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信息系统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信息系统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信息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系 别: 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班级: 通信工程08××

学生姓名: × ×

指导教师: 吴 莉

(课程设计时间:2011年1月4日——2011年1月14日)

华中科技大学××××

原创

目 录

1 目的 (3)

2 题目与要求 (3)

2.1 低通抽样定理 (3)

2.2抽样量化编码 (4)

2.3自编程序实现动态卷积 (4)

2.4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 数字滤波器 (5)

3 设计内容 (5)

3.1低通抽样定理 (5)

3.2抽样量化编码 (11)

3.3自编程序实现动态卷积..............................................................................19 3.4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 数字滤波器. (22)

4 总结 (25)

参考文献 (26)

原创

1 目的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通信系统和信号处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各种新技术、新器件不断涌现,如廉价高速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 )、超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集成光学器件以及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和光纤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信号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信号检测和处理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硬件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和信号处理的软件化迫使工程设计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性能的分析和评估,并对系统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强大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工具和系统仿真方法,作为将新技术理论成果转换为实际产品的高效且低成本途径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青睐。

MA TLAB 是当今最优秀的科技应用软件之一,它以强大的科学计算与可视化功能、简单易用、开放式可扩展环境,特别是所附带的30多种面向不同领域

的工具箱支持,使它在许多科学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分析、算法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基本工具和首选平台。Simulink 是MA TLAB 其中的一个工具包,其采用基于时间流的链路级仿真方法,将仿真系统建模与工程中通用的方框图设计方法统一起来,可以更加方便地对系统进行可视化建模,并且仿真结果可以近乎实时地通过可视化模块,如示波器模块、频谱仪模块以及数据输入输出模块等显示出来,使系统设计、仿真和模型检验工作大为简便。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理解和巩固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课上所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独立工作习惯和科学素质,为今后参加科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题目与要求

2.1 低通抽样定理

输入信号为频率为10Hz 的正弦波,观察对于同一输入信号在不同的抽样频率时,恢复信号的不同波形形态。

原创

(1) 当抽样频率大于信号频率的两倍,(eg:30Hz )

① 建立模型;

② 对每个模块进行参数设置;

③ 进行Simulink 仿真。

(2) 改变抽样频率为信号频率的两倍(eg:20Hz )

(3) 改变抽样频率小于信号频率的两倍(eg:5Hz )

(4)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抽样定理的结论。

2.2抽样量化编码

(1) 用一个正弦信号通过一个抽样量化编码器后按照A 律13折线产生量化输出信号,从示波器(Scope )上可以观察到产生的量化误差。

正弦信号为幅度为1,频率为1Hz 的连续时间信号。

① 建立模型;

② 对每个模块进行参数设置;

③ 进行Simulink 仿真;

④ 观察示波器的结果,得出结论。

(2) 设计一个13折线近似的PCM 编码器,使它能够对取值在[-1,1]内的归一化信号样值进行编码。(eg :当输入为843 ,输出编码应为11101010)

① 建立模型;

② 对每个模块进行参数设置;

③ 进行Simulink 仿真并调试;

④ 观察仿真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3自编程序实现动态卷积

(1)掌握离散卷积过程:序列倒置→移位→相乘→求和;

(2)自编程序实现两个序列的动态卷积。

题目:动态演示序列f1=u(n)(0

(3)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是否符合卷积定理。

原创

2.4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滤波器

题目:采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一个巴特沃斯数字低通滤波器,要求:wp=0.25 ,Rp=1 dB;ws=0.4 ,As=15 dB,滤波器采样频率Fs=100 Hz。

用MA TLAB进行仿真编程,得出仿真结果,并对结果波形进行分析,是否满足题目的滤波器设计要求。

3 设计内容

3.1低通抽样定理

(1)建立模型

图1-1 低通抽样定理仿真模型

(2)各模块参数设置

图 1-2 正弦波模块设置(幅度1V ,频率10Hz )

图 1-3 抽样脉冲模块设置(幅度1V 频率30Hz 占空比10%)

图 1-4 乘法器模块设置(2输入)

图 1-5 模拟滤波器模块设置(8阶低通巴特沃思滤波器,截至频率10Hz )

图 1-6 增益模块设置(10倍)

图 1-7 示波器模块设置(观察时间1s )

图 1-8 仿真器设置(4-5阶尤格库塔求解器,最大步长0.005s ) (3)当抽样频率大于信号频率的两倍(eg:30Hz )

各示波器输出波形如图1-9所示,从上到下依次为从Scope1(待抽样正弦波)、Scope2(抽样脉冲)、Scope3(采样输出)、Scope4(采样恢复信号)截取合并的波形;横轴表示时间,单位为秒;纵轴表示幅度,单位为福特,下同。Scope 模块输出的波形经过图像处理改变颜色以便于展示,但没有改变波形形状及相对关系。

原创

图 1-9 各示波器输出波形(抽样频率为30Hz 时)

(4)改变抽样频率为信号频率的两倍(eg:20Hz )

图 1-10 各示波器输出波形(抽样频率为20Hz 时)

(3)改变抽样频率小于信号频率的两倍(eg:5Hz )

图 1-11 各示波器输出波形(抽样频率为5Hz 时)

(4)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抽样定理的结论。

仿真结果显示当抽样频率大于被抽样信号频率的2倍(如图1-9所示)或等于时被抽样信号频率的2倍(如图1-10所示)时,抽样输出通过模拟低通滤波器能够恢复出被抽样信号;当抽样频率小于被抽样信号频率的2倍(如图1-11所示),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输出波形的形状已失真,即不能恢复出原始信号。

抽样定理是指,对于一个频谱宽度限制于B Hz 的基带连续信号,可唯一被均匀时间间隔不大于1/2B s (即频率为2B Hz )的样值序列所确定。采样定理表明,如果以不小于2B 次/s (即频率为2B Hz )的速率对基带模拟信号均匀采样,那么所得到的样值序列就包含了基带信号的全部信息。

计算机所处理的信号本质上不能是模拟信号。为了在计算机中近似表示模拟信号,可以减小对模拟信号的仿真步长,也就是把高防真采样率下的信号近似地看作模拟信号。对于本题,模拟信号频率为10Hz ,可将仿真最大步长设为0.005s ,如图1-8所示,即此系统仿真采样率为200次/s ,远大于模拟信号频率的2倍20Hz ,这样仿真得到的模拟信号曲线才比较平滑,接近真实情况。

采样输出信号通过一个模拟低通滤波器来恢复模拟信号,其截止频率设置为原创

10Hz,为使之接近理想低通特性,可奖滤波器阶数设置高一些,如8阶,如图1-5所示。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后,除了被滤除阻带上的高频分量外,幅度还会有衰减,因此还需通过一个增益放大器。

3.2抽样量化编码

(1)A律13折线量化输出

①建立模型

图2-1 A律13折线量化输出仿真模型

②各模块参数设置

图2-2 正弦波模块设置(幅度1v频率1Hz)

图2-3 样值量化编码模块设置

图2-4 多路器模块设置(输入数2)

图2-5 示波器模块设置(观察时间2s)

图 2-6 仿真器设置(离散求解器,最大步长0.01s )

③ 仿真结果分析

示波器输出如图2-7所示,从上至下依次为Scope1(原始信号和量化输出)、Scope2(量化误差电压输出),横轴表示时间,单位为秒;纵轴表示幅度,单位为福特。此时量化规则为取A 律13折线区间纵坐标最小值为量化电平,如当输入小于-1/2时量化输出为-1,当输入在-1/2到-1/4之间时量化输出为-7/8,以此类推,故Sampled Quantizer Encode 模块的参数设置(如图2-3所示)为:

Quantization Partition :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0 1/128 1/64 1/32 1/16 1/8

1/4 1/2 1]

Quantization codebook : [-1 -7/8 -6/8 -5/8 -4/8 -3/8 -2/8 -1/8 0 1/8 2/8 3/8 4/8 5/8 6/8 7/8

1]

图 2-7 示波器输出结果

若量化规则更改为:取A 律13折线区间两相邻纵坐标中点值为量化电平,原创

如当输入小于-1/2时量化输出为-15/16,当输入在-1/2到-1/4之间时量化输出为-13/16,以此类推,故Sampled Quantizer Encode模块的参数设置应改为:Quantization Partition: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0 1/128 1/64 1/32 1/16 1/8 1/4 1/2]

Quantization codebook:

[-15/16 -13/16 -11/16 -9/16 -7/16 -5/16 -3/16 -1/16 1/16 3/16 5/16 7/16 9/16 11/16 13/16 15/16]

此时得到的输出结果如图2-8所示。

图2-8 示波器输出结果

④观察示波器的结果,得出结论。

由于输入信号在不同的量化区间内被量化到相应的量化电平上,量化电平不等一定于输入信号,所以两条曲线不能重合(如图2-8第一幅图所示),由此产生量化误差(如图2-8第二幅图所示)。

(2)13折线PCM编码器

①建立模型

图 2-9 13折线PCM 编码器模型模型 ② 各模块参数设置

图 2-10 常数发生器模块参数设置(常数843/2048)

图 2-11 限幅器模块参数设置(限制在-1~+1v)

图 2-12 继电器模块参数设置(大于0输出1否则输出0)

图 2-13 取绝对值模块参数设置

图 2-14 查表模块参数设置(13折线第一象限坐标点)

原创

图 2-15 增益模块参数设置(增益127倍)

图 2-16 量化器模块参数设置(量化间隔1V)

图 2-17 十进制转二进制模块参数设置(7位二进制输出)

原创

图 2-18 多路期模块参数设置(2路输入信号)

图 2-19 显示模块参数设置

图 2-20 仿真器参数设置(离散求解器,最大步长0.01s )

③ 仿真结果分析

由常数发生器模块产生一个对2048个量化台阶的归一化的电压。Saturation

为限幅器,将输入信号的幅度限制在PCM 编码定义的范围[-1,1]内。Relay 模块的门限设为0,用来判断输入电平的极性,其输出作为PCM 编码的最高位——极性码(1或0)。样值取绝对值后,以Lookup Table 模块进行13折线压缩,由于以取过绝对值,表格中的的值只取13折线第一象限中的9个分段点的坐标,查表方法为内插法,以便能精确近似。然后用增益模块将样值放大127倍,用间距为1的Quantier 进行四舍五入量化,最后将整数编码为7位二进制序列,作为原创

PCM 编码的低7位。

3.3自编程序实现动态卷积

(1)自编MA TLAB 程序

clear;clc;clf; %清空命令行,清空图像区,清空变量 x=ones(1,10); %待卷积的两序列

h=exp(-0.1*[1:15]);

lx=length(x); %求两序列各需要补零的数量

lh=length(h);

lmax=max(lx,lh);

if lx>lh

nx=0;

nh=lx-lh;

else

if lx

nx=lh-lx;

nh=0;

else nx=0;

nh=0;

end

end

n=[-lmax+1:2*lmax]; %生成完整的序列

hf=fliplr(h);

u=[zeros(1,lmax),x,zeros(1,nx),zeros(1,lmax)];

h=[zeros(1,lmax),h,zeros(1,nh),zeros(1,lmax)];

y=zeros(1,3*lmax);

for k=0:2*lmax; %卷积动态演示过程

p=[zeros(1,k),hf,zeros(1,length(n)-lh-k)]; %翻折后的序列补零并随循环移动 y1=u.*p; %各点对应相乘

原创

yk=sum(y1); %各点之和

y(k+lmax)=yk; %保存和值到输出序列的当前点即这一点的卷积结果 subplot(5,1,1);stem(n,u);axis([-lmax,2*lmax,min(u),max(u)]);ylabel('x[n]');title('卷积动态演示'); %绘制待卷积的两序列

subplot(5,1,2);stem(n,h);axis([-lmax,2*lmax,min(h),max(h)]);ylabel('h[n]');

subplot(5,1,3);stem(n,p);axis([-lmax,2*lmax,min(p),max(p)+eps]);ylabel('h[k-n]'); subplot(5,1,4);stem(n,y1);axis([-lmax,2*lmax,floor(min(y1)),ceil(max(y1))+eps]);yla bel('h[k-n]x[n]');

subplot(5,1,5);stem(n,y);axis([-lmax,2*lmax,floor(min(y)),ceil(max(y))+eps]);ylabel('y[n]'); %绘制卷积结果

set(gcf,'color','w') %置图形背景色为白

sprintf('此时k=%d',k) %两次暂停机会

if k==0||k==min(lx,lh)

disp('暂停,按任意键继续')

pause

else pause(0.5)

end

clc; %清空命令行

end

(2)MA TLAB 仿真结果

原创

计算机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0 ~2011 学年第 2学期 学生姓名:林泽佳专业班级:08自动化1班指导教师:钟秋海工作部门:信息学院一、课程设计题目 :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本课程设计共列出10个同等难度的设计题目,编号为:[0号题]、[1号题]、[2号题]、[3号题]、[4号题]、[5号题]、[6号题]、[7号题]、[8号题]、[9号题]。 学生必须选择与学号尾数相同的题目完成课程设计。例如,学号为8xxxxxxxxx2的学生必须选做[2号题]。 二、课程设计内容 (一)《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课题设计内容|

! " [2 有波纹控制器Dy(z)和一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Dw(z)。具体要求见(二)。 (二)《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课题设计要求及评分标准【共100分】 , 1、求被控对象传递函数G(s)的MATLAB描述。(2分) 2、求被控对象脉冲传递函数G(z)。(4分) 3、转换G(z)为零极点增益模型并按z-1形式排列。(2分) 4、确定误差脉冲传递函数Ge(z)形式,满足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稳态误差为零和实际 闭环系统稳定的要求。(6分) 5、确定闭环脉冲传递函数Gc(z)形式,满足控制器Dy(z)可实现、最少拍和实际闭环系统稳 定的要求。(8分)

6、根据4、5、列写方程组,求解Gc(z)和Ge(z)中的待定系数并最终求解Gc(z)和Ge(z) 。 (12分) 7、求针对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的最少拍有波纹控制器Dy(z)并说明Dy(z)的可实现性。 (3分) ! 8、用程序仿真方法分析加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系统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7分) 9、用图形仿真方法(Simulink)分析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系统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8分) 10、确定误差脉冲传递函数Ge(z)形式,满足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稳态误差为零和实际 闭环系统稳定的要求。(6分) 11、确定闭环脉冲传递函数Gc(z)形式,满足控制器Dw(z)可实现、无波纹、最少拍和实际 闭环系统稳定的要求。(8分) 12、根据10、11、列写方程组,求解Gc(z)和Ge(z)中的待定系数并最终求解Gc(z)和Ge(z) 。 (12分) 13、求针对单位速度信号输入的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Dw(z)并说明Dw(z)的可实现性。(3分) 14、用程序仿真方法分析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系统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7分) 15、用图形仿真方法(Simulink)分析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系统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 (8分) 16、根据8、9、14、15、的分析,说明有波纹和无波纹的差别和物理意义。(4分) 三、进度安排 6月13至6月14: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复习控制理论和计算机仿真知识,收集资料、熟悉仿真工具;确定设计方案和步骤。 6月14至6月16:编程练习,程序设计;仿真调试,图形仿真参数整定;总结整理设计、 仿真结果,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6月16至6月17:完成程序仿真调试和图形仿真调试;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答 辩总结。 [ 四、基本要求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2011级) 题目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学院自动化 专业自动化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王永忠/刘伟峰 完成日期2014年6月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一 ———交流异步电机动态仿真 一 设计目的 1.了解交流异步电机的原理,组成及各主要单元部件的原理。 2. 设计交流异步电机动态结构系统; 3.掌握交流异步电机调速系统的调试步骤,方法及参数的整定。 二 设计及Matlab 仿真过程 异步电机工作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下,仿真异步电机在空载启动和加载过程中的转速和电流变化过程。仿真电动机参数如下: 1.85, 2.658,0.2941,0.2898,0.2838s r s r m R R L H L H L H =Ω=Ω===, 20.1284Nm s ,2,380,50Hz p N N J n U V f =?===,此外,中间需要计算的参数如下: 21m s r L L L σ=-,r r r L T R =,22 2 s r r m t r R L R L R L +=,10N m TL =?。αβ坐标系状态方程: 其中,状态变量: 输入变量: 电磁转矩: 2p m p s r s L r d ()d n L n i i T t JL J βααωψψβ=--r m r r s r r d 1d L i t T T ααβαψψωψ=--+r m r r s r r d 1d L i t T T ββαβψψωψ=-++22s s r r m m m s r r s s 2r r r r d d i R L R L L L L i u t L T L L ααβαα σψωψ+=+-+22 s s r r m m m s r r s s 2 r r r r d d i R L R L L L L i u t L T L L ββαββ σψωψ+=--+[ ] T r r s s X i i αβαβωψψ=[ ] T s s L U u u T αβ=()p m e s s s s r n L T i i L βααβ ψψ=-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案)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案) (1 课时) 一、课程设计理念和思想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会上网,但是网络中的病毒和垃圾一直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如何看待信息安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学会病毒防犯和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规范个人网络行为,做一个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空间的道德公民。 二、教学对象分析 职业学校的高一学生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表达能力,对上网有浓厚的兴趣。但在上网过程中,他们好奇心重,对网络安全没有足够的认识,在面对网络的诱惑中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能力,使他们能遵守规范,自尊自爱,文明上网,争做遵守网络道德的模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性及有关知识。 2、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 3、了解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知道保护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 能力目标:1、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防护。 2、提高发现计算机安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道德水平,教育学生文明上网, 遵守相关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及防范策略; 难点:信息安全防护办法。 五、教学方法: 实例演示法、自主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两个常见计算机病毒演示程序:QQ木马病毒、“落雪”病毒; 2、收集教材案例; 3、制作《计算机安全知识调查表》(见附件),课后将其发放给学生,回收后统计结果。 七、教学过程:

排队系统仿真matlab实验报告

M/M/1排队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要求实现M/M/1单窗口无限排队系统的系统仿真,利用事件调度法实现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并统计平均队列长度以及平均等待时间等值,以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二、实验原理 根据排队论的知识我们知道,排队系统的分类是根据该系统中的顾客到达模式、服务模式、服务员数量以及服务规则等因素决定的。 1、 顾客到达模式 设到达过程是一个参数为λ的Poisson 过程,则长度为t 的时间内到达k 个呼叫的概 率 服从Poisson 分布,即e t k k k t t p λλ-=!)()(,?????????=,2,1,0k ,其中λ>0为一常数,表示了 平均到达率或Poisson 呼叫流的强度。 2、 服务模式 设每个呼叫的持续时间为i τ,服从参数为μ的负指数分布,即其分布函数为{}1,0t P X t e t μ-<=-≥ 3、 服务规则 先进先服务的规则(FIFO ) 4、 理论分析结果 在该M/M/1系统中,设 λρμ=,则稳态时的平均等待队长为1Q ρλρ=-,顾客的平均等待时间为T ρ μλ=-。 三、实验内容 M/M/1排队系统:实现了当顾客到达分布服从负指数分布,系统服务时间也服从负指数分布,单服务台系统,单队排队,按FIFO (先入先出队列)方式服务。 四、采用的语言 MatLab 语言 源代码: clear; clc;

%M/M/1排队系统仿真 SimTotal=input('请输入仿真顾客总数SimTotal='); %仿真顾客总数;Lambda=0.4; %到达率Lambda; Mu=0.9; %服务率Mu; t_Arrive=zeros(1,SimTotal); t_Leave=zeros(1,SimTotal); ArriveNum=zeros(1,SimTotal); LeaveNum=zeros(1,SimTotal); Interval_Arrive=-log(rand(1,SimTotal))/Lambda;%到达时间间隔Interval_Serve=-log(rand(1,SimTotal))/Mu;%服务时间 t_Arrive(1)=Interval_Arrive(1);%顾客到达时间 ArriveNum(1)=1; for i=2:SimTotal t_Arrive(i)=t_Arrive(i-1)+Interval_Arrive(i); ArriveNum(i)=i; end t_Leave(1)=t_Arrive(1)+Interval_Serve(1);%顾客离开时间LeaveNum(1)=1; for i=2:SimTotal if t_Leave(i-1)

Simulink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信息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仿真 院(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003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吴莉朱忠敏 2012年1 月14 日至2012年1 月25 日 华朴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制 信息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任务书

20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5)

一、Simulink 仿真设计 (6) 1.1 低通抽样定理 (6) 1.2 抽样量化编码 (9) 二、MATLA仿真设计 (12) 2.1 、自编程序实现动态卷积 (12) 2.1.1 编程分析 (12) 2.1.2 自编matlab 程序: (13) 2.1.3 仿真图形 (13) 2.1.4 仿真结果分析 (15) 2.2 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 数字滤波器 (15) 2.2.1 双线性变换法的基本知识 (15) 2.2.2 采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一个巴特沃斯数字低通滤波器 (16) 2.2.3 自编matlab 程序 (16) 2.2.4 仿真波形 (17) 2.2.5 仿真结果分析 (17) 三、总结 (19) 四、参考文献 (19) 五、课程设计成绩 (20) 摘要 Matlab 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及数值分析领域的高级仿真平台。它功能

强大、简单易学、编程效率高,目前已发展成为由MATLAB 语言、MATLAB 工作环境、MATLAB 图形处理系统、MATLAB 数学函数库和MATLAB 应用程序接口五大部分组成的集数值计算、图形处理、程序开发为一体的功能强大的系统。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MATLAB 和SIMULINKL 两个部分。首先利用SIMULINKL 实现了连续信号的采样及重构,通过改变抽样频率来实现过采样、等采样、欠采样三种情况来验证低通抽样定理,绘出原始信号、采样信号、重构信号的时域波形图。然后利用SIMULINKL 实现抽样量化编码,首先用一连续信号通过一个抽样量化编码器按照A 律13折线进量化行,观察其产生的量化误差,其次利用折线近似的PCM 编码器对一连续信号进行编码。最后利用MATLAB 进行仿真设计,通过编程,在编程环境中对程序进行调试,实现动态卷积以及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 数字滤波器。 本次课程设计加深理解和巩固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课上所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设计指导

潍坊科技学院 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 2018年10月9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实践环节是网络安全类专业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在网络安全实践中的应用。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如下。 1)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获取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和网络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动手编写安全程序,通过系统和网络的安全性设计,加密算法、计算机病毒、恶意 代码的分析与设计等实践锻炼,解决一些实际网络安全应用问题,同时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网络安全相关实验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进行安全设计、分析、配置和管理 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题目 (一)定题部分 任选下列一个项目进行,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的系统,要求完成系统需求规约文档、系统分析模型文档、系统设计模型文档、系统测试设计文档、系统编码和测试报告。 以下题目任选,但是要达到工作量和代码量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可以融合几部分的内容。一些功能如果有其他的方法实现,也可以不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此外,还可以对常用的安全软件的功能延伸和改进。自由选题不能设计一些不良程序,比如游戏类,不过可以设计监控,限制玩游戏的程序。 1、局域网网络侦听和数据包截取工具 文档要求 系统分析,包括问题的描述、需求确定、系统要完成的主要功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等 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的逻辑模型、模块划分、处理过程等 系统实现,按照系统设计的结构分模块实现,要求给出程序的功能说明 程序实现要求

matlab课程设计报告书

《计算机仿真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书 学号:08057102,08057127 班级:自动化081 姓名陈婷,万嘉

目录 一、设计思想 二、设计步骤 三、调试过程 四、结果分析 五、心得体会 六、参考文献

选题一、 考虑如下图所示的电机拖动控制系统模型,该系统有双输入,给定输入)(t R 和负载输入)(t M 。 1、 编制MATLAB 程序推导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 2、 若常系数增益为:C 1=Ka =Km =1,Kr =3,C2=0.8,Kb =1.5,时间常数T 1=5, T 2=0.5,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求出闭环零极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若)(t R 和)(t M 分别为单位阶跃输入,绘制出该系统的阶跃响应图。(要求C 1,Ka ,Km ,Kr ,C2,Kb , T 1,T 2所有参数都是可调的) 一.设计思想 题目分析: 系统为双输入单输出系统,采用分开计算,再叠加。 要求参数均为可调,而matlb 中不能计算未赋值的函数,那么我们可以把参数设置为可输入变量,运行期间根据要求赋值。 设计思路: 使用append 命令连接系统框图。 选择‘参数=input('inputanumber:')’实现参数可调。 采用的方案: 将结构框图每条支路稍作简化,建立各条支路连接关系构造函数,运行得出相应的传递函数。 在得出传递函数的基础上,使用相应的指令求出系统闭环零极点、画出其根轨迹。 通过判断极点是否在左半平面来编程判断其系统是否稳定。 二.设计步骤 (1)将各模块的通路排序编号

(2)使用append命令实现各模块未连接的系统矩阵 (3)指定连接关系 (4)使用connect命令构造整个系统的模型 三.调试过程 出现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在调试过程出现很多平时不注意且不易寻找的问题,例如输入的逗号和分号在系统运行时不支持中文格式,这时需要将其全部换成英文格式,此类的程序错误需要细心。 在实现参数可调时初始是将其设为常量,再将其赋值进行系统运行,这样参数可调性差,后用‘参数=input('inputanumber:')’实现。 最后是在建立通路连接关系时需要细心。 四.结果分析 源代码: Syms C1 C2 Ka Kr Km Kb T1 T2 C1=input('inputanumber:') C2=input('inputanumber:') Ka=input('inputanumber:') Kr=input('inputanumber:') Km=input('inputanumber:') Kb=input('inputanumber:') T1=input('inputanumber:') T2=input('inputanumber:') G1=tf(C1,[0 1]); G2=tf(Ka*Kr,[0 1]); G3=tf(Km,[T1 1]); G4=tf(1,[T2 1]); G5=tf(1,[1 0]); G6=tf(-C2,1); G7=tf(-Kb,1); G8=tf(-1,1); Sys=append(G1,G2,G3,G4,G5,G6,G7,G8) Q=[1 0 0;2 1 6;3 2 7;4 3 8;5 4 0;6 5 0;7 4 0;8 0 0;]; INPUTS1=1; OUTPUTS=5; Ga=connect(Sys,Q,INPUTS1,OUTPUTS) INPUTS2=8; OUTPUTS=5; Gb=connect(Sys,Q,INPUTS2,OUTPUTS) rlocus(Ga)

课程设计之matlab仿真报告

西安邮电大学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书 院系名称: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姓名:李群学号05113096 专业名称: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光信1103 实习时间:2014年4月8日至2014年4月 18日

一、课程设计题目: 用matlab 仿真光束的传输特性。 二、任务和要求 1、用matlab 仿真光束通过光学元件的变换。 ① 设透镜材料为k9玻璃,对1064nm 波长的折射率为1.5062,镜片中心厚度为3mm ,凸面曲 率半径,设为100mm ,初始光线距离透镜平面20mm 。用matlab 仿真近轴光线(至少10条)经过平凸透镜的焦距,与理论焦距值进行对比,得出误差大小。 ② 已知透镜的结构参数为101=r ,0.11=n ,51=d ,5163.121==' n n (K9玻璃), 502-=r ,0.12=' n ,物点A 距第一面顶点的距离为100,由A 点计算三条沿光轴夹角分别为10、20、 30的光线的成像。试用Matlab 对以上三条光线光路和近轴光线光路进行仿真,并得出实际光线的球差大小。 ③ 设半径为1mm 的平面波经凸面曲率半径为25mm ,中心厚度3mm 的平凸透镜。用matlab 仿 真平面波在透镜几何焦平面上的聚焦光斑强度分布,计算光斑半径。并与理论光斑半径值进行对比,得出误差大小。(方法:采用波动理论,利用基尔霍夫—菲涅尔衍射积分公式。) 2、用MATLAB 仿真平行光束的衍射强度分布图样。(夫朗和费矩形孔衍射、夫朗和费圆孔衍射、夫朗和费单缝和多缝衍射。) 3、用MATLAB 仿真厄米—高斯光束在真空中的传输过程。(包括三维强度分布和平面的灰度图。) 4、(补充题)查找文献,掌握各类空心光束的表达式,采用费更斯-菲涅尔原理推导各类空心光束在真空中传输的光强表达式。用matlab 对不同传输距离处的光强进行仿真。 三、理论推导部分 第一大题 (1)十条近轴光线透过透镜时,理想情况下光线汇聚透镜的焦点上,焦点到像方主平面的距离为途径的焦距F ,但由于透镜的折射率和厚度会影响光在传输过程中所走的路径(即光程差Δ)。在用MATLAB 仿真以前先计算平行光线的传输路径。,R 为透镜凸面的曲率半径,h 为入射光线的高度,θ1为入射光线与出射面法线的夹角,θ2为出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n 为透镜材料的折射率。设透镜的中心厚度为d ,则入射光线经过透镜的实际厚度为:L=(R-d) 光线的入射角为:sinq1=h/R 折射角度满足:sinq2=nsinq1 而实际的光束偏折角度为:θ2-θ1。 由此可以看出,当平行光线照射透镜时,在凸面之前光线平行于光轴,在凸面之后发生了偏折,于光轴交汇一点,这一点成为焦点f ,折线的斜率为(-tan(θ2-θ1))。 (2)根据题意可得,本题所讨论的是与光轴夹角不同的三条光线,经过透镜的两次反射后的成像问题。利用转面公式计算。

信息安全课程设计指导(含题目详细说明)

沈阳工业大学 信息安全课程设计指导书

2013年12月2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实践环节是信息安全类专业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相关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在信息安全实践中的应用。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如下。 1)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的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动手编写安全程序,通过系统和网络的安全性设计,加密算法、计算机病毒、恶意 代码的分析与设计等实践锻炼,解决一些实际信息安全应用问题,同时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信息安全相关实验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进行安全设计、分析、配置和管理 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题目 (一)定题部分 任选下列一个项目进行,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的系统,要求完成系统需求规约文档、系统分析模型文档、系统设计模型文档、系统测试设计文档、系统编码和测试报告。 1、基于TCP协议的端口扫描设计 2、基于UDP协议的端口扫描设计 3、基于局域网的网络监控与管理系统

4、安全的即时通讯软件 5、基于对称密码体系的数据加密解密实现(DES、AES) 6、基于非对称密码体系的数据加密解密实现(RSA) 7、基于局域网的网络侦听软件设计 8、网络内容安全过滤系统 9、Hash 函数算法的编程实现 10、数字签名算法的编程实现 11、入侵检测系统实现 12.、SSL原理及应用研究报告 13、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原理分析及防范 14、DDoS攻击检测及防御研究 15、恶意代码(病毒、木马)分析及防治研究 16、仿PE病毒实现 17、U盘脚本病毒实现 18、系统安全漏洞的攻击与防范研究(基于不同方法实现) 19、win Server 2003 Web系统安全与防范 20、防火墙的实现 21、DOS攻击检测及防御研究 22、无线局域网SSID搜索与探测 (二)自选部分 学生可根据下面5个领域自拟课题,但需由教师认可,必须符合网络安全与管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报告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单服务台排队系统仿真研究报告 ——选大学A区门口中国银行分行某一服务窗口为单服务台排队系统研究对象一、系统基本背景 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越来越快。在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普及下, 我国的银行业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前提, 通过大量资金和科技的投入, 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业务。另外有网上银行、支付宝等新业务的出现,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现代的金融服务并不是都可以靠刷卡来解决, 许多技术还不完善, 这些新技术也并不适合所有顾客群,去银行办理业务的顾客仍然经常性地出现排队现象。顾客等待时间过长, 造成顾客满意度下降, 矛盾较为突出, 因此本报告试利用单服务台排队论的方法, 定性定量地对具有排队等候现象的银行服务系统进行统计调查与分析研究,希望能帮助改进银行工作效率, 优化系统的运营。 本报告研究对象为中国银行大学处分行某一服务窗口,数据取自银行唯一非现金业务柜台。研究对象的选取虽然不是最典型的,但是综合考虑了研究地域围和小组成员作业时间有限,另有其他方案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故选择离学校

较近的有代表性的中国银行中的服务窗口作为最终方案。 中国银行简介:中国银行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银行之一,在大家对银行的概念中有着一定地位。中国银行主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公司业务以信贷产品为基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创新的金融服务和融资、财务解决方案。个人金融业务主要针对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包括储蓄存款、消费信贷和银行卡在的服务。作为中国金融行业的百年品牌,中国银行在稳健经营的同时,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创造了国银行业的许多第一,在国际结算、外汇资金和贸易融资等领域得到业界和客户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二、系统描述 该银行工作时间为上午8:30至下午16:30(周一至周日),另周末不办理对公业务,属于每天8小时工作制。系统调查对象为银行唯一非现金业务柜台,可知到达的顾客中,需要办理非现金业务的顾客在正常现金业务柜台忙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该服务台。在队列中,等待服务的顾客和服务台构成了一个排队系统。由于银行前台出纳员逐个接待顾客,当顾客较多的时候就会出现排队等待的现象。其中,顾客的到达是随机的,每两个先后到达的顾客的到达间隔时间是不确定的。 本排队系统用顾客的数目、到达模式、服务模式、系统容量和排队规则来描述。 为探求此排队系统的规律, 首先需确定顾客流在一定时间到达的概率分布

基于Simulink仿真双闭环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设计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及仿真验证 学院年级:工程学院08级 组长:陈春明学号200830460102 08自动化1班成员一:陈木生学号 200830460103 08自动化1班 指导老师: 日期: 2012-2-28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摘要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是应用最广的直流调速系统,由于其静态性能良好,动态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因而在工程设计中被广泛地采用。现在直流调速理论发展得比较成熟,但要真正设计好一个双闭环调速系统并应用于工程设计却有一定的难度。 Matlab是一高性能的技术计算语言,具有强大的科学数据可视化能力,其中Simulink具有模块组态简单、性能分析直观的优点,方便了系统的动态模型分析。应用Simulink来研究双闭环调速系统,可以清楚地观察每个时刻的响应曲线,所以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参数来得出较为满意的波形,即良好的性能指标,这给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模型带来很大的方便。 本研究采用工程设计方法,并利用Matlab协助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依据自动控制系统快、准、稳的设计要求,重点分析系统的起动过程。 关键词:双闭环直流调速 Simulink 自动控制

目录 1、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结构分析....................... 1.1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 1.2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结构.................................... 2 、建立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模型............................ 2.1 小型直流调速系统的指标及参数......................... 2.2 电流环设计............................................... 2.3 转速环设计................................................ 3、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MATLAB仿真.................... 3.1 系统框图的搭建............................................. 3.2 PI控制器参数的设置...................................... 3.3 仿真结果.................................................... 4、结论与总结....................................................... 5、参考资料.......................................................

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设计方案

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设计方案 第二小组 案例2 撰稿人: 王雄达

目录 1.设计背景 (3) 2.需求分析 (3) 3.整合分析 (3) 4.网络安全设计 (4) 1)网络拓扑图 (4) 2)计划产品 (4) 3)主要产品详细信息 (5)

5.总结 (7) 6.卷末语 (7) 1)心得 (7) 2)收获 (7) 3)卷末语 (8) 一、设计背景 某数据服务公司,拥有服务器20台,为用户提供Web服务器空间和服务器托管等 服务。这些服务器目前在一个局域网中,共享一个与网通相连的外网接口。计划投 入资金100万元用于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二、需求分析 根据公司方的需求,总结为以下几点: 1.防病毒、防网络攻击; 2.能够抵挡一定强度的DDoS攻击; 3.防止雷电、潮湿、静电、电源问题等带来的服务中止或设备损坏; 4.防止未授权用户进入服务器机房; 5.当网通的网络连接出现问题时,可以保证服务器仍然可以提供网络访问; 6.当对一个服务器的访问压力过大时,可以分流到另外的服务器,保证可用性。 三、整合分析 经过小组思考讨论后,将以上要求整合,并通过安全风险分析,得出以下五点: A.网络安全风险: 防网络攻击; 防DDoS攻击; B.操作系统安全风险:

防病毒; C.物理安全风险: 防止静电,潮湿,静电,电源问题等带来的服务终止或设备损坏; D.管理安全风险: 防止未授权用户进入服务器机房; E.应用安全分析: 当网通网络连接出现问题,保证服务器仍然可以提供网络访问; 当服务器的访问压力大,可以分流道另外的服务器,保证可用性。 四、网络安全设计 4.1网络拓扑图 以下是我们根据分析设计的网络拓扑图

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仿真

实验3--- 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仿真 姓名:学号: 一、目标任务 已知一个系统有N 个服务员,能力相等,服务时间服从指数分布。顾客的到达时间间隔服从指数分布。用Monte-Carlo 仿真,分别求按下列方案的总体平均排队时间: ①M|M|N 。 ②N 个单通道系统并列,按1/N 概率分裂到达流。 ③N 个单通道并列,挑选最短的队。 要求: ①给出程序设计的过程。 ②如果采用固定的N,则要求N>2。 ③至少取p二和p二两种强度运行程序。 ④对结果进行分析。 二、编程语言 Matlab 三、关键代码

N = 3; % 服务员人数 r = 6; % 顾客到达流强度 u = 20; % 服务员服务强度 T = 1000000; % 仿真运行时间 avg_wait_time = []; % 平均等待时间 for i=1:100 % 模拟排队函数 server_time = [, , ]; % 用来保存服务员下一空闲时间 time = 0; % 绝对时钟,初始为 0 client_num = 0; % 顾客总数,初始为 0 CRTime = 0; % 顾客到达时间间隔 ServeTime = 0; % 顾客服务时间 server_id = 0 ; % 当前进入排队窗口的服务员编号 total_wait_time = 0;% 系统中到达顾客的总等待时间 while 1 按 1..N 的顺序循环排入服务

员窗口 if server_id ==0 server_id = N; end if server_time(1, server_id) <= time % 如果当前 server_id 号 服务员空闲, 则直接接收服务 server_time(1, server_id) = time + ServeTime; % 服务员下 一空闲时间为当 前绝对时钟加上当前服务时间 else % 否则所有服务员都在忙碌,顾客要排队等候 total_wait_time = total_wait_time + server_time(1, server_id) - time; % 顾客排队等候时间为当前服务员下一空闲时间减去绝对时 钟 server_time(1, server_id) = server_time(1, server_id) + ServeTime; end end avg_wait_time = [avg_wait_time, total_wait_time/client_num]; end % 计算平均等待时间 mean_avg_wait_time = mean(avg_wait_time); CRTime = exprnd(1/r); % 按指数分布产生顾客到达时间间隔 time = time + CRTime; % 更新系统的绝对时钟 if time > T break; end client_num = client_num + 1; % 顾客数加 1 ServeTime = exprnd(1/u); % 按指数分布产生顾客服务间隔 server_id = mod(client_num, N); %

计算机仿真课程设计

附件1: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计算机仿真》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学院: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6 月16 日 附件2: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1 ~2012 学年第2学期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部门:信息学院 一、课程设计题目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本课程设计共列出10个同等难度的设计题目,编号为:[0号题]、[1号题]、[2号题]、[3号题]、[4号题]、[5号题]、[6号题]、[7号题]、[8号题]、[9号题]。 学生必须选择与学号尾数相同的题目完成课程设计。例如,学号为8xxxxxxxxx2的学生必须选做[2号题]。

[0号题]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设连续被控对象的实测传递函数为: 用零阶保持器离散化,采样周期取秒,分别设计一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有波纹控制器Dy(z)和一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Dw(z)。具体要求见(二)。 [1号题]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设连续被控对象的实测传递函数为: 用一阶保持器离散化,采样周期取秒,分别设计一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有波纹控制器Dy(z)和一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Dw(z)。具体要求见(二)。 [2号题]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设连续被控对象的实测传递函数为: 用零阶保持器离散化,采样周期取秒,分别设计一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有波纹控制器Dy(z)和一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Dw(z)。具体要求见(二)。 [3号题]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设连续被控对象的实测传递函数为: 用一阶保持器离散化,采样周期取秒,分别设计一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有波纹控制器Dy(z)和一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Dw(z)。具体要求见(二)。 [4号题]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设连续被控对象的实测传递函数为: 用零阶保持器离散化,采样周期取秒,分别设计一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有波纹控制器Dy(z)和一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Dw(z)。具体要求见(二)。 [5号题]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设连续被控对象的实测传递函数为: 用一阶保持器离散化,采样周期取秒,分别设计一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有波纹 控制器Dy(z)和一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Dw(z)。具体要求见(二)。 [6号题]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设连续被控对象的实测传递函数为: 用零阶保持器离散化,采样周期取秒,分别设计一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有波纹 控制器Dy(z)和一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Dw(z)。具体要求见(二)。 [7号题]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MATLAB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北华大学 《MATLAB仿真》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学号: 实习日期: 辅导教师:

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的各种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变得日益复杂起来。如何快速有效的构建系统并进行系统仿真,已经成为各领域学者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仿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而MATLAB作为当前国际控制界最流行的面向工程和科学计算的高级语言,能够设计出功能强大、界面优美、稳定可靠的高质量程序,而且编程效率和计算效率极高。MATLAB环境下的Simulink是当前众多仿真软件中功能最强大、最优秀、最容易使用的一个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的动态仿真环境集成工具箱,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对磁盘驱动读取系统校正部分的设计,运用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分析方法,利用MATLAB对未校正的系统进行时域和频域的分析,分析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设计目标,若有不符合的,根据自动控制理论中的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直到校正后系统满足设计目标为止。我组课程设计题目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是设计一个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动态过程超调量δ%≤7%,调节时间ts≤1s。 电锅炉的温度控制系统由于存在非线性、滞后性以及时变性等特点,常规的PID控制器很难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考虑到模糊控制能对复杂的非线性、时变系统进行很好的控制, 但无法消除静态误差的特点, 本设计将模糊控制和常规的PI D控制相结合, 提出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新方法。并对电锅炉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了抗扰动的仿真试验, 结果表明, 和常规的PI D控制器及模糊PI D复合控制器相比,模糊自适应PI D控制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 达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 (一次性口令设计) 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概论 任课老师:熊万安 专业:信息对抗技术 小组成员: 张基恒学号: 800 14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口令机制在系统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2)掌握动态生成一次性口令的程序设计方法。 二、【实验要求】 (1)编写一个一次性口令程序 (2)运行该口令程序,屏幕上弹出一个仿Windows窗口,提示用户输入口令, 并给出提示模式。 (3)用户输入口令,按照一次性算法计算比较,符合,给出合法用户提示;否 则给出非法用户提示。 (4)再一次运行口令程序,如果输入与第一次同样的口令,系统应当拒绝,提 示非法用户。每次提示和输入的口令都是不一样的。 (5)写出设计说明(含公式、算法,随机数产生法,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方式)。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1)MSWindows系统平台 (2)设计语言:C语言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选择一个一次性口令的算法 (2)选择随机数产生器 (3)给出口令输入(密码)提示 (4)用户输入口令(密码) (5)给出用户确认提示信息 (6)调试、运行、验证。 五、【程序流程和功能】 密码系统设计为两个部分:一个服务器上的密码系统和一个用户手持的密码器。 程序使用两重认证,分别在于认证密码系统用户的真伪和认证密码生成器的真 伪。 使用方法为:a )用户分别登陆服务器和密码器,这分别需要两个用户自己掌握

的密码。b )登陆服务器后,服务器自动生成一个 9位数随机码。 c) 用户将随机码输入手持的密码器,由密码器生成一次性密码;同时,服务器用相同的算法 生成该一次性密码。 d) 用户在服务器上输入一次性密码,如果密码吻合,则可 以进入功能性页面操作。 系统的优点在于:a )将两种密码按网络和物理分开,两者由相同的一次性密码 算法相关,但是密码器本身没有能力生成关键的 9位随机码。b )用户只能通过 密码器获得最终的一次性密码,而密码器本身和密码器的密码由用户自己掌握, 从物理上隔绝了密码攻击的风险。 由于能力问题和演示方便,我将系统简化,并且把两个密码部分放在一个程序 里模拟。 设计流程为: 程序流程为:

单服务排队系统MAAB仿真程序

单服务台系统MATLAB仿真 学号:15 姓名:缪晨 一、引言 排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通常 ,当人、物体或是信息的到达速率大于完成服务的速率时 ,即出现排队现象。排队越长 ,意味着浪费的时间越多 ,系统的效率也越低。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遇到排队现象 ,如开车上班、在超市等待结账、工厂中等待加工的工件以及待修的机器等。总之 ,排队现象是随处可见的。排队理论是运作管理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它是计划、工作设计、存货控制及其他一些问题的基础。Matlab是 MathWorks公司开发的科学计算软件 ,它以其强大的计算和绘图功能、大量稳定可靠的算法库、简洁高效的编程语言以及庞大的用户群成为数学计算工具方面的标准 ,几乎所有的工程计算领域 ,Matlab都有相应的软件工具箱。选用 Matlab软件正是基于 Matlab的诸多优点。 二、排队模型 三.仿真算法原理 (1)顾客信息初始化 根据到达率λ和服务率μ来确定每个顾客的到达时间间隔和服务时间间隔。服务间隔时间可以用负指数分布函数exprnd()来生成。由于泊松过程的时间间隔也服从负指数分布, 故亦可由此函数生成顾客到达时间间隔。需要注意的是exprnd()的输入参数不是到达率λ和服务率μ而是平均到达时间间隔 1/λ和平均服务时间1/μ。

根据到达时间间隔 ,确定每个顾客的到达时刻. 学习过C 语言的人习惯于使用FOR循环来实现数值的累加, 但FOR循环会引起运算复杂度的增加而在MATLAB 仿真环境中, 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函数cumsum() 来实现累加功能读者可以直接引用对当前顾客进行初始化。第1 个到达系统的顾客不需要等待就可以直接接受服务其离开时刻等于到达时刻与服务时间之和。 (2)进队出队仿真 在当前顾客到达时刻,根据系统内已有的顾客数来确定是否接纳该顾客。若接纳则根据前一顾客的离开时刻来确定当前顾客的等待时间、离开时间和标志位;若拒绝,则标志位置为0. 流程图如下: 四、程序实现 单服务台服务,服务参数M/M/1,λ=μ=,排队规则为FIFO,以分为单位,仿真时间240分钟。 仿真程序代码如下 %总仿真时间 Total_time = 240; %到达率与服务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