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_赵玲玲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_赵玲玲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_赵玲玲

作者简介赵玲玲,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520)。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赵玲玲

[摘要]珠三角地区产业一直专注于产品制造领域,珠三角地区也因此被世人称作“世界工厂”。但现

实显示珠江三角洲的GDP 总量是广东北部山区的5倍,东西两翼的4倍,地区发展极不平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大,珠三角已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2005年起,广东省政府实施了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该政策实施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产业发生了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开始加大,现代服务业、新兴技术产业等替代原来的传统产业的势头明显。但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产业配套能力差;产业布局规划欠科学合理;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发展用地紧张、融资困难等等。因此,珠三角要有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利用政府在宏观信息上的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产业承接力、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丰富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升级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F269.27;F27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8-0071-05

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一直专注于产品制造领域,建立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珠三角地区也因此被世人称作“世界工厂”。但随着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大,珠三角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2005年起,广东省政府采取了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措施。该政策实施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产业发生了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加大,现代服务业、新兴技术产业等替代原来的传统产业的势头开始出现。但在产业转移与升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产业配套能力差;产业布局规划欠科学合理;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发展用地紧张、融资困难等等。

一、相关文献的回顾

产业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始于西方国家,这些国家已有相对成熟的理论及经验。20世纪60年代刘易斯就分析了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状况,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导致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于是部分发达国家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但是由于历史的限制,刘易斯并没有建立起关于产业转移的完整理论,

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转移的解释也停留在较

2011年第8期

浅层次。[1]艾伯特·赫希曼(A.O.Hirschman)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的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在投资上不均衡,使得供给与需求上也不均衡,从而对重点产业行业部门进行重点性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进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整体发展。[2]20世纪50年代,日本为实现赶超战略梦想,筱原三代平首次对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进行研究,明确提出了两个基准条件,“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此理论是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这为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的产业结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证明了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

我国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效应以及产业转移梯度理论等方面。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1)优化升级基准的研究。自“九五”以后,我国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准研究的最大进步是,许多学者由过去片面强调采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基准来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向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准应有自己的特点。至此,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准理论体系。[4](2)优化升级的指标体系。优化升级基准确立以后,许多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确立的基准,进行定性方面的分析。但定性分析的主观性太强,优化升级结果的准确率不高,缺乏说服力。但随着影响优化升级因素的增多,优化升级的指标体系构成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5](3)优化升级的评价方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在产业结构按规律演进和协调化过程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化实现过程中。学界在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灰色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系统理论与产业经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具有可操作性。

[6]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分散且不系统。政府所主导的政策性研究成果也处于实践初期,尚未有较成熟的定论。

二、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分析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这主要体现在“十一五”期间,珠三角工业向重型化和高级化转变的速度和贸易结构调整的速度方面。2005年至2009年,珠三角的轻、重工业结构比由17.4誜24.7调整到15.3誜25.9,重工业比重4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制造业中的“现代性”和“先进性”成分日益增加,2009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4322.12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2842.74亿元。装备制造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05年至今广东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也翻了一番多。贸易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一般贸易所占比重的升幅方面。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让广东出口结构得到优化,从出口品种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其中珠三角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55.2%上升到2010年的55.8%。

(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影响产业结构的比率,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加大。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资源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如表1所示,2009年,珠三角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2%、7.5%和11.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4誜50.3誜47.3调整为2.3誜47.8誜49.9,其中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0.1个和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从各市来看,珠三角九市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东莞因工业受外需减少冲击较大,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最大,达52.5%,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广州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六成,达60.9%;深圳、珠海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3.2%和45.4%。2010年,1月至11月工业增加值累计较上一年同期都有较大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也有所增大。

(三)珠三角地区产业分布总体呈非均衡状态。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珠三角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出产业中心已形成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越发趋于分散这两个特点。珠三角地区产业分布总体呈非均衡状态。以珠江口为中心、以港澳为辐射源,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布总体呈现出:珠江东岸和北岸各市如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等地较发达,而珠江西岸地区如江门、肇庆等地产业发展相对较弱。

表1

2009年珠三角各市产业构成一览表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整理。

(四)产业布局基本体现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地理区位。珠三角第一产业主要分布在广州、肇庆、惠州、江门、佛山等市,2009年以上五个城市的第一产业产值总额占珠三角地区生产总额的86.8%,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和北岸的广州、佛山等市,四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珠三角地区生产总额的78.39%,工业布局体现为以香港为物流中心,呈半径线状、并依托各市县城区及交通干线分布的特点。随着“退城进园”步伐的加快,各市县园区已成为工业项目布局的主要载体。铁路、港口、高密度公路对工业项目布局的作用越来越大,多数工业园以及重大工业项目纷纷布局在铁路、高速公路和港口沿线。第三产业则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2009年广州和深圳第三产业产值占珠三角地区总产值的62.06%。

三、珠三角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配套能力差。产业配套能力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是否充足、上下游产业能否跟上发展步伐以及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等方面。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虽然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上述因素却相对滞后,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匮乏、基础设施如能源、交通等不足都会造成产业要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因此,产业配套能力差成了产业转移继续推进的一个重大障碍。

(二)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随着转型政策的实施,高附加值产业逐渐替代原来传统的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更注重承接地的技术、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因而其对人才的需求也随着产业的变换而变化,更多的是需要具有高技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但目前,据珠三角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珠三角就业人才总人数达3261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57.5%,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401.28万人、1591.49万人和1268.23万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人数的比例分别是12.3%和48.8%,显然,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近一半。

同时,长期以来珠三角高附加值现代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工业竞争力较弱。依据官方统计数据,2007年,高科技产业占珠三角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只有21.2%。信息、计算机、软件和金融服务等高端领域占第三产业的比率只有18.9%。高技术产业企业主要为三资和私营企业。到2009年,珠三角规模以上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为4528个,较上一年4631个有所下降,高技术制造业的工业生产总值为13779.48亿元,工业增加值为2842.74亿元。在整个高技术产业企业中,珠三角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四大行业。技术人员短缺是造成高技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长三角地区技术人员总量则是珠三角的两倍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广州

1.937.260.9深圳

0.146.753.2珠海

2.852.444.8佛山

2.06

3.035.0东莞

0.448.451.2中山

2.957.739.4惠州

6.455.83

7.8江门

7.858.034.2肇庆19.237.143.7

产业类别

地区

(三)产业布局规划问题。产业规划问题主要是产业转移园的规划问题,主要包括:区域分工不清晰,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自转型政策实施以来,虽然珠三角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东西两翼及山区也承接了珠三角部分转移的产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珠三角的产业布局却呈现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区域内产业分工弱化,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东西两翼及山区中不少地方一哄而上,到处筹建工业园;园区之间、区域之间重复布局,产业雷同。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率低。由于缺乏区域功能定位和布局的统一规划,珠三角产业布局分散凌乱,区域内几乎所有镇街都有工业,而且一些工业占据市街黄金地段;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镇街生产、居住、商贸等功能区混杂。产业层次低,关联度不足,集聚效应弱。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产业内的关联度也不足。

(四)制度环境与产业空心化问题。影响地区比较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别。制度环境包括市场经济制度的发育状况、市场经济观念的差别、对外开放的程度、投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和政府的结构及办事效率等。体现在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转出地政府推动产业转移的实施的各种政策、承接地政府的接收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对劳动力转移的接收、培训政策等等。而有些转出地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实施的推动力度不够,承接地由于相关配套产业、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对产业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也不够。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珠三角地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的同时,应当怎样做好本地区的产业升级,这是当地政府的一大重任。随着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出现了产业的衔接问题。特别是由于金融危机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外资企业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大量缩减投资,将企业从珠三角地区撤离,使得珠三角的发展受到限制。

(五)承接地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生态环境问题是双转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产业接收地政府承接相关产业转入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忽略了对当地环境和资源的保护问题。特别是转出地转移的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将对转入地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压力,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六)产业发展用地紧张、融资困难。当前产业转移普遍面临“三难两不高”即资金难、招商难、用地难、珠三角政府推动产业转移的积极性不高、珠三角地区企业转移发展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其中资金难、招商难的问题尤为突出。许多产业转移工业园同质化的发展导致了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自政府制定推进产业转移政策以来,广东省内一开始是政府热、企业冷,由于东西两翼和山区地处偏远,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都没有跟上,同时又缺少出口优惠、异地改造贴息、税收优惠和运输补贴等配套政策,使园区的发展滞后,很多商家也是基于此考虑,对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都持较冷淡态度,同样地方政府由于没有响应和互动,积极性也越来越低。山区或东西两翼政府方投资型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缺口严重,一方面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外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资金的缺口直接造成园区外围配套建设进度缓慢;另一方面是园区内开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些产业承接方的市县,没有得到产业转移方应该提供的园区开发资金,在地方财政困难、现行信贷管理体制不顺以及土地开发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产业承接方自筹建设资金难度较大,园区内开发进度受到很大影响。

四、如何实现珠三角产业的良性转型和升级

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市场在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政府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将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相结合。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掌控者和产业发展的调控者,具有宏观信息上的优势,能够全面把握不同梯度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布局中的协同有序,需要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的指导、规范、协调和服务的职能,一方面可加强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指导,另一方面还可采取政策手段缩小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政府可制定综合性的、包括教育、科技、经济等在内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战略规划,为工业产业协作体系构筑良好的外围空间。政府对于一些奠基性的战略项目,可按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出面协调产业体系成员企业集中财力、人力协

同攻关。对于加入了工业产业协作体系的企业,政府可根据合作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关系,给予不同比例的基金补贴,扶植和支持取得较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协作项目。此外,政府应适当放松对工业产业协作微观经济主体的管制,以使联盟的政策环境有所宽松。

通过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升级。珠三角地区在产业转出的同时,要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以防止产业空心化的出现。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对此,可以通过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产业升级。珠三角产业集群主要以外资驱动型为主,主要依靠外商投资,结构较为单一,研发和营销环节比较薄弱,产业链相对不完整,并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珠三角产业集群一向以OEM 为主,对于营销环节相当薄弱,只有产品品质过硬,才有建立自主品牌的基础。所以在承接产业转入时,应该鼓励本土大型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经营。支持珠三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工业服务业,提高珠三角在全球化产业链中的位势。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接力。当前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设普遍面临着招商难、融资难的问题。珠三角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积极性不高,都与设施不完善有关,目前广东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3500多公里,每个地级市已通高速公路,但山区及东西两翼高速公路网络密度仍然很低,东西两翼与山区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珠三角地区相比差距明显。政府需加大投入,花重金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相应配套设施跟上步伐,为园区培植优势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构建平台,完善园区内循环经济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如园区内可设立一个服务反馈部门,为园区的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产业承接力。同时培育地方主导产业、做大地方经济、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利用比较优势优化政策政务环境,促进教育与经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等来提高产业承接力。

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承接地在接收过程中要注意对本地区资源、环境的保护,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珠三角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加以重视,承接地的资源和环境势必会受到破坏,从而影响珠三角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要求,对那些达不到要求的项目,应该坚决抵制其进入。

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要正确引导民间投资方向,鼓励其向一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投资,如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所需的交通、电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公路、水运、港口码头、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等项目;通过业主招标、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田水利、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等水利项目;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水电站、火电站建设,参股建设核电站;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等。

(本文研究得到冷景菲和谢舒艳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美]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3]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张少兵.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5]罗月丰.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J].资源产业结构,2005,(6).

[6]靖学青,陈海泓,王爱国.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与上海产业发展战略取向[J].上海经济,2004,(1).

责任编辑:雷比璐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的要素(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的要素(一) 提高城市竞争力是现在城市政府制定城市经济发展策略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以便在城市间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城市和区域实际上是存在竞争的,虽然这种竞争不象国家之间通过利率或价格的调节来进行,也不象公司通过追求利润最大化来进行,但城市间在吸引投资、人口和游客以及公共投资和奥运会这样的重大事件上有着激烈的竞争(Porte1995)。城市间竞争在我国的城市间也广泛存在,特别实在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城市间竞争的概念 城市竞争是指城市政府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决策制定、制度组织安排来不断吸引外部生产要素投入和促进经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使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各城市政府之间的竞争,城市政府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控制、对经济发展政策如城市规划、地方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流动政策的制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来确定城市竞争能力的发展方向。正是政府间这种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竞争,加剧了城市竞争的力度,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地区,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把各类城市连为一体,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竞争在同一层次的城市间广泛存在,如广州和香港在1999年的建设科技城和数码港的计划,广州与深圳的会展策略,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吸引外资的政策与措施等等,正是由于这种竞争,珠江三角洲内的各城市在区域条件较为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产业的集聚与专业化分工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在同一层次的城市中形成具有差异性的城市发展性质,东莞是国际性的加工业基地,顺德是国际性的家电生产基地;在顺德的容桂镇是全国空调器生产基地,北窖镇是全国的小家电生产基地;东莞的虎门是国际性的服装生产基地,中山的沙溪是国际性的休闲服装生产基地。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的效用是使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提高,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的良性竞争使社会资源得到了较合理的配置,城市之间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来相互促进发展,在竞争中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机会。城市政府之间的竞争大大促进了城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外资的吸引、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思想解放和制度的创新,加快了对外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也存在着过度竞争的现象,如90年代为追求低成本的土地而出现的过量的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二、城市间竞争产生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载体集聚了各种企业和人口,从理性的假设来看企业总 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人口总是追求居住的效用最大化,若长期来看,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与效益为目的,企业和人口是可以在城市间移动,因此城市面对是大量的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如资金、劳动力、技术等。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发展是一种在外资驱动下的城市发展过程,这使得城市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单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经济不断的受到制造业向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和服务业在区域内重新布局的影响,不断的产业和技术的变化把城市带入到了经济竞争中去。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正是受益于这个过程。 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珠江三角洲担当的是产业链中生产基地的脚色,推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工业大都是具有成熟技术的制造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企业在区位选择的要求是劳动力、土地、交通费用的低廉。由于珠江三角洲长期的基础设施投入使得地区的对外交通、通讯和各种城市设施十分完善,在珠江三角洲约3000万的外来劳工使得城市劳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升级为国家战略 2008-12-19 07:26:31新快网-新快报“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于1994年。按照官方统计,珠三角指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该区域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占广东国土面积的14%。2007年,珠三角GDP总值达25450.2亿元,占广东经济总量的83%。 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通过,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将再次加速 珠三角改革发展“国家级”蓝图浮出水面。昨日,一份规划期至2020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由国务院通过并发布。分析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以国家名义出台该纲要,意味着呼吁多年的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将再次加速。 该《规划纲要》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广东省政府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今年6月温家宝总理调研广东,同意了广东制定《规划纲要》的请求。随后,省委书记汪洋密集调研了广东各市、区。今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的近200位各部委官员、学者组成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调研组在广东展开了密集调研。 然而,随着近几年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以及长株潭城市群迅速崛起,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上,部分区域的创新力度已超出珠三角。特别是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经济增速,从2003年起开始超越珠三角,双方差距渐呈扩大之势。 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方案中,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问题未能列入中央级规划,而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已被作为国家级的两大区域规划试点率先启动。而在今年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据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也可能于近期出台。

对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分析

对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分析 摘要:广州正处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但是并不是说广州已经是合格、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要建的。目前广州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的“坎”上,转的好,广州的下一步发展就有希望;转得不好,可能中心城市的地位就不保了。 关键词:广州市产业转型措施 前言:目前,广州市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亚运等各种大型项目活动的刺激下,广州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积极的向前推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作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领头羊,经济水平逐年稳步上升,而广州作为广东省首府,更是在各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年来,广州市更是加大投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扩大内需,使广州市保持住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城”的优势地位。 什么是产业转型? 要对广州市产业转型的分析,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产业转型。对于产业转型,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较宏观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从这一角度说,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转型。另一种解释是指一个行业内,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也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 广州市产业转型现状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广州市近年来遇到了很多大的挑战,但是却始终没有在经济危机中倒下,而是沉着应对,保持经济稳步增长。 总体上来看,2009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大关,达到9112.76亿元,同比增长11.5%,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1—3季度累计分别提高3.5个、3.0个和1.0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72.55亿元、3394.65亿元和5545.56亿元,分别增长3.9%、8.8%和13.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其中,在三产业都有所提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显著。这充分说明,之前政府提出的“三促进一保持”的产业结构政策起到了相当大的进展,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改变。2009年,广州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04:38.94:59.02变为1.89:37.25:60.86,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1%,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房地产业逆势而上,2009年,全市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合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4.2%和37.5%。金融业受益于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行较为活跃。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3.7%和25.9%。而2010年以来,全市经贸系统加快推进经济方式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提升现代商贸业发展水平,保障煤电油及生活必需品

调研报告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dc16979239.html,)/公文写作/调研报告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盐城顺应经济发展形势、重构经济发展格局、奋力进位争先的必然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我展观为指导,坚持快增快转相结合,通过抓项目推进、抓新特产业、抓招商引资、抓三服务、抓千百十工程等一系列举措,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运行平稳、增长较快、转型提速、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一、我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亮点 1、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2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17.3%;开票销售2771亿元,增长8.9%。增加值、开票销售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增幅排名为近十年新高。工业投资在登上千亿台阶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37.4亿

元,同比增长20.6%。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4%,居全省第一。20**年,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六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在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2、重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区域经济引领拉动作用明显。 全市重点培育的30户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773.21亿元,占全市的27.9%,同比增长9.53%,较定报企业面上高出4.93个百分点,增长面为66.67%,高出全市面上25.27个百分点。其中,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全年共生产汽车48.86万台,销售48.06万台,实现开票销售458.48亿元,同比增长9.87%,高出全市面上1个百分点;响水德龙镍业20**年新增开票销售21.26亿元,占全县新增开票销售的51.7%;大丰博汇集团和北大荒油脂两家企业新 增开票销售15.2亿元,占该市增量的30%以上。 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4家,列苏北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个,省著名商标151个,省名牌产品130个。东方一号创意产业园被省认定为苏北唯一一家工业设计示范园,中恒宠物被认定为省工业设计中心。25户企业获批20**年度首批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全省第一。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1、什么是企业转型升级 为了适应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折,原有的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化,这就是企业转型升级。 中小型民营企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内容的话比如是技术升级、管理与服务升级、产业升级等等。 2、两化融合是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那么,制造企业如何通过两化融合来实现转型升级呢? 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七大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到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我想知道:两化融合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制造企业如何实现两化融合?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有哪些? 两化融合的内涵有四个方面。 技术融合: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资源融合: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产业升级: 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信息化。 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很多,比如:盈利模式的转型、产业的转型及运营模式的转型。不同的企业应针对自身的特点——产品创新能力、财务能力及企业所处发展阶段,选择符合自己的转型模式。近期IBM和e-works就制造业如何转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参与企业众多,详细内容请百度:制造业成功转型经验研讨

6个转型升级成功案例

6个东莞转型升级成功案例 转型升级现状:东莞成功案例逐步显现 2013年01月29日00:54来源:东莞时报 主持人:已经取得成效了? 徐建华:获得浴火重生。转型升级对于企业来讲也是发展所需。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之后,随着国际和社会的进步,可能又是一轮的转型升级。这次落实朱小丹省长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结构调整的工作部署,按照全会分析到的广东转型升级、爬坡跃槛阶段,也是总结过去四年的转型升级工作的情况,现在就是要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能够转化为一种制度。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1、徐建华: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港资企业。东莞的加工贸易企业现在有一万多家,其中港台企业接近一万家,最早的加工贸易企业就是香港的企业。有一个在厚街的叫做“创科”的企业,原来加工贸易是做代工,没有品牌,没有市场的话语权,但它走了一条利用金融危机去收购国际知名品牌的路,迄今为止收购了八到十个国际的知名品牌,包括北美、日本的百年老品牌。有了品牌以后,把研发再集中过来,在厚街组建一个研发中心,一手抓品牌,一手抓研发,现在的市场主导权、定价能力、附加值都大大提升了。 2、另外一个是外国企业,在寮步的“高伟”电子。 这是一个韩资企业,最早是做玩具的,后来就做一些电子产品,同样也是制造业。制造业分高端和低端,一开始是做低端的制造,后来发现做这么便宜的东西不行,就搞研究院,和韩国研究院一起搞新产品,就是做手机里面的摄像头,可以很薄手机的厚薄程度取决于摄

像头的厚薄程度这就是高端制造了。原来的厂是分布在两个地方的小厂,通过“三旧”改造,整合成一个大厂,产值提高了,纳税额也提高了。 3、东莞举行加工贸易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现场会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6979239.html,/ 2013年7月1日 10:04 东莞日报昨日,加工贸易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现场会在常平晶苑工业城举行。现场会上,通过分享晶苑集团的转型升级经验,聆听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辅导计划,与会服装企业代表形成了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微笑曲线”两端的共识。200余名镇街企业代表参加现场会,副市长贺宇出席现场会。 转型经验:不断提高附加值 昨日下午,200余名企业代表参观了东莞晶苑毛织制衣有限公司,分享了晶苑集团转型升级经验。 晶苑集团执行董事、晶苑毛织制衣有限公司总裁黄星华介绍,作为典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晶苑毛织的转型路径就是坚持从过往单纯的加工制造,逐步向集高端研发设计、先进生产制造和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企业转变。正是不断按照“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中间提高”的思路深化推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晶苑毛织才取得了高速发展。去年,晶苑毛织进出口额达到2.1亿美元,增长24.3%;今年1-5月,公司进出口额近1亿美元,增长20.2%。

最新养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养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充分利用饲草种植面积广、特别是旱作农业缓解饲草压力地有利条件,把养牛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科学喂养技术,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共发展养殖示范户900户,养牛5头以上地30户,占养牛总户数地3%;存栏2500头。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 (二)龙头企业取得一定发展。长期以来,全乡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前桃村回乡创业能人靳浩林紧紧抓住全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地历史机遇,在县、乡政府地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地帮助指导下,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2009年4月投产运营,总投资100万元,占地面积11亩,总体建成饲养存栏肉牛100头,年育肥出栏肉牛300头地肉牛养殖基地。现已建成暖棚式牛舍5栋850平方米,青贮窖1个960立方米,饲料专用棚1座14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120头,采取调供优良基础母牛与育肥出栏相结合地方式,已出售肉牛470头,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 (三)小区养殖模式取得突破。养殖小区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地主要载体和必然趋势。2009年建成车李村养殖小区1座,计划2011年建成杨岔村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地建成,既有效解决了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畜舍面积小地问题,又有利于饲养户互相借鉴饲养方式、方便防疫灭病、利于进入市场,对全乡肉牛产业发展模式起到典型引路地作用。 (四)肉牛品种不断优化。先后引进优良基础母牛300 多头,加强了基础母牛群建设,目前优良基础母牛存栏占肉牛存栏地26%。建成了黄牛冻配改良点1个,引进南德温、西门达尔、皮尔蒙特等优良肉牛品种细管冻精,开展了肉牛冻配改良,肉牛良种化程度达到45%,品种结构明显改善。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路径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路径 原创2017-01-20宏观院国宏高端智库 改变以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价值链层级的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着重大突破。世界各国纷纷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竞争异常激烈。伴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构成倒逼机制。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面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贸易环境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从单纯凭借传统比较优势转向依靠体制创新和自主创新参与国际分工,从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转向更多地依靠质量、品牌和服务等非价格竞争,大力提升要素禀赋,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价值链层级的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由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加快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高端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大都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特别是研发、设计、核心技术、软件、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和模具、供应链管理、营销和品牌等关键环节薄弱,多数依赖进口或受制于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产品、高端要素、高端服务、高端平台等高端环节深化延伸,通过抢占高端环节,站上价值链高端,实现产业高端化。 围绕价值传递和价值创造的重组,加快产业价值链升级 着力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链重构和价值创造环节的再造,推动传统产业以价值重构为核心的升级模式,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研发、设计、标准、精密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营销等关键环节,促进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价值链跨越提升。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2011年,珠三角常住人口4725万人,占广东省常住人口的50%;GDP总 值达25450.2亿元,占广东经济总量的83%,三次产业的结构2.5∶51.4∶46.1。 近几年来,随着外部市场空间压缩、环境容量约束以及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将有助于稳步提升珠三角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1.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 (一)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服务业发展滞后 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而且也表现在第 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首先,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产业的发展层次比较低,突 出表现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 指标体系中也指出,珠三角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人均GDP为5000 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7000 美元,也超过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值,但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46.6%,距 率先实现现代化标准还有3.4个百分点。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任务相当艰巨。 其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2007年,第一 层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6%,高出第二层次(11.1%)3.5个百分点, 表明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份额仍占主导地位,如加上香港在本地的运输业,其比 重还要高些;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相对滞后。这种结构与亚洲四小龙相比, 发展进程也明显落后。 (二)自主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乏力 首先,工业企业技术层次低。有关统计显示,广东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 77.3%是通过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订单在粤企业加工生产的,产品的关键核心技 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 其次,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珠三角9市中,除深圳外,其它地区高技术产 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不高。即便在统计上称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大部 分还是高新技术制造业。 第三,研发投入不足。2007年,广东省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仅为1.3%,低于1.49%的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和 浙江等省市。研发投入不足,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在投入的结构上, 中间环节投资仍然不足。 (三)产业组织分散,企业规模偏小 首先,行业规模优势不明显。在珠三角37个行业中,平均规模超过10亿 元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 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资源性产业和垄断性行业。平均产值规模没有达到1 亿元行业有17个,占全部行业的45.94%。在珠三角初步形成的电子信息、电 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 制品等几大产业集群中,除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外,纺织 服装、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平均规模都在1亿元以

广东省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方案(2016-2018年)

广东省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方案(2016-2018 年) 广东省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意见》(粤发〔2015〕10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粤府〔2016〕31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粤府〔2015〕35号),提高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创新驱动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完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全面推动技术、产品、品牌、模式、质量、管理等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有效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成长,推动优势重点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初步构建创新型经济发展格局。 (二)主要目标。通过三年努力,我省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步伐加快,工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力争到2018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23%以上,其中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升至1.3%左右。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0%和30%。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至25万元/人左右,年均增长5.2%左右。 二、重点任务 (三)加强企业研发载体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与青海毗邻,北依巴丹吉林沙漠和XX区毗邻。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130万人,耕地380万亩,园地41万亩,林地560万亩,草地3034万亩。滋润张掖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干流全长928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地处黑河中游的XX市集中了全流域95 %的耕地、91 %的人口,黑河水造就了金张掖的辉煌。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5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XX市沙漠化土地面积10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2%,其中流动沙丘222万亩,半固定沙丘202万亩,固定沙丘71万亩,戈壁503 万亩,风蚀残丘53万亩,潜在沙丘31万亩。XX市60个乡镇中有43个乡镇、50多万农民分布在沙漠沿线。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XX市上下按照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以构建生态经济大市为统领,把防沙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南保青龙涵水源,中护湿地建绿洲,北锁黄龙固风沙,大力发展沙产业,沙产业开发成果丰硕。 一、成果及特点

(一)坚持规划先行,稳步发展沙产业。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XX市沙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把发展沙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80年代以来,市上领导先后带领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分赴内蒙、宁夏和武威等周边地区,学习借鉴沙产业开发的先进经验,广开视野,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XX区石岗墩、民乐六坝、山丹清泉和东乐、临泽新华和板桥、高台骆驼城、肃南许三湾为代表的14个沙产业开发典型。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XX区石岗墩滩,目前有年金龙、甘霖、飞龙等10多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了集高效节水示范、生态防护林建设、优质牧草种植、苗木繁育、综合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XX县骆驼城是新开发的移民乡,过去这里大部分是沙漠戈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进行了移民和农业综合开发,全部村民都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1984年建乡,全乡农户来自5省8区26县市,辖13个村80个合作社3561户,12432人,可用耕地面积5.8万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8.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45元。特色产业有玉米制种、油料、苹果、葡萄、梨、加工番茄、辣椒干以及孜然、柴胡、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肃XX县明花乡许三湾,上世纪80年代末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后,肃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明花区许三湾荒漠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90年正式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开发。20多年来,来自肃XX县南部干旱山区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_洪银兴

经济学报 二○一四年 第一期 转型与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 洪银兴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也就是进入新的起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由外转内,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与此相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应该由外需型结构转为内需型结构。产业结构定位就要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内需型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创新和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杠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淘汰过剩产能。产业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新兴产业 作者简介:洪银兴,男,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1-0057-06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阶 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主攻方向。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 整的中心任务。市场和创新将成为现阶段产业 结构转型升级的两大杠杆。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在当前阶段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明确 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中国GDP的总量达到世界 第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经济总 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在这个新起 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 从现在起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多年 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 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 因,但更应看作是主动调整。这是产业结构调整 给长期的稳增长提供的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需要通 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 实践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 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 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这 种环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一个企业 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 佳定位。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 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 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该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 兴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更新,形成具有自主 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1] 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我国产业结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李江帆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珠江三角洲地图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 ●9市: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 ●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 ●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 ● 4.1万平方公里, 占广东省23.2% ●2306.6万户籍人口, 占广东30.8% ●另1700万外来人口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征 1.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 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传统农业社会, 鱼米之乡文物 ●1979年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 ●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 ●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 ●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 珠江水上人家咸水歌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 五十年代的水壶 五十年代沿街卖云吞的担挑 ●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 ●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 ●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 ●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 ●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珠三角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 ●集中全省85%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集中全省9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家国家级高新区: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 ●3家省级高新区: 江门、东莞、肇庆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 ●占全省9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6%,高于全省的14.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珠三角家电比重 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 ●2000年工业总产值10571亿元,占广东84.7%。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 占工业比重52.9% ●三大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 比重下降到17.3% ●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8.7% ●200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珠三角有23家,前10名有2家。 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良好,“三高”农业生产结构确立 ●农、林、牧、副、渔业比重 ●1995年41.0:1.5:25.0:4.5:28.0 ●2000年37.2:1.5:22.4:5.2:33.7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由1995年的61:39调整为55:45 ●以畜牧、水产为主导,“三高”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确立 ●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初见成效 农业重点工程建成投产 ●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一、二期工程 ●广东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新会现代农业基地 ●东莞绿色世界 ●番禺鱼窝头水稻生产现代化示范区 ●花都南方花卉中心 ●从化从玉蔬菜基地

珠三角专业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及其规划策略研究——以增城市新塘镇为例

摘要 随着城市和经济发展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珠三角专业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塘镇是全球产业链最完善、产量最大的牛仔产业集群基地。新塘牛仔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珠三角乃至全国传统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文章在分析新塘牛仔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塘牛仔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及对策,以期为新塘牛仔服装产业及其他地区的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转型升级;产城融合;传统产业;新塘 ABSTRACT With the changing urba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oal from speed to quality ,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PRD specialized town. XinTang is a town which the denim industry clusters has the most 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production is the world's largest. The denim garment industry’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XinTang plays an exemplary role in t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even nationwi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XinTang’s denim garment industry.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remedial measures aiming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XinTang’s denim garment industry and other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dustry-city integrat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XinTang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推进“三旧”改造、促进广州城市更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Z0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市社会来临与智慧城市设计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1&ZD154。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4.06.084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4)06-0084-04 作者简介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广州,510640);2 增城市城乡规划测绘院,助理工程师&通讯作者,电子邮箱:1479289690@https://www.360docs.net/doc/dc16979239.html,(广州,511300)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和改革开放先行的两大优势,积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发展形成了众多以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皮具制造等产业为主的专业镇,珠三角镇级经济成为主要发展模式[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的转变,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珠三角城镇(专业镇)发展的必然要求。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研究,如对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概念界定[2]、不同区域尺度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研究[3-6],但对具体产业和典型专业镇的产业转型却少有研究。 新塘镇是全球产业链最完善、产量最大的牛仔产业集群基地。牛仔服装产业作为新塘镇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推动新塘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3年新塘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8.51亿元,其中牛仔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442.6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3.96%。然而“民营资本主导下的内源外向性经济”的特性及长期以来政府对产业治理的缺失,使得新塘牛仔服装产业深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的分散式发展态势之中,带来较多社会发展问题。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人民币汇率上涨,劳动力、原料、能源价格的上涨,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塘牛仔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为此,本文以新塘牛仔服装产业为例,在分析新塘牛仔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新塘牛仔服装产业转型 珠三角专业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及其规划策略研究* ——以增城市新塘镇为例 Research on the Mode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ofessional Town in PRD:A Case Study of Xintang 刘 卫1 凌筱舒2 Liu Wei Ling Xiaoshu 84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20xx)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县核桃产业现状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

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 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 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 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20xx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 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xx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 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 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 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 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20xx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 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20xx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导读: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工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全球产业格局面临重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方兴未艾,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工业也站在了一个转折点上,“转型升级”便成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传统支柱产业作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也必将寻求自己发展之路。现实中,各地纷纷报道了传统支柱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但综合各区域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的现实,中国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并不顺利,其中各类资源纷纷从实体经济中逃离,表明产业发展缺乏新的投资机会和利润增长点,而个别成功的案例并不能形成中国整体工业转型的主力支出。为了适应常态的发展形势,中国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然成为一项重点工程。当前,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的支撑力明显弱化,支撑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明显缺乏。为此,中国传统支柱产业需要向创新化、集群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当前学界并没有非常严格地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完整定义,通常认为,所谓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低污染低能耗产业升级,从粗放型产业向集约型产业升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关键是技术进步。不仅仅是引进先进技术,而且需要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对其进行改进,并实施技术创新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两个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产业转型更多地强调的是“转”,包括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由投资驱动型产业转向创新驱动型产业,由粗放型产业转向集约型产业,由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向资源节约型产业,由环境污染型产业转向环境友好型产业;产业升级更多地强调的是“升”,包括产业链条升级、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功能升级。产业转型实际上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类似,而产业升级其实质就是提升产业在价值链上的地位。当然,转型与升级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以转推升,以升促转。 ★工艺升级: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提升生产效率; ★产品升级:推出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功能升级:向上下游价值链延伸,主要是由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提升产业附加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