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电影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电影《1942》

电影《1942》是由冯小刚导演的,改编自刘震云的报告文学小说《回顾1942》。与冯小刚的其他电影不同,没有《唐山大地震》中用艺术特效以及亲情来催发观众的泪点,也与其他像《私人定制》类的喜剧电影截然不同,冯小刚的这部电影在试图用心去接近1942年河南的那场饥荒灾难,试图去还原历史的真相,从这个角度来讲,《1942》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电影。

冯小刚说自己打算开拍《1942》这部电影近十九年,原著作者刘震云自己也说“冯小刚这部片子拍的很用心”,虽然票房比较惨淡,但是,得到的业内评价确是比较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的价值与观众的喜好并不成必然的联系。从前一段穿越,宫斗以及韩剧、喜剧等的盛行,可以看见普通观众通过影视对生活中优势资源的渴求,渴求好的配偶,好的家庭条件,生活条件,小资情调等等。于是,“愈是虚假愈是真诚”,那些受到大众追捧的令人充满憧憬的影视往往却暗含着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传播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于是,观众在自认为接受了一场美的洗礼的同时也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渲染。在电影《幸福终点站》和《高兴》中,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电影中主人公无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克服艰难险阻,感动了他人,获得了美好的爱情。但是,这种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讲,就是粉饰太平,粉饰社会的基本矛盾,给人带来虚幻的“美”。电影中宣传那些小人物刻苦努力和开拓,正是资产阶级希望无产阶级在为他们工作和服务时表现的优良品质。但是,由于现实生活充满矛盾和黑暗,观众往往选择对其的躲避和逃脱。因此,在影视内涵与票房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尴尬。

慕容雪村写的小说《原谅我红尘颠倒》,就是深入揭露了当今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司法机关人员在权与钱之间的交易,对人性和当初善良道德的逐渐丧失刻画的入木三分。但是,读这种小说在给人带来冲击与震撼的同时,不免影响观众的心情。但是,它反映出来的却是下层人民的意识形态,是底层人民受到剥削压迫的写照,反应的是底层人民渴望改变不公平现实社会的愿望。

在这种意义上,《1942》与其有相似之处。在拍摄镜头上,整部影片除了在日军轰炸时用了特效镜头来还原当时战场上的残酷,其他的基本上运用的都是远景镜头。无论是电影开始时暴民抢粮食时的混乱画面,还是后来一路逃荒一路奔波,遇到各种打击和阻碍,在沿途大家妻离子散,流亡的流亡,被卖的被卖,女

儿星星被送人后掉过头时憋住泪水的决绝,还是,女人花枝被卖后送人又回头与栓柱互换裤子,还是到最后,经过一系列的艰难困苦,东家老范终于抱着孙子来到了陕西,却发现怀抱中家里唯一的婴儿已经被闷死。导演始终尝试着以一种客观的冷静的非煽情的方式来记录当年这场饿死三百万灾民的灾难。由报告类文学改为影视作品,敢于直面现实而不是来骗取观众廉价的眼泪,虽然这种情节和方式会使观众心中感到不快,但却是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当时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

在《1942》中,或许,最震撼人心的是在灾难中民众的心态即所谓的人性。在生命得不到保证尸横遍地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下去,灾民暴乱,因为粮食而聚众滋事打家劫舍,哪怕是昔日的恩人也不放下。在路上,原本需要官兵和政府保护的群众,却遭受了官兵和政府的联合欺压与迫害。为了活命,甚至不惜卖掉自己的孩子,发生人吃人、媾和的现象。这就是人性在灾难面前真实的暴露。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面是阴暗无比尸骸遍地,一面是国民政府张灯结彩地欢迎外国来宾,一面是灾民流离,一面是中央放弃河南战区将三千万无辜的河南民众徒手送给日本侵略者。还有就是美国战地记者白修德费尽千辛万苦找到蒋介石,向他介绍灾难的状况的时候,蒋一脸不信,说人吃人这种状况在中国从来不会发生。直到白修德拿出狗吃人的照片时,他才显示出蓦然惊愕之态。在原著中,刘震云写道:“他看到委员长的两膝轻微地哆嗦起来,那是一种神经性的痉挛”,于是,蒋在国际压力之下终于决定赈灾,但这种轻微的象征性的无疑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当三千万民众被政府抛弃后,灾民为了生存,交了国民党的枪,只是为了换取日本的馒头。有人说,这反映了中国人的地域性格差异,要是东北人就不会这个样子,而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宁愿饿死也要与侵略者抗战到底。但是,身为一个河南人,我想说,说话者并没有看见灾民们都是普通民众,并不全都是有风骨的朱自清,当政府抛弃他们的时候,民众也会抛弃政府,也许这就是李世民一直引用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蒋介石在轿车中说道,怀念北伐战争中军民一心一呼百应的日子,所以,在影片的最后,蒋介石坐在一个教堂里为逝去的灾民默默哀悼。因为直到那时,他才发现,为政者最重要的是民心,是得到民众的支持,这是他无论求得多少外援多少国家的支持都无法换回的。

影片至此的意识形态表现就颇为明显,也许三百万河南灾民超过十分之一的民众的死亡并不能影响世界格局,甚至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

美和丘吉尔感冒相比不值一提。影片中,东家老范到最后已经是家破人亡孑然一身,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已从地主阶级变成了底层的无产阶级,于是,他的苦难就代表着当时绝大多数灾民的灾难。以客观的方式记录历史,记录民众的苦难,同时,反映出底层民众与政府的矛盾与依存关系。这应该就是电影《1942》中暗含着的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