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北大王思斌版)

社会工作导论(3.18。5.4版)

●现代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主要包括贫困群体、脆弱群体和其他的弱势群体。

贫困群体:主要指物质生活陷于极度困境者,他们缺乏基本的、正常生活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脆弱群体:指遇到社会问题冲击时缺乏应对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和伤害的群体。

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中处于弱势、其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伤害的群体.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①社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区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社区组织、社区融合也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②面对有需要的人群:有需要的人群是其基本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日常生活和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人群→任何一个现代人(焦虑的扩大化).

●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社会工作的领域是指其服务领域。具体包括社会救助、儿童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士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家庭服务等几个方面。

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精神健康服务、医务社会工作、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的角色有以下几种:

①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是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既包括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

②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③治疗者:社会工作者系统地影响服务对象的人际互动或内在心理功能,以便对那些发展性、人际互动或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控制或减轻症状,从而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

④倡导者: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会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成功。

⑤教育者:教育者的角色是社会工作者提供机会,让受助者学习特定的社会技能;供给信息,使其更有效地扮演与发挥角色功能;预防问题与困难生活情境的发生。

⑥行政管理者:社会工作者在一个人群服务项目内计划、发展与执行政策,制定服务和工作方案,承担贯彻一个社会服务机构政策和工作方案的责任.

⑦资源获取者: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络其他社会工作者、福利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向他们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受助者手中。

⑧调节者:调节者的角色就是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纷争,目的是帮助处于冲突中的各方对于冲突的问题达成共识。

⑨政策影响者:社会工作者将其工作经验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或减缓社会问题。

⑩研究者:为了提高专业服务水准,达到专业服务的目标,社会工作者主动发展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作为决策影响者,社会工作者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①治疗功能: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就是消除那些导致问题产生和使社会功能丧失的个人或环境因素,对失去的社会功能予以恢复和重建,获得适当的社会调适模式或产生新的替代模式,从而使服务对象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②预防功能: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是指社会工作者预测个人或群体社会生活可能发生的障碍,并采取行动,从而把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和个人与系统的问题降低,以避免其发生的过程(预防新的社会问题产生或旧的社会问题再生)。③发展功能:社会工作的发展功能是指社会工作者发掘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激发个人或制度的潜能,以使个人或群体成长,有效发挥个人的社会功能,使社会制度为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早期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所衍生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革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也由经济结构的转变带来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关系得以确立。工业革命以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了小农经济,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迁。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城市产业工人大军的一员,当工业生产不能吸纳所有失地农民时,流民由此产生.流民和贫民及其连锁产生的问题成为困扰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因其完备性而被誉为开创性的济贫法案。这部法案的意义在于: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承认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救济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奠定了政府主持公共救济事业的基础和模式,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内容:政府参与、专人责任、以工代赈、家庭补助、贫民分类、院外救济。

●《贝弗里奇报告》:发表于1942年,强调四项主要原则:①每个国民均需列为社会保险对象。②将谋生能力丧失的危险——疾病、失业、意外伤害、老年、守寡、产妇-—包括在

一个综合保险中。③采取均等费率,不管纳税者的所得高低,一律按同等费率交纳。④采取均等给付,使每个人有相等的权利。《贝弗里奇报告》推动英国成为一个实施最完备的、全国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工业化的时期。现代工业社会对专业社会工作的需要首先表现为现代社会工作行政的建立与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标志:里士满于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一书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里士满在该书中创立了社会工作的社会诊断模式,她从操作意义上把社会工作定义为是由特殊工作过程构成的,这些特殊过程通过有意识地调适个人与个人、人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发展人格。里士满因此被誉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

《社会诊断》包含的两个重要思想:①提出了一个系统地收集资料来理解个人的方法。

②认为社会工作基本上是一个用特殊方法来实现改变的过程。

●新中国的社会工作: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成,我国逐渐形成了单位制度。以此为依托,也逐渐形成了“行政性非专业”的“实际社会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工作的重建既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有密切联系,也与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密切相连。社会变迁对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也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具体表现为:

①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中国社会结构性的重要变化,也产生了一些结构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制度性的社会工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1)我国的结构性贫穷和新贫穷问题的产生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问题。(3)社会的老龄问题。

②社会弱势社群的存在与他们的社会救助问题.

③在快速社会变迁中某些个人和群体在生活和发展方面遭遇困难.

●社会工作的价值背负:社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是一门背负着价值重担的专业。

①社会工作专业是价值取向的专业。②社会工作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知识。(休谟的铡刀:大卫休谟在其《论人的本质》一书中说:“一个人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的结论.“休谟的铡刀”阻断了人类认知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发展,否认了人类从知识向行动转化的必要性,扼杀了人类做出理性选择的权利。)③社会工作者是载满价值的人。

●社会福利制度与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分配与提供的内容和方式,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社会福利与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政府(或国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工作专业是社会福利制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行动体系.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其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准也会相应得到提高。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福利的满足渠道从最初的家庭内部发展到制度化的福利国家,

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建立“福利国家”作为解决贫困、失业等问题和促进社会繁荣与国家复兴的核心手段.

●福利的道德与政治哲学基础: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解决社会问题与满足公民需要的态度和方式。国家介入公共福利领域是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1601年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和随后的一系列法案都体现了国家在承担社会福利责任方面的某种作用。

●社会福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广义与狭义内涵:

社会福利:在现代人类社会里社会福利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变迁的历史产物.社会福利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它们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或金钱支持,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帮助;从狭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为社会中最困难人群(弱势群体)提供的、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就社会福利的分类而言,“选择主义"和“普惠主义”是两个最常用的原则。

社会福利制度:广义上而言,社会福利制度是人类社会有关幸福、进步和发展的价值观、意识形态、资源系统、政策、服务及其传递机制的总和;狭义来说,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在特定国家或地区为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等社会问题所制定的法律、政策、规定和具体的实践体系.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①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基于利他主义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助人职业和专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②社会工作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福利系统内,是完成社会服务、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③社会工作不仅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送体系,成为社会服务传递到受助者手中的一个必要的中介,还是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能促者.④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和并存的关系(相辅相成),两者密不可分.一方面,社会福利的发展和完善将增加福利资源,同时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因此,它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又可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改善公民的社会福利状况,提高社会福利的服务质量与使用效率以及社会福利的管理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的模式*:

①普惠型:强调福利津贴的统一费率和社会服务中的普遍主义原则,注重政府对社会福利和相关服务的公共责任,建立在高税收和高度的政治共识之基础上.

②剩余型:基本特征是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扮演有限的角色,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基本的社会服务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外,在其它社会服务或福利领域基本依赖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家庭)。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种社会福利模式的理念是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

③混合型: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其社会政策路线是“中间道路”,经济发展方式是公私混合的模式,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既采用剩余性的福利取向,也在一些领域(如教育)推行普遍主义的社会服务,以确保公民的社会平等。这种模式强调政府和市场在实施社会政策中的双重作用.

●大卫·豪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结构的一般分类:

①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所谓“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是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理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一些理论性的背景假设,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一种前提,并给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引,使得社会工作实践有了大致的方向。

②社会工作的理论:所谓“社会工作的理论"是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不是来自于其他学科,而是在丰富的、大量的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成的,它是社会工作具体经验的总结,表现为各种具体的社会工作提供模式和接近实务层面的具体理论。

●社会工作知识基础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对助人活动的目的期待是助人自助,而要达此目的,除了对社会工作价值的高度认同之外,科学的甚至艺术化的助人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这套技巧包括如何去从心理上接近人,不但接纳他人而且被人接纳;包括如何去同各类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人士打交道,特别是同受助人的密切合作.

●社会环境:人类或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别。社会环境是指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包括人造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否定性的统一。个体、群体不但因其行为作用于其他个体和群体,引起他们的反应而反过来影响自身,而且他还受到社会中的其他个体(社会成员)、群体的“主动"影响。这就使得个体、群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人的生命历程与社会工作:

①婴儿期(0~3岁)②学龄前(3~6岁)③小学(6~13岁)④中学(13~18岁)⑤青年期(18~22岁)⑥成人期(22~65岁)⑦老年期(65岁以上)

社会工作在微观层次上帮助个人和家庭完成他们的生命任务,走过生命历程的各阶段,实质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协助其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协调社会资源满足其正常需要的过程。

●社会问题与社会干预: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社会学干预的特点:将对行动者的观察转化为社会行动理论范畴并交还给行动者,从

而增强行动者的能力。

社会学干预的意义: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来说,社会学试图拨开覆盖在社会关系上面的支配和习俗,通过设法重建行动者所处的社会情景和社会关系,向行动者以及研究者展示这些关系的本相和实质。

●社会工作的直接介入:在应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路中,社会工作是一种通过直接介入受问题影响的人与环境,来应对社会问题的基本机制和流程。它对社会问题的干预更多地表现为对受社会问题困扰的社区、群体、家庭和个人的直接介入,是一套科学化的介入程序与过程。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干预的区别:社会学对社会问题的干预具有宏观特性,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来产生社会学知识,并将这种知识运用于改变社会的行动上。社会工作不仅关注社会问题、社会进步,而且是应用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科学理论,通过综合而将理论付诸实践,身体力行地去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回应: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面貌是时代的反映.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及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伴随而来的各种政治、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曾经统治人类社会生活的神圣宇宙观和世界观,自然与社会的秩序不再是神的启示。西方科技理性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文化理性化”的过程,人们相信理性会引导人类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这即是所谓人类的“世界观解咒”。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及社会工作专业的逐步发展与形成就是人类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改进人类生存条件的努力成果,是“现代性方案”中的社会工程。社会学的干预和社会工作的直接介入,互为表里成为人类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

●“世界观解咒"的意义:“世界观解咒”带给人们的是以理性认知世界,去理解外在世界的事物,这使人类在自然与社会面前获得了自由与解放。

●社会工作“过程观"的意义:社会工作的助人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地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而是要通过这个“过程”达到服务对象态度与行为的改变、能力的增长及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工作不但要解决问题,而且致力于社区与个人的发展与成长。社会工作注重人与社会系统的成长与改变,十分讲究改变的动态程序,这就是社会工作助人的“过程观”.

●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指的是从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的,描述和总结了实务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是具有机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相对固定并且具有普适性的工作程序,它是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遍性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内容*:

①里士满讨论了社会现象的实质和社会工作诊断、干预服务对象问题的过程。

②李普特等人认为社会工作的有计划的改变过程有七个阶段。

③平克斯和米纳汉运用系统理论对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做了分析,并将社会工作过程划分为接触、订立契约和结案三个阶段。

④西普林区分了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理论的“基本助人途径"和“具体与折中途径",提出了助人过程的四个特性。提出包括约定、评估、计划、介入、修正和结案的“一般助人过程”。

⑤杰拉德·伊根提出了一个三段式助人模式。

⑥珀尔曼的“问题-解决”过程模式为通用过程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社会工作是一个有结构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社会工作必然存在一个通用的过程。阶段划分的不同说明了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是有弹性的、各阶段有时交叉重叠的这样一个事实,同时说明它是一个系统化的程序。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

②系统理论

③生态系统理论

④☆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优势视角(或称能力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他们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优势视角的宗旨:动员服务对象的力量(天赋、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优势视角实践的内在要求:社会工作所做的一切都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社会工作的任何过程都要重视服务对象具有的优势。

增能理论:增能指的是帮助个人、群体、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优势视角强调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因此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是一个增能的过程,它鼓励服务对象的自决,尊重服务对象并把后者作为重要的专业价值观。

五个理念:优势视角将增能的概念建立于五个理念之上:①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②对扩大服务对象能力和优势的强调。③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④将服务对象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⑤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

增能的社会工作实务目标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人们从压抑中解放自己,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并不是为他人增能,而是帮助人们自我增能。

●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①改变媒介系统②服务对象系统③目标系统④行动系统

●社会工作通用过程的六个阶段:接案、评估、计划、介入、总结、结案。每个阶段和步骤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内容、方法与技巧.

●接案:

接案的定义:接案是改变媒介帮助有需要的人、群体或社区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其受助者角色的过程。

与服务对象的初步接触:主动求助的服务对象是“现实的服务对象”,而非自愿和不自愿的服务对象是潜在的服务对象.帮助有两个重要的因素:①给什么。②怎样给予怎样用。

●个案工作界定的要点:①强调个案工作是一个过程。②强调个案工作是一种艺术与科学。

③强调个案工作是一种一对一的社会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的方法:以科学知识和专业技巧为基础,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帮助服务对象处理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增进服务对象的社会福祉、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个案工作的历史发展(六个阶段):

①个案工作第一阶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美普遍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这一时期是个案工作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把个人贫穷的原因归结于个人道德的沦丧或不肯努力,从人道主义出发认为社会有责任帮助这些人,重视个人道德的提升。

②慈善组织会社后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个案工作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社会工作者认识到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并不在于个人而在于社会.其特点是不仅重视问题的个人方面,而且更加重视对造成问题的社会环境方面因素的分析。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末至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是个案工作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精神病学及心理分析学的蓬勃发展给个案工作以强烈的影响,社会工作者认识到单靠改善社会环境并不能完全奏效.其特点是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胜于对社会环境因素的分析和干预,以至形成了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精神医学的洪流"阶段。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个案工作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社会工作者认识到服务对象所面对的问题是多样性的、也是多因素的。其特点是既重视对服务对象心理方面的干预,也重视社会环境方面的介入,强调把工作重点放在人与环境的互动分析与介入上。

⑤20世纪70年代,个案工作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整合发展时期。个案工作理论和服务得到进一步扩展,个案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更加多元和系统,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也扩展到

那些非自愿求助和难以接触的服务对象群.

⑥到20世纪末,个案工作进入综融取向的发展阶段。对个案工作在追求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过程中出现的淡化和偏离对社会中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倾向进行了反思,强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增权;摒弃了实证主义的客观观察立场,明确宣称包括个案工作在内的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的立场;认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应该建立合作的专业关系,在专业关系和专业实践中进行价值介入。

●个案工作的对象:个案工作以个人及家庭为工作对象。

●个案工作的模式:①功能派的个案工作.②“心理-社会模式”的个案工作.③问题解决派的个案工作.④行为修正派的个案工作。

●个案管理:个案管理指的是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为一群或某一服务对象提供统整协助活动的一个过程。在个案管理的过程中各个不同机构的工作人员相互沟通协调,以团队合作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所需的服务,并以扩大服务之成效为主要目的。个案管理是一种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用于向受复杂、多重问题困扰或存在障碍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服务。

●个案管理的目标:①效率目标。②整合服务目标。

●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其对象是小组中的个人和整体小组,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使这些个人和小组获得群体经验、行为的改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并达到个人、小组、社区及社会的发展。

●小组工作的对象:小组工作以小组中的个人和小组本身为对象。

●小组工作的模式*:①社会目标模式。②治疗模式。③交互模式。④互动模式。⑤组织与环境模式。⑥行为修正模式.⑦发展模式。⑧预防与康复模式。

●社区发展:社区发展专指人民自己与政府机构协同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生活合为一体,使它们能够对国家的进步有充分贡献的一种程序.

●社区: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换言之,社区就是由聚居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社会实体。社区具有经济、政治、教育、社会控制及社会互助功能.

●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①推动社区居民参与。②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和社区意识。③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④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互助的美德。

●社区工作的原则:①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②尊重社区自决。③强调社区参与。

④坚持社区行动过程的理性原则.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点:

①以社区工作为中心。原因分析:(1)我国的社会工作任务众多,社区工作能使更多人

受惠。(2)我国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应适应农村社区发展的急切要求。(3)我国基层社区组织较为健全,开展社区工作有组织依托。(4)重视社区工作已成为国际性经验。

②把社会政策、社会行政置于重要地位。

③重视农村社会工作。

④面向个人与家庭的实际需要。

●本土社会工作的特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工作有如下基本特点:①服务性和管理性。②政府举办。③组织性。④制度化.⑤非专业性.

●我国社会转型的含义与特点:社会转型是社会学描述社会变迁的一个概念,是从社会结构类型的角度考察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概念.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主要生产方式的变化);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社会综合结构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

●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①改革开放是直接动力。对内改革缺乏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外实行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涉及政治、文化方面,社会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迁。

②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但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就业结构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改变了大量城乡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方式。

③市场化。市场化是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力,它导致社会资源分配、社会运行机制、社会关系结构的重大变化。市场化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也会带来社会的不平等性。

④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不同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⑤后发展性.中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其发展有追赶的性质。中国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就要经历快速转型,就会遇到和需要解决更多社会问题。

●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①两极分化与贫困问题。②劳动就业问题。③城市化方面的问题。④社会公正方面的问题。

●社会问题解决方式的转变:①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政府动用行政力量,通过自上而下的权力和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②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正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解决问题方式已不完全适用,必须采取新的、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方式、

方法去应对和解决问题。③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看,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要从依靠权力的行政管理向服务性管理转变,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解决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含义:本土化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本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指产生于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进入中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并发挥功能的过程,是专业社会工作进入中国之后发生的适应性变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方法:

考虑的两个方面:①中国社会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和社会福利制度。②中国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本土化的努力方向:①研究西方社会工作与中国国情的不相容之处,删去不适宜部分,再应用于中国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②对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促使国际社会工作经验与本土社会工作的比较和碰撞.③分析两种社会工作之异同,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强化它们之间的亲和性.④在此基础上从事社会工作实践,扩大二者之间的相容性,以实现优势互补。

11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记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 记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救助[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社会服务[广州大学2019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服务是指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与营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3倡导者[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研;苏州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5济贫法案[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济贫法案主要指伊丽莎白女皇于1601年颁布的法案。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该法案的重点或特点表现在:(1)规定每一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自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6)把贫民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第二类为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第三类为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设法领养或寄养。 6剩余主义福利模式[中山大学2013年研]

考试范围和参考书目

考试范围和参考书目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考研参考书籍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咖啡色书皮)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绿色书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王瑞鸿,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中国社会出版社 437 社会工作实务参考教材 《个案工作》许莉娅,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组工作》刘梦,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区工作》徐永祥,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行政》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关信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学调查方法》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中国社会出版社 考研访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自我介绍: 2017考研(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我本科是二本院校,考研共复习了5个月左右。

统招初试411分+复试292分。总成绩排名为本专业第三。下面分享一下关于择校、复习计划、参考书目和心得。 一、关于择校 在我们开始决定考研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好目标院校和目标专业。那么关于择校,要考虑几点:学校的综合实力,招录比,地点,是否包住宿,奖助学金,个人情愫。毕竟考研你是想向更好的地方前进,那么关于你选择的学校可以优先985或211的,在去学校官网或贴吧,了解想考专业的招录比情况。地点还是推荐去一线城市,发展空间会大点。其他的无非就是结合自身经济情况和人脉原因,总的去衡量出自己的目标学校。 二、复习计划分享 1.英语备考plan(英语二81分) 先是确定好适合自己的英语复习资料,切记同类型的辅导书不要重复买,比如考研单词书买一本就好,就是一本书反反复复背记,坚持到考前。然后你根据辅导书、练习题真题以及自己英语基础,对英语复习做一个大概的规划。人者各异,复习当中懂得适当调整。 参考书目: 视频:朱伟恋词17版、老蒋长难句语法、唐静翻译、考虫陈仲凯阅读、考虫新题型和完型、王江涛作文(我作文听得不多,主要是自己背,默写然后练习)。 用书:恋练有词+考虫1600词、张剑版真题(英语一2005年到2016年+英语二2007年到2016年)、有道词典(柯林斯)、王江涛英语二范文、朱伟小黄书、考虫考研真题大黑(英语二)+三套模拟卷。英语一主要就以近20年的真题复习就好。 大致过程: 考前我也查过大量前辈的经验贴,几乎都说英语最主要用真题来训练的,实践下来觉得完全可行。学英语就是背了忘忘了背,所以同一篇文章研究3遍都不为过。大家也可以多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第二版考研重点及真题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第四版考研重点及真题答案解析 内容简介: 本资料包含三部分。 一、名词解释(10个) 二、简答题(8个) 三、论述题(4个) 一、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历年名词解释考试真题 1.代际流动[吉林大学2020年研] 【答案】 代际流动指的是父代与子代之间,或是几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化。一个社会的代际流动水平是衡量其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它表明社会中有多少出身低微但富有才华的人能够沿着社会分层阶梯向上流动。代际流动的状况,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分层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状况。 2.政府议程[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研] 【答案】 政府议程是指政府觉察到某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和讨论,该问题也确有解决的必要与可能,从而将其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以研究和处理的过程。到了政府议程阶段,对问题则已有了明确的界定与陈述。公共议程和政府议程大体可视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 3. 社会角色[北京大学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研] 【答案】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摸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4. 角色距离[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河北大学2017年研] 【答案】 "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北大王思斌版)

社会工作导论(3.18。5.4版) ●现代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主要包括贫困群体、脆弱群体和其他的弱势群体。 贫困群体:主要指物质生活陷于极度困境者,他们缺乏基本的、正常生活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脆弱群体:指遇到社会问题冲击时缺乏应对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和伤害的群体。 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中处于弱势、其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伤害的群体.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①社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区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社区组织、社区融合也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②面对有需要的人群:有需要的人群是其基本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日常生活和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人群→任何一个现代人(焦虑的扩大化). ●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社会工作的领域是指其服务领域。具体包括社会救助、儿童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士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家庭服务等几个方面。 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精神健康服务、医务社会工作、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的角色有以下几种: ①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是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既包括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 ②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③治疗者:社会工作者系统地影响服务对象的人际互动或内在心理功能,以便对那些发展性、人际互动或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控制或减轻症状,从而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 ④倡导者: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会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成功。 ⑤教育者:教育者的角色是社会工作者提供机会,让受助者学习特定的社会技能;供给信息,使其更有效地扮演与发挥角色功能;预防问题与困难生活情境的发生。

社会工作导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2)定义二: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 二、简答: 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什么? 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流浪者、儿童、老人。 (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三、论述: 联系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 要点: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 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活动 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

一、名词解释: 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睦邻组织运动:19世纪后半叶,英国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平等加剧,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种民间组织自愿组织起来.主张以人道主义来回应和改变社会不平等状况,特别是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一运动被称为睦邻组织运动 二、简答: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济贫法建立了英国往后三百年的济贫基本模式,助人自助的思想开始形成。这种亲属责任,教区救助原则,以及政府以税收支应的济贫原则,成为以后社会救助的主要参考架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仍以此为本。 睦邻组织运动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作用。 以汤因比馆为开端的睦邻组织运动实际是一场社区改良运动,为后来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它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来关注社会问题。睦邻组织运动,要求救助者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对受助人的处境进行亲身的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救助热情。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又进一步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社区环境的改造。 三、简述 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一)起源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Poor Law of 1601)——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P.S:内容(见书P29),意义见上题 2、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 产生:1868年,英牧师亨利索里建议,1869年正式诞生。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2)定义二: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二、简答: 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什么? 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流浪者、儿童、老人。 (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三、论述: 联系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 要点: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 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活动 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演进 一、名词解释: 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二、简答: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题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题 一、多项选择题(10分) 1、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有()。 A 技术能力 B 文化能力 C 沟通交流能力 D 心理素质 E 持续学习能力 2、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包括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A 服务对象具有参与的能力 B 服务对象具有终结的权利 C 服务对象具有处理自己的问题的权利和义务 D 服务对象具有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潜在能力 E 服务对象具有表达的能力 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哪几种阶段()。 A 前感觉运动期 B 感觉运动期 C 前运算期 D 具体运算期 E 形式运算期 4、个案研究的特点主要有( )。 A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伙伴式工作关系 B 手段和资料多样化 C 详尽深入 D 强调应用研究,注重改变行为的模式 E 调查程序不严格 5、小组治疗模式的特点有()。 A 目标是通过治疗,促进个人行为改变 B 小组组员通常是有较严重情绪问题、行为障碍、人格问题、精神异常或有社会偏差行为的人 C 社会工作者扮演使能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D 扮演治疗者和专家的角色 E 目标是通过治疗,促进小组成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 二、多选题 1、社会工作直接的服务方法有()。 A.社会工作行政B.个案工作C.社会工作研究D.社区工作E.小组工作 2、社会工作学科的基础有()。 A.社会学B.社会心理学C.经济学D.政治学E.伦理学 3、就社会工作的核心内容而言,它是由一系列实际的科学活动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A.对其救助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估 B.与求助者接触 C.共同评估以确认问题的解决 D.确定问题并与求助者一起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E.合作解决问题 4、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形成()范式。 A.理性主义B.社会建构主义 C.结构主义D.科学主义E.功能主义 5、社会工作的对象有()。 A.社区B.老年人C.全体社会成员D.孤儿 E.贫民 二、多选题 1、福利的政治哲学基础有()。 A.自由B.民主C.平等D.正义E.权利 2、社会福利的目标在于()。 A.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 B.解决社会问题? C.满足人类需要

社会工作导论论文综述与感悟

《社会工作导论》 学术论文综述与感悟 个人信息:11114741 田印宏社会工作专业 一、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短暂的,至今也不过30余年,而且,就目前来说它的专业发展并不是非常成熟。但是,了解社会工作的人都知道,社会工作并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它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一种利他的助人制度,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尽管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开端阶段,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有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1。北京大学的王思斌教授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指出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工作的特点——政府负责、非专业化,并且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这种特点存在的现实基础。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的局限性,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工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处,比如重政治运动轻群众参与,重思想教育轻实际利益的提供,重一般性原则而轻个别性原则。尽管有这些不足,并不是对它的否定,毕竟是时代的产物。王思斌理想地解释出它的积极意义:对社会上最困难的那部分人的生活和安全起到了基本保障作用,解决了当时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造就了一代人的奉献意识。如此就要求我们采取乐观态度去看待,最好的做法是取彼之长济此之短。紧接着,王思斌教授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促使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即工业化,体制改革,一般社会问题加剧和社会进步,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方向。再谈及如何对待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王思斌教授辩证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和社会工作发现的经验积累,充分发挥创新作用。 对于社会工作是什么,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中国矿业大学的尹保华教授主张从“社会建构”的理论视角来探讨2。这种视角与传统的社会工作本质的探讨相比有很大的先进性。他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以辩证的态度去定义不同情境中的社会工作,也就是说,社会工作的定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转移的,这与传统的定义是截然相反的。基于这一点,尹保华教授选择“高度人文关怀”来诠释社会工作的本质。首先尹保华教授论述了“高度人文关怀”的社会工作本质的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一)人文关怀孕育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之中,(二)人文关怀蕴涵于专业社会工作的金三角(价值、知识、技能)之中,(三)人文关怀的本质建构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据,(四)人文关怀的本质建构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强烈诉求。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的四个方面向我们表明:人文关怀的思想是贯穿于社会工作发展的始终,必须始终坚持的,就像马列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一样。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恰恰契合了人文关怀的社会工作本质,所以说社会工作的发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选择题) 1、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工作时科学的社会服务和方法,二、社会工是一个专业和制度,社会工作时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社会服务分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服务(社会组织) 专业(格林伍德):理论体系,社会认可。专业权威、伦理守则。专业文化 制度:具备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成为社会福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社会工作的性质:融价值、理论、实务为一体的多维系统。 实务性、科学性、价值相关性、道德实践 3、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社会工作者:角色,贝克把社会工作者角色分为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合并服务角色 服务对象:个体、群体、社区 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 助人方法:专业的方法 4、社会工作方法分类: 直接服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间接方法:社会工作行政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历史(选择题) 时间、人物、意义、特点、什么队个案的影响,什么对社区的影响 第一节:社会工作历史起源 一。思想渊源 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 古罗马时期。人们之间的互助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社会责任观的强调,这种责任的意义在于富人帮助穷人是一种宗教责任 希伯来时期:人们对正义的主张表现在公平享有财富的认识中,这种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传统起到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产生于公元1世纪,教义包含许多利他、奉献、爱人等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长生影响 3、人道主义价值观 时间: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生而平等、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工业革命与社会救助的发展 1、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带来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好人社会关系的确立。后果是产生大量的农民失业和众多贫民的产生 2、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601年,为应对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颁布济贫法。 意义: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成人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j救助的责任,并建立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和急救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1.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是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的科学性表现在:A 工作态度的客观性 B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C 工作程序的合理法与严密性 ⏹社会工作的实用性 ⏹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3.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对象: 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那些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讲最应该帮助的人。“最需要帮助的人”一方面是由社会所认同的基本道德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所制约的。 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指社会工作实施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从国际上的一般情况看,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 4.社会工作的目标 社会工作的目标分为服务对象和社会层面两个部分: 在服务对象中实现: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 在社会层面中实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5.社会工作的功能 功能的涵义:功能指的是在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中,部分对整体的贡献。 功能的分类:①谁的功能和对谁的功能②正功能和反功能③显功能与潜功能 6.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①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②促进人与环境相互适应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①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②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③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思考题: ⏹ 1.什么是社会工作?试比较世界各国对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 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科学知识为基 础,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的助人服务活动。 ②A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B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过程C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D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考试重点 (1)

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考试重点 (官方版) 一、名词解释(谢颖版) 1.社会工作:现代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者:是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社会工作者也称助人者。他们是受雇于社会福利机构专职从事社会服务的人。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被称为专业的助人者,以与一般从事社会服务的志愿工作者等相区别。 3、助人自助:社会工作不但要具体的帮助有困难的人士解决困难,而且要帮助他们增强自己的能力以应付各种挑战,即帮助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能力,以达到自助。 4、人在环境中:就是利用组织结构提供关于案主的人际、环境、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简明一致的描述,并被用于说明成年案主或其他案主所面临的问题。 5、《社会诊断》:1917年玛丽.里士满出版的社会工作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被看做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第一次把个案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体系予以专门的研究和讲授,从而奠定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基础, 6、慈善组织会社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英美的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为弥补政府推行济贫活动的不足,同时在更广阔的方位内向失业者、贫民提供帮助,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的志愿性济贫救困活动。 7、睦邻组织运动:也称社区睦邻运动,是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也称“社区改良运动”.是19世纪末盛行于英美等国家的、通过社区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运动.它以社区睦邻服务所的建立为标志,以知识界人士的广泛、深入地参与社区生活,调动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为特色,是社会工作萌发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为社区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石 8、伊丽莎白济贫法:英女王政府综合以前的各种济贫法案,于1601年颁订,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法案,也是英国的济贫法中最完备、执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部济贫法。 9、玛丽.里士满:美国社会工作学者先驱,专业个案工作的创始人。1898年出版了《贫民中的友善访问,开始了社会工作理论总结的进程。1917年出版了社会工作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著作《社会诊断》,19922年又出版了《什么是社会工作》。 10、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社会福利系统中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的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来提供,而这一过程则是在政府相关的社会政策指导下完成的. 11、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里一套关于人类需要和福祉相关的理念、资源、机构和专业人员等制度设置,它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起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制.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考试参考重点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被看作是持守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根底、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效劳活动。 2.助人自助:具体说就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助人的过程就是社工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价值。 3.受助者: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的效劳对象,社会工作的直接受益者。 4.社会工社会工作者是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5.人在情境中:提出将效劳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只有将遭遇问题的人放在其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人的行为,并找到对症下药的地方。 6.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7.汤恩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效劳,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效劳中心。 8.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成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9.同理心: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言之,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与现代所流行的“理解万岁〞、“换位思考〞等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 10.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公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是英国最完备、执行时间最长,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济贫立法。

社会工作原理

社会工作原理 参考教材: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要求考生理解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历史,掌握社会学、社会工作在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上的视角、基本价值取向和思路,思考中国社会及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2.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3.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4.社会工作的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1.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 2.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 1、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2、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3、社会工作伦理 四、社会福利制度 1、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和类型 2、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五、社会工作的理论 1、社会工作的理论 2、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结构

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类行为 2、社会环境 3、人类成长 七.社会工作过程 1、社会问题与社会干预 2、社会工作过程的要素 3、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八、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1、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2、我国的本土社会工作实践 九、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3、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它内容的关系 十、社会与社会运行 1、社会及社会运行的概念 2、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 3、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4、文化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十一、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涵义及类型 2、社会化的过程与机制 3、社会化的内容 十二、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 1、社会角色理论及类型 2、社会角色失调 3、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4、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 1、什么是社会工作?怎样理解它是一门科学、专业、艺术、制度化的社会事业? (1)、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工作的5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对象——问题;目标——福利;本质——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手段——专业方法和技术;性质——科学、事业。 (2)、科学的事业: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型社会科学,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客观性、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上。 专业:格林伍德专业的5方面特征: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被社会认可、具有专业权威、职业群体内部的伦理守则、专业文化。在大学,有自己的独立教育体系,在社会上有专门的职业领域和服务机构,在职业领域内部有同业自律机构,包括从业和专业资格认证、专业水平评估和对违规者的惩处。 艺术:社会工作通过提供助人服务来增强个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功能,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解决的问题又相当复杂,工作者需要运用知识去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工作者有创造性地艺术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能归类;另外,在工作过程中也常遇到一些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冲突,这是怎样减少冲突,实现工作目标也是一种艺术。 制度化:社会工作过程是制度化的,对社会工作者也有一系列的制度约束。 2、社会工作对象包括哪些人群?划分基本对象与扩大对象的意义何在?简述社会工作的范 围。 工作对象:正常生活发生困难的人群,社会中的脆弱群体,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 最困难的群体——社区——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结合 意义:基本对象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处于社会边缘,从道义上讲最应得到帮助的人,划分基本对象,一方面有社会认同的基本道德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决定的。由于社会福利的相对短缺,运用社会福利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就应首先选择需要帮助的贫弱者,这有利于实现福利效益的最大化,最能体现社会正义。而扩大对象的划分则对于扩展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发展,预防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的范围: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 3、试述社会工作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对工作对象: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合法权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