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环评(简本)

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环评(简本)
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环评(简本)

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第1章总则

1.1 规划背景及必要性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好地引导我国公路交通发展走向,2007年5月,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全国共有196 个城市被纳入规划范围,确定国家公路运输枢纽179个,其中12个为组合枢纽,南平市被确定为福建省5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之一。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是位于重要节点城市的国家级公路运输中心,主要由提供与周边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际之间以及大中城市之间的公路客货运输组织及相关服务的客货运输站场组成,将与国家高速公路网共同构成我国最高层次的公路运输基础设施网络。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与浙江、江西交界。南平既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又是福建拓展经济、发展腹地的前沿基地,国土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下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户籍总人口310.1万,常住人口29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50.3万人,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621.65亿元。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采取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未来南平市将着力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海峡西岸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

目前,南平公路客运站规模普遍较小,停车面积不够,候车环境拥挤,可拓展空间有限,与城市交通体系衔接不畅,站点布设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未来南平都市区组团发展及客流增长的需要;尚没有成规模的公用型公路货运站场,难以适应未来工业产业、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公路运输枢纽对提升公路运输服务水平、推动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南平市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2010~2020)》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在南平市的具体实施,规划建设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发挥南平独特的区位优势、促进海

峡西岸闽北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聚中心、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运输中心建设,既符合交通运输部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总体战略部署,也是南平市建设成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需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关于交通业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南平市交通运输局委托我所承担《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2010~2020)》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收委托后,我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多次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公众调查和资料收集,并根据公路运输枢纽的特点、性质、规模、环境状况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环评导则要求,编制完成了《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2010~2020)环境影响报告书》,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1.2 评价的指导思想、目的和原则

1.2.1评价指导思想

在科学论证评估区域环境质量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及福建省、南平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关要求,从布局格局及发展规模、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内容进行环境可行性评估,从而对规划提出环保反馈意见,使规划更加合理,做到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1.2.2评价目的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协调交通格局、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识别和评价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与福建省、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南平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南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南平市交通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性,预测和评价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提出预防、舒缓和补救措施与建议。

(3)为今后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相关场站项目建设的环境评价积累经验。

(4)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区域环境质量、环境影响、功能区划分”

等方面,分析开发区总体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5)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大(2010~2020年),规划周期长,影响范围较大(涉及南平市延平区、建阳市、武夷山市)、规划实施“七客六货”13个公路运输枢纽,对声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产生一定的影响,本规划环评将有针对性地提出减缓措施。

1.2.3评价原则

(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

(2)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3)整体性原则。

(4)公众参与原则。

(5)一致性原则。

(6)可操作性原则。

1.3 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空气:规划站场枢纽所在区域环境空气功能区划为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标准。

地表水:规划站场枢纽涉及的地表水主要有闽江南平段、南平西溪、建溪、富屯溪、崇阳溪等,水环境功能为Ⅲ类水域,水域功能为渔业水域、游泳区和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3,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

3声环境:规划站场枢纽所在区域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规定,分别执行2类或4a类标准。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闽政文[2010]26号),本次枢纽规划场站主要属于闽北-闽西山地盆谷生态能区,编号有第1106和1314号,第1106号生态功能单元为建溪流域河谷盆地复合农林业与生态城镇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复合农林业生态环境,主要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是:有规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环境城市和生态工业区;第1314号生态功能单元为南平中心城市生态

功能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城市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维持、饮用水源保护、自然人文景观保护,主要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是进行城市生态改造,在其他条件适宜的地方建设新区,把超负荷的人口和企业迁出。

1.4 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目标

(1)水环境:重点保护闽江夏道段、富屯溪王台来舟段、西溪西芹段、建溪常坑段、建溪大横段、建溪将口段及崇阳溪武夷山市区段等地表水环境水质。评价河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其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地表水环境水质达Ⅱ类水质标准;

(2)环境空气:重点保护各枢纽站场周边大气环境质量,规划涉及区域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3)声环境:重点保护各枢纽站场周边声环境质量,规划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站场施工期及运营期噪声做到不扰民;

(4)生态环境:以不破坏区域内生态系统完整性为标准,控制和减轻由项目建设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地表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5)社会环境:以不降低规划项目拆迁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妥善解决工程导致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6)合理布局和管理,将规划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降至最低。

1.4.1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经现场调查,在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场站中,南平客运中心站、武夷山国际旅游客运中心、建阳汽车站(扩建)、武夷山汽车站(扩建)、南平西芹物流园区、闽北物流中心园区等6个场站位置较明确,其周边环境和保护敏感目标相对较明确;其余南平客运东站、南平客运北站、将口客运站、江南新区物流中心、南平大横物流中心、南平来舟物流中心和武夷新区的东田物流园区等7个站场中选址规划红线未明确,目前均属于农村环境,外环境关系比较简单。各场站周边或邻近区域大气和噪声环境保护敏感目标情况见表1.5-1。

另外,南平西芹水厂、来舟水厂、大横水厂、夏道水厂等乡镇水厂取水口与规划枢纽相距较远,没有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

表1.5-1 大气、声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1.5 评价标准

(1)水环境评价标准

地表水环境: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

废水排放标准:客运站废水以生活污水、洗车和地坪冲洗废水、检修废水为主。货运站以物流为主,无生产性企业入驻,废水以洗车和地坪冲洗废水、检修废水、生活污水为主;项目产生的地坪冲洗废水经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机动车冲洗废水和检修废水经预处理后纳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本公路运输枢纽包括5个客运站和6个物流中心(货运站),11个站场均在南平市、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外排废水将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收集处理系统。客运站废水以生活污水、洗车和地坪冲洗废水、检修废水为主,货运站以物流为主,无生产性企业入驻,废水以洗车和地坪冲洗废水、检修废水、生活污水为主;项目产生的地坪冲洗废水经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机动车冲洗废水和检修废水经预处理后纳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达到《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89798-1996)三级标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入南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排放。未纳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

前,外排废水必须自行处理达到《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89798-1996)一级标准后排放。

(2) 大气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项目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排放标准:项目外排废气均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

(3)声环境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执行2类及4类标准。

施工期机械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营运期:按噪声功能区划分,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Ⅱ类标准。涉及到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类标准。

(4)水土流失评价标准

水土流失评价标准执行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5)土壤

土壤评价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6)三级标准。

1.6 环境影响识别

通过对南平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的研究,进行层次分析,筛选出环境影响因子;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本次环评列出了各环境影响因子的影响范围、时间跨度、影响性质和强弱,力图较全面地反映各种环境影响,具体识别结果见表1.8-1。

注:?表示弱正影响,??表示一般正影响,???表示强正影响

?表示弱负影响,??表示一般负影响,???表示强负影响

环境影响识别表明,规划实施过程中,各枢纽的建设及运营可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 生态环境

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破坏地表植被、产生水土流失、破坏生物多样性、侵占动物栖息地等。

(2) 水环境

施工过程中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是施工场地的生活废水、生产废水以及拌和站的冲洗废水。

运营过程中车辆检修、冲洗以及配套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等。

(3) 环境空气

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扬尘,沥青拌和站产生的沥青烟等。

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汽车尾气、配套设施排放的废气等。

(4) 声环境

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对站场周围居民点的影响,以及营运过程中车辆噪声及设备产生的噪声。

(5) 土地资源

施工过程中通过占用土地环节会对土地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

1.7 评价时段与评价范围

1.7.1 评价时段

枢纽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以2009年为基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特征年为2010年和2020年。规划实施安排分三个阶段:近期:2010年~2012年

中期:2012年~2015年

远期:2015年~2020年

1.7.2 评价范围

(1)生态环境

公路运输枢纽13个站场占地区域(205.5万m2),以及每个场站外延500米的范围;

(2)地表水环境

闽江夏道段、富屯溪王台来舟段、西溪西芹段、建溪常坑段、建溪大横段、

建溪将口段及崇阳溪武夷山市区段

(3)大气环境

公路运输枢纽13个站场占地区域(205.5万m2),以及每个场站外延500米的范围;

(4)声环境

公路运输枢纽13个站场占地区域(205.5万m2),以及每个场站外延200米的范围;

(5)社会环境

项目影响较显著的南平市延平区及建阳市、武夷山市,重点为交通运输枢纽13个站场占地区域(205.5万m2)。

1.8 评价指标

结合南平市的环境现状,根据枢纽规划的环境影响机制,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具体见表1.10-1。

表1.10-1规划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

第2章规划概述与分析

2.1 枢纽现状

2.1.1 公路客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客运站场基本情况

南平市现有公路客运站12个(南平、建阳、光泽、建瓯、浦城、邵武、顺

昌、松溪、武夷山和政和等公路客运站),其中一级汽车客运站2个(南平和建阳公路长途客运站),二级汽车客运站8个(光泽、建瓯、浦城、邵武、顺昌、松溪、武夷山和政和等公路长途客运站),三级汽车客运站2个。目前,南平中心城区仅有一个一级汽车客运站和若干个农村班车配客点,规划中的武夷新区目前仅有武夷山客运站和建阳客运站,武夷山旅游渡假区、兴田、将口、童游片区等规划区域目前尚无等级客运站,仅是以配客点的方式集疏旅客,站点非常分散。

2.公路客运站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客运站规模小,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

(2)客运站场等级低,分布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城市发展规划的需求

(3)综合交通理念尚未形成,各种客运方式间缺乏有效衔接

(4)缺乏旅游客运班线和相关的配套服务,不利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1.2 公路货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公路货运站场现状

2009年南平市内共有公路货运站6个,其中二级站5个、三级站1个,平均日换算货物吞吐量1.3万吨。在南平中心城区,专业的公用型公路货运场站基本没有,南平货物运输组织主要依托运输企业自身建设的自用站场、物流中心、货场或停车场。

2.公路货运站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平中心城区现有公路货运站场主要为货运企业自有场地,受用地规模及城市规划控制的限制,占地规模普遍较小,管理经营分散,尚处于分散经营的初期发展阶段,缺乏系统规划与功能分工,尚未形成布局合理、明确功能、运作协调的公路货运站场体系,部分站场建设理念落后、站场功能单一,站场信息化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南平公路货运服务水平的提升,难以适应未来南平工业产业、商贸流通业及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

2.2 枢纽规划目标、范围及期限

1.规划目标

客运枢纽发展目标:构建与南平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相协调,紧密衔接铁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及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网络覆盖重要的旅游胜地,布

局合理,能力充分,功能完善,旅客出行快速、便捷,对内对外交通组织顺畅的海峡西岸内陆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

货运枢纽发展目标:有效衔接其他运输方式,整合各种交通资源,构建综合运输枢纽;集约建设,规模发展,整合各类物流要素,形成闽北地区交通方式最齐全,物流功能最完善、辐射能力最强的现代化物流基地;突出主导产业,发挥聚敛效应,形成海峡西岸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突出的物流基地;强化快运,与全国其他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形成以高速公路网为依托的城际快速货物运输网络,实现货物运输500公里当日到达,1000公里2日到达,省内货物当日到达。

2.规划范围与期限

①规划范围

根据2007年5月交通部颁布的《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编制办法》,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规划范围总体控制在《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确定的南平都市区规划用地范围(包括省政府批复的武夷新区)。

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基年为2009年,目标年为2020年,特征年为2010年和2020年。

2.3 枢纽功能

1.客运枢纽功能

优化省际公路旅客运输线路,提高辐射周边省份班线的覆盖程度;强化省内城际快速公路旅客运输,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有效衔接城市交通,整合市域内中短途旅客运输;衔接铁路和航空旅客运输,提高综合运输水平;方便快捷连接各旅游景区,构建服务高效便捷的旅游客运网络。

2.货运枢纽功能

为南平企业提供原材料运输和产品外运等一系列物流服务;为南平各专业批发市场和商贸中心服务,提供高效的货物采购和配送等物流服务;为南平铁路、水路、航空运输提供集疏运服务。

2.4 公路运输枢纽需求预测

2.4.1南平公路客运需求预测

根据预测, 2010年、2020年南平国家公路枢纽南平中心城区和武夷新区通过国家公路枢纽组织完成旅客发送量分别为0.8万人/日、1.63万人/日和2.6万人/日、3.94万人/日。其中武夷新区中的新建城区客运站承担的旅客发送量预测到2010年、2020年分别为0.45万人/日、1.3万人/日;武夷山景区客运站承担的旅客发送量预测到2010年、2020年分别为0.7万人/日、1.5万人/日;现存的武夷山客运站和建阳客运站预测到2010年承担的旅客发送量分别为1500人/日、3400人/日,2020年承担的旅客发送量分别为3300人/日、7000人/日。

2.4.2南平公路货运需求预测

预测2010年、2020年南平市公路货运量分别为3582万吨和6008万吨,2020年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枢纽的年吞吐量为2100万吨左右。

2.5 枢纽规划方案

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包括客运和货运两个部分,其中规划客运站场7个,货运站场6个。

2.5.1 客运枢纽

2.5.1.1客运规划方案

南平国家公路客运枢纽系统由南平客运中心站、南平客运东站、南平客运北站、武夷山国际旅游客运中心、将口客运站、建阳汽车站、武夷山汽车站7个客运站组成,布局方案见表2.5-1和图2.5-1所示。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总占地面积约36.5万平方米,规划能力为日均发送旅客约7.8万人/日。

表2.5-1 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布局方案

13

南平中心城区

南平客运北站

南平客运东站南平客运中心站

图2.5-1 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布局(一)

14

武夷新区

武夷山汽车站

武夷山国际旅游客运中心

将口客运站

建阳汽车站

图2.5-1 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布局(二)

2.5.2 货运枢纽

2.5.2.1.货运规划方案

根据规划布局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在布局思路的指引下,综合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枢纽的服务领域与功能需求分析、各布局影响因素分析及站场类别与规模需求分析,确定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枢纽由南平中心城区的南平西芹物流园区、江南新区物流中心、南平大横物流中心、南平来舟物流中心和武夷新区的东田物流园区、闽北物流中心园区等6个货运站组成,规划等级均为一级站,规划总占地面积169万平方米。布局方案见表2.5-2、图2.5-2。

表2.5-2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布局方案

17

18

图2.5-2 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布局方案示意图(一) 南平来舟物流中心江南新区物流中心南平大横物流中心

南平西芹物流园区

南平中心城区

武夷新区

闽北物流中心园区

东田物流园区

图2.5-2南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布局方案示意图(二)

2.6 实施安排和近期建设重点

2.6.1客运枢纽建设实施序列

南平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场按照“统一规划,按需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实施序列是依据南平市区公路客运站场的现状,充分考虑市区对站场需求的紧迫程度,结合可筹措的站场建设资金情况确定的,分三个阶段实施,即近期:2009年~2012年;中期:2013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具体的分阶段建设序列安排见表2.6-1。

1)2009-2012年

是南平公路客运枢纽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重点建设需求最为紧迫的南平客运中心站和武夷山国际旅游客运中心。主要是考虑到随着市区规模的向外拓展,目前南平现有汽车客运站已处在市区繁华路段,站场面积太小,站前无广场,公交车及出租车无停靠场所,时常导致交通堵塞,急需外迁。武夷山度假区作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至今没有专用旅客集散场所,景区旅游客车、出租车及长途客车随街停靠,招呼上客,干扰景区交通秩序和安全,甚至影响景区形象。随着南平公路干线网、铁路网的规划论证确定,国高长深线南平市中心城区路段的建成、宁武高速公路武夷山路段的开工建设及京台高铁武夷山路段的即将开工,南平市中心城区及武夷山度假区的对外交通布局基本确定,公路交通枢纽客运站场的建设时机也日趋成熟,结合站场建设资金的筹措安排情况,因此这一时期重点建设南平客运中心站和武夷山国际旅游客运中心。

2)2013-2015年

是南平公路客运枢纽建设的关键时期,中期主要结合京台高铁及其客运站的建设和南平中心城区江南片区、闽北新兴城区的开发建设,完成相应的公路客运站配套建设,以满足公铁联运的便捷换乘,具体建设南平客运东站和将口客运站。

3)2016-2020年

全部完成南平公路客运枢纽的建设任务,最终建成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科学、服务优质的现代化的南平公路客运枢纽,公路客运枢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满足南平市未来城市布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点完成南平客运北站建设以及改扩建现有武夷山汽车站和建阳汽车站。

3309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复习重点(胡大伟)

第一章 1.五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公路运输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固定设施、流量尸体、控制系统、运输需求组成 3.固定设施:指公路网和运输枢纽站,流量实体指车辆;控制系统指道路标志、标线、信号控制、运行规章制度;运输需求指人或无得空间位移活动和交流。 服务的综合体,其表现为客货运站场、港口和航空港,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客流、货流、车流的集散和中专,并提供相应的信息、作业和服务。 6.枢纽分类:按枢纽功能特征分类:1 单式2 复式3中转。按枢纽布局分类:1终端2伸长式3辐射4辐射环形5辐射半环形。 在公路运输网节点上,依托城市所形成的能够提供运输组织、中转和装卸储运、中介代理、通信信息和辅助服务等基本功能的综合性基础设施。 8.公路运输枢纽按层次分类:1 国家公路2地区性3集散性。 9.公路运输站场:构成公路运输枢纽的实体单元,事办理公路旅客和货物运输相关业务,进行客、货运输组织和作业,并提供相应服务的场所。分为:1客运站2 货运站。 11.客运枢纽建设经验:1 客运枢纽的大型化、综合化、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重视交通结合部的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将城市、地铁、公共汽车和小汽车等交通方式连成一体,组成立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主要母的事提高换乘效率,把交通方式做一盘棋式的俺怕,以形成顺畅、通达、换乘方便、高效运行的综合交通系统。2. 客运枢纽服务综合化。3客运枢纽信息化建设。客运枢纽中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比较完善,自动购票和检票系统,信息显示系统,信息自动查询系统等信息资源丰富。 12.国外货运枢纽特征:1站随货定,综合运输。2 分级设置,合理分工。3大作业区,小仓库。 13.国外公路运输枢纽发展趋势:国外公路运输枢纽向现代化、综合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现代化运输枢纽具有现代化的建筑结构、中转作业的大厅和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很多高新技术成果都应用于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建设、管理各个方面。1 大量高新技术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公路运输枢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2不断完善公路运输枢纽规划、设计理论。3十分注意运输枢纽于城市的协调发展。 客货源分布特征等约束条件下,公路运输枢纽在规划区域内未来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包括宏观和微观。宏观:指全国范围内的枢纽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微观:指枢纽节点城市的公路客货运站场空间布局规划。 15.公路交通枢纽总体规划研究成果:1公路运输枢纽(微观)总体规划2公路运输枢纽总体研究报告:包括客运枢纽总体规划研究报告和货运枢纽总体规划研究报告。微观:规划背景、规划的必要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功能定位、布局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实施方案和近期建设重点、政策与措施等。客运: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现状、经济社会、交通法杖趋势和规划的必要性、市场需要分析与预测、站场布局规划、客运枢纽信息系统规划,实施方案、措施与建设等。货运: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现状、经济社会、交通法杖趋势和规划的必要性、市场需要分析与预测、站场布局规划、实施方案、措施与建设等 第二章 1.(经济发展及经济区域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关系:(1)经济卡发需要交通运输发展的强有力支持(2)经济持续快读发展需要运输系统全面升级与改造 2.生产力布局的三个层次:(1)安排好国民经济的宏观布局(2)安排好中观布局(3)搞好微观布局 3. (经济发展及经济区域的影响)产业布局与枢纽规划的关系:(1)产业布局规划是枢纽规划的基础和前提(2)产业结构决定了枢纽的性质和功能(3)枢纽规划建设会促使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4)产生力布局与枢纽规划对自然条件要求有一定的共性。 4.(城市规划影响)城市布局与公路运输枢纽布局的关系:(1)公路运输是组织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2)公路运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时间:2009-07-29来源:株洲市政府门户网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省委、省政府“一点一线”和“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促进株洲市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经报请国家建设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编制本规划,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二、城市性质 株洲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长株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三、城市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90万人(常住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 四、城市职能 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 五、城市建设目标 本规划期内,株洲市市区实现特大城市的规模目标,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的作用,成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强大,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园林城市。 六、城市建设发展战略

1、建设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及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2、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立以综合社区为单元的城市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加强社区的建设和服务配套,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5、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七、市域城镇发展目标 2010年,实现对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的初步调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初步形成网络状格局,攸县撤县改市(以下称攸州市),成为市域次中心城市;2020年,形成完整的市域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市域重点建制镇为纽带,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010年市域人口为39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市域人口为42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八、市域城镇经济区划分 市域经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城镇经济区。 (一)北部经济区——由株洲市区、株洲县和醴陵市组成,为市域核心区域。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株洲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株洲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株洲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株洲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要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要 1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要( ―2020) 佛山市交通局 4月一、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发展现状㈠、客运站: 发展现状: 佛山市当前共有30个公路客运站, 年平均日发送旅客8.6万人次, 其中, 每个区都建有一个二级以上的中心客运站, 包括佛山汽车客运站、南海汽车客运站、顺德汽车客运总站、三水汽车客运站和高明客运站, 这5个汽车站当前主要承担本区跨省市的长途旅客运输, 其余25个客运站主要承担市内、区内短途旅客运输及广州等中短途旅客运输, 兼顾长途配客功能。 佛山市公路客运站场基本情况统计表序号客运站名称地址站级占地面积( ┫) 建筑面积( ┫) 停车场面积( ┫) 候车厅面积( ┫) 设计发送能力( 人次/日) 实际发送量( 万人次/年) 1 佛山汽车客运站禅城区汾江中路5号一级25000 7359 16141 1050 16000 506.26 2 祖庙汽车客运站禅城区城门头路2号三级3953 9000 1845 574 2

6000 31.77 3 石湾汽车客运站禅城区江湾二路9号三级 16650 7500 8000 600 5000 81.76 4 粤运汽车客运站禅城区佛山火车站西侧三级17295 4198 6362 1073 5000 57.67 5 佛山市城巴总站禅城区丝织路3-5号三级 4826 1886 500 10000 178.12 6 澜石汽车客运站禅城区澜石大马路28号简易413 1500 50 1000 1.24 7 南庄镇汽车站禅城区南庄大道侧简易3100 871 1900 152 900 13.87 8 南海区汽车站南海区桂城佛平新路二级25330 5762 9275 1323 10000 306.6 9 南海区小塘汽车站南海区小塘三环西路四级10665 2298 6100 500 3000 69.35 10 南海区西樵汽车站南海区西樵官山圩官山桥脚三级24600 3643 8800 460 10000 441.65 11 南海区官窑汽车站南海区官窑镇禅炭路三级 10667 1490 5236 516 3000 91.25 12 南海区和顺汽车站南海区和顺里和路白岗路段临时四级 14665 5711 3066 1001 5000 54.75 3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随着长株潭湘江建设和株洲南下战略的逐步推进,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湘江新城作为新时期株洲湘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11年4月,株洲市规划局和株洲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株洲市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湘江新城规划。 2011年8月6日,市规划局对该规划组织了专家评审。9月7日,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并在株洲市规划局网站和株洲市规划展览馆予以公示。 一、项目基本情况 湘江新城位于株洲主城区南部,湘江上游以西。规划范围北至西站南路,南至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东至湘江,西至武广高铁,总面积36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共涉及群丰镇的响塘村、白莲村、合花村、旗云村、高台岭村、新文村、长岭村、妙泉村、湘云村、栗山村、江璜村、新塘村,马家河镇的浅塘村、雷打石镇的胜塘村等16个村的用地。2010年,规划范围内总人口约1.14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4平方公里。

二、规划重点 1、落实株洲市“一体三极”中“南下”发展战略,衔接在编的《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1年修改)改成对湘江新城的发展要求。 2、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充分研究湘江新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机遇,在此基础上明确湘江新城的发展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模式等,协调湘江新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3、合理配置用地资源,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绿地等各项用地布局,构筑系统完善、保障有力的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系统,形成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城。 三、规划结构 充分考虑新城发展定位和山水资源条件的结合,规划提出三大空间设计主题,分别是依水营造慢生活方式,打造“乐水慢城”;傍山营造隐生活方式,打造“乐山隐城”;依托丘陵地形建设科技新城,打造“乐业智城”。 在空间设计主题的指导下,规划形成“一心两片,两带多廊”的城市空间结构。 1、一心 指湘江新城服务核心,依托沧水湖形成湘江新城的生态景观核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2、两片

整车物流运输规划方案

第四章整车物流运输规划方案 本章节主要研究整车物流运输问题,通过建立“汽车物流运输枢纽”,形成多枢纽的辐射式网络,使若干城市成为具有分拣功能的汽车物流运输枢纽。不仅能为XXXX物流缩短运输在途时间、提高服务水平,还能提高商品车交车时完好率与实现“零”公里交车,从而推进汽车物流市场的专业化发展。 4.1现状及问题分析 4.1.1研究背景 国外背景: 物流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当代最具影响的新科学之一,它全面融合了运筹学、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揭示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物流各要素的内在联系,物流成本在经济发达国家被视为继原材料、劳动力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推动下,现代物流业已从传统的为社会提供运输服务,扩宽到以现代化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综合物流系统。 国内背景: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去年我国汽车行业的销量增速减缓。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8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870.40万辆和862.98万辆,同比增长仅为7.98%和8.52%,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4.27%和14.67%,国内19家重点汽车企业中有10家企业出现了利润同比下滑,2家企业亏损。据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2009年乘用车预计销售706万辆,其中轿车、SUV、MPV总体将销售599万辆,同比增幅5.7%,而微客的增幅可能为0,仍为107万辆的销量;但商用车有9.8%的下滑,总体预计销量为235万辆。因此全年的汽车销量将在941万辆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在成本中占据了重要一部分的汽车物流,被众多汽车制造企业看作是挖掘潜力、在竞争激烈得汽车行业生存的最佳途径。因此,汽车物流将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 鉴于以上背景,有必要对汽车物流成本进行研究。虽然目前也有些研究者对物流成本进行了研究,但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

公路客货运枢纽分类与分级及概念

1交通枢纽的概念与分类 城市对外交通枢纽是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承担1种或1种以上运输方式的主枢纽功能的节点,是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运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换装、装备储存、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6大功能。【胡列格,刘中,杨明.交通枢纽与港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它对所在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所依托的城市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带动作用,是城市对外辐射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按照服务范围、交通方式、交通功能、服务对象的不同,交通枢纽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表交通枢纽分类 1.1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的类型 城市对客运交通枢纽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所在区域有较大的客运需求源,即周边地区有较多人口,对外客运需求量大,于是各种运输方式设施的逐步建设而形成较大规模的客流集散地,由于它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吸引和辐射作用,是区域内部和对外交通运输的主要中转地。

客运枢纽分类

1.2城市对外货运交通枢纽的类型 货运枢纽是两条或两条以上货物运输线路交汇的关键节点,是货物集散、中转、仓储及装卸的载体,具有货运信息、交易和公共服务中心以及货运配载、中转等功能。货运交通枢纽包括城市仓库、铁路货站、公路运输货站、水运货运码头、市内汽车运输站场,就是市内和城市对外的仓储、转运的枢纽。 1.2.1货运枢纽分类 1.2.2货运枢纽分级 当前货运由单一运输方式向多式联运运输转变是是我国城市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并且货运枢纽布局与城市空间、产业布局密切相关,有必要从功能性质、辐射范围等方面对货运枢纽进行分级,按此要求货运枢纽可分为国际及省级货运枢纽、城际货运枢纽、城市配送站三级。 (1)国际及省际货运枢纽 该类枢纽是依托航空、港口、铁路、公路站场等区域重要基础设施,承担国际及全国范围内大型货运集散、中转、控制等多功能的大型对外货运交通枢纽,主要服务于国际及全国范围内的长距离干线运输,可分为多式联运型枢纽和单式运输型枢纽:多式联运型枢纽包括机场、港口和铁路枢纽,在货运网络中不仅承担物流起终点的功能,还承担物流中转的作用,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610370639.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360docs.net/doc/5610370639.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610370639.html,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610370639.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城市景观轴:城市的主要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商务博览、民俗表演、市民活动,都集中在这条轴线上。 滨河景观带:主要通过“软质景观”体现城市自然风貌,结合带状城市特色,利用“三河六岸”,形成十字轴自然景观游览带,串联永久性生态绿地。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包括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和水空间。城市视线走廊的控制: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在城郊公园—城市景观至高点之间,形成通透的视线走廊。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市区平均海拔2100米,气压低,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 西宁市既是进出高原和省内联系的必经之地,又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这里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境内多发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暴雨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水土流失严重。市区紧邻的南北山地区多次发生崩滑、泥石流灾害。山岳挟持盆地的特殊的地形塑造了“错位十字”的特殊城市结构。 通过对青海省的区域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总规”明确了西宁市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模式。通过对主要经济活动流向的研究,确定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格局。 为进行全面、准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总规”分析整个西宁盆地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规律。在立足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 特殊的地形条件使西宁在冬季的静风频率高达64%(1998年)。大气污染问题是西宁市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规”立足于区域发展的视角,与相关专业部门多次沟通,提出“建设西宁到张掖铁路,形成西宁市第二条外出铁路通道”的设想,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这条第二通道不仅大大提升了西宁的区域地位,也起到了加强了青海省的对外交通联系、完善欧亚大陆桥铁路通道功能的作用。 在本轮规划前,西宁市仅辖大通一县,出于明确区域城镇职能,提升西宁整体竞争力的考虑。“总规”建议将平安、互助作为西宁附属县整体考虑。 依据市域城镇分布特征,规划形成西宁市——总寨——鲁沙尔——甘河滩——多巴环状综合经济区。这种“大西宁”的结构有利于消除主城区“十”字结构的缺陷,加强城镇间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

枢纽规划与设计(附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P6): ①运输枢纽:运输网络内流量活动达到一定数量的节点。运输网络内客货流量达到一定水平,且办理旅客和货物中转、发送、到达业务,并具有所需的设施设备的节点。 ②公路运输枢纽:公路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定的旅客流量、货物流量、车辆流量及客货信息流量,办理旅客和货物的发送、中转、到达、仓储、配送等业务,具有所需的设施和设备的公路运输网络的节点,处于两条以上的干线公路交汇处,由多个公路运输站场及其衔接与配套设施、设备构成。 ③道路运输站场: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是道路运输网络的节点,是道路运输经营者与旅客、货主发生运输交易活动的场所。 ④综合客运枢纽:为公众提供两种以上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是综合系统中的关键节点。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设计年度中旅客发送量偏高期间内、每天最大同时在站人数的平均值,并非指一年中客流高峰日内客流最高时刻聚集在车站的旅客人数。 工艺流线:旅客、行包和营运车辆在站内集散活动过程所形成的流动路线。 出勤人数:车站一年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量(即生产纲领)与职工名义工时基数的比值。 在册人数:车站一年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与职工实际工时基数的比值。名义工时基数:根据国家工作制度,职工一年应完成的工作时间。 实际工时基数:考虑工时利用率后,职工一年完成的实际工作时间。 2.根据服务功能与性质公路运输枢纽分为哪几类?其特征如何? ①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在全国性干线运输网络中起主要作用并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确定的公路运输枢纽。 ②区域性运输枢纽:在区域运输网络中起主要作用并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确定的公路运输枢纽。 ③集散性运输枢纽:以客货集散为主要功能的运输枢纽。 3.简要说明公路运输枢纽和站场关系、区别和联系。 ①公路运输场站是组成公路运输枢纽的基本要素:公路运输枢纽是由多个公路客货运场站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组成。公路运输站场作为运输枢纽的主体构成要素,是公路运输枢纽提供运输功能的依托。②公路运输枢纽是公路运输站场发展的高级形式:公路运输站场的发展经历从点到面的过程。公路运输枢纽将多个站场有机联系起来,使其覆盖的范围扩展到城市或经济区域整个面上。③道路运输站场是构成公路运输枢纽的具体单元,是办理公路客货运相关业务,进行客货运输组织和作业并提供相应服务的场所。4.简要分析站场工艺设计的作用与意义。工艺设计是汽车客货运站建设工作的重要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2020 年。 近期:2006—— 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二、城市性质 株洲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长株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三、城市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 四、城市职能 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 五、城市建设目标 本规划期内,株洲市市区实现特大城市的规模目标,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的作用,成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强大, 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园林城市。 六、城市建设发展战略 1、建设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为城市及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2、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 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立以综合社区为单元的城市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加强社区 的建设和服务配套,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5、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富 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七、市域城镇发展目标2010 年,实现对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的初步调 整, 城镇体系空间结 构初步形成网络状格局,攸县撤县改市(以下称攸州市),成为市域 次中心城市;2020 年,形成完整的市域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 心,市域重点建制镇为纽带,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现代化协调发展 的城镇体系结构。 2010 年市域人口为39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市 域人口为425 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八、市域城镇经济区划分市域经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城镇 经济区。 一)北部经济区——由株洲市区、株洲县和醴陵市组成,为市 域核心区域。 二)中部经济区——由攸州市和茶陵县组成。 三)南部经济区——以炎陵县为中心。 九、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市域指株洲市全部行政辖区,包括天元区、芦淞区、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要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要 (2007—2020) 佛山市交通局 2007年4月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述 一、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发展现状 ㈠、客运站: 发展现状: 佛山市目前共有30个公路客运站,年平均日发送旅客8.6万人次,其中,每个区都建有一个二级以上的中心客运站,包括佛山汽车客运站、南海汽车客运站、顺德汽车客运总站、三水汽车客运站和高明客运站,这5个汽车站目前主要承担本区跨省市的长途旅客运输,其余25个客运站主要承担市内、区内短途旅客运输及广州等中短途旅客运输,兼顾长途配客功能。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述佛山市公路客运站场基本情况统计表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述

佛山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概述存在问题: 面对佛山新的一轮资源整合,以及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现有客运站已经不适应佛山经济的快速发展。 1.枢纽体系层次不清晰,功能定位不明确,主要客运站规模小,服务水平不高 佛山市现有客运站功能定位不明确,规模较小,部分客运站设施陈旧,站内外旅客和车辆交通组织较为混乱,无法满足旅客运输安全、便利、舒适,“以人为本”的需要。 2.站场布局不合理,主要客运站处在城市的中心闹市区,对城市的生产生活干扰较大 现有站场尤其是承担公路长途旅客运输的中心客运站大部分分布在城市的中心闹市区,进出通道条件较差,交通不便,集疏运不畅,对城市交通及周围商业、居住环境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城市的生产生活干扰较大。 3.与城市交通衔接不好,集疏运不畅 由于受用地条件的限制,现有站场均不能与城市交通顺利衔接,集疏运不畅,“以人为本,零距离换乘”的服务理念体现不够。

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基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夜景灯饰 第七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化 第九章特别地区的补充规定 第十章城镇个人住房修建规定 第十一章管线规划管理 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附则 表一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表二各类建设基地适建范围表 表三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四地下管线最小垂直净距表 表五地下管线最小水平净距表 附图一建筑离界距离图示 附图二建筑间距图示 附图三建筑高度计算附图 附图四沿路建筑高度控制附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有关规范、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宁市主城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批准的城市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主城区内的用地(附表一),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与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