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上的不朽篇章,其中的《典雅》章更是千古传颂的绝唱。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典雅章的文眼,也是唐人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它给我的感觉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既奔涌升腾,又宁静致远。我一直觉得,那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追求。

二十四诗品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波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犹镰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溃者屡深雾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怀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拾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行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埋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晴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超诣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高木碧苔芳辉诵之思之其声愈稀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猴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絪緼

御风蓬叶泛波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为孰下有古南山峨峨

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遗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4

回答者:recvee

《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此句出自《二十四诗品》之《冲淡》篇. 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 ,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 ,握手已违. 译文: 安然淡泊而静默地自处,自然巧妙地领悟那诗道的细奥精微,就如同呼吸着宇宙间的冲和之气,与悠然独处的白鹤展羽齐飞一般自由舒惬.此时阵阵和风吹来,轻轻地拂动着我的衣服,又好像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听罢天籁禅音,心情舒畅地踏上归途.诗道在于自然而然地遇合,不在于极力去深究.如果勉强去追索,反而渺然难求.表面纵然相接,偶尔有些形似,而诗道的精神却已经远离了.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quqie》

借盗跖(孔子丁时代暴虐的化身,横行几国,屠城节略,但竟善终了)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

二十四诗品原文_司空图1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波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洗炼 犹镰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溃者屡深雾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怀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原文、赏析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出自唐代王维的《白石滩》 原文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创作背景: 译文 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 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 注释

白石滩:辋川的一个地方,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此诗列《辋川集》第十五首。 “清浅”二句:青绿的蒲草长得快差不多能用手握了。蒲: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可以编席、作蒲包等。向堪把: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可以采摘了。向:临近,将近。堪:能够,可以。把:握。“家住”二句:家住水东水西的女子,月夜三三两两地出来,在白石滩前洗纱。浣(huàn):洗。浣(huàn)纱:用西施浣纱的典故,暗示浣纱女的明丽。 赏析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 《二十四诗品》,又名《诗品二十四则》,诗论专著,唐司空图撰,成书年代不详。《二十四诗品》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汉族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并将其分类生发出二十四种美学境界。本书文字不多,妙语连珠,琅琅上口,将其本身当作诗作,也不为过。 作者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黄巢起义后,隐居山中,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唐哀宗李祝被弑后,绝食而亡。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着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晚唐司空图 1、雄浑 【原文】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译文】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 【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译文】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穠 【原文】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陰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译文】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陽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著 【原文】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译文】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

《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思想 司空图凭借一部《二十四诗品》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本著作单从文学角度来解读是远远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四诗品》不能简单的划分为一部诗歌理论著作,它所涵盖的古典美学思想同样是值得我们去解读的。 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思想是多个层次的。包括以阴阳为基础的精细而凝练的诗歌风格理论阐释;以老庄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冲淡美学的情趣追求;以自我修养为背景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当我们领悟到其真谛,那么便可用下面一句话概括: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掇其词华,可以润枯肠,医俗气。 《二十四诗品》的开篇《雄浑》、《冲淡》二品代表《周易》中的阴阳二气,正是借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庄子思想,即万物皆是对立与统一的,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化运动。阴与阳的融合催化出了多姿多彩的诗歌风格,而这种精神是贯穿于整个诗歌世界的。《雄浑》中大用即是无用之用,腓乃变化之意,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真实之体充满于内,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虚,浑则是指两种相对立的自然状态,和阴阳理论的转化是不谋而合的。如老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雄浑》代表的是一种阳刚之美,是古代对广阔、包容、无限的一种褒扬,这种美感是对最接近自然本体的一种推崇,也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的境界。《冲淡》一品看似相对,实则为《雄浑》之补充。无欲为素,道法自然。“冲淡”是道家所推崇的至柔至美的审美境界。冲淡之美,在表层之中,和柔明朗,轻逸灵动,洋溢着诗人脱俗而不超尘的对现实和艺术的执着的审美精神;在深层之中,包蕴着由恬淡平和的个体人格之美与淡和的大自然之美有机融合而生出的醇厚无尽之美。《冲淡》虽具有阴柔之美但却优游不迫,其中王维的《终南山》中写到: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此诗中这种柔中带刚的写作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雄浑》、《冲淡》二品看似对立,实则交融,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兼济。与《周易》中的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的思想是保持一致的。这种相对又统一的诗歌风格理论创造出一种意境之美。这种美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引起我们虚无、无物的共鸣,但是这种共鸣又不脱离事物本身。如诗所言: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司空图的精神境界是老庄的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淡泊思想。《庄子》中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无累,无患的精神绝对自由,而庄子认为也只有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通过某种精神修养才能获得这种自由,所以庄子最基本的人生实践就是个人的精神修养,这对司空图的思想影响也极为深远。第五品《高古》首句“畸人乘真,手把芙蓉”可以透露出这种淡泊思想。所谓“畸人”,《庄子?大宗师》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畸人,就是道家心目中的理想的人物,是既无“机心”在胸、又无“机事”缠身的超尘拔俗之人,与世俗追逐名利之人有天壤之别。而后第六品中又言:“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说明“佳士”内心极其淡泊,既无“机心”亦无“机事”。心无凡俗事,追求典雅之美也是水到渠成之事。追求淡泊之美的典型例子是陶渊明的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淡泊美的情趣追求是不受世俗纷扰的,原因在于作者精神境界之强大,虽在现实社会精神却已超脱现实。 司空图强调个人修养与文学、艺术需要高度融合,《二十四诗品》虽有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格之意境,但是它们体现了共同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精神。司空图

莫砺锋唐宋文学讲义第1讲

第1讲功底与眼光 一、功底 1.语言文字 1955年吴代芳考取程先生研究生,即奉命写三篇自传。1982年后仍如此。 文言/ 古汉语 断句,解读,《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郑玄: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 写作(诗词) 外语/ 参考文献/ 神女之探寻/ 文化输出 白话文/ 表达 2.文献 校雠学/ 目录、版本、校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 全/ 缺;真/ 伪;常见书/ 善本、珍本 《全唐诗》卷457牟融69首,张籍、朱庆余/ 陶敏《全唐诗牟融集证伪》/ 东汉人,理惑论 3.史学、哲学、其它相关学科 黄侃,八部书(毛诗、左传、周礼、说文、广韵、史记、汉书、文选)、二十五部书(十三经、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庄、荀、说文、广韵、文选,文心雕龙)、金陵大学开课:樊南四六评、新唐书列传评文 论孟、老庄、左传史记、诗、骚、文选、文心雕龙 4.记诵 《朱子语类》8: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 10: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 《秦妇吟》: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孙光宪《北梦琐言》 二、眼光 1.怀疑/ 问题 《朱子语类》104:某寻常看文字都曾疑来。/ 79:书中可疑诸篇,若一齐不信,恐倒了六经。/ 78:孔壁所出尚书,……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 至于易底全记不得?此不可晓。/ 125:尚书序不似孔安国作,其文软弱,不似西汉文,西汉文粗豪。……他文是大段弱,读来却宛顺,是做孔丛子一手做。// 魏·王肃 二十四诗品 2.选题的学术价值 敏锐/ 饮中八仙歌/ 春江花月夜/ 夺胎换骨说 3.选题的逻辑起点 避免重复/ 陈植锷,王禹偁/ 《朱子新学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村上哲见4.解决问题 《鹤林玉露》7 / 宗杲: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了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以杀人。 《朱子语类》115:因举禅语云:寸铁可杀人。无杀人手段,则载一车枪刀,逐件弄过,毕竟无益。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陈寅恪,以小见大 闻一多,民俗学、神话学王国维,文字学、考古学 新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古诗送魏十六还苏州翻译赏析

古诗送魏十六还苏州翻译赏析 《送魏十六还苏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皇甫冉。其古诗全文如下: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前言】《送魏十六还苏州》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诗作。诗中一、二句实写,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三、四句虚写,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注释】1、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苏州。2、沉沉:形容夜色浓重。3、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4、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5、毗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6、姑苏:苏州的别称。 7、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翻译】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鉴赏】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

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二十四诗品》经典原文, 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 感。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二十四诗品》经典原文, 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 感。教学设计:一、理解作品题目 1.《二十四诗品》来历。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原本也 叫《诗品》,人们为了将之于钟嵘的《诗品》加以区分,于是 按照其内容特点,取名《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专谈 诗的风格问题,“风格”多称为“体”。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 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 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 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 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诗品》是一 部文学批评著作,本身也是批评的文学作品——一组美丽的写 景四言诗,用种种形象来比拟、烘托不同的诗格风格,颇得神 貌,并在诗歌批评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二、了解作者及 时代背景。相传作者为晚唐司空图,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今山西永济)。少有俊才,生活在唐末大动 荡的时代,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意欲济世安 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唐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之后随 恩师王凝而为幕僚。唐僖宗广明元年为礼部员外郎,后迁礼部

郎中。黄巢起义后,司空图扈从不及,流落于乱兵之中,后逃归中条山王官谷的祖传别墅。光启元年,唐僖宗返回凤翔,召司空图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寻又遭乱,重回王官谷隐居。唐昭宗继位后,又曾多次召他为官,都称病谢辞。他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与道士名僧四处云游。后知道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图不食而死。司空图长期隐居,过着“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的生活。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于“泉石林亭”中与野老同席。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三、导入新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篇,“大用⑴外腓⑵,真体⑶内充。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2.解“雄浑”雄者,宏达威武,强有力也。浑者,浑厚博大,浑然一体也。前者重在广度、力度;后者重在厚度、深度。雄浑一词用来形容一种境界、一种具体景物形象,也可以用来表现一种情志、气势,一种抽象的精神现象。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前者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的。四、交流展示 (一)朗读指导

古诗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翻译赏析

古诗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翻译赏析《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徐贲。其古诗全文如下:圣凡同有体,饮食必藉器。如来制石钵,匪特传法嗣。偶因受余光,相承成旧事。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我愿过量人,要识拈花意。【前言】《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是明初画家、诗人徐贲所作的一首题咏诗。该诗是作者就释迦钵而赋诗,以赠给友人慧古明上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注释】①赋得:古人诗题中的常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的意思。②圣凡同有体,饮食必藉器。如来制石钵,匪特传法嗣:不管是圣人还是凡人,都有躯体,都要吃饭喝水,因而也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器物。所以,如来以钵为食器,并不是为了传法嗣的。据《金刚经》云,如来到了吃饭的时间,曾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即诗中“制石钵”之意。“传法嗣”之事,是说东土禅宗传法,往往以衣钵为信物。宋僧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记载弘忍传法惠能时之言道:“昔达摩以来自异域,虽传法于二祖,恐世未信其所师承,故以衣钵为验。今我宗天下闻之,莫不信之,则此衣钵可止于汝。”③偶因受余光,相承成旧事。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以衣钵相验,在东土禅宗只是一件偶然的事,岂料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世代相传下去,致使后人为了获得正统地位,纷纷抢夺衣钵,引起无数争端。如六祖惠能得到五祖弘忍所传衣钵后,南行途中,就曾被人追杀。 ④过量人:器识深远的人。⑤拈花意: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之意。【鉴赏】北宋欧阳修、苏轼曾创为禁体诗。欧阳修的作品题为《雪》,序中写道:“时在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苏轼的一篇作品题为《江上值雪,效欧公体,限不以盐、玉、鹅、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由此可知,禁体所禁,一 是直接形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词;二是比喻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词;三是比喻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动作的词;四是直陈客观事物动作的词。用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话,就是“离形得似”。实际上, 这正是禅宗的精神。即如这首诗中所说,衣钵相传,皆是形迹,怎能作为得道的证明。是否得道,重在顿悟,重在明心见性,而不体现在衣钵一类外物上。所以,这首诗一方面对禅宗史作了简单的回顾,指出前期传法的某些方法已经脱离了禅宗本来的精神;另一方面,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表示对一切偶像的冲击。联系明末狂禅的出现,该诗可谓开其先河。这首诗,对僧钵授法的历史作了简单的回顾,然后提出了自己参道悟法的观点,既勉人又自励,诗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次,说无论圣人或凡人,都有一个躯体,饮食的时候必然都是需要借助于食器的,因此,“如来制石钵”,其原意并不是专门用来“传法嗣”的。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次, 因为以钵作为传法的信物,是从中国禅宗开始的,从此,钵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所以说“偶因受余光”。钵作为信物,从禅宗初祖一 直传到六祖,世代相传,影响深广,这就是“相承成旧事”一句的事实背景。由于钵取得了传法的重要作用,谁取得了钵,就意味着谁取

二十四诗品赏析

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三、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四、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

大河前横。 五、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六、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七、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九、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十、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十一、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十二、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十三、精神

二十四诗品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

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三、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四、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诗人脱去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书信不来,亲人远行。我想

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1

从苏教版必修二第二专题导入 ——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 宁波惠贞书院许娜芳 摘要: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读者语言运用能力、交流信息能力。因此,读者在掌握语言的同时,还要了解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隐含的民族文化语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得体地活用语言于交际中。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已是成功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哲学、科学、体制、跨文化比较、心理学等方式宏观地去理解中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鉴尝文学作品的原著,能从比较高的角度上把握其深度和广度,既有利于深化中文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又能推动文学批评水准的提高。 阅读研究表明,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使用背景知识填补文中非连续事实空白,找出上下文联系,使读者能在更深的程度上来理解文化,理解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对成功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直接影响文章的理解。在阅读外文文学作品时,读者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还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读者应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认识所学国的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语文教材来了个大变脸。虽然一部分没有深入领悟新课程改革精髓的老师还是拿上人教版的方式来上我们苏教版的语文课,而且也不见得他所教的学生语文成绩怎样。当然,我们现在衡量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语文成绩,还更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但是我们的老师如果单纯拿原来的那套方式再来教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如果还只是一条教鞭、一本教参、一支粉笔来传授我们的知识,如果还只是半桶水,估计迟早水要干涸。 必修二语文教材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这个专题就设置了遭遇战争这个环节。挑选了两篇曾分别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一个人的遭遇》以及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代表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位作家在这两篇小说中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来给我们讲述那场已经逝去了60多年的残酷战争。

(图)思维导图在高考边塞诗鉴赏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高考边塞诗鉴赏中的应用 诗歌赏析是高中语文课堂和考试的重点、难点,我们必须努力引进各种教学理念技巧,提升课堂效率,切实利用课堂平台引导学生方便、快捷、高效地掌握诗歌赏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已经被引入各个领域, 它能有效展示放射性思维,在某一方面把有所关联的元素联系起来,它能将图片和文字相结合,易让主题中的关键词分层呈现,把每个主题间的从属关系用层级图直观展示。思维导图在诗歌鉴赏中也有着卓有成效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图将思维导图引入高考边塞诗的鉴赏当中,使考生对边塞诗的认识清晰明了,又能准确把握边塞诗与其它诗歌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边塞诗的渊源 以边塞题材为内容的边塞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汉魏。先秦,“王国甚多,八百诸侯”不存在秦汉统一政权那样的边塞问题,因此《诗经》中的诸多反映征战戍边的诗歌,如《采薇》、《无衣》、《君子于役》严格上讲并不算边塞诗,秦汉统一以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形成,于是沿长城一线,就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所谓的边塞问题。边塞诗发展至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盛唐边塞诗最能体现大唐气象,在唐代形成了以边塞为题材写作诗歌的诗人群体,产生了边塞诗派,其中主要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高岑诗派。其后,历朝历代边塞诗吟咏不断。

二、边塞诗的意象群 “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歌鉴赏中以意逆志的钥匙。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一首古诗,对于虽识字而不能领略情感和形象的人,永远只是空洞的符号。”因此,要想真正读懂古诗词,领略其丰厚的内涵,就读懂诗歌中意象丰富而又相对稳定的意蕴。新课标评价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也是根据对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的体验、感悟来考察的,而形象和情感的综合体就是意象。 边塞诗人在创作中将文化、心理、情感诸因素积淀到“意象”当中,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意象群。边塞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常见的自然景物意象 常见的自然景物意象:秋月、枯草、飞雪、雪山、大漠、黄河、长云、雨雪、风沙等。边塞诗多紧紧地抓住绝域荒原苦寒的气候环境,来表现将士们不畏艰苦的战斗豪情,或是流露出征戍生活的不易,从而触动征人的思乡之情。如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 (二)常见的战事意象 在频繁的边塞征战中,号角、刁斗、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与战事有关的物品常常出现在边塞诗中,如“角声满天秋色里”、“寒声一夜传刁斗”、“烽火照西京”、“红旗半卷出辕门”。熟知了这些战事意象,读到这些边塞诗句,我们就仿佛亲临了边塞,目睹了激烈的战争场面。 (三)常见的地名 边塞诗有着很强的地域特征,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青海、走马川、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陇头,这些地方常被战争的阴云笼罩,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二十四诗品》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上的不朽篇章,其中的《典雅》章更是千古传颂的绝唱。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典雅章的文眼,也是唐人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它给我的感觉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既奔涌升腾,又宁静致远。我一直觉得,那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追求。 二十四诗品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波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犹镰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溃者屡深雾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怀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拾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行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埋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晴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 1.重点字词: 〔1〕读准字音。 丫〔yā〕枝倔〔jué〕强〔jiàng〕婆娑〔suō〕虬〔qiú〕枝秀颀〔qí〕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欲睡潜〔qián〕滋暗长〔zhǎng〕 〔2〕写准字形〔加点字〕。 倦怠开垦主宰婆娑虬枝宛然秀颀鄙视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 〔4〕搞懂词义。 ①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②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③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④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⑤恹恹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⑥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⑦秀颀:美而高。颀,修长。 ⑧虬枝:盘曲的树枝。 ⑨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2.语言品味。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品析:〝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品析:〝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

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3〕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5〕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白杨礼赞?使用的象征手法

言有尽而意无穷看含蓄的美学思想分析

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探讨“含蓄”的美学内涵 摘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这一命题的实质是含蓄。它的发展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在漫长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一个美学内涵丰富的审美范畴。 关键字: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美学命题。何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无名氏在《诗品注释》说“著,粘著也。言不著一字于纸上,已尽得风流之致也。此二句已尽含蓄之义,以下特推而言之。”意思就是“不著一字”者不粘滞在此人此物上,“尽得风流”者此人此物毕竟如实写照出来。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从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方面说就是含蓄,就是追求一种余韵悠长,含藴不尽的美,往往以有限之笔墨而写出无尽之意味的绝妙境界。含蓄作为艺术创作的审美目标,是中国诗学的审美传统,也是中国人重要的审美崇尚之一。 一、含蓄之美的源流探讨 含蓄之美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是历代文艺家和美学家探讨的重要话题。早在《周易?系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意思是说语句要婉转,对所述问题进行评价的时候用词要婉转而符合中道。“肆”是指随意,引申为真实而普遍;隐是指隐蔽,引申为保护,含藏。完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做的文章意境深远又富、有文采,说的话很婉转却很中立客观,事情说的明白透彻但又比较含蓄。这可以说是对含蓄之美最朦胧的追求。儒家追求“中庸”之道的处世态度,“中庸”的方法表现在言语表达上就是要含蓄委婉,不要言辞激烈,不留余地,要迂回曲折,言近而旨远。它还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快乐而不过分,哀伤不至于悲哀,实际也是一种“中和之美”。儒家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教,对民族审美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我国人民长期的审美过程中,含蓄成了历代诗论家对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读者欣赏诗歌的一个审美要求。道家思想对含蓄美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意是说信实用的言语不华丽乖巧,乖巧华丽的语言不信实。真正知“道”的人不多说,多说的人根本不知“道”。又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大成若

《二十四诗品》:高古

《二十四诗品》:高古 《二十四诗品》:高古 《二十四诗品》:高古【题记】这一品,我是在现代化格式作业的中间,支离破碎写出来的。要知,最为专注一心的钱钟书先生不免慨叹“书癖钻窝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如我等稀里糊涂的俗辈,于难以为继之时,勉力成文,也不失为上进青年了,虽然区区两千字,高悬献丑,未闻新声,反失故步。我希望能在20XX年元旦之前写完这二十四诗品,假想着有人关注着,因此监督我吧。这一品是半个月前写的,一直没打算定稿,所以没有发上来,今天翻到,索性先挂上吧,润色修缮,期以来日。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高古”意境,在世俗笔法,真是有口难言啊。用逆向思维,以高对卑,用古比今,于是脱俗高企的特点,焕然而出。号称“云烟之乡”的云南玉溪市里有一座楼,就叫“高古楼”。当地民谣说:“哇家玉溪高古楼,半截矗在天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抬头望望高古楼,帽子掉进沟沟头。”如此如此,高古二字,一则高,所谓“无枝老树参天立”,登上高古楼,俯视一切;二则古,因此“道自王倪传啮缺”(两句诗出自曾国藩长子曾纪泽的诗集,王倪、啮缺都是上古贤人,王倪是啮缺的老师,因此有传道一说),于俗不谐,抗怀千

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这一品,有别于诗品常用的“幽人”意象,这里似乎更胜一筹,出现了“畸人”。所谓“畸人”,并非畸形人,现代人容易望文生义,因此提笔一辨。畸人是指在道家理想境界中具备了很高修养的人,外表上是肉身凡人,实质上却近乎仙,《庄子&S226;大宗师》里解释道:“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畸于人,有别于凡人,侔是相等、齐等的意思,与天相类,自然是仙界的仙人了。既然仙界来客,住世有日,终有一天要回故乡,所以紧接着“乘真”——人”驾着真气踏上归途,就顺理成章了。这里的“真”是自然之道。《说文解字》释“真”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道家说的“真人”也就可以与佛家的“佛”相提并论了。 那么,到底为了什么,“畸人”要离尘而去,暂存疑,继续往下看。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潇洒风度,非神仙莫为。看李白的《庐山谣》:“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姑且看成是“畸人”为“朝玉京”而去吧;还是李白的《古风》篇:“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又是“畸人”衣带飘飘的形象描写。 泛是漂流的样子。《诗经》里有“泛彼柏舟”,浩劫,是指人间世的苦难,佛家的说法万千苦痛称为一劫,所以,“畸人”离尘而去,辞别苦难的人间世,飘然远行,莫知其踪。窅然空踪,窅同窈,状深远之象,这句是说畸人云游世外,不知所踪,李白笔下的“虚步蹑太清”也许就有这个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