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五四新文化发生的原因和对后来的影响

了解五四新文化发生的原因和对后来的影响
了解五四新文化发生的原因和对后来的影响

了解五四新文化发生的原因和对后来的影响

——文学院综合实践周选题报告

中文152陈溪贺子晨林思雯

摘要:明确对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以及作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由此进一步探索与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的五四运动的起因,影响以及实质。基于对以上信息的概述与思考,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基于青年的诉求,留下最重要的影响是青年发声的先驱典范”的结论。

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

二.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一)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文化的反思

三.对五四运动的了解

(一)五四运动的起因

(二)五四运动的实质—知识分子的表达

(三)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文化的反思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青年的诉求

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

现今学术界常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来作为上个世纪十年代后期和二十年代前期中国的

思想解放运动和爱国主义运动,事实上,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者互有关联,相互影响。1915年9月,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改版为《新青年》,这一事件掀起了一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称之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1919年5月4日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而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从广义上来说,则是指1919年5月4日北京爱国运动之后扩展到全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迅猛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1915),五四运动(1919)和以后CCP建党(1921)建军(1927)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线索,是不能割裂来看待的。因此,要讨论五四运动,就必须先谈论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为了更加容易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我们从它开启的标识入手思考——《新青年》。陈独秀开办《新青年》,这自然不是陈独秀一时兴起。作为近代中国的早期留学生,除了胡适留学美国以外,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都在近代中国早期留学日本,他们在留学日美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国人在制度,经济,思想和军事上的不足,在了解了西方启蒙运动这段历史后认为欲要救国必先改变国人之思想,由此产生出了如陈独秀李大钊等思想先驱者。也就是说,清末民初的留学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领导者,为新文化运动建立起了一批坚实的领导阶层。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国自信逐渐衰落,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优势。为了挽救这一局面,国人开始踏上了西学东渐的道路。以进化论为主的自然科学,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势,以君主立宪为典型的政治制度,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逐渐进入中国,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人们开始摒弃一成不变的儒学思想,崇尚自然科学,寻求真理,在中西结合的不断探索中谋求自身的富强发展,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下了有利的基础。

除了国外西方文化的流入,中国变革也是至关重要的。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新文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一个言论、思想都相对自由的空间,近代中国人在这种环境下可以畅谈新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在这种环境下,新文化的开始为民国扫清了守旧的封建复古思想,而民国建立也为新文化发展提供的一个有力的政治条件。

当然,新文化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领导者正确带领,还需要广大同胞认同和接受,而科举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建立正是为一批新知识阶层逐渐接受新文化启蒙思想提供了前提。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建立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新的知识阶层不断兴起,他们更能接受新的来自于西方的启蒙思想,他们对近代中国国情有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认识,正是这样一批广大的新知识阶层形成了新文化的受众群体。

(二)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在近代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后世评说也好坏参半。

正面来说,新文化对近代中国可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大方面来讲,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启蒙运动,新奇了一场解放中国思想的潮流,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谋求发展打通了思想上的屏障,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上的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思想条件。就小处说,新文化所提出的民主科学思想与传统封建主义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在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思想的同时,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以封建主义思想为代表的封建势力遭到了彻底的冲击和批判,自然科学思想被弘扬,国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和解放。

同时,新文化为后期的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思想准备,也为中国人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拯救国家变革社会义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在文化发展上,白话文的提倡和普及为现当代文化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最有力的载体。

当然,新文化运动同样存在着他的局限性。在文化上,新文化过度强调了西方科学的重要性,完全否认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古典文学,这种一边倒的状况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其次,新文化运动只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并没有普吉岛人民群众当中,也没有提出正式的反帝国主义目标,这导致新文化的思想浪潮只传播和影响到有限范围的人群当中。而这些,都是新文化运动造成的局限性。

(三)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文化的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表面上看不过是提倡白话文,如果仅仅这般,和以前韩愈的古文运动就没有了根本分别,新文化运动的要害,甚至也不在德先生和赛先生身上,新文化运动的几位先生都是人中龙凤,但是凭借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让这民主和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即使是这些先生,有些恐怕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观念复杂的哲学内涵。新文化运动最大的作用,是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引导,让他们开始反思自己一直接纳的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的价值观。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不在于“立”,而在于“破”,实践固然已经证明,中国走老路是行不通的,但是,儒家的价值观仍然在国民心中占统治地位,即使是青年学生,虽然隐约怀疑儒家的价值观,但是也难以公开质疑,同时也没有一套价值体系来取代它。直到陈独秀等先生发起新文化运动,他们系统地用各种形式质疑或者批判传统的儒家价值体系,最有名的莫过于鲁迅先生,他的“吃人说”质疑“仁义道德”,他用“阿Q”“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拷问国民性;钱玄同先生以”疑古玄同“闻名,疑古从根子上质疑儒家“复古”的可能性;胡适之先生“文学改良”,是从形式而内容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到,从维新运动到此时,时间不过20年,实际上并不长久,但是已经从康有为借孔子之名的窠臼里挣脱出来了。新文化运动,这种质疑传统质疑当局(当局可是主张尊儒的北洋政府,何况新文化运动的带头人一贯反北洋政府)的观念,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使中国的知识阶层开始认同。

三.对五四运动的了解

(一)五四运动的起因

而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因此两者能够兴起的原因及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但同时我们需要清楚认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性质、内容、历史作用乃至形式不同的运动。于思想文化方面,1971年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由此号召五四运动的发生,五四运动是在社会主义的号召下,是在列宁的号召下发生的。而在群众基础方面,两者也是不同的。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出现了一个日益壮大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阶级和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阵营。由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过俄国革命熏陶,具有初步共产思想的知识分子。

(二)五四运动的实质—知识分子的表达

五四运动的实质是一群迷茫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表达,他们其实并不很在意表达什么,关键在于,要发泄出来。青年人是这个世界最不稳定的群体,借用心理学的说法,就是力比多分泌最为旺盛的时期,而所有的文化中,在中国,知识分子对此的压抑最为严重,所以为了发

泄这种被压抑的、过剩的力比多,必须给青年一个“出口”,让青年以各种方式把力比多转化成对权力、对社会资源、对女人、对学术、对思想、对所有可以找到的表达和发泄的途径的痴迷。而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那个点上,中国这群欲望严重压抑的“年轻知识分子”,在上升渠道堵塞,找不到掌握社会资源的途径的时候,向那些掌握社会资源和上升渠道的“老人”,表达其“先进思想”,争夺“话语权”,发泄“力比多”的一个方式。

(三)五四运动的影响—民族思想的共识

五四运动是不是有“民粹”或者“暴民政治”的成分,必须要表示,那是存在的。五四是因为民族主义思想而发轫的,秦晖先生指出,新文化运动越发展,民族主义的救亡思想逐渐压倒了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这也不难理解,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正是民族主义狂飙猛进之时,何况这还是世界范围内的思潮,何况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哲学内涵之丰富,也不是一时能够理解,既没有感情基础,传统上又没有文化基因,再加上本身又精微复杂,启蒙思想原本就只适合和平时期慢慢讨论,一时之间肯定没有民族主义思想吸引力强。既然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成分,那么五四带有民粹色彩也是不足为奇了,而五四的暴力色彩,是存在的,而且是令人遗憾的,五四有些学生领袖行为令人不齿,这也毋庸讳言。

但是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第一,群体事件的产生暴力冲突,非常平凡,甚至说,不产生暴力冲突反而很奇怪。当年巴黎市区多次筑起街垒,几乎可成一景,比起这种级别的冲突,五四并不算突出;第二,并不能因此否定五四的进步意义。五四运动的爆发,体现了中国知识阶层民族主义的爆发,更是知识阶层自觉意识的体现,他们对于国家这个概念的认同,已经彻底脱离了前现代观念,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民族国家”观念了——这个观念的形成,即使再从宽,也不过30年。经济学上有一个观念叫做“common knowledge”,意思是,仅仅是个体普遍认同某个观念是没有用的,还必须让这些个体普遍意识到,群体中的所有个体分享着这样的观念,这样,博弈才能形成——用群体而言,这个群体才可能有效地组织起来,否则,沟通的成本将是很大的。因此,五四是一个大广播,告诉全国的知识阶级,我们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批判,我们新文化运动的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想,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民族主义只是热情,它能团结人,却不能指导实践,这原本是启蒙思想的任务,但是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知识阶层的使命感让他们觉得应该肩负起为国民指路的责任,从而知识阶级开始更自觉地寻找救国的药方,尤其是更具体的,更可操作的药方,解决“国家该往何处去”的元问题。

这时苏俄刚刚兴起,马克思主义方兴未艾,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李大钊等人开始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事实上,纳粹的主张在国内也不是没有市场,蒋介石就曾经对法西斯表达过认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中国传统上的思想有很多共通的价值观念,对平民的普遍关怀更是让这些热情和良心爆棚的年轻人深深共鸣。

如果把五四简单的归结为“暴民运动”,这是非常粗暴的做法,五四有很多问题,我们必须承

认,但是它对中国的近代史的意义,是无可争议的里程碑,如果我们以“暴民”来定性五四,恐怕是对不起为了中国付出了热情,智慧,鲜血和生命的先辈的。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青年的诉求

总结而言,基于以上资料的概述与思考,我们对这场运动的认知归结于一个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青年的诉求是什么?这种诉求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毫无疑问“青年”是五四运动中的主体参与者。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皆为留学美日的青年志士,而五四运动首先发生在北京,以北京大学的学生为主力,后来才慢慢拓展到全国,当时在北京的学生参加者,年龄都是二十岁出头,以《北京大学学生宣言》作者罗家伦为例,1919年正值二十二岁。

这是个意味深长的年纪,在中国传统帝制社会,这个年纪的人在干什么呢?清代的时候,大概有几个情况。最普遍的当然是务农,农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根本,所以在历史上“士农工商”把农放在工商之前,而务农者,以其编户与土地紧密的绑在一起,二十岁的“青年”其实已经不小,正常的孩子恐怕都会打酱油了。工与农类似,另一个类似的还有兵,这些很大程度上算是世袭之职业的,都早早的被限制于土地上,十六岁左右的年纪基本上就已经结婚,也已经算作成人,在古代的户籍制度上会记上“成丁”,一辈子就基本看到头了。商略有不同,但也并非差很多。而社会地位最高的“士绅”这个阶层,是这时候唯一没有能一眼看到头的,在“青年”的年纪,这些“士绅”,以读书、教化、科举为业的“知识分子”,大多都还在读书,虽然不乏其中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者,年纪轻轻就科举中的,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古代士绅在二十二岁的时候能有“贡生”之身份,有参加科举之资格就不错了,困顿于“童生”至三四十岁者也不是没有。这些年轻的未来虽不明确,但是道路却是明显的,他们读书,读得最好的,进士及第,高的登台阁,最差也任郡县,多年考试不中的,也会有其他筛选的机会,在附近任学官,或者其他低级官职,最差的也是教化乡里,或者干脆做私塾。

然后,我们把目光着眼于五四运动时,同样的一批人。如果要相比的话,五四运动中,就学于大学的学生,可以算是传统社会中年轻的“士绅”阶层的一个进阶,他们可以算是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雏形。

若以此两个群体做稍微比较,我们就可以找到五四运动时,“青年”们的诉求。五四的“青年”,与传统的年轻“士绅”相比,多的是什么?多的是近代化后从西方传入的知识,思想,各种政

治主张,科学技术。这是完全多出来的,而且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先辈,也就是当时真正掌握着社会资源、权力,控制着整个社会体制的人,不具备这些知识。这些“青年”有理由相信,自己在知识上,在思想上,比那些人更加“先进”。那他们少得是什么?少的是话语权或者上升渠道,话语权是诉求,但最重要的是上升渠道,具体说来去掌握社会资源的范例。传统社会中的年轻“士绅”,其所掌握的知识,都是从其“父辈”,“先辈”那里传下来的,而且有非常明确的上升路径,这路径是其先辈已经多次实践,绝对可行,而所谓的话语权,在传统社会中就是一个对儒家思想的解释权,年轻“士绅”都从小已经明白,只要他们沿着上升渠道一直爬上去,总有一天会掌握这个解释权。五四运动前,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体制崩溃的第一波影响发展到全社会的时间,而新的体制却没有构建完成。五四中那些学生,即使在传统社会中也不可能回去从事“农或者工”这两个职业,他们空有社会上最有知识,最有思想,最“先进”的身份,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途径去表达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渠道去用这些知识换取社会资源的控制权,甚至,只能看着那些“落后的管理者”们,社会资源的实际掌握者们,用“过时的”思想把事情“搞砸”。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究其根本就在于青年的诉求,“青年”的诉求是什么。首先是“话语权”,争夺的是话语权,而并非是话语,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再正常不过了,人们争夺的永远都是“话语权”,而并非改变“话语”。看这1000年来中国传统社会“话语权”的争夺,夺到手的人从来不急着去改变“话语”,从来不急着去推翻原有的模式,而是只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原有模式中让自己站在有利的,有解释权的位置上。其次是“上升渠道”,能够掌握社会资源的途径,无论是从文,从政,还是从军,五四青年们需要一个范例,需要社会体制的改变,需要社会体制为青年们留出足够的位置,并由明确的到达这个位置的途径。

作为建设者,有思想,有能力,有热情的青年对社会现实的新需求是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动力,这不仅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本因,也是任何一次社会变革的本因。而这种诉求所产生的影响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从某种说法上,我们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诚然,这些说法固然没有错,但从我们的角度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留下的最重要的影响是青年发声的先驱典范。“少年强则中国强”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今日中国留下的最宝贵的历史记忆。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从历史的表象看,五四运动无疑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此,认为五四运动仅仅是为了救亡的爱国主义运动或者仅仅是诉诸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都难以涵盖历史本身。 当然,说五四运动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并不意味着这两重意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对等的地位,更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历史的主题.从文化系统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条件看,五四运动的主题是救亡,启蒙是服务和服从于救亡的。因此,在五四研究中较有影响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说虽然全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两重意义,但把二者并列对等起来是不甚妥当的。 本文认为,可以把五四运动的历史主题与现代意义区分开来处理,这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避免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方面,当今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启蒙意义(科学与民主)提到突出位置是不奇怪的。现代化需要现代性的价值系统,这种需要相应地要求强调历史事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一面。看不到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甚至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进步作用,抹煞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地位,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现代化进程发生曲折而导致的某种回流心态在学术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的主题就是启蒙,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混同于历史意义,这是用对历史的期待代替对历史的描述。这种历史论证也是不科学的,且不利于五四运动现代意义的张扬。 (一) 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可以从小文化和大文化系统两个方面去进行。所谓小文化,是指大文化系统中的意识形态系统,主要由思想、信仰和知识构成,包括神话、神学、传统、文字、哲学、科学等在内,其外在形式是清晰的言语或某种符号形式。所谓大文化,是指人在适应外部环境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系统、社会学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在内。从小文化的角度看,五四运动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其历史作用也主要是启蒙。不过,虽然着眼点都是放在启蒙方面,研究者们却较少从系统的角度,把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和白先生(白话文)放在同一横断面上进行整体性研究,因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明显的成功和确定不移的果实是白话文的胜利’,①,有的则认为“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功绩”是“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提出了公开的挑战”,力图建立“新的价值世界”②。笔者在《从文化系统论看五四运动的成果》)(见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近代史小班讨论课 一、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二、意义 五四运动: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中国新文化运动: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二者联系 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是“古典的现代性”道路,与“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革命激进主义的现代性道路是有本质区别的。 联系:1、两个运动经历的时间有重合部分:1919年5月4日后; 2、两个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出路; 3、两个运动的部分核心人物或者参与人相同: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领导者和推动者;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_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的标志、领袖人物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革命的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和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和以往革命运动,认识其伟大意义,培养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判断其性质,培养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考点: (1) (2) ②马克思主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分析法 课前准备:课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计划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点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前期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前期内容: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①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②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3)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5221252 文琪凯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期,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势冲击着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中国,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中国的希望。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如今,中国比已往强大了,弘扬传统是应该的,在国外,办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字、中国文化,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国内,让少年儿童熟悉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应该的,但不能走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面,疯狂读经,守旧维统。否则,就有可能绕回去,抱住旧的文化不放,在思想上留着长辫子,拒绝接受新思想,影响我们现代化、国际化的改革步伐。

论五四新文化对儒学的态度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 的态度 欧阳军喜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研究中,“五四”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 之一。70多年来,有关“五四”的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人们从不 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断解说着“五四”的不同历史意义。这一方 面是因为“五四”已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另一方面是因为“五 四”以后的中国历史,直接间接地都与“五四”有关,现代中国的许 多问题也都导源于“五四”运动,因此对“五四”的探讨便显得非常 重要而且意义非凡了。 然而“五四”又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有时候人们把它 抬得很高,有时候人们又把它贬得很低。即以最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学 术界而论,八十年代,“西学”在中国受到重视,“五四”也随之受 宠;九十年代,“国学”盛行,加上一些西方学理的输入,“五四” 连同科学、理性又都一再受到质疑。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人们或 褒或贬,皆基于这样一种预设:即“五四”是一次激进的反传统运动。 因此,梳理“五四”与传统的关系便成了认识“五四”、了解“五四” 的关键。 本文将主要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1]对儒学的态度。一 提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就会想到“打倒孔家店”[2],而“打 倒孔家店”通常又被理解为“打倒传统”或“打倒儒学”。于是“五 四反儒学”的观念一直支配着学术界并成为“五四”研究中的主流话 语。其实,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看作一次反儒学运动,在某种 意义上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或“误读”。这种误解是“五四”运动以 后70多年来人们在研究、纪念和回忆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这种观 念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者常常犯“以今

例古”的错误,即是以现今观念套到古人身上去。现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实际上是人生存在的一种方式,任何解释都牵涉到人先存的历史文化、先存的语言观念、先存的前提和假设。离开特定的语境,我们就无法理解其真实的含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也是如此。离开“五四”前中国社会政治状况,“五四”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及其思想背景,现实的政治生活和个人体验,我们就无从理解他们对儒学的真实态度。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政治革新无望,复古思潮猖獗,而儒学又渐渐失去生命力的情况下兴起的。“五四”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仍试图用一种新方法来解释日渐失去活力的儒学,并通过“中西融会”的方式,充分吸收西方文明,从而给传统儒学注入新鲜的因素,以图缓解儒学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紧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及其采取的叙事方式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反对的还是制度化、物质化的儒学,即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下面申而论之。 二新文化派“反儒”言论的分析 要弄清楚新文化派对儒学的真实态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们的言论作具体的分析,看看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其真实的含义是什么,他们要否定的是什么,以及要否定到什么程度。任何“文本”的真实含义并不就是它“看上去”直接向我们所说的。相反,它的意义必须通过对它所以产生的历史情景或生活环境的严格准确的重建才能被发现。《新青年》同仁的“反儒”言论很多,而且态度非常激烈,如果孤立地看,很容易造成误解。只有把相关的言论综合起来,放到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考察,才能弄清其真实的含义。总的说来,《新青年》的“反儒”言论有四大特征。 第一,新文化派在批评中所说的“儒学”或“孔子之道”、“孔道”、“孔教”、“儒教”等实际上指的就是礼教。儒学与礼教有联系又有区别,礼教以儒学三纲说为基础,强调忠、孝,其特点是人身依附,属形而下之儒学。从文化理论来看,任何文化现象都可以概约地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次。儒家在中国的影响实包括三个层次而无遗,但其影响最深最远的,实在法律制度公私生活方面。[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儒”言论,重点放在破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必要条件。从当时那些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力量中体会深刻。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更迫切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各样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1919年5月5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而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在

那时,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并且产生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并且确定了每年的五月四号是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最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初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 《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势冲击着封建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 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中国,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中国的希望。 参考资料: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 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初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 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 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 《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 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 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 势冲击着封建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 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

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 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目录 前言 (1) 一、新文化运动 (1) (一) 历史背景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 二、五四运动 (2)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常被大众称为“德先生”、“赛先生”。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1)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王元化 重新认识“五四” 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课题, 既有历史意义, 也有现实意义。我主张用一种更冷静 、 更多层面的方式来重新 认识“五四” , 这构成了我近年所作理论反思的一部分。 一、首先要打破既定观念 我们头脑中有很多既定观念, 日积月累成为习惯力量。再 估价就是重新认识这些既定观念, 重新清理这些东西。对“ 五四” 的再认识、再估价亦应如此。 !? 、 !# 世纪的启蒙先驱者, 将任何问题, 不管是宗教的、自 然的、道德的, 都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重新估价那些已被接受的既定观念, 那就根本谈不到启蒙。今天不是简 单地完全按着“ 五四” 的道路走。“ 五四” 未完成的任务应当继承, 但是“五四” 思想需要深化, 而不是重复 , 这就是我对“ 五四” 主张再认识的原因。 启蒙也是中国的历史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任务。五四思潮遗 留下来的不都是好的, 有的是谬误, 有的是真理中夹杂着谬误, 还有的是走了样变了形的真理在起影响, 我们应该把它清理出 来。 接受外来思想影响, 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被认为是“ 五四” 最 为突出的思潮和文化特征之一。外来思想如果不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结合起来, 就很难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这可以 举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例。最初传播佛法是依附道术, 采取以 外书比附内典的办法, 用和佛经比较接近的老庄术语来翻译佛 经的专门名词, 这就是所谓的“格义” 。到了道安时期, 认为“ 格义” 于理多违, 遂废止“格义”不用, 而采取直译和音译, 使佛经得以更准确地保持它的原来面目。这种求信求真的办法至玄奖时期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 玄类译出的佛 典如法相唯识都是佛书中的精华, 可是并未传播开来, 广为流传的却是经过中国化了的佛典, 直到宋代佛学才被中国文化所吸收。一种外来文化为本土文化所融化, 往往是要经过漫长曲折 过程的, 这里面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佛学传人是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 而五四时期介绍西方近代文 化思潮是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前者历时千年

五四新文化的性质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的性质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大范围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这场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场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精神成为中国近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通过浅析五四新文化的性质来谈谈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关键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性质中国社会影响 五四运动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北京、上海、济南、武汉、长沙、广州、南京、杭州、开封等地的学生纷纷举行罢课游行。后来运动逐渐开始扩大,上海工人、学生、商人同时罢工,罢课,罢市。最后“三罢”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22个省的150多个城市,中国工人阶级以崭新的战斗姿态、英勇顽强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显示出自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伍和领导力量。总的来说,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则是以1915年《新青年》创刊为开始的标志,比五四运动早四年。除时间上的差异外,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迅猛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的性质及意义: 1,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2,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1914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历史意义: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族、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 如绝对化的批判中国文化,片面地推崇西方文化。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许多领导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待问题过于片面,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6、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了解五四新文化发生的原因和对后来的影响

了解五四新文化发生的原因和对后来的影响 ——文学院综合实践周选题报告 中文152陈溪贺子晨林思雯 摘要:明确对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以及作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由此进一步探索与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的五四运动的起因,影响以及实质。基于对以上信息的概述与思考,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基于青年的诉求,留下最重要的影响是青年发声的先驱典范”的结论。 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 二.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一)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文化的反思 三.对五四运动的了解 (一)五四运动的起因 (二)五四运动的实质—知识分子的表达 (三)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文化的反思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青年的诉求

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 现今学术界常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来作为上个世纪十年代后期和二十年代前期中国的 思想解放运动和爱国主义运动,事实上,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者互有关联,相互影响。1915年9月,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改版为《新青年》,这一事件掀起了一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称之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1919年5月4日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而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从广义上来说,则是指1919年5月4日北京爱国运动之后扩展到全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迅猛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1915),五四运动(1919)和以后CCP建党(1921)建军(1927)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线索,是不能割裂来看待的。因此,要讨论五四运动,就必须先谈论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为了更加容易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我们从它开启的标识入手思考——《新青年》。陈独秀开办《新青年》,这自然不是陈独秀一时兴起。作为近代中国的早期留学生,除了胡适留学美国以外,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都在近代中国早期留学日本,他们在留学日美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国人在制度,经济,思想和军事上的不足,在了解了西方启蒙运动这段历史后认为欲要救国必先改变国人之思想,由此产生出了如陈独秀李大钊等思想先驱者。也就是说,清末民初的留学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领导者,为新文化运动建立起了一批坚实的领导阶层。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国自信逐渐衰落,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优势。为了挽救这一局面,国人开始踏上了西学东渐的道路。以进化论为主的自然科学,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势,以君主立宪为典型的政治制度,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逐渐进入中国,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人们开始摒弃一成不变的儒学思想,崇尚自然科学,寻求真理,在中西结合的不断探索中谋求自身的富强发展,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下了有利的基础。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doc

传承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是人民大众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权利进行的英勇斗争,它体现的是人民的觉醒。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们纪念五四就是为了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 “五四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产生于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革命时期。经历了八十九年的时代巨变,中国已经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五四精神有没有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潮流,有没有必要改写呢?中国海洋大学张晨老师:“为什么要改写呢?时代虽然在改变,但总是会有一些永恒的价值追求贯穿于整个历史。五四精神在我看来就是进步青年的基本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四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其实是对所有进步青年共有的价值体系的浓缩和概括。” 改写,是对优秀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坚守,是对永

恒价值的不懈追求。但无论是改写还是坚守,“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是“五四青年”留给我们的不朽精神财富。 “五四青年”慷慨激昂地呐喊着,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四个看似简单平常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他们像是四道古老的河床,承载着现代中国滚滚流淌的历史长河,每一个时代都是一次填充,每一次填充都留下深刻的印记。历史长河不会减速停留,五四精神的河床不会淤塞消亡,它会在每次冲刷中愈加深沉而厚重。“五四精神在每个时代都被赋予了当时的时代意义,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也吸引着无数代青年追求进步和真理,科学和民主。这四个简单的词汇包涵了太多的实践意义……”中国海洋大学张晨老师感慨道。爱国与进步,五四精神的基础和源泉。爱国已融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不竭地流淌。每一个中华儿女,在任何时候、任何历史条件、任何社会背景下,都不会忘记。而忘记进步,就意味着落后。民主与科学,五四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民主,是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的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和谐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生机和活力。科学,则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那在我们这个时代,五四精神又承载了什么呢?上海交通大学吴迪分析道:“爱国已由当时的反帝、反封建,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献身转变为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贡献力量;进步是思想与时俱进,摈弃腐朽、落后思想;民主建设重在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国事,提高参与政治的热情;对科学的发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说起鲁迅,最先想到的是他写的《狂人日记》,它以狂人的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达对以封建制度、礼教为主体的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抗,更是揭示了封建礼制“吃人”的本质。“从来如此,便对吗”是狂人对吃人这一行为的提问,也是鲁迅对中国封建传统礼制的提问,他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封建文化存在的意义,它还有继承下来的价值吗?在这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下,那些受封建礼制教育的国民却是腐朽愚昧的、麻木不仁的,对于国家的存亡好似不关他们的事,面对同胞被残害的场景,他们不会流露出半分同情。鲁迅尖锐地批判封建传统礼制是有理由的,与之有共同想法的陈独秀、胡适也同样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中去,在这场运动中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的理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仁义道德成为一种假象,覆盖在它下面的是“吃人”的本质,这在鲁迅看来是何其的悲哀。国民受封建专制毒害之深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的妄图遵孔复古就可以看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他希望国民能从那“吃人”的礼制枷锁中走出来。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鲁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支持者,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就有救国的一腔热血,于是他选择去学医以望学成之后上战场救死扶伤,可这一梦想被现实打破,在日求学期间亲眼看到身体健壮的国人麻木不仁,思想腐朽,精神颓败,这一目令他气愤,激起了他弃医从文的决心,想要以文艺运动来拯救国民。1907年夏,鲁迅酝酿了一场文艺运动,他和二弟联合许寿裳等人试图创办《新生》文艺杂志,但却因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成功。这并没有浇灭他的热情,后来他在《河南》刊物上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把中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直接衔接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阶段。 二、新文化运动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先导。 三、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统治,使这个绝对权威从神圣宝座上开始跌落下来。 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一代中国革命事业的杰出领袖。 五、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魏晓东:《试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甘肃理论学刊》1989年第3期。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同时是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同志说:“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制度的变化必须伴以思想上的革命,他们没有重视对于封建思想的批封,而且在他们介绍的西学中还夹杂有许多封建余毒。新文化运动比辛亥革命进了一步,它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认为在中国实行“立宪共和制”,必须以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批判封建主义的盲从、独断和迷信。在革命民主主义者看来,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革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这种认识在当时具有极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新文化运动从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反对封建主义老教条、老八股,其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中国近代前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提倡新文学方面,其成绩尤为显著。 总之,新文化运动批判老教条、老八股,提倡新文学、新伦理,主张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等等,都是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积极因素,这些为“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初步的思想准备。如果没有早期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那么也不会有“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不过,早期新文化运动也有局限性。它虽然要求对文化遗产重新估价,可是在具体地评价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和历史人物的时候,又带有形式主义的弱点,缺少对于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辩证精神(如否定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文学作品等),也还不能准确地区别封建文化中的陈腐传统和优良传统。当时的文化运动还只是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间进行,没有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相结合。这说明,早期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旧思想的批判还不够深入有为,这是一个远远没有完成的历史课题。 “五四”运动成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分不开。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又说: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张岂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