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简答题)【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简答

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

1.请简述什么是“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答: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是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对社会角色的一种划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很多看似是自致性的角色,也往往受到先赋因素的影响。

(1)先赋角色

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比如人的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就属于先赋角色。先赋角色是个人后天社会行为的基础,无法随意更改。

一般说来,在相对封闭、流动性较低的社会中,很多社会角色都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先赋角色。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贵族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贵族,而奴隶的孩子则永远是奴隶。

(2)自致角色

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一些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都不再主要是由先天决定的,而主要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这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2.请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答: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上,对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具体如下:

(1)经济地位分层。韦伯也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也就是说,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而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这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不同的。

(2)声誉地位分层。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褒扬到贬低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人们声誉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身份)、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声誉地位与“同类意识”的产生有密切联系,它必须经由主观评判的方式来确定。

(3)权力地位分层。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所谓权力,在韦伯那里意味着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

在三个标准之间关系问题上,韦伯坚持认为,虽然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标准可能相互强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必须将它们加以严格区分,即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并不必然地存在因果决定关系。另外,虽然在理论上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社会情势下这三个分层属性都同等重要,特定社会情势常常把某一个属性推到突出的地位上。至于在给定的社会情势下,哪一个属性作用最突出,即如何确定分层中轴的问题,则完全取决于具体的经验研究。

3.简述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答:(1)叙事治疗的定义

叙事治疗,也称怀旧治疗或缅怀往事治疗,指通过引导服务对象描述性地回忆生平经历或过去的逸事来帮助解决当前面临的冲突,找到人生的意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叙事治疗通常运用在老年社会工作中。

(2)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

①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主要是从老年期社会角色变迁的角度来探讨的。一个人进入老年期一般就意味着基本失去了中年期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关系,不能再一贯地用社会规则指导自己的行为,被排除在社会的有意义的活动之外,并且这种角色的丧失大多是不可逆转的。因而可以说,成功的老年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能否适应改变了的角色与任务。

叙事治疗注重人生故事回顾,这对于帮助老年人进行社会复位,即通过叙事回顾感受角色重演,以重拾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②连续性理论

连续性理论认为,个性在人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个性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与其个性也是紧密相关的,不同的老年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人进入老年期之前的生活方式会延续到老年期。

叙事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老人在叙述人生故事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成功经验,重新体会自己过往的愉悦情感和喜悦,看到自己的个性优势,从而使老年人能够利用这些感悟来应对当下所面临的困境。

4.简述增能理论主要内容及其相对性。(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答:(1)增能理论的定义

增能理论,即增强权能理论,强调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让人们让对自己的问题和需要进行自主判断,并鼓励有相同处境的服务对象建立互助团体,在团体中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摆脱无力感,建立自尊心,共同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

(2)增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增能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社会工作实务提出的五个基本假设。其内容如下:

①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困难群体之所以会处于弱势地位,并非他们自身有缺陷,而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经济不安全,又缺乏参与政治机会的环境之中。因此,不利的环境使他们感受到比其他人群更强烈的压力,形成强烈的无力感。

②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③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这种表面看起来缺少权能并不是真的缺少权能,而是环境压迫使个人的权能无法发挥。

④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⑤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3)增能理论的相对性

增能理论强调尊重服务对象,看重服务对象的长处、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个人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取向。但是,增能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也存在着相对性。

①增能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过度注重服务对象个人层面的增能,而对社会变革关注不够;

②在实际中,不同个人的权能可能彼此冲突,当两个人处于同一个环境中时,增强谁的权能、如何选择,这是一个难题。

5.生命历程理论对于个案社会工作有哪些启发和作用?(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答:(1)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即人生发展阶段论,该理论由埃里克森发展而来。生命历程理论认为,在个体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个人与其周围环境的互动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每个人成长的

过程都普遍经历着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会经历一次心理一社会“危机”,或者说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包含着对立的两极,个体只有尝试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那么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

(2)启发和作用

①生命历程理论可以启发社会工作者认识到了解个体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及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合适的服务。

人的个体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都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导致社会功能的不足,甚至引发危机。

②生命历程理论为个案社会工作提供心理社会治疗的技巧,即人格发展反思技巧。人格发展反思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以往经历、调整自己人格的技巧。强调社工帮助服务对象了解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事件、周围他人对自己的影响等,以此引导服务对象发现和理解自己的问题。

6.简述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答:(1)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女性主义尽管具有较长的历史,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建构进入社会工作的图景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早期开始的。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将女性视为依附于家庭的从而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生存抗争,将女性视为依附者无疑抹杀了女性的知识、能力、优势和潜能。女性主义经由将女性体验的带入,试图重构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专业关怀和干预模式。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这一特定名词也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出现,现已经成为一个

重要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模式。

(2)传统的理论基础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伴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而女性主义理论就其本身而言是复杂的。

女性主义发源于19世纪末期,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女性的政治权力。20世纪6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涌现出了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这三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

①自由女性主义在现存政治体制下为妇女寻求平等机会与权利,尤其关注机会的不平等,它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是应该赋予每个女性权利、尊严、自我实现和平等;

②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关注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社会阶层分化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将性别不平等视为更大的社会不平等的一部分,因此主张从更大层面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激进女性主义关注她们试图颠覆的父权制,这个体制维持和再生产了男性的特权和宰制地位,因此改变性别关系和赋予女性更多的决定权是改变的聚焦。

(3)近现代的理论基础

女性主义最近几十年的进展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三大传统的范围,兴起了包括后殖民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等在内的理论流派。

①黑人女性主义关注黑人女性所受到的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认为积极行动是必要的;

②后现代女性主义从后结构主义那里获得知识支持,认为要解构那些宰制女性的话语和类别,看到权力(包括社工)的压制和监视作用;

③同性恋女性主义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异性恋及隐匿其后的话语体系,并注意到压制的复杂性,即便是消除了男权制,也并不一定能够终结异性恋主义;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特征:第一,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第二,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第三,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以上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将社会工作者同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助人过程特征分析 第一,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第二,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 第三,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1)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2)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3)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支配不是对受助者的控制,二是对助人过程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的控制,是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而对该过程的管理。 社工作者的角色 1、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 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 (2)支持者—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3)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 (4)管理者—对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考研知识点整理系列(三)

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1.社会福利(名解) 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相关服务。而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制度(名解) 社会制度是指那些标准化并被普遍接受的角色、规范以及为人的社会化行为提供基本参照的系统。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社会中也具有自身的结构与内容并发挥着特定的功能。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是满足社会中个人、群体和社区的福祉,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的内容与特征不仅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在社会福利制度中,主要构成要素有资源(物质与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与外在的制度和环境系统。 3.剩余性社会福利(名解) 剩余性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介入,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政府扮演边缘性的角色。 4.制度性社会福利(名解) 制度性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政府扮演了全面的角色。 5.积极的(社会)福利和消极的(社会)福利(名解)

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以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消极的社会福利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层面而较少关注个人的福祉与发展。此外,消极的福利还意味着福利的给予须附带侮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积极的福利是指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比如心理辅导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积极福利,其目标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是增进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从各国当代社会福利改革的经验来看,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将消极福利改变为积极福利,将福利与个人就业和价值等充分联系在一起,减少因接受福利带来的负面的心理影响,而努力促进福利接受者的社会融合。 6.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名解) 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还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公共福利主要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公共福利又可以被称为国家福利,在这里国家是生产并分配福利的主要行动者。 私人福利主要是指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的关系不仅是国家治理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考虑点,也是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国家与私人部门在社会福利上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7.社会福利的功能(简答) 社会福利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即潜功能和显功能。从潜功能的角度出发,社会福利是为了提升公民的社会地位、改善社会关系从而增强社会团结。而从显功能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是为了解决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改善公民的生活素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具体来说,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福利通过资源分 配与再分配来改善公民的收入分布,从而减轻公民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第二,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控制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可以通过资金与社会服务,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社会功能;第三,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简答题)【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简答 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 1.请简述什么是“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答: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是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对社会角色的一种划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很多看似是自致性的角色,也往往受到先赋因素的影响。 (1)先赋角色 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比如人的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就属于先赋角色。先赋角色是个人后天社会行为的基础,无法随意更改。 一般说来,在相对封闭、流动性较低的社会中,很多社会角色都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先赋角色。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贵族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贵族,而奴隶的孩子则永远是奴隶。 (2)自致角色 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一些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都不再主要是由先天决定的,而主要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这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2.请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答: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上,对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具体如下:

(1)经济地位分层。韦伯也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也就是说,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而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这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不同的。 (2)声誉地位分层。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褒扬到贬低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人们声誉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身份)、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声誉地位与“同类意识”的产生有密切联系,它必须经由主观评判的方式来确定。 (3)权力地位分层。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所谓权力,在韦伯那里意味着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 在三个标准之间关系问题上,韦伯坚持认为,虽然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标准可能相互强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必须将它们加以严格区分,即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并不必然地存在因果决定关系。另外,虽然在理论上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社会情势下这三个分层属性都同等重要,特定社会情势常常把某一个属性推到突出的地位上。至于在给定的社会情势下,哪一个属性作用最突出,即如何确定分层中轴的问题,则完全取决于具体的经验研究。 3.简述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答:(1)叙事治疗的定义 叙事治疗,也称怀旧治疗或缅怀往事治疗,指通过引导服务对象描述性地回忆生平经历或过去的逸事来帮助解决当前面临的冲突,找到人生的意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叙事治疗通常运用在老年社会工作中。 (2)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 ①角色理论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考研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简答梳理...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考研笔记整理(名词解释)【共34页】 此材料将全书章节重点:主要为名词解释或简答题罗列了出来,方便考研记忆,建议配合书本复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必考社会工作的要素(名词解释或简答,论述会用到):(1)社会工作者: 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⑵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⑶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⑷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2、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3、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⑴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⑵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 4、社会工作的领域:⑴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①按服务对象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②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⑵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②就业方面的问题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⑶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 5、社会工作内涵: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 6、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7、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 8、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狭义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是指对社会弱者所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服务支持。 9、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 10、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⑴最初形态是:慈善性、分散化、非职业性和非专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考研知识点整理系列(二)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1.价值(名解) 价值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它是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价值对社会工作的界定不是部分的界定,而是总体的界定。它不仅决定社会工作的性质、目标和意义,而且决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和伦理原则,以及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关系等等。 2.慈善组织会社(名解) 慈善组织会社经常是由牧师来指导的,但是它们的工作却是世俗的,并把它们建立在科学和专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用宗教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最著名的睦邻设施是巴奈特在伦敦建立汤恩比馆和亚当斯在芝加哥建立的霍尔馆,睦邻运动一开始就是非常世俗的,其兴趣更多的在于社会变迁而不是宗教目标。设施发展在这里是指由宗教组织建立的院舍设施。第一个院舍设施是为照顾儿童和老年人而建立的,随后,为失足者、穷人、酗酒者、海员建立的院舍设施纷纷出现。早期正式的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上抛弃了救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它承认人们之间应互相帮助、是平等的。 3.反价值(名解) 反价值的问题,既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之中,又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工作者相互关系之间,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 操纵是同社会工作的自由和自我决定价值相反的。长期以来,操纵环境一直是社会工作的一个目标。但是对案主的操纵显然是被禁止的。不管是在利益上操纵其他人,还是代表服务对象的行为,都是违反社会工作价值规范的。操纵行为包括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精心安排的事实,不提供信息,夸大、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撒谎。避免操纵,不仅关系到专业的纯洁性,而且关系到社会服务机构的正义性和道德责任。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记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 记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救助[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社会服务[广州大学2019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服务是指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与营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3倡导者[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研;苏州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5济贫法案[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济贫法案主要指伊丽莎白女皇于1601年颁布的法案。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该法案的重点或特点表现在:(1)规定每一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自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6)把贫民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第二类为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第三类为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设法领养或寄养。 6剩余主义福利模式[中山大学2013年研]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含义: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得助人活动。 ②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性质:从定义①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服务,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从定义②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工作是以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二是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特点。 2.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A.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B.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C.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 D.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E.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F.美国内战时期出现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G.1896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社会工作逐步形成。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A.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 B.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长期经验的总结 (3)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专业目标的发展 A.1917年,(美)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B.玛丽·芮奇蒙《什么是个案工作》使个案工作成为专业方法被社工接受。到20世纪30年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及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及详解】 (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失调、社会问题与社会进步 6.1复习笔记 一、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调 1.社会协调 (1)社会协调的涵义 ①社会协调是社会各部分之间在结构比重上比较合理、功能上相互配合、整体上协同一致的状态。它一般表现为社会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结构排列上的相对有序、功能上的配合一致。社会协调可以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间,也可以表现在不同层次之间。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协调,这种协调又可以发生在任何相关的两个或几个领域之间。 ②相近的概念--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关系和谐、使社会体系达致均衡的努力和目标状态,因此,社会整合基本上指功能的整合,社会整合是社会协调的一部分。 (2)社会协调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协调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整体协调与部分协调 a.整体协调是社会在整体上的协调。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协同一致形成整体协调的状态。 b.部分协调则指整体的亚层次或个别部门之间的协调。一个社会可以在部门或地区内部是协调的,但在整体上可能是不协调的。 ②结构协调与功能协调 a.结构协调是整体各部分之间关系、地位的协调,即对整体的稳定和发展来说,各组成部分在数量上、能力上、地位上的合理配置。 b.功能协调是各部门之间作用的协同一致,即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作用,以为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作出贡献。 结构协调是通过功能协调表现出来的,即结构协调是形式,功能

协调才是本质。 ③利益协调 利益协调是社会各集团、各部门在利益关系上的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常常是有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利益协调是指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符合社会稳定及社会进步的需要,符合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社会工作看待社会协调的重要角度,显然,其中隐喻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3)社会协调的意义 ①为人们提供正常生活的条件 社会协调作为社会各部分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实际上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秩序。这种关系结构反映了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而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人们认可这种秩序,它也就成为人们正常生活的条件。 ②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a.社会有静态协调与动态协调两种协调状态。静态协调是即时性的结构关系上的协调, 动态协调是历时性的各部分关系上的协调。 b.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均衡理论,社会整体总是由平衡状态经过内部的协调或整合走向新的均衡的。这就是社会由原来的静态协调向新的静态协调过渡的过程,协调成为社会增强其适应性及发展的基础。 2.社会失调 (1)社会失调的涵义 ①社会失调是指社会各构成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失去协调,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状态。社会失调也称社会失衡,即社会系统内部失去平衡。它常常是被当作社会病态来看待的,这种观点的基本假设是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应该是协调一致的。帕森斯的社会均衡论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②社会失调是对社会协调状态的破坏,并非所有对社会协调的破坏都成为社会失调。一般地,社会失调是指对社会协调状态的较为严

南京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专业课真题复习笔记学习建议

南京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专业课真题复习笔记学习建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诺登学习网作为一家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学习网站,给出一些专业的学习建议,以帮助考生顺利上岸。 该专业适用于南京大学以下学院:社会学院 2023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全套(会员免费) 1.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全国名校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部分视频讲解)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精选社会工作硕士名校考研真题,含金量高真题取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真题,所选真题难度适宜、考频高、针对性强,有助于考生快速了解考题难度以及出题思路! (2)按照名校常考题型进行编排,考点突出针对常见考试题型(概念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精选考研真题,知识点突出,适用于备考各大院校社会工作硕士的考生。 (3)提供视频讲解,答案及解析质量上乘诚邀社会工作硕士名校考研高分学长对部分真题进行了讲解,真题答案解析质量上乘,能帮助考生尽快建立答题框架,把握答题要点,实用性强。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名校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 复旦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 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山东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 2.教材教辅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注意要点: 先整理笔记,笔记整理完了,对专业课的整体框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复习的时候思路也会更加清晰。而且笔记要尽量全面,把知识点都囊括在里面。然后对照着笔记背诵,翻来覆去,一遍一遍地背,背得越熟,优势相对越大。同时在背诵的时候,可以把之前漏掉的知识点加到笔记里。然后可以自己看一些案例分析,看别人的分析思路。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 历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1.为什么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 答:为应对贫困与其他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在工业革命的历程中出台了相应的济贫政策来救助贫民,开创了由政府以社会政策的形式来规范社会救济事业之先河。其中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因其完备性而最为著名,被誉为开创性的济贫法案。这部法案的意义在于,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承认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救济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1)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③以工代赈。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a.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 b.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④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院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院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规定家庭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 ⑥把贫民分为三类: a.为体力健全的贫民. 这种人在接受救济时必须进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 b.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疾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 对这种人救助的方式分为进入“济贫院”,即进行“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 c.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 对这种人救助的主要救济措施是进行领养或寄养。 (2)《伊丽莎白济贫法》奠定了政府主持公共救济事业的基础和方式,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①分区救助,这为后来政府公共救助行政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②救济工作分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首创了机构救济和家庭自助的模式,也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国家与家庭的双重责任。 ③《伊丽莎白济贫法》承袭了以前济贫立法中关于“有劳动能力的乞丐”的概念,对救助对象的分类是现代社会救助资格审查的开端。 ④政府责任的原则,规定教区须为所在地区居民充实救济经费,为不能工作者及儿童准备粮食,为体力健全者准备工作。这一原则表明,政府有责任承担对无力供养自己的人的救济义务,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这种具有现代社会福利行政性质的立法,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立了一个合法性前提,成为后来各国公共救助的依据。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伊丽莎白济贫法》确定了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②受助者: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的直接受益者。 ③资源系统:平克斯和米纳汉将有助于人们的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 第一,非正式的或自然的资源系统第二,正式资源系统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 ④环境:环境是指与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存和人发展有关的外在事物的总和。3.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P102 答:①.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②.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③.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 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量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 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4.简述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P18 答: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5.简述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P23 答:(一)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二)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三)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6.简述专业关系的基本特点。---P158 答:目的性、以受助者为本、非平等性、受制约性、代表性、兼容性7.简述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系统。---P155 答:(一)改变媒介

系统:是指社会工作者,不论他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或社区,他们都是促使案主发生改变的媒介,又是实施改变的主要行动者,是专业的助人者。(二)案主系统: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者。案主系统可以是个人、家庭、小组、团体,也可以是社区、组织。(三)目标系统:是指为了达到案主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四)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实现改变目标的人,即社会工作的同盟军,是与社会工作者一起进行改变努力的系统。8.简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P166 答:一、直接服务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面对面地接触在情景中的案主,提供直接服务,以帮助案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在直接服务中,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支持者、指导者、治疗者或辅导者、照顾者 二、间接服务角色:是社会工作者作为案主的代表去争取资源,改进服务的输送方式或创造新的服务,以满足案主的社会需要。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包括:行政者、研究者、咨询者 三、合并服务角色:是指那些无法清楚地区分为直接服务或间接服务的角色,主要有:促进者、经纪人、调解者、管理与协调者、倡导者、增权者、教育者。9.简述老年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对策。--P118 答:㈠主要问题:由于生理、心理特征的变化和角色转换,老年人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扰:经济收入减少、情感生活弱化;各类疾病增加。 ㈡对策:社会工作应该维护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功能。社会服务人员要积极了解老人的根本需要和主要需要,协助恢复其社会关系,避免社会隔离,对不可恢复的功能,要防止其恶化要整合自愿,解决老人的问题,满足其生活需求。社会工作人员要鼓励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充满孝心地奉养父母,使得他们享受天伦之乐。10.简述个案工作的模式有哪些?--P176 答:(一)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该学派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个长期的、支持性关系,在减低服务对象外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 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1.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答:(1)贫困的含义 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②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2)中国的贫困现状 ①农村的贫困 a.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迅速减少。2011年贫困线调整为2300元,贫困率上升为13.4%,贫困人口为12800万人。目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素质低,因此缓解贫困及农村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②城市的贫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新贫民开始出现。我国城市贫困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表现为制度性贫困,即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政策造成的。制度连续性的断裂造成以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贫困人口。提前退休、买断工龄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剥夺了企业工人的权利,使其成为边缘化群体。

从地域分布看,集中于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及中小城市。城市贫困人口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三无”对象等。从群体分布来看,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七类人员组成: a.企业不景气而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不足的职工及家庭人员; b.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 c.部分退休职工; d.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居民; e.社会救济及优抚对象; f.因物价上涨导致实际收入下降而低于贫困线的居民; g.流入城市的待业农民工。 在这些群体中,第一、二类已构成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 2.从国际经验看,反贫困的主要武器是什么?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与方法如何?西方国家反贫困福利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取向? 答:(1)反贫困的主要武器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反贫困的武器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福利制度 a.在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作为一张社会安全网,在为贫困者及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福利制度确保了穷人能够维持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水准。 c.福利制度作为一种消费补贴,只能帮助穷人维持一种过得去的日子,但不会改变他 们的生活状况,无法为其提供摆脱困境、永不落入贫困的机会,这也是福利制度在反贫困作用中明显的局限性。 d.福利制度也导致费用越来越高,政府的财政包袱沉重,从而在福利问题上陷入“骑虎难下”的窘境。 ②直接面对穷人的缓贫计划 福利制度只是防止穷人更贫穷,而直接面对穷人的缓贫计划则是为了消灭贫困。反贫计划不管在规模上、作用上以及时间的持续性上

2021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资料大全(包括历年真题、考试大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资料 学校简介: 中央团校创建于1948年9月,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32年12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的列宁团校。1985年9月,在中央团校基础上组建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起由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建。2017年11月,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团校改革方案》,明确学校的根本定位是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承担着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教育培养干部骨干的重要使命;明确保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牌子和招生代码,继续举办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青年工作专门人才。 招生目录: 参考书目:

202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真题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资源提供者 2、个别化 3、社会救助 4、文化控制手段 5、社会组织(组织结构) 6、代差问题 二、简答 1、韦伯三位一体分层体系 2、城市生活现代化的特征 3、社会工作过程 4、理论对社会工作的作用 5、社会福利 6、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 三、论述题 1、为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社会运行与发展的三种模式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儿童福利 2、任务中心模式 3、反应学习 4、文献回顾 5、整群抽样 二、简答 1、罗斯曼的社区工作模式 2、实地研究的缺点 3、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4、测量的四个层次 三、论述 1、社会工作对反贫困的作用和功能 2、自填问卷法的优缺点 四、方案设计 1、针对社会流动儿童设计一个方案 2019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考研真题 2019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 私人福利 社会工作服务的领域 社会秩序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第一章笔记和课后习题 详解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一、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接着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2.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 ①改良主义者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 ②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必定是它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不同意用宗教、道德和改良的方法去拯救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及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 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圉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k二)社会工作丽生 西方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 宗教对处于困境者和弱者的帮助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其次论及对现代 社会工作的贡献,普遍指出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1601年英国女王颁布“救济法“规定: 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这对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救济法规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末至 1 /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