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对缺血性中风诊断和辨证的临床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月第8卷第4期一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 2015,Vol.8,No.4

399

一感染H1N1流感病毒小鼠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促进IFN-γ生成,调控Th 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平衡,起到抗H1N1病毒的作用三提示众生丸不仅具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而且可通过减轻炎症,调节免疫而提高染毒小鼠存活率三与西药相比,中医药在治疗流行性感冒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三

[1]一祁贤,汤奋扬,李亮,等.新H1N1(2009)流感病毒的早期分子

特征[J].微生物学报,2010,50(1):81-90.[2]一祁俊林.流感病毒大流行株起源研究的现状[J].国外医学四病毒学分册,1998,5(2):41-45.

[3]一韩一芳,张宏伟,曹广文.2009年新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及

防控措施[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30(6):610-612.[4]一张强,赵庆杰,熊瑞生,等.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进展[J].药

学学报,2010,45(3):289-299.

[5]一Nagai T,Moriguchi R,Suzuki Y,et al.Mode of action of thean-ti-influenza virus activity of plant flavonoid,5,7,4 -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from the roo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J].An-

tiviral Res,1995,26(1):11.

[6]一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一李耿,彭绍忠,袁少华,等.众生丸在小鼠体内抗H5N1亚型禽

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11(3):365-370.

[8]一李耿,陈纹平,陈建新,等.众生丸体内抗H9N2亚型禽流感

病毒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8):816-819.

(收稿日期:2014-06-16)

(本文编辑:蒲晓田)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6CB504805)

作者单位: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吴爱明(博士研究生)二赵明镜二张冬梅二高永红二孙逸坤二聂波二娄利霞二王硕仁]

作者简介:吴爱明(1979-),2014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三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研究三E-mail:wam688@https://www.360docs.net/doc/5218803202.html, 通讯作者:王硕仁(1947-),本科,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三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三E-mail:doctor_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5218803202.html,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对缺血性中风诊断和辨证的临床意义探讨

吴爱明一赵明镜一张冬梅一高永红一孙逸坤一聂波一娄利霞一王硕仁

?摘要?一目的一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检测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和辨证的临床意义三方法一检测18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IL-6浓度三比较合并和未合并缺血性中风两个亚组的IL-6浓度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IL-6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的临床意义三分析不同IL-6浓度下的中医证候差异,并通过相关分析来探讨IL-6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三结果一高血压合并缺血性中风组的血清IL-6浓度[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显著高于未合并中风组[21.47(5.52,45.44)vs 2.92(1.68,4.67)pg /mL,P <0.01]三高血压病患者血清IL-6诊断缺血性中风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84(P <0.01),最佳临界值为10.10pg /mL,对应的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88.4%三与IL-6低浓度组比较,IL-6高浓度组的痰证出现率高,虚证出现率低(P <0.01)三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6与痰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 =0.404,P <0.01)三结论一高血压病患者血清IL-6浓度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和痰证辨证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三

?关键词?一高血压病;一白介素6;一缺血性中风;一中医证候?中图分类号?一R259一

?文献标识码?一A一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4.004

Discussion on the clinical value of serum interleukin-6for the diagnosi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一WU Ai-ming ,ZHAO Ming-jing ,ZHANG Dong-mei ,et al.Key Laboratory of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Beijing ,Dongzhim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China

400一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月第8卷第4期一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15,Vol.8,No.4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Shuo-ren,E-mail:doctor_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5218803202.html,

?Abstract?一Objective一To observe the clinical value of detecting serum interleukin-6(IL-6)for

the diagnosi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Methods一The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IL-6in189cases of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detected.The differ-

ences in IL-6concent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hypertension group complicated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the hypertension group without ischemic stroke.The clinical value of serum IL-6for the diagno-

sis of ischemic stroke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s.Then

the differen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syndromes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concentrations

of IL-6were analyzed,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L-6and TCM syndromes were

further explored.Results一Compared with the hypertension group without ischemic stroke,the concentra-

tion of serum IL-6[Median(25th percentile,75th percentile)]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yperten-

sion group complicated with ischemic stroke[21.47(5.52,45.44)vs2.92(1.68,4.67)pg/mL,P<

0.01].The area under ROC curves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by

means of serum IL-6was0.784(P<0.01).The optimal cut-off point of IL-6was10.10pg/mL,with a corresponding sensitivityof72.1%and specificity of88.4%.Compared with the low IL-6concentration

group,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phlegm syndrome increased and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defi-

ciency syndrome decreased in the high IL-6concentration group(P<0.01).Furthermore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L-6and phlegm syndrome(r=0.404,P<

0.01).Conclusion一Serum IL-6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 and can as-

sist TCM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hlegm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Key words?一Hypertension;一Interleukin-6;一Ischemic stroke;一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

dromes

一一中风病是世界范围的第三顺位死因[1],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三一项涉及22个国家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高血压在中风病中的优势比高达2.64,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为34.6%[2]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是血栓形成,导致中风的诱因之一三本研究通过检测18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探讨其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和中医辨证的临床意义三

1一对象与方法

1.1一对象

189例患者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男性96例,女性93例,男女比例为1.03?1;平均年龄(61.3?10.8)岁;平均收缩压(145.8?21.9)mmHg,平均舒张压(82.6?15.9) mmHg三并发缺血性中风者43例,无中风者146例三1.2一诊断和辨证标准

诊断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三中医辨证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6];‘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7];中国中西医结合会‘血瘀证诊断标准“[8]和‘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9]三

1.3一纳入和排除标准

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纳入本研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二脑出血二脑外伤二肿瘤二造血和免疫系统疾病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孕期或哺乳期妇女三

1.4一IL-6检测方法

空腹静脉采血4mL,离心分离血清,分装后置于-80?冰箱冻存备用三IL-6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IL-6检测试剂盒,批号:D6050,为R&D Sys-tems公司产品,检测仪器为奥地利CliniBio128c酶标仪三

1.5一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服从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M) [25%位数(P25),75%位数(P75)]表示三患者血清IL-6浓度经正态检验,P值<0.05,即不服从正态分布,故采用两组计量资料的非参数检验,检验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法三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样本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三诊断价值分析和临界值的确定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月第8卷第4期一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15,Vol.8,No.4401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过程三多变量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三以上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

2一结果

2.1一两组患者血清IL-6浓度的比较

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缺血性中风,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缺血性中风组和未合并中风组三经正态检验,血清IL-6浓度不服从正态分布,故采用两组计量资料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法检验结果Z= -5.654,P=0.000<0.01,说明合并缺血性中风组的血清IL-6浓度明显高于未合并中风组三见表1三表1一两组患者血清IL-6浓度比较[M(P25,P75)]

组别n IL-6(pg/mL)未合并中风组1462.92(1.68,4.67)

合并缺血性中风组4321.47(5.52,45.44)a 注:与未合并中风组比较,a P<0.01

2.2一ROC曲线分析结果

以患者血清IL-6浓度作为检验变量,是否合并缺血性中风为状态变量(合并缺血性中风赋值为1,未合并中风赋值为0),做ROC曲线分析,见图1三IL-6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具有一定准确性,假设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的可信区间0.694-0.874,P<0.01)三根据Youden指数最大法[10]确定IL-6的最佳临界值为10.10pg/mL,对应的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88.4%三

2.3一不同IL-6浓度下的中医证候差异比较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到的IL-6临界值,将患者划分为IL-6高浓度组(IL-6?10.10pg/mL)和低浓度组(IL-6<10.10pg/mL),采用卡方检验分别比较风二热二痰二瘀二虚五个基本证候的出现率三与IL-6低浓度组比较,IL-6高浓度组的痰证出现率高,虚证出现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 0.05)三见表

2三

图1一IL-6在高血压病人群中预测缺血性中风的ROC曲线

2.4一血清IL-6浓度与中医证候的相关分析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IL-6浓度与

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显示:IL-6与痰证之间存在

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04(P<0.01),与风

证二热证二瘀证和虚证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三

3一讨论

中风病具有发病率高二病残率高二死亡率高的

特点[7]三无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都与高

血压动脉硬化密不可分三虽然高血压是中风病的

独立危险因素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在

中国有高血压病史的中风患者对高血压能够增加

中风风险的认知程度还远远不够三有调查显示,虽

然77%的患者表示了解高血压可以增加中风风险,

但是实际上只有30%认为自己的风险会增加,这意

味着,一半以上的患者承认有高血压病史并接受高

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的观点,却忽视了本身的风

险可能导致的后果[11]三因此,有必要寻找与高血压

病患者并发中风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来更直观的评

估高血压患者的中风风险并辅助中风的诊断和辨

证三炎症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密切[12]三炎症反应表2一不同血清IL-6浓度的中医证候出现率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风证热证痰证瘀证虚证IL-6低浓度组14136(25.5)27(19.1)14(9.9)122(86.5)42(29.8) IL-6高浓度组4819(39.6)5(10.4)26(54.2)40(83.3)7(14.6)χ2值3.4271.94142.0010.2984.310 P值0.0640.1640.0000.5850.038

402一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月第8卷第4期一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15,Vol.8,No.4

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二发展二失稳二破裂,从而诱发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关键病理环节[13]三炎症因子IL-6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L-6能够加重血管内皮炎症反应,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加速单核细胞趋化和黏附,并通过刺激单核细胞过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使纤维帽变薄,降低斑块的稳定性[14],从而增加了中风风险三有临床报道发现,中风病患者的IL-6水平是增高的,提示IL-6在中风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有重要意义[15-16]三但是,在高血压病患者中IL-6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的价值二临界值二敏感度和特异度如何,以及与中医证候有何关联,这些问题尚不明确三

一一本研究采用ROC曲线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IL-6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和辨证的临床意义三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拓展了IL-6用于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的适用人群三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清IL-6浓度显著增高,与既往研究[15-16]一致,区别在于本研究的对照组是未合并中风的高血压病患者,而非健康人群三综合二者,说明在正常人群和高血压病人群中都可采用IL-6作为诊断和评估中风风险的标记物三第二,通过ROC曲线分析明确了IL-6诊断缺血性中风的价值二临界值二敏感度和特异度三证明在高血压病人群中采用IL-6诊断缺血性中风具有一定准确性,诊断性能较好,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三第三,发现了IL-6与某些特定中医证候的关联性三IL-6高浓度组患者的痰证出现率高,虚证出现率低三IL-6作为典型的炎症因子,其浓度增高往往反映炎症活动的加剧,炎症时正邪交争剧烈,多表现为实证,故此时虚证出现率较低三此外,从高血压进展到中风病的过程中,IL-6的合成增加,而增加的IL-6又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促使其破裂,诱发中风病三可见IL-6既是病理性代谢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与中医病因学中 痰 的特性非常相似三因此IL-6与痰证正相关,有望作为辅助痰证辨证的实验室依据三

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IL-6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对辅助缺血性中风诊断和辨证的临床意义,明确了其临界值和诊断性能,以及与痰证的相关性,这对直观的评估高血压患者并发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和辅助辨证具有较实用的参考价值三但由于样本量的局限性,所得结论有待更多的多中心二大样本研究加以证实和完善三

参考文献

[1]一Rathore JA,Kango ZA,Nazir M,et al.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 prospective hospital based study[J].J Ayu

b Med Coll Abbot-

tabad,2013,25(1-2):19-22.

[2]一O Donnell MJ,Xavier D,Liu L,et al.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22countries(the IN-

TERSTROKE study):a case-control study[J].Lancet,2010,

376(9735):112-123.

[3]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全文)[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5,13(增

刊):1-37.

[4]一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

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审委员会.ZY/T001.1~00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23.

[6]一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1228.

[7]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8]一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血瘀证诊断标

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

[9]一沈自尹,王文健.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6,6(10):598.

[10]一陈卫中,潘晓平,宋兴勃,等.ROC曲线中最佳工作点的选

择[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2):157-158. [11]一王江陵.中风病人高血压认知与教育程度相关分析[J].郧

阳医学院学报,2009,28(4):412-414.

[12]一王学敏,林晓东,赵丽.炎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中

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11):109-110.

[13]一刘素珍,林晓东.炎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341-343.

[14]一张丽丽,刘晓静,王会奇,等.白介素-6二白介素-10和MMP-

9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11(18):1513-1516.

[15]一沈晓明,马丹,王兴山.脑梗死血清白介素6检测的临床意

义[J].华夏医学,2002,15(2):141-142.

[16]一马莎,钟静玫,蒋凌月,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3):

216-217.

(收稿日期:2014-11-25)

(本文编辑:蒲晓田)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对缺血性中风诊断和辨证的临床意

义探讨

作者:吴爱明, 赵明镜, 张冬梅, 高永红, 孙逸坤, 聂波, 娄利霞, 王硕仁

作者单位: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刊名:

环球中医药

英文刊名: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15(4)

引用本文格式:吴爱明.赵明镜.张冬梅.高永红.孙逸坤.聂波.娄利霞.王硕仁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对缺血性中风诊断和辨证的临床意义探讨[期刊论文]-环球中医药 2015(4)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1)痰蒙清窍证: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证: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4)风火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5)风痰阻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数。 (6)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7)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额红,潮热,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国家科委攻关项目 “85-919-02-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 一、风证 1. 起病 a. 48小时达到高峰(2分); b. 24小时达到高峰(6分); c. 病情数变(6分); d. 发病即达高峰(8分)。 2. 肢体 a. 两手握固或口噤不开(3分); b. 肢体抽动(5分); c. 肢体拘急或颈项强急(7分)。 3. 舌体 a. 舌体颤抖(5分); b. 舌体歪斜且颤抖(7分)。 4. 目珠 a. 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3分); b. 正常(0)。 5. 脉弦

a. 是(3分); b. 否(0分)。 6. 头晕头痛 a. 头晕或头痛如掣(1分); b. 头晕目眩(2分)。 二、火热证 1. 舌质 a. 舌红(5分); b. 舌红绛(6分)。 2. 舌苔 a. 薄黄(2分); b. 黄厚(3分); c. 干燥(4分); d. 灰黑干燥(5分)。 3. 大便 a. 便干便难(2分); b. 便干三日未解(3分); c. 便干三日未解以上(5分)。 4. 神情 a. 心烦易怒(2分); b. 躁扰不宁(3分); c. 神昏谵语(4分)。

5. 面目呼吸气味 a. 声高气粗或口唇干红(2分); b. 面红目赤或气促口臭(3分)。 6. 发热 a. 有(3分) b. 无(0分)。 7. 脉象 a. 数大有力或弦数或滑数(2分)。 8. 口中感觉 a. 口苦咽干(1分); b. 渴喜冷饮(2分)。 9. 尿短赤 a. 有(1分); b. 无(0分)。 三、痰证 1. 痰 a. 口多粘涎(2分); b. 咯痰或呕吐痰涎(4分); c. 痰多而粘(6分); d. 鼻鼾痰鸣(8分)。 2. 舌苔 a. 腻或水滑(6分);

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高血压仍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能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最终严重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在各种高血压的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高血压并发症一: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亦称中风,致死率极度高,即使不死,也大多数致残,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人都有动脉硬化,如脑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加上一定的刺激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即可出现昏迷,倾跌与地等中风症状。凡高血压病患者在过度用力、愤怒、情绪激动的诱因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麻木、乏力等症状,要高度怀疑中风的可能,此时,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检查。 高血压并发症二:肾动脉硬化和尿毒症 高血压与肾脏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高血压可以引起肾脏损害;而肾脏损害则加重高血压病。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动脉弥漫性病变,导致恶性肾小动脉硬化,从而迅速发展为尿毒症。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10%。 高血压并发症三:高血压心脏病 高血压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导致心脏肥厚和扩大,称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是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的一个必然趋势,最后可因心脏肥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影响生命。 高血压并发症四:冠心病 长期的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 高血压并发症五:高血压脑病 主要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临床表现以脑病的症状与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抽搐。

高血压 脑中风预防与饮食

饮食预防脑卒中 远离“三高”,亲近“三低” 脑卒中泛指各种急性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缺血梗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这些疾病成因复杂,病后恢复慢,如果治疗和护理不当还容易复发,有着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研究表明,年龄(>50岁)、吸烟史、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牙周病等,都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血压增高会使得脑血管破裂的风险增加,高血糖和高血脂会造成血流缓慢、动脉血管弹性下降、粥样硬化形成,为脑部组织供血的血管网在“三高”的侵袭下,会逐渐丧失活力,变得脆弱、狭窄。说到脑卒中的防治,离不开饮食和营养。通常而言,低盐、低脂而营养均衡的饮食方式,有助于防范“三高”对脑卒中的诱发。盐的成分是氯化钠,长期钠摄入过多会降低动脉壁弹性,使人患高血压。有研究发现,单纯减少盐分就可以使得1/3患者的血压降低。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钠盐不过是1克左右(除非大量排汗),1克盐大约只相当于花生米大小的一点点,我相信在座的有不少人在日常饮食中所摄入的往往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多吃盐会造成身体对其他几种电解质如钾、镁、钙的需要增加。高钾饮食能促进身体钠的排泄,而镁元素有降胆固醇、扩张血管的作用,充足的钙摄入可以避免因缺钙造成的骨钙溶出和钙在软组织、血管壁的异常沉积。由此可知,保持饮食中钠、钾、镁、钙等无机元素的平衡,摄入低盐、高钾、高钙和高镁的食物能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从而防范脑卒中。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饮食,对于“三高”的治疗、脑卒中的预防无疑是必要的。但要适度进行,避免矫枉过正,对老年人尤其如此。有许多热衷保健的老年朋友认为动物脂肪有害无益,因而很少吃动物肉,动物内脏和蛋黄也因为胆固醇含量高而遭排斥。然而动物蛋白质相比植物蛋白含有较多的蛋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和牛磺酸,是营养界公认的优质蛋白质,长期拒食可能会造成氨基酸摄入不足、血管脆性增加和弹性下降。不可否认,动物肝脏和蛋黄中胆固醇的含量确实很高,对于血脂异常的人来说,的确不适合随意进食,但同时在常见食物中它们的营养价值排名靠前,如蛋黄中富含卵磷脂,而肝脏富含维生素A、D、B族和微量元素铁、锌、硒、铜等,完全放弃实在可惜,而善加利用则有助于营养均衡。有许多调查和研究都表明,脑出血的发生与蛋白质摄入不足相关,却并非营养过剩,可见一味吃素并无益于减少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坚持营养均衡是预防脑卒中的硬道理说来容易做时难。比如说,许多人都知道不吃早餐不利于身体健康,但却长年如此不加改进;还有的人不注意维护牙齿健康,人还未老,咀嚼功能却严重下降,导致蔬菜水果摄入减少,粗粮杂豆更是不敢去动了。再有就是人们在饮酒上的态度,要么好饮贪杯不能自已,要么干脆滴酒不沾,然而各种研究都表明红葡萄酒同绿茶一样,都含有多酚类物质,这是一种能保持血管壁弹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好东西,有试验表明每天饮用一杯红葡萄汁可防止形成血栓,产生与阿司匹林相似的保护作用,故此,人们可以通过少量饮用红酒和适量饮茶来获得。另外,人们还应该关注季节和物产变化造成的营养差异,比如在冬天,是脑卒中发病的高峰期,而冬季人们的食物当中往往更缺乏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性,可以减少血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具有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一个人尽量保持每天的蔬菜消费量不少于500克、维生素C的摄入不少于100毫克将有助于预防脑梗的发生,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更应做到这一点。

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脑病科 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2018年修订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患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提示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风阳上扰: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入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 痰热腑实: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燥,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中西医病名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 (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 (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

高血压脑中风急救要点

高血压急救法 如果家庭中患高血压病的成员突然发病,家里的其他成员应能做出初步判断,并适当做些相应的处理,实属重要。 急救措施 1.血压突然升高,伴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甚至视线模糊,即已出现高血压脑病。这时家人要安慰病人别紧张,卧床休息。家中若备有降压药,可立刻服用,还可以另服利尿剂、镇静剂等。若经过上述处理,症状仍不见缓解,要及早护送病人到附近医院急诊治疗。 2.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或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多在劳累或兴奋后出现剧烈的心前区疼痛、胸闷,可放射至颈部、左肩背或上肢,重者有面色苍白、出冷汗。遇着上述情况时,应叫病人安静休息,备有硝酸甘油一片舌下含服,或打开一支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家中如备有氧气袋,可同时予以吸入氧气。如症状不见减轻应迅速通知急救中心或备车前往医院。 3.如病人突然心悸气短,呈端坐呼吸状态,口唇发绀,伴咯粉红泡沫样痰时,要考虑有急性左心衰竭。应吩嘱病人双腿下垂,采取坐位,予以吸入氧气,并迅速通知急救中心。 注意事项: 高血压患者在发病时,会伴有脑血管意外。病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有呕吐,甚至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此时要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意识障碍伴有剧烈呕吐时,呕吐物吸入气道,然后通知急救中心。 高血压危象的应急措施 高血压急症,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在发展过程中,或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增高,无论有无症状,收缩压超过千帕(20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超过千帕(140毫米汞柱);或血压虽为中度增高,但并发了急性左心衰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脑血管病,均为高血压急症,如不及时抢救,则可危及生命。 高血压急症常见的有: 1、高血压危象:因全身小动脉突然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使血压剧增,尤以收缩压增高为着,可超过千帕(200毫米汞柱)。面色苍白或潮红、烦躁不安、心悸、多汗、恶心、呕吐、手足发抖,并可发生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竭等。 2、高血压脑病:因全身小动脉,尤其脑内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血压剧增,尤以舒张压增高为着,可超过千帕(120毫米汞柱)、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抽搐、失语、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神志障碍等。 家庭急救原则:迅速降低过高的血压,积极防治并发症。 (一)去除诱因,立即休息,保持安静,避免刺激。 (二)可抬高病人的床头30°角,以达到体位性降压的目的。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把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四)必要时吸氧。 (五)药物应用: 1、硝苯吡啶(心痛定)10毫克—20毫克舌下含服,5分钟内开始降压,30分钟后血压平均可下降千帕(40/25毫米汞柱),可维持3小时以上。本药可扩张周围的血管和冠状动脉,从而使血压下降。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高血压急症,且降压作用迅速。 2、硝酸甘油毫克—毫克舌下含服,3分钟起效,维持时间短,可重复使用。本药可扩张周围血管及冠状动脉,尤适用于伴有心绞痛或胸闷者。 3、安定毫克—5毫克口服,用于烦躁不安者。 (六)尽快向急救中心呼救。 送往医院时注意: 一、病人症状已基本缓解。 二、血压稳定在安全范围内。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完整版)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完整版) 我国是高血压大国,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1):24-56.][1]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接近30%,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慢病的社区化管理,在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等指标都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血压控制不佳而引起的并发症对医务工作者来说仍旧是严峻的挑战。 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患者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第8期).629-643][2]。大量试验证明表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约为心肌梗死 5~8倍。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也指出,预防脑卒中是我国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目标。积极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脑循环的特点

脑组织主要由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两套动脉系统在颅内反复发出分支,形成侧支循环及大脑动脉环,后逐渐汇成静脉。颈内动脉供应眼及前3/5大脑半球,椎动脉则供应剩余的大脑半球及小脑、脑干等[[3]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4] 陈主初,郭恒怡,王树人,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脑组织对葡萄糖和氧的需求十分巨大,但自身储备很少,在静息状态,成年人全脑的血流量可达800~1000ml/分钟,约为心输出量的20%,脑血流只需中断数秒,即可导致意识丧失,如果中断数分钟,则将引起永久性脑损害。 正常情况下,脑循环的灌注压约80~100mmHg,当平均动脉压在60~160mmHg范围波动时,脑血管可通过Bayliss效应调节血管平滑肌收缩与舒张,使脑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但当动脉压进一步下降时,血管平滑肌舒张达最大值,脑血流量将出现明显下降,而引起脑功能障碍,若动脉压进一步升高,脑血流量可明显增加,进而引起脑水肿。脑血流自动调节受多种因素影响。 2.血压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在引起内皮细胞增生的同时促进脂滴渗入血管壁,进而引起和加重动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

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

8 脑病科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二)证候诊断 1.痰热内闭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2.元气败脱证:神昏,肢体瘫软,目合口张,呼吸微弱,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不伸,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治疗高血压及中风的经方续命煮散》

治疗高血压及中风的经方《续命煮散》家人最近出现手脚麻木的症状,其人有高血压病史20年,我按李可老的这个《续命煮散》方进行配制,家人每次吃20克,吃到第三天腿的麻木减轻,七天一个疗程吃完后原来是整个小腿麻,现在已经退到脚踝处。手的麻木还有持续,但也有所缓解,高血压药已经不用吃了,没有其它不良反应。本方摘自《人体阳气与疾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者:田原方名:孙思邀「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 组成: 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90克 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高丽参、防风各60克 透明生石膏150克、生白术120克 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 用法: 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连饮7~10日。 加减法: 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 失语:加麝香克/日,另冲服。 主治:

中风急重症。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 风痱(原因不明的瘫痪)。 特别说明: 此方为大小续命汤类方,为唐代孙思邀自拟自治方,孙真人方后有注云:「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疼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我用此方治愈了自己的中风急症。大小续命汤也是我十几年来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没有任何副作用。 方中,生附子所占比例极小,绝无中毒之虞!方用绢包,意在但取火气。 方中有大量生石膏反佐,对高血压无碍。我中风以后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到目前的程度。田原:谢谢。嗯....-孙思邈的《千金方》里的治诸风篇,似乎名气大的方子还有一些吧,而且用了十几丶几十句话阐述,只是这个「续命煮散」不过三言两语,不是很起眼,要不是您慧眼把它使用出来,也许更没有人知道它了,精华往往就这样错过了!李可:这个东西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大小续命汤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 田原:目前有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於中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听到中风都觉得害怕,但是在您这儿似乎很简单,一个方子就能解决问题。为什麽更多的医生做不到这一点 李可:这个方子现在用得少了,为什麽因为这个方子被清末民国初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 1 )急性起病 ( 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 3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 4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 5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馈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高血压规范管理与脑卒中(中风)发病率的关系

高血压规范管理与脑卒中(中风)发病率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1-09-22T08:53:03.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王海良 [导读] 高血压规范管理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王海良(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黄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无锡 214001)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6-0042-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导致高脂、高盐、高热量饮食比例增多,肥胖人群队伍极度膨大,加上遗传、社会老龄化等因素,使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目前,大部分地区高血压病人的规范治疗率、血压控制率、防治知识知晓率比较低。导致高血压并发症的比例也很高,而脑卒中就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人从事高血压病人管理几年以来,感到高血压规范管理是防止脑卒中最重要的措施。而且并发脑卒中绝大多数都发生在55岁-85岁之间的人群。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人从2008-2010三年中对高血压人群中55岁-85岁之间的341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跟踪管理调查,发现,接受规范管理与接受非规范管理脑卒中的发生率有着明显的差异。 1.1.1规范管理1128例,其中:男性518例(占45.9%),女性610例(占54.1%)。55岁-64岁429例(占38%),65岁-74岁451例(占40%),75岁-84岁248例(占22%)。凡接受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每月测量血压不少于一次,每月听课专题知识讲座不少于一次;规范服药率95.36%,血压控制率9 2.84%,健康知识知晓率98%,自我管理率90.95%。 1.1.2非规范管理2288例,其中:男性1126例(占49.2%),女性1162例(占50.1%)。55岁-64岁951例(占41.6%),65岁-74岁826例(占36.1%),75岁-84岁511例(占2 2.3%)。凡接受非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每年测量平均2.3次,部分数患者一年中听一或二次专题知识讲座课;规范服药率22.38%,血压控制率2 3.69%,健康知识知晓率21.5%,自我管理率10.75%。 1.2诊断方法本人为了获得完整的诊断信息,也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调查的所有患者,主要通过以下的检查项目作为诊断依据。 1.2.1CT扫描、磁共振(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作为诊断依据。 1.2.2部分考虑是缺血性脑卒中亦进行、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的检查作为诊断依据。 2 结果 三年中规范管理组脑卒中的发生率平均6.20‰,三年中非规范管理组脑卒中的发生率平均10.05‰,非规范管理组脑卒中的发生率是规范管理组的1.6倍。 规范管理组中管理高血压患者1128名,2008-2010年并发脑卒中21人,非规范管理组中管理高血压患者2288名,并发脑卒中69人。 3 讨论 从管理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脑卒中发生率在急剧升高,而脑卒中发生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与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及高血脂、肥胖人群等不断增多有关。因此,高血压规范管理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3.1特点如下 3.1.1居民生活文明程度偏低,自我保健意识较差,往往不重视心血管危险因素或知道了危险因素也不及时控制(如果血压逐渐升高,身体会逐渐适应),但血管壁变性、动脉粥样硬化却逐步加重。结果造成高血压、脑动脉破裂或脑血栓。 3.1.2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低、血压控制率低、健康知识知晓率低,治疗的依从性不到位,导致血压控制不好,易并发脑卒中。管理中发现,对高血压患者给予规范管理则脑中风发生率要比不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要低的多。 3.1.3脑卒中多数是其原发病(高血压等)得不到合理治疗而缓慢发生的,而高血压的治疗需长期耐心而积极。因此,要调动医务人员和病人两方面治疗的积极性,要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3.2预防:预防脑卒中的重点是控制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3.2.1血压的管理,脑卒中是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最关键措施。由于早期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血压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定期测量血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及时的处理,尽量避免发生高血压。 3.2.2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发现,高血压患者如果得到规范化管理,他们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规范服药率、血压达标率、血压自我管理率多比较高,血压控制好,脑卒中发生率低。 3.2.3平衡膳食:四大原则:科学合理,搭配得当,色香齐全,总量控制,特别是有高血压和肥胖家族史的要注意节简饮食。同时戒烟限酒。高血压发生率就低。 3.2.4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平衡,维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是防止高血压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患者容易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而乐观开朗,是维持稳定血压的关键因素。 3.2.5有氧运动:坚持适当有氧活动,是预防高血压、脑卒中的重要因素。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能降低胆固醇的生成,还能预防便秘、改善睡眠。锻炼要坚持四有,即:有序、有度、有恒、有伴。 3.2.6高血压病人用药要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血压一降,立即停药,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左心衰、脑中风等。 3.2.7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通过健康教育号召广大居民倡导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了解和掌握慢病防治的健康知识,废除不良的生活作风和行为是防止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 总之,高血压的病因错综复杂,脑卒中多数进展缓慢,因此,高血压患者要预防脑卒中,首先要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用药,规范饮食,规范行为,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中风病诊疗常规)

2013年优化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 一.诊断 ㈠.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起病形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项主症以上,或1项主症2项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失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㈡.疾病分期 ⑴.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六个月。 ⑶.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㈢.病类诊断

⑴.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⑵.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㈣.证候诊断 1.中脏腑: ⑴.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⑵.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⑶.元气败脱证:昏馈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⑴.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⑵.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⑶.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⑷.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高血压培训

高血压防治知识 一、高血压危害 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常并发中风(脑卒中),多数脑出血由高血压引起,脑梗死的发生多与血压升高有关。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并发冠心病,血压升高常诱发心绞痛。高血压是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是引发急生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的“元凶”。高血压常并发肾功能不全,导致尿毒症。高血压常并发眼底病变,造成视力减退或失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增加。 (一)造成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体重超重和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增高。 控制体重可降低血压水平。合理营养,膳食平衡,有利于 保持理想体重。 2、高盐饮食可升高血压水平。减少盐的摄入量可以降低血 压。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每人每天平均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 克。 3、拥挤、噪音、气温骤降、寒冷、遭受灾害等恶劣环境, 可使血压升高;舒适安静的环境有利于血压控制。

4、剧烈运动、危险作业、工作过度繁忙、紧张劳累、性活 动过度等均可使血压升高;适度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血 压调节。 5、情绪激动、脾气暴躁、恼怒、嫉妒、生气、精神压力过 大等均可使血压骤然升高;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坦然处世,心胸宽广有利于血压稳定。 6、治疗不规则,用药不按时或忘记服药是造成血压波动较 大的主要原因。 (二)、创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1、不吸烟; 2、坚持适量体力活动; 3、合理膳食,适当限制钠盐及脂肪摄入,增加蔬菜与水果摄入,合理膳食应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低盐、低脂、低甜食、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适量高蛋白饮食)。 4、节制饮酒; 5、保持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6、保持心理平衡。 7、适度增加体力活动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可选择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爬楼、登山、球类、健身操等有氧代谢运动,运动应以个人的年龄和体质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