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历史是人类发展进程的记录,它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高考历史是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和政治状况的重要途径。历史科目占据高考比重不大,但是历史考试涉及知识面广,考点复杂,历史题里的材料解析题也成为考试重点之一。本文将从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出发,探讨学生如何应对材料解析题。

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即考试中出现的关于重要事件的材料和相关问题的解析。它考查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和分析思考能力。另外,在材料解析题中,对于解析方式的选择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分为三种:立场式、眼界式和中立式。立场式指一种观点的分析,在解析过程中,学生将对材料中展示的观点的优劣性进行进一步的阐发和说明。眼界式是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同一个事件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需要通过举例子、引用资料、加强说服性等方式,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中立式指一种客观的分析,通过对材料的深度挖掘,学生可以发现发展趋势,从而对于历史事件做出分析和总结。

在解析材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的点有三个。一是对材料的理解。历史材料的语言表述有时候并不太容易理解,学生需要

多加研读和理解,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二是发挥分析能力。材料解析题本质上是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需要练习对于材料宏观把握和发挥自己的分析能力。三是思考问题的深度。历史事件往往有其诱导性,学生需要在材料中发现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发展趋势。另外,学生需要注意考试中的时间分配情况。历史考试中有许多解析题,学生如果分配不当,反而容易拖慢时间,影响其它题目的答题效果。

学生应该如何练习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呢?首先,学生需要加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和了解,包括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影响历史事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其次,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历史材料,并适当注重历史材料的积累,这样才能做到材料的深入分析。同时,考生还要注重学习历史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在解析题中跳出常规固有思维方式,得到更好的分析和解答。最后,考生还要先进行模拟练习。在练习中,不妨试着思考回顾历史,探讨历史中隐藏的规律和因果关系,开拓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总之,历史解析题是历史考试中的重点,也是所有课程中训练思维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加强练习,提高解析能力,考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材料解析题 1.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二: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请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反应光武帝的措施是什么?目的如何? 2)光武帝还有哪些措施? 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人口众寡,人多则分多, 人寡则分寡。……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请回答: 1)《天朝田亩制度》是哪一年由谁颁布的? 2)它反映了哪些人在土地问题上的什么要求?中国历史上类似此等要求有过吗? 3)这些规定能行得通吗?为什么? 3.“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习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 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同,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 ————————毛泽东《论人民主专政》请回答: (1)“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同,理想总是不能实现。”这是指中国近代发生的那些事?为什么都“行不通”?4分 (2)“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对中国人来讲,受到“震动”最大的是什么? 4.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元色。万物元也,宜改姓为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自《资治通鉴》 1)魏主是谁? 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3分 3)这一改革意义如何?3分 5.李鸿章在奏折中曾说:“查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练兵为要,练兵又 以制器为先。”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历史是人类发展进程的记录,它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高考历史是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和政治状况的重要途径。历史科目占据高考比重不大,但是历史考试涉及知识面广,考点复杂,历史题里的材料解析题也成为考试重点之一。本文将从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出发,探讨学生如何应对材料解析题。 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即考试中出现的关于重要事件的材料和相关问题的解析。它考查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和分析思考能力。另外,在材料解析题中,对于解析方式的选择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分为三种:立场式、眼界式和中立式。立场式指一种观点的分析,在解析过程中,学生将对材料中展示的观点的优劣性进行进一步的阐发和说明。眼界式是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同一个事件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需要通过举例子、引用资料、加强说服性等方式,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中立式指一种客观的分析,通过对材料的深度挖掘,学生可以发现发展趋势,从而对于历史事件做出分析和总结。 在解析材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的点有三个。一是对材料的理解。历史材料的语言表述有时候并不太容易理解,学生需要

多加研读和理解,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二是发挥分析能力。材料解析题本质上是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需要练习对于材料宏观把握和发挥自己的分析能力。三是思考问题的深度。历史事件往往有其诱导性,学生需要在材料中发现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发展趋势。另外,学生需要注意考试中的时间分配情况。历史考试中有许多解析题,学生如果分配不当,反而容易拖慢时间,影响其它题目的答题效果。 学生应该如何练习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呢?首先,学生需要加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和了解,包括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影响历史事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其次,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历史材料,并适当注重历史材料的积累,这样才能做到材料的深入分析。同时,考生还要注重学习历史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在解析题中跳出常规固有思维方式,得到更好的分析和解答。最后,考生还要先进行模拟练习。在练习中,不妨试着思考回顾历史,探讨历史中隐藏的规律和因果关系,开拓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总之,历史解析题是历史考试中的重点,也是所有课程中训练思维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加强练习,提高解析能力,考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训练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训练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训练试题及参考答案 1、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意思是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鸦片的输入有什么严重危害?答:严重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 (2)道光帝为什么接受林则徐的主张?做出了什么决定?答: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林则徐是怎样领导禁烟运动的?答: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 2、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 请回答:(1)当时中国禁烟运动最突出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人是谁?答:虎门销烟;领导人是林则徐。 (2)马士认为,中国禁烟运动加剧了危机,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答:不正确。中国的禁烟运动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不是禁烟引起的,它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侵略掠夺中国的必然结果。

3、“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元)割地(香港),对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州、上海五口通商,它规定了进出口货物税须同英方”秉公议定则例把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初步破坏。 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是中国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答:《南京条约》。 (2)通过鸦片战争和这个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答: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这里的开放通商口岸和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沿海城市有何本质区别?答:《南京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是在中国落后挨打、丧失主权情况下被迫签订,损害中国利益,今天对外开放沿海城市是在国家充分行使主权下主动进行,是为发展对外贸易和友好交往,从而增强国家实力,性质和结果完全不同。 4、“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机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请回答(1)该段引文的作者是谁?出自何书?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作者是魏源;出自《海国图志》;是一部详尽介绍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 (2)中心思想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答: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3)师夷长技的具体做法有哪些?答:设立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增设水师科,改革考试制度。 (4)上述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什么社会思潮?答: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开始面向世界,要求改变现状和学习外国。 5、材料一:至恭亲王奕诉等请购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稔(剿灭农民起义)可以勤远略。

2021届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含答案】

2021届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 局的发展趋势【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20分,每小题2分,共有10小题) 1.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以此为依据,美国政府拒绝为部分面临饥荒的印第安人部族提供救济。根据时间信息“1947—1948年”可知,当时美苏两极格局的斗争态势影响到美国政府的对内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政权结构,A项错误;美国执政者依然奉行资本主义的治国情神,并未改变和重塑,C 项错误;材料中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援助,并未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D项错误。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错在“苏俄”;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故排除B项;C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 3.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解析】煤钢联营建立于1951年,西欧六国把煤、钢等战略物资捆绑在一起,这符合马歇尔计划“欧洲一部分国家联合”的意图,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实施时,西欧是受制于美国的,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欧洲就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排除C;美苏冷战是德国分裂的根源,排除D。 4.(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说明不是为了争取国内黑人选民

2021高考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社会热点专项练(五)含解析

社会热点专项练(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孔子在政治上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讲学和执礼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如《论语》所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反映出,孔子() A.以讲学践行政治理想B.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 C.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D.排斥社会的主流思想 解析:依据材料“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知,孔子强调周天子权威,强调的是维护礼制,由材料“在讲学和执礼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可以看出孔子维护周礼,以周制为正统,整个材料共同反映了孔子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故B项正确。 答案:B 2.[2020·山东淄博摸底]下图是宋代的一幅墓葬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与汉唐时期墓葬壁画突出表现墓主身份地位的盛大场面不同,宋代墓葬壁画以表现家庭日常生活场景为主。这说明宋代() A.中原地区经济衰退 B.封建等级观念的逐渐削弱 C.男女家庭地位平等 D.追求和睦的理想家庭模式 解析:根据材料“与汉唐时期……的盛大场面不同,宋代墓

葬壁画以表现家庭日常生活场景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并迅速发展,其强调伦理纲常,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和睦、日常生活和顺成为理想的家庭模式,故选D项。材料无法反映中原地区的经济状况,排除A项;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强调三纲五常,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男女的家庭地位并不平等,故排除B、C两项。 答案:D 3.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 A.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B.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C.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D.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解析:根据题干“详考其得失”“民土风俗”“元元本本”“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可以看出潘耒认为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是求实的批判精神,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稷下学宫是齐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齐国君主对稷下学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许多著名学者被封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他们可以“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这表明稷下学宫() A.促成了学术百家争鸣局面 B.适应了诸侯变法需要 C.实现了诸子百家平等共存 D.兼具教育和政治功能 解析:根据材料“高等学府……许多著名学者被封为‘上大夫’……他们可以‘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可知,稷下学宫既有教育功能,又有政治功能,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变法改革,故B项错误;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C项错误。

历史高考热点真题答案及解析

历史高考热点真题答案及解析 对于历史爱好者和高中生而言,历史高考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历史高考涵盖的知识广泛而深奥,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事件、人 物和理论。在备考过程中,高考热点真题的解析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本文从历年历史高考真题中选择了几个热点问题,对其答案进行 解析,希望能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些参考。 1. 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其中的热点问题尤为重要。以2019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为例,有一道题目是关于维新运动的问题。题目要求分析维新运动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个问题是对学生对维新 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察。正确的答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维新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新起点。维新运动的发生打 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变革的机遇。维新运动中兴 爱国团体的崛起,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其次,维新运动的推进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维新派提 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学子投身其中。许多维新派的活动家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驱者,推动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最后,维新运动使中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维新派 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革命,进一步 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新篇章。 2. 世界历史热点问题

除了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的热点问题也是需要学生重点关注的 内容。例如,2018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中有一道题目是关于美国独立 战争的问题。题目要求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正确的 答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美国独立战争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这种民 主制度不仅在美国国内得到了巩固,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催生了一系列的民主运动和革命,从而推动了北美洲、南美洲 和欧洲等地的民主发展。 其次,美国独立战争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格局。英国在美国独立战 争中的失败使得其丧失了对美洲殖民地的控制权,使得欧洲列强之间 的平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为后来的殖民地解放斗争提供了 借鉴和支持。 最后,美国独立战争展示了人民力量的强大。美国殖民地人民在 抵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量,这种力量的展示 激励了其他民族追求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高考热点真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热点问题 往往与社会变革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 当注重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历史意义的理解,加强对历史事 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分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推论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历史高考热点问题,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版

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版 高考是许多中国学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历史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科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历史,本文将提供一些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解析和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历年高考的历史选择题: 题目:以下关于秦朝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I. 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混乱局面。 II. 秦始皇负责了修建万里长城的工程。 III.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皇帝。 在这道题目中,答案是I、III。分析一下每个选项为什么是对还是错。 I选项中的秦朝统一六国确实结束了战国混乱局面。战国时期,无数诸侯割据,争夺中央政权,百姓苦不堪言。而秦朝通过一系列的胜利,统一了六国。 II选项中的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工程是错误的。万里长城的主要修建工程是在战国末年和西汉初年进行的,而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并没有修建万里长城,所以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III选项中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皇帝是正确的。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留下了许多文字记载,比

如《始皇本纪》等。所以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解答历史选择题需要注意细节,同时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记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历年高考的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 "争权夺利"的动机可能是构成东周封建制度的一部分。 各个封建诸侯朝廷官吏,为了互相竞争和各自谋求更多权利和利益, 不惜暗中勾结,排除异己,包括杀害国君。" 问题:请分析这段材料对于东周封建制度的影响。 在这道题目中,我们需要分析材料中提到的关键词,比如"争权 夺利"、"封建诸侯"、"朝廷官吏"等。结合我们对东周封建制度的了解,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争权夺利"是东周封建制度的一部分。封建时期,各个封 建诸侯国之间受到各种利益诱惑,不断争夺更多的权力和财富。这种" 争权夺利"的现象成为东周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争权夺利"导致了朝廷官吏之间的勾结和排斥异己。为了 争取更多权力和利益,朝廷官吏之间常常进行勾结,排除异己,甚至 包括杀害国君。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东周封建制度的稳定性和国家的 统治。 总之,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争权夺利"是东周封建 制度的一部分,同时也导致了朝廷官吏之间的勾结和国君被杀害等问题。 通过以上的例题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历史题目的考察内容

【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专题01 特点题 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把握历史事物的特点,是历史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历史洞察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其设问一般含以下词语:主要特点、基本特点。可以考察人物特点、历史事件特点、历史文物特点等,分值一般为4分或者6分。 (2022 湖北高考真题) 例1 .【古代农书与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

——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 特点题要从以下几个要素出发,分别是:时间、空间、性质、数据、种类、内容、目的、举措、变化、主导者、参与者、地位、原因以及影响等。根据“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可以从种类的角度得出种类多,可以从数据的角度得出数量众多,可以从地位的角度得出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根据先秦时就有总结农业技术经验的农书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得出源远流长。根据“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得出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根据“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可以从变化的角度得出内容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根据“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可以从变化的角度得出增加了西方农业科技成就。 因此答案为:源远流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加了西方农业科技成就。 例1.【2023·全国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对分配制度明确指出,“人民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男女同工同酬”。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这几年城市改革的试验充分表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对于过高收入进行了政策性调节,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

高考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p 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综合材料一、材料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9分)

2.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8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8分) 3.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丁路德说: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

高考历史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 第8练 唯物史观 含解析

第8练唯物史观 限时:40分钟总分:77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答案A君父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着特殊地位,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皇帝与官吏之间是君臣关系,而非宗法关系,故D项错误。 2.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缓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C.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答案C题目解释了“留养”之条,说明统治者非常重视伦理纲常,而不是尊重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存天理,灭人欲”,故B项错误;统治者重视纲常伦理是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题目强调的是封建社会的法律条文,不是法律程序,故D项错误。 3.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 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题中现象出现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而铁犁牛耕的推广正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 4.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批准公司成立……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C.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D.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答案A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形成,故A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企业的设立”,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为工厂制,但材料只涉及“企业的设立”,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真题专项训练1.全国卷材料分析题(原卷版)

2021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 全国卷材料分析题 【高考真题】 1.(2020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 2.(2020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浸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2021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4 编写对话场景类材料题(解析版)

题型04 编写对话场景类材料题 【题型特点】 编写对话场景类材料题是近几年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类题型,主要考察方式是给学生一段材料,且多是个人叙述,要求考生编写对话场景并贴合主题。这实际上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历史脉络的把握,能否透过材料中的暗示抓住对话的主题,这是关键。本专题借由多道试题加强考生对编写对话场景的训练。【答题技巧】 1.基础知识要牢固。 2.抓住材料中的主要时间点与时间线。 3.创建对话主体,明确主题,并围绕知识点展开对话。 【限时测试】建议用时30分钟 1.(2020·山东高考真题)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 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答案】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7)中国现代史(含答案)

(7)中国现代史 1.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据上表推知,当时()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2.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3.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4.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6.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阐释、合理解释、理解类 题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阐释、合理解释、 理解类题型练习题汇编 【真题演练】 1.(2021·河北高考·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河北省部分文物单位分布示意图。 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从上图中任选一处文物单位,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条与该文物单位所蕴含历史信息密切相关的重要史实,并加以阐释。(要求:①写出所选文物单位和与其对应的史实;②阐释须包含所举史实的历史依据以及对该史实的评价;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2021·北京高考·19)(9分)“自写真” 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

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9分) 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2021·山东高考·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图5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图5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13分)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8) Word版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8) 1、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 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 2、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3、1932年,英国在渥太华召开英联邦和殖民地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其主要内容是:运往自治领、殖民地的英国工业品要相应地受到优待;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其目的是( ) A.利用宗主国优势摆脱经济危机 B.压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C.为实现霸权主义奠定经济基础 D.解决国际间经济贸易摩擦 4、对数据的解读要有趋势思维,下面是美国1929—1940年的某项经济数据变化图。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数据是( ) A.通货膨胀率 B.股市指数增长率 C.失业率 D.政府财政赤字率 5、罗斯福新政期间出台的一个法案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该法案是( ) A.《农业调整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全国劳工关系法》 D.《公平劳动标准法》 6、民生问题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议题,中共十九大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借鉴( ) A.西汉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B.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C.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的分配方案 D.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 7、有学者这样评价罗斯福新政:“尽管私人企业仍是美国经济制度的主要支柱,国有企业却在不断增加,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就是最好的例子,意义更为重大的也许就是: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提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政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制度 B.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热点主题训练(三)关注民生和谐社会的永恒话题(含解析)

热点主题训练(三) 关注民生——和谐社会的永恒话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传统的社日活动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2.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观点() A.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B.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 C.体现鲜明的民本思想D.强调了宗法血缘关系 3.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 4.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曰高增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 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 5.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A.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6.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于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7.中国共产党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是() A.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民个体私有制

2021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专题练习:热点07 城市化.doc

热点07城市化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所示为反映近代德国城市化进程的“1871—1910年德国城乡人口变化对比表”。造成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历史原因有 ①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①电力逐渐应用于城市公用事业 ①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普及 ①农业的技术变革减少了农业所需人口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2.人口的迁移往往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问题息息相关。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量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格局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人口急剧膨胀 B.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出台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旧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 3.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A.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B.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C.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4.如表为1930年代中期河南省部分城镇地价一览表(单位:元/亩),由此推知,这一

A.商业中心成为城市核心 B.城市绝对人口数量庞大 C.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开封 D.依然为典型的传统城市 5.下表是不同史书有关古代城市管理的记述。这表明,我国古代已经 A.加大城市司法监管力度B.关注城市市场环境建设 C.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D.正视城市人口素质问题 6.如图是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据如图可知 A.交通因素影响都城布局B.经济水平决定都城位置 C.古代都城均是水运枢纽D.开封成为古代政治中心 7.《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一、材料分析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 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 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 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 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 系的根本区别。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地缘政治思想”,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美国要用外交和军事上的努力来使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