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勒镇牛羊布氏杆菌的检测报告

默勒镇牛羊布氏杆菌的检测报告
默勒镇牛羊布氏杆菌的检测报告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种主要易感动物 羊种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羊、牛 牛种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牛、羊 猪种布鲁氏菌(Brucella suis)猪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rucella ovis)绵羊 犬种布鲁氏菌(Brucella canis)犬 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rucella 沙林鼠neotomae)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 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动物发病的特征是流产,不育,睾丸炎及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病因病机] 由于易感牛、羊直接或间接接触本病疫邪,病从口人或通过皮肤、粘膜和交配进入体内潜伏,当机体遇到不良刺激而正气虚弱时,疫邪乘虚大量繁殖进入易感脏器引起发病。本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故见妊娠母畜流产和公畜睾丸发炎。 [主证] 1、牛:潜状期2周至6个月。缺乏明显的全身症状,母牛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后的5~7个月。流产前阴道粘膜潮红肿胀,有粟粒大红色的结节,阴唇及乳房肿胀,不久即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有时产下弱犊,往往存活不久。大多数母牛流产后伴发胎衣停滞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内流出污秽不洁的红褐色恶臭的分泌物,可持续2~3周,有的病例长期不愈,不能妊娠。非妊娠牛,常常发生关节炎和局部肿胀,多见于膝关节。病公牛往往发生睾丸炎或附睾肿胀、关节炎及局部肿胀,配种能力降低。牛布鲁氏菌病的病程为慢性经过,可延续数年之久。在明显症状消失后,如不伴发慢性子宫炎,常可以自愈。否则长期不妊而淘汰。病种公牛,一般均应淘汰。 2、羊:妊娠病母羊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流产,多发于妊娠后的3~4个月,流产前的症状一般不明显;部分病羊在流产前2~3天,呈现胃肠弛缓,精神沉郁。常喜伏卧,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体温升高,阴道流出粘液性或粘性血样分泌物。其他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关节炎、滑膜炎及支气管炎。病公羊经常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及多发性关节炎。绵羊布鲁氏菌可引起绵羊附睾炎和不育。 [治疗] 治则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可试用下法治疗。 1、胎儿尚活,仅有流产先兆,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流产症状的可试行保胎法。 ⑴、孕酮牛50~100mg,羊10~30mg,一次肌肉注射。⑵、炒白术30g,当归30g,砂仁20g,川芎20g,白芍20g,熟地20g,炒阿胶25g,党参20g,陈皮25g,苏叶25g,黄芩25g,甘草10g,生姜15g为引。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一次灌服(为牛的用量,羊酌减),每天一剂。 2、胎儿已死或已发生明显的流产症状,应让其将胎儿产出,必要时可用药物催产坠胎。 ⑴、催产素牛25~100单位,羊30~50单位,一次肌肉注射。⑵、桃仁25g,红花20g,当归60g,川芎20g,白芍20g,熟地30g,益母草45g,炙甘草15g,党参30g,牛膝25g。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一次灌服(为牛的用量,羊酌减)。 3、已流产母畜应采取活血祛瘀,解毒治疗。 益母草50g,黄芩30g,川芎、当归、熟地、白术、双花、连翘、白芍各25g。共为细末开水冲服,一天一剂,连用3~5天。

养牛常见十种疾病的预防治疗

养牛常见十种疾病的预防治疗 牛布氏杆菌病 牛布氏杆菌病属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养牛人员一定要注意防范,主要特征是流产、不孕,公畜表现为睾丸炎。 预防 养殖人员定期对检疫牛群血清,阳性病牛及时捕杀。接生人员穿戴工作服、胶靴、口罩、胶手套等防护用品,以避免病菌感染。被污染栏舍、用具要彻底消毒,可用2%~3%来苏尔、氢氧化钠或10%石灰乳消毒。粪便要堆积发酵,对流产胎儿、胎衣、阴道排出物进行深埋处理。 治疗 本病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

02 牛犊大肠杆菌病 牛犊大肠杆菌病又称犊白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初生犊牛。临床上表现有两种类型:败血型和肠型。 症状 腹泻,粪呈淡黄色或灰白色、恶臭。 预防

加强对怀孕母牛的日常管理,补喂骨粉、胡萝卜、青草、食盐,做好新生犊牛断脐消毒工作,让犊牛吃足吃好初乳,保持栏舍干燥清洁,并及时给出生犊牛注射母牛血液100毫升~150毫升。 治疗 氯霉素0.01克~0.03克每公斤体重肌注,每日两次,或硫酸黄连霉2毫升~4毫升肌注,6小时一次,连用两天。 03 瘤胃积食 主要是由于肉牛采食了大量劣质难消化的饲料或易膨胀的饲料而引起。

症状 病牛食欲、反刍减少或停止,粪便干黑,病牛经常用后蹄踢腹部。 治疗 可用硫酸镁500克、鱼石脂30克、石蜡油1000毫升加水灌服,同时静脉注射10%的氯化钠溶液500毫升。当病牛出现中毒、脱水等症状时,可用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毫升、5%的碳酸氢钠500毫升、25%的葡萄糖50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 简单的操作方法是用绿达胃乐灌服,成年牛灌服一瓶(500毫升) 04 瘤胃臌气 主要是由于病牛采食了大量易发酵的饲料或发霉腐败的饲料而引起。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

布鲁氏菌病护理常规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症状及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3周,平均2周。最短仅3天,最长可达一年。 【临床症状】 (1)发热:发热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及大量出汗等症状。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平均为2-3周。本文来自平凉热线 (2)多汗:多汗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急性期患者为甚,出汗相当严重,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平凉热线 (3)乏力:大多数布病患者均有乏力症状,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 (4)骨关节和肌肉疼痛:急性期疼痛多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慢性期关节疼痛一般局限于某一部位,也以大关节为多见,为持续性钝痛或酸痛。 (5)头痛:为急性期的常见症状之一,个别头痛剧烈者常伴有脑膜刺激症状。【临床体征】 (1)淋巴结肿大:由于局限性或多发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多发生肿大。 (2)肝、脾肿大:由于肝脏损坏,患者可出现黄疸。经过治疗肿大的肝、脾常恢复正常,这可作为考核疗效的指标之一。慢性布病患者的肝、脾肿大,往住较难恢复。 【临床分期】 (1)急性期:发病3个月以内,凡有发热和明显其他症状、体征(包括慢性期患者急性发作),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2)亚急性期:发病在3-6个月,凡有低热和其他症状、体征(即有慢性炎症),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3)慢性期:发病6个月以上,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平凉热线 (4)残余期:体温正常,症状、体征较固定或功能障碍,往往因气候变化、劳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1 传统的检测方法 1.1 细菌学检测 布氏杆菌需在实验室里进行。初步分离时, 须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方能生长, 而且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 培养细菌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因此在布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1.2 血清学检测 该法同样要在实验室才能操作, 虽然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操作简便, 且所需时间短, 但由于IgM 在pH 为中性或弱酸性时凝集最活跃, 所以凝集试验会因为抗体交叉反应而易出现假阳性反应。判断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在2000 年被OIE 取消了其作为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2]。沉淀试验(Precipitationtests)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 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由于是人为的观察结果, 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有时会因出现交叉反应而 误判结果, 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布病的方法。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 主要用于检测牛、绵羊、山羊和猪的布氏杆菌病,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和滴加试剂的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多控制条件, 结果也无法避免假阳性的影响。放射免疫试验是1977 年Parratt[3]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该实验中要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该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1.3 变态反应检测 临床上可用布氏杆菌水解素0.2ml 注射于动物根皱褶处, 24h 及48h 各观察一次, 若注射部位发红肿胀即判为阳性反应。此法对慢性病例检出率较高, 并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 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此法主要用于山羊和绵羊检疫, 但山羊的变态反应试验不如绵羊变态反应试验那样易读取结果, 对中、后期病山羊的诊断意义较大, 适用于山羊布氏杆菌病的筛检, 不作个体山羊的诊断依据。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是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在适合的载体上, 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形成酶标记的抗原- 抗体免疫复合物, 在一定的底物参与下, 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 使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传统的检测方法 细菌学检测 布氏杆菌需在实验室里进行。初步分离时, 须在二氧化碳环境中方能生长, 而且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 培养细菌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因此在布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血清学检测 该法同样要在实验室才能操作, 虽然凝集试验( )操作简便, 且所需时间短, 但由于在为中性或弱酸性时凝集最活跃, 所以凝集试验会因为抗体交叉反应而易出现假阳性反应。判断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在年被取消了其作为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沉淀试验()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 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由于是人为的观察结果, 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有时会因出现交叉反应而 误判结果, 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布病的方法。补体结合试验( ) 主要用于检测牛、绵羊、山羊和猪的布氏杆菌病,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和滴加试剂的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多控制条件, 结果也无法避免假阳性的影响。放射免疫试验是年[]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该实验中要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该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变态反应检测 临床上可用布氏杆菌水解素注射于动物根皱褶处, 及各观察一次, 若注射部位发红肿胀即判为阳性反应。此法对慢性病例检出率较高, 并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 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此法主要用于山羊和绵羊检疫, 但山羊的变态反应试验不如绵羊变态反应试验那样易读取结果, 对中、后期病山羊的诊断意义较大, 适用于山羊布氏杆菌病的筛检, 不作个体山羊的诊断依据。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是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在适合的载体上, 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形成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在一定的底物参与下, 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 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成另外一种带色物质。由于在一定条件下, 酶的降解底物和呈现色泽是成正比的, 因此, 可以应用酶测定仪进行测定, 从而计算出参与反应的抗原和抗体的种类和含量。自从年等和等分别报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 以来,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目前其类型也很多, 在此对常用的两种介绍如下。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年第一次建立间接( , ) 法检测人布氏杆菌病, 之后在多种动物上用该法检测布氏杆菌病。年等用间接从羊奶中检测布氏杆菌病, 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特别高; 年等人用抗的单克隆酶轭合物间接诊断牛布氏杆菌病, 检测了三组血清, 第一组是没有注射疫苗的阴性血清, 第二组是注射了疫苗的阴性血清,第三组是来自阳性牛的血清。间接检测的特异性前两组分别是和, 间接检测阳性血清的敏感性是; 得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 年. 等评价了间接在阿根廷奶牛中用奶和血清检测诊断布氏杆菌病的效果, 在来自相同奶牛的奶和血清中间接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 奶样敏感性为特异性为; 血清的敏感性为特异性。奶和血清的敏感性相同而奶的特异性比血清的高[]。说明可以在检测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时候可以用奶代替血样, 排除了采血带来的麻烦, 大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赵云玲等人分别通过琥红凝集试验( ) 、试管凝集试验( ) 、和酶联吸附( )试验检测某牛厂送检份血清和份乳清, 所得的实验结果说明乳清完全可以代替血清用于牛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测; 年. []等人比较了在大量奶样中用间接和用乳汁环状试验检 测流产性布氏杆菌抗体的差异, 最后得出间接的敏感性( ) 高于乳汁环状试验( ) , 而间接的

肉牛羊布氏杆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国畜禽业 中种2019.10 附表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相关情况调查情况表 作者简介:康玲慧(1975.3-),女,宁夏同心县人,大学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肉牛羊布氏杆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康玲慧 (宁夏同心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51300) 摘要:为有效防止肉牛、肉羊布氏杆菌病的发生,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宁夏多个地区肉牛和肉羊养殖情况及出现的布氏杆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分析。根据此次调查结果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关键词:肉牛;肉羊;布氏杆菌;流行病学;同心县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通常情况下家畜会对布氏杆菌存在易感性存在种属差异,而且羊和牛的易感性较强,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和胎盘炎,导致羊出现流产、不育、后肢麻痹等症状。在传染过程中不具有季节规律性,有多种传播途径可通过皮肤、呼吸道等传播。因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及血清检测对该地区肉牛和肉羊养殖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统计。 1调查问卷 调查针对肉牛羊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填写以及与养殖人员交谈等多种方式向该地区共发放136份问卷调查,在调查对象选取过程中,以过去发生母牛羊流产,育肥牛羊关节炎等的牛羊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肉牛羊养殖场进行全方面排查,然后抽取血样进行血清检测。 1.1流行病学调查人员 由当地畜牧兽医学部中心抽取技术骨干和3名技术人员共同构成调查小组,以镇为单位,每周小组选一名成员进行调查对象宣传,组织开展各种流行病学调查,其内容涉及品种,免疫程序,市场销售,引种来源等,同时还需要通过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工,两人完成采样,一人负责信息登记,将样品保存送到上级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相应的检测。 1.2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由当地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发放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肉羊肉牛总存栏数,公羊公牛数,能繁母羊和母牛数,出栏数,从业养殖人员的年限,文化,健康情况等作为基本数据,重点调查免疫程序,种类,临床症状,发病率等。在现场调查过程中需要根据调查情况由专家深入养殖现场对养殖人员进行巡查调查,针对肉羊和奶牛群体个体进行检测,对肉羊和奶牛发病情况进行快速诊断,对调查表所反映存在问题的牛羊场进行调查,主要针对品种选定,经营方式,生产免疫等综合分析探 讨,以帮助养殖者解除困难,提高养殖效益。 1.3血清检测 对当地肉牛羊养殖场进行百分百血样采集,按照动物疫病监测要求,对空腹肉牛羊采取真空采血管,由颈动脉采血5ml,室温静止后分离血清,并送到相应的实验室检测。专用的检测试剂为布鲁氏菌病琥红平板凝集抗原及ELISA 试剂盒 [1] 。按照 布鲁氏菌病的监测标准,利用抗原监测血清的抗体,一旦出现凝集反应表明血清中含有布鲁氏杆菌产生的抗体,说明该牲畜受到布鲁氏杆菌的感染。由于存在假阳性问题,可先进行琥红 平板凝集实验筛选,对出现阳性反应的再利用ELISA 检测,最后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带毒阳性还是属于临床病例。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与牧户访问结合现场调查的方式,在发放的136份调查问卷中表明有50户肉牛30户绵羊 ,20户山羊,10户牛羊混养,10户绵羊和山羊混养,养殖方法主要是圈养和散养。其中有30%的养殖户对于布鲁氏菌病有一定了解,而70%的养殖户对该疾病不了解,有45户是由外地购买,全部具有检疫证,有58%的养殖户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屡配不孕的共有30户,其流产率为22.6%,参见附表。 从血清学结果上来看,随机抽选两万份血清样品中,利用琥红平板凝集实验初步筛选出56份阳性血清,经过ELISA 确定有55份阳性血清,结合临床症状确定有18只发病羊,17只带毒羊,有10只发病牛,有10只带毒牛。 3讨论 牛羊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很多地区出现牛羊流产问题,通过检测发现,导致牲畜流产主要是由于感染了布鲁氏菌病。在本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和血清学检测,通过调查肉牛和肉羊养殖情况以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养殖户没有充分认识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动态 30

布氏杆菌症状及防治措施

布氏杆菌病防控措施 布氏杆菌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能侵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牲畜感染后,以母畜发生流产或死胎,公畜发生睾丸炎为特征。母畜流产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突出表现为寒战,发热,多汗,热型多为弛张热,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天至两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数病例更早些。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多见。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此外还会引起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

部及腋下。男性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女性可患卵巢炎等。常见症状还有疲乏,出汗,头痛,低热,抑郁,烦躁,肌肉及关节酸痛。 其主要预防措施有: 1.加强家畜的管理,做好经常性的家畜卫生处理和检疫;病畜应隔离饲养、治疗,病畜分泌物、排泄物等应做无害化处理或消毒深埋;病死的牲畜要深埋或烧毁。被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水槽等用10%石灰乳或5%热火碱水严格消毒。 2.不食用未经过煮沸或灭菌的奶和奶制品。能感染人类布氏菌病的主要奶制品是新鲜乳酪,特别是由山羊的奶制作的乳酪,但是,在干的或发酵过的乳酪中,布氏菌一般不能继续存活。 3.不食用患布氏病动物的肉及肉食品。患布氏病动物的肉及肉食品特别是处于菌血症时期的肉类对人有很大的危险性。冻肉和腌肉、未煮熟和未烤熟的肉类都具有传染性。牛羊肉烹调熟透后食用;生熟肉案板一定要分开使用,案板和操作容器一定要清洗并用热水烫洗,必要时消毒。 4.不使用感病动物毛、皮。有布氏病流行的地区出产的毛、皮也是一种传播因子,毛和皮特别容易被动物的尿、粪便及阴道分泌物污染而带有布氏病菌,凡接触未经卫生处理的毛、皮均有被感染的危险。 5.发现疫情的养殖户的圈舍要进行卫生消毒。 6.对于有职业史的相关人员,一旦出现类似某症状的患者要提高警惕,最好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去咨询。兽医、病畜管理人员、接

布氏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布氏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布氏杆菌病对人体的健康损害是特别大的,因此我们在出现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切莫道听途说的乱用治疗药物,而因此耽误治疗让身体健康遭受更严重的伤害。那么布氏杆菌病的确诊需要做怎样的检查呢?其实只需要做血象检查、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这三种检查就可以了。 一般布氏杆菌病在通过血象、细菌学检查以及免疫学检查之后就可以对此病进行准确的确诊了,而具体检查方法介绍如下: ★1、血象检查,有百分之六十患有布氏杆菌患者在进行这

项检查之后就可以发现白细胞有轻度减少的现象,而淋巴细胞却有相对增多的现象发生,并且在这种现象发生的同时大多数的患者血沉还会有增速的现象,而病程比较久的患者还会有轻度和重度贫血的症状发生。 ★2、细菌学检查,一般采用血液、鬼祟。乳汁以及子宫分 泌物都可以进行细菌培养,但由于要求严格的环境,因此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最好是采用两份,一份用于含肝浸液的肉汤做培基之后在CO2孵箱中培养;而另外一份则放在一般的环境中进行孵育,一般培养的时间要超过两周才可以有比较准确的结果出现。 ★3、免疫学检查,这项检查主要包括的有血清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皮肤试验等,一般在通过这几项检查所得出的具体表现,就可以基本对此病进行确诊了。 上述就是针对确诊布氏杆菌病检查方法所作的介绍,上述内容可以供给大家参考,如果有人怀疑自己感染了布氏杆菌,就该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断,这样在确诊了疾病之后才可以作

出针对性的治疗,从而给才可以避免疾病加重之后会有危及生命的危害发生。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做好全国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净化布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上世纪50年代布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疫情严重地区人畜感染率达50%。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加大防控力度,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自2012年《规划》颁布以来,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密切合作,认真落实监测、检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布病防治试点经验,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态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受我国布病疫源广泛存在、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基层防疫体系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人畜间布病疫情仍较严重,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全国报告人间布病病例56989例,人间病例仍处于历史高位;畜间布病流行严重地区的15个省份,监测阳性率同比上升0.38%。据对布病重点地区22个县248个定点场群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牛羊的个体阳性率分别达到3.1%和3.3%,群体阳性率分别达到29%和34%。 二、防治原则、目标和策略 (一)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治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 (二)防治目标 1.总体目标

治疗布氏杆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布氏杆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又称波浪热,由布氏杆菌引起,临床上以长期低热、关节酸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正常或减少,其中淋巴细胞(L)或单核细胞增多。 (2)血清学检查:用凝集试验、ELISA等法,特异性抗体测定可为阳性。 (3)皮内试验:以布氏杆菌做皮内试验,如阳性,表示曾感染或正在感染本病。 (4)布氏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定:如为阳性,有确定诊断意义。 (5)病原学检查:血、骨髓、淋巴组织、脓性物或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培养,均可为阳性,其中以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 布氏杆菌病检查项: 1、白细胞(WBC或LEU) 2、白细胞分类(DC) 3、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 4、T淋巴细胞 5、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试验,WFR) 6、布氏杆菌凝集试验(BAT) 7、腺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8、呼吸道合胞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但有时可见到一些污染菌,如枯草杆菌、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 【临床意义】 如从脑脊液中查出细菌,而又非污染或误入,均应视为病原菌,对神经系统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有诊断意义,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患无诊断意义。 病理性脑脊液标本中可能出现的细菌如下:革兰阳性菌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四联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革兰阴性菌有脑膜炎奈瑟菌、卡他布兰汉菌、流感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其他还有新生(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钩端螺旋体。 T淋巴细胞(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属的6个种和主要易感动物见下表: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

[杆菌,牛布氏]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在牛养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疾病,其中牛布鲁士杆菌疾病的发生将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健康安全。牛布鲁士杆菌疾病又称为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其主要会危害到牛的生殖系统,母牛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在妊娠期会出现流产现象,即使犊牛能够正常的生产下来,其体质虚弱,多半会在半途夭折,公牛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引发出现睾丸炎、附睾炎等生殖系统疾病。最近几年,随着牛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布病的发病呈现高发的趋势,因此,在牛养殖过程中,做好牛布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就牛布鲁士杆菌的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对更好的促进该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牛养殖产业布鲁士杆菌病诊断方法防治对策 牛的布鲁士杆菌疾病是由布鲁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其主要会对牛的生殖器产生严重危害,会造成母牛出现不孕或者流产和公牛睾丸炎和附睾炎的发生。该种疾病的分布十分广泛,其中对性成熟的公牛和母牛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好该种疾病的预防和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杜绝传染源,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1 病原学分析 布鲁士杆菌为形态不规则的革兰氏阴性微小杆菌,其呈现无鞭毛,且不成形的芽孢和加膜。该种细菌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强,在被污染的水源和土壤中,能够存活20天以上,这就为疾病预防工作带来的严重的阻碍,但是该种病菌对一般的消毒剂和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利用其这一个特性对该种疾病进行预防。 2 流行特点 病牛和带病菌的牛是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的母牛在妊娠流产和生产过程中,会将大量的布鲁氏杆菌排出体外,其中在母牛的生殖器分泌物和母乳中含量最高。该种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同时,也可以借助皮肤、粘膜和吸血的昆虫的叮咬进行传播。其中牛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易感性是随着性器官的逐渐成熟而逐渐升高,犊牛对该种疾病表现为一定的抵抗力。 3 临床症状分析 牛的布鲁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6周左右,在潜伏期内缺少明显的全身症状,妊娠母牛最为显著的临床症状就是流产,其可以发生在母牛妊娠的各个时期,通常情况下会发生在妊娠期的6~8个月之间。母牛流产前可以见到在阴道处出现大量的红色结节,同时流出灰白色的粘液,大多数母牛流产后,会从阴道中持续排除污秽物,颜色呈现棕红色或者灰色,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恶臭气味。布鲁氏杆菌病会严重影响到母牛再次受孕,公牛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关节肿胀,出现睾丸炎和附睾炎。

34.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做好全国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净化布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上世纪50年代布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疫情严重地区人畜感染率达50%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加大防控力度,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自2012年《规划》颁布以来,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密切合作,认真落实监测、检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布病防治试点经验,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态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受我国布病疫源广泛存在、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基层防疫体系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人畜间布病疫情仍较严重,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全国报告人间布病病例56989例,人间病例仍处于历史高位;畜间布病流行严重地区的15个省份,监测阳性率同比上升0.38% 。据对 布病重点地区22个县248个定点场群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牛羊的个体阳性率分别达到3.1% 和3.3% ,群体阳性率分别达到29% 和34% 。

羊布氏杆菌病怎么预防

羊布氏杆菌的防治措施 病原 病原为布氏杆菌。它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尔,2%的福尔马林,5%的生石灰水15分钟可杀死病菌 传播途径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的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但人传人的现象较为少见。 发病特点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产和分娩时,将大量病原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本病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交配)也能感染。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本病不分性别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一次。 因布氏杆菌病导致的羊流产 感染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本病常不表现症状,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

布氏杆菌病与乳制品生产

布氏杆菌属(Bruc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布氏杆菌病广泛分布世界各地。我国部分地区曾有流行,现已基本控制。布氏杆菌也是帝国主义者列为失能性生物战剂之一。布氏杆菌属分为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氏杆菌6个种,20个生物型。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猪(Br.suis)三种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病理 布氏杆菌感染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天至两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 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数病例更早些。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

多见。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 生物学性状 本菌属初次分离培养时多呈小球杆状,毒力菌株有菲薄的微荚膜,经传代培养渐呈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为严格需氧菌。牛布氏杆菌在初次分离时,需在5~10%CO2环境中才能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的pH6.6~7.1,营养要求高,生长时需硫胺素,烟草酸和生物素,泛酸钙等,实验室常用肝浸液培养基或改良厚氏培养基。此菌生缓慢,培养48小时后才出现透明的小菌落,鸡胚培养也能生长。 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能生存2个月。对低温的抵抗力也强,对热和消毒剂抵抗力弱。对链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等均敏感。 布氏杆菌具有二种抗原成份:A(牛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和M(羊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二种抗原在各种菌中含量不同,牛布氏杆菌(Am)含a 抗原多,含M抗原少。羊布氏杆菌(aM)含M抗原多,而含A抗原少。可利用凝集吸收试验制备出单因子血清~~单价A或M血清,供菌种鉴定之用。 牛布氏杆菌病 一、临床症状 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发生于怀孕第5~8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犊牛。流产时除表现分娩征象外,常有生殖道发炎症状,阴道粘膜发生粟粒大小的红色结节,流出灰白色粘性分泌物。胎衣往往滞留,流产后持续排出恶露,呈污灰色或棕红色,可持续2~3周。常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大多数母牛只流产1次。公牛常发生睾丸炎或关节炎、滑膜囊炎,有时可见阴茎红肿,睾丸和附睾肿大。 二、病理变化 常见的病变是妊娠母牛的子宫与胎膜病变变化较突出。子宫绒毛膜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绒毛膜因充血呈紫红色,表面覆以黄色坏死物或污灰色脓液。胎膜因水肿而肥厚,呈胶样浸润,表面覆以纤维素和浓汁。流产胎儿主要呈败血症变化,脾与淋巴结肿大,肝脏中有坏死灶,肺常见支气管肺炎,胃肠膀胱的浆膜下可见有点状或线状出血。公牛主要发生化脓坏死性睾丸炎或附睾炎。睾丸显著肿大,被膜与浆膜层粘连,切面可见到坏死灶或化浓灶。阴茎红肿,其粘膜上有时可见小而硬的结节。 三、实验室检验 用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检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方法:将被检血清与布鲁氏菌虎红平板抗原各0.03毫升滴于玻璃板上混匀,在室温下4~10分钟呈现结果,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完全不凝集的为阴性。受检血

布氏杆菌

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我国部分地区曾有流行,现已基本控制。布氏杆菌也是帝国主义者列为失能性生物战剂之一。布氏杆菌属分为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氏杆菌6个种,20个生物型。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猪(Br.suis)三种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中文学名:布氏杆菌,拉丁学名:Brucella,界:细菌界,属:布氏杆菌属,种:布氏杆菌,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病理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天至两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 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数病例更早些。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多见。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 变化 布氏杆菌病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多脏器的炎性变化及弥漫性的增生现象。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感染性肉芽肿组织的增生。该肉芽肿可位于椎体内或邻近椎间盘的软骨下椎体骨质内。病变可继续扩大,侵及周围骨质,软骨板及椎间盘。最常见受累的是腰椎。感染性肉芽肿显微镜下可见上皮样细胞和类似郎罕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肉芽肿直径约1MM。有少数发生坯及干酪样病变,偶见死骨。广泛的新骨形成是一特殊的表现。因椎间盘破坏,椎体间常呈骨性的融合。据统计约30%~40%病人有骨关节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关节炎,骨膜炎,骨髓炎,脊柱炎。脊柱,肩关节,肩锁关节及骶髂关节最容易受侵犯。 感染表现 大多数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现。主要为波浪状发烧为其特点,发烧约2~3周,继之1~2周无烧期,以后再发烧。常伴多汗,头痛,乏力,游走性关节痛(主要为大关节)。有时全身症状消退后,才出现局部症状。腰椎受累后,出现持续性腰背痛,伴肌肉痉挛,活动受限后,影响行走。常可产生坐骨神经痛。局部有压痛及叩痛,少数病人于髂窝处可扪及脓肿包块;也可产生硬膜外脓肿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或截瘫。同时可伴有肝、脾肿大,区域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慢性病人可伴有其它多处的关节病变。但大多数发生在腰椎,少数发生在胸椎,胸腰段,骶椎或骶髂关节者。男性病人可有睾丸肿大,睾丸炎症表现。本病有“自愈”趋势,但历时较长。未接受治疗者复发率约占6%~10%。 治疗预防 主要为抗菌药物治疗及对症疗法。急性期最有效药物为四环素,0.25~0.5g/次,每天四次。连服4周为一个疗程。停一周后可依病情再用药1~2个疗程。必要时可以加用链霉素。TMP-SMZ也可选用,对于关节症状顽固,变态反应强的较重症例可以考虑特异性菌苗疗法。关节有积液时,可抽出液体,内注链霉素0.2g;对有脊柱炎病例可加用脱敏疗法。此外应卧床休息,或用石膏床或支具固定,有利于肌肉的痉挛缓解,减轻疼痛。若因脓肿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或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