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真菌病诊治中的新问题

皮肤真菌病诊治中的新问题
皮肤真菌病诊治中的新问题

伍德灯使用说明书目前国外同行对皮肤真菌感染检测早就屏弃了传统

伍德灯使用说明书 目前国外同行对皮肤真菌感染检测早就屏弃了传统刮取皮屑,然后在显微镜下镜检的方法,而采用伍德氏灯(Wood'slamp)在一个相对较暗的房间里,直接照射皮肤病患处,观察其荧光型,从而判断皮肤是否感染真菌及感染发生的程度。伍德灯又称伍氏灯或者过滤紫外线灯,它是通过含氢化镍之滤片而获得 320-400nm长波紫外线。作为皮肤科临床应用的一种辅助检测手段,针对范围十分广泛,如:头癣,黄癣,白癣,花斑癣,红癣,腋毛癣,痤疮;某些色素性病变如黄褐斑、老年斑、咖啡斑等,还有神经纤维瘤、皮肤肿瘤等。 1、仪器功能: 此款手握式皮肤观测仪采用专业检测用紫外灯管,此灯管可发射调制后的长波紫外线,它可以穿透至皮肤真皮中层。表、真皮黑色素和真皮胶原在吸收了这一波长的紫外线后,可以发出蓝色的荧光,这种荧光主要取决于皮肤表皮和真皮的状况。皮肤的健康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荧光也随之改变。用肉眼无法确认的皮肤状态,如:干性、油性或老化状态在遇到紫外线时就可以识别出来,通过透镜医生可以轻松辨别患者皮肤状态和问题。 2、紫外光源安全无害: 这种长波紫外线非常安全,对患者或医生的皮肤、眼睛没有任何副作用,相反,适度的照射还可以辅助治疗外源斑、痤疮等问题性皮肤,所以您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3、仪器使用: 仪器使用非常简单,医生手持观测仪,接通电源后,患者将脸放入仪器背面的遮光布罩中后,医生即可在正面通过透镜来观察患者的皮肤状态,对照荧光颜色表就可判断客户的皮肤状态。 灯管适用范围及使用: 皮肤科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用于检测病灶荧光或评价色素改变。 皮癣病(Dermatomycosis) 小孢子菌显示浅绿色荧光,花斑癣显示红黄色至黄绿色荧光。 红癣(Erythrasma) 红癣菌引起的摩擦部位皮肤病呈砖红色荧光。其荧光是由细菌内的原卟啉产生的。应该重点检查腹股沟、腋窝、趾间,这些都是好发部位。 痤疮 痊疮丙酸杆菌也能产生原卟啉,它在Wood灯照射下产生砖红色荧光。这种荧光能被检测到,特别是在鼻唇沟的毛囊处更易观察到。可以据此粗略估计丙酸杆菌的聚集程度。 在暗室,用Wood灯观察,色素增加区和色素减退区的荧光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强。 老年雀斑样痣和小面积色素减退是慢性光损伤的特征。 在暗室,用Wood灯观察能清楚显示出咖啡色斑和腋下色素减退斑片特征。 灰叶状色素减退斑是该病的典型特征,用WOOD光检查时更加明显。黑素瘤、黑素细胞增生与血肿在暗室,用Wood灯观察,黑素瘤或黑素细胞增生为黑色,而血肿为葡萄洒红色

真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呢

真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呢 真菌感染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脚底以及皮肤上,真菌感染的现象最为明显,希望患者可以及时的治疗它。一般真菌感染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个人的卫生或者皮肤破裂,导致真菌的感染等情况。我们都知道皮肤上存在的真菌以及细菌是比较多的,皮肤破裂就很容易滋生真菌。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一)浅表真菌病: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二)皮肤真菌病: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

病,发病率高。 (三)皮下真菌病: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四)系统性真菌病: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介绍的内容后,你们应该都知道真菌感染是怎么产生的吧,它对于我们身体健康的伤害。一般系统性的真菌病有支原体疾病以及衣原体疾病,也有手藓等疾病,希望你们可以根据它的发病原因去治疗它。

6--真菌性皮肤病

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二、真菌的特点:具有真正细胞核,产生孢子,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收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具有甲壳质的微纤维或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三、真菌的种类:发现近20万种真菌,其中仅有极少数真菌具有相当毒力,能侵袭人体。多数真菌平时无害,只有当宿主免疫受损时它们才具有侵袭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真菌按其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即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后者分为皮肤癣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 四、真菌病的分类:共有五种表现形式:侵袭性感染、机会性感染、真菌性变态反应、真菌中毒及真菌致癌; 若按感染部位来分,则可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 1.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 菌和念珠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 2.深部真菌病:则指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 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第二节浅部真菌病 头癣 一、定义:是一种累及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头癣患者的毛发在显微镜下有三种主要类型,即发外型、发型和黄癣,反映真菌侵入毛干的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其临床均基本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头癣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头癣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黄癣、黑癣、白癣和脓癣4种类型。 ◆黄癣或称黄癣菌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其典型皮损为黄癣痂和黄癣发,前者是黄癣菌孢子在侵入头皮部位的脓疱大量繁殖,形成圆形碟状的黄痂所致,其中央微凹,界限明显,2~5mm直径或更大,中央有一根头发穿过,可融合成片,甚至可覆盖整个头皮,可嗅及一种难闻的鼠臭味。黄癣菌的溶组织作用可破坏毛囊,故黄癣愈后常遗留萎缩性瘢痕,导致永久性脱发。 ◆黑癣可见于儿童及成人。皮损初起以丘疹为主,渐向周围蔓延,形成钱币大小的环状皮损,中央有愈合倾向,可见少许鳞屑。随着病程进展,毛发渐失去光泽、弯曲以至折断,在毛囊口形成以断发为标志的所谓“黑点”,镜检可见充满全长病发的发型关节孢子,但也有病发高位折断的情形,即在出头皮2~4mm或更长处折断,片状分布类似白癣,但无菌鞘。 ◆白癣:早期表现为环状体癣样皮损,边缘隆起,为病菌侵入部位形成的丘疹或水疱/脓疱向周围等距离扩散所致,以后演变为以鳞屑为主的斑片,无明显边缘隆起;斑头发大部或全部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绕以灰白色菌鞘;镜检见成堆密集发外小孢子;有时原发斑疹的周边有小的“子斑”,系菌鞘脱落播散传染所致。 ◆脓癣:主要由一些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皮肤癣菌引起,机制为患者对真菌抗原产生迟发性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脓癣治疗除内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 个月。

家畜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18301.html, 家畜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唐晓辉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7年第04期 摘要:皮肤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以脱毛为特征的慢性、表在性的真菌性皮炎。皮肤真菌病对家畜来说是非致死性疾病,但有传染性,可引起大批动物(尤其是毛皮动物)感染。猫、犬、牛、马最易感,猪、绵羊和山羊次之。通过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查确诊。现从病原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等方面对该病进行阐释。 关键词:家畜;真菌性皮肤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4-0125-01 1 病原 皮肤真菌按大小分生孢子的形态可分为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四十余种,其中二十余种能引起人或动物感染。根据皮肤真菌的自然寄居特性,可分为亲人性皮肤真菌群,主要感染人,很少感染其他动物;亲动物性皮肤真菌群,主要寄生于动物体,但也能在人体引起癣病,如犬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亲土壤性皮肤真菌群,栖居于土壤中的真菌,仅有少数是动物和人的病原体,如石膏样小孢子菌。犬皮肤真菌病的病原主要为小孢子菌,其次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猫皮肤真菌病病原约98%是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各占1%左右。此外,从犬、猫皮肤上常可分离絮状表皮癣菌、厚皮马拉色菌等。马拉色菌为嗜脂性担子菌纲酵母菌,为人类和温血动物皮肤上常驻的条件性致病菌。马拉色菌能像酯酶一样分解脂肪,而且能引起角质细胞形态改变和细胞凋亡。牛的皮肤真菌病常见病原主要为疣状毛癣菌,偶尔为须毛癣菌,马最常见皮肤真菌为马毛癣菌和疣状毛癣菌,羊的皮肤真菌主要是疣状毛癣菌,猪则主要为猪小孢子菌。患有皮肤真菌病的动物为皮癣病的主要来源,皮肤真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接触被其污染的媒介物而感染。 2 症状 犬皮癣病主要表现脱毛、毛发断裂、鳞屑、形成脓疱、丘疹和皮肤渗出、结痂等。典型病变为脱毛圆斑,界限清楚,中央呈康复状态,如铜钱,又称钱癣,但大多病灶呈不规则状。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可引起毛囊破裂、疖病及脓性肉芽肿性炎症反应,形成圆形、隆起的结节性病变,往往继发中间葡萄球菌感染,又称为脓癣,多见于四肢和脸部。患免疫缺陷或系统性疾病的犬可发生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感染,出现全身性脱毛和脂溢性皮炎或局灶性皮癣。马拉色菌可在潮湿皮褶、趾(指)间部位等引起红斑、丘疹、油性物渗出,慢性病例出现苔藓样病变、角化过度和色素过度沉着的红斑。猫皮癣病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的脱毛圆斑较少见。因瘙痒、毛囊炎症等而过度舔梳使被毛大量脱落。牛的皮癣病易发生在头部、颜面部、颈部和躯干部,有时四肢也可发生。初期病变局限,逐渐从病灶外缘以同心圆状向外扩展,可形成豌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皮肤科常用药(简)

皮肤科疾病用药 包括下列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 1皮肤及软组织感染2皮肤真菌感染) 3病毒性皮肤病4疥疮5虱病6皮炎、湿疹7银屑病8痤疮9酒渣鼻10多汗症11白癜风12黄褐斑13梅毒14淋病15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16尖锐湿疣 一、皮肤病用药概论 主要有感染性皮肤病,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病等,性传播疾病属于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包括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扁平苔藓、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等获得性大疱性皮肤病及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 皮肤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内服及外用。此外,还有物理治疗包括光疗、水疗、药浴、激光、冷冻等,放射治疗,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等。理想的治疗是去除病因,例如脓疱疮、丹毒等感染性皮肤病,使用敏感的抗菌药后可很快治愈;手足癣、体癣、股癣等浅表真菌感染以抗真菌药物外用为主;变态反应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有明确原因的如接触性皮炎,只要不再接触致敏物,加以适当处置,皮疹可以逐渐消退。但这一类中的许多病,如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等,发病与免疫异常相关,确切病因却不清楚,只能针对发病机制中免疫或炎症的某些环节进行治疗或仅仅作对症治疗。 皮肤病的药物治疗,可分为系统用药及局部用药二大类。系统用药如抗菌药、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类等。皮肤病的外用药物,如皮肤科常用的抗感染药物、消毒防腐药及皮肤清洁药、糖皮质激素制剂,以及治疗银屑病、皮炎湿疹、痤疮及酒渣鼻、白癜风及黄褐斑等药物。辅助治疗药物,包括润肤剂、保湿剂等是皮肤病治疗或巩固疗效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又称医学护肤品 二、外用药物注意事项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1.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2.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4.系统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为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a118301.html,/tixuan/2014/0807/189807.html

猪的皮肤真菌病

主要集中发病于保育舍的仔猪,特别是刚断奶的仔猪更易感染发病,分娩舍哺乳仔猪也有少数发病。起初是同栏中的1-2头发病,然后逐步传染扩散,严重的同栏全部发病。发病率高达50%-60%。 【发病情况】 主要集中发病于保育舍的仔猪,特别是刚断奶的仔猪更易感染发病,分娩舍哺乳仔猪也有少数发病。起初是同栏中的1-2头发病,然后逐步传染扩散,严重的同栏全部发病。发病率高达50%-60%。 【临床症状】 病初,局部皮肤潮红,2-3天后颜色逐渐变成紫红,并伴有渗出性炎症。再过2-3天后,猪的皮肤逐渐出现铁锈色或褐色斑块病灶,最后波及全身。此时病猪食欲减退,精神萎顿,被毛松乱,怕冷嗜睡。有时堆挤一起,发痒蹭墙,个别病猪伴有腹泻,仔猪生长发育受阻,严重病猪瘦弱而死。 【实验室诊断】 刮取病灶的痂皮或粘有渗出液的被毛,置于载玻片上加上生理盐水或美蓝染色液一滴,盖上盖玻片,静置,待病料透明软化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真菌菌丝及圆形孢子。根据病料镜检结果,可诊断为猪皮肤真菌病。 治疗 用消毒威、敌百虫、硫磺配成二种药液交替使用,才控制了此病。该法不仅见效快而且疗效高,2-3天痊愈,不复发。具体操作如下: ①药液配备 第一种药液0.2%消毒威,第二种药液2%敌百虫+1%硫磺混悬液。 ②喷洒方法 二种药液每天上下午各喷一次。 ③喷洒要求 在喷药前,必须冲洗干净栏舍及猪体表,所有猪及栏床隔墙(仔猪接触到的地方)必须充分喷湿,喷药时间最好选择当天温度较高时进行。注意在喷药过程中若出现仔猪中毒现象,即用阿托品解毒。 【预防】 ①必须搞好猪舍卫生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 ②保持适宜密度,猪舍要通风良好。

③发现类似病猪,立即隔离治疗,防止传染

王建才:一例犬皮肤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王建才:一例犬皮肤真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1 皮肤霉菌病由皮肤霉菌侵害皮肤、被毛和趾爪角质蛋白组织等引起的各种皮肤病。本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人医统称为"癣",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经过两个月的实习以及对几所宠物医院的调查,临床上接触到最多的就是真菌性皮肤病。本病没有年龄的限制,各个阶段的犬均感染此病,属于人畜共患病。 1概述 真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目前公认有8000个,10000个菌种;从地球上的30000米高空到海洋深层;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能进行有丝分裂。 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孢子和菌丝。孢子是繁殖器官,菌丝是生长器官;孢子有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菌丝自身有分隔的,也可不分隔。 据临床统计,已发现有5种霉菌能引起犬的皮肤霉菌病,它们是:犬小孢菌、石膏样小孢蕾、须毛癣菌、奥杜安氏小孢霉和变形小孢霉。霉菌的生活力和抵抗力极强,可寄生于动植物和随尘埃散布于空气中,传播机会很多。皮肤霉菌是通过擦伤进入皮肤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但接触被污染的器具、梳子、剪刀、垫物等也能引起间接传染。动物间和人犬之间都可互相传染。如下图1、2。 图1结痂 图2 瘢痕 2病原 犬皮肤真菌病病原性真菌主要有两个属。小孢子菌属和毛癣菌属,前一属包括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后一属只有须毛癣属,须毛癣又有亲动物型和亲人型之分。猫皮肤病病原大约98%是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各自占1%。犬的皮肤真菌病70%由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石膏样小孢子菌为20%,须毛癣菌为10%。 3流行病学 真菌的生存力和抵抗极强,可寄生于动植物和随尘埃散布于空气中,传播机会很多。皮肤真菌是通过擦伤进入皮肤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但接触被污染的器具、梳子、剪刀、铺垫物等也可能引起间接传染,动物间和人犬之间都可互相传染。侵入皮肤的真菌,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二、真菌的特点:具有真正细胞核,产生孢子,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收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具有甲壳质的微纤维或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三、真菌的种类:发现近20万种真菌,其中仅有极少数真菌具有相当毒力,能侵袭人体。多 数真菌平时无害,只有当宿主免疫受损时它们才具有侵袭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真菌按其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即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后者分为皮肤癣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 四、真菌病的分类:共有五种表现形式:侵袭性感染、机会性感染、真菌性变态反应、真菌中毒及真菌致癌; 若按感染部位来分,则可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 1.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菌 和念珠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 2.深部真菌病:则指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内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 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第二节浅部真菌病 头癣 一、定义:是一种累及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头癣患者的毛发在显微镜下有三种主要类型,即发外型、发内型和黄癣,反映真菌侵入毛干的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其临床均基本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头癣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头癣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黄癣、黑癣、白癣和脓癣4种类型。 ◆黄癣或称黄癣菌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其典型皮损为黄癣痂和黄癣发,前者是黄癣菌孢子在侵入头皮部位的脓疱内大量繁殖,形成圆形碟状的黄痂所致,其中央微凹,界限明显, 2~5mm直径或更大,中央有一根头发穿过,可融合成片,甚至可覆盖整个头皮,可嗅及一 种难闻的鼠臭味。黄癣菌的溶组织作用可破坏毛囊,故黄癣愈后常遗留萎缩性瘢痕,导致永久性脱发。 ◆黑癣可见于儿童及成人。皮损初起以丘疹为主,渐向周围蔓延,形成钱币大小的环状皮损,中央有愈合倾向,可见少许鳞屑。随着病程进展,毛发渐失去光泽、弯曲以至折断,在毛囊口形成以断发为标志的所谓“黑点”,镜检可见充满全长病发的发内型关节孢子,但也有病发 高位折断的情形,即在出头皮2~4mm或更长处折断,片状分布类似白癣,但无菌鞘。 ◆白癣:早期表现为环状体癣样皮损,边缘隆起,为病菌侵入部位形成的丘疹或水疱/脓疱向周围等距离扩散所致,以后演变为以鳞屑为主的斑片,无明显边缘隆起;斑内头发大部或 全部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绕以灰白色菌鞘;镜检见成堆密集发外小孢子;有时原发斑疹的周边有小的“子斑”,系菌鞘脱落播散传染所致。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 第一节基本概述 一、真菌感染分类:浅部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 1、浅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各种癣菌引起 ②侵犯组织: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黄癣等。 ③特点: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 2、深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②侵犯组织: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 ③特点:发病率虽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二、抗真菌药物分类: 1、按作用分类: ①抗深部:两性霉素B 、咪唑类、三唑类 ②抗浅表: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局部应用的咪唑类 2、按化学结构分类: ①唑类: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②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③嘧啶类:氟胞嘧啶 ④烯丙胺类:特比萘芬 ⑤其它类:灰黄霉素 第二节抗真菌药物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一、两性霉素B : 1、机制: ①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选择性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许多 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②细菌的细胞膜不含固醇,故对细菌无作用 ③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含有固醇→溶血、肾脏损害等毒性反应。 本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亲和力大于对哺乳动物细胞膜固醇的亲和力,故毒性相对低。 2、药理作用: ①广谱:对多种深部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 孢子丝菌、曲霉茵、毛霉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 ②高浓度有杀菌作用。 3、体内过程: ①口服及肌注均难吸收,静脉滴注 ②不易透过BBB 4、临床应用: ①深部:静脉滴注用于全身或内脏真菌感染 ②真菌性脑膜炎:除静脉滴注外,还需鞘内注射

狗狗皮肤真菌病症状与防治

狗狗皮肤真菌病症状与防治 一、定义:寄生于犬的被毛与表皮,趾爪角质蛋白组织中的真菌所引起的各种皮肤病,统称为皮肤真菌病。 二、病原及流行病学: 1.犬的皮肤真菌病分为两个属,即小孢子菌属和毛癣菌属。犬的小孢子菌在干燥环境中能存活13个月,有的能存活5-7年。 2.其流行受季节、犬龄、营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3.其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 4.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经治疗1-3个月症状可减轻或自愈。 5.患犬康复后,对同种真菌病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三、症状: 1.患犬以面部、耳、四肢、趾爪等部位开始发病,并逐渐向身体的其他部位扩散。 2.典型的皮肤病变表现为脱毛,脱毛区迅速向四周扩展,呈现圆形、椭圆形或弥散形。 3.严重病变表现为大面积皮肤损伤,全身被毛脱净,出现数个小结节,皮肤表面有渗出且极度瘙痒。有的表面伴有鳞屑或痂皮,痂皮下感染化脓,有的在皮肤上形成小脓疱并产生分泌物。 四、治疗: 1.外涂药物:克霉唑软膏,米糠唑软膏和癣净等。 2.氧化锌洗剂:氧化锌100克,淀粉100克,甘油100毫升,液化苯酚10毫升,蒸馏水加至1000毫升,搅拌均匀即可。 3.内服药物:对于慢性或严重的皮肤真菌病,必须在外用药的同时,内服灰黄霉素或酮康唑 癞皮狗 癞皮狗,俗称“狗癞皮病”,即犬疥螨病,是疥螨生于犬皮肤内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得此病的狗,伴有剧痒、脱毛和湿疹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皮肤病。在潮湿阴冷的冬季和早春,病情比较严重。得此病的狗狗,也会传染给人类,特别是儿童。故,如不及早治疗,后患无穷。 本病主要发生于头部(鼻梁、眼眶、耳廓的基底部),有时也可能起始于前胸、腹下、腋窝、大腿内侧和尾根,然后蔓延至全身。病初在皮肤上出现红斑,接着发生小结节,特别是在皮肤较薄之处,还可见到小水疱甚至脓疱。此外,有大量麸皮状脱屑,或结施性湿疹,进而皮肤肥厚,被毛脱落,表面覆有痂皮,除掉痂皮时皮肤呈鲜红色且湿润,往往伴有出血。增厚的皮肤特别是面部、颈部和胸部的皮肤常形成皱褶。剧痒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中,当气温上升或运动后引起体温升高时则痒觉更为剧烈。发生剧痒是因为疥虫体表长有很多刺、毛、鳞片,同时还能由口器分泌毒素,当它们在犬皮肤采食和活动时能刺激神经末稍而引起痒觉。由于皮肤发痒,病犬终日啃咬、摩擦和烦躁不安,影响正常的采食和休息,并使胃肠消化、吸收机能降低,病犬日见消瘦,继之陷于恶病质,重者则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