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使至塞上》《黄鹤楼》

古诗二首《使至塞上》《黄鹤楼》
古诗二首《使至塞上》《黄鹤楼》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使至塞上》《黄鹤楼》

学习目标

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古诗,并能对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

重点

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难点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杰”王勃,那么大家知道“诗佛”是谁吗?(王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使至塞上》以及另外两首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州人。21岁中进士,张九龄为相,提任他为右拾遗,后升任监察御史。唐朝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使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首诗就是他在出塞途中所作。晚年生活还是半官半隐,悟佛参禅,思想比较消沉,世称“诗佛”,著有《王右丞集》,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史并称为“王孟”。苏轼评其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二年中进士,任尚书司勋员外郎,诗名颇大,《全唐诗》编诗一卷。

三、字词正音:

候骑jì燕yān然崔颢hào萋萋qī

四、学习《使至塞上》

解题:使:奉命出使。至:到。塞上:即塞外,旧指外长城以北地区。即:奉命出使到塞外

首联:紧扣题目,交代自己这次出使的任务是“问边”,已到的地界是“塞上”居延。

颔联: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汉塞:汉代关塞,这里以汉代唐。胡天: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颈联(名句赏析):名句。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小结:本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但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篷、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五、学习《黄鹤楼》

导入:复习四大名楼及相关诗句。

——鹳鹊楼(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又名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鹊楼》);

——黄鹤楼(湖北武汉武昌蛇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岳阳楼(湖南岳阳市洞庭湖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王阁(江西南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传说: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经达蛇山,又说费褘登仙乘黄鹤在蛇山休息,所以蛇山又称黄鹄山、黄鹤山。楼因山而得名。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七建七废。近年新建的黄鹤楼壮丽雄伟、下临长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唐代诗人崔颢一首《黄鹤楼》成为了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前四句从传说落笔,(作用: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黄鹤”三见、“空”字重出,但由于上下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实景。名句。

尾联:紧承三联而来。诗人的家乡汴州在武昌东北,从黄鹤楼隔江可见汉阳树、鹦鹉洲,却不可能望见家乡。日近黄昏,自然会勾起乡思,末句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小结:本诗情景相融,乡思乡愁悠悠飘荡。所以等到李白来,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有模仿《黄鹤楼》之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六、当堂诵读。

七、归纳总结

古诗诵读小结:如何赏析一首诗词?

明确: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②读懂诗歌,体会感情。③感悟品味,分析特色。④熟读成诵,增加积累。

八、巩固拓展

1、背诵并默写二首诗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叙事与写景结合

黄鹤楼

崔颢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知识练习题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知识练习题及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其诗中多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二)文意赏析 注释:故人:就是老朋友,指孟浩然; 辞:辞别,黄鹤楼在扬州的西方,所以说是“西辞”; 烟花:阳历三月是春天最好的时节。春天百花盛开,田野上常有迷蒙 蒙的雾气,古人称为“烟花”,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下:顺流直下,可见船走得很快; 碧空:湛蓝的天空; 尽:消失; 天际:天边; 译文:在春光烂漫的时候,老朋友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到扬州去了。孟浩然的船出发了,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眼看那挂帆的孤舟,带着老朋友越走越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见浩荡的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他的心似乎也跟着孤帆,随着江水追着朋友向远方去了。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不同于其它的送别诗,诗中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两人的关系——两人是好朋友,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建议收藏:初中古诗文学案】

1 一、重点 1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一、赏析《野望》 1 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唐朝著名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2 理解词语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薄,接近。 徘徊 小牛 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食野菜。在这里“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水边高地 眺望原野 3 鉴赏诗句 (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明确:叙事兼抒情,总领全诗。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诗人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明确:秋野静景。 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明确:秋野动景。 在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4)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明确:以长歌抒苦闷。 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4 体会感情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二、赏析《黄鹤楼》 1 走近作者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 理解词语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三下古诗两首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提纲

三下古诗两首语文黄 鹤楼送别

3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3.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说说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相聚是美好的,而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用古诗来抒发这离别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属于“文包诗”的形式。板书课题,读题。 3.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1)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为谁而写的?为什么而写?它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简介:黄鹤楼和广陵的资料: (3)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背景资料。 过渡:知道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景吗?就让我们认真学一学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提示:字字入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 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暮春三月孟浩然满饮此杯暂时友谊唯一 (2)指名分段读文,指导读通长句。 (3)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了这篇课文,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时间) _____ (谁) ___________ (在什么地方) 为___________(谁)送行,写下了的著名的诗篇_____________。 3.讨论并归纳小标题(赏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四、欣赏课文录音。 1.听课文录音。 过渡:我刚才边读文边想象画面,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便如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不停转换,于是就能入情入境地把课文读好了。同学们,你能按照刚才的方法读读课文吗? 2.生自由读文。 3.回想当年,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一别,这浓浓情,深深意,李白全借助这首诗表 达了出来(生再次齐读这首诗)。 作业布置 1.描红生字,每字仿写两遍后报听写。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渲染气氛。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 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 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逐步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 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 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所以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 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 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 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 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 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 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 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 这个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 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实行的。李白心里 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 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 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 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 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个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 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所以一提到黄鹤楼,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唐·崔颢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主旨】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古诗二首《使至塞上》《黄鹤楼》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使至塞上》《黄鹤楼》 学习目标 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古诗,并能对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 重点 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难点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杰”王勃,那么大家知道“诗佛”是谁吗?(王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使至塞上》以及另外两首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州人。21岁中进士,张九龄为相,提任他为右拾遗,后升任监察御史。唐朝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使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首诗就是他在出塞途中所作。晚年生活还是半官半隐,悟佛参禅,思想比较消沉,世称“诗佛”,著有《王右丞集》,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史并称为“王孟”。苏轼评其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二年中进士,任尚书司勋员外郎,诗名颇大,《全唐诗》编诗一卷。 三、字词正音: 候骑jì燕yān然崔颢hào萋萋qī 四、学习《使至塞上》 解题:使:奉命出使。至:到。塞上:即塞外,旧指外长城以北地区。即:奉命出使到塞外

首联:紧扣题目,交代自己这次出使的任务是“问边”,已到的地界是“塞上”居延。 颔联: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汉塞:汉代关塞,这里以汉代唐。胡天: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颈联(名句赏析):名句。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小结:本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但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篷、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五、学习《黄鹤楼》 导入:复习四大名楼及相关诗句。 ——鹳鹊楼(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又名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鹊楼》); ——黄鹤楼(湖北武汉武昌蛇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岳阳楼(湖南岳阳市洞庭湖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王阁(江西南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传说: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经达蛇山,又说费褘登仙乘黄鹤在蛇山休息,所以蛇山又称黄鹄山、黄鹤山。楼因山而得名。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七建七废。近年新建的黄鹤楼壮丽雄伟、下临长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唐代诗人崔颢一首《黄鹤楼》成为了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前四句从传说落笔,(作用: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黄鹤”三见、“空”字重出,但由于上下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实景。名句。 尾联:紧承三联而来。诗人的家乡汴州在武昌东北,从黄鹤楼隔江可见汉阳树、鹦鹉洲,却不可能望见家乡。日近黄昏,自然会勾起乡思,末句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教案

12 唐诗五首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文的默写与理解。 朗读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一、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介绍 《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萋.萋(qī) 燕.然(yān)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二学习《野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主题、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 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主题:这首诗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的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

情。 三、学情分析 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八、教学流程:

《使至塞上》和《黄鹤楼》

问君能有几多愁 ——《使至塞上》《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诵读理解诗的内容。 对比阅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习叙事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在对比中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整合两首诗,挖掘他们的相同点。 教学流程 译读理解内容比读整合探究赏读凸显情感诵读欣赏积累 教学过程 一、赏读凸显情感 叙事表情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使至塞上》“单车”、“征蓬”、“归雁”怎么理解?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孤寂、愤懑)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 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单车欲问边”句,车欲问,言下之意即是人不欲问。事实上,王维此次出塞是极不情愿的,可纵然多么不情愿,车子还是自顾自地向塞外驶去了,带着一个无力阻拦的人。 这里也透露出了一种伤心、忧愁、苦闷的情绪。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自己又 像一只孤独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一 句“征蓬”,借助这无力、无助、无奈的物事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到这里那愁苦、感伤的格调已经很明显了。自己又像一只孤独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 飞蓬归雁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心灵的孤独。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2、《黄鹤楼》中哪些词句也能体现诗人的孤独? “此地空余黄鹤楼”:地上昔人已不在。伴随昔人而去的还有风风雨雨的历史变迁和 更迭。 “白云千载空悠悠”:天上黄鹤已一去不复返。千百年来,不变的是时间的永恒。 还有一个天地间孤寂的我。 三、写黄鹤两写“空”,折射诗人的孤独。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引发对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 短暂思索,痛感人生的失意,诗人的孤独不仅仅是生活的孤独,而是心灵的孤独,精神的 孤独,命运的孤独,生命的孤独。于是更加催生了乡愁。 景寓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哪些字词能体现境界的雄浑?欣 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图画美。

人教课标板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

20 古诗两首 文本简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拼音、注释、译文)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拼音、注释、译文) 《黄huáng 鹤hè 楼lóu 送sòng 孟mèng 浩hào 然rán 之zhī 广gu ǎng 陵l íng 》 作zuò 者zhě:李l ǐ 白bái 故gù 人rén 西xī 辞cí 黄huáng 鹤hè 楼lóu , 烟yān 花huā 三sān 月yuè 下xià 扬yáng 州zhōu 。 孤gū 帆fān 远yuǎn 影yǐng 碧bì 空kōng 尽jìn , 唯wéi 见jiàn 长cháng 江jiāng 天tiān 际j ì 流liú 。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与我在黄鹤楼辞别,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能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奔流。

21.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教案

第七单元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 6 古诗二首-黄鹤楼

xx送xx之xx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xx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精品习题

部编版八上第12课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

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三、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默写复习(新版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默写(满分46分,共28小题46空) 姓名: 学号: 班级: 1、单车欲问边, 。《使至塞上》王维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情趣盎然的早春图景的两句是: , 。 3、《黄鹤楼》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 ,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是: , 。 6、东皋薄暮望, 。《野望》王绩 7、《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 。 8、 ,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9、《黄鹤楼》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 句: , 。 10、 ,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12、牧人驱犊返, 。《野望》王绩 13、《钱塘湖春行》中以对偶、拟人写出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的句子16、 ,来从楚国游。《渡荆门送别》李白 17、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19、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崔颢 20、《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又表达诗人赞美之情的诗句: , 。 21、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2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2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王绩的《野望》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 , 。 24、 ,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25、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崔颢 26、《使至塞上》一诗中作者在叙事写景之中传达出自己幽微难言的内心郁闷与愤慨的诗句是“ , 。 27、《使至塞上》中描写边疆将士繁重紧张的战事生活的诗句是 , 28、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 ,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黄鹤楼唐·崔颢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赏析简答题: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