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口之谜 高考历史材料题

宋朝人口之谜高考历史材料题

宋朝人口之谜:探寻历史变迁与演变

导语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极具影响力和魅力的时期。而宋朝的人口

数量,一直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之一。特别在高考历史材料题中,宋朝人口之谜更是备受关注。那么,究竟宋朝人口之谜涉及到了怎样

的历史变迁和演变呢?

一、宋朝的人口变迁

1.1 太祖政权初期:北宋建立之初,人口数量

在宋朝初期,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以及黄河流域的频繁战乱,导致了

人口的大量流失。宋朝建立之初的人口数量并不乐观。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人口数量约为几千万。

1.2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随着宋朝经济的逐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手工业和

商业也蓬勃发展。这种情况下,人口数量开始逐渐增加。据统计,到了宋仁宗时期,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亿以上。

1.3 南宋时期的人口问题

到了南宋时期,人口数量再次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南宋时期的连年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失。根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人口数量仅为几千万至七千万之间。

二、宋朝人口之谜的解读

2.1 战争对人口的影响

宋朝历史上的战争,无疑是对人口数量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北宋初期和南宋时期,多次战争使得大量人口丧生或迁徙,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大幅波动。

2.2 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影响

与战争相对应的是经济的发展。宋朝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尤其是在北宋中后期,经济的繁荣直接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2.3 北宋与南宋的对比

北宋和南宋时期的人口数量差异,也直接反映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稳定程度和经济状况。北宋时期的相对稳定和繁荣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南宋时期的动荡和战乱则使得人口数量骤减。

三、个人观点与总结

3.1 个人观点

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看,宋朝人口之谜的背后,不仅涉及到战争、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更反映了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对于高考历史材料题来说,要对宋朝人口之谜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需要将战争、经济、社会稳定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历史演变过程。

3.2 总结

宋朝人口之谜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课题。从太祖政权初期到南宋时期,宋朝人口的变迁体现了战争、经济、社会稳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掌握宋朝人口之谜的历史脉络。

结语

历史的变迁,是一部丰富多彩的画卷。宋朝人口之谜,正是其中的一

个重要篇章。通过对宋朝人口之谜的探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刻

地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变迁,也能更好地领悟历史赋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宋朝的人口变迁与历史演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变化和

发展。其中,战争、经济因素、社会稳定等都对宋朝人口数量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而对于历史学家和研究者来说,深入挖掘宋朝人口之谜,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在宋朝建立之初,由于战乱频发、黄河流域战争频繁,导致人口大量

流失。而经济的发展,则带动了人口数量的增长。这一过程,反映了

当时社会稳定与动荡交替变化的情况。特别是北宋与南宋时期的对比,更是清晰地展现了经济繁荣与动荡战乱对人口数量产生的影响。

在深入探究宋朝人口之谜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审视当时的户口制度、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农业生产、商业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等。通过

将这些方面纳入考量,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宋朝人口变迁背后的原

因和影响。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认为深入挖掘宋朝人口之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也能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人口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而通过对宋朝人口之谜的探究,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启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宋朝人口之谜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意义,更是对我们理解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通过深入挖掘和探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也能够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希望在今后的研究和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

宋朝人口之谜 高考历史材料题

宋朝人口之谜高考历史材料题 宋朝人口之谜:探寻历史变迁与演变 导语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极具影响力和魅力的时期。而宋朝的人口 数量,一直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之一。特别在高考历史材料题中,宋朝人口之谜更是备受关注。那么,究竟宋朝人口之谜涉及到了怎样 的历史变迁和演变呢? 一、宋朝的人口变迁 1.1 太祖政权初期:北宋建立之初,人口数量 在宋朝初期,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以及黄河流域的频繁战乱,导致了 人口的大量流失。宋朝建立之初的人口数量并不乐观。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人口数量约为几千万。 1.2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随着宋朝经济的逐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手工业和

商业也蓬勃发展。这种情况下,人口数量开始逐渐增加。据统计,到了宋仁宗时期,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亿以上。 1.3 南宋时期的人口问题 到了南宋时期,人口数量再次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南宋时期的连年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失。根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人口数量仅为几千万至七千万之间。 二、宋朝人口之谜的解读 2.1 战争对人口的影响 宋朝历史上的战争,无疑是对人口数量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北宋初期和南宋时期,多次战争使得大量人口丧生或迁徙,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大幅波动。 2.2 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影响 与战争相对应的是经济的发展。宋朝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尤其是在北宋中后期,经济的繁荣直接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2.3 北宋与南宋的对比 北宋和南宋时期的人口数量差异,也直接反映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稳定程度和经济状况。北宋时期的相对稳定和繁荣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南宋时期的动荡和战乱则使得人口数量骤减。 三、个人观点与总结 3.1 个人观点 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看,宋朝人口之谜的背后,不仅涉及到战争、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更反映了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对于高考历史材料题来说,要对宋朝人口之谜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需要将战争、经济、社会稳定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历史演变过程。 3.2 总结 宋朝人口之谜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课题。从太祖政权初期到南宋时期,宋朝人口的变迁体现了战争、经济、社会稳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掌握宋朝人口之谜的历史脉络。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单元检测卷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 1.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2.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节选): 时期县级政区分等标准 秦汉大县万户以上小县万户以下 北周 一等 (7000户以上) 二等 (1500户以上) 三等 (1000户以上) 四等 (500户以上) 唐(开元) 上等 (6000户以上) 中等 (3000户以上) 中下等 (3000户以下) 下等 (1000户以下) 宋代 望县 (4000户以上) 上县 (2000户以上) 中县 (1000户以上) 下县 (1000户以下) 明代 上县 (粮10万石以下) 中县 (粮6万石以下) 下县 (粮3万石以下) 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实力是分等的重要依据B.县域越大等级越高 C.疆域大小决定等级数量多少

D.人口越少等级越低 3.历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天子之于诸侯,诸侯之于大夫,犹大宗之于小宗也。此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以贯之也。”材料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构建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保证了家与国间的良性互动 4.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A.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 B.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 C.隐含着使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5.有学者在谈到先秦政治时说:“秦帝国始祖秦襄公就是在周孝王赐给他诸侯称号和‘岐以西之地’的情况下开始立国开疆的。史书还有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的相关记载。”该学者意在说明() A.周天子至上地位得以确保 B.周王室家天下统治的建立 C.分封制起了政治整合作用 D.中央对基层的管理直接化 6.《风》是《诗经》的精粹,所涉地域横跨从今陕西到山东的许多地区,同《楚辞》极强的地域性相比,《风》则显示出文化风格的一致性。这一差异主要源于() A.南北地理环境存在分野 B.楚地风尚独特好鬼神 C.政治文化辐射程度差异 D.经济活动方式的不同 7.观察图4,据此可知,战国后期()

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4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第2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含解析)

第2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农业的发展 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 的产量 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重心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纺织业①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②元代□01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02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燃料的明确记载 陶瓷业①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②宋代制瓷业兴盛,□03景德镇是“瓷都”,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1.商业发展的概况 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01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02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时期时间空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 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 03民居严格分开;按 时开市、闭市 官府设04市令或市 长,对市场进行严格的 管理 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 有“市”九处;唐05 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 打破;经营时间限制被 打破,早市、06夜市 昼夜相接,出现定时一 聚的庙会集市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 直接监管 “07草市”更加普 遍,且已经具有较完备 的饮食服务设施,出现 较大的市镇 3.对外贸易的概况 (1)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

为08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2)元朝:09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状元笔记]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问题探究1] 宋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减少,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问题探究2] 元代以后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概念辨析] “草市”与“夜市” (1)“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夜市”是在夜间进行买卖的市场,北宋时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问题探究3] 什么是朝贡贸易?有何特点?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 主题 1 “石破天惊”的城市变革——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三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珠子铺……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出古代的“城”与“市”是分开的,其职能各不相同。史料二主要说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史料三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行业多;反映出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点归纳整理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考点提示 1、宋元时期的政治: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制 2、宋元时期的经济 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 4、王安石变法 复习建议 宋元时期的考点非常多,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出题。但重点仍然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理学、科技的发展。其中,理学是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理学家的著述、人生经历,这对于理解教材的条条框框是有帮助的。 知识清单 宋元(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 时间 五代十国(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辽(907~1125年),西夏 (1038~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 时代 特征 国家从分裂走向①和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宋与②的对立,③再度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利、弊都非常突出。 各少数民族加快封建化进程,④的进一步加强。 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 经济 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繁荣,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南宋时,⑤南移完成。 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于世界。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

出了巨大贡献。 ⑥和⑦的形成,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①统一,②辽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经济重心,⑥理学,⑦心学。 考点聚焦 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政权更替简况 唐朝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 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局面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 (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强化 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专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 关系专项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 1. (本题4.0分,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842年,唐武宗决定任命回鹘的降将没斯为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归义军使,封为怀化郡王,并赐姓名为“李思忠”;任命回鹘宰相受耶勿为归义军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赐姓名为“李弘顺”。这些措施旨在() A.壮大李唐宗室力量B.威慑藩镇割据势力 C.强化边疆民族统治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2. (本题4.0分,湖北省荆荆宜三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这说明唐代() A.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B.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 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3. (本题 4.0分,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贞观初,拜韩羁部酋长突地稽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贞观二十二年,以契丹人窟哥为左领将军兼松莫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以上赐姓行为旨在() A.推行民族平等政策B.分化少数民族首领 C.强化边疆民族统治D.促进民族之间交融 4. (本题4.0分,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州制度”,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这一制度()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C.导致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政府的离心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 5. (本题4.0分,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唐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唐都长安的胡化盛极一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政府设立安西都护府B.唐代长安已被少数民族攻占 C.唐朝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D.统治者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6. (本题4.0分,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陈寅恪曾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

初中历史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材料分析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历史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材料分析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材料分析题(共13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面对上述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材料二(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供天下人享用)。 (2)材料二、三中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四(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3)举三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6分) (4)通过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安城简图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夜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长安城的布局?(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分析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3)结合材料一,归纳材料二东京商业活动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2分) (4)材料二的经济景象对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何影响?举一例说明。(1分)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2010年开封市“大宋年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今天上午在郑州举行,为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跃春节期间广大群众的旅游生活,……中共开封市委,市政府……努力打造年文化品牌,……确定于2010年春节至正月十五期间,正式推出开封市“大宋年文化节”……届时将举办规模盛大,多姿多彩的宋文化民俗庙会、灯会、展演等系列活动。———2010年2月9日豫台网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封市“大宋年文化节”举办的目的和主要内容。(4分) (2)材料一中的“大宋”在定都开封期间,出现过哪些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2分)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大河网——河南日报

北京市东城区2019年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东城区2019年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含解析) 1.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 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B. 人口是政区划分唯一依据 C. 县级行政权力在逐渐扩大 D. 郡国并行制度被彻底废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县级行政区划方法进行划分由单一到多种因素,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县级行政区划方法,没有体现县级行政权力的问题,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2.《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这表明 A. 《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 B. 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 C. 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 D. 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所学可知《汉书》和《史记》都是历史文献资料,无所谓哪个记载可靠,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B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历史文献不会因为其年代久远而变化,D项错误。 3.自唐至明,猪八戒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这反映了

A. 佛教渐成主流,艺术形象多元 B. 程朱理学形成,伦理纲常强化 C. 多种文化交融,适应市民需求 D. 西学东渐出现,思想观念剧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佛教始终没成为成主流,A项错误;自唐至明,猪八戒形象的变化有“三头八臂法力无边,佛祖的护法神;到作恶多端,后被迫为唐僧护法,功成圆寂;再到好色贪吃富有人情味,最后成为“净坛使者菩萨”,没有体现程朱理学伦理纲常强化,C项错误;据材料唐朝佛祖的护法神、到元朝集佛道于一体的“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再到明朝的道教仙界“天蓬元帅”。错投猪胎,好色贪吃富有人情味,最后成为“净坛使者菩萨”可知,C项正确;佛教早在西汉时期就传入中国,D项与材料无关。 4.与“入值文渊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A.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於相” B.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迭而操宰相之权” C. “别置中书於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D. “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A项是秦朝时期的三公“太尉、丞相、置御史大夫”,A项不合题意;B项是唐朝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 的运行程序,B项不合题意;宋朝“中书、门下并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11练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练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2.[2023·滨州市二模]苏轼任徐州知府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石炭》一诗,诗中序言曰:“彭城(徐州)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由此可见,北宋时( ) A.北方居民普遍以煤作为燃料 B.北宋开始用煤炭做燃料冶铁 C.彭城成为当时的冶铁业中心 D.燃料的改进提高了冶炼质量 3.[2023·安徽芜湖高三二模]朱熹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传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 ) A.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 B.理学逐渐走向僵化 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 D.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4.北宋淳化年间,川蜀地区由于铁钱的单位价值低,不便于大额交易,商人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天圣元年时宋廷设置交子务,发行官交子。这表明交子( ) A.正式取得法定货币地位 B.已可以全国范围使用 C.已完全取代铁钱的位置 D.为缓解钱荒而被发明 5.[2023·山东泰安模拟]学者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代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据此可知,宋代( ) A.城市商业化水平的提高 B.商人是商品流通的主导力量 C.商业运行模式较为成熟 D.农业与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 6.[2023·阜新市一模]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上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 )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宋史研究主题

宋史研究主题 1.(2015·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38)(26分)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 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材料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 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代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材料三科举制度被外四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开始使用糊名法。 (糊名法在当今中国各类考试中仍普遍使用。)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思维缜密,格式严整;但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止。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①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顾炎武 ⑦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疯狂的科举》潘剑冰 ③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钱基博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宋朝经济发展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8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化为切人点,简要叙述宋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12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若请你评价科举制度,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中国历史史实和学术研究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6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宋史研究主题 【解析】(1)本小题需考生注意材料所给的突破性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定义。第一小问回忆宋朝经济繁荣发展有突破性创新的表现:交子的出现、商业的繁荣发展商人地位提高。第二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7: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附答案)

专题复习7: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2.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3.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4.“唐宋变革”是史学界争论较大的议题。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因为唐代中国是贵族社会,而宋代中国是平民社会。这种变化在文化上的重要表现是( ) A.纸币产生和城市经济的活跃 B.文学艺术朝着世俗化发展 C.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 D.文人学士型官僚政治形成 5.王祯的《农书》于1313年刊印问世,此后不断被翻刻和模仿。该书序言中的一个“备”字,点出了王祯力图综合南北农业技术,为地方官员提供一本完备的养民知识汇编的编撰意图。这表明元代( ) A.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B.经济发展导致政府职能的转变 C.民间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岳麓版讲义:第十二单元课题三十四宋明理学含答案

课题三十四宋明理学 [注]理学 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佛、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哲学化阶段的儒学就是“理学”。 [辩]理学≠礼学 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以“理”为核心,但不是以“礼”为核心。 [注]王阳明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充分体现了其观点。 [拓]理学的世俗化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1.理学形成的背景 (1)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条件: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北宋儒学家既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思想主张 王阳明

3.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联]科举制以儒学经典为命题素材,客观上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但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变革。 [拓]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是由道家学派宗教化而来,于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三教并行”体现了唐文化的兼容并包,虽冲击了儒学地位,但并未改变其正统地位。 [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心是万物的本原。 [联]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英雄气节的诗句,流芳百世,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注]颜元在批判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时说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重难点宋明理学 (一)史料探史——宋明理学兴起的条件 史料一城市与生活

高三统编版高考历史模拟题汇编:宋元时期的经济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题汇编——宋元时期的经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1.如表内容是宋朝皇帝(部分)颁发的一些关于植树的诏令。宋朝统治者此举意在() 时间诏令内容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课民种树,定民籍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佐春秋巡视,书其数”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令诸路州府各据本县所管人户,分为等第,依元(原)定桑枣株数,依时栽种……如将来增添桑土,所纳税课并依元(原)额,更不增加”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民种桑柘,毋得增赋……令民即其地植桑榆或所宜木官计其活茂多寡,得差减在户租数,活不及数者罚,责之补种” 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增强官民重农意识 C.减轻农民赋税负担D.改善乡民生活环境 (陕西省渭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2.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 A.南方饮食习惯开始改变B.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 C.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D.人地矛盾危机得以解决 (重庆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模拟调研(一)历史试题)3.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杨万里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陈造半夜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曹勋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原卷版)

专题三:宋元到明清: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 考试范围:第6—9讲;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以此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动乱,结果导致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军费恶性膨胀。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 A.实行按军功授爵制B.推行“兵农合一”征兵制 C.定期更换禁军驻地D.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宋代盛行郊祭大礼和恩荫制。自宋真宗、仁宗起,每三年举行一次盛大的祭天地、祭祖宗的活动,每逢祭祀,大小各官,皆得恩荫,仅北宋末年的一次祭天大典就有4000人恩荫得官。由此可以推知宋代()A.阶级固化现象初现B.恩荫入仕成为主流 C.官僚体系日趋完善D.王朝统治存在危机 3.北宋“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然后上下之叙正,而纪纲立矣”。这一行政管理模式() A.呈现权力相互牵制的特色B.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 C.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D.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稳定 4.辽国建立后,任用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 A.辽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B.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 C.民族文化融合程度深入D.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 5.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以上材料说明() A.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制度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

高三历史(通史版)三轮冲刺复习人口问题与人口迁徙+导学案

专题三人口问题与人口迁徙 【热点链接】 三孩政策,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近年来高考不回避热点,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也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也逐渐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我们在复习时应给与更多关注,特别是实施原因、卫生计生部门的职能转变、相关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 【知识链接】 一、古今中外的人口问题 (一)古代人口问题 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数量成为考核官员的标准。 2.原因:宗法观念影响;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3.特点:人口总量呈螺旋式上升;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人口密集区;南方人口发展迅速,并逐渐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 4.明清人口激增的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精耕细作,农业经济高度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外来高产物种的引入;粮食产量的提高;统治者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如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摊丁入亩)。 5.明清人口激增导致的问题: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粮食的增长速度,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国穷民困,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二)近代西方人口问题 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口锐减的原因:欧洲殖民者的屠杀政策,残酷的剥削压榨;伴随欧洲人到来的疾病传播。 2.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增加;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

高考历史分析材料类综合性大题演变及答案

高考历史分析材料类综合性大题演变及答案 2014新课标一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40.(25分)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2014新课标二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含答案解析)-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系列

专题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状况,创设学习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要求考牛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变化的原因及作用。 2.联系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等发展的重要史实,从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角度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及阶段性特点。 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粮食产量 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边疆农业: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人口规模: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已经超过1亿 2.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品经济繁荣 (1)概况: 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2)地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2.货币需求量剧增 (1)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 (2)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海外贸易发展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兴盛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历程 (1)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3)南宋: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4)元朝: ①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②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缩短了航程。

2020版高考历史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 (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 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图示解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 (1)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写画中的写实风格。 (2)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三)商业的繁荣 1.表现 (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