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2011年,珠三角常住人口4725万人,占广东省常住人口的50%;GDP总

值达25450.2亿元,占广东经济总量的83%,三次产业的结构2.5∶51.4∶46.1。

近几年来,随着外部市场空间压缩、环境容量约束以及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将有助于稳步提升珠三角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1.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

(一)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服务业发展滞后

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而且也表现在第

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首先,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产业的发展层次比较低,突

出表现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

指标体系中也指出,珠三角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人均GDP为5000

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7000

美元,也超过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值,但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46.6%,距

率先实现现代化标准还有3.4个百分点。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任务相当艰巨。

其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2007年,第一

层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6%,高出第二层次(11.1%)3.5个百分点,

表明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份额仍占主导地位,如加上香港在本地的运输业,其比

重还要高些;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相对滞后。这种结构与亚洲四小龙相比,

发展进程也明显落后。

(二)自主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乏力

首先,工业企业技术层次低。有关统计显示,广东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

77.3%是通过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订单在粤企业加工生产的,产品的关键核心技

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

其次,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珠三角9市中,除深圳外,其它地区高技术产

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不高。即便在统计上称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大部

分还是高新技术制造业。

第三,研发投入不足。2007年,广东省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仅为1.3%,低于1.49%的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和

浙江等省市。研发投入不足,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在投入的结构上,

中间环节投资仍然不足。

(三)产业组织分散,企业规模偏小

首先,行业规模优势不明显。在珠三角37个行业中,平均规模超过10亿

元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

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资源性产业和垄断性行业。平均产值规模没有达到1

亿元行业有17个,占全部行业的45.94%。在珠三角初步形成的电子信息、电

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

制品等几大产业集群中,除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外,纺织

服装、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平均规模都在1亿元以

下。这表明珠三角大中型企业与本地经济相关性不强,行业的相关性也比较低,对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其次,企业规模小。广东省社科院编写的《2007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广东境内真正的大、中型企业只占全部外资企业总数的8%,大量是承接来料与进料加工的小企业。

第三,小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珠三角地区多数是“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为主)的企业,长期以来,技术上一味依赖“外援”,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四)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面临“空心化”风险

首先,企业有向外转移的趋势。受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成本不断提高,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据香港“厂商会”调查,有36.3%的企业考虑搬迁生产工序,其中又有半数以上(52.3%)只会将工厂搬至广东省其他地区,7.7%想迁到珠三角的环保工业园,23.1%转至泛珠三角地区,另外的目标地区包括长三角、香港及东南亚。

其次,新增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减少。1985年广东省FDI占全国比重为31.06%,1990年上升至41.80%,达到最高水平。而2004年下降至历史最低点16.52%,2005—2007年间,比重虽有所提高,但基本都在20%左右徘徊。从总的趋势看,实际利用的FDI占全国比重还在逐步降低。

2.推进结构升级的模式选择

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开发和掠夺自然资源,产业形态以农业为主体;在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通过资本积累,呈现出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产业形态;在“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主导产业是与服务一体化的制造业及农业;在“信息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

广东经济增长的驱动首先来源于资本扩张,然后才是技术进步与信息化,主导产业呈现重化工业特征。对照上述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广东的经济增长格局包含了“现代”与“落后”,横跨“早期经济增长”到“信息时代”三个历史阶段,表明广东的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当前,广东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一个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必须将广东的工业化进程由以工业资本的形成、产业规模的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级阶段,推进到以产业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人口素质的改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高级阶段。

1、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

信息化广泛涉及到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经济活动范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推动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具有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信息产业发展本身就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容。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在经济结构中比重的提高,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升级。信息产业发展还能带动其它相关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推进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改善区域分工。

区域结构调整包括增量调节和存量调节,增量通过投入和产出的增长速度调节,而存量则通过资源的流动和再配置进行调节。应在发挥比较优势和改善区域分工的前提下,逐步将增量调节过渡到存量调节,一方面推动珠三角经济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形成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必须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即改变原有的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自闭式、分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自我循环状态,加强区际交流,促进区域开放和区际合作。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分工与产业的深化,社会交易成本将急剧上升,服务业将有效低改善社会整体经济效率。现代服务业是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通常具有“三新”(即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比重增大,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标志。

4、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型。(1)产业转型:从产品农业向食品农业、原料农业、功能农业转变。(2)结构转型:一是产品结构向标准化、特色化、优质化及品牌化转变;二是布局结构向土地集约化、布局合理化、物流集中化、营销网络化转变;三是功能结构调整为城乡服务(袋子工程、清洁食品与品牌农业)、生态保护(林地与农业湿地、生态景观)、休闲观光(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美食农业)。(3)模式转型:一是从分散布局走向园区布局,走农业进园区的集中化与规模化路子。二是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通过园区企业支撑,带动组团农业的集群发展。

5、大力推进城市化,使其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步伐相适应。实证分析表明,广东第一产业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方向是反向的:当第一产业的产

值结构每变动1%,经济总量增长将反方向变动0.30%;而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每变动1%,经济总量增长将反方向变动2.23%。因此,降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改善农民的人力资本与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促进广东的经济增长。广东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应该特别重视拓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使第三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两个方面,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产业园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分析

产业园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11T15:46:49.9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作者:黄裕恒[导读] 广东佛山在城市规划确定的可建设用地中,广东省大部分城市都大力推进城市更新。 黄裕恒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广东很多城市及地区都拥有大量的产业园区,其中以制造业、劳动密集产业为主,本世纪初到工业化中期,也就是高新技术崛起,结构优化调整时代的时期,当今的产业园区面临着升级改造的迫切性。本文主要对产业升级的政策及规划进行分析,并存在“工改工”项目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统筹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1)现状工业用地在减少 在城市规划确定的可建设用地中,广东省大部分城市都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而“工改商”、“工改居”短期利润要优于“工改工”项目,且商业、居住开发模式也较为成熟,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工改商”、“工改居”项目较多。 (2)现状工业区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 广东省某城市近几年旧工业地改造建设规划偏小,开发强度较低,面积在10公顷以下的工业区占到50%,平均容积率1.01,低于工业用地标准平均值。这些旧工业区、旧厂房具备建筑质量差、安全隐患大、面积小、分布零散等缺陷。而随着城市产业升级的需求,逐渐淘汰低端产业,以及劳动力及地租等成本的日益增加,一部分产业逐渐向内地搬迁,现状厂房空置。 (3)重点产业、新兴产业难以落地 结合产业转型的需求,根据产业布局的引导,新材料、激光技术、智能穿戴、信息技术等一系列重点、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产业转型的方向,而现状面临无地可落的困境。 普通工业厂房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而原有工业厂房的更新改造则较慢,造成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企业落地难,呈现部分大企业流失、产业空心化现象。因此,如何留住产业,促进产业发展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鼓励,规划引导 (1)一系列政策、标准鼓励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近年来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研发等转型升级的趋势,近年来市、区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标准,鼓励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涵盖从申报阶段至建成使用各个环节,鼓励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其改造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以综合整治为主,融合功能改变、加建扩建、局部拆建等方式的城市更新;另一种为拆除重建。“工改工”类型更新在建筑物建成时间及合法权属比例、地价计算、出让年限、工业楼宇分割转让等环节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工业厂房市场流转逐渐放开,形成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现政府期待通过政策引导城市更新中出现更多的“工改工”产业升级的项目。 另外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将工业用地划分为普通工业(M1)和新型产业用地(M0),根据《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普通工业用地是生产制造产品为主的工业,新型产业用地是指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创新型产业功能的用地”,并对土地混合使用给予了一定的弹性,允许在工业用地中配置不高于总建筑面积30%的配套设施。在容积率方面给予较高的上限,普通工业用地(M1)容积率上限为4.0,新型产业用地容积率上限为6.0。 (2)多层面规划进行引导 全市划定了13个重点发展片区,按“一街道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原则,划定了6个区级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片区(园区)作为推进产业类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区域。根据统计,重点发展片区(园区)内涉及现状旧工业地块共102个。 在控规层面,现状旧工业区在法定图则中规划功能以工业用地为主,其次为居住用地。规划为工业用地(兼容商业、物流)的旧工业区有196个,规划规划为居住用地(兼容商业)的旧工业区有53个,规划为商业用地(兼容商务公寓、办公)的有37个,规划为道路、绿地、公共设施、发展用地(兼容社会停车场)的有68个(详见图1)。 图1 旧工业区法定图则规划功能分布图 三、“工改工”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受利益驱动,市场选择“工改商”、“工改居”项目的较多,而选择产业升级改造的较少。从2007年第一批试点工改工项目以来,原为工业用地的有70个,其中“工改商住”的50个,占原为工业用地项目数量的比例约为71%;“工改工”的20个,占原为工业用地项目数量的比例约为29%,拆除用地面积共计160.59公顷,占全区列入市计划更新项目面积的比例约为25.82%。“工改工”项目偏少造成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企业落地难,部分大企业流失,加剧产业空心化现象。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升级为国家战略 2008-12-19 07:26:31新快网-新快报“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于1994年。按照官方统计,珠三角指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该区域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占广东国土面积的14%。2007年,珠三角GDP总值达25450.2亿元,占广东经济总量的83%。 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通过,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将再次加速 珠三角改革发展“国家级”蓝图浮出水面。昨日,一份规划期至2020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由国务院通过并发布。分析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以国家名义出台该纲要,意味着呼吁多年的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将再次加速。 该《规划纲要》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广东省政府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今年6月温家宝总理调研广东,同意了广东制定《规划纲要》的请求。随后,省委书记汪洋密集调研了广东各市、区。今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的近200位各部委官员、学者组成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调研组在广东展开了密集调研。 然而,随着近几年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以及长株潭城市群迅速崛起,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上,部分区域的创新力度已超出珠三角。特别是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经济增速,从2003年起开始超越珠三角,双方差距渐呈扩大之势。 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方案中,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问题未能列入中央级规划,而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已被作为国家级的两大区域规划试点率先启动。而在今年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据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也可能于近期出台。

珠三角各城市工业介绍

各城市工业发展情况 中山 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 22°C,户籍人口139.4万。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 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又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 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 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大力 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建成了全国包装印刷基 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 地、民营科技园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园区,基 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 拳头的多元化产品结构,有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锁、凯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嘉华电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大涌红木家具、南头空调、黄圃食品等区域特色经济蓬勃发展,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分额。全球500强在中山办了20多家企业,2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0.14 亿元,工业总产值20**.4亿元。 中山市的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1077.2 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目前,随着神湾港的开通,中山已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更是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从中山港往香港航程仅需75分钟。中山供水供电充足,并初步建成以城区为枢纽,贯通各镇区、大中型企业的宽带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近年来,中山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1997年还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 江门 江门市区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后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解放后,江门改为省辖市。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第三章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课标要求】以某地区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结合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2. 结合材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 3.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概念学习】 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 【原理探究】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产业转移方向产业转移类型产业转移原因 1978—1994年 探索起飞阶段 1994—2003年 快捷提升阶段 2003以来的调 整转型阶段

【问题探究】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 巩固练习: 自20世纪60年代,甲国开始在临近乙国边境的地区设立边境工业区,吸引乙国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目前,这些边境工业区已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工业中心。据此完成l~3题。 1.据图文资料推断,与乙国相比,甲国 A.劳动力价格较低B.技术水平较高 C.消费市场较广D.资金较雄厚 2.影响甲国边境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廉价劳动力B.交通运输C.研发能力D.环境质量 3.甲国边境工业区的发展,提高了 A.乙国的劳动生产率B.甲国的环境质量 C.乙国的就业率D.甲国的城镇化水平 (2016全国卷2)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图l 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5.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简表)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成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经济转型中,产业的转型占据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他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东莞作为我国产业转型的典型城市,其东莞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东莞的产业转型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压力。本文将立足当前经济背景,对东莞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是以国外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东莞市的实际进行的分析,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其次,本文对东莞经济的发展历程

和存在问题应用文献分析法和笔者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行实际问题的发现,应用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因而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产业转型的研究较多,从理论到实证,研究成果都很丰富,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主要的理论有四个分类,分别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以Petty与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产业根据其作用对象和劳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对初级要素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并得出产业结构转型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直到第二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一次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且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SCP范式最开始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oe Bain和Sherer于20实际30年代提出的,认为市场结构由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在市场上取得的经济绩效等决定,而产业转型则是依赖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一路径,分析一个产业应当进行战略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oseph T. Mahoney.,J. Rajendran Pandian.,1992)。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是为了获取比较优势。有代表性的理论有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密集使用具有要素禀赋的资源的产品,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而一个国家或者产业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就会逐渐形成该国家或产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从而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而产业转型就是向这种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Porter M.E.发展处的竞争优势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框架。Porter (1980)首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发展自己竞争优势就是要获取竞争优势,而后在Porter(1981,1985)中提出了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国家的一个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不断获取高级竞争要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该理论以钻石模型为体系,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一个以要素升级为目标的产业升级研究框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产业转型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实证分析和政策研究为主的,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郝顺利(2010)以华蓥市为例分析了其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问题。作者以国际和国内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为借鉴,对华蓥的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针对华蓥的具体情况,应当选择以替代产业发展来改变其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产业合作方式。赵磊(2008)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资源要素现状分析为分析,着重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要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以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环境、政府指导为重点来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其次,对产业转型中生产要素作用的研究。戴景萌(2008)对产业转型中的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作者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认为应当企业应当合成战略联盟,降低产业进入的成本,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张继良、胡荣华(2010)以江苏产业转型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竞争力应当是注意国际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1、什么是企业转型升级 为了适应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折,原有的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化,这就是企业转型升级。 中小型民营企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内容的话比如是技术升级、管理与服务升级、产业升级等等。 2、两化融合是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那么,制造企业如何通过两化融合来实现转型升级呢? 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七大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到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我想知道:两化融合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制造企业如何实现两化融合?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有哪些? 两化融合的内涵有四个方面。 技术融合: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资源融合: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产业升级: 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信息化。 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很多,比如:盈利模式的转型、产业的转型及运营模式的转型。不同的企业应针对自身的特点——产品创新能力、财务能力及企业所处发展阶段,选择符合自己的转型模式。近期IBM和e-works就制造业如何转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参与企业众多,详细内容请百度:制造业成功转型经验研讨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2011年,珠三角常住人口4725万人,占广东省常住人口的50%;GDP总 值达25450.2亿元,占广东经济总量的83%,三次产业的结构2.5∶51.4∶46.1。 近几年来,随着外部市场空间压缩、环境容量约束以及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将有助于稳步提升珠三角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1.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 (一)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服务业发展滞后 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而且也表现在第 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首先,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产业的发展层次比较低,突 出表现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 指标体系中也指出,珠三角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人均GDP为5000 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7000 美元,也超过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值,但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46.6%,距 率先实现现代化标准还有3.4个百分点。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任务相当艰巨。 其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2007年,第一 层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6%,高出第二层次(11.1%)3.5个百分点, 表明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份额仍占主导地位,如加上香港在本地的运输业,其比 重还要高些;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相对滞后。这种结构与亚洲四小龙相比, 发展进程也明显落后。 (二)自主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乏力 首先,工业企业技术层次低。有关统计显示,广东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 77.3%是通过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订单在粤企业加工生产的,产品的关键核心技 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 其次,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珠三角9市中,除深圳外,其它地区高技术产 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不高。即便在统计上称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大部 分还是高新技术制造业。 第三,研发投入不足。2007年,广东省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仅为1.3%,低于1.49%的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和 浙江等省市。研发投入不足,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在投入的结构上, 中间环节投资仍然不足。 (三)产业组织分散,企业规模偏小 首先,行业规模优势不明显。在珠三角37个行业中,平均规模超过10亿 元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 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资源性产业和垄断性行业。平均产值规模没有达到1 亿元行业有17个,占全部行业的45.94%。在珠三角初步形成的电子信息、电 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 制品等几大产业集群中,除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外,纺织 服装、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平均规模都在1亿元以

珠三角产业升级,工业地产如何配套

珠三角产业集聚需强化纵向延伸 文/特约记者辛未 3月底,两个规模空前的重工业项目选择落户珠三角:一是“胎动”廿载的千万吨钢铁项目——宝钢将在湛江投资设立;二是广州南沙的中船龙穴300万吨造船基地开工生产,而且首艘造的船就是国内最大的30万吨VLCC油轮。 投资规模空前的一大批重工业正在珠三角形成新的产业集聚。 所谓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分为横向集聚和纵向集聚。 顾名思义,横向集聚指的就是同一类型不同规模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而纵向集聚往往是在一个地区,由一两个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在周围成长起了一系列为其配套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集群,并形成了上下游、产前、产中、产后相关联的产业链条。 虽然珠三角产业集聚走在全国前列,但也暴露了不少弊端,其中缺乏纵向集聚,缺少纵向关联性,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是最需解决的问题。 遭遇环境资源瓶颈 佛山南海罗村的制革业久负盛名,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和废气对水及空气的污染十分严重。虽然大部分制革企业采取了一定的处理措施,但废水排放还是难以达标。 按照国家和广东省对环保的要求和制革行业的长远发展,罗村要求皮革企业加大对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并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采取强行的关、停、并、转措施。但是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当地大部分皮革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根本不可能承担高额环保设备的成本,只能搬迁、关闭,或者转行生产其他产品。一番治理过后,罗村制革企业所剩无几。连基数都保证不了,何谈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这其实是与循环经济的宗旨不谋而合的。 今年年初的珠三角企业倒闭事件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虽然只是企业的关闭和搬迁,却折射出珠三角产业集聚的一些弊端: 一、就目前而言,参与珠三角的产业集聚的还停留在劳动力密集型、能耗高、技术含量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4.1要素注入式:直接投资 (1) 直接投资是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 。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 (2) 江西省选择和推动直接投资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法 第一,“以项目吸引投资”。政府规划项目,申请项目,吸引珠三角商人前来投资。由于项目己经规划,节省了企业主搜寻项目的相关成本;政府申请的项目一般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可行性比较强,降低了企业主投资的盲目性和风险。因此,这种引资的方式比较容易被对方采纳。 第二,政府认真组织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企业,积极参与珠三角的各种招商、展销活动,寻找合资伙伴。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意识到外资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江西省吸引珠三角直接投资会面临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主动去寻找资金,而珠三角的招商、展销活动可以作为江西省与珠三角资金拥有者正面接触的平台或者桥梁。由于江西省企业主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局限,政府有必要组织企业,组织各部门参与招商,架起两地资金流动的桥梁。 第三,设立招商点。在珠三角诸大城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办事处,强化宣传,积极引进。一个地区吸引外资除了依靠资本利润差额以外,靠的是地区的良好形象。一个地区良好形象的塑造除了脚踏实地的营造之外,与恰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珠三角设立办事处,强化宣传区域形象是必要的。

第四,通过中介代理。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聘请大中城市的中介机构或利用政府及本地大集团驻外机构牵线搭桥,拓宽引进产业转移的渠道。为了保证信誉,通过中介代理引进外资也是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途径。 第五,以商引商。通过率先投资至本地的客商,现身说法,引进更多的企业进入。外商的亲身体会是对于一个地区最有说服力的宣传,可以直接打消外商的犹豫念头。 第六,实施优惠政策,净化投资环境。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理论,生产成本最低或者预期利润最高的国别或者地区易于成为跨国或者跨地区的投资地。政策优惠往往成为外商投资的原因之一。投资的软硬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优化投资环境,否则就会出现年年引资,年年来了又走的局面。 4.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1) 企业内部一体化的模式目前仍然不失为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一种好的范式。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 该模式有利于江西省企业克服技术、资金等要素缺乏、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参与了珠三角的生产分工,发挥江西省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江西省许多设备落后的国有企业,通过引进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参与改制、改造,输入先进技术,可以直接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江西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江西省与珠三角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的实现途径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想要实现对旅游产业顺利的转型与升级,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针对市场需求改革旅游供给。本文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其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并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最后以云南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例进行分析,通过以目前云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其他地区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标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4a11794727.html,ki.16723198.2017.17.005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 1.1对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启示作用 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将消费的重点逐渐转移至精神方面,面对日益增加的旅游需求市场,如何为市场提供更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供给服务是目前旅游产业的根本。可以发现,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游客走到哪里旅游产品都大同小异。这种局面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都是以山水旅游为主,这种观光型的旅游产品文化层面涉及比较少,很难与游客形成深层次的互动。想要给游客一个深刻的印象,就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供体验和满足的旅游需求,可以适当发展休闲度假游、文化体验游、风味美食游等等,为游客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 1.2对提高我国旅游质量有促进作用 只有提高了旅游的质量与效率,才能够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产业产品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加上利用“互联网+”,获取旅游信息资源的途径变得越来越便捷,很多观光型旅游产品不能再凭借山水风光采取落后的模式。现在不仅仅是我国国内的旅游产品在不断的进行升级转型,由于出境签证的优惠与便捷国民出境游越来越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國的旅游产业无法实现有效的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这有可能推动我国国民出境游。 1.3对改善我国市场消费环境有积极作用 旅游市场秩序对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积极意义。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都存在各种低价无序竞争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北京、云南等很多地区都非常普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提出了智慧旅游,这个标志着我国的旅游已经进入到智能化时代,游客从获取旅游资讯、选择旅游产品到评价旅游体现都可实现智能化。游客如果在旅游的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对待等都可以利用网络曝光,这对于当地的旅游市场必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一点也提示我国众多的旅游景区需要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提升自身的口碑。

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下是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我市机械制造、印刷装订、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四大传统产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而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曾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看,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看,我市四大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我市科学协调发展,是推进繁荣幸福新**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市政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采取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具体调研与建议如下: 一、传统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据统计,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共有传统产业1153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安置就业人员59736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纳税32098万元,占当年全市税收的%。分析“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我市1153家传统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XX万元以上)仅为47家,占总数的%。这表明传统产业中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较大规模企业少,应适时转型升级。二是

纳税贡献不够大。XX—XX年我市传统产业纳税分别为27454万元、26344万元、28948万元、30968万元、32098万元,分别占当年全部税收的%、%、%、%、%。总体看“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纳税贡献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占当年全部税收比例呈逐年递减之势。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较而言,以XX年为例,XX年118家高新技术产业纳税52769万元,而1153家传统产业纳税额仅为32098万元,仅占传统产业个数10%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创造了传统产业倍的税收,这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三是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我市四大传统产业遍布城乡,截止XX年底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近60000人,为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景可期。我市四大传统产业均属民营性质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是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应对个性化、多样化、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比较强。加之,四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市场,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有了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条件。 通过全面分析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市绝大多数传统产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原始资金不充裕,在市场行情

珠三角专业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及其规划策略研究——以增城市新塘镇为例

摘要 随着城市和经济发展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珠三角专业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塘镇是全球产业链最完善、产量最大的牛仔产业集群基地。新塘牛仔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珠三角乃至全国传统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文章在分析新塘牛仔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塘牛仔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及对策,以期为新塘牛仔服装产业及其他地区的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转型升级;产城融合;传统产业;新塘 ABSTRACT With the changing urba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oal from speed to quality ,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PRD specialized town. XinTang is a town which the denim industry clusters has the most 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production is the world's largest. The denim garment industry’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XinTang plays an exemplary role in t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even nationwi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XinTang’s denim garment industry.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remedial measures aiming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XinTang’s denim garment industry and other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dustry-city integrat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XinTang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推进“三旧”改造、促进广州城市更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Z0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市社会来临与智慧城市设计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1&ZD154。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4.06.084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4)06-0084-04 作者简介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广州,510640);2 增城市城乡规划测绘院,助理工程师&通讯作者,电子邮箱:1479289690@https://www.360docs.net/doc/4a11794727.html,(广州,511300)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和改革开放先行的两大优势,积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发展形成了众多以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皮具制造等产业为主的专业镇,珠三角镇级经济成为主要发展模式[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的转变,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珠三角城镇(专业镇)发展的必然要求。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研究,如对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概念界定[2]、不同区域尺度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研究[3-6],但对具体产业和典型专业镇的产业转型却少有研究。 新塘镇是全球产业链最完善、产量最大的牛仔产业集群基地。牛仔服装产业作为新塘镇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推动新塘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3年新塘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8.51亿元,其中牛仔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442.6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3.96%。然而“民营资本主导下的内源外向性经济”的特性及长期以来政府对产业治理的缺失,使得新塘牛仔服装产业深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的分散式发展态势之中,带来较多社会发展问题。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人民币汇率上涨,劳动力、原料、能源价格的上涨,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塘牛仔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为此,本文以新塘牛仔服装产业为例,在分析新塘牛仔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新塘牛仔服装产业转型 珠三角专业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及其规划策略研究* ——以增城市新塘镇为例 Research on the Mode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ofessional Town in PRD:A Case Study of Xintang 刘 卫1 凌筱舒2 Liu Wei Ling Xiaoshu 84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单元第3节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__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教案鲁教版必修2.doc

第三节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1.结合图表资料,了解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对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 1.传统农业:“桑基鱼塘”是当地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渐变成了“杂基鱼塘”。 2.加工制造业 (1)区位优势:改革开放政策,沿海、毗邻港澳等地理优势。 (2)发展特点:就近承接港澳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加工贸易,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3)工业部门:玩具、制鞋等传统加工业大量涌现。 二、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 1.转型升级的原因: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地理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地区依托区位、人才、政策等优势。 (2)发展特点: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 1.第三产业的特点: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功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 2.发展战略:(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2)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错位发展。 [图表点拨] 教材第46页图2-3-4,该图展示出:,珠三角地区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990年至2015年的变化,其中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升,第二产业一直占较大比重。

珠江三角洲大部分产业转移选择粤西北地区的原因分析

珠江三角洲大部分产业转移选择粤西北地区的原因分析 引言:自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成为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途径。然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至中西部的只是零零散散的少数几家企业行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整个产业自东往西的转移。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江苏省的苏北地区发达产业转到不发达的苏北地区,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到地理位置毗邻的粤北,粤西地区。本文着重分析珠江三角洲产业没有大规模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是转移到地理位置毗邻的粤北和粤西地区的原因。 1.产业转移的原因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展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调节过程和经济互动现象。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在空间布局上的变化和动态位移。在具体落实机制上产业转移原因主要表现为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的企业行为和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两大因素。 1.1 市场机制原因 1.1.1 资本、土地、劳动力因素 产业转移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而资本的本性则是追逐利益,就是说,资本总是从获利低的区域或部门转到获利高的区域或部门。当产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可流动要素供给固定,而产业聚集区内对土地等不可动要素需求增大的情况下,土地的价格就会上升,而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土地价格实质上表现为企业的成本,成本上升则资本的获利能力下降。劳动力要素的作用机制也一样,当产业聚集区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聚集区内生活水平提高、雇主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等因素导致劳动力报酬提高,劳动力作为企业的成本提高则意味着资本的获利能力下降。 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土资源部 上图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地价和劳动力价格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也意味着资本在东部地区的获利能力不如西部地区,因而市场推动着东部产业往西部转移。 1.1.2 产业梯度因素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这是资源禀赋、

苏南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苏南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党的十八大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苏南地区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必须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标签: 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产业 F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从生态文明的发展途径来考察,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即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1 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辩证关系 转型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苏南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苏南成为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整个长三角经济乃至全国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当前,苏南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正向现代化阶段迈进。但是,之前苏南经济发展速度实际上是主要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较高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和基建规模的扩大来保证的。苏南地区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和民众越来越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给我们敲响了环境污染的警钟。 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苏南五市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工业结构和形式,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具体工作之中。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

广东珠三角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广东珠三角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超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它以占广东全省3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省82.5%的GDP,以0.5%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0%的GDP.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制造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一股独大”。作为“排头兵”虽然最先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但也往往会最先遇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高消耗低成本数量扩张”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表现出“六高六低”的特点,即高产出增长、高市场占有率、高要素投入、高行业结构、高外向依存、高集聚水平和低产出效益、低成本扩张、低价格竞争、低链条层次、低规模水平、低植根程度。 珠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的“六高”: 高产出增长。从1978年到200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地区生产总值由87.64亿元增加到21424.2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70%。珠江三角洲的产出增加率不但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其他主要经济发达省市的平均水平。 高市场占有率。珠江三角洲许多制造业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以家电产业为例,电风扇、电饭煲等小家电产品在全国的比重超过80%,微波炉、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吸排油烟机等在国内“一股独大”。电吹风、电暖器的出口量占全球的40070,电风扇、烤面包机、电水壶的出口量占到全球的50%以上。 高要素投入。珠江三角洲高产出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主因是高要素投入,2006年珠江三角洲能源消耗折合标准煤16517.9万吨。有大约不低于2000万的外地劳动力流人,三废排放量为65.5亿吨。 高行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行业结构变化的脉络非常清晰,特别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支柱产业的更迭实现了几年一个台阶。但重化工业的比重仍然偏低,2006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所占比例只有59.9%,明显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