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苗族、满族、彝族、朝鲜族等的服饰特点。

2、了解民族的饮食习惯和节日。

3、认识民族风情的多样性,培养尊重少数民族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步树立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学会欣赏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具准备:

民族服装、节日图片及相关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

但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这首歌,然后告诉我从这首歌曲中你听到什么?

(播放:爱我中华)

生1:中华有56个民族(你听得真认真)

生2: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各民族如同兄弟姐妹(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强)

生3:56个民族有56种语言(说得真不错)

师小结:是的,我们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创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但是各民族之间却又是各不相同,同学们想不想深入地了解?(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多彩的民族风情!

一、寻找“少数民族的踪影”。

1、让学生谈身边的少数民族,感受少数民族就在我们的身边。

师:现在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在你身边你所了解的少数民族。

学生交流后,师:这两位同学说得真好!现在老师也给你们展示一下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的图片吧。

教师出示街上的民族踪影图。

例如:步行街鄂尔多斯的蒙古族羊毛衫,满族的旗袍,小摊上的土家族烧饼,新疆维吾尔族的羊肉串,步行街的奶茶,街上卖土特产的少数民族,兰州拉面馆,钱币上的民族。

师: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

二、民族猜猜乐,初步让学生领略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

师:现在老师想和你们做一个看图片猜一猜的游戏

老师出示图片玩猜一猜的游戏:

师:知道这是哪个少数名族吗?

根据服装猜民族:

满族白族(板书:服装)

师:这个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食物呢?

根据饮食猜民族:维吾尔族食品馕

土家族糍粑(板书:美食)

师: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呢?

根据节日猜民族:彝族火把节(板书:节日)

师: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建筑?

根据建筑猜民族:蒙古包土家族吊脚楼

师:这是哪个少数名族的歌曲?

根据歌曲猜民族:《我是草原小骑手》

师:这是哪个少数名族的语言?

根据语言猜民族:

藏语扎西德乐(吉祥如意)

新疆语亚克西(好)

师:同学们,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吗?(学生说)好,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览民俗文化村,共同领略多彩的民族风情。(课件出示民俗文化村图片)

三、游览民俗文化村

1、走进民族服装馆,了解民族服饰。

A、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民族服饰吗?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服装馆,了解民族服饰。(课件出示:民族服装馆)

师:在上课之前呢,我让同学们收集了名族服装的资料,现在我们展示一下好吗?

学生拿出收集的民族服饰资料,根据搜集准备的资料汇报服装特色。

B、学生展示完后,老师出示课件补充。

师:中华大家园里,还有许多民族,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老师出示:白族、壮族、独龙族、京族、瑶族、土家族、佤族、哈萨克族、黎族、水族、土族、畲族、侗族、阿昌族、保安族、怒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德昂族、鄂伦春族(课件配上音乐和图一起出示)。

C、教师出示准备好的3—4套民族服装让学生试穿,跟着老师学做代表性的动作。

D、师:游览完服装馆,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师小结:他们的服装真漂亮,不仅款式多,而且颜色多,图案多,饰品也多。

2、走进民俗美食街,了解民族美食:(出示民俗美食街的图片)

师:你们吃过民族美食吗?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美食街吧。你们又了解了哪些民族特色食品呢?出示一下你们收集的资料吧。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老师出示一段制作民族美食的视频

师小结: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可以享受多滋多味的美食,生长在这样的国度真是幸运。

3、走进民俗节日广场,体验民族节日。

A、师:刚才我们逛了一圈美食街,了解了名族美食,现在让我们走进民俗节日广场,去了解民族节日吧。(出示课件:老师出示摔跤,赛马图片)

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学生介绍那达慕大会。

B、出示傈僳族刀竿节图片,学生介绍刀竿节,体会民族精神。出示彝族火把节图片,让学生介绍火把节,了解过火把节的民族之多。

C、在我们的民族中有一个节日和我们汉族的春节差不多,也是从正月初一开始,正月十五结束。你们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出示藏历新年体会藏历新年的时间长。

D、看泼水节视频,感受傣族人民的祝福。

师讲述周总理参加泼水节。

师:有一年,周总理去云南视察,刚好赶上傣族的泼水节,热情的傣族人民盛情邀请我们的总理参加活动。可在一旁的警卫怕我们的总理淋水受寒,于是他找来一把伞帮总理遮挡,但是我们的总理拒绝了,你猜猜总理为什么要拒绝?

因为周总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我们民族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才能共建美好家园。(板书:互相尊重)

沟通无极限,了解万岁,只有了解才能共创和谐社会,我们才能玩得更加开心。

4、播放《金孔雀轻轻跳》师:同学们,你们会唱民族歌吗?会唱的可以一起唱。(学做动作)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在这么多丰富多彩的节日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十分的喜庆。

5、游客留言簿:

我们开心地游览到此结束,不过民俗文化村有一个规定,要求游客在留言簿上写上自己游览后的感受。(出示游客留言簿,播放《请到这里来》的音乐,学生动笔写)

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探究民族风情的热情。

多彩的风景教学设计

《多彩的风景》教学设计 作者及单位:王燕丽,女,中学二级,大学,繁昌县荻港初中通讯地址: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荻港初中 邮政编码:241201 联系方式:,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主要是借助自然风景及表现自然风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自然色彩变化的方法,获得表现自然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界色彩变化与关系的审美感受与认识,并直接为第八单元《绚丽的阳光》中印象派风景画作品的欣赏作技术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观察和研究自然色彩现象中,感受大自然的色彩之美,分享自然界的色彩变化,初步了解自然色彩形成的原因和规律。引导他们感受、体会和解释自然色彩造成的视觉印象,领悟艺术表现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绘画中色彩运用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色彩工具性能与调和技巧。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我校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色彩之美,初步了解自然色彩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能力目标:学习写实绘画中色彩运用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色彩工具性能与调和技巧。 发展目标:在临摹或写生色彩练习中体现出一定的色彩空间关系。 情感目标: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通过欣赏和实践,培养学生发现美、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愿望。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观察自然色彩变化的方法,获得表现自然色彩关系的能力。 【设计依据】通过欣赏和动手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并能理解色调对情感的影响作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明确并建立色彩空间的秩序感、即分析同一色彩在不同的空间前后产生的色彩差异,分析不同色彩在不同空间前后产生色相、纯度、明度的对比强度。 【设计依据】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通过展示大量的自然风光图片和优秀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讨论、演示、对比等手法,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色彩知识的学习兴趣。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自然风光图片、优秀的美术作品和背景音乐)。

国学文化教育专题课教案设计

2018年中小学国学经典文化教育专题课教案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国学传统文化课堂课教案国学传统文化手抄报中国国学是传统文化吗国学传统文化宣传画 篇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篇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连镇逸夫小学:王晓伟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诵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着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让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语感。 二、听音乐感受 1.出示课件《话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教师范读。认真听,体会语境。 3.6.自由练习朗读 4.齐读,扫清错别字。 5、个别抽读,教师注意正音; 6、全班齐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合作探究。

初中美术《画家乡的风景》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美术《画家乡的风景》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画家乡的风景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共用 5 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围绕风景画教学展开,是即小学六年级上册《心中的风景》一课初步对理想的风景进行描绘的基础之上,将湘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色彩”、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多彩的风景”中关于风景画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为八年级上册欣赏印象派风景画作品做好技术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重点包括“通过对摄影与写生作品的比较分析,体验自然景物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运用自己熟悉的绘画方法进行风景画构图练习”、“认识和学会运用透视、色彩规律完成一幅风景画作品”,是七年级教材中“造型. 表现”领域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本单元主题中,我们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三个专题来组织学习活动。专题一: 怎样表现真实的风景, 通过区分两种不同的透视现象,学习透视知识,培养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完成一幅。专题二: 怎样了解和运用色彩,通过对摄影与写生作品的比较分析,体验自然景物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初步掌握风景画中的色彩表现技法,完成一幅风景色彩小稿。专题三:怎样选择适合的绘画表现形式,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的构图、透视、色彩等知识,完成一幅能表达对家乡风景独特风貌感受的作品。这三个专题的确定源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适当进行整合、拓展和延伸,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如音馬:护啣 ' 韦毎刃冋 迎亞 if P 兰1與黔 勵论屮 吝;i W ■:『? : .凶:二王 *耀至M 农 上¥T 利_泪:一”心 吃%卩一煤為讲肛召呻?护-旳此 ?紧玛洒馬命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 所 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风景中的基本透视现象及规律 2. 学习风景画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规 3. 了解风景画中色彩知识及规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区分两种不同的透视现象,学习透视知识,培养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欣 赏和理解美术作品,绘制一幅铅笔风景透视图和运用自己熟悉的绘画方法进行风景 画构图练习; 2. 通过对摄影与写生作品的比较分析,体验自然景物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 完成一幅风景色彩小稿 ; ■ ■i?rPiTrP n t ' flfjlSH 侶车电7胃 :卿^躊华鸚科 爭爾塞1儒? 棘 *01於②卩弘疋 那:拱血 婪1 空HSM 1 =:亡吒 耳汀-疥二送壬竽 7豁貓料 爭抵睜飞 ?询辛惓 ^~UMH"1T .Wil 逐歹唱我_才BMfiSiM* 斗--n r^r=.-— "- .j-ici : :i :.--!"-- *E0^i71- ;m 厂咔;:f;丽 疋> 淖主確 m 空誑护士汩乜£ ;~! WMCf 班 吃用:耙舸养上 萤臓 "_? 二一 .-y — z-廿“弋 嘗二沁屯 .八:「:严咅"三耳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全面版

必修3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北京鲁迅中学任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精去糟”,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析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传统文化价值,激发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过程(所设情景或可改成情景剧) ◆导入 情景一:近几天在广州工作的嘉妮正急着赶一份策划案,节后客户就要。她很犹豫:快到中秋节了,回北京的家还是留在广州? 问题1:讨论嘉妮回不回家?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中秋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也就是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新课教学 ◆情景二:嘉妮坐飞机回到北京,中秋之夜,与家人坐在四合院的天井中,摆上月饼以及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全家一起赏月、叙聊。 外公首先发话:“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中秋节是个传统节日,谁来说说它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 问题2: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说说中秋节的发展历史。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习俗的继承 问题3:中秋赏月反映了我国文化的什么内涵?如何理解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的“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中秋赏月反映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敬,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属于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秋节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又称“团圆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 板书:传统习俗、家国和谐、团圆、天伦之乐、传统思想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情景三:一会儿,舅舅随口咏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

沪教版《多彩的光》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

《多彩的光》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 一、考点精讲 1.介质、光源、像 (1)介质:传播光的物质叫做介质.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像:发光点发出的光,经过光学器件后的会聚点叫发光点的像.像分实像和虚像: 实像①发光点发出的光,经反射(或折射)后的会聚点;②能呈现在光屏上 虚像①发光点发出的光经反射(或折射) 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②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2.光的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而如果是两种不同介质或同种介质但密度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如光的反射和折射. (2)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的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等.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l08m/s,在其他介质中光速要小. 3.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人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定律可以表述为:“三线共一面,法线居中,角相等.” (1)光的反射规律指出了发生光的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前弄清一点、二角、三线的涵义. 一点:指入射点,用字母“O”表示. 二角:指入射角和反射角,入射角指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三线: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法线是通过入射点作的垂直于反射面的虚线,这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没有具体的含义,但在确定人射角、反射角时法线却是关键,因为反射角和入射角是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一束平行光射到镜子、平静的水面等,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如果平行光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上,那么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平面镜成像 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对称、虚像. 4.光的折射现象 (1)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为: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海市蜃楼,鱼缸中的水变浅了等. (3)利用光的折射可以制成各种改变光路的器件,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三棱镜和透镜. (4)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异同 5.光的色散 (1)色散现象 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实验中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所以通过棱镜的折射,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单色光. (2)物体的颜色 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物体呈现黑色,说明它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物体呈现白色,表明它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3)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①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②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三种颜色叫做颜料的三原色. 6.透镜 (1)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凹透镜与凸透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区别是:结构上,前者是中间薄边缘厚,后者是中间厚边缘薄;前者对平行人射光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焦点(虚焦点),后者对平行入射光折射后会聚,并会聚于焦点(实焦点);前者永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后者能

多彩的风景美术教案

多彩的风景美术教案 导读:本文多彩的风景美术教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多彩的风景美术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彩的风景》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多彩的风景》编写意图主要是借助自然风景及表现自然风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自然色彩变化的方法,获得表现自然色彩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界色彩变化与关系的审美感受与认识,并直接为第8课《绚丽的阳光》中印象派风景画作品的欣赏做技术准备。 教材《多彩的风景》以观察和研究自然色彩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丰富的色彩变化,并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引导他们感受、体会和解释自然色彩造成的视觉印象,领悟艺术表现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体会、理解写实绘画作品中色彩表现的方法,以及作者所表达的审美意境。对作品中的色彩、笔触进行仔细地观察、体会和比较,重点找出景物在色相、纯度和明暗上的差别和细微变化,尝试归纳不同景物的色彩倾向,分析这些颜色是怎样协调统一在同一画面空间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特定色彩关系表达出的情感倾向。 作业最后落实在尝试利用参考图片或外出写生,画一幅写实性的

色彩风景画。教材积极倡导学生在户外色彩写生练习,为此,提供了户外写生作画的步骤和参考图片。 "活动一"的设置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引导学生借助自然风景与摄影、绘画作品,学会分析不同光源下的色彩关系。 "活动二"的设置更多立足于学生动手练习的过程中,在强化学生对自然色彩的观察与分析的同时,培养学生表现自然色彩关系的绘画表现能力。 两个活动都可以借助图片进行,也可以直接借助户外自然景物展开,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条件与环境可以灵活处理。 "评价建议"从观察自然界色彩,归纳绘画作品的主要色彩倾向,分析其中的色彩关系,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情感体验几个方面对学习进行评价。 "资料库"提供了光谱与色相概念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色彩学的基础知识。 "学习大空间"选择了风景画的构图与色彩表现方法等内容作为写生练习的知识补充。 二、教学目标 *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色彩之美,初步了解自然色彩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学习写实绘画中色彩运用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色彩工具性能与调和技巧。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1教案 鄂教版

第二单元我在民族大家庭里 第五课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各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传统的节日表达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反映了劳动人民淳朴而美好的愿望。 2.知道一些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教学重难点:懂得尊重各民族朋友和他们的风俗习惯。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民族节日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课件,活动《爱我中华》。 2.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名字及民族的节日。 3.引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有趣极了。虽然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不一样,但不一样的节日同样的喜庆,(板书课题)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浓厚的喜庆之情吧! (二) 传统节日介绍 (1)藏历新年 1.观看藏族图片。 教师对藏族进行简短的介绍。 2.学生自由阅读第一段。 3.讨论: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藏历新年藏历初一) 4.教师介绍“叩长头”,观看课件。 (2)那达慕大会 1.欣赏草原风景。 教师简单介绍蒙古族。 2.观看课件,讨论:藏族朋友们在干什么? 3.教师介绍那达慕大会举行的时间、活动的内容。 (板书:那达慕大会夏秋季闲时) 4.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3)火把节 1.观看彝族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彝族。

2.学生默读火把节的传说。 3.老师介绍火把节进行的时间和相关内容。 (板书: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4)歌婆节 1.观看壮族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壮族。 教师介绍:壮族的歌婆节是纪念“歌仙”刘三姐。 2.欣赏电影《刘三姐》片段。 (三) 作业活动 1.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其他同学讨论讨论,完成课本上的表格作业。 2.请同学介绍自己的作业。 (四) 课后小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各自的风采,我们不仅要尊重少数民族朋友,还要尊重他们的节日习俗。 (五)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节日同样的喜庆 藏族藏历新年藏历初一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夏秋季闲时 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壮族歌婆节农历三月初三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实验学校赵建玲 教学目标: 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一、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 ……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 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 二、描述生活 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 五月初五过端午节 …… 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 生:正月一日是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五日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 生:…… 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 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 中秋节:吃月饼; 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对节日有这么多的了解,老师很欣慰,不过其

独特的民族风情

《独特的民族风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2、体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懂得理解、尊重各民族的朋友和他们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1、我们面对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较陌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我国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教学资源丰富,但难以取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初探布置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搜集民族风情的相关资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如民族服饰、饮食、手工艺、节日等。 二、课中深化 1、创设情境,走近地理课件播放民族歌曲联唱:《金孔雀》(傣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高原红》(藏族)师:刚才同学们都看得很认真,很多同学还边唱边舞呢,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师:在中华民族大

家庭中,各民族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习俗,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成中华民族五彩缤纷的文化宝库。今天,我们就走近这多彩的民族风情,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察,相信一定会让你流连往返。(板书课题) 三、合作探究, ⑴汇报展示,丰富认识师: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搜集有关民族风情的资料,谁来说一说课前你都做了什么?课前体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自己课前初探中所做的工作,并谈谈自己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感受。教师充分肯定学生课前初探的收获,并结合学生汇报进行搜集资料及小组合作方法的引导。 ⑵点拨引导,达成共识 A、准备“民族风情展示会”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非常丰富,为了更深入地感受各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一会儿我们要举行一个“民族风情展示会”,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选择主题的不同自愿结合成组,然后赶紧在小组里做做准备吧。老师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在小组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一会儿选出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可以展示图片、实物,也可以现场讲故事、唱歌、跳舞、表演等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巡视,针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引导。 B、民族风情展示会教师首先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小组长的组织协调情况,小组同学是否能做到按顺序发言,认真倾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等。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

八年级物理《多彩的光》教学设计分析

八年级物理《多彩的光》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学习重点:光沿直线传播。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难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知识链接: 《光的传播》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的重要基础,是一节集物理概念、现象、规律于一体的课。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激发出学生学习光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意识,就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法指导: 化抽象为具体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物理模型,光线就是一种物理模型,学生要经历从光束到光线的认识过程,初步掌握这种方法,为今后学习磁感线、杠杆等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 ⑴观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⑵深夜用手电筒照射远处的物体,光束是怎样传播的?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学习过程 一、光源 阅读课本P50-P51上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光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的光源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是光源吗? (3)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学生讨论、交流列举的事例中那些属于"天然光源"?那些属于"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路径 活动1:利用激光灯、玻璃水槽、水、牛奶、墨水、蚊香、粉笔沫、火柴等器材。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路径。 思考:为了让光路清晰你准备选择哪些器材。 (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在玻璃中传播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阅读课本P52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物理学中引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_。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 (2)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应用了光直线传播,例如: A 影子的形成 B 射击时用的"三点一线" C排队时只要排头挡住后面的人,队伍就整齐了。 小组内交流并解释以上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例,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 三、光的传播速度 阅读课本P53并完成下列问题: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____,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在真空中的_________ ,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越是真空中的_____________。 本课小结 在知识方面,我知道了; 在能力方面,我学会了; 另外,我还掌握了。 板书设计: 1、光源

初中美术教案-多彩的风景

,多彩的风景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运用风景画为载体来学习写生色彩的知识。七年级上册《向日葵》对主观色彩的运用进行了学习,而本课则把重点放在了对客观色彩的观察和认识上。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为进行色彩写生奠定基础。 教材虽然全面介绍了写生色彩知识、色彩的情感和风景画写生的步骤,但其重点应摆在对写生色彩知识的观察与认识上。 注意选择能充分体现条件色的资料图片,让学生确实感受到条件色对固有色的影响,最好结合现场演示的方法,将条件色展现出来。 在调色练习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练习调色,力求把颜色调准确。 在进行风景画的写生练习中,应降低难度使学生在训练中,将重点放在写生色彩的表现上。 在体会色彩的情感练习中,可借助一些音乐作品来烘托画面的意境,让学生明白色彩写生,并不拘泥于真实的再现,同是还能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丰富的色彩变化,理解光源色、环境色对物体产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体会色彩风景画与音乐作品的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调配颜色,如何画一幅色彩风景画。 教学重点:条件色对固有色的影响;体会色彩风景画的 情感。 教学手段:示范、观察、讨论、作业、多媒体演示等。 教学过程(https://www.360docs.net/doc/5e14304539.html,):第一课时 1 .引入课题: 欣赏风光片: ①提出问题:雪为何会呈现出黄色和蓝色 ? ②演示、观察环境色、光源色对白色石膏体色彩的影响。 ③分析风景画中,白色物体的色彩变化。 二、讨论: 如果物体的固有色不是白色,而是红色、蓝色或其他的 颜色,那它的色彩会呈现怎样的变化 ? ①得出结论: 1 .受光面:固有色 + 光源色 2 .中间面:固有色为主 3 .背光面:固有色加暗 + 环境色的反光 4 .投影:固有色加暗 + 环境色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1教案 鄂教版

(鄂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我在民族大家庭里 第五课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各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传统的节日表达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反映了劳动人民淳朴而美好的愿望。 2.知道一些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教学重难点:懂得尊重各民族朋友和他们的风俗习惯。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民族节日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课件,活动《爱我中华》。 2.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名字及民族的节日。 3.引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有趣极了。虽然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不一样,但不一样的节日同样的喜庆,(板书课题)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浓厚的喜庆之情吧! (二) 传统节日介绍 (1)藏历新年 1.观看藏族图片。 教师对藏族进行简短的介绍。 2.学生自由阅读第一段。 3.讨论: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藏历新年藏历初一) 4.教师介绍“叩长头”,观看课件。 (2)那达慕大会 1.欣赏草原风景。 教师简单介绍蒙古族。 2.观看课件,讨论:藏族朋友们在干什么? 3.教师介绍那达慕大会举行的时间、活动的内容。 (板书:那达慕大会夏秋季闲时) 4.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3)火把节 1.观看彝族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彝族。 2.学生默读火把节的传说。 3.老师介绍火把节进行的时间和相关内容。 (板书: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4)歌婆节 1.观看壮族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壮族。 教师介绍:壮族的歌婆节是纪念“歌仙”刘三姐。 2.欣赏电影《刘三姐》片段。 (三) 作业活动 1.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其他同学讨论讨论,完成课本上的表格作业。 2.请同学介绍自己的作业。 (四) 课后小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各自的风采,我们不仅要尊重少数民族朋友,还要尊重他们的节日习俗。 (五)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节日同样的喜庆 藏族藏历新年藏历初一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夏秋季闲时 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壮族歌婆节农历三月初三

《光影的交响》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

湘版《美术》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 《光影的交响》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造型, 表现”为主, 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面对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上学期学生,他们已经具备理解顺光逆光侧光, 会利用黑白灰制造一定的明暗效果及运用工具描绘简单景物的水平. 教材试图以优秀摄影作品导入, 再过渡到绘画作品,通过强调风景画中明暗运用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 提高学生对绘画明暗技法学习的兴趣, 加深对明暗造型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 通过借助较为简化的明暗技法练习方式, 在帮助学生能够迅速掌握简单的明暗造型技法的同时, 进行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 2. 教学目标 (1)利用音乐引导学生能够初步理解与把握美术作品中明暗处理与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 (2)指引学生运用明暗色块整理的处理方法对画面进行明暗造型的简化归纳.(3)利用单色工具简单临习画面黑白灰较为丰富的摄影作品, 理解景物的黑白灰层 次及对比关系.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3. 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与把握美术作品中明暗处理与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 (2)学习运用明暗色块处理景物黑白灰层次的简化归纳. (3)利用单色工具简单临习摄影作品. 4. 教学难点在利用单色工具简单临习摄影作品时理解景物的黑白灰层次及对比关系. 二. 说教法美术课程标准中说“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 . 老师应寻找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点使美术课堂更具文化性, 综合性. 音乐是制造美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用与摄影作品意境相通的音乐, 将听觉与视觉完美结合,采取“启发一一引导法”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的丰富联想? “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诱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提供的潜能,它符合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及认知的直观原理。通过大量优秀风景图片的直观演示与用电脑软件艺术处理过的黑白直观图形象的将写实的画面明暗色块化, 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理解更直观化更形象化. 在引导学生用单色工具描绘景物过程中, 师生共同讨论黑

八年级美术多彩的风景美术

多彩的风景美术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彩的风景》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多彩的风景》编写意图主要是借助自然风景及表现自然风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自然色彩变化的方法,获得表现自然色彩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界色彩变化与关系的审美感受与认识,并直接为第8课《绚丽的阳光》中印象派风景画作品的欣赏做技术准备。 教材《多彩的风景》以观察和研究自然色彩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丰富的色彩变化,并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引导他们感受、体会和解释自然色彩造成的视觉印象,领悟艺术表现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体会、理解写实绘画作品中色彩表现的方法,以及作者所表达的审美意境。对作品中的色彩、笔触进行仔细地观察、体会和比较,重点找出景物在色相、纯度和明暗上的差别和细微变化,尝试归纳不同景物的色彩倾向,分析这些颜色是怎样协调统一在同一画面空间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特定色彩关系表达出的情感倾向。 作业最后落实在尝试利用参考图片或外出写生,画一幅写实性的色彩风景画。教材积极倡导学生在户外色彩写生练习,为此,提供了户外写生作画的步骤和参考图片。 "活动一"的设置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引导学生借助自然风景与摄影、绘画作品,学会分析不同光源下的色彩关系。 "活动二"的设置更多立足于学生动手练习的过程中,在强化学生对自然色彩的观察与分析的同时,培养学生表现自然色彩关系的绘画表现能力。 两个活动都可以借助图片进行,也可以直接借助户外自然景物展开,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条件与环境可以灵活处理。 "评价建议"从观察自然界色彩,归纳绘画作品的主要色彩倾向,分析其中的色彩关系,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情感体验几个方面对学习进行评价。 "资料库"提供了光谱与色相概念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色彩学的基础知识。 "学习大空间"选择了风景画的构图与色彩表现方法等内容作为写生练习的知识补充。 二、教学目标 *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色彩之美,初步了解自然色彩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学习写实绘画中色彩运用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色彩工具性能与调和技巧。 *在临摹或写生色彩练习中体现出一定的色彩空间关系。 三、教学思路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九年级下美术教案画布上的阳光

九年级下美术教案画布上的阳光

初中美术教案九年级下:第一课画布上的阳光 一、教材分析《画布上的阳光》 本课《画布上的阳光》是“欣赏·评述”的类型课,作为本套教材中学阶段三个独立的欣赏课教学单元之一,本课《画布上的阳光》试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强化一种最为实用与常见的欣赏方法——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或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二是初步掌握研究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美术史学的研究角度与方法。通过对绘画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的比较和经典作品从不同层面的分析,强化学生养成一种“比较欣赏”的良好习惯。 教材主体内容定位在印象派是东西方艺术平衡及与相关课目知识整合的选择。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以及印象派绘画与科学成就的联系。 本课首先明确了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帮助学生进入印象派绘画与古典绘画色彩特点的对比分析,引导

学生感受其为何“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能力”。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色彩倾向、对光色构成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等方面积极引导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题,为学习讨论提供基本路径,促进学生之间更有效地展开学习讨论,也为教学的深入进行做好必要的铺垫。 接下来教材重点帮助教学从色调倾向、对光色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几个方面对《日出·印象》进行重点分析,然后通过展现同时代其他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归纳出印象派绘画在题材、笔触和光色气氛表现等方面的典型特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 教材介绍印象画派部分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不但帮助学生从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归纳印象派绘画共同的艺术特点,也为学生搜集资料和短文写作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线索。 “活动一”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强化一种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与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活动二”设置更加侧重学生对艺术流派的相关了解与探索,通过一篇欣赏短文的写作练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福州市闽安初级中学陈晓 一、概述 本节课为初中物理沪科版第一册第四章“多彩的光”中的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本节教材主要科学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后继学习光的必备知识,因此光的直线传播是本节重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日食、月食现象的科学解释从而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意识教育。科学家运用日食和月食来确定夏、商、周的具体年代,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多媒体课件理解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 (2)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对学习者特征作了如下分析: 1.学生是福州闽安中学的八年级新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大部分学生是外省市农民工子女,基础较差,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 3.学生对物理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逐步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如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日食,月食又是怎么回事?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2自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给学生创设大量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如开始的影子的游戏,后来利用激光笔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等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幼儿园本土民族文化教学设计——《欢乐景颇山》

云南省幼儿教师国家级短期集中培训公开课活动教案时间:2012年1月4日 班级:大班 活动名称:《欢乐的景颇山》 授课教师:赵芸琳

公开课活动教案 时间:2012年1月4日 班级:大班 活动名称:《欢乐的景颇山》 授课教师:赵芸琳 一、教学设计意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丰厚的文学遗产。作为教育者,对幼儿传承优良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民族文化,我们应当从多方面视角引导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特别是所处地区的本土民族文化。 陇川素有“中国目瑙纵歌之乡“的誉称。本次教学活动,将结合我县所处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景颇族,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新颖的“旅游“形式来组织活动。教学中注重引导幼儿对景颇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让幼儿走进景颇世界,感受景颇文化的骄傲和自豪。为此,我特设计此次活动,希望能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获得知识,在激昂、愉悦的目瑙纵歌活动中感受浓郁的民俗文化。 二、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丰厚的文学遗产,各族人民勤劳、 智慧,紧密团结在一起组成祖国妈妈这个大家庭。 2、通过欣赏让幼儿初步了解景颇人民的饮食习惯、服饰特点、民俗民风及万人目瑙纵 歌。 3、通过游戏的环节,在幼儿亲身体验(品尝景颇水酒、绿叶宴、参与目瑙纵歌活动) 的过程中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景颇文化。

三、课前准备 1、景颇服饰 2、课件制作: 景颇文化展示——婚俗、节日、美食 3、场景布置:实物竹筒水酒、绿叶宴、手工幼儿景颇长刀、簸箕 4、景颇音乐 四、教学过程 1.景颇舞蹈欣赏,以舞蹈的形式引出主题。 2、讲述景颇的迁徙及目瑙纵歌的来历(万人目脑纵歌投影图片二) 很久很久以前,景颇人民生活在很远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那里经常受到外来部落的袭击,景颇人民生活很苦,没有家也没有吃的穿的。为了逃离战乱,于是景颇人民决定找一个山美水美的地方作为他们的家。他们穿过高山、越过大河,经受了种种困难终于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山美、水美、也不寒冷——这个地方就是陇川,后来就在这里生活下来了。为了让后人记住祖先们经历过的种种磨难,于是用舞蹈的形式记录了迁徙的路线,这就是人人瞩目的“万人目脑纵歌节“,目脑纵歌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壮观的集体舞蹈之一。景颇族把每年的正月十五定为这个喜庆的节日。(投影图片三)在这个欢乐的节日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到陇川来旅游、体验这震撼人心的场面。 3、图片欣赏,通过图片与视频短片认识景颇文化。 ①短片欣赏:目瑙纵歌节场面视频 ②景颇迎宾水酒。 ③景颇婚礼(投影图片七)——新娘过草桥 ④景颇文字和语言(投影图片十) ⑤绿叶宴。(视频短片欣赏)) 教师:景颇族还拥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平时小朋友吃饭都是用碗和筷吃的,可是景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