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427 课程名称:现代环境分析技术英文名称:Modern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72

学分:3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环境化学等

二、课程简介环境分析技术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提高监测质量和效能的根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日益提高,灵敏、准确、精密、快速、简便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分析方法。本课程以分析方法为系统,涉及现代仪器分析中可应用于环境监测的分析仪器,介绍了这些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分析方法、操作程序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现代环境分析技术》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已学过化学分析、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现代环境监测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各类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各类仪器分析方法解决对无机、有机化合物进行分析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具有仪器分析的基础理论,并且具有操作仪器和进行环境监测分析基本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流程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塔板理论、速率理论。

3. 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4. 掌握气相色谱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5. 掌握气相色谱最佳实验条件选择的原则、方法。

6. 了解气相色谱法在在有机污染监测上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色谱法简介1.主要内容:色谱法分类;色谱法的特点;色谱流程;色

谱图及基本概

念;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色谱图;色谱峰;基线;标准偏差;半峰宽

W1/2 ;峰底宽度W ;保留值;分配系数K;分配比k。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常见色谱法分类和色谱法的特点;掌握色谱分析的流程;掌握色谱法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色谱法基本理论

1.主要内容:塔板理论;速率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分配系数和分配比; 分离度。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

第三节气相色谱仪

1. 主要内容: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和控制系统。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相色谱流程;气路系统--气源、气体纯度、流量控

制、电子气路控制;进样系统--进样器、技术参数;分离系统—色谱柱、固定液;检测系统—检测器分类、检测器的性能指标、常用检测器的性能;数据处理和控制系统—数字积分仪、色谱工作站、化学工作站。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气相色谱仪的构成;掌握气相色谱仪各组

成部分基本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及其作用。

第四节气相色谱最佳实验条件的选择

i. 主要内容:气相色谱柱的优选;色谱柱的柱长和内径选择;柱温的选择;载气流速的选择;进样方式、进样时间及进样量的选择; 气化温度的选择;检测器的选择。ii.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优选色谱柱的原则;色谱柱应具备的性能; 优选固定液的原理;柱温范围、程序升温、柱温选择;手动进样和自动进样器;常用检测器工作原理及性能。

iii.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气相色谱最佳实验条件选择的原则、方法。

第五节气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1. 主要内容: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利用标准样品直接对照定性、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

用已知物增加峰高法定性、利用文献值对照定性、利用双柱或多柱定性;绝对校正因子、相对校正因子、相对响应值、响应信号;外标法、内标法、归一化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气相色谱法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第六节联用技术

1. 主要内容:色谱联用技术的产生;色谱联用接口;常用色谱联用技术;

质谱简介。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质谱仪器—真空系统、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

器、计算机控制与数据处理系统;质谱谱图解析。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质谱仪器的基本构成和各部分基本工作原

理、功能;掌握质谱谱图解析的一般程序。

第七节气相色谱法在在有机污染监测的应用

1. 主要内容:气相色谱法在水、大气、固渣有机物分析监测上的应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相色谱法测定的项目;微量有机物的分离富集方

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气相色谱法在水、大气、固渣有机物分析上的测定项目及其基本的测定原理、方法。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 实验:实验一:顶空气相色谱法监测废水中的苯系物

2. 思考题和习题:色谱法有哪些类型?其分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气相色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气相色谱最佳实验条件应该如何选择?目前我国水中有机污染监测,用色谱法测定的主要项目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穿插实验教学内容。

第二章高效液相色谱(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相关的基本理论。

2.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3.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有机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1. 主要内容:涡流扩散项He;纵向扩散项Hd;传质阻力项。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涡流扩散项He;纵向扩散项Hd;传质阻力项一固

定相传质阻力项Hs、流动的流动相中的传质阻力

项Hm 、滞留的流动项中的传质阻力项Hsm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一些基本理论。

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仪

1. 主要内容: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监测系统;附属系统。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高压输液泵;直接注射进样、停流进样、高压六通

阀进样;色谱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度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荧

光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构成及工作过

程;掌握各部件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

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各种模式

1. 主要内容:液-固色谱法;液-液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正相高

效液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离子色谱;离子对色谱;体积排阻色

谱;疏水作用色谱;胶束液相色谱。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以上各类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各类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和特

点;重点掌握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在有机污染监测的应用

1. 主要内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项目。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项目—难挥发性有机物的

分析。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高效液色谱法在有机物分析上的测定

项目及其基本的测定原理、方法。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 实验:

实验二:水和废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2. 思考题和习题:高效液相色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与气相色谱仪有何异

同点?高效液相色谱法适合于哪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穿插实验教学内容。

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3. 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及其抑制方法。

4. 掌握原子吸收的定量分析方法。

5. 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及仪器的性能与结构

a)主要内容:原子吸收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性能与结构。

b)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原子吸收光谱的波长和吸收线的数目、轮廓和谱线变宽、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计—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系统(火焰原子化器、无火焰原

子化器、氢化物原子化器)、光学系统、信号检测和数据读出系统。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原

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各部件的作用和性能。

第二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及条件选择

1. 主要内容:火焰原子化分析技术;石墨炉原子化分析技术;氢化物和冷

蒸气原子化分析技术;原子吸收测定条件的选择。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火焰原子化过程;空气-乙炔火焰、氧化亚氮-乙炔

火焰;石墨炉原子化原理;石墨炉原子化过程-干燥、灰化、原子化、净

化;氢化物、冷蒸气原子化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分析波长的选择、狭

缝宽度的选择、空心阴极灯的选择、原子化条件从选择。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不同原子化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子化过

程;掌握原子吸收测定条件选择的原则、方法。

第三节原子吸收光谱法定量方法

1. 主要内容:灵敏度、特征浓度、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定量分析方

法。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灵敏度、特征浓度、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标

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定量分析时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术语;掌

握原子吸收定量分析方法。

第四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及消除

1. 主要内容:光谱干扰及消除方法;物理干扰与消除;化学干扰

与消除;电离干扰与消除。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多重线干扰、谱线重叠干扰、非吸收线干扰、背景

吸收干扰;背景吸收的消除和背景校正技术。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原子吸收干扰和消除方法。第五节原

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 主要内容:原子吸收光谱法在金属离子分析检测上的应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金属离子种类及其预处理方

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高原子吸收光谱法在金属离子分析上的

测定项目及其基本的测定原理、方法。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 实验:实验三: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底质中的铜、铅、锌、镉

2. 思考题和习题:原子吸收分析技术有几种定量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样品?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有哪些干扰因素?如何消除?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穿插实验教学内容。

第四章荧光分析法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和测定程序。

3. 掌握荧光分析测定条件的选择。

4. 了解荧光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荧光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荧光光度分析仪器

1. 主要内容: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荧光光度分析仪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荧光现象物理过程;荧光分析法特点;荧光分光光

度计—激发光源、波长选择器件、样品室及样品池、检测器。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荧光分光

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第二节

1. 主要内容:荧光测量技术;背景信号;荧光定量分析的各种条件。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同步扫描、三维光谱、荧光偏振及各向异性测量;

背景信号的常见来源;定量分析条件—溶剂、试剂、pH 值、温度、荧

光物质的稳定性、共存物质的影响。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荧光测量技术和背景信号的来源;掌握

荧光定量分析测定条件的选择。

第三节荧光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 主要内容:荧光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荧光分析法测定的环境污染物项目及其基本原理、

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荧光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三)

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 实验:

实验四:茶叶中痕量砷(川)的测定一荧光法

2. 思考题和习题: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如何确定荧光定量分析

条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穿插实验教学内容。

第五章电化学分析法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溶液pH 的测定原理、方法和酸度计的使用。

3. 掌握离子选择电极的分类。

4. 掌握一般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膜电位和选择性系数含义和测定离子浓度的

方法。

5. 掌握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装置;掌握极谱定性、定量分析的原理。

6. 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电位分析法

1. 主要内容:电位分析法概论;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 值;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电化学分析方法分类;电位分析法;直接电位法、

电位滴定法;电位法测定溶液pH 值;玻璃电极、饱和甘汞电极、pH

计。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了解玻璃电

极的结构、膜电位;掌握溶液pH 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第二节离子选择电极

1. 主要内容:离子选择电极概述;离子选择电极的选择性;几种离子选择

电极;测定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离子选择电极的分类及其响应机理;电极

选择系数;晶体膜电极、非晶体膜电极、气敏电极、酶电极。测定

离子活(浓度)的方法:测量仪器,浓度与活度,总离子强度调节剂,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离子选择电极的分类及其响应

机理;了解各类电极的基本结构应用。

第三节极谱分析法

1. 主要内容: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极谱定量分析基础;极谱定性分析原

理。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极谱分析基本装置、极谱波的形成、滴汞电极;扩散

电流方程式、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干扰电流及消除;半波电位。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装置;掌握极谱

定量、定性分析的原理。

第四节电化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 主要内容:电化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水质中阳离子、阴离子监测;环境中有机物监

测;环境中的无机气体监测。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电化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 实验:

实验五电位滴定法连续测定天然水中的pH、CO32-、HCO3-、Ca2+

2+

和Mg

实验六离子电极标准加入法测定废水中的氟离子

2. 思考题和习题: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极谱分析法的测定原理和基本装

置是什么?其干扰因素有哪些,如何消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穿插实验教学内容。

第六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ICP 的工作原理。

2. 掌握ICP-AES 仪器装置机构及一般分析步骤。

3. 掌握ICP-AES 定量分析的方法。

4. 了解ICP-AES 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ICP的工作原理及ICP-AES仪器装置

1. 主要内容:ICP 工作原理;ICP-AES 仪器装置;ICP-AES 仪器分

析性能。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ICP的环状结构及其形成原因;ICP-分析仪器的典

型结构;ICP-AES 一般分析步骤。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ICP 工作原理;掌握ICP-AES

分析仪器的典型结构及一般分析步骤。

第二节ICP-AES 定量分析

1. 主要内容:ICP-AES 定量基础;定量分析方法;ICP-AES 的干扰效

应。

《现代仪器分析》考试知识点总结

《现代仪器分析》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易考知识点 1、仪器分析的分类: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其他仪器分析。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组成: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接收检测放大系统,显示器或记录器。常用检测器:光电池,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 3、吸收曲线的特征值及整个吸收曲线的形状是定性鉴别的重要依据。 4、定量分析的方法:标准对照法,标准曲线法。 5、标准曲线: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以被测组分的空白溶液作参比,测定溶液的标准系列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吸光度,浓度关系曲线。 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点:(优点)灵敏度高,测量精度好,选择性好,需样量少,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应用广泛。(缺点)由于分析不同的元素需配备该元素的元素灯,因此多元素的同时测定尚有困难;测定难熔元素,和稀土及非金属元素还不能令人满意。 7、在一定条件下,被测元素基态原子蒸汽的峰值吸收与试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固可通过峰值吸收来定量分析。

8、原子化器种类: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低温原子化器。 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组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系统,光学系统,检测与记录系统。 10、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1)PH玻璃膜电极(2)氟离子选择性电极(3)流动载体膜电极(4)气敏电极。 11、电位分析方法:直接电位法(直接比较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电位滴定法。 12、分离度定义:相邻两色谱峰保留时间的差值与两峰基线宽度和之间的比值 13、气象色谱仪组成:载气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信号记录或微机数据处理系统,温度控制系统。 14、监测器分类:浓度型检测器(热导池检测器)质量型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15、基态:原子通常处于稳定的最低能量状态即基态激发:当原子受到外界电能,光能或者热能等激发源的激发时,原子核外层电子便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而处于激发态的过程叫激发。 16、紫外光:肉眼看不见的光波(100760nm) 17、锐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窄得多的光源(可以实现对峰值的准确测量) 18、参比电极:电位分析中电极电位不随待测溶液离子浓度变化而变化的电极(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分析 一、试卷结构分析 本次考试,试题分为选择题、实验题及其计算题三大部分,选择题总共45分15个小题,填空题为16-19题,占35分,实验探究题为20题,占12分,计算与分析题为21题,占8分。试卷考查内容为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中的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四章生命中的有机物质和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二、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考试化学涉及知识均符合《有机化学基础》学习目标的要求,对于试卷的总体评价如下: 1.试题考查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文字表达准确、简洁、规范。 2.试题突出了有机化学基础的知识的全面覆盖,充分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理论贯穿始终,对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题难易程度适中。 3.试题对有机推断内容考察较多,将各类物质综合起来,考察学生对物质性质的掌握程度。 三、试卷及答题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着重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考察,对消去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进行了具体物质具体考察,尤其是对银镜反应的考察比较全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方程式,还要求学生会定量计算,突出体现在第8、12小题,综合性较强,考察较为全面。但整体难易适中,得分率偏高。 <二>.填空及简答题

16、17题对基础的结构式、键线式进行了考察,此外对取代产物的判断也提出了要求。基础性较强,得分率较高。 18、19题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推断提出了要求,试题涵盖了烃、卤代烃、烃的衍生物等多数有机物。涉及到的反应有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综合性较强,值得推荐。 <三>.实验及探究题 20题考察对酯化反应的理解,从装置到方程式,还有实验的注意事项,需要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本题得分率不是很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强化实验。 <四>.计算及分析题 与期中考试的计算题类似,利用元素分析考察分子式和同分异构体,基础性较强,得分率较高。 通过对试卷的详细分析,试卷答题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对有机化学的兴趣不高。 <二>答题不规范,实验题语言组织能力稍有欠缺。 <三>化学推断题不知如何下手,盲目推理,没有依据。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多加练习,周练和章末检测要及时,并找出他们薄弱的地方,加以强化。 2.注重对结构的分析,从根本上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关联性,结构决定性质,这句话贯穿选修5整个教材。 3.复习时间仓促,很多知识点学生遗忘,考前找些套题让学生熟悉试卷结构,对知识的考察方向有大概的了解。 二〇一八年六月

现代设计方法期末总结

1、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设计的本质是创新。 2、现代设计方法有六个特点,分别是:程式性、创造性、系统性、优化性、综合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3、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把事物分解为许多独立的互不相干的部分进行研究。由于是孤立、静止地分析问题,所得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而系统工程的方法是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的系统来研究,从系统出发,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及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较全面的综合研究方法。 4、设计系统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5、系统工程的观点,设计系统是一个由时间维、逻辑维和方法维组成三维系统。时间维:反映按时间顺序的设计工作阶段;逻辑维:解决问题的逻辑步骤;方法维:设计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6、设计工作阶段—时间维一般工程设计可分为四个阶段: 1)产品规划(明确设计任务);2)原理方案设计;3)技术设计;4)施工设计。产品规划过程中的调查研究,包括:市场调研、技术调研、社会调研、环境调研。产品规划阶段形成的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 原理方案设计形成方案原理图。技术设计阶段形成零件草图等。 施工设计阶段形成零件图、部件装配图、全部生产图纸、设计说明书、工艺文件、使用说明书。 7、产品设计的三种类型 (1)开发型设计针对设计任务提出新的功能原理方案,完成从产品规划到施工设计的全过程的设计,此类设计是创新设计。 (2)适应型设计在原理方案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更换部分部件或结构,使产品更广泛地适应使用要求的设计。 (3)变参数型设计产品功能、原理方案、结构型式基本确定,通过改变尺寸与性能参数,满足不同的工作需要的设计。(测绘与仿制) 8、解决问题的合理逻辑步骤是:分析-综合-评价-决策。 评价是筛选的过程二、原理方案设计 1、系统功能分析法—系统化设计方法,它是将工程设计任务或机械产品看作技术系统,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分析和综合。 2、技术系统—以一定技术手段来实现社会特定需求的人造系统。 技术系统的功能就是将输入的能量、物料和讯号进行有目的的转换或变化后输出。技术系统是一个转换装置。随时间变化的能量、物料和讯号称为能量流、物料流和讯号流。 主要传递讯号流的技术系统—仪器。 主要传递能量流与物料流的技术系统—机器。 3、对输入和输出的变换所作的抽象描述称为系统。 技术系统的用途或所具有的特定能力称为系统的功能 4、分析系统的总功能常采用“黑箱法”。分析比较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能量、物料和讯号,其差别和关系反映的就是系统的总功能。黑箱法要求设计者不要首先从产品结构着手,而应从系统功能出发设计产品。 5、功能分解分解到直接找到解法的分功能称为功能元。功能分析的结果用功能树的形式表达 完成分功能的技术实体是功能载体。 6、求系统原理解N=n1·n2······ni······nm 式中:m—功能元数;ni—第i 种功能元解的个数。 7、功能分析法的设计步骤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报告

-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总结 学习心得 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现代控制论是用状态空间方法表示,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对于《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程,在刚拿到课本的时候,没上张老师的课之前,咋一看,会认为开课的内容会是上学期学的控制理论基础的累赘或者简单的重复,更甚至我还以为是线性代数的复现呢!根本没有和现代控制论联系到一起。但后面随着老师讲课的风格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发现和自己想象的恰恰相反,张老师以她特有的讲课风格,精心准备的 ppt 课件,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控制理论发展过程,以及该掌握内容的方方面面,个人觉得,我们不仅掌握了现代控制理论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掌握这门知识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以后学习其他知识及在工作上的需要大有裨益,总之学习了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由于我们学习这门课的课时不是很多,并结合我们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所要掌握的课程深入程度,张老师根据我们教学安排需要,我们这学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 1.绪论;2.控制系统的状态表达式;3.控制系统状态表达式的解;4.线性系统的能空性和能观性;5.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而状态变量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以及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是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当然学习的内容还包括老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及对该学科的研究的一些深入见解。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伴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出现了横向科学。作为跨接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有横向科学特点的现代控制理论已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高年级的必修课。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 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通常是采用反馈控制,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经典控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也难以揭示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时,经典控制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它的以下几个特点所决定。 [ 1.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是无法处理的;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出皆大于1的系统。实际上,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2.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即根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控制器,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直至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虽然这

仪器分析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应用

仪器分析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仪器分析发展的现状及其基础地位,仪器分析的特点及存在的局限性及最新发展趋势。特别是当今仪器分析技术吸取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学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完善现有的仪器分析技术,使仪器分析技术正朝着快速、准确、自动、灵敏以及适应特殊分析方向而迅猛发展,这就是当今仪器分析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关键词:仪器分析分析方法发展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分析化学也不例外。分析化学是四大化学之一,包括两大范畴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常常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仪器分析又分为基础仪器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又分为波谱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电镜分析、放射化学分析等。 1 仪器分析技术的基础地位 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信息科学,用于陈述事物的运动状态,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交流。现代仪器分析也是一门信息技术,涉及信息的生产、处理、流通、也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和信息显示等,有效地扩展了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人们通常将信息与物质!能源相提并论,称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由物质组成的,没有物质世界便虚无缥缈。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源泉,没有能源,世界便成为静寂的世界。信息则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结合的产物,没有信息交换,世界便成为没有生气的世界,人类无法生存和发展。 生产和科研的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是什么”、“有多少”?而是要求提供更多更全的信息,即从常量到微量分析,从微量到微粒分析,从痕量到超痕量分析,从组成到形态分析,从总体到微区分析,从表现分布到逐层分析,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分析,从静态到快速

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三本院校)汇总

**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07 /2008 学年第 2 学期考核试卷 课号:EK1G03A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A 试卷编号:A 班级: 学号: 姓名: 阅卷教师: 成绩: 一. 命名下列各化合物或写出结构式(每题1分,共10分) 1. C C C(CH 3)3 (H 3C)2 HC H 2. COOH 3. O CH 3 4. CHO 5. OH 6. 苯乙酰胺 7. 邻羟基苯甲醛 8.

对氨基苯磺酸 9. 3-乙基-6-溴-2-己烯-1-醇 10. 甲基叔丁基醚 二. 试填入主要原料,试剂或产物(必要时,指出立体结构),完成下列各反应式。(每空2分,共48分) 1. CH CH2Cl CHBr KCN/EtOH 2. 3. 4. +CO2CH3 5. 4 6. CH3 OH OH 4 7. +C12高温高压 、 CH = CH2HBr Mg CH3COC1

CH2Cl Cl 8. 3 +H2O- SN1历程 + 9. C2H5ONa O CH3 O + CH 2=CH C CH 3 O 10. Br Br Zn EtOH 11. OCH3 CH2CH2OCH3 +HI(过量) 12. Fe,HCl H2SO4 3 CH3 (CH 3 CO)2 O Br NaOH 24 NaNO H PO (2) 三. 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1. 下列物质发生S N1反应的相对速度最快的是() A B C (CH3)2CHBr(CH3)3CI(CH3)3CBr

2. 对CH 3Br 进行亲核取代时,以下离子亲核性最强的是:( ) (A). CH 3COO - (B). CH 3CH 2O - (C). C 6H 5O - (D). OH - 3. 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CH 3CCH (B) H 2O (C) CH 3CH 2OH (D) p-O 2NC 6H 4OH (E) C 6H 5OH (F) p-CH 3C 6H 4OH 4. 指出下列化合物的相对关系( ) 3 2CH 3 H 32CH 3 A ,相同, B ,对映异构, C ,非对映体, D ,没关系 5. 下列化合物不发生碘仿反应的是( ) A 、 C 6H 5COCH 3 B 、C 2H 3OH C 、 CH 3CH 2COCH 2CH 3 D 、CH 3COCH 2CH 3 6. 下列反应的转化过程经历了( ) C=CHCH 2CH 2CH 2CH=C H 3C H 3C CH 3CH 3 + C=C H 3C H 3C C CH 2 CH 2 H 2C C H 2 H 3C CH 3 A 、亲电取代 B 、亲核加成 C 、正碳离子重排 D 、反式消除 7. 能与托伦试剂反应产生银镜的是( ) A 、CCl 3COOH B 、CH 3COOH C 、 CH 2ClCOOH D 、HCOOH 四. 鉴别下列化合物(共5分) NH 2 、 CH 2NH 2、CH 2OH 、CH 2Br

学习“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感想

学习“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感想 11材料2班夏万林学号20110410210234 现代设计方法,用英文取名为“Modern Design Technique”,是当今时代为产品制造或工程项目完成到实体化全过程而制订的技术上的方案、图样与程序。“现代设计方法”是对应于传统设计方法而提出与发展的,为一种大概念,有大的范畴,其下位可有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现代模具设计方法等。 进入大三,迎接我们的是真正的专业课,不再是以前的公共课或者是专业基础课,而《优化设计导论》作为专业课中的必修课,即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同时也是一门结合机械类各科目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近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不仅仅是学到了比较多的综合性设计方法同时也很好的认识了我们的好老师-卢老师。卢老师的课堂教学非常幽默且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卢老师基本上是每节课都会要求同学自己动手画画做做,不要总是这样听着而什么是事都不做,尽量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家多学点,让同学愿意听,想去学。 这门课程给我们讲解了有限元设计、优化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创新设计、生命周期设计、虚拟设计、稳健设计、并行设计、智能设计等十种现代设计方法。其中前面四种为较成熟应用正普及类,后面六种为较新颖内容正发展类,可以说是设计学的一个大综合。广义最优化方法有解析法、数值法、图解法、实验法、情况研究法等,工程技术问题中的最优化方法主要是指解析法和数值法,且以数值法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因此、本书主要讲述数值法。

纵观世界机械类设计发展历史,从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至今,机械工业不断革新其要求也不断改变,现今对各个设计员的要求不断提升,由以前的单一机械结构设计到后来的机电一体化再到如今的机、电、计算机三位一体的设计要求,这样对于我们大学生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大学生,本身基础较薄弱,学习现代设计要求也不断提高、相应的难度也在提升。 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自己对现代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掌握。我觉得开设本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经典解析法、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法、数值法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对工程设计实例分析的了解和熟悉,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强创新设计意识,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初步具有解决机械优化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校的图书馆也有许多相关的书籍期刊,通过课本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学习以及《机械设计》课程学习的基础,我对设计过程的复杂性和相关基础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其过程主要为首先是任务的提出,确定需求和潜在的需求;然后是可理解的形成,即概念设计,包括扫描技术可能和产生矛盾统一设想;最后是对可能解的评估、优选和确认,并产生最终解。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对机械设计的现代设计方法的相关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课程中的优化设计、解析法、数值法等方面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现代设计方法主要基于以下四个类型开展设计方案的。主要是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系统化设计方法、智能化设计方法四个方面的设计方法,我的学习提

经营环境分析

第三章经营环境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经营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企业实现其存在价值的场所。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乃至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环境(一般是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包容广泛,变化频繁的巨大的复合系统。其中有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甚至构成威胁。因此,对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学习本章,学生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环境的特点、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经营战略类型。 第一节经营环境 一、企业环境及其特点 社会就是企业经营赖以进行的外部环境。其中许多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有些因素还直接对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一般说来,企业无力改变复杂多变的环境要素,只能利用企业环境中有利因素,避开其中的不利因素。企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构成风险和威胁,有利因素构成机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就必须分清有利和不利,避开风险,把握机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企业环境诸因素,对企业生存发展影响的力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企业环境划分为一般宏观环境和直接微观环境。企业环境具有三个特征。 1.环境差异性,是指即使是两个经营范围相同的企业面对同一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反映。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多样性。 2.环境动态性。任何一种环境因素的稳定都是相对的,变化则是绝对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频率在不断加快。所有这些变化既有渐进性,又有突变性,都要求企业以相应的战略去适应这种变化。 3.环境可测性。各种环境因素之间是互相关联和互相制约的。因而某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大都是有规律性的。不过,这种规律性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蔽,有的作用的周期长,有的作用的周期短。变化规律性明显且作用周期长的环境因素,其可测性则较高。 二、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1.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要素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人口、教育等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在国内主要涉及政治的稳定性,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演变。在我国,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以及富民政策。在国际,则涉及各国的政治体制,政权更迭及各政党的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 经济环境是宏观环境中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它主要包括:资源的丰瘠及其分布状况;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货膨胀率;银行利率;税制与税率;国民收入水平等。就国际经济环境来讲,还包括国际性经济集团,国际贸易关系,经济周期等因素。 —技术环境是影响企业经营宏观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产业结构和战略均势。现今技术环境的重要特点是,技术发展以高速度在进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企业必须以战略眼光密切注视科学技术前沿的动向和发展趋势。 文化环境也属于社会环境,但是对企业经营具有特殊的意义。文化因素包括人们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特定的习惯、风俗、观念、道德准则等,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是有很大差异的,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文化障碍,忽视这种差异,会导致战略失误。 2.影响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要素主要是三个要素。 (l)市场需求因素,比较复杂,包括某一行业市场的容量,顾客的需求偏好,价格弹性,讨价还价能力,以及市场活力等。市场需求既有中间需求又有最终需求,许多需求的满足要通

现代分析技术课程总结

成绩: 2010~2011 学年第二学期硕士研究生 《现代分析技术》课程总结(100分) 专业:微生物学号:51 :王涛 1.专题论文(50分) 根据讲述过的知识,从学校图书馆专业学术文献数据库(维普、CNKI、SpringLink)上查阅下面任何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在自己所学专业上的应用(查文献10分): 荧光分析(分子荧光分析法) 磷光分析(分子磷光分析法) 化学发光分析 紫外可见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红外吸收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发射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 气相色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液相色谱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通过查阅学术(科研)文章,归纳、总结该方法在某一学科领域(如生物技术:蛋白质/多肽/酶分离、分析、结构鉴定等;药物/天然产物:转化、分析、制备等;

某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等)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发展趋势、最新应用(1997 以后发表,发明或发现)(归纳总结40分)。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蛋白质结构鉴定方面的应用 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IR)是基于0.75μm~1000μm 光谱区域(包括近红外区、中红外区和远红外区)内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吸光度值,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或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又被称为振动光谱,它是由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因同时伴随有分子中转动能级的跃迁,故亦称为振转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与结构的关系已作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资料和大量的化合物的红外标准谱图。目前,它已成为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分子结构最常用的手段之一。20世纪70年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商品化给红外光谱带累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可以配合多种功能附件和发展多种连用技术,使红外吸收光谱法几乎成为一种全能技术。对于任何样品;也无论是有机物、无机物、聚合物、配合物、复合材料等都可以得到一张高质量的红外光谱用于鉴定和结构测定。在日常工作中,红外光谱主要从事定性分析测试,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比于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的定量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其原因是受到仪器性能的限制。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克服了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早期遇到的一些困难,如仪器单次测量噪声大、分辨率低、杂散光大和尖峰测量上的一些困难,以及仪器的非线性所造成的测量误差都得到了解决。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更近一步推动了混合物多组分同时定量分析的发展,因而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无论从准确度、测量速度、应用范围等方面已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定量分析不相上下。红外光谱法已广泛应用于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袁金霞(造纸试点10-1班,学号201005031174) 前言: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研究各种物质化学组成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量的方法。现代分析技术正在不断发展,现代仪器的不断进步及计算机的使用,使得现代分析技术正在逐步发展成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信息科学。现代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中应用广泛,制浆造纸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分析技术的支持,它对于实验研究分析非常重要,包括各种抽出物分析,碳水化合物分析,木素分析和制浆造纸沉积物分析等。 近年来现代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下面主要介绍几种用于制浆造纸研究的现代分析技术: 一、红外光谱(IR):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因此又称为振动转动光谱。红外光谱的应用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应用红外光谱测定分子的键长、键角来推断研究分子的基本结构;二是化学组成的分析,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分子的结构,依照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定性分析红外光谱定性分析可分为功能基定性和结构分析两方面。功能基定性分析是根据木素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谱带测定它有哪些功能基,而结构分析通常是红外光谱与其他分析方法(如质谱、核磁共振、X2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等)相结合确定其结构。用红外光谱作样品分析时基本不需要处理,且不破坏和消耗样品,自身又无环境污染,近年来,红外光谱作为迅速崛起的光谱分析技术在分析测试领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造纸行业中,红外光谱主要用于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作定性分析,着重是结构分析,也用于定量分析。红外光谱技术可用来研究纤维素的结晶结构,测定纸浆卡帕值,测定细纤维的取向角值,测混合纤维的构成,探测热磨机械浆的光返黄,测纸张的匀度,测量纸页的水份和纸板的重量,检查纸张结构,确定纸页内的水分分布,进行复印纸及其文字墨粉的无损检查,考察壳聚糖的吸附性能等。另外,红外光谱技术还可用来测量浆中杂质:用红外光谱

有机分析试题

化工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有机分析》试题 (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 考试时间:2013年6月20日 说明:先抄题后解答 1.问答题(50分,每小题5分) 1)何谓红移?何谓蓝移? 2)何谓增色效应?何谓浅色效应? 3)何谓配合物的配位场跃迁? 4)在UV-Vis测定时选择溶剂的原则是什么? 5)红外光谱测定时,各种状态的样品均应如何测定?固体样品有几种处理方法? 6)何谓核磁共振?产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什么? 7)通过NMR可得到哪几种信息?它们分别与化合物分子的何种结构信息相对应? 8)13C NMR与1H NMR有何异同点? 9)质子去耦和偏共振去耦分别能得到合作13C NMR? 10)质谱分析仪器中有几种离子源?有几种分析器? 2.(10分) 化合物A(C9H12),硝化时得到两种一取代产物B和C,其中B为优势产物,A的IR 谱:3010cm-1,2980cm-1,1380cm-1( 双等强峰),NMR谱:1.25, 2.89, 7.2,对应的峰裂分情况为:双重峰,多重峰,单峰,试推测化合物A、B、C的结构式,并指出光谱数据的归属。 3.(15分) 某化合物含C:66.7%,H:11.1%,其谱图如下,试推测求其分子结构。并说明推导过程。

4. (15分) 香兰素缩4-氨基安替吡啉是香兰素与4-氨基安替吡啉缩合反应得到反应式如图3-1所示。其紫外-可见光谱如图3-2所示,IR 如图3-3所示,1H NMR 如图3-4所示 N N O CH 3 CH 3 N H 2N N O CH 3 CH 3 N HO CH O C H 3CHO O C H 3HO + 图3-1 反应方程式 300350400450500550 0.0 0.5 1.0 1.5 2.0 A wave length/nm 图3-2 香兰素缩4-氨基安替吡啉的紫外光谱 图3-3 香兰素缩4-氨基安替吡啉的IR

现代设计方法3000字总结

现代设计方法 现代设计方法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设计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以满足市场产品的质量、性能、时间、成本、价格综合效益最优为目的,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主体,以知识为依托,以多种科学方法及技术为手段,研究、改进、创造产品和工艺等活动过程所用到的技术和知识群体的总称。 现代设计方法有: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可靠性设计、智能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设计、模块化设计、计算机仿真设计、人机学设计、摩擦学设计、反求设计、疲劳设计。 一、并行设计 并行设计是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设计制造过程和相关的支持过程)进行并行和集成设计的系统化工作模式。强调产品开发人员一开始就考虑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影响,把一切可能产生的错误、矛盾和冲突尽可能及早地发现和解决,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二、虚拟设计 在达到产品并行的目的以后,为了使产品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往往会采用仿真技术,而对机电产品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又属于是虚拟设计的范畴。所谓的虚拟制造(也叫拟实制造)指的是利用仿真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发现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真实制造以前,解决这些问题,以缩减产品上市的时间,降低产品开发、制造成本,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以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概念的设计过程,其基本思想就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人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 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为:市场调研--草图构思--方案设计。 四、可靠性设计 机电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可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设计是以概率论为数学基础,从统计学的角度去观察偶然事件,并从偶然事件中找出其某些必然发生的规律,而这些规律一般反映了在随机变量与随机变量发生的可能性(概率)之间的关系。用来描述这种关系的模型很多,如正态分布模型、指数分布模和威尔分布模型。 五、智能优化设计 随着与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不断的发展,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我们面临的将是越来越复杂的机电系统。解决复杂系统的出路在于使用智能优化的设计手段。智能优化设计突破了传统的优化设计的局限,它更强调人工智能在优化设计中的作用。智能优化设计应该以计算机为实现手段,与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相结合,使现代机电产品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其创造性在于借助三维图形,智能化软件和多媒体工具等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 六、计算机辅助设计 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CAD)技术,是在一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上,对所设计的机械零、部件,输入要达到的技术参数,由计算机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校核,然后输出标准的机械图纸,简化了大量人工计算及绘图,效率比人工提高几十倍甚至更多。 七、动态设计 动态设计法是在计算参数难以准确确定、设计理论和方法带有经验性和类比性时,根据施工

有机分析复习题123.docx

1、一个只含有c、H、O的化合物具有颜色:酿类、邻二酮类化合物。 2、有机酸的金属盐类,以及其他金属有机化合物或有机硅等在灼烧后有残渣,有机汞、神、窗的化合物在灼烧后没有残渣存留。 3、测定熔沸点若温度忘200°C以上误差可达2?5°C,亦250°C以上可达3?1O°C,所以要进行温度计外露段的校正。温度在1OCTC以下可以不校正。 4、熔点测定的影响因素:杂质的影响,毛细管的影响,试样的填装,升温速度影响,熔化现象的影响,温度计的误差及其校正。 5、钠熔法鉴别元素吋,(1)钠熔后的试样加入醋酸铅后,出现白色或黄色沉淀,而不是棕黑色沉淀?因为Na不够,牛成NaCNS,而不是Na?S。(2)含氮而不含卤素的试样,钠熔后经酸化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因为生成了AgCN,它为口色沉淀。(3)钠熔后的试液中加硝酸银产生棕黑色沉淀?因为试样屮可能含有S,生成A Q S,它为黑色沉淀。 6、鉴定卤素时,N和S的存在有什么影响?如何处理?因为AgCN为白色沉淀,A22S为黑色沉淀,相互有干扰,可加HNO工去除干扰。 7、溶度试验溶解:在小试管中进行,以1ml溶剂在室温下能否溶解30m2 试样作为判断,可疑的情况下,将混合物振荡2min后再做结论。 8、甘油溶于水,不易溶于乙醛,而油脂则易溶于乙醯,不易溶于水,为什么?相似相容,甘油是丙三醇,是多轻基醇,是极性分了,水可以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同时也是极性分子,所以说两者相容,而乙醋是非极性物质,故不易容于水;油脂是由脂肪酸和廿油组成,可以形成一c—O—C—,而乙瞇中也含有瞇键, 故油脂可以溶解于乙醸中,而水没有醯键,故不易溶于水。 9、邻硝基苯酚分子可形成分子内氢键,所以在水屮的溶解度比苯酚低。 10、一个含卤素的化合物对KMn O4/H+试验是“ + ”结果,而对AgNCh/醇溶液试验是“ + ”结果,a.卤化苯的苯环上含强吸电基团,b?卤化氟与乙烯型共存。 ]1、制备衍生物的条件是(1)制备衍生物的方法应尽可能简单,副反应少, 产品收率高,易于精制;(2)衍生物应具有固定的熔点,且在50?250°C之间,最好在100?200°CZ间;(3)衍生物的熔点与未知物的熔点至少要相差5°C以上,同时各可能化合物相应衍生物的熔点,也必须至少相差5°C以上,以便于鉴别;(4)最好具有其综合特点,以作补充证据。

现代设计方法总结

现代设计方法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设计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以满足市场产品的质量、性能、时间、成本、价格综合效益最优为目的,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主体,以知识为依托,以多种科学方法及技术为手段,研究、改进、创造产品和工艺等活动过程所用到的技术和知识群体的总称。 现代设计方法有: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可靠性设计、智能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设计、模块化设计、计算机仿真设计、人机学设计、摩擦学设计、反求设计、疲劳设计 一、并行设计 并行设计是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设计制造过程和相关的支持过程)进行并行和集成设计的系统化工作模式。强调产品开发人员一开始就考虑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影响,把一切可能产生的错误、矛盾和冲突尽可能及早地发现和解决,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行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的范畴,目前已形成的并行设计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l)基于人员协同和集成的并行化。就是把组成与产品方面有关的,针对给定设计任务的专门的、综合性的设计团体(企业)协同起来。 丰田的产品开发过程有四个主要内容: ●一个产生主要设计的概念论文的规划阶段 ●同步设计的系统设计阶段 ●一个具有设计标准的详细设计阶段 ●一个精益生产的样机模具阶段。 ●广泛地协调,不仅仅在设计而且还有生产以及销售 ●协调从概念到市场完整的项目 ●概念创造以及概念支持者 ●规格、成本目标、设计以及主要部件选择,确信产品概念精确地被转换为车型的技术细节 ●直接地、经常地与设计师以及工程师交流 ●建立与顾客直接接触(产品经理办公室实施它自己的市场调查,除了通过市场营销进行的定期市场调查)。 前端设计 设计环节与供应商实现设计的集成 多部门协调研发 以客户为中心 降低批量规模 (2)基于信息、知识协同和集成的并行化。该方法基于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各零部件的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机电产品进行设计,并进行可制造性、经济性、可靠性、可装配性等内容的分析及时的反馈信息,并按要求修改各零部件的设计模型,直至整个机电产品完成为止。可以采用面向制造(DFM)和面向装配(DFA)的设计方法,涉及CAX技术、产品信息集成(PDM)技术以及与人员协同集成有关的信息技术。 当然,这两种机电产品并行设计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例:

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学习心得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总结 学校:太原科技大学 班级:力学141802班 姓名:曹华科 学号:201418020202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总结 经过这学期现代测试技术的学习,让我对测试技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让我以前对现代测试技术浅薄的认知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测试的飞速发展也让我对之充满信心。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仪器及检测技术已成为促进当代生产的主流环节,同时也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没有性能好、精度高、质量可靠的仪器测试到各种有关的信息,要实现高水平的自动化就是一句空话。随着自动化程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测试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自动化的提高很大作用取决于现代测试技术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许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测试为基础的。同时,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又为测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装备,促进了测试技术的发展。 测试的基本任务是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信息又是蕴涵在某些随时间或空间变化的物理量中,即信号之中的。因此,首先要检测出被测对象所呈现的有关信号,再加以分析处理,最后将结果提交给观察者或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装置。测试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各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的基础技术。 测试系统是执行测试任务的传感器、仪器和设备的总称。当测试的目的、要求不同时,所用的测试装置差别很大。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是测试系统与其输入、输出的关系,它一般分为两类: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在选用测试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是否能使其输入的被测物理量在精度要求范围内真实地反映出来。 基于计算机的测量师现代测试技术的特点。20多年来,仪器开始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如今,计算机已成为现代测试和测量系统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者3大技术的结合,使测试技术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种结合是计算机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结合。其结果是产生了智能传感器,为传感器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方向。多年来,智能传感器技术及其研究在国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湖南科技学院符国栋 前言: 仪器分析是指借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理化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尤其适用于微量或痕量组分的测定。近年来食品仪器分方法的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先进技术不断渗透到食品分析领域中,这类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在食品分析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并成为现代食品分析的重要支柱。本文主要探讨现代仪器分析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及展望,其中对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仪器分析/理化性质/食品分析/检测/应用 目前在食品分析检测中基本采用仪器分析的方法代替手工操作 的传统方法,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可进行光谱扫描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均得到了普遍应用。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仪器分析的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更加明显,多种技术的结合与联用使仪器分析应用更加广泛,有力推动了食品仪器分析的发展,使得食品分析正处在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现代分析仪器的种类十分庞杂,应用的原理不尽相同,而根据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应用范围,可划分为:电化学分析仪器、光学式分析仪器、射线式分析仪器、色谱类分析仪器、离子光学式分析仪器、磁学式分析仪器、热学式分析仪器、电子光学物性测定仪器及其它专

用型和多用型仪器[1]。 1.光谱分析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专属性强,灵敏度和准确度高,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检品用量少等特点,广泛用于食品分析领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为食品分析、食品营养、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毒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空前发展提供了条件,成为测量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1975年丹麦的Ruzicka和HansonE首次提出流动注射分析(flow—injection analysis, FIA) 的概念,指出化学分析可以在非平衡的动态条件下进行。FIA 具有适应性广泛,分析效率高,试样和试剂消耗量少,检测精度高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在与FIA 联用的各种监测器中, 分光光度检测器因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易于推广。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样品在检测池中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大小来确定样品含量的, 与各种在线分离富集、转化技术相结合(如溶剂萃取、离子交换、膜渗析、多流切换、合并区带、停流技术、动力学技术等),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将快速扫描的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与流动注射和专用微机联用,可形成连续自动多组分同时测定的分光光度法系统,更进一步拓宽了流动注射分析的应用范围。近年来,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在食品分析特别是微量元素、蛋白质及氨基酸、维生素、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测定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可以了解食品的营养价值和食品的污

现代有机分析期末试卷

2008学年第二学期现代有机分析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判断题(1*7) 1.分子离子可以是奇电子离子,也可以是偶电子离子。……………………………(×) 2. 苯环中有三个吸收带,都是由σ→σ*跃迁引起的。………………………….......…(×) 3. 离子带有的正电荷或不成对电子是它发生碎裂的原因和动力之一。..........……….....(√) 4. 当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要释放能量,从原来的基态振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动能级。…………………………………….…(×) 5. 在核磁共振中,凡是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都没有核磁共振现象。......………...(×) 6.符合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不移动但吸收峰强度发生浅色效应。………………………………………………………………………………………(√) 7. 质谱图中质荷比最大的峰不一定是分子离子峰。但分子离子峰一定是质谱图中质荷比最大的峰。………………………………………………………………………………………(√) 二、选择题(3*12) 1.含O、N、S、卤素等杂原子的饱和有机物,其杂原子均含有未成键的( B )电子。由于其所占据的非键轨道能级较高,所以其到σ*跃迁能……………………………………( A ) 1 . A. π B. n C. σ 2. A.小 B. 大 C.100nm左右 D. 300nm左右 2.质谱中分子离子能被进一步裂解成多种碎片离子,其原因是……………………( D ) A.加速电场的作用。 B.电子流的能量大。 C.分子之间相互碰撞。 D.碎片离子均比分子离子稳定。 3.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可用来测定化合物构型,在几何构型中,顺式异构体的波长一般都比反式的对应值短,并且强度也较小,造成此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