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2: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2: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2: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单元检测(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农民处于苦难的深渊之中,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A.奥斯曼帝国的搜刮B.马木路克的巧取豪夺

C.西方列强的掠夺D.农业技术的落后

『答案』B

『解析』当时埃及农民深受包税制带来的痛苦,而包税人就是马木路克势力。2.有人认为“阿里是中国秦始皇的埃及版本”。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①实现了国家统一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统治残暴④遏制外来侵略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中国的秦始皇未涉及遏制外来侵略问题,故含有④的A、B、D三个选项应该排除,①②③是二者的相似点。

3.下图是拿破仑入侵埃及的图片。1798年法国远征埃及的目的有()

①打击反法联盟的组织者英国②建立殖民地③威胁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印度④帮助埃及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拿破仑入侵埃及,其目的是一切为了法国的利益,绝不是帮助埃及发

展资本主义。故含有④的选项是错误的。

4.拿破仑统治埃及时期,他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由马木路克代为法国人征税

B.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

C.建立了食品厂等许多的工厂

D.改进了埃及的农业生产技术

『答案』A

『解析』拿破仑在埃及彻底废除了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

5.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建立时,内部最大的压力来自()

A.马木路克集团B.贫苦农民阶层

C.宗教长老势力D.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A

『解析』马木路克集团是原先的当权者,它直接威胁着穆罕默德·阿里政权。6.穆罕默德·阿里曾指示埃及国内的技术工匠,“要记住从外国技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这表明阿里()

A.注重用西方技术发展工业

B.重视发挥外国技师的作用

C.同西方列强保持着友好关系

D.鼓励埃及工人的技术创新

『答案』A

『解析』根据“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的信息可以排除B、C两项;穆罕默德·阿里鼓励本国的技师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并制定奖励措施,这说明他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注重用西方的技术来发展埃及的民族工业,故排除D项。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期间,埃及近代第一份报纸《埃及战役报》创刊,该报刊()

①有利于推动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有利于传播埃及的民族文化③能够及时传播重大信息④是埃及推进近代化的重大反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报纸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服务于社会发展。埃及近代报刊的创办,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埃及的近代化。

8.拿破仑的殖民统治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起的相同作用是() A.抵制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入侵

B.维护了埃及的民族独立

C.推动了埃及的社会变革及近代化

D.使埃及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拿破仑的殖民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结束了埃及混乱局面,通过多方面改革推动埃及的近代化,所以C为共同点,A、B、D符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作用。

9.穆罕默德·阿里说:“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上述材料说明阿里推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现代化的工业B.建立现代化的军队

C.制造先进的军事装备D.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

『答案』D

『解析』阅读理解题干材料,全面把握基本信息,结合史实分析判断。A、B、C三项都是改革目的的一个方面,D项能够完整体现材料意思。

10.史学界认为,就近代化大门的开启来看,中国和埃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

A.都是在西方侵略的刺激下开始近代化的

B.都与西方列强同时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C.都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了近代化要求

D.经济、政治两方面近代化都同步展开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期,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刺激下,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埃及也是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刺激下,通过阿里改革开始了其近代化的历程。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1.1841年,奥斯曼素丹颁布敕令,对埃及和阿里进行种种限制。该敕令的颁布不能说明()

A.阿里改革失败与外来干涉有关

B.阿里改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结

C.奥斯曼帝国代表社会发展方向

D.阿里改革也遭到了旧势力反对

『答案』C

『解析』奥斯曼帝国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帝国,它不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它代表的是旧势力。

12.观察埃及外贸总额对比表(单位:万英镑)。该表反映出()

①埃及的外贸总额不断增加③列强对埃及的控制加快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④埃及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国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表格中的内容无法反映出埃及的近代化进程,也没有体现埃及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因此,③④的叙述不符合题意。

13.“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已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

B.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D.阿里政权的统治时间较长

『答案』D

『解析』关键是紧扣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认识“有生命力”的表现及奥斯曼帝国的状况。

14.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了埃及,但埃及名义上仍是奥斯曼素丹的属地。一天,阿里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接着,他狠狠敲打着诏书说:“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对以上事件认识最准确的是()

A.不愿让埃及做奥斯曼素丹的属地

B.意欲铲除马木路克势力

C.力图阻止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埃及的步伐

D.意欲摆脱奥斯曼统治,对外扩张,建立强大帝国

『答案』D

『解析』D项属于最佳选项,包含A项;B项中马木路克势力早已被铲除,C 项与题干关系不密切,应排除。

15.在埃及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他(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这表明埃及人()

A.完全否定了阿里改革的作用

B.客观评价了阿里改革的影响

C.肯定了阿里对外征战的作用

D.认为阿里破坏了埃及的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B

『解析』材料从“建造”和“破坏”两个角度评述阿里改革,体现的是辩证客观的认识方法,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远征埃及有三个目的:第一、在尼罗河畔建立起一块法国殖民地。这块殖民地无须奴隶开垦,即可繁荣昌盛,以取代圣多明各共和国和其他盛产蔗糖的岛屿;第二、为我国产品行销非洲、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开辟市场,而这些幅员广大的地区又能为我国贸易发展提供全部产品;第三、以埃及为进攻据点,领兵六万,开赴东印度群岛(即印度——引者),鼓励居住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马拉塔人和其他被压迫人民进行起义。这六万士兵,一半可由欧洲人组成,另一半从炎热的赤道地区和热带地区征集。这支军队只要骑上一千匹骏马和五千只骆驼,带上六十天的干粮、五天的饮水、一百五十门大炮和足够的弹药,在四个月之内就可以抵达印度河。”

——拿破仑给外长塔列朗的信

材料二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

——拿破仑

请回答:

(1)拿破仑入侵埃及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标分别是什么?(8分)

(2)有人说拿破仑入侵埃及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举例说明。(10分)

『答案』(1)直接目的:霸占埃及,使之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以及个人名扬天下的私欲。最终目标:试图建立从尼罗河畔到印度河边的庞大的帝国,满足资产阶级进行殖民掠夺、开辟广阔市场的要求。

(2)正确。举例:政治上,拿破仑采取措施打击马木路克武装力量;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建立工厂;文化上,保护埃及古文化等。1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的洋务运动都是19世纪在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下的近代化改革,两国的改革有着相似的措施和相同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他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由于拿破仑的远征和穆罕默德·阿里的极其巨大的努力,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成为西方思想的最重要的桥头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洋务运动和阿里改革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填下表。(10分)

(2)(6分)

(3)两国改革有何共同影响?(6分)

『答案』(1)

展重工业,相应发展民用工业;都是封建的官办工业,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缺乏发展动力。

(3)两国的改革在客观上都冲击了封建的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都培养了一批具备近代科学知识和进步思想的青年人才,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成为两国近代化的开端。

『解析』本题属于比较类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通过回顾教材相关内容回答。第(2)问要通过回顾中埃两国在创办近代工业过程中的特点,分析归纳其共同点。第(3)问在回答影响时主要立足于其对近代化的影响。

选读课时作业: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吾党之小子狂简. 简:简单,单纯 B .子路,行行如.也 如:词尾,译为“……的样子” C .予所否者,天厌.之 厌:厌弃 D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由:途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斐然..成章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B .行行如...也 行行如:刚强的样子 C .夫子莞尔..而笑 莞尔:大笑的样子 D .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子贡贤于.仲尼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B.??? 舍之.则藏 天厌之. C.???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由也.好勇过我 D.??? 不得其.门而入 多见其.不知量也 4.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无所取材 B .夫子之墙数仞 C .欲罢不能 D .无得而逾焉

5.名句填空。 (1)子曰:“由也升堂矣,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莞尔而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升:登上 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诱:诱导 C.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由:缘由 D.多.见其不知量也多:只,只是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人教版物理【选修3-4】13-3《光的干涉》课时作业及答案

1.以下光源可作为相干光源的是( ) A.两个相同亮度的烛焰 B.两个相同规格的灯泡 C.双丝灯泡 D.出自一个光源的两束光 【解析】相干光的条件,必须是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故只有D正确. 【答案】 D 2.(多选)(2018·青岛检测)对两列光波在空中叠加,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的色光有可能发生干涉现象 B.不同的色光不可能发生干涉现象 C.光的强度不同有可能发生干涉现象 D.光的强度不同不可能发生干涉现象 【解析】两列光波叠加是否发生干涉现象关键看两列光波是否是相干光,即是否满足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条件,不同的色光频率不同,所以不可能发生干涉现象,故B项正确;光的强度不同,但仍有可能满足相干条件,也就是有可能发生干涉现象,故选项C正确,D错误.【答案】BC 3.白光通过双缝后在屏上产生彩色条纹,若在两个缝上分别安装红色和绿色滤光片,则屏上将出现( )

C .黑、白相间的条纹 D .无干涉条纹 【解析】 在两缝上分别安装红色和绿色滤光片后,到达屏上的两束光分别是红光和绿光,由于红光和绿光频率不同,不是相干光,不会出现干涉条纹,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4.(多选)(2018·洛阳检测)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为自然数,λ为光波波长)( ) A .在距双缝的光程差相等的点形成暗条纹 B .在距双缝的光程差为n λ的点形成明条纹 C .在距双缝的光程差为n λ2 的点形成明条纹 D .在距双缝的光程差为(n +12 )λ的点形成暗条纹 【解析】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当某处距双缝距离之差Δδ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即Δδ=n λ,n =0、1、2、3…这点为加强点,该处出现明条纹;当距离之差Δδ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即Δδ=(2n +1) λ2 ,n =0、1、2、3…这点为减弱点,该处出现暗条纹.B 、D 正确. 【答案】 BD 5.(2018·上海高考)白光通过双缝后产生的干涉条纹是彩色的,其原因是不同色光的( ) A .传播速度不同 B .强度不同 C .振动方向不同 D .频率不同 【解析】 白光通过双缝后产生的干涉条纹是彩色的,其原因是不同色光的频率不同.D 选项正确. 【答案】 D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济宁高二检测)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 牛。”右图漫画形象地说明了()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 2.(2013·昆明高二检测)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 D.否定教皇地位 3.面对教皇和教会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这最能表明他() A.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做法不满 B.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坚持斗争 C.痛心于天主教分崩离析的局面,积极挽救 D.得到了德国人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 4.(2013·潍坊高二检测)“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上述观点主要反映马丁·路德的思想是()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 5.(2012·广东文综)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6.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章中,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特别受到诸侯的欣赏() 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C.减少教堂和修道院 D.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7.(2013·南京高二检测)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8.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的异同

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史背景: 社会战乱动荡 包税制阻发展 英法争夺入侵 阿里掌握政权 西方文明影响 目的:维护自己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建立强大帝国 推行:穆罕默德·阿里,1808-1849 内容: 经济-发展机器工业(育人才、军工主、保民工),民族工业迅速;注重土地农业(废包税、地私有、重水利)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中央设高会、地方简区划、压制割据势、整顿社治安) 军事-建立近代军队(办军校、强训练、扩军营、建海军),逐步走向强大 文教-学习西方文化(办新学、派留学、出译书) 结束:工业发展受限,扩张战争灾难,残酷镇压反抗,阿里病逝被废 性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富国强兵的封建改革 影响:消灭地方割据、确立统一集权 推动近代进程、全面发展经济 建立强大军队、捍卫独立保障 引进西方文化、推动历史进步 局限:社会性质未变,穷兵黩武灾难 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要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矿企业,制造船炮以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以奕欣,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那时候凡是和外国人有关的事都被称为"洋务",而这一派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因而被称为"洋务派"。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所谓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被称为"洋务运动"。 主要内容: ① 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 后期,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企业。 ③ 洋务派除办军事、民用工业外,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还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管理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衙门。 3.评价: ①洋务派所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都是外国淘汰下来的旧技术设备,所办工业从一开始就落后于人,况且清朝统治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已经被西方侵略者吓破了胆,还怎样谈得上什么"自强"。洋务派所创办的民用企业也是官僚式的管理体制,企业中贪污腐化无所不有,等同于清朝的官场,因此,洋务派的民用企业也是经营不善,连连亏损,更谈不上什么"求富"。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课时作业(十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时作业(十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A 组基础对点练 1 ?鉴于人口激增、社会压力过大,上世纪70年代我国确立了计划生育的基 本国 策,从1980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 2013 年我国通过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又进一步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 政策的动 态调整表明() 以相互转化③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和发展的 真理具有客观性 A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动态调整表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真理具有客 观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 体的历 史的统一,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 题答案选Co 答案:C 2. 下面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具体情况。 上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表明( ) ①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②原有的关于 生育的正确认识不断在新 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③对生育政策的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 过程④对生育政策的认识是在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正确认识被实践推翻,表述错误,故②不选。③对认识运动的表述错 误,不 选。①④表述正确且与材料相符。 答案:B 3. 从苹果的Siri 到本田公司的机器人 Asimo ,开发者们认为他们能为消费 者提供具备与人自由交流功能的机器人。 然而有些 神经科学家却称:机器人永远 无法学会对人们、地点和情景的理解一一这常常包含漫长的社会历史一一而这是 人类交流的关键。这里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①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具备意识的机器人最终会开发出来 ②由于受 到各种因 素的制约,决定了对机器人的研究具有反复性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 件的,权威科学家 的认识才是真理性认识 ④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内 容源于劳动和交往而非编程 ④在实践中检验 B .②③ e ra 累换汩和推 厂7?过批准.町以生二?, 晌严嵐生方S 计创的二舲 石总方J&独牛:子虫《光妇 0梃何“对夫灯口 細2晌杀件的JJL 煤車轴 生第二"虫 ft 玄jfpij 生ft 两牛

高中物理选修3-3课时作业3:7.5 内能

题组一分子动能 1.关于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分子总动能越大,因而物体温度也越高 C.一个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大,该分子的温度越高 D.温度是大量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答案 D 解析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大,而不是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变大,故A错.物体宏观运动的速度对应的是机械能(动能),与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无关,与物体的温度无关,B错;温度是对大量分子而言的,是统计、平均的概念,对单个分子无意义,C错.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相同,任何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 B.分子动能指的是由于分子定向运动具有的能 C.10个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就是这10个分子的内能 D.温度高的物体中的每一个分子的运动速率一定大于温度低的物体中的每一个分子的运动速率 答案 A 解析温度相同,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故A正确;分子动能指的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能,B错误;物体内能是对大量分子而言的,对于10个分子无意义,故C错误;温度高的物体分子的平均运动速率大(相同物质),但具体的每一个分子的运动速率是不确定的,可能大于平均运动速率,也可能等于平均运动速率,也可能小于平均运动速率,故D错误. 题组二分子势能 3.关于分子势能和物体体积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物体体积增大时,其分子势能必定增大 B.当物体体积增大时,其分子势能不一定增大 C.当物体体积减小时,其分子势能必定减小

D.当物体体积不变时,其分子势能一定不变 答案BD 解析物体的分子势能与体积不是单值对应的关系,分子势能相同,体积不一定相同,而体积不变,分子势能一定不变. 4.下列分子势能一定减小的情况是() A.分子间距离减小时 B.分子间表现为斥力且分子间距离增大时 C.分子动能增大时 D.分子间作用力做负功时 答案 B 解析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所以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A错误;当分子间表现为斥力且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B正确;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没有关系,C错误;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时,分子势能增大,D错误. 5.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分子间作用力F和分子势能E p随分子间距离r变化关系的图线是() 答案 B 解析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随分子间距离r增大,分子势能E p增大;当r=r0时,分子力为零,此时分子势能最小.故选项B正确. 6.两个相距较远的分子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直至不再靠近.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力先增大,后一直减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 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中国:(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 统社会 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 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3)“六 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中国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五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意志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天主教皇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2.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是() A.德国宗教改革B.英国的清教运动 C.瑞士宗教改革D.尼德兰宗教改革 解析:选D。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尼德兰人民进行了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度、基本教义和宗教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④是相同点,可排除A、C、D三项。 4.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潮流,主要依据是() A.对天主教会发动了摧毁性的冲击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思想解放”信息,可首先排除B,因为B属于经济方面;A中“摧毁性”表述有误,排除;D应是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 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材料2: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1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2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第(1)问从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方面作答。第(2)、(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 (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获得上帝的赦免;天主教则主张靠教皇和圣礼等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称义”。 (3)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后,于1555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中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材料2:……卡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卡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 12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含答案)

课时作业12区域可持续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湖北襄阳二模]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风季漫长。经过漫长的时期,海南岛西部形成了狭长的沙漠化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以人工栽种木麻黄为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防护林因经济开发频遭人为破坏,沙漠化加剧。读图,完成1~2题。 1.与图中沙漠化地区沙物质来源丰富无关的是() A.地表植被破坏,地表大面积裸露 B.沿海土壤受海水侵蚀,逐渐沙化 C.河流枯水期,河床泥沙大量出露 D.近海上升流挟带泥沙向海岸输送 2.图中沙漠化地区植被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势低平,不易形成地形雨 B.地处盛行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C.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 D.位于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

解析:第1题,立足于该地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进行推理分析,裸露的地表、河床泥沙和上升流挟带的泥沙都是沙物质的主要来源。实际上,沿海土壤也是该地沙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逐渐沙化的原因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选B。第2题,由材料可知,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风季漫长,结合图中地形信息推断,海南岛西部地处东北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降水少,因此植被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选B。 答案:1.B 2.B [2018·山东枣庄二模]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田。下图为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有() A.劳动力丰富B.科技发达 C.能源充足D.交通便利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煤炭是高铝煤炭,且电解铝厂为动力指向型,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该地位于内地,科技、交通无优势,B、D项错误。 答案:C 4.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有()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带动煤矿发展 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

高中物理选修3-3课时作业第七章第1作业第七章第1节31

1.把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在水面上形成油酸薄膜,我们认为薄膜是由________油酸分子组成的,并把油酸分子简化成________.油膜的________认为是油膜分子的直径d,测出油膜的面积S和体积V,则分子直径d=________. 2.除了一些有机物质的大分子外,多数分子大小的数量级为________m,分子质量的数量级一般为________ kg. 3.1 mol 的任何物质都含有________粒子数,这个数量用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它的数值通常取N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粗略计算可取N A=________________,它是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的桥梁,它把摩尔质量、摩尔体积这些宏观物理量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微观物理量联系起来. 4.关于分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球形的,就像我们平时的乒乓球有弹性,只不过分子非常非常小 B.所有分子的直径都相同 C.不同分子的直径一般不同,但数量级基本一致 D.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只有油膜法一种方法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无论是无机物质的小分子,还是有机物质的大分子,其分子大小的数量级都是10-10 m C.本节中所说的“分子”,只包含了化学中的分子,不包括原子和离子 D.分子的质量是很小的,其数量级为10-10 kg 6.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材料科学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使材料科学日新月异,在1 nm 的长度上可以排列的分子(其直径约为10-10 m)个数最接近于() A.1个B.10个 C.100个D.1 000个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1.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下列哪些假设是实验的前提() A.该油膜是单分子油膜 B.可以认为油膜的厚度就是油酸分子的直径 C.油酸分子是球形 D.在油膜中油酸分子是紧密排列的,分子间无间隙 2.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所用酒精油酸溶液的浓度为每104 mL溶液中有纯油酸6 mL.用注射器测得1 mL上述溶液75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笔在玻璃板上描出油酸的轮廓,再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形状和尺寸如图1所示,坐标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 cm,试求: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结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物理选修3-1课时作业

目录 第一章静电场 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75 2库仑定律76 3电场强度78 4电势能和电势80 5电势差81 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83 7静电现象的应用84 8电容器的电容86 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88 第二章恒定电流 1电源和电流90 2电动势90 3欧姆定律91 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92 5焦耳定律94 6导体的电阻95 7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96 8多用电表的原理98 9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98 10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99 11简单的逻辑电路101 第三章磁场 1磁现象和磁场103 2磁感应强度104 3几种常见的磁场105 4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107 5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109 6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111 综合检测 第一章综合检测113 第二章综合检测115 第三章综合检测117 期末综合检测119

物理选修3-1配新课标人教版课时作业 第一章静电场 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电视机的玻璃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A.这是灰尘的自然堆积 B.玻璃有极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 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2.导体球A带5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球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球接触一会儿后再分开,则导体球B的带电荷量为() A.-Q B.Q C.2Q D.4Q 3.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分布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4.如图K1-1-1所示,当将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金属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图K1-1-1 A.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金属导体中的负电荷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向A端移动 D.枕形金属导体中的负电荷向B端移动,正电荷向A端移动 二、双项选择题 5.用棉布分别与丙烯塑料板和乙烯塑料板摩擦,实验结果如图K1-1-2所示,由此对摩擦起电说法正确的是() 图K1-1-2 A.两个物体摩擦时,表面粗糙的易失去电子 B.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一定同时带上种类及数量不同的电荷 C.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带上电荷的种类不同但数量相等 D.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物体摩擦,该物体的带电荷种类可能不同 6.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产生了电子和质子 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C.可能是因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产生的 D.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示带正电 7.如图K1-1-3所示,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a吸d,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新课标高考】2019届高三英语总复习 课时作业12 含答案

课时作业12 Ⅰ.阅读理解 (2017·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月考) As we have seen, the focus of medical care in our society has been shifting from curing disease to preventing disease—especially in terms of changing our many unhealthy behaviors, such as poor eating habits, smoking, and failure to exercise.The line of thought involved in this shift can be pursed further.Imagine a person who is about the right weight, but does not eat very nutritious foods, who feels OK but exercises only occasionally, and who has no chest pains or abnormal blood counts, but sleeps a lot and often feels tired.This person is not ill.He may not even be at risk for any particular disease.But we can imagine that this person could be a lot healthier. The field of medicine has not traditionally distinguished between someone who is merely “not ill” and someone who is in excellent health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body's special needs.Both types have simply been called “well”.In recent years, however, some health specialists have begun to apply the terms “well” and“wellness” only to those who are actively attempting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ir health.People who are well are concerned with nutrition and exercise, and they make a point of monitoring their body's condition.Most importantly, perhaps, people who are well take active responsibility for all matters related to their health.Even people who have a physical disease or handicap (缺陷) may be “well”,in this new sense, if they make an effort to maintain the best possible health they can in the face of their physical limitations.“Wellness” may perhaps best be viewed not as a state that people can achieve, but as an ideal that people can struggle for.People who are well are likely to be

人教版物理选修-课时作业:- 单摆

限时45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MN为半径较大的光滑圆弧轨道的一部分,把小球A放在MN的圆心处,再把另一小球B放在MN上离最低点C很近的B处,今使两球同时自由释放,则在不计空气阻力时有(A) A.A球先到达C点 B.B球先到达C点 C.两球同时到达C点 D.无法确定哪一个球先到达C点 解析:由单摆周期公式可求B球到达C点的时间:t1=T 4= 1 4×2π R g =π 2 R g,对A球,据R= 1 2gt 2得t2= 2R g,t1>t2,故A先到达C点,A 正确. 2.将秒摆(周期为2 s)的周期变为1 s,下列措施可行的是(D) A.将摆球的质量减半B.振幅减半 C.摆长减半 D.摆长减为原来的1 4 3.一个单摆,在第一个行星上的周期为T1,在第二个行星上的周期为T2,若这两个行星的质量之比为M1∶M2=4∶1,半径之比R1∶R2=2∶1,则周期比:(A) A.T1∶T2=1∶1 B.T1∶T2=4∶1 C.T1∶T2=2∶1 D.T1∶T2=1∶2 解析:由g=GM R2知 g1 g2= M1R22 M2R21=1,而T=2π l g,

故T 1∶T 2=1∶1,所以选项A 正确. 4.一物体在某行星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的1 4.在地球上走得很准的摆钟搬到此行星上后,此钟分针行走一整圈 所经历的时间实际上是( C ) A.14 h B.12 h C .2 h D .4 h 解析:由题意知重力加速度g ′=1 4g ,根据T =2π l g 可知T ′=2T , C 正确. 5.一绳长为L 的单摆,在平衡位置正上方(L -L ′)的P 处有一个钉子,如图所示,这个摆的周期是( D ) A .T =2πL g B .T =2πL ′g C .T =2π L g +L ′g D .T =π? ?? ?? L g + L ′g 解析:这个摆的周期可由摆长分别为L 和L ′的两个单摆的半个周期相加,D 正确. 二、多选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6.如图所示,三根细线于O 点处打结,A 、B 两端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相距为L 的两点上,使AOB 成直角三角形,∠BAO =30°.已知OC 线长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3课 明治维新教案

第3课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状况,理解改变日本历史现状的必要性。 全面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具体的维新措施来探讨其对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立足论从史出的原则,充分利用、发掘教科书的小字、史料、插图以及影像资料,创设逼真的历史情境,充分展现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生动鲜活起来,以利用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感悟明治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大和民族追求近代化的拼搏精神,进而树立追求进步、学习先进的意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国家、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就要顺应历史发展要求,选择适合国家民族发展的道路,同时不能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大国崛起》的片头:“15—16世纪西班牙地理大发现,17世纪荷兰资本主义力量,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工业时代到来,1789年法国大革命,1871年德国统一,1871年日本岩仓俱视出使欧美,美国诞生终成世界一极。” 同时板书《明治维新》展示ppt。 通过欣赏中央台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片头,了解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结合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导入日本明治维新。 一.基本解读教材。 (一)知识构建 通过预习,学生自主来构建明治维新的知识结构。

板书: 1.背景:(1)P84 日本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 (2)p85国家面临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2.前提:倒幕运动。 3.目的:P86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4.内容:P86 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 5.影响:P87(1)积极影响: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理。摆脱了民族危机。 (2)消极影响: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 (二)解决疑惑(13分42秒——20分35秒) 在基本解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并解决这些问题。不懂之处教师引导解释,或者传授。 (生)我觉的“前提”应该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生)我觉的倒幕运动应该属于“目的”。 (生)我觉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该属于“背景”。 (师)下面让我们先来解决“资本主义萌芽”属于“背景”还是“前提”,请结合前面我们学过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思考到底属于什么范畴? (生)共同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生)恍然大悟,共同回答,属于“背景”。 (师)然后我们解决:“倒幕运动”属于“前提”还是“目的”。那么谁先来给我们介绍下什么是“倒幕运动”? (生)依据教材解释“倒幕运动”。 学生解释后仍不确定属于“目的”还是“前提”,教师解释,属于“前提”,推翻幕府统治后,才开始了明治维新。 (三)攻克难关。(20分36秒——29分11秒) 在基本解读的基础上,找出你遇到的难点问题。逐一解决,攻克难关。 (师)在刚才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你觉得哪点最难把握? (生)同声回答:背景。 (师)那么让我们来攻克难关。利用对日本当时一些名词的解释,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师)出现了哪些日本当时的“名词”? (生)武士、天皇、将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