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护理常规

中西医治疗护理常规
中西医治疗护理常规

中西医治疗护理常规

一、中西医治疗一般护理常规

1.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种多、按不同疾病护理常规。

2.注意观察有无恶寒,发热,有无出汗,时间长短,发作特点,为医生诊治提供动态信息。

3.注意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治疗效果。

4.饮食与口味:食欲、食粮、喜冷喜热,口中异常味觉和气味。

5.睡眠:失眠或嗜睡、入睡难易、睡眠深浅、是否多梦等。

6.二便情况:大、小便次数、形状及颜色。

7.指导用药:熟悉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服药要求,如温度、时间等和用药后反应。

8.对症处理: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解除疼痛,治疗和预防便秘、腹泻、自汗盗汗、静脉炎、发热、褥疮等,治疗放化疗后口腔炎、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等。

9.将西医病情观察方法与中医望、闻、问、切相结合,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辨证施护。

10.注意情志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1.指导患者药膳饮食。

12.针对病情给予中医健康宣教,指导相应的中医护理保健方法,做好出院指导。

二、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晚期重症者,卧床休息。

3.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并通知医生: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每日记录大便次数;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5.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

6.经常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疼痛者,做好疼痛护理。

7.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8.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

9.关心体贴患者,注重情志疏导,消除各种不良刺激,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滋阴、补血、益气等扶正的之品。

11.预防院内交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2:做好出院指导,完成护理满意度调查。

三、中医肿瘤科常见症状护理常规

(一)呕吐

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对症处理,予耳穴压豆、穴位按摩减轻呕吐症状,注意防范并发症。

3.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4.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或神志不清者,可将

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5.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

7.饮食护理: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食积者应节食;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

8.情志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二)便秘

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鼓励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作适当腹肌锻炼,有利于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进行通便的腹部按摩及穴位按摩。

4.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形状、便后有无出血、腹部有无硬块、有无腹痛等情况。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应在清晨或睡前服用,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6.饮食护理: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食物;脾虚气弱、脾肾虚、阴虚肠燥者,可是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肠道实热、畅道气高者,可晨饮冷开水一杯。

7.情志护理: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烦躁心理:要多给予心理流导,消除疑虑,保持乐

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9.临证(症)施护;实秘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虚秘者注意防寒保暖,可予热敷、热炭:肛肠疾病而致便秘者,遵医嘱便后可用中药熏洗。

(三)痛证

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伴有发热、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

3.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镇痛剂。

4.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面色、生命体征等;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症状。

5.给药护理:汤药一般宜温服;癌痛根据药物滴定,按时给药,观察有无暴发痛,及时处理: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对症处理。

6.饮食护理:饮食官清淡、富营养;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胸痹(心痛)、胁痛等感油腻饮食;急性腹痛诊断未明确时应暂禁食。

7.情志护理:稳定患者的情绪,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安心养病。

8.临证(症)施护: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观察耳部反应点,耳穴压豆止痛。心痛发作,遵医嘱给予急救药物,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胁痛重者遵医嘱取中药熨胁痛区。

(四)汗证

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鼓励患者加强体育锻练,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感冒。

3.汗出后用干毛巾擦拭,及时更换衣被,安静休息。

4.观察出汗的部位、时间、性质、量等情况,如有异常,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和记录服药后汗出的情况。

6.饮食护理:饮食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注意补充水分,忌食辛辣之品;盗汗者

可给予酸性饮料及滋阴补品;自汗者,可食清淡、滋养之品。

7.情志护理: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劳累。

8.临证(症)施护:自汗者可用大采煎水代茶饮:监汗着,通医临给予止汗青入游前

敷神阙穴;脱汗者,遵医嘱艾灸百会、涌泉穴。

(五)哮喘

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问、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3.呼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4.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燕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哮喘持续发作、

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夜间喘拱、咯稀泡淋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5.给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氨茶碱等解疼止喘药,观察用药效果和反应: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6.饮食护理: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饮食宣清淡、富营养,不宣过饱、过甜、过成,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

7.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8.临证(症)施护: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痰色黄稠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六)胃脘痛

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胃痛持续不停、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且拒按时,观察有无呕血、黑便、面色苍

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注意呕吐

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6.饮食护理: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7.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8.临证(症)施护: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艾盐包热熨中脘穴。

七)水臌

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患者宜卧床休养,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轻者可适当活动。脾肾阳虚者宜住向阳病房。

3.对长期卧床和重症行动不便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

4.注意观察神志、腹部形态、尿量及喘促、出血、呼吸、气味等情况,每日测量腹围、记录出入量。出现烦躁失眠或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昏谵语等肝昏迷之先兆时报告医生并

配合处理。抽放腹水时,应注意观察并记录腹水的量、颜色、性质等情况,密切观察抽放腹水后的病情变化,防止肝昏迷、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5.给药护理:食管静脉曲张者,药丸研碎后服用。中药汤剂浓煎一般温服,寒湿困脾者趁热服用,湿热蕴结者凉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6.饮食护理:饮食以富于营养、易消化为宜。厌食者,饮食宜清淡可口并多样化,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煎炸、刺激性或硬固食物。限制钠盐的摄入。高血氨时禁用高蛋白饮

7.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8.临证(症)施护:消水退肿协定方局部使用消水退肿。

(八)水肿

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使用气垫床减低皮肤压力,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憋气者可取半卧位,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水肿部位外置中药包吸水治疗,如玄明粉。

4.观察水肿部位、程度、消长规律、尿量及颜色、体温、血压、舌脉等变化。准确记录24h 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无尿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6.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1日总出量500ml

为宜。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

7.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胸闷、气促、口后紫钳者,道医嘱吸氧。恶心呕以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

(九)黄疸

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传染性疾病执行消化道隔离。

3.口臭、齿衄、呕吐者,做好口腔护理。皮肤瘙痒者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4.密切观察黄疸部位、色泽、程度,体温、血压、舌脉、三便以及有无呕吐、腹胀、腹水、神昏等情况。言语不清、神昏谵语、或四肢震颤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呕血、便血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神昏不能口服时遵医嘱鼻饲给药或保留灌肠。

6.饮食护理:饮食以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为宜,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

7.情志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给予心理疏导,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8.临证(症)施护:腹胀满重者排除活动性出血可遵医嘱予穴位贴敷、热熨促进肠蠕动,恶心、呕吐者合谷穴位按摩遵医嘱足三里穴位注射。

(十)泄泻

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对症处理:无禁忌者长按两侧天枢穴10分钟,按摩断腹污穴1分钟。

3.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遵医瞩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4.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

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6.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7.情志护理: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良好心情。

8.临证(症)施护: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艾盐包腹部热熨。肠道湿热、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1.蓝光治疗前的准备 (1)患儿家长的准备:需向患儿家长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及治疗目的,说明蓝光治疗的原理和安全性。以解除患儿家长的顾虑,使患儿尽早接受光照治疗。 (2)患儿的准备:进蓝光箱床前先给患儿剪短指甲以免划破皮肤,患儿裸体卧于蓝光床中,可用长条尿巾或尿布湿遮住会阴部,男婴要注意保护阴囊,输液的患儿用纱布把手捆束固定。 (3)蓝光箱床的准备:将蓝光床置于有空调的病房内,将室温维持在22~28℃,检查灯管是否全亮,开灯前要先擦净灯管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穿透力。确保蓝光床上的衣套干净、干燥,将床内温度预热节到28—32℃ 方可将患儿放入。 2.蓝光治疗时的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光疗过程中要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注意黄疸部位、程度及变化、大小便颜色与性状,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发热等。注意吸吮能力、哭声变化。加强巡视,如有抽搐呼吸暂停,口唇发绀要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如出现青铜症,应立即停止光疗。 (2)注意体温变化:勤测体温,做到每2~3小时1次,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7.5℃,可以适当的敞开罩在患儿身上的蓝光床套衣,或进行物理降温。如果体温低于36℃,应给患儿加盖衣被。体温控制在36~37.5℃之 间为宜。 (3)防止脱水:患儿光照治疗期间应及时补充水分、除补液外,每日要挤奶8~12次喂患儿,在2次喂奶之间要勤喂开水,尽量减少患儿水分丢失。要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在光照治疗过程中进食不佳者,应及时 给予静脉输液。 (4)皮肤的护理:观察皮肤黄染情况,要及时更换尿布,便后擦净臀部并涂以鞣酸软膏。光疗时部分患儿会出现暂时性充血性皮疹,可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光疗过程中皮肤出现红色斑丘诊,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光疗 停止后可自行消退。 (5)注意大便及呕吐情况:要注意大便性状、颜色,呕吐时应侧卧位,注意呕吐性质及量。另外,患儿每 次喂奶不宜太饱,每次不超过30ml,以免引起呕吐。 (6)疗效观察:注意患儿皮肤、巩膜颜色。协助医生了解黄疸消退时间,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持续光照24小时,除遮盖部位外黄疸明显减退。如退黄不明显,可延长至72小时,同时注意患儿有无水肿出现,防止因照射时间过长使红细胞大量破坏而造成低蛋白血症。要定期测定血清胆红素值,判定效果报告医生。 3.蓝光治疗后的护理 出箱前先将患儿衣服预热,再给患儿穿好,抱回婴儿床,加盖棉被。记录出箱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灯管使用1000小时必须更换,作好各项记录及蓝光床的维护与保养。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 发热时首先要请医生诊治,除此之外,还要对病人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热病人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1.收集患者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状况、文化程度,对高热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 2.降温高热刚开始时,患者可能出现寒战,此时不要急于采取退热措施,而应注意保暖,调节室温,补充衣着。寒战后体温可迅速上升,不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脑细胞损害的表现。高热患者体温一般在39℃以上时,应予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30min后必须再次测量体温,将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上。 (1)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主要有冰袋、冰帽、冷湿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以及针灸等,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

① 头部冷敷:将毛巾浸于冰水或冷水中,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或冰袋(具体作法:从冰箱中取出冰块放入冷水中,冲去棱角后装入热水袋或用专用冰袋中,连水带冰装1/2袋,排出空气盖紧盖口即可)敷于额部,5~10分钟更换1次。有胃寒、寒战的病人不宜使用冷敷。注意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底等部位切勿冷敷,以免引起胸闷、腹泻等不良反应 ② 擦浴法:用温水毛巾或蘸41~43℃酒精反复擦拭前额、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分布较密集的区域,擦拭至皮肤潮红为止,擦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水珠,降温同时,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头部敷冰袋。 ③ 泡澡:将病人置于温水浴槽内,用软毛巾或海绵轻轻擦抹全身15~30分钟,使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目的。 (2)化学降温化学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加速散热。体温过高时(成人38.5℃,小孩39.0℃),应遵医嘱给予降温药如:复方阿斯匹林(APC)、美林等。但应避免用药过量或在短期内反复用药以免发生虚脱。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高热病人每4h测1次体温,绘制于体温单上,观察其热型及临床过程,观察呼吸、血压的变化及一些伴随症状。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二、饮食护理

新生儿黄疸实行母婴同室蓝光治疗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实行母婴同室蓝光治疗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8-11-30T12:51:15.05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29期作者:张芹芹王燕霞徐丹苏建萍冯艳[导读] 总结了27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母婴同室蓝光治疗模式的护理经验,提高对该种治疗模式的认识及促进该护理方法的推广。 张芹芹王燕霞徐丹苏建萍冯艳 (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儿科病区江苏昆山 215301) 【摘要】目的:总结了27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母婴同室蓝光治疗模式的护理经验,提高对该种治疗模式的认识及促进该护理方法的推广。方法:统计我科自2015年—2017年3年中接收的277例采取母婴同室方式进行暖箱加蓝光灯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通过对患儿血清胆红素测定值、合并症、成功治疗率、院内感染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不满意投诉率等的统计分析,探讨该种治疗及护理模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277例新生儿黄疸中,其中除6例拒绝治疗,及2例病重转院外,有269例(97.1%)成功治疗并顺利出院,无不良事件、无院内感染发生、无不满意投诉事件。结论:新生儿黄疸采取母婴同室方式进行暖箱加蓝光灯照射治疗及护理方式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母婴同室;蓝光治疗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314-03 新生儿黄疸又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发病原因复杂,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手段和相应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减少核黄疸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提高护理质量[1] 。蓝光照射治疗应用在新生儿黄疸中临床疗效确切,其中间断照射能够减少不良反应,促进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恢复,值得优先选用[2]。新生儿病房开展母婴同室的护理模式,是值得提倡的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模式[3]。但目前国内患新生儿黄疸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绝大多数都收治于单独的新生儿病房,与母亲隔离。会造成以下问题的出现:母婴分离后的产妇焦虑发生率高;家庭对新生儿照护延续性中断,使家庭照护技巧缺乏;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有效率低 [4];因新生儿床位有限,会导致一部分达到住院治疗要求的黄疸新生儿无法得到及时住院治疗等。我院为了应对新生儿入住要求,在儿科病区开设了数间单间病房,专门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母婴同室式及暖箱上加蓝光灯的照射治疗及护理模式。为了保证患儿安全,在收住条件上做严格筛选,选择单纯患有新生儿黄疸疾病、无其他严重合并症、能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诊治。本文对本院自2015年—2017年3年中收治的277例采取母婴同室式暖箱加蓝光灯照射治疗及护理模式的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分析,探讨该种方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5—2017年3年期间收住我院儿科病区的采取母婴同室式进行暖箱加蓝光灯照射治疗及护理模式的290例患有新生儿黄疸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的13例因各种原因致无血液结果对比而无法判断治疗效果,故最终选择277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儿血清胆红素测定值、合并症、成功治疗率、院内感染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不满意投诉率等的统计,探讨该种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其中患儿胆红素值因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值(TSB)在较高水平时,经皮胆红素测定值(TCB)的测量结果是不准确的,往往低于实际TSB水平,研究显示经皮的胆红素值在≤14.8mg/dl时可以代表胆红素水平[5],故入院时以TSB值为准进行统计。因出院时胆红素值一般都低于≤14.8mg/dl,加上大多数患儿家长因心疼患儿而不愿接受采血复查,故出院时皆以TCB值为准进行统计。TCB测定部位选择前额两眉心、脸颊、胸骨上胸前的三个部位,取其平均值。 2.护理 2.1 感染关控制 在母婴同室区,空气、物品、工作人员手消毒不严格,室内通风不好,探视人员过多,家属无菌护理观念不强,未做到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均洗手等与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相关[6]。所以对实行母婴同室的要求按以上问题一一把关,采取措施如下:(1)空气消毒,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每次2小时;(2)严格手卫生,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后进行快速手消毒后,用清水再冲洗双手;(3)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半小时,开窗时注意新生儿所放位置,避免被风吹;(4)每日让保洁人员进行物品表面擦拭消毒2次;(5)为照顾照看家属的体力,除妈妈外,再需两位家属轮流照看患儿,不得再增加探视人员;(6)对家属进行手卫生宣教,督促做好手卫生工作。 2.2 入住前准备 采取该种治疗模式,从入院开始,就要对家属进行详细的宣教,并发放宣教单,在治疗过程中,实时检查家属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宣教内容如下:(1)医生与患儿家属进行语言及书面沟通,讲解该种治疗的具体方式、优点、缺点、注意事项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并签属《医患沟通告知书》;(2)护士讲解详细的治疗过程及需要配合的方面,以及注意事项;(3)母婴同室组母乳喂养情况明显优于非母婴同室组,母乳喂养对婴儿、母亲、家庭的优点不可替代。为保证母乳喂养成功率,向家长发放《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并对母亲及其他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指导操作技能》宣教,手把手指导,与发放宣教单结合,告之母乳喂养的好处,方法、喂养困难时的处理等。 2.3 照光前准备 我科经皮胆红素测定采用的是NJ33A型号的婴幼儿经皮黄疸测试仪进行TCB测定。我院采取的暖箱加蓝光灯的照光方式,所使用的暖箱是Care Plus型号的婴儿培养箱。蓝光灯采用的是YG-Ⅱ型号的黄疸治疗灯。照光前,暖箱按照《暖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前暖箱湿化罐内加适量灭菌注射用水,然后推至病房内进行预热。在暖箱预热期间,家长要先给宝宝喂奶,喂完奶后拍嗝,尿不湿有尿便时予以更换。护士为宝宝戴上专用蓝光眼罩,检查会阴部尿布包裹严实,交待家长宝宝眼部及会阴部不可被光照。同时叮嘱家长佩戴墨镜进行照护新生儿。“鸟巢”式护理在双面蓝光照射中的应用,能有效地使患儿减少哭闹次数,减轻护理工作量[8]。我科对新生儿同时采取鸟巢式护理,减少患儿哭闹,增加配合度。 2.4 照光期间护理 护士至少每小时巡视病房一次,观察患儿情况,有异常情况随时观察,至少每4小时再用体温计测体温一次,以避免肤温探头意外故障。每1~2小时给患儿翻身一次。因照护宝宝是长时过程,提醒家长们轮流抓紧休息,以保存体力,并要做好轮班及交接工作。护士宣教时也要波及所有家长。发现任何问题及时呼叫护士,以保证宝宝照光期间的安全。

中医护理常规_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小儿惊厥的护理及护理常规

小儿惊厥的护理 一、概念 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有意识障碍。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以婴幼儿多见,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害。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感染性疾病 (1)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肿。(2)颅外感染:如高热惊厥、其他部位的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脑病、败血症、破伤风等。 2.非感染性疾病 (1)颅内疾病:原发癫痫、脑占位性病变、脑外伤等。 (2)颅外疾病: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各类中毒、各类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及严重的心、肺、肾疾病。惊厥是一种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因为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因此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皮层形成强烈兴奋灶并迅速泛化,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大量、异常、反复放电而引起惊厥。 三、临床表现 1惊厥典型表现:惊厥发作时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头向后仰,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发性收缩,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色青紫,部分有大小便失禁。

2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意识,或两次发作期间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多见于癫痫大发作,破伤风,严重的颅内感染,代谢紊乱,脑瘤等。 3 高热惊厥 多见于1~3岁的小儿,是由单纯发热诱发的惊厥,是小儿惊厥常见原因。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当体温骤升至38. 5-40℃高时,突然发生惊厥。根据发作的特点和预后分为两型: (1)单纯型高热惊厥:多呈全身强直性阵发性发作,持续数秒至10分钟可伴有发作后短暂的嗜睡等。 (2)复杂型高热惊厥:惊厥形式呈部分性发作,发作后有暂时的麻痹,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发作后清醒慢,体温不高时即出现惊厥,可有高热惊厥家族史。 四、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做血常规、便常规、血糖、血钙、血磷、脑脊液检查。必要时可做眼底检查、脑电图、心电图、B超、CT、MRI等。 五、治疗要点 控制惊厥发作,寻找和治疗病因,预防惊厥复发 1 镇静止惊 (1)地西泮:为惊厥的首选药,对各型发作都有效果,尤其适合惊厥持续状态,其作用发挥快,较安全。缺点是作用短,过量可呼吸抑制,血压降低,需要观察病人的呼吸及血压的变化。 (2)苯巴比妥钠:是新生儿惊厥首选药,抗惊厥作用维持时间长,也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1.按痛症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中。 (2)伴有发热、急腹症、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3)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以免加重疼痛。 (4)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或慎用麻醉止痛剂。 (5)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诱因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的症状、药物疗效、毒副反应并应详细记录。 (6)饮食宜清淡素食及瘦肉类、蛋类等营养丰富食物。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心痛、胸胁痛忌肥厚油腻饮食;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7)稳定患者情绪,解除思想顾虑。尽快地为患者实施恰当的处理,减轻患者的疼痛,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自觉的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8)汤药一般宜温服,中西成药宜坐起服,使药物尽快溶解、发挥药效。 2.观察腹部三大症候群(腹膜刺激症、肠梗阻症、腹腔内出血),如有发生应立 即报告医师。 3.临证(症)施护: (1)按按外科有痛症应急处理。 (2)虚寒型腹痛,腹痛遇寒则发,宜保暖避寒,腹部可用腹带或置热水袋,忌生冷饮食。 (3)腹内有痈脓者,取半坐位,以防毒邪上壅。 (4)腹痛剧烈者,可遵医嘱针刺中脘、内关、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寒症可艾灸神阙、关元、中极,内服生姜糖水或用莱服子、生姜葱炒热慰腹部。 (5)腹胀痛者可耳穴埋籽大肠、小肠、交感穴,或针刺气海、足三里穴,也可行肛管排气。 (6)腹痛伴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大黄30g煎水保留灌肠,或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4.安慰体贴患者,避免精神刺激,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烦躁、恼怒不安等不 良情绪,积极配合查体和治疗。 5.饮食有节、宜清淡,勿恣饮酒浆、肥腻辛辣。急性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6.做好卫生宣教:养成饮食有节,温寒适宜的良好习惯。避免腹部受凉,注意 饮食卫生,保持情绪稳定。 酒精中毒的中医护理常规 一.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二.按中毒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分别安置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实施相应有效 的急救措施。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常规护理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根据病症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 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请患者积极配合。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按规定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3、根据患者的情况,做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有一 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4、即刻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 做好记录。并通知医生。 5、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天。若体温37.5℃以上者改为每日4 次,体温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两便次数一次。每周测体重一次,或遵医嘱执行。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重危患者按医嘱执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头 交接班。 10、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1、严密观察患者的神智、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2、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3、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性、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与药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4、严格执行消毒隔度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疾病。临床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色发绀,心慌浮肿为主症。病位在涉及心、脾、肾。多由于久病废虚,感受外邪引发病。临床辨证分为寒饮束肺、痰湿壅肺、痰热郁肺、痰蒙心窍、肺肾气虚证。西医学中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有上述表现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病室空气清新,避免烟尘等刺激性气味,寒饮束肺和肺肾气虚应保暖防寒;痰热郁肺者室温宜凉爽,痰湿壅肺者,室内湿度偏低些。 三.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坐位,注意预防褥疮护理,病情缓解会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四、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应记录出入量。 五、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六、密切观察神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喘息、浮肿、咳嗽、咯痰、舌象、面色、出汗、四肢、二便等变化。 若见以下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医护写作处理:

中医护理常规

头痛 因风寒温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头痛发作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 1.2 观察患者瞳孔、体温、二便、舌脉。 1.3 头痛加重,出现口眼歪斜、瞳孔大小不等、肢体麻木震颤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4 饮食护理 以清淡、利湿、易消化为原则,勿过饱,忌食肥腻、黏滑及烟酒刺激之品。 1.5 临证(症)施护 1.5.1 头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1.5.2 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 1.5.3 出现壮热、项背强直、喷射性呕吐、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1.5.4 伴有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肺胀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胀满,痰诞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1.2生活自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1.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2.护理要求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2.1.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2.1.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2.2.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3出现面赤谚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鞍区肿瘤术后尿崩症的观察护理

鞍区肿瘤术后尿崩症的观察护理 鞍区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以垂体腺瘤﹑颅咽管瘤为多,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手术切除是鞍区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尿崩症是其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进一步认识和探讨尿崩症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我们对26例鞍区肿瘤切除术后病人进行严密监测、系统观察和预见性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26例,女11例,男15例,年龄24~61岁。所有病例经CT或MRI显示鞍区占位,其临床表现为头痛11例,闭经、溢乳20例,视力减退8例,肢端肥大、性功能减退2例,颅内压增高2例,视野缩小8例。其手术方式:经鼻蝶入路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垂体腺瘤。 2 护理体会 2.1 鞍区肿瘤术后并发尿崩症是由于蝶鞍区周围有重要的结构,手术切除肿瘤难度、切除面积大。术中因机械性的牵拉易损伤垂体后叶和垂体柄,引起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1]。肿瘤减少,体液调节机能紊乱而大量排尿,出现尿崩症,切除得越彻底,这种影响就越大。术前与主管医生全面了解病人情况,如肿瘤大小、位置,推断出垂体后叶垂体柄受损情况,为术后尿量的观察提出侧重点。 2.2 尿崩症:是指尿量大于200 ml/h,尿渗透压小于200 mmol/L,血渗透压大于300 mmol/L,尿比重小于1.005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随着尿量的增多,尿液颜色变淡,病人体重降低。尿比重下降,最低可达1.000。本组21例病人有此表现。临床表现为多尿、夜尿、口渴、多饮症状,四肢无力、神智淡漠、腹胀、麻痹性肠梗阻,心血管系统方面有不规则心律快而弱,缺钾严重时,尿的浓缩功能下降,会加重多尿、夜尿,血钾小于 3.5 mmol/L、血钠小于135 mmol/L。根据术后尿量的观察,及时为病人提供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3 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的改变,特别是意识变化:每日对病人进行格拉斯哥评分,评价意识障碍表现,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压、SpO2甚至监

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

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光照疗法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下面来介绍一下关于蓝光治疗的护理。 光疗前的护理 1、心理护理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介绍实施光疗的目的和必要性,只要保护好双眼及外阴,对患儿无不良影响,解除患儿家长的顾虑,使患儿尽早光疗。 2、环境准备每日擦拭灯管及反射板,防止灰尘影响光照强度。灯管随使用时间光能量输出渐减弱,为保证治疗效果灯管使用1000小时必须更换。清洁光疗箱,箱内湿化器水箱加水至2/3满.接通电源,检查线路及灯管亮度。病室内洁净、通风良好,配备空调,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光疗箱清洁、完好,调试箱温32-34℃,并以软棉布覆盖、同定于箱内准备放置新生儿头部的一侧,防止新生儿活动后撞伤前囟及耳、面部等。 3、患儿准备入箱前评估患儿病情,了解患儿每日血清胆红素数值、体温、出入量等状况,称体重,测体温并记录。将患儿裸露,清洁皮肤,不要擦抹爽身粉或油类,以免降低光疗效果;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 光疗时的护理 1、患儿应裸体放于箱内,尽量暴露皮肤,使之与蓝光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疗效,因此光疗时应使患儿四肢尽量舒展,尿布面积要小。 2、每隔2h给患儿翻身一次,使其背部皮肤轮流照射。伏卧照射时要有专人巡视,以免口鼻受压影响呼吸。 3、光疗中新生儿的护理用黑布遮盖双眼及生殖器,防止损害视网膜及生殖器功能。 4、新生儿初次接触光疗箱这一陌生环境,容易哭闹,出汗较多,要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凉。定时更换尿布,防止尿液浸湿脐部而引起感染。光疗时新生儿的大便呈墨绿色稀糊状,注意清洁臀部,防红臀。且呕吐物、泪水、汗液、大小便等会影响光疗。 5、监测体温和箱温变化光疗时应每1小时测体温l次或根据病情,体温情况随时测量,使体温保持在36-37℃为宜,根据体温调节箱温。患儿体温突然上升超过38.5℃时,要暂时停光疗,经处理体温恢复正常再继续进行。 6、喂养可在光疗时进行,由于光疗下的小儿易哭闹、易出汗,显性以及在光疗时的不显性失水增加40%,稀便中水分比正常儿也要损失两倍以上,所以,光疗时水的需要量增加了全日总量的15%-20%,耐心喂养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及水的摄入。新生儿尚未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多数情况下实行按需喂奶,并喂适量温水。新生儿食管较短,胃呈水平位,光疗时不能抱起拍背促进胃内空气的排出,易出现吐奶,因此喂奶时宜取侧卧位,使奶水充盈奶瓶前部,避免空气吸入胃内;喂奶后协助新生儿取右侧卧位,减少吐奶的次数和窒息的危险。 7、对于特别好动者,可遵医嘱肌注苯巴比妥,既可减轻黄疸,又可以起到镇静的作用。 8、对于特别瘦小的婴儿,骶骨部可因长时间压迫或摩擦而引起皮肤受损,我们应及时的为患儿翻身按摩。 9、加强巡回,注意患儿全身情况,有抽搐、呼吸暂停及青紫者应及时采取措施通知医生,并做好记录。 10、严格消毒及无菌操作技术,以防止感染。 1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神经系统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护理常规

康复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1、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干扰,限制探视时间。为确保病人安全,避免空间放置障碍物,室内物品摆放合理。 2、做好入院介绍,包括有关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探视制度、陪护制度、病房环境、健康宣教等。 3、新入院病人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做好入院评估及护理记录单的记录。 4、按医嘱分级护理,通过评估确认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其实施护理。 5、同一种疾病的病人,应尽量安排在同一病室,以提供互相交流及训练的机会。 6、卧床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一、将病人安置于抢救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二、卧位与安全:根据病情酌性给予卧位,使病人舒适,便于休息,对昏迷神志不清,烦燥不安的病人,应采用保护性措施,给予床档、约束带、压疮防治垫等;并使用腕带。 三、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和神志、瞳孔等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置。 四、保持静脉通道通畅,遵医嘱给药,保证治疗。 五、加强基础护理,做到病人卫生三短九洁,即头发、胡须、指甲短;眼、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头发、身洁。 六、视病情给予饮食指导,摄入高蛋白、低脂肪、含维生素高的易消化食物。 七、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储留者,行诱导排尿无效可行导尿术,需保留尿管,按保留尿管护理,大便干燥便秘给予灌肠。 八、心理护理:勤巡视,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流沟通,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九、根据病人情况,落实相关沟通、告知、陪护措施,并做好相应护理记录。 十、认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制度,预防危重病人院内感染的发生。

高热患儿的护理常规

高热患儿的护理常规 概念: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休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超过41℃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 护理项目护理内容 评估要点 生命体征、伴随症状、心理状况 环境要求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 卧位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38.5℃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博、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管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根据情况可进热汤、温开水以促汗出。 基础护理1.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 2.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舒适,防止受惊。 专科护理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安全问题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预防跌倒、坠床;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出院指导1 加强机体抵抗力,保证营养的摄入。 2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通风,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以防感染。 3 注意体温变化,如有体温增高及时予物理降温,体温38度时予口服退热药。 4 一旦发生高热惊厥,应予压迫人中,合谷穴等,并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使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送医救治。

蓝光治疗护理

新生儿保暖制度 1.刚出生的新生儿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加强保暖护理。 2.根据体重、胎龄选择合适的环境温度,室温要维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应达到28℃以上,湿度55%~65%。对患者常规测体温1次/4h。 3.包裹新生儿时不要太紧,以免影响新生儿的四肢活动,不利于产热,反而使散热加快。 4.早产儿、病情危重、反应差、体温偏低或不升者入暖箱保暖, 5.根据体重、胎龄、反应调节温箱温度,使体温维持在3 6.5℃左右,不要随意打开箱盖或抱出婴儿,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喂奶换尿布等均应在箱内完成,动作要迅速,以防止丢失散热。 6.出温箱应遵照医嘱,患儿出温箱后应加强保暖处理,选用新棉花和柔软舒适的棉布制作的衣被,以保证良好的保暖性,防止感冒。 .

钙剂等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指引 1、输入钙剂尽量新建静脉通道,用对组织刺激小的液体进行穿刺(如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 2、穿刺过程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护士穿刺技术熟练,选择较粗,直的血管,尽量采取四肢静脉滴注,避免在头皮部穿刺,以免渗出后局部毛囊损伤;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钙剂外渗的发生。输钙前先抽回血,确定静脉通畅后输入,输液完毕后加少许0.9%氯化钠溶液冲洗针头,拔针后应按压穿刺点3~5 min,以免钙剂漏出血管外。 3、严格控制输入速度,使用微量泵控制速度,严格遵照医嘱。 4、加强巡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出,肿胀。 5、监测心率,低于80次时立即报告医生或停止输入 外渗处理措施 评估损伤程度:1、2度损伤24 h内可用25%硫酸镁湿热敷外敷。3度损伤可给予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预防1、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输液过程中加强巡回。 2、选择合适的血管,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3、熟悉药物性质,合理掌握药物输入速度 4、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给予相应处理、尽力将损伤减到最低,减少医患纠纷。

一例高热惊厥患者的护理查房

一例高热惊厥患者的护理 查房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一例高热惊厥患者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6年8月27日 地点:急诊科医护办公室 内容:高热惊厥的护理查房 主持人:陈英华 参加人员:全科护士 陈英华护士长:今天我们进行一个有关高热惊厥的护理查房。热性惊厥是小儿期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婴幼儿更为多见,好发年龄为6个月~5岁,以9个月~20个月为高峰,其发病率约为2%~4%。热性惊厥大多由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其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多伴有双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肌或四肢肌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严重的热性惊厥可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简要介绍一下后,接下来请责任护士汇报病史。 责任护士汤海燕:首先,我简要介绍一下病人的情况:1床,刘子媛,女,2岁,因“发热一小时,惊厥一次”拟诊为惊厥待查:高热惊厥于6月25号入院,入院时患儿体温:40.7℃,脉搏:110次/分,呼吸:26次/分,患儿神志清醒,热性面容,无皮疹,有寒战,四肢凉,心律齐,家属诉患儿在门诊就诊时突然惊厥一次,表现为双眼上翻,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四肢抽动,立即予物理降温,10min后缓解。入院后未有抽搐现象,腹软,无呕吐,大小便外观无异常。入院后医嘱予一级、普食,头孢曲松、炎琥宁、利巴韦林抗感染治疗,完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心肌酶,等检查,其中白细胞×109/L,中性粒细胞%。患儿既往无家族遗传史,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仿,预防接种按计划进行。现在是患儿入院的第2天,根据问诊和体格检查,现汇报如下:患儿至今仍有发热,无抽搐,无咳嗽,无皮疹,咽部充血,腹软,无呕吐,胃纳可。根据患儿病情有以下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时意识不清,可发生误吸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疝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与惊厥发生时意识障碍,可能跌伤或咬伤有关 5、恐惧与家长缺乏急救的护理及预防知识有关 我对这个患儿的护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指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或起居不慎,或过度疲劳,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内伤咳嗽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肝肺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炙,或嗜烟好酒,或平素脾运不健,或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素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临床表现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咳痰的量、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雍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四、护理要点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 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咳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 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word完整版)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超过41℃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高热时人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心跳次数增加,特别是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全身抽搐等,甚至昏迷,因此对高热患者就积极降温,避免高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38.5℃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博、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证每日摄水量达2500ml-3000ml,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体温高于39℃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冷生理盐水灌肠等,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冷湿敷法,是用冷水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面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腘窝、大腿根、腋下、颈

部,每10-15分钟更换1次;用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儿童500ml,或采用针灸疗法如针刺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 5、通过物理降温仍不能使患者体温下降者,应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柴胡、安痛定肌内注射或口服阿司匹林、银翘散、柴胡汤等。用药后30分钟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如体温急骤下降,大量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应立即给予保暖,以免降温过快或过低而导致患者虚脱,一般体温应控制在不低于37℃。 6、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 7、对于躁动、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同时加用护栏,必要时用约束带,以防碰伤或坠床。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防止舌咬伤,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磨牙间,如舌后坠应用舌钳拉出,注意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8、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9、可疑传染病者在确诊前,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10、做好心理护理,热情对待患者,对高热患者应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中医科护理常规doc资料

中医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1.入院护理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病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 (l)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天测1次。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改为每天1次。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

一、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 4.病情观察: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及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咳嗽的伴随症状,准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5.呼吸道护理 (1)痰液黏稠者,行雾化稀释痰液。 (2)咳痰无力者应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3)咳嗽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化痰镇咳药,慎用作用强的镇咳药,配合针刺肺俞、列缺等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病人咳痰、排痰和饭前、饭后均应充分漱口。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加强锻炼,正确的养生指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 二、哮病

颅咽管瘤的护理常规

颅咽管瘤 1、术前护理 1)执行开颅手术术前护理。 2)对于垂体功能低下者,做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伴有视力视野障碍者,专人守护。 4)有下丘脑损害表现时,应注意患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术后护理 1)执行开颅手术术后护理常规。 2)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3)监测血生化,防止高钠血症及低钠血症的发生。 4)注意观察意识变化。 5)遵医嘱及时准确的用激素治疗,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6)视力视野障碍者加强生活护理,专人陪护,防止意外受伤。 3、并发症护理 1)尿崩症 ①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 ②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变化。 ③及时监测血生化及尿比重情况,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④观察病人皮肤弹性,及早发现脱水指征。 ⑤禁止摄入含糖食物,以免使血糖增高,产生渗透性利尿,使尿量增加。 ⑥遵医嘱按时按量补充电解质。 ⑦遵医嘱必要时给予弥凝片口服,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2)低钠血症/高钠血症 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意识变化。 ②观察病人皮肤弹性(高钠脱水、低钠水肿) ③遵医嘱监测血生化,将化验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④鼓励低钠病人进食含钠高的食物,如咸菜。 ⑤鼓励高钠病人多饮白开水,利于钠离子排出。 ⑥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总结24小时出入量、监测尿比重。 ⑦按时输入各种液体及保持输液通畅。 4、健康指导 1)次全切手术患者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增加存活,延缓肿瘤复发时间。 2)及时准确的用激素治疗,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3)视力视野障碍者加强生活护理,专人陪护,防止意外受伤。 5、主要护理问题 1)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肿瘤压迫有关。 2)疼痛:与手术伤口有关。 3)清理呼吸道无效:与长期卧床有关。 4)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手术后长期卧床有关。 5)体温过高:与手术有关。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卧床及躯体运动障碍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