,B级证据);如临床或影像学怀疑存在血管畸形或肿瘤等潜在的结构异常,CTA,CTV,增强CT,增强MRI,MRA,MRV可有助于进一步评估(Ⅱ级推荐,B级证据);所有脑出血患者应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建议用Glasgow昏迷量表或NIHSS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Ⅲ级推荐,C级证据);建议参照上述诊断流程诊断(Ⅲ级推荐,C级证据)。 急性脑出血治疗的推荐意见 颅高压推荐意见:颅内压升高的治疗应当是一个平衡和逐步的过程,从简单的措施开始,如抬高床头、镇痛和镇静(Ⅰ级推荐,D级证据);可使用甘露醇静脉滴注(Ⅰ级推荐,C级证据);必要时也可用甘油果糖或呋塞米或大剂量白蛋白(Ⅱ级推荐,B级证据),但不建议长期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可间断应用于颅高压危象(Ⅰ级推荐,B级证据);对伴有意识水平下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Ⅰ级推荐,B级证据);尚不推荐常规使用高渗盐水降颅压,仅限于临床试验的条件下或对于甘露醇无效的颅高压危象使用(Ⅲ级推荐,C级证据)。 血压控制推荐意见

脑出血诊断及处理

脑出血的诊断及处理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 为60~80/10万人口/年,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病因】 ?1、高血压性脑出血 ?(1)50岁以上者多见。 ?(2)有高血压病史。 ?(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壳核、丘脑、小脑和脑桥。 ?(4)无外伤、淀粉样血管病等其他脑出血证据。 ?2、脑血管畸形出血 ?(1)年轻人多见。 ?(2)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脑叶。 ?(3)影像学可发现血管异常影像。 ?(4)确诊需依据脑血管造影。 ?3、脑淀粉样血管病 ?(1)多见于老年患者或家族性脑出血的患者。 ?(2)多无高血压病史。 ?(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脑叶,多发者更有助于诊断。 ?(4)常有反复发作的脑出血病史。 ?(5)确定诊断需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4、溶栓治疗所致脑出血 ?(1)近期曾应用溶栓药物。 ?(2)出血多位于脑叶或原有的脑梗死病灶附近。 ?5、抗凝治疗所致脑出血 ?(1)近期曾应用抗凝剂治疗。 ?(2)常见脑叶出血。 ?(3)多有继续出血的倾向。 ?6、瘤卒中 ?(1)脑出血前即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2)出血常位于高血压脑出血的非典型部位。 ?(3)影像学上早期出现血肿周围明显水肿。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 ?脑内血肿引起的脑损伤其原因是: ?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 ?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代谢紊乱(如酸中毒) ?血管运动麻痹 ?血脑屏障受损 ?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的损害 ?1 对脑内血肿病理作用的重新认识 ?脑出血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现象,多数血肿扩大发生在病 后24h内。多在发病后6h,血肿扩大部位多在丘脑、壳核

脑出血护理新进展

脑出血护理新进展 文章来源:健康之路 2008-11-25 10:36:23 脑出血护理新进展 脑出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在美国占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日本占第二位,我国占第一位。 一、日常生活动作锻炼: 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病人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二、心理护理: 病人常有忧郁、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因此,家属应从心理上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安慰鼓励病人,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耐心的解释病情,消除病人的疑虑及悲观情绪,使之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三、保持功能位: 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度。下肢膝关节略屈曲,足与小腿保持90度,脚尖向正上。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状态,手握一布卷或圆形物。 四、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每日3~4次,幅度次数逐渐增加。随着身体的康复,要鼓励病人自行功能锻炼并及时离床活动,应严防跌倒踩空。同时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加快康复。 1、上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站在病人患侧,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运动。 2、下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个趾的活动。 五、预防并发症: 1、每日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一旦发现病人咳黄痰、发热、气促、口唇青紫,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2、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3、病人瘫痪在床,枕骨粗垄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骨隆突处,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4、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下肢肿疼,应迅速诊治。 5、瘫痪病人多有便秘,有的可因为用力排便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多给病人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定时定点给便器排便,必要时应用通便药物、灌肠。 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 ndcc5eekmakyvsw3efpq1bbv8fmxb16p性的,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认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docx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定义 脑出血( 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 中的 20%~ 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 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 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 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病因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 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 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 此外,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 50~ 70 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 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 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1.运动和语言障碍 运动障碍以偏瘫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凝视麻痹)。 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 脑脊液检查 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 扫描或脑MRI 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出血后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 6h 后,脑脊液呈血性或黄色,但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脑出血的可能, 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2.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二)神经影像学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