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形象分析

杜丽娘形象分析
杜丽娘形象分析

“情”与“理”的抉择

——杜丽娘形象分析杭州女艺人商小玲演此剧时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是悲恸难禁,猝死在舞台上。

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而哀感身世,含恨而死。

沈德符曾评价《牡丹亭》曰,“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冯小青作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之所以列出以上故事以及评论,足可以说明汤显祖老先生所作《牡丹亭》地位之高,构思之妙,传情之真。《牡丹亭》作为我国古代与《西厢记》相媲美的爱情剧,其之所以倍受赞赏不独以其对于爱情本身的描写,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古代女性反抗封建礼教、追寻自由的精神,这在等级森严、封建气味浓厚的古代社会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被斥为“淫辞艳曲”,也可见《牡丹亭》与当时社会所不相容。

而《牡丹亭》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杜丽娘,她自幼居于深闺中,可谓是当时知书达理的贤淑女子,然而,听过《关雎》又随丫头春香游园惊梦后,她萌生春意,在古代社会中的“情”与“理”之间挣扎,成为“理”的反抗者。

本文也主要通过杜丽娘所遇到的“情”与“理”一一展开,对杜丽娘形象予以分析。杜丽娘一生中所遇到的情主要是:父母亲情、师生情和与柳梦梅的儿女私情。而令她受到约束的理则包括:孝敬父母之理、尊从先生之理、社会要求的知书达理、传统思想禁欲之理等。对于这些“情”和“理”,杜丽娘在尊从与反抗之间徘徊,也在其内心与现实之间挣扎。

一、父母亲“情”与孝“理”

1、父母亲情

杜丽娘对父母之命可谓是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差池。父亲杜宝作为太守,要求女儿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深闺女子,并为她请到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教她习文读书,以成为女中楷模。

父母对杜丽娘的亲情是无可否认的,他们不会因为杜丽娘是个女儿身而恼她,反而因她孱弱的身躯而倍加怜爱。在杜丽娘因梦病倒之时,杜氏夫妇又是请陈最良用药,又是请石道姑念经,想尽办法要挽回杜丽娘的生命。杜老夫人闻知丽娘病倒时,不禁感慨。“今生怎生?偏则是红颜薄命,眼见的孤苦仃俜。掌上珍,心头肉,泪珠儿暗倾。天呵,偏人家七子团圆,一个女孩儿厮病。”言外之意,虽然只有一个女儿儿稍感遗憾,但他们却也

把她当作是掌上明珠,没有丝毫嫌弃。偏偏这唯一的女儿又病倒了,杜夫人怎能不心疼!

即便是杜丽娘死后,杜老夫人也听从她临终的嘱托而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的梅树之下,而并非根据当时社会上的规矩为她另筑坟墓。这对于太守之家来说,也是极为难得和可贵的,足见杜宝夫妇对女儿的疼爱。杜宝因紧急受朝廷之命而不得不暂先将女儿匆匆掩埋,并修建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还让陈最良和石道姑照看丽娘坟墓。这虽是杜丽娘作为太守之女所应当享受的待遇,却也体现出杜宝对女儿的关爱。

待杜宝征战之时听到陈最良关于小姐坟墓被盗、杜老夫人和春香被害的消息,便是痛煞他心。当他做了宰相,亲眼见到柳梦梅手持女儿春容的画卷前来时,便认定了他是盗墓贼,心头之恨一涌而上。对于杜宝而言,女儿坟墓被盗,是有损声名之事,然而更重要的则是他对仅有的女儿的怜爱,并为其连死后都无法得以清静而顿感痛惜,如今发现了“盗墓贼”,必将严惩以解心头之怒。

杜氏夫妇对爱女的亲情虽着墨不多,也并没有太多明写的内容,但却通过夫妇二人间接的行为展现的淋漓尽致。父母情永远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亲情,这种亲情,不求回报,不求索取,乃是世界上最令人难以舍弃的情分。

2、父母之“理”

杜丽娘,因为从小生活在大户人家的环境中,几乎从未接触过外面的世界,她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来自于父母严格的家教,因而,她也从不敢忤逆父母之命。

杜丽娘从小听从父母安排,做女红,进私塾,学礼教。岁末年初为父母跪下敬茶,一举一动接听从父母的教诲,尽孝之道也确令父母满意。

然而,杜氏夫妇生活在封建礼教之下,其本身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但却又将杜丽娘推向封建礼教之中。当然,这是当时社会所无法避免的。杜氏夫妇要一心一意将杜丽娘培养成不谙世事、纯洁无暇的大小姐,连杜丽娘在绣房中稍稍昼眠,父亲也要把她叫出来教训一通,说是违背了“知书知礼”,是娘亲失教;她去一趟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母亲也要惊慌失措,唯恐她惹动情思。当杜丽娘病重时,杜宝对杜老夫人“若早有了人家,敢没这病”的话语也不屑一顾,在他看来,杜丽娘自小约束身心,“点点年纪,知道个什么”,可见在他们心目中,此般年纪的女儿只会听从他们教导,根本不会有破例行为。

杜丽娘对父母所言的“理”,大部分还是尊从的,这从她认真学女红,严谨听从教诲可以看出。然而,自游园后开始,她动了情思,终日困困恹恹,只想着梦中的书生。这时的杜丽娘内心已经有了打破父母之理的叛逆

心思,但自幼接受封建礼教的她,清楚的知道,她不可能做出违反当时社会道德的事情,更不可以在未嫁之时有如此“荒淫”的想法。社会现实成了一张束缚她内心的网,而要冲破这张网,她则必须付出死亡的代价。

二、师生“情”与“理”

陈最良多次参加科考却只能落得个秀才,在古代社会,科举考试害得无数书生为此奋搏一生,我们早已屡见不鲜,范进中举,也已成为最典型的代表。

陈最良对杜丽娘所教内容无非是封建礼数与孔孟、《诗经》等等。他要求“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这是典型的古代女子所应尊从的礼数。对此,杜丽娘惟命是从,忙道“以后不敢了”,相比之下,伴读的春香一开始就忿忿不平:“《昔氏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哥唤茶。”通过丫头的言语,其实间接表达出了杜丽娘的心声,只是身为小姐的她,不可能任由丫头般肆无忌惮。

对于课堂上的气氛,陈最良自然也是表现出了其“迂腐”的一面,背诵诗书、讲解文义,课堂气氛沉闷无趣,这从春香“闹学”可以反面衬托出来,也正如春香所骂,“村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春香是个没有受到太多封建礼教约束的丫头,她和杜丽娘的对比就明显衬托出杜丽娘所受封建礼教影响之深。

陈最良与杜丽娘的师生情主要体现在杜丽娘对陈老先生的尊敬上,陈最良本身只是处于杜宝的命令而教杜丽娘读书并且在杜丽娘死后看护坟墓,他有的只是对科举功名的渴望,对学生并无怜惜之情。

而陈最良与杜丽娘之间的师生之理则主要在于陈最良所教的死板枯燥的内容是顺应社会潮流之“理”,而杜丽娘从父母及教书先生那里受到的教育也是所谓的顺应社会潮流之“理”,因此陈最良与杜丽娘之间就有一种关于社会之“理”的默契。在他们看来,唯有这种教法与学习才是既合乎“礼”,又合乎“理”的。

三、爱情与社会之“理”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儿女私情自然是《牡丹亭》的重点所在,这也是其之所以与《西厢记》并称为古代两大爱情戏剧的原因。若其爱情发展顺心如意,则也未必能倍受众人关注,难就难在他们所受到的社会“理”的约束太多,而仅仅凭借二人的力量无法冲破这种“理”的制约。

1、杜丽娘与柳梦梅之情

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第一次相见,就都道是“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似乎就已经暗示出他们的前世今生缘。

张培恒在《中国文学》中提到,“以《牡丹亭》与同是爱情名剧的《西厢记》相比,可以看出两者有一点根本不同的地方: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从这一点上分析,杜丽娘与柳梦梅虽然最初相见时“欲”多于“情”,且由花神牵线,但从杜丽娘梦中相遇到柳梦梅拾得画卷,都显示出二人其实一见倾心,这为之后的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当杜丽娘魂魄游回梅花庵与柳梦梅相见时,二人也是相谈甚欢,笑声不断。这就表现出杜丽娘与柳梦梅性格的相投,并且感情也是越来越浓。及至石道姑发现情况、杜丽娘与柳梦梅一同逃走之时,二人俨然已是谈婚论嫁的阶段。柳梦梅到淮安见杜宝时,则直接称“岳丈大人拜揖”,并最终由皇上下旨正式成婚。

从以上这些情节来看,不难发现,杜丽娘与柳梦梅从在梅花庵相遇开始,就已经互相倾慕,并且随着前往临安、科举考试、扬州寻父、皇帝照妖等情节的开展,杜丽娘与柳梦梅感情日渐加深,已经到了至死不渝的地步。

2、“理”之于情

杜丽娘与柳梦梅从梦中初见直到杜丽娘还魂而起死回生,二人的感情发展几乎都是不为外人道的。杜丽娘毕竟是太守之女,而柳梦梅则只是一介赴京赶考的穷困潦倒的书生。官宦人家的深闺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在当时奉行“门当户对”的社会现实中,显得珍贵又艰难。

《牡丹亭》中“训女”一出,杜宝与夫人商议时即说“看来古今贤淑,多晓诗书。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唯一的女儿,必要将其许配于“相称”之家,此处杜宝虽只说“嫁一书生”,但其言外之意,必是家户门第也与太守家相称,等杜宝做了宰相,心里大概更是如此想了,这一方面是为了当时社会上的舆论,另一方面考虑到官场上的政治联姻也未必不可能,只不过汤显祖并未对此提到过多。总之,杜宝夫妇作为封建官宦人家,必然会排斥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姻缘。

社会上对此姻缘自然也不会看好,当初石道姑发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说笑时,她尚怕二人事情被发觉,而一道去往临安。石道姑这种做法,我们不难推测出,其中肯定包含了社会“理”的压迫。《西厢记》中催老夫人因嫌弃张生为无权无势的穷书生而将莺莺许配给郑恒,在古代封建社会,这种重门第的观念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当然,在杜丽娘所处的那个年代依然如此。社会上的门第等级观念成了情感的束缚。

而杜丽娘与柳梦梅要打破父母与社会“理”的束缚谈何容易!

因此,杜丽娘只能通过死亡继而再起死回生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姻缘,通过梅花庵与春容画卷得以与柳梦梅相遇。而柳梦梅则最终高中状元,从

而与宰相之女相配。这种超现实的情节,不仅表现出杜丽娘与柳梦梅身处封建社会无法摆脱社会“理”约束的无奈,同时通过最终“顺应”社会潮流的结局而体现出当时社会之“理”、舆论之“理”是何等牢固!

杜丽娘的反叛从她游园开始,通过思想上的反叛进而到起死回生后与柳梦梅共同逃亡的现实中的反叛而体现得恰到好处。父母、老师、社会舆论对年轻女子的身心约束她都弃之不顾,而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梦想。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杜宝夫妇甚至社会上得知杜丽娘曾经在游园后思春并在梦中与柳梦梅幽会,杜丽娘必将被斥之为“不贞、不德”的女子。存在如此大的社会道德压迫,就是杜丽娘周围的世界。

归根于底,杜丽娘只是封建社会小小的一分子,汤显祖先生试图通过杜丽娘这一形象而揭示出封建社会“情”与“理”的不相容。缺乏人性关怀,而一味以孔孟道德教化人类,或许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早已被动地习惯了这样的社会,也或许他们内心有所反抗,却始终被社会所压抑。当汤老先生通过杜丽娘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现实时,其引起的轰动则必然是巨大的。这也就是《牡丹亭》之所以流传甚久、杜丽娘之所以名传千古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

[2] 章恒培,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是明代流传很广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的女主角,为汤显祖的《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节,并且经由《牡丹亭》而闻名于世。《牡丹亭》中的许多部分还沿用了话本中的故事情节,如:【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着话本中的若干原句。下面是给大家的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舞台形象 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 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 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 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_New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意识的觉醒 ——《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分析 姓名:玉冬葵学号:1028090235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02班摘要:汤显祖是明朝晚期的文学家、戏剧家。杜丽娘的那种对自然、自由、爱的强烈的精神渴望,与挣扎在重重围墙内,无以解脱的现实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即柔而不顺,决不妥协的个性逐渐苏醒,使她在众多女性形象中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她的身上既集中了当时女性的集体特征,温柔、纯净、美丽、恬淡,又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执着、坚定、勇敢,恰似一朵艳丽、柔弱的小花,却顽强而自豪地要在岩缝中绽放。 关键词:汤显祖杜丽娘封建礼教意识觉醒 明朝的文学家、剧作家汤显祖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理学束缚,追个性解放的创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其“主情”创作原则的是剧作《牡丹亭》---“玉茗堂四梦”。这部剧作中女主角杜丽娘是继崔莺莺之后,林黛玉出现之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在她身上集中体现出在礼教严苛的中国封建传统统治下,女性追求真情、真性,反抗压迫的人性光辉。 一、社会思潮革新下的“情”与“理” 杜丽娘所处的社会环境令人窒息:明代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妇女的身体和精神,为礼教殉身的妇女,数字大得惊人,创造了空前的历史记录。“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空前强化。杜丽娘根本没有机会像元代的崔莺莺一样邂逅一个少年郎。对于爱情,她只能依靠自己的本能觉醒依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所以她的反抗比莺莺主动、彻底、顽强也更艰难。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 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丽娘“情”指生命的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和真实的状态,“理”是指使社会生活构成秩序的是非准则。“理”具有制约性,而“情”具有活跃性,两者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杜丽娘的对手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从追求情爱的天性被压抑,到只能在梦幻与幽冥中才能实现人性解放,到最终无法

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姓名:刘作林考号:210110100112 考区:昭通市昭阳区 摘要:《牡丹亭》是中国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它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歌颂妇女个性解放的赞歌。剧中的女主角不仅外貌端庄,而且具有过人的才学和智慧。杜丽娘从小就在被培养成世人眼中的大家闺秀,那个时代女子具有的一切优良品质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而她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痴情”。 关键词:杜丽娘;美貌;一往情深;睿智 《牡丹亭》成功的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剧本我们了解一个至情至深的杜丽娘。曾有人把杜丽娘的形象概括为“妖”。我十分的认同这一观点,因为杜丽娘做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不敢为之的事情,她勇敢地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坚持不懈地与封建制度抗争,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那么,大剧作家汤显祖是怎样塑造这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呢?我将重点从“聪明美丽”、“一往情深”、“因痴而亡”、“因情而生”来论述她的性格。 一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的美貌和才智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绝无仅有。有人曾赞誉为“西施之貌、文姬之才”。而如今的茫茫人海中实难再有这样的绝世才女。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坚定的反叛礼教和追求爱情,是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还是禁不住青春的觉醒,春心荡漾,游园回来后的惊梦,与书生的梦回缠绵,大胆的追求爱情。无奈现实寻求不得,叛逆的她不惜舍弃生命,在阴间仍勇敢执着地继续寻觅,曲折回环。回到现实,又不得不征求现实的许可,偏安于封建礼教的矛盾形象。 初出闺阁——寤寐思服,求之不得 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组成了一个使人窒息的笼罩着禁欲主义的客观环境。在严格的家教下,一方面,杜丽娘稳重、文静、温良、柔顺,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又抑郁、愁烦、焦虑不安,被礼教束缚了身心,得不到自由而郁闷。当春香提议去后花园时,她也踏出了冲破礼教的一步。在花园里,她感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倾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如此美丽的后花园景致,却无人欣赏,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正当花容月貌,竟然锁在深闺中无人知晓,又联想到红颜难久,青春不再,不禁内心思绪澎湃。但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只有把所盼望的在虚幻的梦中出现。在梦境中她遇见了自己钟情的青年,但是梦醒以后,周围还是森严冷酷的现实。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下,她对现实更为不满,对理想的要求就更为强烈。她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大胆倾诉了对真情的追求。 人世两谐——因情死,为情生 寻梦不得,杜丽娘就因情而病,由病而死。但忠贞执着的杜丽娘,死对来她说是对爱情追求的一个新开始。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杜丽娘历尽艰辛,终于在幽冥中找到了梦中的爱人。在这样一个阴阳合二为一、没有封建礼教压迫

杜丽娘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人物形象的自然性 杜丽娘是一位名门闺秀,父母一个是国家栋梁,一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在严厉的家庭教化下,杜丽娘被塑造成标准的淑女;塾师陈最良,是个考白了头发的老秀才,只是拿社会教导自己的东西来教导杜丽娘,同样给予杜丽娘深重的压迫。而春香虽然是她的贴身女侍,但是由于无知,她无法理解杜丽娘。因此杜丽娘是孤独的。 在春香的扶持下,杜丽娘走出长年拘束自己的绣房,到空无一人的花园中游玩。在这里她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春天,也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和春天一样美丽。她惋惜眼看青春转瞬即逝去,而她却无能为力,不能自主,感到自己生存的荒芜和生命的空虚。自然春光触动了内心情怀,感叹“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把这少女在封建礼教压制下难言的苦闷和酸楚都表现出来了。汤显祖所展示的是作为一个健全人的自身天性对于情爱的需求和渴望,在此作者肯定人类对爱、青春和美的渴望的合情合理性。 梦中与持柳书生相爱,梦醒后却无依无靠,仍是冰冷的现实。于是第二次游园,杜丽娘支开了春香,独自来到花园,以安心寻梦。她追梦寻梦,苦苦寻找着梦中的美妙。在对梅树的倾诉中可以看出,这个梦是她全部生命的寄托。然而现实的一切不曾有丝毫的变化,反而更加冷酷,为此一病而亡。杜丽娘不是因爱情的被阻挠而亡,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在阴间,她的魂魄再次领略了生命的自由快乐。在梦中和阴间汤显祖展露了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将人的天性还原放大,赋予其合理存在和实现的权利,汤显祖大胆地承认和肯定了人的性欲和情欲的一种客观存在。 二、杜丽娘人物形象的社会性 《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之后,念念不忘媒妁之言,不忘柳梦梅的科举功名,这似乎与她在梦中与阴间一往无前的追求爱情的行为互为矛盾,实际上如此的描写和安排也许正是为了反映人性的另一面人的社会性的需求。 明代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空前强化;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束缚了妇女的身体和精神。杜丽娘根本没有机会像崔莺莺一样邂逅一个少年郎。对于爱情,她只能依靠自己的本能觉醒,依靠自己不懈追求。所以她的反抗比莺莺主动、彻底、顽强得多,也更艰难得多。 杜丽娘的对手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整个社会意识和社会势力。这个有情的人与无情的世界就这样无形而尖锐地对立着, 造 成丽娘性格的反叛但却压抑,热情却又矛盾,人性的舒展与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杜丽娘是世间多情女子的揉合,又具有独特个性:实现生命价值,超越生死,不懈追求。她无疑是古代少女追求自由爱情、反抗道德约束的先驱和代表。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 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 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 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品详细的写到,这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爱情描写的诗情画意,三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美好的自然和古代文学中的诗意描写是外因,而生理的成熟则是内因。作品写出了这三种因素怎样在她身上发生作用的。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本我能与超我能够取得平衡,便是被社会视作正常的人。否则就要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而杜丽娘却偏偏无法得到这种平衡。因为本我对性本能的压抑过分强烈,远远超出了她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 纵观明代后期的戏剧作品,不难看出汤显祖以其华丽的文辞、卓越的才情、新颖的立意、独特的构思以及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格律独树一帜,并创下了“临川”一派。翻开汤显祖的传奇作品,其中“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全貌。 在“临川四梦”中,作者最为得意,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是《牡丹亭还魂记》(以下简称《牡丹亭》)。作者自己曾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王思任《牡丹亭叙》引)沈德符《顾曲杂言》描绘《牡丹亭》问世的轰动效应是“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为杰出的最受读者欢迎的爱情戏剧。此剧的问世,赢得了当时和后世许多青年女子的同情之泪,留下许多富有诗意的遗闻轶事,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357页) 可自我认为《牡丹亭》之所以在戏剧史上千古流芳,独居魅力,主要归功于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在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科举制度森严的明清社会,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为爱情而战的叛逆的反封建的女性形象。其中最令世人称道的女性,不外是,相国千金崔莺莺(王实甫的《西厢记》),血染桃花扇的李香君(孔尚任的《桃花扇》),世外仙姝林黛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而我则认为,杜丽娘是集这些女子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几乎挑不出瑕疵的、最为完美、最为理想的女性形象。 以下是我对杜丽娘性格特征的四点分析: 一、知书达理,本性善良 1、尊敬老师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千金小姐,属于名门贵族之家,但她并没有看不起穷酸潦倒的陈最良老师,而是表现出了一个学生对老师应有的尊重,每次见到老师,她都能向老师行礼问好。 其实,陈最良是个迂腐守旧的老秀才,他自幼习儒,头脑冬烘。他“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牡丹亭·肃苑》),向学生解说《毛诗·关关睢鸠》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牡丹亭·闺塾》)时含糊其词。其人,不但自己迂腐守旧,还用荆条责打春香,禁止春香领小姐去花园,“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牡丹亭·闺塾》)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一个人的人物形象,首先要从这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感受人物所在的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任务的一定时代背景,才能从更深的一个层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 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牡丹亭》是明代杜丽娘形象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正处于明朝的中后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思想的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必然带有反封建色彩。《牡丹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剧作。所以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身处封建时代的杜丽娘不然带有当时的一定色彩,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因此,作为一个要表现传统封建环境中奋力只身抵抗封建教诲的孱弱女子形象,需要表现作者汤显祖希望获得的女性个性解放的主旨,主人公杜丽娘一方面,她必须在虚幻的世界里任自己情流飞泄;一方面,她必须在现实中她知书识礼、老成持重。要想获得自我身心的完全解放,就只能是在梦里或死后才能实现。 我们从杜丽娘身上,可以透视那个时代女性生命被窒息的状态,听到女性生命在呐喊的呼声。汤显祖把杜丽娘学《诗经·关雎》这个重要情节放在游园惊梦之前,这就给杜丽娘的青春觉醒增添了人文色彩。被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的《关雎》,竟成了引发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导火索——这种大胆见解充分体现了明代《诗经》学的新气象!真人荒唐地复活成了这个剧本的主线,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个性解放世界的呼唤。可以说,整个《牡丹亭》就是汤显祖为现实生活中被压抑女性提供心理补偿而量身打造的一个“白日梦”,它从诞生的那天起,便注定会成为千千万万女性心中的至爱。明、清两代,《牡丹亭》一直被列为闺阁禁书,林黛玉就是听闻了《牡丹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和“你在幽闺自怜”而心动神摇、相思成痴的;而才女冯小青更在看了《牡丹亭》之后写下了“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自有痴于

浅析杜丽娘形象(二稿)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像 容摘要:杜丽娘是汤显祖的巨著《牡丹亭》的主人翁,作品塑造了杜丽娘这一敢于追求自由爱情、指斥封建礼教的具有叛逆与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由最初的大家闺秀到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再到生死相恋的至情人,她用自己的行动去捍卫自己的幸福与追求,她的各种行为都体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叛逆和反抗。文章以此为线索,展开了对人物形象复杂而又清晰的描写。 关键词:杜丽娘形象叛逆抗争《牡丹亭》 正文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首先,让我们来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个总体的介绍和概括,《牡丹亭》主要描写了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成情,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梦梅在人间结成夫妇的爱情故事。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

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牡丹亭》表现出来的进步的光辉思想,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上。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淑静温顺但又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追求个性解放、指斥封建礼教的具有叛逆与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 其次,对杜丽娘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作品以其浪漫婉转的笔调,绚烂多姿的色彩,绵绵无绝的情愫与跌宕起伏的情节将柳梦梅与杜丽娘穿越生死、冲破世俗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作品体现了至情至爱、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色彩;优美典雅、意境深远的诗化语言;隐喻象征、寄情言怀的寓言性和跌宕起伏、构思巧妙

分析《牡丹亭》主要人物形象

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一、剧情: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 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之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她曾经安于父亲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稳重,矜持,温顺,这突出表现在“闺塾”一场。但是,由于生活上的束缚、单调,也造成了她情绪上的苦闷,引起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怀疑。《诗经》中的爱情是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风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 梦中获得的爱情,更加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寻梦” 正式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她的游魂还和柳梦梅相会,继续着以前梦中的美满生活。这时,杜丽娘已经完全摆脱了满足一游魂来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梦梅掘她的坟墓,让她复生。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她到底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到底和柳梦梅成就了婚姻。杜丽娘形象有着相当高的典型性,她的遭遇和愿望有着广大的代表性。 2、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他 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这些描写也是生动的、同时他不畏强暴、刚强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他敢于在金銮殿上揭露和嘲笑权高势重的岳父。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杜丽娘的行为是正确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这种性格于杜丽娘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发出了更大的光彩。 3、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

古代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窦娥从小就集人间苦难于一身:三岁丧母、七岁离开父亲成为童养媳、十七岁守寡,最后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窦娥形象在关汉卿笔下被塑造得光彩夺目。首先她是一个善良、孝顺和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她年轻守寡,一心只想和婆婆相依为命、安分守己地过日子,对婆婆也恪尽孝道。在公堂上,为了保全年迈的婆婆,她宁愿自己受刑,还屈招毒死了公公;在赴法场的路上,她首先没有想到自己的不幸,而是恳求官差走后街,以免婆婆见到她难过;临终前她对婆婆的嘱托,体现出她仍在为婆婆着想,仍在尽孝道,甚至在死后,她的灵魂还托梦给父亲,让他赡养婆婆,这些细节使窦娥的高尚情操得以充分展现出来,既使人同情,又令人尊敬,也使悲剧色彩更为浓重。 窦娥的另一个性格特征是她的反抗精神。窦娥从小经历的苦难为她的抗争奠定了基础。张驴儿父子闯入婆媳俩人的生活,是窦娥思想性格成长的开始。她把张驴儿推到,坚决不和他拜堂第一次展现了她出于本能的自卫。在张驴儿毒死自己的父亲,并以此威胁窦娥私休时,被窦娥断然拒绝,选择官休,展现了她绝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在公堂上不由分说被打后,窦娥才开始真正觉醒,对天地鬼神、王法官府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揭露。她的满腔悲愤之词实际上是对整个社会的否定。此后,窦娥走上了自觉反抗的道路。临刑前的三桩“无头愿”是她对统治阶级所进行的大胆的挑战,三桩誓愿的一一实现使窦娥从痛斥天地鬼神到支配天地鬼神,表现出昂扬的反抗精神。窦娥也不再是一个被同情、被怜悯的弱者,而是成为一个能够激励被压迫者奋起反抗的强者了。然而她的觉醒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个美好形象的被毁灭,揭露了当时美丑不分、是非颠倒的社会,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深思,对封建社会秩序的永恒产生怀疑,唤起人们的反抗意识。因此窦娥对当时社会的控诉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声呐喊,她的遭遇是元代广大人民悲剧命运的集中体现。 杜十娘形象:作为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杜十娘。 她是一个美丽聪慧、老练机智、性格刚烈、对爱情有着执着追求的风尘女子。虽然误落烟花,但她并不屈从于被侮辱、被践踏的“教坊名姬”地位,而是渴望、追求建立在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美满、真诚的爱情,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在确信李甲的爱情后,就与贪财冷酷的老鸨展开了种种斗争。终于凭借自己的机智、老练跳出了火坑。 就在杜十娘欢天喜地、憧憬着美好未来而随李甲南下归家时,软弱的李甲出于对父亲李布政的畏惧,在盐商孙富的挑拨教唆下,竟以千金之价将她卖给孙富,践踏了纯洁的爱情和她的希望以及理想。为了维护做人的尊严,刚烈的杜十娘没有把自己当作附属品而向李甲低声下气、委曲求全,更没有把自己降为商品任人买卖,而是怀抱苦心积累的百宝箱投江而死,用生命控诉了这个罪恶的社会,维护了她对爱情的理想和做人的尊严,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不屈性格。 杜十娘的悲剧,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悲剧。她为摆脱屈辱生活而进行的抗争实质是一场在市民意识推动下,争取做人权利的斗争。作者不仅塑造了一个外表与心灵皆美的灵魂,而且以深沉悲愤的笔触写出了这个美丽形象的被毁灭,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和门第观念的罪恶,控诉了封建礼教对新生的个性解放思想的残害和虐杀。杜十娘形象的光辉正在于她表现出了做人的尊严。她的投江,表明了她的真正觉醒,也表明了她对封建礼教最大限度的抗议。 杜丽娘形象:杜丽娘是一位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的千金小姐,是一个在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美丽、温顺、聪慧过人的少女。她的生活环境除了绣楼、书斋就是小小的庭院,她生活在一个无情的世界里。父母为了把她教育为符合封建闺范的淑女,请了一个陈腐的老学究做塾师。然而,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还是盛开了一朵爱情之花。 杜丽娘是一个无情世界中的有情形象,她的爱情生长在不允许其生长的环境之中。杜丽娘是一步一步觉醒的:陈最良讲《诗经》是杜丽娘觉醒的催化剂,在杜宝和陈最良看来是宣扬后妃之德的《关雎》意外地将动了杜丽娘的情肠,唤醒了她蛰伏的青春。因此,一旦她面对菱花镜发现了自己的青春美貌,又步入生机盎然的后花园,她的惆怅无奈、痛苦委屈一并涌上心头。游园是她对封建礼教的一次大胆挑战,也是她觉醒的关键。大自然的春景在她的内心深处掀起狂涛,惊喜之余产生了青春难在的感伤,反映出她青春的觉醒和朦胧的个性解放要求。她向往着自由的爱情,这是她做梦的思想基础。无可排遣的春情闺怨越积越多,终于使她在梦中,得到了青年书生柳梦梅的及时抚慰。这时的杜丽娘已经由一个唯唯诺诺的大家闺秀变成了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子,也体现出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反抗。梦醒之后,面对美梦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杜丽娘陷入极度的悲伤,更加渴望梦中的幸福。由于寻梦不得,她陷入更深的精神苦闷,直至因情而死,是其叛逆反抗性格的升华;揭露了无情的封建礼教对人的合理欲望的扼杀。死后,她的幽魂与柳生相爱是那样的主动、大胆、热情、一往情深,最终,在这种至情的感召下,杜丽娘又因情复生,并在简陋的条件下和心上人喜结连理。在朝堂上,历经劫难的爱情却遭到父亲的反对,杜丽娘挺身捍卫,是其反抗性格的成熟。由于她在皇帝面前的据理力争,连皇帝也被她的深情所感动,甚至亲自主婚。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死之恋和浪漫婚姻的礼赞。 杜丽娘积极奋斗、不断抗争的精神使她成为中国戏曲史上非常成功的浪漫主义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典型,她是一个不但美丽而且具有思想力量和时代特征的独具异彩的女性形象。

杜丽娘形象分析

“情”与“理”的抉择 ——杜丽娘形象分析杭州女艺人商小玲演此剧时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是悲恸难禁,猝死在舞台上。 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而哀感身世,含恨而死。 沈德符曾评价《牡丹亭》曰,“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冯小青作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之所以列出以上故事以及评论,足可以说明汤显祖老先生所作《牡丹亭》地位之高,构思之妙,传情之真。《牡丹亭》作为我国古代与《西厢记》相媲美的爱情剧,其之所以倍受赞赏不独以其对于爱情本身的描写,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古代女性反抗封建礼教、追寻自由的精神,这在等级森严、封建气味浓厚的古代社会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被斥为“淫辞艳曲”,也可见《牡丹亭》与当时社会所不相容。 而《牡丹亭》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杜丽娘,她自幼居于深闺中,可谓是当时知书达理的贤淑女子,然而,听过《关雎》又随丫头春香游园惊梦后,她萌生春意,在古代社会中的“情”与“理”之间挣扎,成为“理”的反抗者。 本文也主要通过杜丽娘所遇到的“情”与“理”一一展开,对杜丽娘形象予以分析。杜丽娘一生中所遇到的情主要是:父母亲情、师生情和与柳梦梅的儿女私情。而令她受到约束的理则包括:孝敬父母之理、尊从先生之理、社会要求的知书达理、传统思想禁欲之理等。对于这些“情”和“理”,杜丽娘在尊从与反抗之间徘徊,也在其内心与现实之间挣扎。 一、父母亲“情”与孝“理” 1、父母亲情 杜丽娘对父母之命可谓是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差池。父亲杜宝作为太守,要求女儿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深闺女子,并为她请到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教她习文读书,以成为女中楷模。 父母对杜丽娘的亲情是无可否认的,他们不会因为杜丽娘是个女儿身而恼她,反而因她孱弱的身躯而倍加怜爱。在杜丽娘因梦病倒之时,杜氏夫妇又是请陈最良用药,又是请石道姑念经,想尽办法要挽回杜丽娘的生命。杜老夫人闻知丽娘病倒时,不禁感慨。“今生怎生?偏则是红颜薄命,眼见的孤苦仃俜。掌上珍,心头肉,泪珠儿暗倾。天呵,偏人家七子团圆,一个女孩儿厮病。”言外之意,虽然只有一个女儿儿稍感遗憾,但他们却也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学角度)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 摘要: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作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有反抗精神,敢于追求真爱。作为一个女性形象,她敢于挑战父权,追求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女性形象 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作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有反抗精神,敢干追求真爱,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学界对杜丽娘形象的分析有很多,有的从杜丽娘的生死为情的角度展开,有的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展开,有的从杜丽娘与其他女性形象的对比来展开,却没有对杜丽娘的女性形象的分析,也没有涉及青春期女性心理和行为的角度。笔者认为,杜丽娘作为青春期少女,有其特殊性,应该被重视。本文拟从性别视角,青春期少女心理、青春期少女行为等方面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独特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一、从性别视角看杜丽娘的女性形象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研究界关注的对象,然而把性别和文学相结合,从女性主义角度剖析女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之后的事①。在美国埃托奥和布里奇斯写的《女性心理学》中说“性指基于构成解剖和繁殖功能,个性作为女性或男性的分类,是男女基于生物学的区分;性别指女性或男性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内涵,指对男女角色和行为的社会期待”②。性别的文化表征之一是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定型,即对女性或男性存在的刻板印象,认为某些特征、行为和角色更多的代表女性,其他的则代表男性③。 从这一理论来看,杜丽娘所处的社会时代认为“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④,很明显这些要求对女子的社会约束很深,也正因为有这些对女子的刻板定型,所以《牡丹亭》中的 ①蒋小平.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P2. ②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8. ③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22.

觉醒的女性_牡丹亭_中杜丽娘形象分析

人 文 论 坛 218 INTELLIGENCE 觉醒的女性 ——《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分析 沈丘县县委组织部 陈 轲 摘 要:汤显祖是明朝晚期的文学家、戏剧家。他的《牡丹亭》一剧是在当时社会思潮、文学思想革新的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剧本体现了作者“主情”说的创作原则。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情欲复苏、慕色而亡、死而复生的过程中,个人需要得以实现,显示了其青春意识、自我意识的苏醒,反映出其自身性格的弱点——软弱性、妥协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关键词:汤显祖 杜丽娘 封建礼教 女性意识 觉醒 明朝的文学家、剧作家汤显祖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理学束缚,追个性解放的创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其“主情”创作原则的是剧作《牡丹亭》---“玉茗堂四梦”。这部剧作中女主角杜丽娘是继崔莺莺之后,林黛玉出现之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在她身上集中体现出在礼教严苛的中国封建传统统治下,女性追求真情、真性,反抗压迫的人性光辉。 一、社会思潮革新下的情理之辩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汤显祖处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由后期向末期逼近的朝代,封建制度的腐朽与没落已经越来越明显, 对人们意识形态的统治和禁锢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这种禁锢在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残酷,据《明史》载,明朝奖励贞节、节烈传记不下万余人,后来发现有名可查的还余308人之多。这个数目比历代正史都要多。封建礼教的压制和道学家们的精神荼毒正以无比巨大的力量吞噬着女性的肉体和精神。 然而,时至十六世纪晚期,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冲击着封建社会的堤坝,新的生产关系必然带来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先是王阳明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的哲学命题。又有泰州学派罗汝芳 “万物皆是吾身,则嗜欲岂出天机外耶?”的论说,以及李贽的“童心”说都从不同角度挑战着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人生信条。 文学上,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及物质要求,以“情”格“理”,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特征。汤显祖师从罗汝芳,与李贽是好友,还与当时著名禅师紫柏上人交往甚秘,受他们影响,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一直高扬着“主情”的旗帜。他说“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情生诗歌”、“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他还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情在而理亡”、“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这里的情不能仅理解为男女之情,这个“情”是做为“理”的对立面提出的,代表着生命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真实的状态;“理”代表着社会生活构成秩序的是非准则。“情”是活跃的,是人自然属性的要求;“理”则是僵硬的,表现着人社会属性的要求。故而“情”要受到“理”的限制。这种限制一旦被统治阶级利用,就会形成精神控制力量,压抑着人的本性需求。而压制总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限度,“情”又会成为反抗“理”的利器。文学不仅要反映生活,更为人们的生活揭示和指引方向。“主情说”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从问世开始,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的现实意义感动着无数的读者,主人公杜丽娘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男女青年。 二、被压迫的青春意识的觉醒(一)礼教禁锢和情欲苏醒 杜丽娘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官的家庭,父亲杜宝是“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母亲甄氏贤德爱女,家教甚严。她秉风貌、擅丹青、女红刺绣、知书识礼,是典型的大家闺秀。这就注定她从降生就要受到封建社会一系列规矩的约束,不能稍有越礼出格,否则就要受到责备。“闺塾”一出中说“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不仅如此,礼教对于源自人内心的情感也不放过,该爱什么,该恨什么,到什么程度都有着严格的界定。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杜丽娘,最显著的性格特征是“嫩脸娇羞,老成尊重”。 一个花季少女,本应天真自然,开朗活泼,封建礼教却将这些生命本真活力一点一点从她身上剥离,再加上沉重的枷锁。可是人之本能,其基本的特征是要满足自身的新陈代谢、繁衍生息以及纯真的情感欲求。因此,不管社会意识的压制多么严重,都不可能摆脱自然之躯和生命的自然规律。于是,一种莫名的的惆怅在她体内潜滋暗长着。她隐约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的愁绪。及至游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清晰起来。可是她生活中没有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只能发出“生在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的叹息。 在当时环境下,即使连衣裙上有对鸟、白日打瞌睡都被当做大忌,更不要说春情动摇了。情欲已然苏醒,却不懂如何宣泄,难谴的情欲在体内堆积,等待着一次爆发,一次冲击。“惊梦”一出满足了她本性的需求,其实却将她陷入更深的惆怅。“径曲梦回人杳,闺深珮冷魂消。似雾濛花,如云漏月,一点幽情动早”。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梦醒了,人还未醒。相思磨人,有情难诉。而这情欲在当时却是有违礼教传统的。可是人的需要一旦构成,就不容忽视,它必然会反抗规范的约束,以求满足。杜丽娘处在道德责难、压抑束缚与生命本能苏醒的夹缝中,只有煎熬至死。 (二)肉体的死亡与精神的充盈 如果说前一阶段是生理需要为主导的不自觉的反抗的话,从“旅寄”开始,精神枷锁的去除,已使其思想上的反抗转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分析

1.崔、杜二人皆名门贵族之秀媛且同为封建礼教之叛逆者。 崔莺莺与杜丽娘同为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不仅因为她们在婚恋问题上敢于一见钟情,自择佳偶,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更重要的是她们在婚姻问题上的叛逆行为本身体现着一种可贵的进步因素:首先她们在自择佳偶时都敢于蔑视“门当户对”的门阀等级观念;其次,她们在自择佳偶时都具有看重爱情感受,鄙薄功名富贵的新观念。 2.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差异 《西厢记》产生于元代。元代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旧有的思想和传统风尚发生了动摇与变化。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封建道德观念,虽为统治者接受,但已远不如前代那样受到尊崇。特别是随着程朱理学地位的降低,长期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西厢记》中像崔莺莺、张生那样突破门第,私定终身,情真意痴的缠绵爱情。《西厢记》的反封建思想,闪耀着元代特殊的文化美学观念,注入了时代的因素,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崔莺莺一样,也受着封建礼教的严厉束缚,完全被家长主宰着命运,可以说她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是基本相同的,但杜丽娘的生活环境跟冷漠,更严酷,更令人窒息,明代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迫害更深。崔莺莺面对的只是一个老夫人,而杜丽娘却身处一个严密的封建牢笼之中。 3.崔、杜的反抗和叛逆同中有异,杜强崔弱 由于时代的不同,杜丽娘比崔莺莺所受的封建礼教的束缚更深重,因此所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更强烈。这则是崔莺莺与杜丽娘这两个叛逆者的明显的不同之处。杜丽娘是一个自主的反抗者,而崔莺莺是一个被动的的反抗者。崔莺莺的反叛精神中透着软弱和妥协,因而在追求爱情时经常表现出怀疑和顾虑,有事又将真情掩饰起来,装假作伪,显得心口不一。 杜丽娘毫不掩饰真情,没有假意。始终抱着美好的理想不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相形之下,崔莺莺在争取欢迎自主的斗争中,虽然斗争精神难能可贵,但在斗争过程中却不时表现出她的贵族小姐的软弱性,在闹简赖简中的矛盾动摇一致变卦作家,只是被动等待美满婚姻的到来,这就足见杜丽娘的反封建精神是超过崔莺莺一筹的。 4.行为能力上的差别 崔莺莺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红娘的帮助,缺乏独立的行为能力;杜丽娘却完全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探索通向自由解放的人生道路。 莺莺的赖婚虽然也出于无奈,却或多或少带有矫情的意味;而做了鬼的杜丽娘也敢质问鬼判官自己情人的姓名,并主动敲开柳生的书房门表白心声,显直率而大胆。复活以后,杜丽娘还能与父亲争辩,甚至在金銮殿上与皇帝据理力争。 5.情感途径上的不同 崔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 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贪一时之欢,由此蕴育了生死不忘之情。在严格的封建礼教中,婚姻固不可以男女相慕的感情为先,但在一般的社会观念上,对这种“情”之后更深一层的性爱之“欲”,特别是女性,连提起来都是让人觉得可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