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第2课时

最新整理论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docx

最新整理论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 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文字,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得以从书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经历的事、未曾有过的知识和经验。而传达这些内容的书面文字,基本都是应用类文章。像实用器皿先于艺术品一样,最早 的文字记载,无论是一般的记事、占卜,还是规矩、铭文,都属于应用文范畴。 具体的应用文概念,许多研究论著多有诠释:“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可称之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1]这就是我们对起源早、使用广泛的应用文在今天的理解。应用文在今天,广泛地被使用于国家政务和一切公私事务中。虽然被看作是“艺文之末品”,可又确实是“政事之先务”、“经国之大业”。应用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人以清康熙年间的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的一段话说诗与文之区别:“又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喻“意为米,文为饭,诗为酒”说诗与文的作用,确实是既形象又有道理。意为米,

“文”乃米而为炊、炊而为饭,可果腹、养生、尽年,“为人事之正道”,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对应用文认识越来越深入,所以对应用文及应用文写作也给予了越来越充分的重视。这不但体现在应用文写作规律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上。 但至今人们对应用文写作审美规律的重视还是很不够的。出于“美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认识,人们一般都接受“应用文写作具有审美特征”这个观点。但仔细考虑,应用文写作到底美在哪里,认识则大不一样。多数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的美,只不过是表现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对应用文写作进行审美研究的人,也多在应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则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美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学艺术相比,对应用文写作的美学研究不值得“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对应用文写作中所谓“审美”研究不屑一顾:应用文美学没有什么学问可言。研究应用文审美特征究竟有什么意义、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应用文写作过程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 人们需要应用文,就像饥饿时需要吃饭一样,并不在乎饭的外表性状。吃的时间长了,就要开始品一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不再停留于以米为炊,简单的炊而为饭,人们开始讲究“美食”,把通常的饮食做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美食。在应用文起到它的实际作用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饱,而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像人们在不改变饮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考虑它的“色、香、味、型”,使之成为既可用又可

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入胜地”,这使人人能自远的酒正能引人入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

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以下是的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经李老师的介绍,读了《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

实践论心得

用实践来认识人生,在人生中应用实践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 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4学业分层测评8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八) [语言运用层]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23980070】 (1)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__________。 (2)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____________加以评比的。 (3)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____________。 A.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同日而语 B.同日而语混为一谈相提并论 C.同日而语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D.混为一谈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解析】相提并论:把截然不同或不是一个性质的人或事物摆在一起进行评论。混为一谈:将本质不同的事物相混淆,说成是同一事物。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3980071】 A.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B.欧洲航天局的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向目标彗星的彗核发射着陆器“菲莱”,各国科学家对此着陆器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C. 这次羽毛球邀请赛在新建的贺家山体育馆举行,参赛选手通过小组赛和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 D.《中华好诗词》《写在墓碑上的人生》这些节目内容充实,不仅直指人心,引领社会风气,更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解析】A项,不合逻辑,“其中”后边的内容应与前边的内容构成包含关系,而“在建规模1.2万公里”不属于“运营里程”。C项,中途更换主语,“参赛选手”作主语的这个分句没说完,后边又另外出现新的主语。D项,语序不当,递进关系颠倒。应改为“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人心,引领社会风气”。 【答案】 B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3980072】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D.④②①⑥⑤③

浅谈“艺术美学”

浅谈“艺术美学” 摘要:“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有30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 理论学科”。然而,笔者认为传统的“文艺美学”教程存在难以服众的悖论,也起不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大量枯燥无味、累赘拗口的抽象概念扼杀了学生的五彩斑斓的思维意识,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审美。用“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更好地代替“文艺美学”,此外文章还表达了笔者对当下一些审美观点的批驳。 关键词:文艺美学;艺术美学;谬论;鉴赏;个性化,不确定性,精神性;暴力美学;战争艺术 一、什么是艺术美学?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文艺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学科观点,具有文艺学和美学的双重特色。 实际上,“文艺美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存在争议。因为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文学理论教程》中,第一章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 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这个词是建国后 从俄文中翻译过来的,应理解为“有关文学这门艺术的学科”。 由此看来,文艺美学应该是研究文学审美的学科。然而事实是,“文艺美学”这门学科是“研究艺术与艺术活动的审美审美特性和独特的美学规律的学科”(周来祥《文 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美学规律》),研究对象十分宽泛。 所以说,当初就不应该提出“文艺美学”这样一个让人困惑的概念,叫做“艺术美学”甚至“艺学”也许更好些。如果叫做“文艺美学”,那就应该把研究范围控制在 文学这一门艺术内。这样的话,概念更加清楚,理解起来也不会有争议。接下来的文 章中,笔者会用“艺术美学”替代“文艺美学”这个概念,以明晰读者的思路,让大 家知道研究对象是包含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即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戏 剧、电影、建筑等八大艺术)。 艺术美学,是艺术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及其规律的学科。而美学,则是把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作为研究主题的学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艺术美学的 定义:“艺术美学是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 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引自百度百科“美学”概 念) “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用概念性的词语来定义,但“艺术美”是无法定义的,尤其是“美”这个字,人们无法诠释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 中国学者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 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 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笔者不认同上述观点,因为自然之美是无法用“劳动”解释的。简单说,“美” 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一种感知属性。离开人类,“美”字无从说起。世界是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阅读答案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阅读答案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宗白华 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先谈空灵!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

《实践论》心得体会6篇_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本文是《实践论》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词汇。《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 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 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 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 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 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 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 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高中语文 选读文本《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学案 鲁教版必修4

选读文本《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空灵”与“充实”的含义,熟悉一种艺术欣赏的境界。 2、品味文章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的语言。 【学习重点】 研读文本,以作者所举古今中外讲空灵与充实的名句为认知基础,进而理解作者的审美观。【学习难点】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我们独特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重视直观把握、领悟和体验,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追求万物与我同一的艺术境界,在审美效果上是一种朦胧幽远的美,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韵外之韵;这种审美观不但关注人与自然相互交流,更关注人的心灵有所寄托。而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宗先生在作品中把这种美学追求作了诗意的阐释。诗人型的学者宗白华,把对生命的赞美,对人生的沉思都结集在美学殿堂里,他把自然作为艺术化的自然,把人生作为一种艺术化的人生,“通过对古代诗文、音乐、绘画以至个体人格风范的诠释,提出一种审美化个体自由人生的范本”。 二、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同》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开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艺术审美观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宗先生这样一位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的生命哲学和情理交融的审美观,《论文艺的宅灵与充实》即选自《美学散步》。 宗先生并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我们漂泊无定的心灵需要精神的家园栖息,需要用艺术人生来丰富日渐萎缩的心灵,需要在艺术的“空灵”中寻找一一种生命的“充实”。因此,

文艺美学尔雅满分答案

————————————————————————————— 文艺美学(上)已完成 1 审美对象不包括? 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正确答案:B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审美对象 B、审美经验 C、审美体验 D、审美提升 正确答案:D 3 不属于文艺学研究的内容是 A、文学文本 B、文学史 C、文学批评 D、社会学 正确答案:D 4 美学主要谈什么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都是 正确答案:D 5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的重要著作。() 正确答案:√ 6 自然美没有阶级性 正确答案:√ 7 孔子删定以后《诗经》多少首 A、100.0 B、205.0 C、305.0 D、450.0 正确答案:C

8 不属于审美经验特点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历史的 D、个人的 正确答案:D 9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统称为什么 A、审美原则 B、审美主体 C、审美对象 D、审美经验 正确答案:C 10 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区别就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区别正确答案:√ 11 美学主要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正确答案:√ 12 美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心灵美 正确答案:D 13 审美对象的内容包括四类。 正确答案:× 14 审美体验指的是个人的。 正确答案:√ 文艺美学(下)已完成 1 关于审美经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变化的 D、历史的 正确答案:C 2

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用什么看艺术美? A、审美经验 B、审美体现 C、审美体验 D、审美对象 正确答案:C 3 审美主体包括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 正确答案:√ 4 朱光潜是哪个大学的教师 A、清华 B、人民大学 C、北大 D、川大 正确答案:C 5 宗白华是艺术美学论 正确答案:√ 6 朱光潜是主客观统一论 正确答案:√ 7 《美学散步》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B 8 《西方美学史》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A 9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是艺术论美学 正确答案:√ 10 哪位学者的美学是主客观统一论 A、朱光潜 B、宗白华 C、高尔泰

论文艺的宗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04129272.html, 论文艺的宗旨 作者:赵悦竹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 关键词:文艺;为人民服务;正能量;时代风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文艺有很多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雕塑、视觉等等,这些作品应该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符合,而不是那些不知所云,为了金钱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就是毫无意义。而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是要为社会国家都做出贡献的。文艺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就像一个精神上的武器,人民有了这样的武器,才会奋勇杀敌,才会英勇果敢。 一、文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文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思想,但是这个观点最初是在1905年列宁提出的。列宁认为,文艺作品并不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无聊,打发时间的产物,也不是为了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文艺作品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以及国家的未来服务的。毛泽东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再次提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人民。人民是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为人民,是工人、农民、士兵和小资产阶级。 二、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原因 那为什么说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呢?因为人民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那么可以通过文艺进行鼓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有信心有勇气的去参加抗日战争,这样才能更好的取得胜利。正所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而非某个时期的英雄人物文艺需要更加贴近群众,能够显示出群众的呼声。通过市场模式来提高文艺的竞争力,从而使文艺在人民群众当中有一个认可度,使文艺作品进入国际市场,就可以为我们国家的形象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文艺是用来传播正能量的,它属于上层建筑,可以影响大众的思想意识,但是市场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上商贩,为了金钱的利益,创作一些非主流文化以及低级趣味,去迎合市场或者是少数人的猎奇口味,这样的文艺作品非但不能为人民群众设立一个积极的三观,还会损坏国家形象,也无法鼓励人民群众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地的与网络作家对话,为的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文艺方式来传播正能量。 三.重申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原因 文艺与中国梦有着密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就是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复兴,所以就要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文艺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柱离不开文艺。在文艺的发展和实践的问题上,我们也同样需要思考,在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作品,但是这个市场经

实践论心得体会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6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一: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阅读答案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阅读答案(2)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阅读答案(2) 文章来自: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宗白华 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 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 之谓美。”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 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 何等的空灵?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先谈空灵!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 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 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 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 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羲之云:“在山阴道 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 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

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 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 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 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 的美景。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 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 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 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 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 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 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 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 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 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论文艺片及影视分析

论文艺片及影视分析 也许大众会认为文艺片太枯燥、叙事节奏太慢、太难使人进入情景,看完后可能还不知所云。但我觉得文艺片就是一种氛围和情绪,可能是超脱现实的梦境一般的情节,也是现实繁复细节不厌其烦的描述。当你真正深入其中时,就会被一点点的触动,是小小的幸福,亦是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这样的电影是文学,是电影中的精髓。看文艺片时,我们可以像欣赏一篇文学作品一样。 文艺片顾名思义有艺术性特点,会有很多视觉语言的应用。如《花样年华》中大量诗意唯美化的色彩应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电影的色调是暖黑色调的,悠长深邃的宅院只有这大红灯笼的红光才能让人感到一丝丝的温暖,这个红光隐喻着女主角对生活的希望,但是很快希望就破灭。在女主角尾随三少奶奶被拖进一个小黑屋的描写中,采用长焦镜头,感觉时间上是那么的漫长,但情绪又被调动得很紧张。直到小黑屋被反锁,女主角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和恐怖性,这时情绪达到顶点,崩溃失常。这种镜头节奏的控制很好的渲染了气氛,调动了人们的情绪。 从叙述风格上看,文艺片和很多文学体裁相似,叙事风格多样。比如岩井俊二的《情书》,影片看似很凌乱,在叙述中有很多回忆,是两条主线穿插进行的。这种乱很像散文,但是形散神不散,因为情感主线是一致的,即对过去回忆的美好追思和对现在的珍惜和感恩。 文艺片的主题选择上其实并不深奥和高远,它常常有一些简单但深刻的主题。许多文艺片以写实的手法,去还原生活中最朴实的场景和最真实的心境,让我们可以和里面的人物贴的很近,和他的感情贴的很近。可以说文艺片能帮助我们保持本真。我们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片就是如此,它的主题需要我们在这些平常中去提炼升华,才能以小见大。在贾樟柯的《小武》里,影片分为三个部分,小武是一个小偷,在影片中他相继失去了友情、爱情、亲情,最后还失去了自由。在影片的结尾,小武被拷在街边的电线杆上,路边占满了路人,眼神里充满了鄙夷、责骂、好奇嘲笑,小武连生活的一点点尊严都没有了。影片拍摄的地点介于城乡结合部,整个影片看似镜头都很不完美,但如此的不完美才洋溢着原汁原味的生命的活力;还要得益于影片高超的录音艺术,喧闹的街道,路过的行人,时不时停下来看热闹的路人,都细腻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让人为小武的未来命运有一丝的惆怅和感伤。 在文艺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总体一致的,而且有独特魅力。环境的变化也预示着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另外,关于人物,文艺片总是向我们表现人性复杂的一面。尤其是人的情感,更是纠结变化的。在文艺爱情片中,尤能发现这一点。 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从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到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再到后来的失望,无奈,自暴自弃,直至伤心,绝望。故事讲的是在30年代的中国,一个13岁的小女孩爱上了住在他隔壁的作家,后因家庭变故搬走,几年后,因女孩始终无法忘怀那个作家,就又回到原来的住处,与作家重逢,把初夜献给了他,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作家有事出差了,当时承诺回来就联系她但却再也没与她联系,这时候女孩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生活,女孩和那些富人们在一起,过着妓女一样的生活。几年后,她又一次遇到了她深爱多年的作家,两人有了一夜欢愉,但作家仍旧没有认出她来。又几年过去了,孩子患病死去,女孩将她的经历用写信形式寄给了作家。电影是采用女孩信中的旁白来作为线索讲述这个故事的。 最感动我的一段情节就是在女孩最后一次遇到作家时,到了作家的家,也就是女孩小时候住的院子,在两人一夜的欢愉之后,女孩出了房门正好遇见房子的管家,管家一眼就认出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叫了一声小姐,女孩把钱塞到管家手里匆匆离开。这是多么强的情感对比啊,连当年的管家都认得出来女孩,为什么作家却从来没有记得她,一次又一次地把她忘记,这个细节的描写使女孩的爱情显得更加凄凉。女孩走的时候眼神中的哀伤和绝望我到现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 说实话毛主席的文章读得不多,这次认真读了《实践论》的内容,读后有较大的收获。《实 践论》是一篇讨论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虽然时光流逝,可这个话题却依然是如此新鲜,值得我们讨论。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表现在实践第一的观点、认识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以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这些思想和观点,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革命的辩证发展过程,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首先,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论》通过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界定实践的内涵和范畴。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变革现实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东西。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有三项,就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在这三项基本 形式中,生产斗争又是最基本的,“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从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四个 方面揭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实践始终处于首要的、决定 的地位。这是因为: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 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三,实践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其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在我国高速列车发展的过程,列车平均速度由每小时70公里,提速120公里、160公里、200公里至到350公里的速度,就是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以及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真实体现。 其次,关于认识发展的两个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就是我 们常说的“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 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是第二个飞跃。以我国的高铁线路 发展的过程为例,先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理念,从感性认识上先行,结合我国的技术储备,实 现了第一次飞跃。不断建设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提高,从理性的认识到生产的实践是第二 个飞跃,成就了我国高铁的发展。 最后,认识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 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 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 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 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改 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在阅读这篇文章中,可以明确感受到毛泽东渊博的知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文中例证丰富, 言语直白、生动,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毛泽 东用活灵活现的语言向人们诠释了深奥的道理。 毛泽东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案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背景说明: 本单元的话题探索美的奥秘与真谛,文章或描绘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自然之美,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是生命之美,灵动的飞檐、瓢逸的水袖、绕梁不绝的琴音是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或揭示了艺术美的真谛和艺术家创造美的奥秘。只要我们用心发现,美便无处不在,正如宗白华先生在《流云小诗》中所说“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者,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我们应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通过审美体验,打开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之窗,开启欣赏美创造美的智慧之门,陶冶性情,健全人格,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2-1-c-n-j-y 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实例充分论证说明了“空灵与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这里既有具体可干的生活经验,又有成功的艺术作品,还有前人的理解与体验,这些都为我问进行艺术鉴赏提供了经验,让我们学会如何欣赏一件成功的艺术品。艺术家是艺术美的创造者,我们是艺术美的再造者,在一次次的共鸣与感动中,我们的欣赏活动应该会使艺术之花形象丰满,摇曳多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明确本文的论述中心,理解“空灵”与“充实”的含义及关系,熟悉一种艺术欣赏的境界。 2.过程与方法 研读文本,以作者所举古今中外讲空灵与充实的名句为认知基础,进而理解作者的审美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从中筛选、整合、概括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以作者所举古今中外讲空灵与充实的名句为基础,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艺术,比如文学、绘画都讲究意境,有韵味,这“味”从哪里来?绘画不能太实,要有“飞白”,文学上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要有空灵之感;另一方面,有讲究“不隔”,“就是要求艺术形象的鲜明、具体、逼真、传神”(滕咸惠《略论王国维的美学和文学思想》)。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对文艺而言,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代文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的?21教育 板书课题《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二、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蛰)”之称。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21cnjy 三、文本探究 1.解题: 思考:从文章的题目中你可了解到哪些内容? 这是一篇议论文,即要论述什么是空灵、充实,还要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2.文本探究 什么是空灵?什么是充实?二者之间有何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浏览课文: (1)阅读第一部分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一开始就说“从这两段话里可以建立一个文艺理论”,那么作者由此建立的“文艺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