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及效率分析——经济增长概念

生产率及效率分析——经济增长概念
生产率及效率分析——经济增长概念

经济增长概念、理论及其演化

一、经济增长基本概念与理论

(一)概念

通常意义:可被简单概括为总产出的持续增长,一直以来沿用GDP和人均GDP来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宏观经济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经济增长的特点及原因

基本特征:

(1.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和人口的高增长率。

(2.迅速增长的生产率。

(3.高速的经济结构的变革。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非农转移工业化过程城市集聚效应

(5.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乃迅速扩大。

(6.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一个明确的可以度量的标准,表示一国潜在GDP的增加。

经济发展:一个比较杂的质的概念,表明一国人民的经济福利处于长期增加的状况,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

库兹涅茨(kuznets)乔根森(jergensen)麦迪逊(maddison)

(二)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

新古典-

内生

(三)增长与要素

增长的源泉:

1.资本:

物资资本

人力资本

2.劳动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增加

3.技术进步

生产率的提高,同样的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

丹尼森的七类因素:

生产要素供给量增长:

劳动要素: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工人工时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

资本要素:资本存量大小。

生产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

资源配置效率(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减少);

规模的节约,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即规模经济;

知识的进展。

萨缪尔森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人力资源(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

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

资本(机器、工厂、道路)

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

二、增长理论的演进

索洛“增长理论并非从我的1956和1957的论文开始,而且它肯定不在那结束。它可能从《国富论》开始,而且或许亚当斯密还有先辈”(1987).经济增长理论200多年的历史就是经济学200多年的发展史。以拉姆齐1928年的经典论文为分水岭,可以把经济增长理论一分为二。

(一)奠基阶段(古典增长理论)

亚当斯密---拉姆齐。从经济学的发展角度看,古典增长先后跨越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两个范式。由于这段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方法,产生了很多特征完全不同的增长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分工促进经济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中的人口理论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两部门再生产理论

以上为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增长理论。

还有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创新理论

阿伦杨格《递增的报酬和经济进步》中的斯密定理

他们可以归入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增长理论。

古典增长理论: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思想库,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有源于经济学家们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在性质上发生了重大转变,研究重点转向了“静态的市场均衡”,也就是“供求相等的价格均衡”,这种转变促使经济增长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中消失。而那些明显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如杨格、熊彼得等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增长理论。所以,新古典经济学派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低潮时期。

(二)增长理论的成熟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拉姆齐—至今

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起点:

通常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是多马模型的出现。如果从研究内容上看,多马模型确实可以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因为,多马模型是将凯恩斯的思想动态化的典型例子,它试图在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中整合进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并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但是,如从方法上具备了研究动态问题的角度分析,那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起点开始于1928年的拉姆齐,其在《经济学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储蓄的一个数理理论”。所以,

新古典方法论上的起点最早可以前推到拉姆齐。

换一种方式来解释这个问题,就是,如果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的是模型使用方法的“新”或“旧”,那么,拉姆齐模型中的动态最优化方法无疑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但是,如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的是模型是否是研究总量指标的增长问题,那么多马模型可以看作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标准起点。其实哈-多之所以没有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是因为它只是简单的数学恒等式,而不是使用最优化方法构建的模型,它的结论也没有任何政策指向的意义。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三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由哈罗德、多马开创的,他们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致力于将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动态化;

第二个高潮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索洛和斯旺建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掀起了一个持续更久、规模更大的兴趣浪潮。

第三次高潮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因罗默和卢卡斯的研究工作而掀起的,这次浪潮引发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而内生增长理论是针对新古典模型中理论上、实证上的缺陷而产生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最核心的特征不是体现在研究结果上,而是体现在研究方法上。

在古典增长理论阶段,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研究方法,这就使得经济增长理论呈现出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上丰富多彩的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是通过不断采用标准化的、主流化的研究方法,形成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系统研究成果。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个特征体现在研究结论上,与古典增长理论丰富多彩的结论不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显示了良好的可比性、扩展性,它对经济增长源泉的不同解释都可以放到生产函数中加以比较。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增长理论可以很容易地比较彼此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增长理论在现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问题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核

经历了古典和现代的两个阶段,伴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已经逐步形成了十分重要的内核。

1.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均衡”思想: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建立在均衡分析框架基础上的。而均衡的概念已经构成了主流经济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所以,经济增长理论最核心的内核当然也离不开均衡概念。回顾历史,从20世纪20、30年代,就有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其后,希克斯、哈罗德、卢卡斯等经济学家已经越来越清楚的表明预期概念如何将静态条件扩展到动态条件。正是由于预期概念的引入,均衡概念才可以扩展到经济增长研究。

从均衡的内涵出发,经济增长理论分离出了理论角度的两个特征:市场总是出清的,市场出清总是最优的。

2.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最优思想:

从内核中,看到了最优的思想。增长意味着所有的潜在资源都处在充分利用的状态,这当然是建立在充分就业,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基础上。

总之,内核是均衡思想和最优思想,并且具有动态的特点。均衡描述了市场出清的状态,最优描述了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主题

主题可以从理论研究中找到,也可以从经验研究中找到。也即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到底是什么?经济增长是否会产生收敛的结果?前者代表了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像增长因素分析主要试图从经验角度计量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而不同的增长模型则是从理论上解释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后者代表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结果的关注——即经济增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布状况。

四、经济增长理论的分类研究

(一)按照生产函数的形式揭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生产函数构造的不同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

第一类特殊的生产函数形式代表了古典增长理论的一种形式——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型,Y=AL。它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劳动力的投入。

第二类特殊形式的生产函数主要出现在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中。这类模型强调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技术因素只是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贡献的剩余项。正因为如此,索洛模型中技术因素的重要性来自经验结果,而其内涵则未能从理论上揭示清楚。第三类特殊形式的生产函数是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在生产函数上的体现主要是对A的具体化上。大体上存在两类不同的思路。

一类思路认为,导致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积累,因此,生产函数形式中应该体现出知识的作用,

另一类思路认为,导致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应该加人力资本部分,

(二)按照积累性和非积累性的标准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所有按照生产函数方法所揭示出来的经济增长源泉——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等——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可以积累的生产要素。即他们都可以通过流量转化为存量的形式促进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的增加。

存在非积累因素促进经济增长,最能代表这种非积累性的因素就是制度。在一个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里,制度则成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

(三)按照实物与金融关系的标准来说明经济增长理论的结构

经济增长理论的分类标准可以沿着生产函数的角度向另一个方向延伸。这个角度是将金融要素也纳入到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中。

托宾(1965)发表文章将货币引入到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结论有:均衡状态时,名义货币供给增长率直接决定着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时候,消费者调整持有的资产结构时会改变未定状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就是托宾—蒙代尔的含义;货币的变动会影响经济产出。

西德劳斯基(1967)提出了一个更加标准的新古典货币增长理论。得出的结论确是货币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但是,很多非主流经济学家并不这样认为。其思想主要是:货币不能覆盖整个金融,所以金融发展理论更加关注金融要素;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这既来源于对产业资本的融资功能,也来源于金融对储蓄和投资的促进作用。

五、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他们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试图将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整合进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之中,是一个标准凯恩斯化的模型。所以从今天增长理论发展的趋势看,多马模型最大的贡献不是其研究

增长理论的方法,而是在于其引发了研究增长理论的起点。

多马模型有四个特点:

从研究思路上看,多马模型是由一组完全没有微观基础的总量方程构成的模型。仅仅根据处等待数推导出未定增长需要满足的条件;在模型中使用了具有固定系数的生产函数形式,Y=min[K/v,L/u]。资本和劳动在生产中完全不能相互替代的假定;在模型中假定存在单一的产品经济,这意味着这种单一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投资;在模型中采用了固定储蓄倾向的假定,这意味着储蓄是外生的,卡斯等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则放弃这样一个不现实的假定。

两个结论: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是不稳定的,即没有保障;导致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是物质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二)新古典增长理论

(1)理论的两个起点

研究方法出发,拉姆齐为起点;但其内容并非讨论增长问题,而是储蓄问题。

研究结论出发,索洛为起点。

结合两者,真正的起点为卡斯和库普曼斯(1965)的增长模型。

从拉姆齐1928的论文,到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完全形成,经济学家们花了近40年时间。其中增长理论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经济的大萧条,以及大萧条后的经济学思想的主题的缘故,人们更多的关注经济的波动,凯恩斯思想成为了重要和核心的思想。从长期增长转为短时期的总体不稳定问题,也产生了对古典增长模型的质疑,短期行为分析。

(2)索洛模型

1987索洛获奖。对多马模型改进的第一个成功典范就是索洛的增长理论。

索洛模型相对于多马模型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了什么不同的结论?索洛模型与标准新古典模型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索洛模型的特点:

在索洛模型中只有固定储蓄率的特点与多马相同,其它都存在明显差异。

模型中使用的生产函数具有连续性、规模报酬不变、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可以相互替代的特点。可以将人均产出与人均资本建立起函数对应关系。资本和劳动的相互替代使得生产要素投入存在多种不同比例的组合。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动态方法。采用微分方程描述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从而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模型中。

索洛模型对经济增长两个主题的回答:

概况为以下四点:给出了资本积累的基本方程式,提供了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从投资增长促进资本存量增长,再通过生产函数促进经济增长,在增长因素分析中,对要素投入的贡献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由于边际报酬是递减的,所以从长期看,任何一个经济都会逐渐达到一个稳定的均衡路径;认为任何经济增长都具有趋同性,这个结论一直在争议,目前有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技术进步,索洛中的技术进步被视为外生的技术进步。

概述: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只是没有将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引入,从而技术进步变得不可解释;其次,认为经济增长是会收敛的,穷国会比富国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3)进一步发展

(三)内生增长理论

索洛模型并未提供对技术进步的理论解释。所以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没有改变长期内人均收入的增长来源于外生的技术进步的结论;另外一个不足,就是经济增长趋同的结

论不能与经验研究一致起来。所以,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就是要找出解释这种差异性的方法。

在经过近20年的等待后,迎来了内生时代。不过,内生理论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还处于发展之中。

(1)演变

萌芽产生于60年代。

阿罗发表了《边干边学的经济学应用》;罗默1986《递增报酬与长期经济增长》;鲍莫尔《生产率增长、趋同性和福利:长期数据显示了什么》;卢卡斯1988《论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热潮再一次到来。

一种演变思路,按保罗。罗默的解释:一类是强调技术的公共产品性质的模型,AK模型、人力资本模型为代表;另一类模型指出了技术所具有的私人产品性质,也就技术所具有的部分排他性、非竞争性,这样会引向不完全竞争市场。

另一演变思路:戴维。罗默提供。认为,可分两类。一类是将技术转化为知识,技术进步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又可细分为,阿罗提出的边学边干思想,强调经验的学习效应,还有就是R&D模型;另一类是将技术界定为资本,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动力。(2)主要模型

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个模型:

第一个。罗默的知识外溢模型(边学边干模型)。

第二个。罗默等R&D模型。

第三个。卢卡斯(1988)的人力资本模型。

(3)思想

两点结论:内生增长理论在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上几乎都强调技术进步的影响。意义在于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但对来源有不同的解释;内生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对经济增长趋同性的不同解释。由于技术进步的差异。

六、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

库茨涅茨、乔根森、麦迪逊等人的工作都是对增长问题的经验研究。

(1)经验性研究十分重要

一方面这些经验研究对已有增长理论的结论进行了计量研究。

另一方面通过经验研究可以发现相关理论存在的不足或缺陷。经验研究与理论上的差异会使人们去进一步的思考。

(2)经验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对经济增长的核算,也称为增长因素分析。

索洛的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成Q=F(K,L;t),通过采用“中性技术进步”假设微分得到,

这个方程式显示出总产出的增长率可以分解成三个部分:资本的贡献,劳动的贡献,技术进步的贡献。后来把技术进步的贡献称为“索洛剩余”。索洛又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其经济学含义是,在资本和劳动投入比率保持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方式的改进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总产出水平。在具体的因素分析中,索洛使用了CD函数。

增长因素分析,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国经济增长率变动的原因分析。

第二个对R&D的经验研究

利用扩展的CD函数,Y=ADβKLe

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表示为

TFP=ADe

第三个对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

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一.系统概述 本系统通过调查从事医药产品的零售,批发等工作的企业,根据其具体情况设计医药销售管理系统。医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制作需要建立在调查的数据基础上,系统完成后预期希望实现药品基本信息的处理,辅助个部门工作人员工作并记录一些信息,一便于药品的销售和管理。通过此系统的功能,从事药品零售和批发等部门可以实现一些功能,如:基础信息管理,进货管理,库房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统计,系统维护等。 二.概念结构设计 1.员工属性 2.药品属性 3.客户属性 4.供应商属性 5.医药销售管理系统E--R 图 三.逻辑结构设计 该设计概念以概念结构设计中的E--R 图为主要依据,设计出相关的整体逻辑结构,具体关系模型如下:(加下划线的表示为主码) 药品信息(药品编号,药品名称,药品类别,规格,售价,进价,有效期,生产日期,产地,备注) 供应商信息(供应商编号,供应商名称,负责人,) 员工 姓名 家庭地址 E-maill 电话 员工 编号 年龄 帐号

四.系统各功能模块如何现(数据流实图);1.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 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 药品信息员工信息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2.库存管理子系统 库存管理子系 统 库存查询库存信息出入库登记库存报表3.销售管理子系统 销售管理 销售登记销售退货销售查询 4.信息预警子系统 信息预警 报废预警库存预警 5.财务统计子系统 财务统计 统计销售额打印报表 6.系统管理子系统

系统管理 权限管理修改密码系统帮助 五.数据库设计(E-R图,数据库表结构) 1.药品基本信息表 列名字段数据类型可否为空说明药品编号 药品名称 药品类别 规格 进价 有效期 生产日期 售价 产地 备注 2.员工基本信息表 列名字段数据类型可否为空说明员工编号 性别 身份证号 员工年龄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 与实证分析,周杰琦) 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 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 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不过,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表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允许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研究开发投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按照体现型技术的理论,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就资本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此外,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 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Farrell(1957)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

第一章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一、重点、难点概要复述 随机事件的定义及事件间的关系;概率的定义及性质;常见的三大概率模型:古典概型,几何概型,贝努利概型;条件概率与三大公式:乘法公式,全概公式,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 1.设事件表示“甲产品畅销,乙产品滞销”,则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设为事件,则都发生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但与不发生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中不多于一个发生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3.设为随机事件,则。 A.B. C.D. 4. 设为随机事件,则。 A. B. C. D. 5.设事件满足,则 _______. 6.将20本书随机放入书架,则指定的某3本书挨在一起的概率是 ____________. 7.向半径为的圆内随机抛一质点,则质点落入圆内接正方形区域的概率为__________. 8.将一枚骰子连续抛掷100次,则事件“出现1点或6点”至少发生2次的概率为_______. 9. 一批灯泡共100只,其中10只为次品。做不放回抽取,每次取1只,则第3 次才取到正品的概率为___________. 10. 三个箱子,第一个箱子有4个黑球、1个白球,第二个箱子有3个黑球、3个白球,第三个箱子有3个黑球、5个白球。现随机地取一个箱子,再从这个箱子中任取一个球,则这个球为白球的概率为 ___________。若已知取得的球为白球,则此球属于第二个箱子的概率

为__________. 二、常见问题及解法 (一) 随机事件的表示: 1.随机事件的表示:设为随机事件,则 i)同时发生可表示为; ii)至少有一个发生可表示为; iii)发生但不发生可表示为 (二)随机事件概率的求法 1.利用加法公式: 2. 应用乘法公式:,其中. ,其中。 注:若,则由乘法公式可得 从而,也即与可以相互转换。又因 ; 故,可相互转换。 3. 在古典概型中求事件的概率: 4. 在几何概型中求事件概率: 5. 在贝努利概型中求事件的概率:在重貝努利试验中,事件每次发生的 概率为,则事件 恰发生次的概率为:,。 6. 利用全概公式与逆概公式求概率:设是完备事件组,,是任一个事 件,则 (i)全概公式: (ii)逆概公式:,其中。 (三)事件独立性的判断 1. 根据实际问题直观判断 2. 根据定义来判断或证明:事件相互独立当且仅当。 三、拓展练习 1.设事件满足求 2.设事件满足,已知,求。 3.设事件满足,,, 求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为。 4. 设事件满足 则有 (A) (B) (C) (D) 5. 设事件满足则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在工厂经常有人讲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这只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这里将提出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概念,以帮助工厂科学地制定效率目标,找到达成的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生产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 - 损失工时)X100% 生产率用来考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是制造成本的标示之一。 生产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X100% 案例分析: 如果整个车间的月度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大大超过100%意味着什么?Productivity: 123% Production Efficiency: 142% Productivity = (Output Qty x Standard Time) / (Total H/C x (Working Time + Over Time)) Production Efficiency = (Output Qty x Standard Time) / (Total H/C x (Working Time - Downtime + Overtime)) 所有的乘积都是相乘相加的结果,即Excel 中的sunprodut()函数。 我想一定在什么上面出了问题? 可能的原因是: * 每个机型的标准工时定的太高了 * PCBA 和 FA中的标准工时有重复 * Oracle 中标准工时的定义是瓶颈时间*所有人数,还是每个工位时间*每个工位人数的累加 * 工作时间定低了 * Working Time 的定义,是按照劳动法的每日8小时,还是需要去除吃饭,休息时间

环境地质的基本概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环境地质的基本概念 (1)垮落带。破断后的岩块呈不规则垮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1.3~1.5。但经重新压实后,碎胀系数可降到1.03 左右。此区域与所开采的煤层相毗连,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直接顶岩层冒落后形成的。 (2)裂缝带。岩层破断后,岩块仍然排列整齐的区域即为裂缝带。它位于冒落带之上,由于排列比较整齐,因此碎胀系数较小。关键层破断块体有可能形成图2137(c)所示的砌体梁结构。垮落带与裂缝带合称两带,又称为导水裂缝带,意指上覆岩层含水层位于两带范围内,将会导致岩体水通过岩体破断裂缝流入采空区和采煤工作面。两带高度和岩性及煤层采高有关,覆岩岩性越坚硬,两带高度越大。一般情况下,对于软弱岩层,其两带高度为采高的9~12 倍,中硬岩层为12~18 倍,坚硬岩层为18~28 倍。准确地确定两带高度,对解决水体下采图2-137 实际测得的不同类型覆岩开采后的破坏情况1 垮落带;2 裂缝带(a)覆岩为软岩层;(b)覆岩为中硬岩层;(c)覆岩为坚硬岩层煤问题及下解放层开采瓦斯突出煤层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弯曲带。自裂缝带顶界到地表的所有岩层称为弯曲带。弯曲带内岩层移动的显着特点是,岩层移动过程的连续和整体性,即裂缝带顶界以上至地表的岩层移动是成层地、整体性地发生的,在垂直剖面上,其上下各部分的下沉差值很小。若存在厚硬的关键层,则可能在弯曲带内出现离层区。 环境与地质环境 尹义环境的概念小于系统科学中环境的概含);环境是指系统以外的事物,也 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而言的。 狭义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

生产率相关概念方法汇总

1.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反映的是 问题,它不仅与生产有关,而且还涉及到市 场交易及分配问题,包括它对社会需 求的满足程度和社会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包括:广告宣传、市场调查等买卖交易 费用? 经济效率:效率主要涉及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正因此, 经济学家将效率 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用以作为衡量生产活动的指标? 也就是说,经济效益的高低,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率(管理交易费用),而 且要考虑产品生产的市场交易费用以及有关政策、法律对产品生产的影响 ( 即 限额交易费用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效益的内涵要比经济效率丰富得多。 1 2. 生产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经济效率 2.1生产率的两种分类 生产率的定义: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生产要素能够生产或提供实物产品或服 务商品的数量。 按要素数量分: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 按测定方式分:静态生产率、动态生产率 单要素生产率:单一考察某一种生产要素,用其投入量做分母所得到的生 产率称为该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只能衡量一段时间内某一个特定要素投 入量的节约,而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 全要素生产率:一个系统的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真实投入量之比 。全 要素生产率的这种局限性是先天的, 是为了获得总量宏观数据而必须付出的代 价。劳动生产率与资本生产率在质上的差异在这里必须被忽略掉 多要素生产率:实际产出量对某几种要素的实际投入量之比。(几种生产要 素的综合使用效率) 静态生产率:某一给定时期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绝对生产率), 动态生产率:又称(生产率指数)测量期的静态生产率除以基准期(以前某 个时期)所得的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率的变化(相对生产率),大于1即 生产率改善 生产率评价 生产率规划 种投入与收益的关系。。经济效益中的收益

难点1相与组织的概念

难点: 相与组织的概念 一、相的概念 在金属或合金中,凡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与其它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叫做相。液态物质为液相,固态物质为固相。 固态合金中有两类基本相: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 1.固溶体 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和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与固溶体晶格相同的组元为溶剂,一般在合金中含量较多;另一组元为溶质,含量较少。 固溶体用α、β、γ等符号表示。A 、B 组元组成的固溶体也可表示为A(B), 其中A 为溶剂, B 为溶质。例如铜锌合金中锌溶入铜中形成的固溶体一般用α表示, 亦可表示为Cu(Zn)。 2.金属化合物 物 , 或称中间相。 金属化合物一般熔点较高, 硬度高, 脆性大。时, 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提高, 而塑性和韧性降低 。 二、组织的概念 将一小块金属材料用金相砂纸磨光后进行抛光, 然后用侵蚀剂侵蚀, 即获得一块 金相样品。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金属材料内部的微观形貌。这种微观形貌称做显微组织(简称组织)。

组织由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方式不同的各种相组成。 金属材料的组织可以由单相组成,也可以由多相组成。 例如, 图(a)为纯铁的室温平衡组织。这种组织叫铁素体,由颗粒状的单相α相(也称铁素体相)组成。 图(c)是碳质量分数为0.77%的铁碳合金的室温平衡组织, 叫珠光体。它是由粗片状的α相和细片状的Fe3C相两相相间所组成。 (a) 0.01%C 铁素体 500倍 (b) 0.45%C 铁素体+珠光体 500倍 (c) 0.77%C 珠光体 500倍 (d) 1.2%C 珠光体+二次渗碳体 500倍

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远华金河思菊道明明忠 摘要水分生产率反映水量的投入产出效率,是节水灌溉与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讨论了水分生产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指出了水分生产率在我国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水分生产率作物水分生产率灌溉水分生产率 水分生产率 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水分生产率”来衡量水资源利用状况或灌区的用水管理水平。但由于问题不同,出发点不同,采用的分析计算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解。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水分生产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用途搞清楚。 一、水分生产率概念 1.水分生产率

水分生产率指单位水资源量在一定的作物品种和耕作栽培条件下所获得的产量或产值,单位为kg/m3或元/m3。它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用水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综合指标。狭义的水分生产率还有作物水分生产率和灌溉水分生产率。作物水分生产率指作物消耗单位水量的产出,其值等于作物产量(一般指经济产量)与作物净耗水量或蒸发蒸腾量之比值。灌溉水分生产率指单位灌溉水量所能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 2.水量平衡描述 水量平衡是指一定时段测算区域上各项收支水量相等。 (1)入流量:指流入计算区域的所有水量,包括降水、灌溉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入量,其值为毛入流量。净入流量为毛入流量加上计算区域地下水、土壤水等储水量变化量,如果在某一计算期,计算区域储水量减少,则净入流量大于毛入流量,反之,则净入流量小于毛入流量。 (2)可利用水量:在净入流量中,扣除下游计划用水量,均为本区域可利用水量。由于总有部分水量不可利用或调配,区域消耗水量只占可利用水量的一定比例。

概念结构理论

概念结构理论 刘壮虎 北京大学哲学系,liuzhh@https://www.360docs.net/doc/4c5663554.html, 摘要 本文不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出发,而是将概念作为初始出发点,按照概念结构整体论的观点,在思想—概念—语言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讨论其基本性质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若干相关的问题。 实际中使用的推理,比我们通常说的逻辑推理要更广泛,本文建立依赖于语言的相对于主体的推理,并根据这种相对的推理建立相对的一致的概念。通过这种一致的概念,讨论不一致信念集的特征。这种推理也可以部分地用于概念的分类上,本文通过两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词项的同义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按整体论的观点,比同义更一般的不可分辨性更为重要,本文给出了概念的不可分辨性的定义,并讨论其在语言中的表现。不同语言间的翻译也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基础上的对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讨论。 本文只是在对最简单的语言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体现概念结构形式理论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框架。 §1前言 一、外延和内涵 概念有外延和内涵,是概念研究中的一个教条。我认为,这个教条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概念有不同类型的,如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十大范畴,而在三段论中使用的只是实体范畴和性质范畴。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时,也往往集中在个体、类和性质的范围内(与实体范畴和性质范畴相当),就算有所推广,也不是所有的概念。就是在个体、类和性质的范围内,概念有外延和内涵也是存在质疑的,如不可数名词的外延、性质化归为类等问题。 对外延和内涵的形式化的研究中,大多数说的是语句的外延和内涵,如各种内涵逻辑,它们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完全不同。 将内涵看作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数(或者在此基础上的修改),对于处理语句的内涵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将这种方法用于处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却带

7.3 概念结构设计(S)

7.3 概念结构设计 将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信息结构即概念模型的过程就是概念结构设计。它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概念结构是对用户需求的客观反映,不涉及到软硬件环境,也不能直接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上实现,是现实世界与机器世界的中介。这一阶段所产生的工作结果一般表现为E-R图的形式,它不仅能够充分反映客观世界,而且易于非计算机人员理解,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 7.3.1 概念结构 在需求分析阶段所得到的应用需求应该首先抽象为信息世界的结构,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用某一DBMS实现这些需求。 概念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 能真实、充分地反映现实世界,包括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满足用户对数据的处理要求。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真实模型。 (2) 易于理解,从而可以用它和不熟悉计算机的用户交换意见,用户的积极参与是数据库的设计成功的关键。 (3) 易于更改,当应用环境和应用要求改变时,容易对概念模型修改和扩充。 (4) 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 概念结构是各种数据模型的共同基础,它比数据模型更独立于机器、更抽象,从而更加稳定。 描述概念模型的有力工具是E-R模型。有关E-R模型的基本概念已在第一章介绍。下面将用E-R模型来描述概念结构。 7.3.2 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设计概念结构通常有四类方法: ·自顶向下。即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然后逐步细化,如图7.7(a)所示。 ·自底向上。即首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然后将它们集成起来,得到全局概念结构,如图7.7(b)所示。 ·逐步扩张。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结构,然后向外扩充,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生成其他概念结构,直至总体概念结构,如图7.7(c)所示。 ·混合策略。即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用自顶向下策略设计一个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以它为骨架集成由自底向上策略中设计的各局部概念结构。 其中最经常采用的策略是自底向上方法。即自顶向下地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再自底向上地设计概念结构。如图7.8所示。这里只介绍自底向上设计概念结构的方法。它通常分为两步:第1步是抽象数据并设计局部视图,第2步是集成局部视图,得到全局的概念结构,如图7.9所示。

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调查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调查研究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调查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数学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为学生的知识构建和数学教育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高中数学概念的调查研究在高中数学难点概念教学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对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听课以及面对面探讨的方法收集出所要研究的原始资料和数据,并将其进行了资料分析和数据处理,从而得出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已经认识到高中数学的十大难点,但由于教师的数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态度等方面原因,使其在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进行调查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对于调查结果的理论分析,最后提出关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调查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素质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数学概念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7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它不仅包含着数学判断、推理、论证以及数学理论体系演化的一切矛盾的萌芽,而且象征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课改的春风中新课程标准也揭示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形、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达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面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构建的教育原理。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对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在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是困难,这必然造成数学在各学科的教育中成为学生畏难的科目之一。 因此,如何解决高中数学概念中的难点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理解,成为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迫切任务。 由此可见,对于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的调查研究是必要的。 高中数学十大难点概念调查研究的意义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和逻辑的起点,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是以掌握概念、原理为主要学习目标的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等都得到发展的关键,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难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难教的时候,就出现了数学概念的难点。 在高中数学中存在着几百个数学概念,而这么多的概念中会遇到或多或沙的十大难点概念,这些难点概念不仅使学生普遍难以理解

全要素说生产率

编辑本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编辑本段概述 经济学角度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宏观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 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中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 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

新概念一下半册重难点

新概念一册下半册重难点 1.The guy next to me wrote his name at the top of the paper. 定语修饰guy 谓语部分状语 2.Perhaps we didn?t do too badly. (在此处perhaps相当于副词maybe) 3.And here?s a little present for you. 承上启下,与上下文紧密联系 4.This letter is full of mistakes. 这封信错误百出 5.I want you/him/her/them to…Tell him/her/them to 6.I don?t want you/him/her/them to…Tell him/her/them not to 7.Short skirts are in fashion now. 短裙现在很流行 8.It dosen?t suit me at all. (not at all一点也不) 9.Would you like to try it? (would you like…?用来表示委婉的请求或提议?) 10.That?s a good idea.好主意 11.Have a biscuit instead. (1.作为替代He is too busy,let me go instead) (2.反而,却Instead of disturbing her,the news had a strangely calming effect. He didn?t give John the money,but he gave it to me instead ) 12.It costs five hundred pounds.(cost主语是物或某种活动;sth costs+金钱) (spend的主语必须是人spend time/money on sth; spend time/money (in) doing sth;spend money for sth.花钱买) (pay(sb.)money for sth.付钱(给某人)买;pay for sth.付…的钱;pay for sb.替某人付钱;pay sb.付钱给某人) 14.It?s worth the money.(be worth+n 表示“…值得…”;be worth doing.“…某事值得做”) (be worthy of+n. 表示“…值得…”;be worthy to be done“某事值得被做”) 15.Can we buy it on instalments? 我们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吗? 16.Y ou can pay a deposit of thirty pounds,and then fourteen pounds a month for three years.您可 以先付30镑定金,然后每月14英镑,3年付清 17.As……as 像……一样not so/as……as 不像……一样 18.Haven?t you got any small change?你没有零钱吗? 19.I can?t change a ten-pound note. 我找不开10英镑的钞票(change v.兑换note n.纸币) 20.I?ve got none.我没有(none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no one指人) 21.I have?t got any. 我没有 22.Neither have I. 我也没有So have I 我也有 23.Isn?t there anyone at home? 家里没有人吗? 24.Look through the window. 从窗子往里看 25.Let?s try the back door. 让我们到后门试试 https://www.360docs.net/doc/4c5663554.html,e and have something to drink. Nothing at all 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 27.There is none left. 一点都没剩下She?s only joking.她只是在开玩笑 28.Everybody is asleep.(asleep adj.睡觉睡着用作表语) 29.We looked for them, but we could not find them all. (all是them的同位语) 30.It happened to a friend of mine a year ago. 一年前发生在我的一个朋友身上的故事 31.To take them with me 把他们带上 32.She is the woman who(m)/that I served yesterday.他就是我昨天服务的那个女人 定语从句中:that既可以指人,也可指物which指物

生产率及效率分析——经济增长概念

经济增长概念、理论及其演化 一、经济增长基本概念与理论 (一)概念 通常意义:可被简单概括为总产出的持续增长,一直以来沿用GDP和人均GDP来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宏观经济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经济增长的特点及原因 基本特征: (1.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和人口的高增长率。 (2.迅速增长的生产率。 (3.高速的经济结构的变革。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非农转移工业化过程城市集聚效应 (5.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乃迅速扩大。 (6.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一个明确的可以度量的标准,表示一国潜在GDP的增加。 经济发展:一个比较杂的质的概念,表明一国人民的经济福利处于长期增加的状况,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 库兹涅茨(kuznets)乔根森(jergensen)麦迪逊(maddison) (二)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 新古典- 内生 (三)增长与要素 增长的源泉: 1.资本: 物资资本 人力资本 2.劳动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增加 3.技术进步 生产率的提高,同样的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 丹尼森的七类因素: 生产要素供给量增长: 劳动要素: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工人工时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

资本要素:资本存量大小。 生产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 资源配置效率(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减少); 规模的节约,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即规模经济; 知识的进展。 萨缪尔森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人力资源(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 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 资本(机器、工厂、道路) 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 二、增长理论的演进 索洛“增长理论并非从我的1956和1957的论文开始,而且它肯定不在那结束。它可能从《国富论》开始,而且或许亚当斯密还有先辈”(1987).经济增长理论200多年的历史就是经济学200多年的发展史。以拉姆齐1928年的经典论文为分水岭,可以把经济增长理论一分为二。 (一)奠基阶段(古典增长理论) 亚当斯密---拉姆齐。从经济学的发展角度看,古典增长先后跨越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两个范式。由于这段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方法,产生了很多特征完全不同的增长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分工促进经济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中的人口理论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两部门再生产理论 以上为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增长理论。 还有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创新理论 阿伦杨格《递增的报酬和经济进步》中的斯密定理 他们可以归入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增长理论。 古典增长理论: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思想库,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有源于经济学家们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在性质上发生了重大转变,研究重点转向了“静态的市场均衡”,也就是“供求相等的价格均衡”,这种转变促使经济增长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中消失。而那些明显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如杨格、熊彼得等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增长理论。所以,新古典经济学派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低潮时期。 (二)增长理论的成熟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拉姆齐—至今 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起点: 通常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是多马模型的出现。如果从研究内容上看,多马模型确实可以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因为,多马模型是将凯恩斯的思想动态化的典型例子,它试图在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中整合进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并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但是,如从方法上具备了研究动态问题的角度分析,那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起点开始于1928年的拉姆齐,其在《经济学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储蓄的一个数理理论”。所以,

概念结构和逻辑结构

中北大学 数据库课程设计 概念结构和逻辑结构设计 2012 年 6月 3 日

一、概念结构设计 建立系统数据模型的主要工具是实体-联系图,即E-R图。E-R图的图形符号约定如表1-1所示: 表 1-1 E—R图的图形符号 系统的E-R图,如图1-1所示,每个实体及属性如下: 家庭成员:姓名、称呼、密码、出生日期 收入记录:收入项目编号、收入项目名称、收入人员、收入金额、收入日期 支出记录:支出项目编号、支出项目名称、支出人员、支出金额、支出日期 银行信息:银行账号、银行名称、开户人、存款金额、开户日期 1.家庭成员关系E-R图 2.收入记录E-R图

3.支出记录E-R图 4.银行信息E-R图 5.系统E-R图

二、逻辑结构设计 1.概述 数据库逻辑设计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对其进行优化。 在对该家庭理财管理系统的实体关系图进行了分析之后,分别对其实体、联系作了属性的分析,得出这些实体与联系的主键与码值,为以后对该家庭理财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提供了方便与基础。 2.数据模型 2.1基本的数据模型有: 家庭成员(姓名、称呼、密码、出生日期); 收入记录(收入项目编号、收入项目名称、收入人员、收入金额、收入日期); 支出记录(支出项目编号、支出项目名称、支出人员、支出金额、支出日期); 银行信息(银行账号、银行名称、开户人、存款金额、开户日期) ; 2.2经过优化后的数据模型有: 家庭成员(ID,姓名、称呼、密码、出生日期); 银行信息(银行账号、银行名称、开户人、存款金额、开户日期); 使用者(ID,帐号,密码); 收入记录(ID,名称,收入人员,金额,日期); 支出记录(ID,名称,支出人员,金额,日期); 管理收入(家庭成员ID,收入记录ID); 管理支出(家庭成员ID,支出记录ID); 查看收入(家庭成员ID,收入记录ID); 查看支出(家庭成员ID,支出记录ID);

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一

1.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概念设计是展现先进设计思想的关键,一个结构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的概念来完成结构总体方案的设计,并能有意识地处理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一般认为,概念设计做得好的结构工程师,随着他的不懈追求,其结构概念将随他的年龄与实践的增长而越来越丰富,设计成果也越来越创新、完善。遗憾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大部分结构工程师只会依赖规范、设计手册、计算机程序做习惯性传统设计,缺乏创新,更不愿(不敢)创新,有的甚至拒绝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纳(害怕承担创新的责任)。大部分工程师在一体化计算机结构程序设计全面应用的今天,对计算机结果明显不合理、甚至错误而不能及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他们在大学学的那些孤立的概念都被逐渐忘却,更谈不上设计成果的不断创新。 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主要还因为现行的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理论存在许多缺陷或不可计算性,比如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内力计算是基于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而截面设计却是基于塑性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这一矛盾使计算结果与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差之甚远,为了弥补这类计算理论的缺陷,或者实现对实际存在的大量无法计算的结构构件的设计,都需要优秀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来满足结构设计的目的。同时计算机结果的高精度特点,往往给结构设计人员带来对结构工作性能的误解,结构工程师只有加强结构概念的培养,才能比较客观、真实地理解结构的工作性能。 概念设计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在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过程是不能借助于计算机来实现的。这就需要结构工程师综合运用其掌握的结构概念,选择效果最好、造价最低的结构方案,为此,需要工程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结构概念,深入、深刻了解各类结构的性能,并能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它们。 2.协同工作与结构体系 协同工作的概念广泛存在于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中,对于任一个工业产品,我们均不希望其在远未达到其设计寿命(负荷、功能)时,它的某些部件(或零件)即出现破坏。对于建筑结构,协同工作的概念即是要求结构内部的各个构件相互配合,共同工作。这不仅要求结构构件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能共同受力,协同工作,同时达到极限状态,还要求他们能有共同的耐久寿命。结构的协同工作表现在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关系上,必须视基础与上部结构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处理。举例而言,对砖混结构,必须依靠圈梁和构造柱将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不能单纯依靠基础自身的刚度来抵御不均匀沉降,所有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 对协同工作的理解,还在于当结构受力时,结构中的各个构件能同时达到较高的应力水平。在多高层结构设计时,应尽可能避免短柱,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同层各柱在相同的水平位移时,能同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但随着建筑物的高度与层数的加大,巨大的竖向和水平荷载使底层柱截面越来越大,从而造成高层建筑的底部数层出现大量短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大截面柱,可以通过对柱截面开竖槽,使矩形柱成为田形柱,从而增大长细比,避免短柱的出现,这样就能使同层的抗侧力结构在相近的水平位移下,达到最大的水平承载力;而对于梁的跨高比的限制,一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际上与长短柱混杂的效果一样,长、短梁在同一榀框架中并存,也是极为不利的,短跨梁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剪力很

最新重点难点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概念大全

1.重点难点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概念大全 2.因数和倍数的定义 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18的因数有1、18、2、9、3、6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任何数都有最小的因数1,最大的因数本身,最小的倍数也是本身 3. 2、3和5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数特征是个位是0、2、4、6、8,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数特征是个位是0或5 3的倍数的数特征是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5.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6.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7. 100以内的质数有个,它们是: 2 3 5 7 11 13 17 19 31 23 37 29 41 43 47 59 61 53 67 79 71 73 97 89 83 补充知识: 1.9的倍数的数特征是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是个位必须是0 3.4和25的倍数的特征是末二位是4或25的倍数 4.8和125的倍数的特征是末三位是8和125的倍数 5.如果a和b都是c的倍数,那么a-b和a+b一定也是c的倍数 6.如果a是c的倍数,那么a乘以一个数(0除外)后的积也是c的倍数 7.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无论多少个偶数相加都是偶数 偶数个奇数相加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