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模板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模板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模板

2物理层

2.1基本概念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确定与传输媒体接口的一些特性

四个特性: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的数目和排列、固定的所

锁定装置等

电气特性——指明接口电缆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条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数据通信系统的三大部分——源系统、传输系统、目的系统

数据——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数据的电气或电磁表现

模拟的——表示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

数字的——表示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离散的

码元——在使用时间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表示的基本波形

单工通信(单向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不允许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双向交替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消息,不允许同时发送或接收

全双工通信(双向同时通信)——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接收消息

基带信号——来自源的信号

调制——基带信号含有信道不能传输的低频分量或直流分量,必须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制

基带调制(编码)——仅仅变换波形,变换后仍是基带信号

带通调制——使用载波调制,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到较高频段,并转换为模拟信号

带通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通过信道)

基本带通调制方法——调幅(AM)、调频(FM)、调相(PM)

码间串扰——在接收端收到的信号波形失去了码元之间的清晰界限的现象

奈式准则——在任何信道中,码元的传输速率是有上限的,传输速率超过此上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码间串扰,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成为不可能

数据的传输速率(比特率)——每秒传输的比特数即二进制数字(0或1),单位bit/s、b/s、bps 码元传输率(波特率)——每秒信道传输的码元个数,单位B

传信率(比特率)与传码率(波特率)的关系——(N为码元的进制数)

比特率=n*波特率(n为每个码元的比特,二进制时带1比特,三进制时带2比特,八进制带3bit) 信噪比——信号的平均功率和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记为S/N,单位分贝(dB)

信噪比(dB)=10log10(S/N)(dB) 如当S/N为10时信噪比10,S/N为1000为30 香农公式——信道极限信息传输率C = W log2(1+S/N) b/s

W信道带宽(单位Hz)、S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N为高斯噪声功率

奈氏准则公式——C=2WRb=2WRBlog2N

即每赫带宽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率是每秒2个码元

2.4通道复用技术

频分复用(FDM)——用户在分配到一定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

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频率带宽

时分复用(TDM)——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每一个时分复用用户在每一个TDM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间隙。(信道利用率不高)

统计时分复用(STDM)——前提是假定各用户都是间歇地工作,每个时隙要有用户地址信息

波分复用(WDM)——光的频分复用,因光载波频率很高,习惯上用波长表示使用的光载波8路2.5Gb/s光载波经光的调制,在一根光纤上的总速率为20Gb/s

100根2.5Gb/s光纤的光缆,采用16倍密集波分复用,得一根4Tb/s\

码分复用CDM ——将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m个短的码片

(码分地址CDMA) 给每个站点分配码片序列,不同站点的码片序列正交

当发送码片1时就发送该站点码片序列,比特0时发送反码

当S站点向T站点发送数据时,T站点接收的是所有站点发送的序列和

T站点用S站点的码片序列与接收的序列和做内积运算

非S站点的序列得0,,S站发送的比特0得-1、比特1得1

规格化内积公式——各项相乘之和除以项数量

脉冲调制PCM体制——北美24路PCM标准T1速率为1.544Mb/s

欧洲30路PCM标准E1速率为2.048Mb/s

同步光纤网SONET—第一级同步传送信号STS-1传输速率51.84Mb/s(第一级光载波OC-1) 同步数字系列SDH——基本速率(第一级同步传递模块STM-1)为155.52Mb/s(OC-3)

3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两种类型:

点对点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广播通信——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

链路——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中间没有其他交换结点。

链路只是一条路径的组成部分

数据链路——除了这些物理线路,还必须有通信协议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如果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帧——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单元

IP数据报——网络层协议数据单元

数据链路层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验

封装成帧——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帧

帧定界——首部和尾部的一个重要作用

最大传送单元(MTU)——链路层协议规定的所能传送的帧的数据部分长度上限

帧定界符——当数据是由可打印的ASCII码组成的文本文件时,帧定界可使用帧定界符SOH——帧开始符,十六进制编码01,二进制编码00000001,Start Of Header EOT——帧结束符,十六进制编码04,二进制编码00000100,End Of Transmission

透明传输——无论什么样的比特组合的数据都能通过这个数据链路层

字节填充——发送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前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

在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把数据送往网络层之前删除插入的转义字符ESC——转义字符,十六进制编码1B,二进制编码00011011,Byte Stuffing

差错检测:

比特差错——比特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差错:1变成0,0变成1

误码率BER——在一段时间内,传输错误的比特占所传输比特总数的比例,Bit Error Rate 信噪比越大,误码率越小

循环冗余检验CRC——把数据分为每组k个比特

在待传送的一组数据M后添加n位冗余码

冗余码的计算方法——在M后加上n个0得到(2^n)M

除以事先选定好的(n+1)位除数P得到商Q和n位余数R

(用竖式做除法,商右移补0至位数与除数相等,相异得1,相同得0)

余数R作为冗余码接在M后发送出去

循环冗余检验CRC——把收到的每一帧除以P,检查得到的余数R’

若R’=0,则判定这个帧没有差错,就接受

若R’!=0,则判定有差错,就丢弃

帧件检验序列FCS——在数据后面添加冗余码,Frame Check Sequence

而CRC是一种常见的检错方法

FCS可以用CRC这种方法得出,但CRC并非获得FCS的唯一方法在数据链路层使用CRC检验,能实现无比特差错传输,但这还不是可靠传输,只能做到无差错接收,要做到可靠传输,必须加上确认和重传机制。

点对点协议PPP——用户计算机和ISP进行通信时使用的链路层协议(只支持全双工链路) PPP协议应满足的需求——简单——这是首要的要求

封装成帧透明性多种网络层协议多种类型链路差错检测

检测连接状态最大传送单元网络层地址协商数据压缩协商PPP协议不需要的功能——纠错流量控制序号多点线路半双工或单工链路

PPP协议三个组成部分——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

链路控制协议LPC(Link Control Protocol)

网络控制协议NPC(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PPP用同步传输链路,采用硬件完成比特填充;异步传输时使用字符填充法P75

零比特填充——PPP协议在使用SONET/SDH链路时,是使用同步传输的,此时采用零比特填充实现透明传输;发送端:5个连续1填一个0,接收端删除。

媒体共享技术——静态划分信道: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动态媒体接入控制:随机接入、受控接入

世界第一个局域网产品(以太网)规约——DIX Ethernet V2

IEEE的802.3标准——与DIX Ethernet V2差别很小,可以简称为“以太网”

局域网数据链路层的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

局域网的主要优点——具有广播功能,从一个站点可很方便的访问全网

便于系统的扩展和演变,各设备的位置可灵活调整和改变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生存性

适配器——连接计算机与外部局域网,嵌在计算机主板上

适配器的主要功能——进行串行/并行转换

对数据进行缓存

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安装设备驱动程序

实现以太网协议

计算机硬件地址在适配器的ROM中,计算机软件地址—IP地址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以太网采取的两种措施——无连接的工作方式,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可靠交付

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

CSMA/CD协议——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

多点接入——总线型网络,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载波监听——在发送数据前检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子在发送数据

碰撞检测——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

电磁波在1km电缆的传播时延——5μs

争用期2τ——以太网端到端往返时延,具体争用期时间为51.2μs

对于10Mb/s的以太网,在争用期可发送512bit,即64字节

退避算法——确定基本退避时间,一般取争用期2τ

定义重传次数k=Min[已经重传的次数,10]

从[0,1,...,2^k-1]中随机抽取数r

重传推后时间为r倍争用期

重传达16次仍不成功,抛弃该帧

最短有效帧长——争用期是512比特时间时,发生冲突一定在前64字节内

以太网规定了最短有效帧长为64字节,小于64字节的都是无效帧

强化碰撞——当发现碰撞时,停止发送数据,再继续发送若干比特人为干扰信号

帧间最小间隔——9.6μs,即96比特时间

CSMA/CD——从网络层获得一个分组,加上首尾组成以太帧,放入适配器缓存准备发送检测到信道96比特时间内保持空闲,就发送这个帧

若检测到碰撞,则中止数据的发送,并发送人为干扰信号

发送完干扰信号后适配器执行退避算法,等待r倍512比特时间,返回步骤2

CSMA/CD十六字方针:先听先发,边听边发,冲突停发,随机重发

双绞线以太网采用星状拓补在星形的中心增加集线器(星形网10BASE-T 的标准是802.3i)

定义参数a=τ/To ——a的值越小信道利用率越高

极限信道利用率Smax=To/(To+τ)=1/(1+a)——只有a远小于1才能得到尽可能高的Smax

I/G位——IEEE规定地址字段第一个字节最低位,0表示单个地址,1表示组地址

G/L位——地址字段第一个字节最低第二位,0表示全球管理,1表示本地管理

三种帧——单播,广播,多播

常用以太网MAC帧格式两种标准——DIX Ethernet V2标准

IEEE的802.3标准

IEEE802.3规定无效的帧——帧长度不是整数字节

用收到的帧检验序列FCS查出有差错

收到数据字段长度不在46到1500字节之间

在物理层扩展局域网——主机使用光纤和一对光纤调制解调器连接到集线器用集线器扩展局域网的优点——使计算机能够跨碰撞域通信

扩大了局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

缺点——碰撞域增大了,吞吐量并未提高

不同数据率的碰撞域无法互联

网桥——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网桥依靠转发表来转发帧。

网桥的好处——过滤通信量,增大吞吐量

提高可靠性

扩大物理范围

可以连接不同物理层、不同MAC子层、不同数据率的局域网网桥的缺点——存储转发增加了时延

MAC子层没有流量控制功能左图数字的单位是字节(byte)

只适合用户不太多和通信量不太大的局域网

网桥和集线器的不同——网桥是按存储转发方式工作的,一定是先把整个帧收下来子啊处理

但集线器(或转发器)是逐比特转发。

网桥丢弃CRC检验有差错以及无效的帧

网桥在转发帧前必须执行CSMA/CD算法

集线器在转发帧时,不对传输媒体进行检测、

透明网桥是一种即插即用设备

透明网桥——自学习和转发帧

在网桥的转发表中记录地址、接口和时间

生成树算法——为了避免转发帧在网络上不断的兜圈子

源路由网桥——源路由网桥在发送帧时将详细的路由信息放在帧首部

该网桥对主机是不透明的

以太网交换机——实际上就是一个多接口网桥,工作在链路层

每个接口都直接与主机相连,一般工作在全双工方式

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些由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

它只是局域网给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不是一种新型的局域网VLAN的优点——限制了接收广播信息的工作站数

使网络不会因传播过多的广播信息而引起性能恶化

虚拟局域网使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最大帧长由1518变为1522字节):

高速以太网——速率超过100Mb/s的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100BAST-T

(争用期是5.12μs,帧最小间隔是0.96μs,最短仍是64字节)

吉比特以太网标准IEEE802.3z的特点:

允许在1Gb/s下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方式工作;在半双工方式下使用CSMA/CD协议;

使用率IEEE802.3协议规定的帧格式;与10BAST-T和100BASET-T技术向后兼容。

吉比特以太网在半双工方式小采用“载波延伸”和发“分组突发”的方法,在全双工下不用。10吉比特以太网——与10Mb/s以太网帧格式完全相同,保留了802.3规定的最大(小)帧长,只在全双工方式下工作,因此不存在争用问题,也使用CSMA/CD协议。以太网是——可扩展的、灵活的、易于安装、稳健性好

补充PPP 帧格式:

网络层采用分组交换方式传输数据

分组交换有两种形式——数据报、虚电路

因特网的设计思路——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传输的可靠性不是由网络而是由端系统完成的

网络互连的层次及设备——物理层:使用中继站(如HUB)在不同电缆段之间复制位信号

链路层:使用网桥(或交换机)在局域网之间存储转发数据帧

网络层:使用路由器在不同网络间存储转发分组

传输层及以上:使用协议转换器(网关)提供更高层次的接口

虚拟互连网络(IP网)——逻辑互连网络(互联网可以由很多异构网络组成)

(主机协议五层,路由协议只有下三层)

网际协议IP——TCP/IP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

解决因特网互连问题

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协议——地址解析协议AR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IP地址——给因特网上的每个主机或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

分配一个全网唯一的32bit的标识符;

由因特网名字和数字分配机构ICANN进行分配

采用点分十进制法表示

IP地址的编址方法——分类的IP地址、子网的划分、无分类编址(构成超网)

IP地址的组成——网络号:标志主机所连接到的网络(整个因特网范围内唯一)

主机号:标志该主机或路友器(在网络号指明的网络范围内唯一)

A类地址中:

IP地址中网络字段全0是保留地址,表示本网络;网络号127(01111111)留作为本地软件环回测试

主机字段全0表示本机;

主机字段全1表示该网络上所有主机。B类地址128.0.0.0不指派

C类地址192.0.0.0不指派

所以它们可指派的网络数均要减1

IP地址分级的好处——方便IP地址的管理、节省路由空间并提高路由表查找速度

IP 地址与硬件地址作用层次IP地址与硬件地址理解

ARP协议的用途——从网络层使用的IP地址解析出数据链路层使用的物理地址

ARP高速缓存——含有最近使用过的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映射列表(本局域网上主机,路由)

APR请求和答应方都把对方的地址映射存储在APR高速缓存中

ARP运行过程——当主机A向本局域网上主机B发送IP数据报时,没有在ARP高速缓存

中找到主机B的IP项目,主机A就自动运行ARP

(1)ARP进程在本局域网上广播一个ARP请求分组

(2)该局域网上所有主机运行的APR进程都收到这个ARP请求分组

(3)主机B的IP地址与ARP请求分组要查询的IP地址一致,就收下这个

ARP请求分组,并向A发送ARP响应分组,其中写入自己的硬件地址,

并在自己的ARP高速缓存中写入主机A的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

(4)主机A收到B的ARP响应分组,就在自己的ARP高速缓存中写入主

机B的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

生存时间——ARP把保存在高速缓存中的映射地址项目都设置生存时间

凡超过这个生存时间的项目就从高速缓存中删除掉

注意——ARP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IP地址和硬件地址映射问题的

(不同局域网则通过中间路由器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从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解析是自动进行的,主机用户不知道这一过程

IP数据报格式:

首部长度:4byte一个单位

0101~1111(20字节~60字节)

总长度:单位byte(最大2^16-1)

首部和数据之和(首部和分片数据和)

超过MTU(以太网是1500字节)分片

标识:每产生一个数据报,计数器就加1

相同标识字段分片得以重组

标志:MF——more fragment

MF=1还有分片,MF=0最后一个分片

DF——don’t fragment

DF=1不能分片,DF=0允许分片

片偏移:8byte一个单位

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

相对于数据段的起点,该片从何处开始

生存时间TTL:经过路由器减1,跳数0丢弃

首部检验和:只检验首部,不包括数据部分

右图数字的单位是位(bit)

IP首部检验:

早期IP地址设计不合理——IP地址空间利用率有时很低

给每个物理网络分配一个网络号使路由表变大网络性能变差

两级IP地址不够灵活

划分子网的原因——有效利用地址空间;便于管理;隔离广播和通信,减少网络阻塞;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划分子网的方法——将IP地址的主机号部分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标识子网,一部分仍作为主机号。IP地址结构由两级变为三级。

划分子网增加了灵活性,却减少了能连接在网络上的主机数。

不同的子网掩码可能得出相同的网络地址,但是不同的掩码效果是不同的。

划分子网的缺点——浪费了一些IP地址;使路由表项目增长

无分类编址CIDR

使用二叉线索查找路由表

网络控制报文协议ICMP

ICMP差错报告文:终点不可达、源点抑制、时间超过、参数问题、改变路由(重定向)

不应发送ICMP差错报告文的情况:ICMP差错报告文、后续分片、多播数据报、特殊地址ICMP询问报告文:回送请求和回答、时间戳请求和回答

路由协议——内部网关协议IGP(如RIP和OSPF协议等)

外部网关协议EGP(如BGP)

路由信息协议RIP——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标准协议,简单

最多包含15个路由器(距离16),只适合小型互联网

RIP协议特点——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交换的是路由表(即所有信息);

按固定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使用用户层数据报UDP传送)

路由表更新原则——找出到每个目的网络的最短距离

距离向量算法——将原来没有的目的网络加入,下一跳改为R1,距离加1

(R1给R2) 将原表中所有下一跳是R1的都按照收到的表更新,距离加1

若目的网络相同,但但下一跳不是R1,比较它们的距离,选择短的留下RIP优缺点——RIP限制了网络规模;坏消息传播得慢;随着网络规模扩大,开销也增加。

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用IP数据报传送)

OSPF特点——向本自治系统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范洪法)

发送的是与相邻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部分信息:相邻的路由器及其度量)

只有当链路状态改变时才向所有路由器用范宏法发送此信息

OSPF的五种分组类型—问候、数据库描述、链路状态请求、链路状态更新、链路状态确认OSPF协议对多点接入的局域网采用了制定指定的路由器的方法

边界网关协议BGP——采用路径向量路由选择协议

使用BGP的原因——因特网规模太大,使得AS之间的路由选择非常困难

AS之间的路由选择必须考虑有关策略

BGP-4的四种报文——OPEN、UPDA TE、KEEPALIVE、NOTIFICATION

路由器——是一种具有多个输入端口和多个输出端口的专用计算机

其任务是转发分组

路由器的两大部分——路由选择部分和分组转发部分

分组转发的三个部分——交换结构、一组输入端口、一组输出端口

交换结构的作用——根据转发表对分组进行处理

将某个输入端口进入的分组从一个合适的输出端口转发出去

交换结构常用的交换方法——通过存储器、通过总线、通过互连网络

IP多播—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使用IP数据报传递报文,是网际协议IP的一个组成部分IP多播—多播路由选择协议:找出以源主机为根节点的多播转发树

多播路由选择协议在转发多播数据报的方法:泛洪与剪除、隧道技术、基于核心发现技术第五章:运输层

端到端通信——应用进程间的通信

运输层重要功能——复用和分用

网络层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运输层主要功能——为进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对收到的报文进行差错检验

需要两种运输协议:面向连接的TCP、无连接的UDP

端口号的分类——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熟知端口号和登记端口号

客户端使用端口号

UDP在IP数据报服务之上增加的功能:复用分用功能和差错检测功能

UDP特点——无连接、尽最大努力交付、面向报文、无拥塞控制、首部开销小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交互通信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

TCP主要特点——TCP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

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

TCP提供可靠交付服务

TCP提供全双工通信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

TCP连接的端点——套接字socket(IP地址:端口号)

停止等待协议:自动重传请求ARQ(优点简单、缺点信道利用率低)

连续ARQ协议:优点容易实现。

缺点不能向发送方反映出接收方已经正确收到的所有分组信息

UDP检验和计算:伪首部+首部+数据部分

TCP首部——序号:本报文段所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确认号: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的第一个数据字节序号

确认ACK:ACK=1确认号字段有效,ACK=0无效

同步SYN:SYN=1表示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或连接接受报文

窗口:允许对方发送的数据量(以字节为单位)

终止FIN:用来释放一个连接,FIN=1表示此报文发送方数据发送完毕,要求释放运输连接

检验和:伪首部+首部+数据

选择确认SACK:指明一个边界要4个字节,最多指明4个字节块,另还需2字节RTT:报文段往返时间RTTs:加权平均往返时间

新RRTs=(1-a)旧RTTs+a(新RTT样本)

RTO:超时重传时间RTTD:RTT的偏差的加权平均值

RTO=RTTs+4RTTD RTTD=(1-b)旧RTTD+b|RTTs-新RTT样本|

流量控制——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拥塞——对网络中某一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性能就要变坏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的区别:

拥塞控制——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所前提要做的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网络能够承受现在所有的网络负荷

是一个全局性过程

流量控制——往往指点对点通信量控制,是个端到端的问题

所要做的就是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提供的负载——单位时间内输入给网络的分组数目(输入负载、网络负载)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网络输出的分组数目

拥塞控制大方面分为两种方法:开环控制、闭环控制

拥塞控制的具体四种算法: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

慢开始算法——由小到大逐渐增大发送窗口

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发送方拥塞窗口cwnd就加倍

慢开始门限——cwnd

cwnd=ssthrest时,既可使用慢开始算法,也可用拥塞避免算法

cwnd>ssthrest时,使用拥塞避免算法

拥塞避免算法——没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cwnd就加1

无哪种阶段,只要发送方判断网络出现拥塞(没有按时收到确认),就把慢开始门限ssthrest 设置为出现拥塞时的发送方窗口值得一半,拥塞窗口cwnd重新设置为1,执行慢开始算法。AIMD算法——加法增大乘法减小

快重传——接收方每收到一个失序的报文段后就立即发出重复确认

发送方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就应当立即重传对方尚未收到的报文段

快恢复——当发送方连续收到三个重复确认时,执行乘法减小算法,把慢开始门限减半发送方不执行慢开始算法,而是把拥塞窗口cwnd设置为慢开始门限减半后的数

值,进行拥塞避免算法。

随机早期检验RED——为了避免发生网络中的全局同步现象,路由器采用的措施

TCP运输连接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送、连接释放

TCP连接建立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

主动发起连接建立的应用进程叫客户,被动等待的叫服务器

SYN报文段不携带数据,但要消耗掉一个序号,

所以A发送初始序号seq=x,则B发送的确认报

文的ack为x+1,而B发送的SYN报文初始序号

seq=y,A随后发送的确认报文中ack为y+1。

A在收到B确认报文后还要发给B确认的原因:

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又突然传送到

了B,因而产生错误。

A连接释放报文段首部终止控制位FIN置1

FIN不携带数据,但消耗一个序号

MSL最长报文段寿命

A等待两个MSL的原因:

为保证A发送的最后一个ACK报文段能够

到达B;

防止上一节提到的“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

段”出现在本连接中

TCP连接释放过程是第四次握手

第一章:概述

网络是指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两个重要功能——连通性、共享(指资源共享)

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互联网——网络的网络因特网——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

因特网发展三个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

逐渐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主干ISP、地区ISP、本地ISP) ISOC——IAB——IETF、IRTF

因特网正式标准经过四个阶段——因特网草案、建议标准、草案标准、因特网标准

因特网从工作方式上分为两大块——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

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因特网边缘部分——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主机

网络边缘端系统的通信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对等方式(P2P方式)

路由器——在因特网的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

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三个步骤

面向连接、线路传输效率低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报文分组、经路由转发、在目的地合并

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网络类别——按作用范围分类:广域网W 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按使用者分类:公用网、专用网

性能指标——速率:单位比特(bit),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输数据的的速率(数据率或比特率) 带宽:单位比特每秒(b/s),通信线路传输数据的能力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时延:数据从网络的的一段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处理分组的时间

排队时延:分组进入路由器后在输入列队排队等待处理的时间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往返时间RTT:发送方从发送数据到收到对方确认经历的时间

利用率:信道利用率D: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

网络利用率U:全网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D=D0/(1-U) D0:网络空闲时的时延

计算机网络非性能特征:

费用、质量、标准化、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易于维护和管理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分层的好处——各层间相互独立、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

易于实现和维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各层完成的功能——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分段和重装、复用和分用、连接建立和释放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建所因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OSI七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TCP/IP四层协议:网络接口层、网际层IP、运输层、应用层

五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 期末 知识点 总结

目录 第一章 (2) 计算机网络的常用数据交换技术。 (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3) 协议的基本概念及组成要素。 (3) 协议与服务的关系。 (4) OSI七层模型和TCP/IP 。 (4) 第二章 (4) 物理层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特性。 (4) 奈奎斯特准则和香农公式的具体内容、参数及其含义。 (5) 奈氏准则 (5) 香农公式 (5)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 (6)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及其原理。 (6) 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 (6) 第三章 (7) 数据链路层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7) 循环冗余检验码的计算。 (7) 局域网的工作层次及特点。 (7) 网卡的作用及工作层次。 (8) 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及含义。 (8) 扩展以太网的方法及特点。 (8) 高速以太网的标准名称及其所代表的含义。 (9) 第四章 (9) 虚电路和数据报两种服务的优缺点(区别)。 (9)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关系。 (10) 分类IP地址的分类标准。 (10) 子网IP地址的原理及划分和表示方法。 (10) 子网掩码的概念,A、B、C类IP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子网掩码的计算,子网地址的计算。 (10) CIDR地址的概念及CIDR地址块。 (11) IP数据报的基本构成。 (11) RIP、OSPF、BGP路由选择协议的主要特点。 (12) 第五章 (12) 运输层的作用。 (12) TCP/IP体系的运输层的两个协议的名称及特点。 (12) TCP可靠传输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12) TCP的流量控制。 (13) TCP拥塞控制的实现方法。 (13) 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机制。 (13) 第六章 (13) 域名系统DNS的作用。 (13)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及顶级域名的构成情况。 (14) 中国的顶级域名及二级域名的设置情况。 (14) 电子邮件系统的构成及所使用的协议。 (15)

计算机网络-(第5版)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总结

《计算机网络》_(第5版)★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TCP/IP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10 M,实际上是10 Mb/s。注意:这里的M 是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物理高三知识点总结模板

物理高三知识点总结模板 Summary template of physics senior 3 knowledge point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物理高三知识点总结模板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 ,a用Δv与t 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 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力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 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最大,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大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牛顿运动定律 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只要a与u同向。

计算机网络总结

计算机网络总结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

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总结

【精品】计算机网络个人概要总结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多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互连起来的系统,以实现彼此交换信息(通信)和共享资源的目的。 2. 计算机网络功能:(1)数据通信。(2)资源共享。(3)并行和分布式处理(数据处理)。(4)提高可靠性。(5)好的可扩充性。 3.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4. 计算机网络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有五种:全连接形、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 5.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来分,网络可分为3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6. 网络延迟时间主要包括:排队延迟、访问延迟、发送时间、传播延迟。 7. 网络协议:为主机与主机之间、主机与通信子网之间或子网

中各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而使用的,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8.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同步)。 9. 网络协议采用分层方式的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隔开。易于实现和维护。有利于标准化工作。 10.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及其相关协议的集合,是对计算机网络所完成功能的精确定义。 11. OSI模型采用七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2. 物理层:实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负责建立、保持和拆除物理链路;比特如何编码。传送单位是比特(bit)。 13. 数据链路层:实现无差错帧传送,包括把原始比特流分帧、排序、设置检错、确认、重发、流控等功能;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传送信息的单位是帧(frame)。 14. 网络层:实现分组传送,选择合适的路由器和交换节点,透

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谢希仁版

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总结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TCP/IP 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10 M,实际上是10 Mb/s。注意:这里的M 是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两个协议:IP 和TCP TCP 协议保证了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IP 协议控制分组在因特网的传输,但因特网不保证可靠交付. 在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当A 进程需要B进程的服务时就主动呼叫B进程,在这种情况下,A 是客户而B 是服务器。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A 的服务,此时,B 是客户而A 是服务器。 注意: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 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 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TCP/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

PPT知识点总结

PPT知识点总结 (红色字标识部分为本章重点掌握内容) 一、基本操作 1.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与保存。 2.幻灯片的选定、插入、删除、复制和移动。 3.幻灯片模板的应用,幻灯片版式的选择。 4.演示文稿四种视图方式的应用,即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幻灯片放映视图及备注页视图。 5.演示文稿三种文件类型的使用,即演示文稿文件(.ppt)、模板文件(.pot)和幻灯片放映文件(.pps)。 6.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和打印 二、基本制作 1.文本框、图形、图像、艺术字及表格的插入及设置方法(其中图像文件的来源分为“剪贴画“和“来自文件”的图像)。 2.组织结构图的插入及设置方法:组织结构图工具栏中各按钮的使用(包括“插入”、“形状”、“版式”、“选择”、“自动套用格式”),图示工具栏的使用。 3.图表的插入与修改(图表数据表的修改及图表的格式化处理)。 4.音视频文件的插入及设置(文件来源分为来自“剪辑库”和“来自文件”况)。 5.母版的分类及使用(重点掌握幻灯片母版与标题母版的使用)。 6.配色方案的使用(包括标准配色方案和自定义配色方案)。 7.背景设置(背景颜色设置和背景填充效果设置)。 三、动画效果 1.动画方案设置(只应用于幻灯片中文本占位符中的文本) 2.切换方式设置 3.动作按钮的添加与设置 4.超级链接的设置、修改及删除 5.幻灯片自定义动画设置 ⑴动画效果设置:进入、强调、退出和动作路径。 ⑵动画参数设置:开始”、“方向”、“速度”。

⑶效果选项设置:触发器等 ⑷各种动画效果的综合运用:进入—退出、进入—强调—退出、进入—动作路径—退出、进入—动作路径—强调—退出等。 ⑸动画播放次序的调整 ⑹动画效果的修改与删除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计算机网络复习总结(武汉大学)

第一章概述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 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是在分布式计算机操作系统支持下,进行并行计算和分布式数据 处理的计算机系统;各互联的计算机互相协调工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计算机硬件连接、系统拓扑结构和通信控制 等方面基本一样,都具有通信和资源共享等功能。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是独立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中的计算机是相互联系、 协调、有分工的。 ?支持网络的是网络操作系统,支持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是分布式操作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数据传输率:每秒传输的比特数 ?带宽:网络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是体现网络性能的一个指标 ?吞吐量:单位时间通过网络的数据量 ?时延:数据从源端到目的端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发送、传播、处理、排队时延 ?时延带宽积:通道所能容纳的比特数 ?往返时间:从源→目的→源的时延 ?利用率:被利用的时间。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3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雏形阶段: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2)网络阶段:在通信网络基础上,完成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研究,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美国国防部1969年开始发展的ARPAnet:用于军事目的,主要是为了在战争的环境下,保持通信的畅通,但结果颇为丰富,ARPAnet可以发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FTP)、远程登录(Telnet),成为了Internet的雏形。 ARPA网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对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成了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 2.提出了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两级网络结构的概念; 3.研究了报文分组交换的数据交换方法; 4.采用了层次结构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与协议体系。 主要贡献是公开了这些研究成果 (3)网络标准化阶段:在解决计算机连网与网络互连标准化问题的背景下,提出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协议,促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加速体系结构与协议国际标准化的研究与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正式制订并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ISO与CCITT等组织为该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制订了一系列的协议标准,组成了一个庞大的OSI基本协议集。 首先应用在ARPAnet的TCP/IP协议经过不断地改进与规范化,目前广泛应用在Internet上,

电解质溶液知识点总结模板.doc

电解质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注意】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范畴都是化合物,所以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化合物为电解质,其本质是自身能电离出离子,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所得溶液也能导电,但这些物质自身不电离,而是生成了一些电解质,则这些物质不属于电解质。如:SO2、 SO3、 CO2、 NO2等。3.常见电解质的范围: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二 .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则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电离平衡。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是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则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定义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某些具有弱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电离程度几乎 100%完全电离只有部分电离 电离过程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可逆过程,存在电离平衡 溶液中存在的微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粒(水分子不计)电解质分子 实例绝大多数的盐(包括难溶性盐)弱酸: H2CO3 、 CH3COOH等。 强酸: H2SO4、 HCl、 HClO4等强碱:弱碱: NH3· H2O、Cu( OH)2 Fe( OH)3等。 Ba( OH)2 Ca( OH)2等 电离方程式 + —+ _ KNO3→ K +NO3 NH3· H2ONH4+OH + 2 —+_ _ +2- H2SO→ 2 H +SO H2SH+HS HS H +S 4 4 【注意】 1.强、弱电解质的范围: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2.强、弱电解质与溶解性的关系: 电解质的强弱取决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与溶解度的大小无关。一些难溶的电解质,但溶解 的部分能全部电离,则仍属强电解质。如:BaSO4、BaCO3等。 3.强、弱电解质与溶液导电性的关系: 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有关。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强,如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其离子浓度很小,导电性很弱。而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弱,如较浓的弱电解质溶液,其电离 出的离子浓度可以较大,导电性可以较强。

计算机网络实习的工作总结

计算机网络实习的工作总结 我实习的单位是某学院,这是一所由市教委,(集团)公司与德国基金会合作的一所探索,实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我在学校里主要是负责校园内的管理,其涉及到校园站的正常登陆和访问,校园内各系部主机是否正常互联,有无被病毒感染,传播。使得校园内的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做好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从学生到实习工程师,短短几个月的工作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是在专业知识方面,最主要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社会在加速度地发生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作为一名IT从业者,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其他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创新求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单位里,小到计算机的组装维修,大到服务器的维护与测试,都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可以说,近3个月的工作使我成长了不少,从中有不少感悟,下面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第一是要真诚: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第一天去络中心实习,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老师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啊,要去干些什么呢等等吧!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老师早”,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老师同事对朋友的尊重关心,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老师们打成一片,很好的跟他们交流沟通学习,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得了老师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指导我,愿意分配给我任务 第二是沟通:要想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一些东西,这就需要跟老师有很好的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刚到络中心,老师并不了解你的工作学习能力,不清楚你会做那些工作,不清楚你想了解的知识,所以跟老师很好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的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通过沟通了解,老师我我有了大体了解,边有针对性的教我一些知识,我对络部线,电脑硬件安装,络故障排除,工作原理应用比叫感兴趣,所以老师就让我独立的完成校内大小部门的络检修与电脑故障排除工作。如秘书处的办公室内局域的组件,中心服务机房的服务器监测等,直接或间接保证了校园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在这方面的工作中,真正学到了计算机教科书上所没有或者真正用到了课本上的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资料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1. 网络层次划分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3. IP地址 4. 子网掩码及网络划分 5. ARP/RARP协议 6. 路由选择协议 7. TCP/IP协议 8. UDP协议 9. DNS协议 10. NAT协议 11. DHCP协议 12. HTTP协议 13. 一个举例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不管是OSI七层模型还是TCP/IP 的四层、五层模型,每一层中都要自己的专属协议,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以及与上下层级之间进行沟通。由于OSI七层模型为网络的标准层次划分,所以我们以OSI七层模型为例从下向上进行一一介绍。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模板与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思维导B9棋板与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语文思维导图模板与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思维导图将我们大脑思维模式用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复习初中语文知识点,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中语文思维导图,谢谢你的阅读。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一)初中... 思维导图将我们大脑思维模式用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复习初中语文知识点,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中语文思维导图,谢谢你的阅读。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一)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二)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三)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四)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五) 初中语文所有古诗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七年级上册(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儿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滕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除伏栃,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各章节总结

第一章概述 1. “三网”指的是: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2.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共享性。 3. 网络是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4. 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5. 网络和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或互连网),因此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 6.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7.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逐步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8. 因特网拓扑结构从其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9.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可划分为两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对等方式(P2P方式)。 10.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1.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 12. 电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面向连接的) 13.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面向无连接。 14. 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15. 路由器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16. 分组交换的优点有: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17. 数据传送阶段的主要特点: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原点到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型总结

计算机网络内容总结 第一章网络概述 一、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共享性(填) 二、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核心部分(填) 1、主机A和主机B通信,实质上是主机A的某个进程同主机B的某个进程通信。 2、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对等方式(P2P) 3、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 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选) 三、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填) 1、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电话交换机是电路交换,“建 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电路交换的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2、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 一个结点。 3、分组交换:单个分组(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 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存储转发技术,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 路由器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选)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地域(中英文名称):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 网(LAN)、个人区域网(PAN)(填) 五、(简答)时延:时延的4个组成部分、计算。 六、协议(定义、三要素及其含义):定义: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 准或约定称为协议。三要素及其含义:(1)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填选) 七、 5层体系结构各层及功能:(填) 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为用户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运输层(transportlayer)为主机中进程间通信提供服务 网络层(networklayer)为主机间通信提供服务 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相邻结点间的无错传输 物理层(physicallayer)透明地传输原始的比特流 第二章物理层 一、关于信道(通信方式三种):单向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填) 1、单向通信又称单工通信,无线电广播,有线电广播,电视广播 2、双向交替通信又称半双工通信,对讲机 3、双向同时通信又称全双工通信(选) 二、常用的导向性传输媒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填) 三、常用的非导向传输媒体:短波;微波:地面接力、卫星(填) 四、信道复用:FDM、TDM、STDM、WDM(名称、复用方法、特点):(填选选) FDM:频分复用,复用方法:整个带宽划分为多个频段,不同用户使用不同频段。特 点:所有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占用不同的频带宽度。 TDM:时分复用,复用方法: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TDM 帧划分为N个时隙。每一个用户在一个TDM帧中占用一个固定时隙。特点:所有用户在不 同的时间占用整个频带宽度。 1

概率初中知识点总结模板

概率初中知识点总结模板 Summary template of junior high school knowledge points of p robabilit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概率初中知识点总结模板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1、统计 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小于等于A小于10,N是正整数。 扇形统计图: ①用圆表示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 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②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 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各类统计图的优劣: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 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近似数字和有效数字: ①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 ②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

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③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 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平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X(上边一横)。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中位数与众数: ①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大的那个数据叫做这个组数据 的众数。 ③优劣:平均数:所有数据参加运算,能充分利用数据 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但容易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少,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众数:各个数据如果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

2020年计算机网络总结报告

计算机网络总结报告 这次测验,总的来看,还不错,最高分91分,有1/2的同学得了60分以上,但我们说了,只要参加了考试,就都是及格,本来就及格的同学,当然可以得更高的分。有的同学答的还不错,说明,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也可以看出,这些同学是认真学习,刻苦专研的,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的同学,可以看出来,平时是下工夫的,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认真做作业,刻苦读书,还有的同学,在考试前,认真做准备,比如上网(《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捶教材网站)查参考习题解答。但有个别同学,考的比较差。有的考试前,都没有认真看书,没有上网查答案,甚至连课后习题都没有做过。如果这样下去,如何能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如何能学好专业课,如何能掌握本领,为将来就业和工作打好基础? 值得表扬的是,有的同学,完全是自己做的,没有和别的同学商量,没有传条子,虽然成绩不高,但成绩是真实的,比那些总是企图从别的同学那探听点消息的要强。这些同学,相信他们,只有下一步努力,就一定能够学习好这门课程。 一、有几道题说明,我们同学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还没有学懂 比如: 1.第()代计算机网络是国际标准化网络。这属于计算机网络历史发展的问题,比较简单,一共就那么3代,标准化的当然是最高的代数。

3.x.25的链路层要对帧进行路由选择。链路层在2个结点间传输数据,还有必要路由么? 4.中间结点组成了资源子网。要么是通信子网,要么是资源子网,中间结点,应该在网络核心、中间,负责通信任务,这不是很自然的问题么? 3.()属于通信子网设备。要么是通信设备,要么是计算机设备,主机和终端是负责通信的,还是负责计算的? a.服务器 b.分组交换机 c.终端 d.主机 6.网络层pdu被称为()。链路层传输帧,网络层传输分组,传输层传输报文段,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应该会的。 a.帧 b.分组 c.报文 d.报文段 8.下面不正确的顺序是()。如果这样的顺序都弄不明白,那对于协议的知识就是基本上没有掌握好。这个问题是学习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问题,几乎属于常识。 a.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 b.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 c.网络层、传输层、链路层 d.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 二、有些题是靠常识就应该会的 比如: 3.()属于通信子网设备。主机与终端属于通信子网设备?那交换机是什么设备?这是一目了然的问题,说明我们做题不动脑子。 a.服务器 b.分组交换机 c.终端 d.主机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_常考简答题汇总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常考简答题汇总 1.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1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2.简述调制解调器的主要功能。 (1 )信号转换 (2 )确保信源和信宿两端同步 (3 )提高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 (4 )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 3.在因特网中将IP数据报分片传送的数据报在最后的目的主机进行组装。还可以有另一种做法,即数据报片通过一个网络就进行一次组装。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 答:在目的站而不是在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是由于: (1)路由器处理数据报更简单些;效率高,延迟小。 (2)数据报的各分片可能经过各自的路径。因此在每一个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可能总会缺少几个数据报片; (3)也许分组后面还要经过一个网络,它还要给这些数据报片划分成更小的片。如果在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就可能会组装多次。 (为适应路径上不同链路段所能许可的不同分片规模,可能要重新分片或组装)。 4.试举例说明有些应用程序愿意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用采用可靠的TCP。 答: 1,VOIP:由于语音信息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人耳对VOIP数据报损失由一定的承受度,但对传输时延的变化较敏感。 2,有差错的UDP数据报在接收端被直接抛弃,TCP数据报出错则会引起重传,可能带来较大的时延扰动。 因此VOIP宁可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愿意采用可靠的TCP。 5.简述计算机通信中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的区别。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的区别主要在于: (1 )异步传输是面向字符的传输,而同步传输是面向比特的传输。 (2 )异步传输的单位是字符而同步传输的单位是桢。 (3 )异步传输通过字符起止的开始和停止码抓住再同步的机会,而同步传输则是以数据中抽取同步信息。 (4 )异步传输对时序的要求较低,同步传输往往通过特定的时钟线路协调时序。 (5 )异步传输相对于同步传输效率较低。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良心出品必属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 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 1 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 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 秦以前的古文字: 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 秦以后的今文字: 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楷” 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④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