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集合》评课稿

探寻数学的魅力——评雷老师执教《集合》2014年12月11日,我校举行了第四届“禹翼杯”教学竞赛数学专场,每一节都有它的精彩之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雷老师带给我们的精彩。

雷老师对《集合》这一课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本节课伊始,雷老师就问道:体育课上老师喊一声“集合”,你们会怎么做?从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景出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自然而然地由生活中的“集合”转移到数学当中的“集合”。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这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雷老师的教学并不拘泥于教材上的例题,而是选取2014年1203班校运会男子50米和男

子跳远的名单来进行教学。雷老师抛出“参加这两项运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得出5人和6人这两种不同的意见,这时候,雷老师并不急着公布正确答案,而是让参加这两项运动的同学上来,用一个呼啦圈来表示男子50米,再用另一个呼啦圈来表示男子跳远,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时候问题来了:有一个同学既参加了男子50米又参加了男子跳远,他应该站在那里呢?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这便是教学中要达到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雷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发给每位学生一张作业纸,上面显示的是四年级歌舞小组中会唱歌和会跳舞的名单,紧扣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明白“集合”不仅在数学有很大的作用,而且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此外,雷老师在这道题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情况,作出改动:如果蓝色框里表示砂子塘泰禹小学的所有学生,维恩图里表示四年级歌舞小组的学生,你会在哪里?这道题的迁移得非常好,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补集”这一知识。唯一做的不足的就是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这道题目,希望以后能够改进。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评课稿 评谢雪和老师《面积的认识》一课 戴祝芳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谢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 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 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 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 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 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吴 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 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谢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 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 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 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 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 一说什么是面积,由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 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 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 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 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明确的 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 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引 导学生总结了面积的概念,学生对面积有初步认识之后,大屏出示 的圆、三角形等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从 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 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 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吴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

三年级上《数学广角搭配》评课

听**老师执教数学广角《搭配问题》后的感想 《搭配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排列与组合知识基础上安排的。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学中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面对新教材,*老师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内容、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地整合。例如这个单元教材的安排是例题1讲实际生活中相关事例搭配问题,例题2是有关数字排列组合方面的数学知识。*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重组。因为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数字的搭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老师对这块知识放在新知学习之前,一方面作为旧知的巩固,另一方面作为新知的引入。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出示2件衣服和3条裤子(裙子)引出搭配问题,并以此理解搭配的数学思想。接着,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等学习方法,来解决“两件上衣件与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用图片来代替实物进行操作,学生在此活动的基础上发现了“连线法”、“计算法”,从中渗透组合思想,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交流时通过比较有序排列与无序排列?,使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在这同时,*老师也很注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让学生说想法,(1) 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 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 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老师随机板书6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理解2*3=6的真实含义。学生通过上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

《数学广角》的评课稿

《数学广角》的评课稿 “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的一个内容。在本套教材的各册内容中都设置了独立的单元,即”数学广角”,其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第一部分“数与代数”专门安排了《数学思考》的小节,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本节课是教材中的例5,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的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游戏激趣,提出问题。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生趣。任意点8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看似简单,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 本课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逐层探究,发现规律。首先,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其次,在经历了丰富的连线过程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为后面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做好铺垫。然后。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

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最后拓展提升,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纵观全课,本节课主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足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构建知识。二是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化难为易,数形结合,寻找规律。三是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比较适时地延伸拓展,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建模能力。四是加强体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评课稿 《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是二期课改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中第二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并且掌握了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曹##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 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 的教学理念。教材的设计是注重结合具体情景,强调算法探究,重视对算理的剖析,使学生获得多种算法的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得较成功: 一、引导学生"估": 教材的编排强调" 先估后算"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首先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将一个因数估成相邻的整十数进行估算以及比较哪种估算的值更接近实际得数都不存在争议,同时基于对上半学期估算教学中已经出现了"估计积的范围",考虑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延续,因此在"估一估"这一环节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将教材中只需估计一个值设计为估计积的范围。这样的处理使估计的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估和估了之后有什么用,而不是为"估"而"估",也更体现出教材编排"先估后算"的意图。 二、设疑让学生"想": 在"自主探究,尝试算法"这一环节中,强调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在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弥补了小组讨论中的一些弊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主寻找策略的机会。随后的小组讨论,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各种算法的出现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由教师提出的"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引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心,更重要的是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之间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组织学生"说": 在"全班交流,汇总算法"的环节中,第一次"说"设计了由学生自己来说每一种算法的过程和选择这种算法的理由;第二次"说"设计了在学生看书之后说书中四个小朋友的算法并进行分类。 这个环节将重点落在让学生说清分拆的方法和这样分拆的理由上,使学生体会将两 1 / 2

小学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小学三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评课稿实验小学潘丽芬 今天上午听了我们年级组刘老师的一节课,现在我就对这节课谈谈我粗浅的看法。“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刘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本节课教学刘老师教态自然,语言准确,时间安排恰当。教学中,刘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本节课的亮点有一下几点: 一、情境导入上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变魔术”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开始,刘老师设计的两个魔术使我们学生充满了好奇,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初步接触“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简单有效地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观地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二、刘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提供一定的数学资料,帮助学生

比的化简评课稿12

《比的化简》评课稿 评课人:何玉梅马建宙沙得贵哈生莲袁香韩登清陈焕英甘润琴 负责人:何玉梅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马桂玲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图片集合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数学老师们的体会。 1、教材简析(马桂玲) 教材提供了一个“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教材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教材并没有给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是因为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完全可以进行比的化简,也能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所以不想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但不作为基本要求。 2、教材处理(何玉梅) (1)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把教材中的陈述性教学为猜想与验证性发现。 (2)把总结式教学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探究性学习。 (3)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3、教学过程(何玉梅) 本堂课马老师运用的是《小学数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即创境激疑 ——互动解疑——启思导疑——实践运用——总结评价。具体如下: (一)创境激疑 1、师言: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谁能说说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 2、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用字母表示) 3、你能用商不变性质把0.4÷0.5的被除数和除数变成整数吗? 4、把4/6约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互动解疑 1、出示情景图: 淘气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的水。笑笑也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同学们想一想哪杯水更甜? 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如何比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 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比的化简。 出示课题:比的化简 2、引入“最简整数比”的概念。 在遇到分数时要将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比化简的最终的结果我们称为最简比。 还记得什么叫做最简分数吗?

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

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 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指导(说学法)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集合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3、集合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和元素为后面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2017-2018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资料:评课稿【精品】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 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 .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

《最小公位数》评课稿 麻州中心小学李东兴 今天我参加了麻州中心小学数学组的教研活动,郭雷明老师上的《最小公倍数》(五下)一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合理清晰的思路、简洁明亮的风格、灵活有效的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复习旧知道 复习题目灵活多样,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 二、谈话引入——自然贴切 1.从辅砖话题引入信息 2.讨论“全部辅满边长最小是多少”的意思。 3.出示问题:边长最小是多少? 这一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适应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二是激起探究问题兴趣,让学生算算家里的地板怎么辅?;三是切题,引出了最小倍数。 二.建立概念——联系生活 1.师生共同寻找: 2的倍数有:4、6、8、10、12、14 3的倍数有:6、9、12、15、18、21 30以内4和6的公倍数有:6、12. 2.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黑板上的内容。 2的倍数 3的倍数 这一环节之后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内”去掉,集合图里的数据该怎样修改?省略号表示什么?(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 三.探究求法——重视技能 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探究过程,重视数学技能的形成。特别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 四.巩固提高——突出重点 探讨一个问题:练习的侧重点应该是一般关系还是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特殊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探究过程费时费力,但规律出来之后是容易掌握的,关键是在求之前先判断。一般关系在概念教学时就已完整呈现了方法,理解较方便,但从我们平时经验看,出错的往往是这一类。 另外,照应开头,回归生活,也有补一些应用性的解决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郭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借鉴: 1、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找找2和3的倍数,然后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观察2和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在探讨公倍数的特性时,郭老师同样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整堂课张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学习。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 3、本节课教学环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而且环环相扣。 本堂课张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练习,最后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认知规律。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 今天,听了吴丽萍老师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节课,心里有些想法,现在把这些想法写出来。 先说说这节课的三个难点: 1,虽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但相隔这么长时间,况且在后来的学习中,又不怎么用到这一知识,所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淡忘了; 2、对于例题中“精确到十分位”这样的数学术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不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即使学生读懂了题意,理解了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数,也必须熟练掌握“四舍五入”这一技术。弄清楚要看十分位下一位百分位上的数决定是舍还是入。学生会误以为精确到十分位就是将十分位上的数四舍或五入。不掌握技术要领,题目要求一有变化,学生会像无头的苍蝇,不知从何下手。

重叠问题评课

《重叠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因此从教学内容到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许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对教材的处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理念等方面都有成功之处。在教学中,许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定位把握适度。 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要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集合思想即可。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必须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即集合图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许老师整堂课也就是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韦恩图,通过现场游戏、师生辩论、事实确认来引发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经历探究并获得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整堂课学生学得都比较自然和轻松,教学目标达成度较理想。 2、教材的处理和取材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在本节课中,许老师并没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统计表,而是从学生喜欢的日常游戏出发,到提出问题,引起认知矛盾冲突,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降价了教学的难度,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并且取材内容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感兴趣,这样学习是有生活基础的,有现实意义,更是有动力的。 3、借助活动,让数学思想方法实现“感悟—→建构” 韦恩图的探究过程,教师提出问题的关键点:让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到各自不同的呼拉圈当中,在参加两种游戏的学生左右为难中引发大家的思考,在集体智慧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韦恩图的雏形,韦恩图的模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

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陈老师《认识小数》这一节课,《认识小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和初步了解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抢红包”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是充满生活的气息,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它们所见所闻的生活中的小数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含义,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生活现象,获取数学意义的教学思路。“小数”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本来就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接触小数的机会,陈老师将学生熟悉的商品价

格作为课程资源。其次,陈老师也借助长度单位来初步认识小数,在上出示米尺,给学生一些长度,比如说10厘米相当于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为米,小数表示为米,从而把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点都联系在一起。 2、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基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陈式”的理念。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由运用熟悉的米尺直观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再到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实实在在地给学生

《集合》评课稿

《集合》评课稿 2007年10月17日,学校科研处组织了一次赛教活动,我去听了蒋老师上的《集合》一课。听完后我深有感触,她的课都上得很有特色而且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听而也有所得,她的内容紧跟教材,教学方法新、理念新。 蒋老师的这节课改变了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让学生主动和大胆的去想象、去发现,放飞思绪,大胆质疑,发表个人见解,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客观评价、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互相交流,气氛和谐,民主平等充分体现。还通过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而且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教材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把学生读死书、以"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改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孔子的学导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老习惯,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激情。 在授课过程中,蒋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功能,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如及时表扬"你回答得真棒""你表现得不错"等之类鼓励肯定的话,是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学的更容易,掌握的更轻松。听完这次评优课通过比较这一点反映的很明显,因此,在今后我会科学的选取和灵活地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愉快的掌握了知识,更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肯定;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堂课,一个知识点,而是教会他们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成就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 从这一节生动、精彩的课堂中我领略了蒋老师的风采,她具有先进的教学理

中职说课稿

中职说课稿 导读:本文中职说课稿,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职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的策略_北师大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评 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节课孙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1. 学情把握准确,难点重点处理得当。 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两大策略,但是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难度要比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去的策略要大得多,因为从条件想去属于顺向思维,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可以鉴戒,而从问题想起属于反向推理,这种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而且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也没有具体实践,刚开始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孙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思路的引领上,难点就定位在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新策略解决问题,处理十分合理有效。 2.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策略使用得当。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孙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围绕形成思路这个重点,通过两次体验、两次回顾,采用步步为营的方式,及时总结归纳新思路的方法与特点,从而使新策略由暗到明逐步清晰最终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从问题想起策略难以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在课堂中自我生成,相反,已有的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还会对新策略的学习产生干扰,孙老师加大了引领的力度,如分析数量关系,回顾反思等,孙老师都能及时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引和方法上的指导,孙老师先扶

后放,注意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新策略应该怎样去想以及这样想又什么好处。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孙老师引领学生两次体验,共同学习。第一次体验是解决“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由于“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较难理解,孙老师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然后组织交流,分析数量关系这个重点环节,教师放缓教学节奏,引领学生一步一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展开思考。在经历第一次体验后孙老师随即引导学生展开回顾,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次体验解决“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使学生再次经历理解问题,得出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进一步积累从问题想起的解题经验。经历两次体验,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全面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明白从问题想起要抓住什么去想,怎样去想,并且感悟到这样去想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整节课,学生思考从跟着老师走到会自觉运用,没有花哨的形式,而是积极的思考,由于引领到位,突显了新思路,新方法,所以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像一盏明灯,指引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完整版)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X老师教的《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的内容。通过与X老师的交流了解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2.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X老师这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用脸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本节课中,X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在立体中的团体操队形问题、联系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购买鸡蛋和购买水果问题、照片问题以及作文本字数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变的更加主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来一座畅通的桥梁,使学生切实的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2、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例题学习中,X老师首先提了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运动会方阵每行10人,8行共多少人;每个方阵80人,3个方阵多少人。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快能说出计算过程及答案。将这两个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时很自然引出了两步计算的题,学生这时再进行计算思路也很清楚。在后面的练习中,X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作文纸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16个字,___________?请学生添上一个条件和问题,使之成为两步才能完成的应用题。在做这道题时学生很自然会在脑中过一遍解题思路再提问,更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3、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X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服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这样学生增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人人思考的无限空间。 4、注重引导学生交流思维过程,让学生表述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无疑是教学难点之一,而解决问题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好验证。因此引导学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数量关系,结合具体情境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X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说说每一步应用题的依据,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的基础。只有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暂时,其他学生或老师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

可能性评课稿

可能性评课稿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钟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声像集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让学生在实际中使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特点: 1、创“疑”境,激发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境中,让生在具体情境 中感受数学的存有,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在本课的开始,使用学生喜欢的阿凡提夺金币的故事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且以这个故事贯穿整个教学。故事中的夺金币的几回合,更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充满热情地 投放思才,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特别是故事的结尾阿凡提是如何使金币一抛一定出现正面, 最终拿走了全部的金币这个疑问,既让学生使用了所学的确定性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性,培养了 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更为这课的故事情境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钟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以“猜想 —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 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钟老师通过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将红、黄、蓝 色花插入相对应瓶中等活动,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例子,游戏中愉愉快发展,健康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节课是在大量的活动中实行,如果活动的目的能更明确些,学生的活动将更有序,活动效果将更佳 2、数学教师也应注意语言的更准确性以及评价语言的丰富。 3、学生的错误也是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老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错因。才能更有利于协助问题的解决。 总来说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 彩。

小学数学《正数和负数》说课稿

小学数学《正数和负数》说课稿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下面给大家分享正数和负数说课稿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以前所学数的知识前面的李娜老师已经作了很好的梳理我现在只就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 内容进行说课 一、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安排在小学的第二学段初步认识负数这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一直安排在中学 教学的起始阶段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 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生活基础因此《标准》将这一内容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 的一次拓展他们以往认识的整数、分数和小数都是算术范围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 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这样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 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 题根据这一目标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四年级第八册出现 了这崭新的一课《正数和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感受学习的内容就在我 们的身边拓展对数概念的认识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

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产生以及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负数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研读教材的结果 1、以前认识的数 教材在1、2册安排完成对10以内、20以内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在第4册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在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完成多位数的认识至此完成了对正整数的认识在第6册和第8册教材中分两次安排了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 2、以后将要认识的数 以后逐步又在第8册和第10册分别又对小数和分数进一步认识在11册一次完成对百分数的认识 3、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以上的这些数在第二学段即四年级第二学期第8册中出现了负数的认识负数在数轴上显示都是“0”左边的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的有理数这是小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开始 4、下面就是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教材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整合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要确切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就不够了还必须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小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了老师严密的课堂组织,更感叹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基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理念。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由运用熟悉的米尺直观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再到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创设了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真正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通过诸城恐龙博物馆陈列着世界上最高的鸭嘴恐龙化石,也被称为巨大诸城龙,距今约7000万年。它的高是9.1米,长是16.62米。从诸城到潍坊的路程大约有75千米,老师坐车用了1.6小时。府前街小学的建校时间是1948年。居室中吊灯离地面高度不低于2.5米。6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4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5米。 25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3米,你能把这些信息分为两类吗?一类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有关小数的信息,在组内汇报交流。有戒指的价格、商品的价格等,让学生交流信息,进一步认识小数。通过学生的读写姿势头正身直坐端正,全身放松脚放平,“三个一”,要记清: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沿一拳头。1拳大约是0.05米,1寸大约是0.03米,1尺大约是0.33米。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0.03米、0.05米、0、33米有多长,通过学生读写姿势引入对两位小数含义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猜测、验证,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