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丨中风治法方药简介

周仲瑛丨中风治法方药简介

1.祛风化痰法:主治风痰入络证。肝风夹痰窜于经络,或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痰阻血脉。方药:真方白丸子(《瑞竹堂方》)、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两方均能祛风化痰通络。但前方适用于中经,半身不遂,手足拘急麻木,身重酸痛,舌强语謇,口角流涎等症,有理气豁痰之功。后方适用于中络,口舌歪斜,或口角抽动等症,有止痉缓急之效。药用天麻、豨莶草、钩藤祛风和络,制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祛风化痰,僵蚕、全蝎、地龙等虫类药搜风化痰通络,陈皮、枳壳理气豁痰。风痰阻于心脾之络,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涩加桃仁、红花、赤芍;血虚络空,风邪入中,加秦艽、羌活、防风祛风,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2.熄风潜阳法:主治风阳暴亢证。肝阳化风,风火上扰,走窜经脉。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药用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镇肝潜阳,龟版、白芍、玄参、生地滋阴熄风,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平肝熄风,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风阳夹痰入络加僵蚕、地龙、炙全蝎、豨莶草;痰火内盛加天竺黄、陈胆星、竹沥、大黄、瓜蒌、知母、黄芩、山栀、丹皮。

3.通腑泄热法:主治腑热上冲证。阳明热结,腑浊上蒸,蒙蔽清窍。方药:大承气汤(《伤寒论》),峻下通腑,泄热存阴。用于腑实热结,积滞内蕴,浊气上逆,便秘腹满,潮热神糊。三黄泻心汤(《金匮要略》),泻火解毒,通腑泄热。用于热盛腑实,火热上冲,身热烦躁,便秘,面红目赤,吐衄出血。药用生大黄、芒硝、枳实通腑导滞泄热,黄连、黄芩清热泻火。肢体强痉加钩藤、地龙、僵蚕、生石决明;因于外风诱发,肢体酸痛,身热,可仿三化汤意,配羌活祛风;热盛伤津,加天花粉、知母、麦冬、玄参;神糊、烦躁加丹参、郁金,昏糊明显另饲安宫牛黄丸,通下与开窍并进。

4.清火化痰法:主治风痰火亢证。痰火内发,火盛生风,蒙蔽神机。方药:黄连温胆汤(《集验》),化痰清火,用于痰火上扰,烦热不安,神识蒙胧迷糊。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降

火逐痰。用于痰火内盛,便秘,痰多,气粗,神情烦躁。临床二方常须合用。龙牡决明汤(《经验方》)(龙骨、牡蛎、石决明、钩藤、白蒺藜、菊花、杞子、夏枯草、黄芩、天竺黄),镇肝潜阳,熄风清火。用于卒中眩晕,头重掣痛,手足拘急抽搐,面赤,脉弦劲等,偏于风阳亢盛者。药用黄连、黄芩清火,痰热腑实用大黄、枳实、芒硝、礞石泻火逐痰,半夏、胆南星、瓜蒌、知母、天竺黄、竹沥清化痰热,郁金、菖蒲化痰开窍。风痰入络,肢痉抽搐加僵蚕、地龙;风阳偏亢加石决明、牡蛎、钩藤、菊花、夏枯草;痰热伤津加沙参、麦冬、花粉;若痰阻气道,喉中痰声漉漉,痰涌气憋,另饲猴枣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每次0.3g~0.6g,以豁痰镇惊。5.凉血通瘀法:主治瘀热阻窍证。热与血搏,血随气逆,瘀热上冲,阻滞窍络。方药: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于热与血搏,血随气逆,络热血瘀,络破血溢等证。桃仁承气汤(《温疫论》),清热祛瘀,通腑下结。用于瘀热蓄血,阳明热结之证。药用水牛角片、丹皮、赤芍、丹参、黑山栀凉血散瘀,大黄、芒硝、桃仁泻下瘀热,生地、石斛滋阴凉血,三七、泽兰活血化瘀,地龙熄风通络,郁金、石菖蒲开窍醒神。抽搐肢痉加生石决明、白薇、钩藤;口干舌红尿少加玄参、知母、白茅根。6.辛凉开闭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法):主治阳闭证(痰火瘀闭证)。痰火壅盛,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瘀阻神机。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凉肝熄风,清热化痰。用于肝阳化风,头痛,眩晕,肢体强急,甚则神昏抽搐。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清肝泻火。用于面赤烦躁,身热,腹满便秘,神昏等症。药用羚羊角(山羊角)、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熄风潜阳,天麻、钩藤、白蒺藜、桑叶、菊花凉肝熄风,贝母、胆南星、天竺黄、竹沥、半夏清化痰热,黄连、龙胆草、黄芩、山栀清肝泻火,郁金、远志、石菖蒲开窍醒神。身热烦躁加石膏、知母;便秘、腹胀满,苔垢加大黄、芒硝、枳实、瓜蒌通腑泄热;肢体不遂,口歪,抽搐加僵蚕、地龙、全蝎祛风止痉;面红目赤,烦躁加丹皮、赤芍、山栀、白薇、怀牛膝凉血消瘀;痰热伤阴,舌红而干、苔糙,唇红加生地、天花粉、玄参、石斛。若神昏身热明显,应同时饲服安宫牛黄丸,神昏肢痉可用紫雪丹。亦可用醒脑静或

清开灵静脉滴注。7.辛温开闭法(豁痰熄风,宣郁开窍法):主治阴闭证(痰浊瘀闭证)。痰浊上蒙,瘀阻窍络,郁闭神机。方药:涤痰汤(《济生方》),化痰开窍。用于痰蒙神窍,神识昏沉,呆滞不清,苔白腻者。三生饮(《局方》),祛风化痰。治卒中昏迷,半身不遂,口噤,痰壅,肢冷,苔白滑,脉沉者。药用半夏、南星、茯苓、陈皮、枳实化痰理气,菖蒲、远志、郁金豁痰开窍,天麻、钩藤、僵蚕、白附子熄风化痰。寒痰内闭配附子、川乌;呼吸憋气加沉香、青皮、苏子;舌黯有瘀斑,脉涩加丹参、赤芍、川芎;寒痰伤阳,面苍肢冷,脉沉加参附。同时另饲苏合香丸,辛香理气,宣郁化浊,温通开窍。8.救阴回阳,益气固脱法:主治阴竭阳脱证。阴气耗竭,阴伤及阳。方药:生脉散(《千金方》),益气养阴固脱。用于津气耗竭,神萎气促,面颧潮红,汗多而粘,表现以亡阴为主者。参附汤(《妇人良方》),补气回阳救逆。用于阳气衰微,神昧气短,面色苍白,汗清肢冷,表现以亡阳为主者。由于脱证多由阴竭而至阳亡,故二方常多合用。药用人参、附子补气回阳,麦冬、五味子滋阴敛阳。气阴两伤加玉竹、黄精;阴不恋阳,汗多气促加龙骨、牡蛎、山萸肉;神识昏昧加郁金、石菖蒲。并可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若内闭外脱,则应开闭固脱并施,因痰火内闭而致亡阴者,参照凉开法;痰浊内闭而致亡阳者,参照温开法。9.搜风化痰祛瘀法:主治风痰瘀阻证。风痰入络,久病血瘀。方药:解语丹(《心悟》),祛风化痰,通窍活络。用于风痰阻于廉泉、经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麻木。续骨丹(《本事方》),祛风化痰,化瘀通络。用于下肢瘫痪不遂,麻木刺痛。药用天麻、豨莶草、制白附子、全蝎、僵蚕、地龙祛风通络,胆星、半夏、远志、郁金、菖蒲化痰开窍,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泽兰、片姜黄活血行瘀。肌肤不仁配乌梢蛇或白花蛇;肢体重滞配白芥子、竹沥;痰热偏盛配海蜇、荸荠、知母;因久病络瘀,手足刺痛,肢体不用,配山甲、水蛭、麝香。10.益气化瘀法:主治气虚络瘀证。气虚不能运血,络痹血瘀。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益气活血,祛瘀通络。用于气虚血滞,半身不遂,肢软不用,酸麻疼痛,言语不利。药用黄芪大补元气,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赤芍、鸡血藤养血化瘀通脉;

牛膝、地龙活血通络,引血下行。气虚明显加红参须;肢冷加桂枝;腰膝酸软加桑寄生、杜仲、川续断;头眩肢麻配天麻、豨莶草。11.滋阴熄风法:主治阴虚风动证。肾虚肝旺,内风暗动。方药:大定风珠(《温病条辨》),滋阴熄风潜阳。用于肝肾阴虚风动,头晕肢麻,筋挛;手足搦搦动,口干,舌质红绛少苔者。药用龟版、牡蛎、鳖甲育阴潜阳熄风,白芍、麦冬、地黄、玄参、石斛滋阴柔肝。眩晕、耳鸣加天麻、白蒺藜、钩藤;肢体动配龙齿、紫贝齿、石决明,另服羚羊角粉;痰热阴伤加知母、花粉、天冬、竹沥。12.滋养肝肾法:主治肝肾亏虚证。肝肾精血不足,筋脉失养。方药:滋营养液膏(《薛一瓢方》),滋养肝肾。用于肝肾阴血耗伤,手足瘫缓,酸麻眩晕,耳鸣脉细。地黄饮子(《宣明论方》),滋填真阴,温补元阳,开窍化痰。用于下元不足,阴阳两虚,痰浊上泛,喑痱语声不出,足废不行,遗尿,足冷,面赤,舌红而润,脉弱。药用地黄、石斛、麦冬滋肾养阴,首乌、杞子、山萸肉补益精气,当归、鸡血藤、桑寄生养血和络。肾阳虚加巴戟、肉苁蓉温养;水冷火泛加附子、肉桂引火归元;腰酸足软加杜仲、川断、牛膝;遗尿加菟丝子、益智仁;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

审证求机 复法合方——周仲瑛国医大师的变与不变

审证求机复法合方 ——周仲瑛国医大师的变与不变 朱杰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江苏兴化225700) [提要] 周仲瑛国医大师是高山仰止的上工大家,他以“复法合方”为代表的“变法”极富创见。基于对中医药传承创新“路在何方”的忧虑,周老着手以病机为核心构建辨证论治新体系。辨证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不是僵化的分型,而应是基于审证求机思想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实录医案数则,略加拙按赏析。周老的求“变”,贯穿在他孜孜以求的对中医学的解构与重建的永恒探索之中,而“不变”的是承前启后、春满杏林的精诚之志和学者本色。 [关键词] 周仲瑛复法合方衰年变法病案赏析 国医大师周仲瑛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是中医同道共同的导师和财富,“周仲瑛名医工作室”的同仁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传承、推广工作。笔者有幸“登堂入室”参班学习,谨就在工作室学习一日之所见、所思,整理成文,愿与同道分享。虽一鳞半爪,零乱散杂,毕竟自己与大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难得,因而有敝帚自珍之感。肤浅与孤陋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1高山仰止的上工大家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南京中医大学读书时,周仲瑛教授教我们中医内科学肺系部分。周教授平易、和蔼,说理透彻,条分缕析,语速虽慢,但语调平稳、流畅,常常借助图表,笔记十分好记。他不仅是一位医者,学者,智者,还是一位慈祥宽厚的长者。有一次在课堂上,一位同学伏在课桌上打起瞌睡,周老从座次表中找到他的名字,点名回答问题,引得全班同学侧目。该同学虽被同桌叫醒,却悠然置身于事外,岿然端坐作呆若木鸡状。周老时任一校之长,我心里怦怦然:如此顽劣,定在劫难逃了。孰料,周老仍然不动声色:“哦,请假没来,我们继续讲课。”30年过去了,这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 周老是名闻海内外的国医大师,活人无算,著作等身,桃李满园。他的成就,令人景仰不已。2012年秋,我接到“周仲瑛名医工作室”的邀请,参加“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疑难病证经验传承研讨班”,再次亲聆周老传道授业,并亲见周老诊病课徒。“周仲瑛名医工作室”坐落在汉中门老校区李时珍塑像前。面积不大,低调而不张扬,简朴而显实用,诊室、资料室、计算机室、示教室功能俱全。周老诊病时用的专用软件界面,分为临床表现、理化检查、舌象、脉象、病机归纳、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用法用量、备注等。学生数人与病人及家属分列周老两侧,周老望闻问切、口述理法方药,学生输入系统、打印病历和处方。有时周老会主动讲解病机、方义。学生会当即质疑方药运用,但从不亲自诊脉或作必要的体验,或许是为了尽量不干扰周老、烦扰病人,有些遗憾。周老8时整开始接诊病人,直到12点半才结束,期间不喝水,只有一次5分钟短暂的休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能如此不知疲倦地高强度工作,令人感动。“工作室”的诸高徒有否关心周老本人的身体呢?我在胡乱地担忧,连周老偶尔的一声呃逆都让我不安,悄悄私下里为周老望面色、闻声音、辨体质,祈祷周老健康长寿。周老鹤发童颜,满面春风,语音浑厚,精神矍烁,体态丰腴,步履稳健。周老诊病,有一种强大的气场,我屏声敛息、一丝不苟地记录下10月19日上午周老诊治的28个病人的全过程。反复揣摩其智慧之学、灵验之术,获益匪浅,感悟良多。岁月流逝,1928年出生的周老,早已不再担任校长、系主任的职位,但医教研忙碌不息的周老,赢得了全社会更多的尊敬和爱戴。 2周老的“复法合方”与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做学问,特别是搞艺术,往往有“大器晚成”、“晚乃善”的情形。周老曾说:“中医

周仲瑛审证求机论治-广东省中医林琳罗翌

周仲瑛教授“审证求机论治”思想 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广东省中医院林琳罗翌 周仲瑛教授曾谓:“学习中医,只习老师之效方,而不明病源、病机之变化,不知方药之变通,以不变之方应万变之病,则病治实难相符”,因此周老特别注重中医诊治的思维过程,强调“审证求机论治”。其在传道授徒中亦常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不仅指导弟子对临床常见病、疑难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还指导他们如何通过中医证候分析病因病机,抓住病机的主要环节进行治疗,提高中医思维能力。 笔者自2002年始有幸师从周老学习中医,对于周老的“审证求机论治”思想,逐渐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逐步将其应用于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受益良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流行期间,我们在邓铁涛、颜德馨、朱良春、任继学、周仲瑛、晁恩祥等全国名老中医指导下进行中医临床救治,取得了较好疗效,得到同行的认可及高度评价。期间周老多次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指导我们及早进行SARS中医临床证治信息收集,并及时分析,总结规律,探讨病机,制定治疗方案,该“审证求机论治”思路为SARS的中医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SARS的临床救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审证求机论治的内涵 1.审证求机的定义 审证求机就是审查疾病的症状表现,分析其病因病机综合其病理变化的过程。审证求机可以揭示疾病阶段性的主要矛盾,把握疾病重点的关键病机,能加强治疗的针对性。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审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审证可以突出疾病的主要矛盾,可以帮助把握疾病病机的特点及疾病发展演变转归的趋势,及早的对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做出判断,才能做到准确辨证,准确论治,并做到已病防传防变。 周老认为辨证的基本要求是审证求机,审证求机的核心是求病理因素和病机特点,在审证中抓住病机关键环节,并要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掌握中医辨证的实质和灵魂。 2.掌握审证的“五性” 周老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审证的五性,认为不但要审证求机,还要知常达变,要掌握审证“五性”:即证的特异性、可变性、交叉性、夹杂性、非典型性(初期性证、过渡性证、隐伏性证与轻证性证)。

周仲瑛丨中风治法方药简介

周仲瑛丨中风治法方药简介 1.祛风化痰法:主治风痰入络证。肝风夹痰窜于经络,或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痰阻血脉。方药:真方白丸子(《瑞竹堂方》)、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两方均能祛风化痰通络。但前方适用于中经,半身不遂,手足拘急麻木,身重酸痛,舌强语謇,口角流涎等症,有理气豁痰之功。后方适用于中络,口舌歪斜,或口角抽动等症,有止痉缓急之效。药用天麻、豨莶草、钩藤祛风和络,制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祛风化痰,僵蚕、全蝎、地龙等虫类药搜风化痰通络,陈皮、枳壳理气豁痰。风痰阻于心脾之络,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涩加桃仁、红花、赤芍;血虚络空,风邪入中,加秦艽、羌活、防风祛风,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2.熄风潜阳法:主治风阳暴亢证。肝阳化风,风火上扰,走窜经脉。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药用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镇肝潜阳,龟版、白芍、玄参、生地滋阴熄风,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平肝熄风,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风阳夹痰入络加僵蚕、地龙、炙全蝎、豨莶草;痰火内盛加天竺黄、陈胆星、竹沥、大黄、瓜蒌、知母、黄芩、山栀、丹皮。 3.通腑泄热法:主治腑热上冲证。阳明热结,腑浊上蒸,蒙蔽清窍。方药:大承气汤(《伤寒论》),峻下通腑,泄热存阴。用于腑实热结,积滞内蕴,浊气上逆,便秘腹满,潮热神糊。三黄泻心汤(《金匮要略》),泻火解毒,通腑泄热。用于热盛腑实,火热上冲,身热烦躁,便秘,面红目赤,吐衄出血。药用生大黄、芒硝、枳实通腑导滞泄热,黄连、黄芩清热泻火。肢体强痉加钩藤、地龙、僵蚕、生石决明;因于外风诱发,肢体酸痛,身热,可仿三化汤意,配羌活祛风;热盛伤津,加天花粉、知母、麦冬、玄参;神糊、烦躁加丹参、郁金,昏糊明显另饲安宫牛黄丸,通下与开窍并进。 4.清火化痰法:主治风痰火亢证。痰火内发,火盛生风,蒙蔽神机。方药:黄连温胆汤(《集验》),化痰清火,用于痰火上扰,烦热不安,神识蒙胧迷糊。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降

疗效源于经典,创新立足临床霍介格

疗效源于经典,创新立足临床 ——周仲瑛谈中医读典与创新 霍介格1叶放2 1.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8); 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周仲瑛教授指出经典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之根本,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是进行中医科研活动的源泉,也是中医创新的发展的原动力。通过从源到流或从流到源的不同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经典,并在临床中不断的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在临床中发挥中医药特色,并促进中医药的创新的发展。 关键词:经典;中医临床;创新;科研;周仲瑛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周仲瑛教授行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在长期的临床与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对于一个中医的从业人员,学习经典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经典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和科研,才能谈得上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 周老指出,经典是经过数千年临床实践检验的经验结晶。“经者,径也”,学习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但没有理论指导的临床是盲目的临床,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疗效的。而对经典领悟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中医的科研也必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立足临床,面向临床。 一、熟晤经典,融会贯通 中医经典所提出和阐述的问题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即便是在今天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通过中医药学经典的学习,了解古代医家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立法及处方用药的思路,从而掌握中医药学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典理论虽然比较枯燥,但不空洞,也不是泛泛的说教,是前人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是对中医系统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提练,历久不衰。如果能够读熟读透经典,前后融会贯通,临证时便可左右逢源。如抵挡汤是《伤寒论》中的一个名方,用以治疗下焦蓄血证等,谓“太阳病,……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我在临床上对之加减后,常用于瘀血内著之中风、老年性痴呆、恶性肿瘤、血栓性脉管炎、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回流障碍的肿胀等见有瘀热内结、血瘀内停证者,使瘀热从下窍而去,疗效较好。体现了用典而不泥于典,临证贵在变通。 周老谓其在行医临证时常受经典理论的触发得益,颇有体会,忆其尝治一咳喘、心悸(肺心病急性发

治疗帕金森,国医大师周仲瑛有验方

治疗帕金森,国医大师周仲瑛有验方 今天是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而中医虽然对于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认识与西医学不同,但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治疗却收获了不错的效果。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和专方。 1.主因肝肾亏虚 震颤麻痹属中医学“颤振”范畴,大多发于中老年,肝肾亏虚是其发病本源。究其成因,又有两途:一则为生理性虚衰,中年之后肝肾自亏,更兼劳顿、色欲之消耗,而致阴精虚少、形体衰败,即《黄帝内经》所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二是病理性肝肾虚损,高年多病重叠,或久病及肾,致使肝肾交亏。脑为髓海,肾虚则髓减,脑髓不充,本病患者CT及MRI 等影像学检查多提示为“脑萎缩”,病理解剖提示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可为佐证。同时,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提示了肝肾亏虚的特征。临床常见头昏神疲、痴呆健忘、迟钝少欲、耳聋耳鸣、腰酸腿软、不耐疲劳、夜卧多尿等症状,以及肌张力增强,也都是肝肾不足的表现。 2.标在内风痰瘀 本病以震颤、动摇为主症,是为肝风内动之征。然肝风之起,乃由肝肾亏虚所致,故内风实为发病之标。同时,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痰瘀内生,阻滞脑络,更加剧了内风暗动。在本病与他病重叠时,痰瘀交阻表现尤为突出,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综合征、动脉硬化症、冠心病、糖尿病等与本病并存时,痰瘀成为促使病情发展变化的重要病理环节。 从上可知,肝肾亏虚固为根本,但内风暗动、痰瘀交阻实为重要的病理因素,故震颤麻痹总属虚实夹杂为病。 3.治重权衡标本 针对本病主要病机特点,治疗当以培补肝肾、化痰通络作为基本大法,据此立方遣药权衡标本主次。一般而言,虚为本,风为标;震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周仲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经验 摘要: 1辨治经验动脉粥样硬化(AS),属于中医学之眩晕、头痛、健忘、不寐、耳鸣、耳聋等范畴。如眩晕,在辨明其某一证候,决定治则后,再加抗AS的药,这样治疗才完善。其脏腑辨证以滋肾养肝为主,气血津液辨证以化痰消瘀、调和气血为主。因此,治标当以化痰消瘀,而且应以痰浊为重。 1辨治经验 动脉粥样硬化(AS),属于中医学之眩晕、头痛、健忘、不寐、耳鸣、耳聋等范畴。在辨证的基础上识病,又不拘泥于辨病,才是辨证论治的真正体现。如眩晕,在辨明其某一证候,决定治则后,再加抗AS的药,这样治疗才完善。 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发生的一种特异性病变,表现为管壁的增厚、管腔的狭窄、内壁糜粥样变、破裂、出血、坏死、血栓附壁,甚至管腔完全阻塞,故从微观辨证则当为病在血脉。但究其发病机理,则根在脏腑,其中尤以肝肾亏虚(阴虚)为主,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痰瘀内生,痹阻血脉,胶结凝聚所致。其脏腑辨证以滋肾养肝为主,气血津液辨证以化痰消瘀、调和气血为主。 AS主要责之肝肾亏虚,而以肾之阴精亏少为先导,故治应首重滋养肾阴,藉以濡养肝血。周老常用何首乌、黄精合伍为君,以平补肝肾,调节阴阳平衡,可求得延缓衰老进程。 痰瘀为AS主要病理产物,痰瘀阻络为AS之标,先痰后瘀、痰瘀胶结、壅塞脉道而发为AS。因此,治标当以化痰消瘀,而且应以痰浊为重。又因为“痰夹血瘀”,痰瘀久痹,峻猛破伐之品非其所宜,应选既具消、化之功,能除脉中之痰瘀,又可久用而不伤正,药性药味平和之品。周老常首选海藻。其既具有软坚化痰之功,又能祛经隧胶著之痰;再佐以祛风化痰、软坚散结之僵蚕,则痰得化得散。海藻凉润性凝,僵蚕辛温性散,寒温并用,一防过寒则痰愈凝,二防过温则津愈燥,阴阳相配,使化痰而不伤正,散结而不留邪,体现“痰浊为

『名医经验』周仲瑛八策略治疑难病

『名医经验』周仲瑛八策略治疑难病 甲午孟夏,阳光明媚,花木成荫,我们在毛德西教授带领下,南下金陵,专程拜访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周仲英在诊疗之余,不辞劳顿,就内科疑难病讲述了他的辨治思路与经验。 周仲英说,我们研究疑难病,是从研究急症开始的。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率很高,急症本身就是疑难病,疑难病中的危重阶段就是急症,所以我们叫它急难症研究。首先要明确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机,抓住病机,就抓住了疾病的要害,这是研究疑难病的关键。流行性出血热的演变过程是瘀热相搏,一个“瘀”,一个“热”。由于瘀热相搏,就出现了出血热的瘀热无尿症;后来发现,瘀热相搏还出现在其它疑难病中,如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高脂血症的瘀热阻络等,显示出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诊疗思路是一条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道路。 周仲英认为,辨治疑难病,必须以病机学说为核心。而谈到病机,应以《内经》“病机十九条”为准则。《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的含义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以及脏腑功能的变化等。明代张景岳说:“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病机的内涵大致可概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输化代谢失常等。而其外延部分则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创伤、疫毒等,这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随着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地域与季节,以及受病的先后,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就是疾病本质的表象,对其表象进行综合思维的过程,就是审察病机的总原则。 周仲英认为,病机辨证是掌握疾病本质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易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善于把握证候的转化,体现“三因制宜”的个体化特点,能很好地突出中医诊疗特色,可以形成流派纷呈、继承创新的学术氛围。周仲英在以病机学说为核心的研究过程中,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疑难病病机的十个特点,即疑病多郁、难病多毒、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急为风火、湿热缠绵、多因复合、病机交错、

60周年刊庆特稿周仲瑛《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

60周年刊庆特稿周仲瑛《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 重视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与成熟的主要标志。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古典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经过历代医家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深化、细化、发展与创新,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系列教材编著过程中对其精华的不断梳理与提炼,使中医药学逐渐完善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有力推动了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当前,中医药事业拥有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好的外部环境,但中医药自身则仍然存在诸多有待商榷和提高的方面,面对重大复杂性疾病等临床问题,尤其需要更多中医药学新理论、新原理、新方法的产生。兹值《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从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四个方面,论述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供同道参考。 1 温经典: 开展中医理论研究应溯本求源,宗岐黄理 中医经典中所蕴含的医道、医理与医术,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证明了其具有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但仍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事实上,古今名医无不是在娴熟掌握中医经典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感悟,既能深刻领悟经典,指导临床灵活应用,又能在应用中创立新说,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经典中医最具特色的优势是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强调从功能、运动变化和整体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生命现象,开展中医理论研究不能背离中医这一基本的思维方式。以辨证方法研究为例,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对传统辨证方法开展研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新的探索,但研究方向偏向于对证候客观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后者尽管在中医某些理论和个别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始终未能取得实用性突破,远未能满足当前中医药面对临床复杂性疾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客观需求,致使部分中医人对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产生迷茫,

周运用周仲瑛教授地丹制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的体会汪荫华

运用周仲瑛教授地丹制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的体会 东台市中医院(224200)汪荫华 地丹制剂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等教授研制而成,包括地丹合剂和地丹凉血针,为治疗瘀热型血证的有效中药制剂,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笔者乃随周教授多年的中医学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东台市人民医院工作期间,曾以该制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病变过程中的出血证候53例,并取得满意疗效。值此周老八十寿辰之际,后学不揣浅陋,撰写该文,以温习恩师之学术思想,略报其多年教诲之情。 一般资料 53例均为住院确诊病例(运用地丹合剂32例,运用地丹止血针21例)。其中男41例,女12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2天。所有病例均伴有出血症状和体征,包括皮肤瘀斑、疹点,或出血、衄血、咯血、便血、尿血等腔道和脏腑出血,血液检查,血小板低于50×109/L29例,50-80×109/L 24例,其中最低一例为16×109/L。 治疗方法 1、基本方药 地丹合剂:由水牛角、生地、山栀、丹皮、赤芍、大黄、煅人中白、紫珠草等组成。每剂药制成50ml。 地丹凉血针:由水牛角、生地、山栀、丹皮、赤芍、大黄、煅人中白、血余炭等组成。每剂药制成40ml。

2、用法 在对原发疾病治疗(如抗感染、扩容、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的同时,运用地丹合剂,成人每次25ml,日服4次,必要时每次50ml,日服3次。或运用地丹凉血针,成人每次4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内静脉滴注,1日1次,必要时1日2次。均3~5天为一疗程,治疗中不加其他任何止血药。 3、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后24小时出血量减少,3天内完全止血,出血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等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用药后48小时内出血量减少,5天内完全止血,出血症状和体征改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等基本正常或明显好转。无效:用药后48小时内出血量无明显减少,5天内出血量无减少或有增多,出血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病情恶化,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等无好转。 治疗结果 显效26例(49%),有效24例(45.3%),无效3例(5.7%)。总有效率94.3%。 例一:朱某,女,60岁,农民,住院号:119932。患者高热持续6天不退,近3天来尿少,解柏油样黑色大便。曾在当地医院给予“青霉素”、“止血敏”等药物治疗乏效,于1994年12月21日转本院。入院后诊断为重度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伴消化道出血。证见发热(T38.8℃),烦躁,左前臂有片状瘀斑,腋胸部见散在出血疹点,大便色黑,日2~3次,小溲少,舌质红少津,脉细滑数。血查白细胞

周仲瑛教授对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思考

周仲瑛教授对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思考 郭立中;金妙文;周学平;王志英;叶放;朱墵;金路;孙杰 【摘要】基于甲型H1N1流感不断蔓延扩大的严峻形势,为了积极开展中医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的研究工作,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近来对该病有关问题的思考进行了整理.周老认为:甲型H1N1流感的病因是非其时有其气,新感引动伏邪而发病,病机演变以三焦传变为多见,并提出分层预防以及强调"中医医人"的观点.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0(003)001 【总页数】3页(P23-25)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周仲瑛;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案;预防 【作者】郭立中;金妙文;周学平;王志英;叶放;朱墵;金路;孙杰 【作者单位】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 所;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3.1+3 国医大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瑛教授在中医内

科急症及疑难病领域造诣精深,成就卓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流行性出血热肆虐,周仲瑛教授深入疫区,通过对上千例出血热患者的治疗摸索,率先提出该病“病理中心在气营”和“三毒”(热毒、瘀毒、水毒)新说;同时针对该病不同病期及主症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和系列专方,降低了病死率,为应用中医中药早日控制出血热的流行进行了富有成效地探索。在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不断蔓延扩大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积极开展中医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的探索及研 究工作,兹将周仲瑛教授近来对该病的思考与看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甲型H1N1流感的病因 造成甲型H1N1流感大范围流行的主要原因,周老认为关键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即冬天应寒而反暖,春天应暖而反寒;或寒温失调,忽冷忽热,气候变化无常,造成“戾气”(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自口鼻而入,触犯人体则发病。 由于甲型H1N1流感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人群普遍易感,结合病人病初主要表现为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腹泻或呕吐等中医肺卫、脾胃症状,应属于中医“风温”、“湿温”等病范畴。 从甲型H1N1流感病人有一定的潜伏期,病情重,传变快,儿童、成年人多发等 情况来看,周老认为该病很可能是先有伏邪,后因新感而引发。即在素禀阴虚、肺有伏热的基础上,加之外感时邪疫毒而发病。其中外感时邪以风邪为主,随地域或季节的不同,风邪可以夹寒、夹热、夹湿、夹燥,与疫毒(戾气)杂感伤人。 2 甲型H1N1流感的病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甲型H1N1流感主要为新感引动伏邪而发病。肺热内伏,若外感风热疫毒之邪,内热与外热相合,加之风邪的鼓荡,风助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则为病更烈,从而决定了甲型H1N1流感,特 别是重症患者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的特性。风温疫毒之邪犯表,或夹寒夹燥夹湿,卫阳被遏,营卫不畅则发病之始就有发热、头痛、咽痛,周身酸痛等卫表症状。

[周仲瑛]内科疑难杂病辨治概要(二)

[周仲瑛]内科疑难杂病辨治概要(二) 三、怪病多痰这也是古代医家的一种提法,我们将其引申用于疑难病的诊治,主要是因为许多疑难病的临床症状怪异奇特,表现中医所说的“痰”证(包括无形之痰),采用中医化痰、祛痰等法治疗,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正如《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所说:“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试罕譬之,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底,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古代医家所指的怪病,从今天来看大都是精神神经、体液之类的疾病,虽与疑病多郁以精神症状为主有相似的地方,但从临床表现上一为繁杂多变,一为怪异奇特;一者多无形可征,以功能性疾病为主,一者多有形可查,以实质性疾病为多。目前,从临床上来看由痰引起的疾病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它涉及到现代医学的呼吸系统炎症病变,及支气管腺体分泌亢进;消化道过度及异常的黏液分泌,或病理性组织增生;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循环功能不全,心肌缺血、缺氧;中枢神经功能失常,兴奋性增强或低下,以及脑缺氧,脑水肿;躯体局部慢性增殖性炎症,或某些特殊性病理组织增生等。不论任何系统的任何病变,凡表现有“痰”的特异性证候的,俱可根据异病同治的精神从痰论治。痰之生成,涉及到外感内伤各个方面,是遭受多种致病因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另一方面,当因痰导致某一病证之后,则痰已成为直接发病之因,每与原始病因或其它同期病理产物合邪而致病。故在疑难杂症辨治中,必须分别考虑痰的先后双重因素以为辨治章本。由于痰可随气上下,无处不到,既可阻于肺、蒙于心、蕴于脾、郁于肝、动于肾,亦可外流骨节经络,表现不同的脏腑经络见症。从痰的性质方面来看,还可进一步区分为风痰、寒痰、湿痰、热痰、燥痰及郁痰。我们从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其中面色灰暗如土色,为虚寒痰,面颊色红而有油光者为热痰,黄滞者为湿痰,青晦者为风痰。病人肥胖颈短,形态壅肿者为痰体。表情呆滞,目睛转动不灵者为痰阻于窍。从痰的色质气味来看,病程短而病情轻者,痰色清白,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黏凝结,咳之难出,渐成恶味,腥臭咸苦。若痰吐地上,干后如蜗牛行走之涎沫,或在日光下有五色华彩者均为实痰;吐出后易于化水者,属虚寒。痰味甜者多为脾热,味苦为胆热,味腥臭为肺热,味咸为肾虚。若痰结日久,攻之不易消克者,则为老痰、顽痰,常易发生怪症,在疑难杂症辨治中尤须注意。对痰的治疗应首分脏腑虚实,其次应审标本缓急,凡因病生痰者,不能见痰治痰,应先治其病,病去则痰自清;若因痰而续发某些病证时,则应以治痰为先,痰去则诸证自愈。再其次,脾湿是成痰的基础,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而且治痰还必理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自无停积成痰之患。同时治痰应兼治火,气火偏盛灼津成痰者,治宜清降;气火偏虚津凝为痰者,又当温补。至于治痰原则必须以化痰、祛痰为大法。化痰能使痰归正化,消散于无形,或使其稀释排出体外,其适应的范围最广,可用于实证病势不甚,或脏气不足,因虚生痰者。祛痰能荡涤祛除内壅的积痰,包括涤痰、豁痰、吐利等法,适用于邪实而正不虚,病势骤急,或病延日久,顽痰、老痰胶固不去者。 兹按脏腑经络病位、痰之性质,将常用的化痰、祛痰治法方药条列如下:临证时应对停痰部位、痰之性质联系互参,结合论治,不可偏废。根据各种治痰药的性味、功用和归经,分别选用。若痰与其它病理产物合邪致病,尚应同时配合相应治疗。此外,还应重视治痰药的炮制配伍,如以半夏为例,本为治湿痰

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内伤杂病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三

中医“瘀热”病机理论证治内伤杂病篇--周仲瑛国医大师“瘀 热”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三 唐蜀华;刘春玲 【摘要】周仲瑛教授认为瘀热为患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中,亦常发生于内伤杂病热 郁血分,久病入络的严重阶段。其形成与内伤久病,气火亢盛,湿热痰瘀,壅塞血脉有关。临证当辨脏腑病位、相关子证、瘀热轻重,详察血热、血瘀分别存在的症候,准确把握特征性症状或体征,结合相关舌脉识辨。治以凉血与散瘀为大法,传统以犀角地黄汤为代表,自拟丹地合剂、地丹凉血注射液。临床常分为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络热血瘀证、瘀热痹阻证等,分别论治。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4(000)008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瘀热;内伤杂病;名医经验 【作者】唐蜀华;刘春玲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 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瘀热”所致病症多端,常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病机,具有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历代医家对“瘀热”病机、证治已有相当认识,但多偏重于外感温热致病,而忽视内伤因素及其证治。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瘀热”病机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1]。因内伤久病、气火亢盛、湿热痰瘀、壅塞血脉所致的内伤瘀热证,临床常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 在多种内伤杂病的病程中,有诸多因素可导致瘀血和(或)内热的产生。或由瘀致热,或由热致瘀,或瘀热并存,最终导致瘀热相搏,胶结为患。具体如下: 素体热盛,阳亢为病,气失平衡,火失潜藏,阳盛则内生火热,热炽则耗损营阴,以致血涩不畅,滞而为瘀,热搏血瘀。 长期情志不遂,可扰乱气机,以致情志之火内幡。一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木失条达,气滞血瘀。一则气郁日久化火,火热与瘀相结,进而阻塞气机,壅滞血络,火郁络瘀,热瘀相搏。 素体气实痰盛,或嗜食油腻肥甘,致使痰湿浊瘀内生,留滞体内,湿蕴蒸热,血涩络瘀,痰浊瘀滞,郁而化热,阻滞气机,壅塞血脉,脏腑蓄热,热郁血瘀。 大病不愈,病久入络,络瘀生热。大病、久病不愈,致气血阴津的慢性耗损,气虚则行血无力,津伤则无以载血周流,血虚则滞涩难行,进而络脉瘀滞,积久化热,瘀热易生。且病久缠绵不愈,残毒余邪弥散经脉络窍,气血流行失畅,瘀郁生热,与血搏结。 瘀热在内伤杂病的表现因血热与瘀血的因果先后及主次轻重有异,但无论血瘀与血热何者为先,在疾病发展中又互为因果,所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导致瘀热的不断发展,使病情恶化且复杂多变。 瘀热为患多发生于内伤杂病病程中的严重阶段。以络瘀血涩,痰郁化热,或火热内生,因热致瘀为主要病机,且多兼夹湿热痰浊;瘀热相搏,可致脏腑功能障碍,形质损害;其病程较长,病情复杂且易于反复,或易生他变,或久病急变,脏腑功能

意想不到的用法,周仲瑛手下的5张经方

意想不到的用法,周仲瑛手下的5张经方 经方主要是指仲景的伤寒、金匮方,它是汉代以前临床医家实践经验的积累,经得起重复考验的效方,其特点是方随证立,配伍严谨,组药精炼,加减有度。古方今用,活法在人,临床若能方证相合,自能变通应用于外感、内伤多种疾病,取得显著的疗效,如执方不变,舍证从病,势必误以为古方不可治今病矣。 抵当汤 考《伤寒论》抵当汤,功能攻逐瘀血,主治下焦蓄血证,并癥瘕积聚,少腹硬满,躁狂,或沉默若痴,或善忘,小便自利或涩痛,脉沉结,苔白、舌绛或紫等症。药取水蛭、虻虫咸苦之品,灵动走窜入络,以破瘀血;桃仁、大黄苦滑之品,滑利以泄血热。今用治腰椎间盘突出,竟获奇效,治脑梗死又显上病下取之妙,表明瘀血阻滞为其应用依据,辨证加减,则是具体的变通。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丁某,男,54岁,工人。 初诊(2000年5月9日):有腰痛史多年,近期病发,住当地医院治疗无效,今用机动小拖车送来就诊。卧不能动,痛不能忍,两下肢不能站立,左手臂不能活动,疼痛,麻木,食纳尚可,大便偏干,舌苔薄黄腻,质红偏黯,脉弦。腰部CT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査MRI排除脊髓占位。 辨证:湿热痰瘀阻络,气血涩滞。 方宗抵当汤加减。 药用:熟大黄5g,桃仁10g,炙水蛭5g,炮山甲10g(先),泽兰15g,炙全蝎5g,制南星10g,片姜黄10g,川续断15g,淮牛膝12g,骨碎补10g,14剂。 二诊(5月23日):腰痛减轻,但双下肢肿胀,尤以双踝、左前臂更甚,瘀阻水停,治守原意: 原方加木防己12g,天仙藤15g,晚蚕沙10g(包),威灵仙15g,黄柏10g,改熟大黄为10g,7剂。

周仲瑛痰瘀论治疑难病证

周仲瑛痰瘀论治疑难病证 (九)眩晕(颅内血肿) 李XX,男,55岁,干部。 初诊(93年11月3日):主诉眩晕50天,起于车祸昏迷40分钟后,CT核磁共振查见两额颞部慢性硬膜下积液及血肿,患者畏惧手术而求诊于中医。顷诊头昏、头胀、有晕感、左下肢间或发麻,舌质紫,边有齿印,苔淡黄薄腻,脉细。 辩证:外伤脑络,痰瘀痹阻,清阳失用。 治法:化痰祛淤,消肿散结。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当归养血汤出入,生黄芪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葛根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炮山甲10克、天花粉10克、土鳖虫10克、泽泻10克、炙僵蚕10克、石菖蒲10克。另外,三七粉、人参粉各1.5克,麝香0.03克冲服,每日一次;苏合香丸1粒,每日一次。 复诊(93年12月1日):服上药一月,复查CT脑部血肿吸收明显,患者仍觉觉头额、后脑昏胀发木,夜卧烦热多汗,烦渴欲饮,左下肢发麻并有凉感,舌紫,苔淡黄薄腻,脉细滑,辩证瘀热夹痰阻窍,清阳不展,药用熟大黄9克,炙水蛭5克,桃仁10克、炮山甲10克、白薇15克、生地10克、红花10克、泽兰泻各10克、怀牛膝10克、天花粉12克、生黄芪30克、天麻10克、陈胆星10克、川芎10克。 三诊:(94年1月12日):服前药月余,再查CT血肿较前进一步吸收好转,头昏虽能控制,但用脑后头额两侧昏胀,盗汗减少。治守原则,伍入滋阴之品,药用天麻10克、川芎10克、潼、白蒺藜各10克、桑叶10克、功劳叶10克、太子参15克、天麦冬各10克、生地15克、制军10克、炙水蛭5克、桃仁10克、煅龙龙骨20克、煅牡蛎25克、陈胆星10克、生芪15克。 上药续服3周,头昏诸证基本痊愈,再次核磁共振检查,脑部血肿全部吸收,嘱隔日服前方以资巩固。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按语:外伤血淤乃属常法,但本例则从瘀能化为痰水,瘀郁生热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疑难杂病的10步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疑难杂病的10步 芸菱有话说 “对疑难杂症的治疗策略,贵在因人制宜,治有主次,机圆法活,胆大心细,发于机先,知常达变,顺势利导,以平为期,精选方药,则思过半矣”——周仲瑛 ps: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芸菱不禁拍手称赞。文中实在找不出哪一句是非重点,所以芸菱全文都没有像往常一样特意加粗(除标题外)。文章虽长,希望大家耐心读完,受益颇深。 疑难杂症是指辨证求因诊断难明(“疑”)、缺乏特效治疗(“难”)、病症复杂多变(“杂”)的一类病症,且与急症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药对这类疾病具有“审证求机”辨治的优势、独特的治疗策略。现略抒管见如下。 1重视个体 重视个体,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治疗,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要求,也是疑难杂症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同一疾病,同一致病微生物,可能由于年龄、气候、季节、地域、个体之异,而表现为性质迥然不同的六淫邪气。如流行性出血热,江苏地区多为阳热亢盛的温热性证候,而江西地区则常见湿热性证候,东北地区气候凛冽,则多呈伤寒型表现。肺炎病人虽多属风温,治辨卫气营血,但并非尽属风温,亦可见风寒、结胸、胸痹、类疟等候,必须审证求因施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内伤病方面,由于个体差异,机体对疾病的反应性也各不相同,如同为郁怒伤肝,有的人仅表现为肝气郁结,

有的人则表现为风阳上扰,有的人却表现为肝火炽盛,在治疗上则应分别选用舒肝理气、平肝熄风、清肝泻火等不同方药进行治疗;同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从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论治而获效者,也有从瘀热动血、络损血溢而获愈者;同为高血压,有从清肝泻火而取效者,也有从温阳补肾而治愈者,虽一补一泻、一寒一温,治法相反,获效则一,表明重视个体化,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治有主次 临床对多种病理因素错杂同病者,必须注意抓住主要矛盾方面,治有主次重点。如痰瘀相兼者,应分析因痰致瘀,还是因瘀停痰,探求其形成原因,以确定直接治痰治瘀的主次,或是间接地调整脏腑功能,通过治痰之本,治瘀之因而解决。 要善于注意并把握疾病的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是普遍的原则,理应遵循。在病情突然逆变时,一般当以治标缓急为先,祛邪以安正。如因某一疾病并发厥脱时,原发病为本,厥脱为标,而救治厥脱就非常重要,所谓不得不先“标急从权”。 又如中风,阴精亏损于下,血气并逆于上,风阳痰火升腾,属本虚标实,当先熄风化痰、清火散瘀,治标缓急,继则滋肾养肝治本。但另一方面,有时又须急时治本,缓时治标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治疗咳喘长期持续发作,用化痰、平喘、宣肺、泻肺治标诸法,喘不能平,辨证属肺肾阴虚,痰热内蕴者,用滋养肺肾,佐以清化痰热之品,反可控制发作,这就说明发时未必皆为治标,平时亦不尽完全治本。 对肝硬化腹水膨胀患者,虽属标实为急,但肝肾本虚明显者,温养肝肾或滋养肝肾治本之法,又每能收到利水消胀的效果,且优于逐水治标之法。由此可知,对标本主次的处理,宜灵活对谍。

当代中国第一批中医药师带徒专家500名中的453名老中医

内科杂病 北京 方和谦(1923—)对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及肝胆系统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潜心研究的“和肝汤”、“滋补汤”,用于临床屡获良效。 王为兰(1913—)对风湿类疾病、温热病、内科杂病进行专门研究,尤其对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和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的治疗效果显著。 刘春圃(1911—1999)高热性疾病、中风、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疑难重症。 巫君玉(1929—1999)辩治专长:外感热病(包括传染病)及消化系疾病(包括肝、胆)。屠金城(1923—)临床尤以治疗肝胆、脾胃、湿热病见长,对各种晚期肿瘤、肌肉痿病等疑难病证,也颇有独到见解。 梁宗翰(1914—)擅长内儿妇科疾病。对治疗小儿厌食症有独到经验。并对长期脾胃不和,抵抗力下降导致的经常感冒、发热、咳喘、腹泻、湿疹等病,提出具体治 疗方案,并已输入电脑。 翟济生(1909—1997)创立温通法治疗脾胃病的系统治疗方案,并对“阴气复咳自愈”的理论进行反复验证,确立了这一理论在指导咳喘病中的重要意义。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临床擅治脾胃病、咳喘病、老年心脏疾病。 天津 王士相(1926—1992)注重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实践,擅于在辨证论治中运用哲学的共性 与个性关系总结治病规律。 王季儒(1910—1992)对中风和肾炎的研究有独特见解,且疗效颇佳。 刘松奄(1911—1996)对内、妇、儿、男科疾病及时令病均有很深的造诣。 孙少山(1920—)擅长“和肝法”和“调经法”。 李少川(1923—)以善调脾胃治疗小儿癫痫、肾病等疑难杂症著称。 李振华(1922—)尤擅治脾胃病,对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有深入研究,采用整体用药和局部灌肠法治疗慢性结肠炎获天津科技进步成果奖。 杨浩观(1911—)擅治疑难危重病例,履起沉疴。对人体生理功能失调,善于从肝论治进行调整。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病、结石症、胃肠疾病、糖尿病、神经症 及男女不孕(育)症颇有心得。 陈瑾(1911—1998)精通中医内科各个系统难治性病证得诊治。 赵恩俭(1926—)擅长内、妇、儿科,中医基础学及医学文献学,兼通现代医学及多学科知识,对肝、肾、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胆系、泌尿系结石等做过多年 研究,并长期从事诊法尤其是脉学的研究。 柴彭年(1922—)擅长治疗肾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注重肾脏在维持整体阴阳平衡中的主导作用,尤其对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泌 尿系结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石症等疾病疗效卓著。

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论治疑难病证的经验

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论治疑难病证的经验 周仲瑛教授从痰瘀论治疑难病证的经验 学术籍冲人李七一导师周仲瑛 目录 一、导言 二、理论源流 三、痰瘀同病的病理生理探讨 (一)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是痰瘀生成的基础 1.气病为先 2.津凝为痰 3.血滞成瘀 4.痰瘀互结 (二)脏腑功能失调是痰瘀生成之根本 1.心病痰瘀 2.肺病痰瘀 3.脾胃痰瘀 4.肝病痰瘀 5.肾病痰瘀 6.四肢骨节经络痰瘀 四、痰瘀同渍病辨识要领 (一)望病 (二)闻病 (三)问病 (四)切病 (五)实验室参考依据 五、痰瘀同治大法举要 (一)审证求因施治 1.温通祛寒、化痰祛淤法 2.清热化痰、凉血祛淤法

3.润燥化痰、活血祛淤法 4.燥湿化痰、活血祛淤法 5.理气解郁、化痰行瘀法 6.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 7.养血活血、化痰消淤法 8.滋阴化淤、活血消淤法 9.温阳消阴、化痰活血法 (二)区别脏腑病位治疗 1.宣利肺气、化痰祛淤法 2.养心通脉、活血化淤法 3.运脾和胃、化痰活血法 4.疏利肝胆、化痰祛淤法 5.平肝熄风、化痰活血法 6.补肾化痰、活血利水法 7.开窍醒脑、化痰活血法 8.宣痹通络、化痰祛淤法 9.软坚散结、化痰祛淤法 (三)临证治则述要 1.攻邪治标—化痰祛淤 2.从本图治—调补五脏 3.疏利气机—助消痰瘀 六、痰瘀同病验案 (一)肺胀(慢阻肺并发急性感染 (二)咯血(支气管扩张并发出血 (三)心悸(心率失常 (四)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 (五)胃痛(慢性胃炎 (六)胁痛(肝管结石,胆囊大(七)胁痛(慢性乙型肝炎(八)郁证(神经官能症

(九)眩晕(颅内血肿 (十)眩晕(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十一)失明(眼底出血) (十二)中风(脑血栓) (十三) 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十四) 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十五)消渴(垂体性尿崩症) 一、导言 吾师周仲瑛师承家学,学识渊博,临证多年,效验卓著,尤善诊治疑难病证。提出:所谓疑难病证主要指当前治疗乏术,乏效的一类疾患。其中有的现代医学诊断不明,有的缺乏特异性有效疗法,有的治法及药物有明显毒副作用。但根据中医理论指导,遵循临床诊疗体系辩证论治,往往收到出乎寻常的疗效,甚至能起沉疴而愈痼疾。寓有多方面的优势及特色,是继承中医学术及临证经验的重要内容,故积极倡导创建有关诊治疑难病证的中医理论体系。他认为疑难病证虽然涉及多系统,多脏器,病机错综复杂,病情变化难测,但并非无规律可循。通过多年医疗实践,提出治疗疑难病证的辨治,应掌握怪证多痰、久病多痰、疑症多郁、难病多毒、急症多风多火、寒热转化杂见、病实证虚、多脏相关等基本要领。学生在3年的侍诊抄方、揣摹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深感尤当重视痰瘀同病同治。目睹临证从化痰祛淤合法治疗疑难病证屡奏奇效,体现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它与分别从痰或从瘀论治疑难病证,无论在理论认识上,实际应用上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开拓。对痰瘀相关的发病机理和相互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今特试做专题探讨,以翼有所受益。限于笔者水平,漏误在所难免,敬请同仁不吝赐教,使臻完善。 二、理论源流 周师从痰瘀论治疑难病证学术观点的形成,虽基于临床实践经验,而其理论依据则根源于古代医家对痰瘀的认识。 痰瘀为津血失于正常输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津血本属同源,

名老中医周仲瑛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周仲瑛临床经验.txt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绝不允许你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名老中医周仲瑛临床经验.txt 心是自己的,干嘛总被别人伤......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敷衍旳青春总昰想太多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周仲瑛 学验俱丰的内科急难症大家周仲瑛 过伟峰周宁整理 编者按周仲瑛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并经上海中国医学 院的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理论功底十分深厚。数十年来,在中医药医 疗、教学、科研战线上辛勤耕耘,成就卓著,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中医 学家。他在中医内科,尤其是在疑难急症和心肺疾病方面进行了长期 的潜心研究,具有深厚的造诣。他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坚持从事心、肺、 肝、肾等多系统病种的科研工作,近10余年来,曾主持22项国家级、 部级、省级中医药课题的研究,获得丰硕成果,受到多次奖励。他创研 新药16种,用于所治内科急难症,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取得显著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比 较全面地介绍了周氏学术思想的精华,既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就,又反映出经过自己的钻研思 考,从而发展创新中医传统理论所取得的独到的新成果。“学术精华”中介绍的“审证求机论”等六“论”,每“论”均独立成篇,对所讨论的问题,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鞭辟入里,论证逻辑 严密,言简意赅。“临证特色”具体介绍了周氏对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条分缕析,处处反映出他临证时匠心独运,疗效独特。所选名案四则及医论医话八篇均言之有 据、言之成理。经验方共五首,均为周氏数十年经验总结而成,临床屡试不爽。总之,细读本 文,我们不仅能学到很多具体的经验和知识,更会受到周氏治学态度和方法的深刻启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 周仲瑛,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 中医,曾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1947年毕业后,悬壶桑梓。1955年入南京中 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进修,次年毕业,留附属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讲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内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等职。1983年~1991年任南京中医学院 (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院长、兼任中医系主任。现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省级中医内科 急难症重点学科带头人,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周仲瑛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中国中医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