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免疫学简答精华版

最新医学免疫学简答精华版
最新医学免疫学简答精华版

1、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1

学功能。:

2

组成: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②补3

体调节蛋白③补体受体④体液免疫

4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5

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6

挥作用。

7

①、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参与宿8

主抗感染、抗肿瘤;

9

②、调理作用。C3b/C4b可作为非特

10

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11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

12

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13

细胞清除;

14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的过

15

敏毒素作用、C5a的趋化和激活作用、16

C2a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17

水肿;

18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19

2、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20

经典途径: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21

复合物,C1q识别②C3转化酶和C5转22

化酶分别是C4b2a和C4b2a3b③其启23

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24

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25

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26

旁路途径: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27

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C3②C3 28 转化酶和C5转化酶分别是C3bBb和

29

C3bBb3b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30

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④31

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32

MBL(凝激素)途径:①激活物非常33

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 34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识别②35

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36

过程基本相同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37

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38

挥抗感染效应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39

叉促进作用

40

3、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41

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

42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内毒素、43

酵母多糖、凝聚IgA/病原微生物、糖44

类配体

45

参与成分:C1-C9/ C3、C5-C9、B、

46

D、P/ C2-C9、MBL、MASP

47

C3转化酶:C4b2a/ C3bBb/C4b2a 、48

C3bBb

49

C5转化酶:C4b2a3b/ C3bBb3b/

50

C4b2a3b、 C3bBb3b

51

作用: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非52

特异性免疫

53

4、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54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C1q与激活55

物(IC)结合后,顺序活化C1r、C1s、56

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b)57

与C5转化酶(C4b2b3b)的级联酶促58

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59

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60

5、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61

反应

62

激肽样作用:C2a能增加血管通透63

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64

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 可65

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66

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67

水肿;

68

趋化作用:C3a、C5a 能吸引中性粒69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70

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71

6、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72

的方式。

73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74

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75

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76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77

产生的C3b 、C4b、 iC3b能促进吞噬78

细胞的吞噬功能。

79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80

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

81

断,其中,C3a 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82

C3a C5a C567具有趋化作用

83

84

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85 V区主要功能是特异性结合抗原,从

86

而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C区在V 87

区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88

体及与靶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发挥89

调理作用,ADCC效应,介导超敏反应90

和穿越胎盘等作用,母体IgG可经胎91

盘进入胎体,对sIgA可经母体初乳进92

入新生儿体内,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93

重要意义。

94

简述各类Ig的生物学特性:

95

IgG:(1)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 96

(2)激活补体(3)调理和促吞噬97

作用(4)ADCC(5)抗感染的主要抗98

99

IgM: (1)产生早,个体发育过程100

中最早合成和分泌。抗体刺激后最早101

产生(2)激活补体(3)调理作用(4)102

天然血型抗体(5)B细胞抗原受体的103

主要成分(60早起抗感染的主要抗体104

IgA: (1)经初乳传递,给新生儿105

胃肠道提供保护(2)粘膜局部抗感106

染的主要抗体

107

IgD: B细胞膜表面的Ig ,B细胞108

分化成熟的标志.

109

IgE: (1)亲细胞抗体(CH2、CH3),110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2)参与抗寄111

生虫感染。

112

以IgG为例,简述Ig的基本结构及功113

能:

114

基本结构:Ig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115

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116

组成的四肽结构。多肽链N端重链的117

1/4,轻链的1/2氨基酸序列多变,为118

可变区,由HVR和FR构成;多肽链C 119

端重链的3/4和轻链的1/2氨基酸序120

列相对保守,为恒定区。功能:(1)121

Ig V区的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122

原(2)Ig C区的功能: A、激活补123

体 B、结合Fc段受体 a、调理作用124

b、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125

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C、穿过胎盘126

和黏膜

127

抗原免疫原性由哪些因素决定的?128

答:1.抗原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129

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130

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2.宿主方131

面;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132

况。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33

6.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34

答:①抗感染、抗肿瘤作用,如135

IFN、TNF等。②免疫调节作用,如IL-1、136

IL-2、IL-5、IFN等。③刺激造血细胞137

增殖分化,如M-CSF、G-CSF、IL-3等。138

④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如:IL-1、139

IL6、TNF等细胞因子可直接参与和促140

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141

8.影响免疫耐受状态的因素由哪些?142

答:1抗原因素:(1)抗原在体内持143

续的时间、(2)抗原的性质、(3)抗144

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抗原经静脉注射145

最易诱导免疫耐受,经腹腔较易,经146 皮下及肌肉较难。、(4)抗原剂量。2.

147

机体因素:一般而言,抗原在胚胎期148

最易诱导免疫耐受,在新生期次之,149

成年期较难

150

3、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151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152

免疫分子。

153

免疫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154

(B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T细胞155

成熟的场所);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156

结、脾等(成熟淋巴细胞寄居、产生157

免疫应答的场所)。

158

免疫细胞:固有免疫细胞:巨噬细159

胞(杀伤清除病原体、参与和促进炎160

症反应、通过ADCC效应杀伤肿瘤和病161

毒感染的细胞、加工提呈抗原,启动162

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树突状163

细胞(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164

疫应答、免疫调节)、NK细胞、粒细胞、165

B1细胞等;适应性免疫细胞:B细胞166

(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细胞167

免疫)。

168

免疫分子:抗体(参与体液免疫)、169

补体(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调理作170

用、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炎症介质171

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因172

子(调节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173

促进造血功能、刺激细胞活化、增殖174

分化等)、CD分子等。

175

.B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过程及特176

点?

177

答:一、B细胞对TD-Ag的识别,二、178

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1)特异性抗179

原识别信号,(2)协同刺激信号,(3)180

细胞因子的作用,(4)T、B细胞相互181

作用与B细胞免疫应答。三、B细胞增182

殖和分化,活化的B细胞表面细胞因183

子受体可影响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184

四、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1)185

分化为抗体亲和力成熟的浆细胞,可186

高效合成、分泌抗体。(2)分化为长187

寿命记忆B细胞,参与淋巴细胞再循188

环。特点:(1)应答需要特异性T细189

胞的辅助,(2)产生的应答类型属于190

体液免疫应答,(3)持续时间长。191

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

192

Th细胞,CTL细胞,调节性T细胞193

CD4+辅助性T细胞(Th)

194

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195

与Tc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有关,196

因细胞可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97

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198

IL-10,它与B细胞增殖、成熟和促进199

抗体生成有关,才可增强抗体介导的200

免疫应答。

201

能够活化Mφ、NK细胞,增强它们吞202

噬或杀伤功能。

203

CD8+杀伤性T细胞(CTL)

204

主要作用是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205

胞,且在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中自身不206

受损伤,可反复杀伤靶细胞。其杀伤207 机制为:

208

机制:1)穿孔素的溶细胞作用:CTL 209

释放穿孔素可在靶细胞膜上穿孔,导210

致靶细胞在数分钟内迅速溶解死亡。211

2)颗粒酶引起的细胞凋亡:CTL释212

放颗粒酶可活化靶细胞内核酸酶,破213

坏靶细胞的DNA和可降解感染病毒在214

靶细胞内的DNA。引起细胞的凋亡和阻215

止感染病毒的复制。

216

3)FasL诱导的靶细胞凋亡: Tc活217

化后可表达FasL,它可与靶细胞上的218

受体Fas分子结合,促使靶细胞凋亡。219

调节性T细胞:通过抑制cd4+和

220

CD8+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达到免疫的221

负调节作用

222

试述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功能和效应223

机制。

224

效应功能:抗感染(抗胞内寄生菌225

及病毒感染)、抗肿瘤、参与Ⅳ型超敏226

反应、参与移植排斥反应。机制Th1 227

释放IFN-r活化Mφ、Th1释放IL-3、228

GM-CSF促进骨髓生成单核Mφ;Th1 229

产生IFN-α、LT-α、MCP-1促进血管230

由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及区划作用,231

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导232

致炎症反应。Th1也活化B细胞促使产233

生Ab,Th1分泌TNF-α活化中性粒细234

胞,CTL释放穿孔素、颗粒酶,表达235

FasL与靶细胞上Fas结合导致靶细胞236

凋亡。

237

4、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38

(1)初次应答:当抗原初次进入机239

体时,需首先刺激有限的特异性细胞240

克隆繁殖才能达到足够的反应细胞241

数,表现为经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才能242

在血液中检出抗体。

243

(2)再次应答:当相同抗原再次进244

入机体后,原有抗体与抗原结合,使245

抗体效价迅速增加,并活化记忆B细246

胞。

247

初次应答特点:①潜伏期长②产生248

的抗体浓度低③在体内持续时间短249

④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低,以IgM为250

主。再次应答特点:①潜伏期短,一251

般为1~3天,血液中即出现抗体②产252

生的抗体浓度高③在体内持续时间253

长④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高,以IgG 254

为主。

255

试述青霉素引发全身过敏性休克的256

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原则。

257

答:(1)发生机制:青霉素为半抗258

原,初次进入机体后,其降解产物青259

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等与组织蛋白260

结合则构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261

特异性IgE,并以Fc段结合于肥大细262

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Fc受体,263

而使机体致敏。当再次接触时,青霉264

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蛋白通过交联结265

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刺266

激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267

从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268 性休克甚至死亡。(2)防治原则①寻

269

找变应原,避免接触。可通过询问过270

敏史和皮肤试验来确定变应原;皮试271

阳性者可改换药物;②作好急救准备,272

如准备肾上腺素等抢救药,随时进行273

抗休克治疗。

274

以A型血输给B型血的人所发生的275

输血反应为例,说明Ⅱ型超敏反应的276

机理:

277

A型血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B型血278

的人血清中有天然抗A抗体(IgM), 279

两者结合后:1,形成的免疫复合物280

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使红细胞溶281

解,以及通过补体裂解产物

282

C3B.C4B.IC3B介导的调理作用,使红283

细胞溶解破坏;2、通过IGG的FC段284

与效应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表285

面的FC受体结合,调理吞噬或ADCC 286

作用,溶解破坏红细胞引起输血反应287

2、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发挥杀伤作288

用的机制。

289

Tc细胞又称细胞毒性T细胞(CTL 290

细胞)。CD8+CTL细胞与靶细胞表面相291

应抗原肽-MHC I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292

合后后,可通过以下机制产生细胞毒293

作用:一,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294

酶,使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295

二 ,高表达FasL和分泌大量TNF-β296

诱导靶细胞凋亡。此外还可以通过分297

泌Th1型细胞因子或Th2型细胞因子298

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299

3、简述血清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300

抗毒素首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301

生IgE,IgE与体内肥大细胞和嗜碱性302

细胞表面的IgE受体结合,使机体致303

敏。随着治疗的继续,同种抗毒素再304

次进入体内,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305

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并合成新的生物活306

性介质:组织胺、白三烯,导致全身307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休克形308

309

4、请列表比较TD抗原和TI抗原的区310

别。

311

TD-Ag与TI-Ag的比较:TD-Ag:需312

要APC,TH,产生记忆细胞,抗体类型313

为IgM,IgG,免疫类型为体液细胞。314

TI-Ag:不需要APC,TH,不产生记忆细315

胞,抗体类型为IgM,免疫类型为体液。316

2、内源性抗原的提呈机制。

317

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 318

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319

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320

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321

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 322

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323

运到细胞表面,供CD8+ T 细胞识别。324

4、NK细胞的杀伤作用(为什么不对325

自身正常组织造成损伤)。

326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327

其表面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328

表面标志为TCR- mIg- CD56+ CD16+,329 以CD16 CD56为特征性分子,不需要

330

抗原致敏可直接杀伤靶细胞,无特异331

性,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第一道防线,332

主要分布在外周血和外周淋巴器官。333

NK细胞发挥作用不受MHC限制,且334

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就可直接杀伤肿瘤335

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其杀伤机制包336

括自然杀伤、ADCC、故在机体抗肿瘤、337

早期抗病毒或细胞内寄生菌感染中起338

重要作用

339

活化的NK细胞可分泌IFN-γ、

340

IL-2、TNF等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341

342

试述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343

作用。

344

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在特异345

性免疫应答中,绝大多数TD抗原(胸346

腺依赖抗原)都需经巨噬细胞吞噬和347

加工处理,并与其表面的MHC分子形348

成抗原肽-MHC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膜349

表面,提呈给T细胞。巨噬细胞表面350

有很多黏附分子,如B7分子、细胞间351

黏附分子1(ICAM-1)、LFA-3等,可352

分别与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353

体CD28、CD11(LFA-1)和CD2(LFA-2)354

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诱导T细355

胞的活化,启动免疫应答。

356

3.抗肿瘤:巨噬细胞被某些细胞因357

子如IFN-γ激活后能有效地杀伤肿瘤358

细胞,是参与免疫监视的重要效应细359

胞。

360

4.免疫调节: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361

巨噬细胞可分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362

参与免疫调节。

363

2、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区别364

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将其365

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前者是由366

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为367

线性表位;后者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368

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369

形表位。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370

加工递呈的线性表位,而B细胞则可371

识别线性或构象表位。

372

5、APC对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

373

APC表达已被处理的抗原多肽,供T 细胞受体(TCR)特异性识别,此为抗

原提呈。以巨噬细胞为例,可将抗原

提呈过程分为3个阶段。

1 抗原摄取:巨噬细胞通过吞噬,

吸附,吞饮等途径摄取外源性抗原。

2 抗原加工处理:抗原在巨噬细胞

内被降解,暴露免疫原性多肽,后者

与APC中产生的HLA-II分子结合成复

合物,该复合物被转运至APC表面。

3 抗原提呈:TH细胞的TCR特异性

识别HLA-II分子-抗原多肽复合物。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作用

①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mIg、是

B细胞的特征性标志 Igа、Igβ

②BC工受体:CD19、CD21及CD81

以非共价相连,形成BC特异的多分子

活化共受体,能提高BC对抗原刺激的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 1. 免疫应答水平过高会引起: A. 超敏反应 B. 持续感染 C. 免疫缺陷 D. 癌症 E. 易衰老 2. 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可引发: A.严重感染B.自身免疫病C.肿瘤D.免疫缺陷病E.超敏反应 3. 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 A.免疫缺陷病B.自身免疫病C.超敏反应D.病毒持续感染E.肿瘤 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反复感染B.肿瘤C.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免疫增生性疾病 5.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免疫耐受E.自身免疫病 6. 医学免疫学研究的是: A.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机体防御能力B.抗原抗体间的相互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作用关系 C.人类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D.动物对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 E.细胞突变和免疫监视功能 7. 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自身免疫病 B. 超敏反应 C. 肿瘤 D. 免疫增生病 E. 移植排斥反应 8. 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B.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C.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D. 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9.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害无利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10.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 调节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11.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B.免疫缺陷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自稳 12. 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免疫分子是: A.细胞因子B.补体C.抗体D.MHC 分子E.抗菌肽 13. 执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是: A.γδT 细胞B.αβT 细胞C.NK 细胞D.DC E.巨噬细胞 14. 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中性粒细胞E.浆细胞15. 免疫细胞不包括: 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抗原提呈细胞D.粒细胞E.巨噬细胞 16. 适应性免疫应答所不具备的特点是: A.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B.具有再次应答的能力 C.无需抗原激发D.T/B 细胞库具有高度异质性E.精确区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 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 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 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 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 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 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 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 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9.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 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10. 4.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11.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 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12.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 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1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 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14.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 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1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6.J链(joining chain):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J链可以连接Ig 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 17.分泌片(secretory piece):又称分泌成分,是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肽链, 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并介导IgA二聚体从黏膜下到黏膜表面的转运。 18.Ig功能区(Ig domain):是指Ig分子的肽链折叠成的球形结构。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氨 基酸组成,其氨基酸序列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 19.Ig折叠(Ig folding):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一起形成的两个 反向平行的β片层,两个β片层中心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由一个链内二硫键垂直连接,形成一个“β-桶状”结构。具有稳定功能区的作用。免疫球蛋白肽链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蛋白折叠。 20.CDR(com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即抗原互补决定区。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 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21.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22.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 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23.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简答题nokoslim 1.免疫功能得生理病理表现: (1)免疫防御:异常增高超敏反应,缺失免疫缺陷或病原体高度易感。 (2)免疫监视:失调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3)免疫自稳: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超敏反应。 2.TDAg与TIAg得区别: 3、为什么说动物得免疫血清对人来说既就是抗原又就是抗体? 其可作为抗体与相应得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具有防止疾病得作用;但其作为异种蛋白可能诱发机体产生超敏反应。 4、Ig各功能区得主要作用: (1)VH与VL中得HVR(CDR)就是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得区域; (2)CH与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 (3)IgG得CH2可介导其通过胎盘; (4)IgG得CH2与IgM得CH3具有C1q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经典途径得激活; (5)IgG得CH3与IgE得CH2/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得生物学效应。

(6)恒定区C:激活补体系统、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得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屏障与粘膜。 (7)超变区V:特异性结合抗原,中与外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5、简述5类Ig得特点: (1)IgG:血清与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机体抗感染得主力军;再次免疫应答得主要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得抗体。 (2)IgM:分子量最大,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得抗体,抗感染得先头部队;初次免疫应答最早产生得抗体;脐带IgM含量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3)IgA: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SIgA,边防军;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4)IgD:膜结合型IgD就是B细胞发育分化得标志。 (5)IgE:正常人血清含量最低得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得发生。 6、比较3条补体激活途径得差异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就是型: A、I 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以上都不就是 2、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患者的血清 C、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以上均不就是 3、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就是错误的? A、属于细胞毒型 B、有NK 细胞与巨噬细胞参与 C、没有补体参与 D、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就是由IgG 与IgM 介导的 4、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就是: A、特应性皮炎 B、输血反应 C、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接触性皮炎 E、移植排斥反应 5、I 型超敏反应主要就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就是: A.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 B.B 细胞 C.T 细胞 D.NK 细胞 E.内皮细胞 7、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 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E.过敏性鼻炎 8、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就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 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 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就是: A. 肾上腺素 B. 阿司匹林 C. 青霉素 D. 抗血清 E. 扑尔敏 10、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就是对花粉产生了: A.I 型超敏反应 B.II 型超敏反应 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就是 A.自身组织细胞就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 B.输血反应就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G 与IgM D.吞噬细胞与NK 细胞的杀伤就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 E.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E 13、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 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 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 B.II 型 C.III 型 D.IV 型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就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遗传背景 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 受体TCR BCR MHC递呈必需不需 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 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等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答案

二、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免疫 答: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2. MHC分子 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移植排斥等有关。MHC分子虽然不同个体、不同种属的MHC结构不同,但其编码的分子在化学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上均十分相近,可以分成三类:即Ⅰ类分子,Ⅱ类分子和Ⅲ类分子;其编码基因也相应地分成三类。Ⅰ类和Ⅱ类分子是结构相似的细胞膜表面糖蛋白,除作为移植抗原外,还与抗原递呈及某些疾病相关。Ⅲ类分子包括C2、C4、B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可溶性蛋白质,相互间差别很大,与Ⅰ类和Ⅱ类分子在结构和功能上相关性很小。 3. 人工自动免疫 答:将疫苗或类毒素等免疫原性物质接种于人体,使机体自动发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4. V区 答:在免疫球蛋白多肽链氨基端(N端),其L链1/2与H链1/4处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和构型变化很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 5. mIg 答:膜型免疫球蛋白,能够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6. 内源性抗原 答:抗原提呈细胞和靶细胞胞内产生的抗原。其与HLA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并被提呈给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7. CDR 答:抗体(Ab)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内的高变区构成抗体分子的抗原(Ag)结合点,因为抗原结合点是与抗原表位结构相互补的,所以高变区又称为抗体分子的互补决定区。 8. TD-Ag 答:胸腺依赖性抗原,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的辅助,所以称为TD-Ag。 9. 免疫耐受 答: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异性的无应答状态。 10. MHC 答: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称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织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移植排斥等有关。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 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 ate immun ity ):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 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T细胞固有免疫效 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 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医学免疫学第版课后思考题答案重点

一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成分。三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四影响抗原应答的主要因素 A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a化学性质:P、糖蛋白、脂蛋白、多糖类、LPS及肿瘤细胞的DNA、组蛋白 b分子量大小:>10KD,分子量大的免疫原性强 c结构复杂性:含芳香族AA的Ag免疫原性强。 d分子构像:抗原表位 e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受体接近容易程度,易接近免疫原性强 f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B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 C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和类型。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 重点归纳W F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简答题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如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答:1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源性;2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向性;3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4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分泌性糖蛋白;5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6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高效性;7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重叠性;8细胞因子作用具有多效性;9细胞因子作用具有网络性。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细胞组成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NK1.1*T细胞、B1-B细胞 作用时相即刻-96小时内96小时后 作用特点非特异作用,抗原识别谱较广;不经克隆特异性作用,抗原识别专一;经细胞, 扩增和分化,即可发挥免疫效应克隆扩增发挥免疫效应 和分化成为效应 作用时间间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3.自身物质。 (二)理化特性:1.大分子;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 6、简述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答:(1)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有分泌IL-2 (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和TNF-β(β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Th2细胞也是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IL-4、6、10等细胞因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20X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 英国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C 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D.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 ?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 Th2产生的: A. IL-2 B 」FN- 丫 C. TNF- a D. IL-4 E.IL — 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不能与MHC 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与MHC 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 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 的单阳性细胞 E.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 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强直性脊柱炎 D.肾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 受体 B.C3b 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 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 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 变细胞的功能 10. NK 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1. 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D.白喉类毒素 E.白喉抗毒素 12. 发病机制属于川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 Arthus 反应 E.类风湿性关节炎 13. 关于W 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 .移植排斥反应 B.反复感染C.肿瘤D.超敏反应E.自身免疫病 15..I 型超敏反应中,下列哪一个是肥大细胞新合成的介质? A. 组胺B.白三烯C. ECF D.激肽原酶E. FceRI D 美国 E 印度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C ?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