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学思想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学思想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学思想

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学思想

吕叔湘先生不仅在语言研究领域著述等身,是我国语言学界造诣殊深、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家;而且他长期关注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有着鞭辟近里的研究和独具只眼的见解,是一位备受人们尊敬的语文教育家。他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涉及各个方面,性质也多种多样。他的有关言论,既包括对语文教学的总体认识,又包括对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及阅读教学的具体意见;既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及原则的精要阐释,也有对语文教学的过程、步骤及方法的透辟说明。通览吕叔湘先生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论文论著,不难发现,他在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中,开创性地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思想体系。这种教学思想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及语文教学改革,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着重就吕叔湘先生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思想,谈一点儿粗浅的认识。

十年动乱,教育战线同其他战线一样遭受了严重而巨大的破坏,语文教学也是备受摧残。因此,“文革”结束以后,语文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语文教学界就此展开了热烈的探讨,首先尖锐的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是吕叔湘先生。

吕先生于1978年3月1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文中说:“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67页—68页。本文引注的页码,系《吕叔湘论语文教学》一书的页码,下同)

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切中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要害——“少、慢、差、费”,提出了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它既是对“四人邦”破坏语文教学的鞭挞,也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期待与呼唤!这篇文章的发表,曾被当时的语文教学界称誉为震人心魄的“一声惊雷”,在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发表此文后不久,1978年4月22日吕先生在江苏师范学院讲《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时说:“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时间较多,效果并不很理想。这个当中是存在着问题的。究竟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又包括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问题。”(70页)认真研读吕叔湘先生有关语文教学的论文论著,我们体会到,在吕先生看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重“文字”轻“语言”

吕叔湘先生始终强调,作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明确“他教的是什么”,也就是必须首先认清“语文的性质,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的问题。先生的许多著作,对什么是语文,对语文教学的性质都给予了明确的阐释。他说: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先生的这一认识,本来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认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一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文字”轻“语言”,即重视“书面语”教学而轻视“口语”教学的现象。

其实,对于这一问题,早在60年代的最初几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他的不少文章中做过反复的论述。他说:“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主呢,还是以文字为主?应该语言和文

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白话的教学可以也应该口语和书面双管齐下。”“如果只依靠‘读书’而不直接给以口头训练,要认真提高儿童的语言水平是做不到的。”“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撇开语言教文字,教学的效率也一定很低。”(46—48页)与此同时,吕先生还尖锐地指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处理“语”和“文”的关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他说:“语言训练和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也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行’。”(61页)还说:“尽管我们天天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我们教的和学的都仅仅是‘文’,并不包括‘语’,我们的语文教学仿佛有点半身不遂似的。”(59页)又说:“学校语文教学由于重视书面语(这是完全应该的),几乎完全忽视口语的教学(这是不应该的)。有的学生只说几分钟话,就杂乱无章。”(40页)

至1978年,吕先生认为这一问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他说:“语文课现在没有把它当作语文课来教”,仍有不少语文教师“不那么关心他们的口头表达”,“没有尽到语文课的全部责任。只顾文,不顾语,是半拉子事情,不好”。(82页、83页)

面对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重书面轻口语”的现实,吕先生曾痛陈疾呼:“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还愁他不会作文?”“如果能在学校的语文课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一般人的说话效率都能大大提高,岂不是更好吗?”(61页)今天重温先生的这些教诲,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重“文”轻“语”倾向,真正做到“语”“文”并重,努力使学生既能“出口成章”又能“下笔成文”,无疑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这一点确实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

二、重知识轻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论著中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做过十分精当的论述。他反复指出:“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36页)“学习语言不应当满足于学会了一般的语音语法词汇,而应当进一步提高修养,特别是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理解的能力。”(39页)“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法子拿到手。”(88页、89页)“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102页)“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59页)“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104页)“如果只是记住而不能运用,仍然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55页)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吕叔湘先生的一贯思想。

时至今日,在言论上已经没有人说培养语文能力不重要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轻视语文能力的培养。造成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一条是相当数量的教师仍未认识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吕叔湘先生精辟地指出:“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是模仿→变化→创造。”(36页)他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59页)又说:“归结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53页)还说:“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55页、56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注意模仿的重要性。”(36页)“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摹仿什么,怎么摹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59页)学习吕叔湘先生的这些论述,认识了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认识到模仿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革除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学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只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才能使语文课不再是“教师讲课能讲得眉飞色舞,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过后仔细想一想,“只是看了一场表演”,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再是“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式的老师了(89页)。

三、重讲解轻练习

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学生一些切合实际的语文知识是必要的,但教学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只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而不重视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做法是错误的;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有讲有练,做到讲与练的有机结合。

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确有不少人不能把握讲与练的正确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重讲解轻练习的错误倾向,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如吕叔湘先生批评的那样:“为什么中小学都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呢?原因很多,教学的方法不对是其中一个原因。”(72页)“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头到尾非要按分析的公式一条一条都做到不可。”(75页)“上阅读课,基本上是‘先生讲,学生听’,又叫‘满堂灌’。”(100页)“逐字逐句地讲,旁征博引,讲得不厌其详。这就是‘过犹不及’了。”“如果不管学生自己看得懂看不懂都逐字逐句地讲,那就成了例行公事,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鼓励学生的思想开小差。”(63页)“讲解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们无不要求自己把讲解工作做好,”“然而这里面仍然有一个分寸问题,要讲得不多不少,要讲得切合实际。”“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53页、54页)讲风太盛,挤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不知不觉造成学生的错误认识,以为上语文课是为了学会讲语文,不是为了学会用语文。”(54页)这是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吕叔湘先生对讲解与练习的关系作了精辟恰切的论述。他说:“讲解和练习都是为了教好学好语文,很难分主次。但是如果要追问两者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练习不应“着重试验学生是否把念过讲过的东西记住了”,而应该“注意学生能否创造性地运用。”这才是“讲为练服务”。(55页)针对语文课堂教学重讲解轻练习的倾向,吕先生说:“‘语文课当作语文课来教,又怎么个教法呢?’我想这也很简单,三个字: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76页)“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63页)

值得一提的是,吕叔湘先生有感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讲轻练的现实,提出了“精讲多练”的做法,而有些人却借口“多练”,使语文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搞大作业量训练,提出作业试卷化的口号;有的教师搞大阅读量、大写作量教学,阅读,一日一文,写作,一日一篇;有的教师搞频繁的过关考试:阶段考、单元考、章节考、随堂考,连续不断,使学生应接不暇;有的教师搞题海战术,各类习题,不加选择,东拼西凑,重复冗赘,使学生穷于应付。其实,先生所谈“精讲多练”中的“精”与“多”,主要对课堂上教学时间的分配而言,绝非指课下练习的多多益善。超负荷的盲目的作业练习,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与精神负担,而且绝无助于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无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吕叔湘先生对此也做过精要的论述:“现在大家都说要少讲多练。少讲,讲什么?因为可讲的东西可多啦,你要少讲,就要有选择。这就很值得研究。多练,练什么?”“这个‘多’多到什么程度?这也是值得研究的。有人主张‘一日一文’,就是每天写一篇,这值得考虑。”(89页、90页)针对一些人以考代练,搞题海战术的错误做法,先生气愤地说:有些人“课本不读了,专门做习题,四面八方去搜罗习题,搞‘题海战术’!”有些人频繁考试,“从小学到中学,‘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考,考,考,考得学生头昏脑胀。”“大考,小考,把学生考苦了,健康很受影响。”“他要九十五分才算及格。真是岂有此理!”(95页、96页)

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在精讲上下功夫,而且要在精练上费力气。一方面,精心取舍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另一方面,还必须要精心选择训练题目,真正达到纲举目张,“举一隅而三隅反”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原因是多方面的,吕先生的文章中多有论及。这里仅就课堂教学方面,从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和方法三个角度,略加论述。我们相信,叔湘先生的这些见解,如果都能在我们的教学中付诸实施,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语”与“文”、“知”与“能”、“讲”与“练”这三个方面的关系,驱除“重文字轻语言”、“重知识轻能力”、“重讲解轻练习”等弊端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中小学语文教学将尽快地走向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率,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奖项教学论文学科高中语文获奖总数40(篇)_2

奖项:教学论文学科:高中语文获奖总数:40(篇) 一等奖(8篇) 如何让高中语文作业更有效绍兴市稽山中学何学港 惊回首感慨百年话古文——论中学古文教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绍兴市稽山中学石国江 教育心理学在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中的应用绍兴市高级中学张海英 浙江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教材体例指瑕新昌中学梁天霖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对策诸暨学勉中学周琼 投入真情重组关系重构文本让课堂焕发光彩新昌鼓山中学蔡永斌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优越感”绍兴市高级中学严英 “听听”那语文——语文听力能力培养,一个不能遗忘的角落上虞春晖中学杜娟娣 二等奖(12篇) 发掘平常事物的闪光点诸暨牌头中学郭伟宝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浅谈两堂外国小说欣赏课中意外事件带来的惊喜新昌澄潭中学王琼莹 新课程标准下的古典诗词教学探索 上虞中学叶建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程诗歌教学心得 用细节拨动高考作文的真情之弦嵊州三界中学吴正飞 六“管”齐下攻探究——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备考策略研究嵊州黄泽中学吴大丹 确立主体地位立足现实生活——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究诸暨学勉中学石晓琼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新课程背景下的早读辅导新昌鼓山中学何永连 《论语》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浅议《论语》学习中的“自主发现问题, 绍兴市一中分校杨懿 解决问题的阅读教学模式” 唯美的谢幕——以高一苏教版为例浅议艺术化语文课堂结尾之有效性绍兴县鉴湖中学陈继青 锤炼多彩和谐的教学语言风格新昌鼓山中学俞金霞 与孔子多视角、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论语>选读》课堂教学方法初探新昌澄潭中学丁新姝 “实”之无味走偏峰,“意”之无穷巧激波——关于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 绍兴市稽山中学俞鸽女 的误区及策略 三等奖(20篇) 唯有“发现自我”才能“情动而辞发”——论高中作文教学困境中教师 上虞城南中学陆益青 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有效措施 “龟速”作文——高一第一学期作文训练述评绍兴县鉴湖中学吴亚娟 批注式阅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嵊州长乐中学邢晶 高考诗歌解题应遵循“主题辐射法”新昌中学张君兰 我的阅读我做主嵊州三界中学吴小广 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绍兴市稽山中学蔡朝阳 返璞才能归真——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绍兴县柯桥中学梁珍 《登泰山记》:姚鼐的独到绍兴县豫才中学任阳海 让“思考”之花在课堂中盛放诸暨中学陈柳钧 诗歌的鉴赏和复习观照新昌知新中学潘英英 文学因子与生命元的联系点管窥上虞东关中学叶国强 对新课程文本解读的思考诸暨学勉中学金建永 新课程背景下普高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嵊州崇仁中学卢三亚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新昌中学熊秀英 让激趣渗透在文言文教学中上虞中学章妙菁 《外国小说欣赏》之教学探索诸暨学勉中学郭君贤 领路不到家——浅谈阅读课堂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绍兴县越崎中学徐剑秋 语文教师魅力积累嵊州长乐中学俞益曼 用我自由之笔,抒我自然之情——也谈个性化写作教学上虞中学钟首君 浅析语言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与回归绍兴市一中分校孙正旦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叶圣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朱自清与叶圣陶为至交,对叶的短篇小说有中肯的评价,参见我们的导读文章《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另外,我们还在原典精读栏目中转载了《稻草人》和《倪焕之》的不分内容,参见:最后在拓展泛读栏目附有其详细的创作书单。 叶圣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为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深沉的现实关怀统辖下,叶圣陶既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在此基础上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参见《教育与人生》。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参见《教师的修养》)。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的这些教育观点可以参见叶老的教育总结性文章《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包括之前所谓“国文科”)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论述最为精当的,是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参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叶老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参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和《略谈学生读书》),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参见《叶圣陶谈写作》和《和老师谈写作》)等等,相信会给您以启发。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六篇(可供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六篇 【篇一】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之材,因此,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秉持什么样的教师观,学生观,就显得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所拥有的良好品德和才能会感染到学生,并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愿意用自己健康的人格,乐观的心态和温厚的爱去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陪伴他们从稚嫩的小树长成茂盛的参天大树。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想,在真正站上三尺讲台之前,需要了解语文这门人文学科的内涵:语文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目,它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语言文

字是有生命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让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让同学们感受到语文灵动的美。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古至今,教师便被人们称赞为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些光环的背后,是社会,家长,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和期望,是老师身上所背负的巨大的责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好教学工作呢?我想,有以下几点要求:一、坚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规范;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温暖,耐心地和他们进行沟通,打开孩子们的心扉,成为值得他们信任的朋友。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的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体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二、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古往今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言教和身教缺一不可,言教重在说理,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身教重在示范,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对学生往往能产生更大的感化作用,更能提高教师的影响力。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三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三篇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一)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tl,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一tk,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同学们开心答到: “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

【教育资料】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学思想略论学习精品

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学思想略论 吕叔湘先生不仅在语言研究领域著述等身,是我国语言学界造诣殊深、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家;而且他长期 关注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有着鞭辟近里的研究和独具只眼的见解,是一位备受人们尊敬的语文 教育家。他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涉及各个方面,性质也多种多样。他的有关言论,既包括对语 文教学的总体认识,又包括对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及阅读教学的具体意见;既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及 原则的精要阐释,也有对语文教学的过程、步骤及方法的透辟说明。通览吕叔湘先生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论 文论著,不难发现,他在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中,开创性地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思想体系。这种 教学思想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及语文教学改革,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着重就吕叔湘先生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思想,谈一点儿粗浅的认识。 十年动乱,教育战线同其他战线一样遭受了严重而巨大的破坏,语文教学也是备受摧残。因此,“文革” 结束以后,语文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语文教学界就此展开了热烈的探讨,首先尖锐的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 问题的,是吕叔湘先生。

吕先生于1978年3月1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文中说: “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 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 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十年上课总时数 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 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 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67页—68页。本文引注的页码,系《吕叔湘论语文教 学》一书的页码,下同) 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切中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要害——“少、慢、差、费”,提出了改革中小 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它既是对“四人邦”破 坏语文教学的鞭挞,也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期待与呼唤!这篇文章的发表,曾被当时的语文教学界称誉 为震人心魄的“一声惊雷”,在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引起

于漪语文教育名言录

于漪语文教育名言录(转载) 2011年4月7日 ·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 ·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我们的语文内容丰富复杂,它的家属成员很多,它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字词句篇,读写听说,并且跟很多学科都有关系。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作出哲学思考。 ·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别这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是真正反映规律的,还是三流化妆。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我们要的是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就是语文,我和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不要涂脂抹粉,满足于三流化妆。 ·品味语言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但它是双刃剑,弄不好就掉进了语言的陷阱。为什么这么说?言过其实,就是语言的陷阱;我们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被消解了,一直被词句拖着走,文没有了,被肢解了。 ·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我们听了很多课,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丝丝入扣,分秒不差。对怎么教考虑得很多,但对角什么考虑得显然不够。

·我们太需要全国性的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可是没有个性就根本没有可能领军,不可能出类拔萃。出类拔萃需要智慧。我们的课堂是时间和空间的聚焦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时代精神的交汇点,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个场所。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 ·模仿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它不可能有创新。因此我就想,如果我们总是跟在人家后面走,那是永远不能超越的。什么叫超越?要赶上人家,超越人家,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做法。 ·语文是陪伴人的终生的,没有一个人一辈子不跟语言文字打交道。传统不是“统”,传统就是把我们最精彩的传给我们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开花结果。 ——摘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此文原刊载《语文学习》(2010年第1期)“特稿”栏目。文尾编者注:文章为于漪老师在“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上的讲话,《语文学习》记者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审订。 【附录】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五篇 【篇一】 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当今世界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越加激烈,高 中教育过程中,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学科,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积 极的为培养人才而不断努力。但是,纵观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相关教育机构或者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要采取相应的 策略,注重高中语文教育的效果,客观的面对以及积极的探索,培养高中生的语 文素养,为高中语文教育出谋划策。至此,高中语文教育就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1、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 1.1高中语文教育中不重视写、读以及说的练习,致使不会写、讲不明、说不准。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新课标,伴随着新课标在各地不断的深入实践,高中 语文在教育过程中渐渐的暴露了诸多的问题。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写、读以及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练习,再加之网络科技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 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关注写、说以及读。最主要的是写的能力,普遍较低,读和说 的能力同样较低;最近央视播出的《汉字英雄》,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中学生语 文学习过程对写的关注程度,平时学习过程中,基于高科技,对汉字的书写都是 在键盘上完成的,遇到一般的字都是通过高科技的手段进行认识。另外,在高中 语文教育过程中对于书写没有统一的要求,导致学生的书写能力也参差不齐。对 于说话能力,多数高中学生存在哗众取宠、大惊小怪以及说话语无伦次、内容空 洞等现象;有一部分说话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半天说不明白,让人费解;有一 部分甚至是由于内向或者其他原因,闭口不说。相对于写和说,读的能力显得也 尤为重要,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读的能力较为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没有专业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大多数学生仅仅凭借的是自己的感觉读,不在乎读音、节奏以及真情实感。虽然普通话在现阶段教育中使用,但是还不普遍,在部 分农村存有方言进行教学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 1.2当前高中语文教育重视教书、忽略育人。在我国,学校都面临着升学率的问题,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只是一味的给学生施加压力,强迫学生进行死读书; 家庭也不放过学生,部分节假日,给学生找各种补习班,使得学生的整天泡在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例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例文 浅析高中语文的深度阅读教学 摘要:新课改后,各大高校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在当下这样的一种教育环 境中,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已经成为众多教师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主要根据如何更好地开展深度阅读教学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对语文教师的教 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较强的学科门类,自古有之。近些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境内外 的广泛办学试验,中华文化已经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 的语文教材书,在文化传承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进而更进一步的方 便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对学生尽职尽责培养的基础上, 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全面地提升语文素养,使其具备更强的战斗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存在很多瓶颈,有的教师对学生把握不足,能向学生传送的知识点少之又少。 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满堂灌式的方法,这对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提升语 文素养来说是一件不太符合时宜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避免这些不应当存在的 问题。 我们所讲的“深度阅读”,主要是指围绕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家及其重要作品为中心而 展开的深层次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的方式目的在于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多重开发、多元 设计研读问题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阅读的素养,进而为学生语文总 体感受力和语文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贯穿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 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对于学生语文总体水平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在语文学 习中,得阅读者得天下,因为不管我们是做基本的文言文赏析,还是现代文阅读,甚至是 作文等的解题,只有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了解了这些基本的理论内涵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介绍。 然而对于深度阅读的方法,我们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一步体现。阅读的教学也 是一个主客体双方进行互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既包括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包括学生 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想要提升学生的深度阅读水平,当然离不开这几个方面的互相配合。 首先,作为教师而言,想要使得学生深度阅读水平有所提升,教师自身一味地宣讲, 而忽略与学生的互动,是一件非常不可取的事情。在新课改实施之前,教师一般都代代沿 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的过程中,往往是以自己讲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来源:互联网要点:二年级语文教 学论文收藏 3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探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二年级的学生好动,爱讲小话,课堂效率极差,针对这种情况,在上课之前我首先整顿纪律,耐心的教育他们,给他们讲学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一定要专心听讲,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要只知道玩耍,或者以奖品,向谁和谁学习的方式激励他们。经过教育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讲了,还有个别学生有点反复的现象,管不住自己,我便采取点名提醒的方式。这样,纪律基本上算是整顿好了。 少数学生还有一个缺点是书写差错,作业粗心,原因是书写不认真,不讲格式,作业做完了,从不检查,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注意强调书写格式,并要求字写得慢些,写得工整,格式不对,书写不工整,一律重新做过,经过一段时间,书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作业还是错得多,我在班上经常强调,如果语文作业连续十次得满分我就发给谁奖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少数学生是懒习惯了,所以无动于衷,怎么办呢?当然还有办法,每次作业错了的重新改过,改正确了才能过关,初次,学生都没有这个习惯,作业错了不想改就走了,有的同学干脆不交作业,对此学生,要严肃处理,这样作业基本交得齐, 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教学工作也越来越轻松了。 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松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年轻教师请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输送到孩子们当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一、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8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古诗词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1.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多数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头联、颈联、尾联应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导。教师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词教学的根本。古诗词都有严格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读还可以促进背诵。 2.合理联想,深入理解 古诗词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为其运用了精炼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之中。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给学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敲不开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探索这个原因,是外出了呢?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 不逮也。”这里的“言”是话的意思,是总括的名称,不是一种单位。(2)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左传》里赵简子说郑国的子太叔“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hù]富,……’”。这里的“言”是一句话的意思。这个意义现在还保存在一些熟语里,如“一言为定”就是“一句话算数”,“三言两语”就是“三句两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一句话说出去就收不回来”。(3)《论语》里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战国策》里说齐国的田婴有一回要做一件事情,不要别人劝他。有一个人说:“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田婴就让他说。他说:“海大鱼”,说完了转身就走。(故事的下文从略。)这里的“言”是一个字的意思。后世的“五言诗、七言诗”里边的“言”也是字的意思。(2)和(3)都是语言单位的名称,后来分别称为“句”和“字”,例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xié]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这两个名称一直用到现在。只是有过一点儿小小变化,那就是在量词和名词分家之后,“字”还是个名词,“句”却成了量词,人们只说“一个字”、“一句话”,不说“一个句”。直到最近,把“句”叫做“句子”,这才可以说“一个句子”。

三位一体的“字” “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体。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字形构造。可是到了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的时候,就显然是用来指语言单位,以音义为主了。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边的字就只有音和义,形是看不见的,虽然在读书人的脑子里有时候也会闪出一个字的形状。我们平常说到“字”字,有时候指它的这一方面,有时候指它的那一方面。比如说“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打一个字”,指的是字的形状(“??”)。又比如说“‘亮’字比‘明’字响亮”,指的是这两个字的声音。要是说“谅他也不敢说一个‘不’字”那就指的是一定的音和一定的义结合在一起的字,一个语言单位。平常说话,这样时而指这,时而指那,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可是要讲语文问题,就需要分别定个名称。专门指形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汉字”。专门指声音的时候,最好管它叫“音节”。专门指音义结合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语素”。 汉字、音节、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当然,这只

教学论文:语文教育发展史

现时条件下贫困山区的课改 ——读《礼记〃学记》有感 《礼记〃学记》“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可见,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也是一个民族能否振兴的关键因素。目前,教育几经改革,尤其中学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实施,中国教育兴盛指日可待。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存在许多问题,尤其面临课改,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影响中国教育改革进程。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新一轮课改,如狂风暴雨,又像一弯细流,正日益席卷与浸润着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头上有高考指挥棒“压迫”着你,周围有许多超越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吸引着你,两头都放不下。就好像走在了三岔路口,不知道走哪一条道路,才能两全其美:既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又能与学生共享三年语文课堂的快乐。 即使课改的评价标准相继出台,而且有些地区已展开了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只是局部地区的“课改”,并不能代表全国每一所中学都在这样进行着,尤

其的像我们这些经济落后观念陈旧的地方,其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谈到更新教育理念,谈到新课程改革,那也只是每周例会时领导与教师学习的“红头文件”而已。上至主管教育的县长,下至每一所学校的教务主任甚至学生家长,都认为你怎样改,高考时,一定要出成绩的,不出成绩的改革,那是失败的。 教师们诚惶诚恐,按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吧,一是要经历一个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过程,教学方式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二是高中时间紧、课程繁多,不同于初中、小学的语文了,学生基础打不好,要在高考中语文成绩来个升华,那是很难的;三是资源有限,落后地区往往教育投资不足,学生无法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甚至在的学校的学生除了课本以外,一本课外书也没读过。第四个因素就是万一高考考砸了,那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总之无论怎样“课改”,让学生提高分数才是根本,让学校在高考中再创辉煌才是根本。所以我们这些落后地区的教师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感到这本书是越来越难教,学生也是越来越难学,考试也就越来越难考了。 尽管新课程改革距我们这些落后山区的教师很遥远,但毕竟有改革和创新,终有一天我们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不一再为优秀率和升学率而疲于奔“教”。 首先,应该彻底转变校领导和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只有主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汉语言文学陆澎澎 一、于漪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 二、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越来越深刻。于漪看到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师和家长都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大家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漪认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的失落,这严重影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于是,于漪对性质观——语文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于漪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于漪早期的文章里,于漪提出:“语言文字是工具,人们用它来表情达意。既然是表达情意,用它来组缀而成的作品总有一个思想性问题,总寓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思想性。”后来紧接着,于漪在《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文中,于漪进一步阐述了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于漪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渗互透、融为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都重要,不可机械割裂。于漪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用“人文性”代替“思想性”,赋予了语文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人文”中有“思想”,同时又兼具审美等方面的因素,更准确、更贴切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 三、于漪的语文教育目的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于漪就提出了“目中有人”的思想,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目中有人”的思想孕育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在1978年于漪率先在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鲜明的思想。从“目中有人”到“教文育人”,同样体现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求实、创新和发展的特点。于漪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度、说、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她讲求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教文”不忘“育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巧妙处理课堂预设外的“生成”。 四、于漪语文教学风格 (一)思想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优秀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农村的老师总有这样的苦恼:孩子明明很聪明,学习、做作业也算努力,可语文阅读总是丢分严重,语文成绩总是赶不上市里的学生,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成绩,我觉得必须从一年级抓起,进行有效性的阅读。 你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了吗?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先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渐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又说:“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可见,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一个人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具体到一年级的学生身上,又要作何理解?如何实施呢? 首先,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可引导学生诵读口号:“脚放平,身坐正,离一尺,左轻按,右慢移,读准音,不加字、不漏字,要动笔,留痕迹”这是最开始指导阅读的儿歌,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就是把课文读正确。一种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第一步还只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起步,但这一步虽艰难却至关重要! 你注重朗读兴趣的培养了吗?在每一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项一般都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导语、图片或创设相应的情景导入新课,激

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小乌龟找工作,就可以通过一个“乌龟”的谜语小故事导入:“小朋友们,这只乌龟本领可真大,可以背着屋子到处走呢。可是,这只乌龟,还嫌自己的本领不够大,于是,有一天,这只乌龟走出家门,找工作去了”,这只乌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小故事呢?小朋友们,快去读一下课文,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吧。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很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然后在兴趣的激发下,去“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训练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且读出声来,从视、听两个通道去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如果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尤其是对于比较难读的字音或长句子,教师应加以梳理,帮助学生尽快读正确、读通顺,为有感情的阅读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通过同桌互读、男女生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在学生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从而保持学生朗读的兴趣。 你当好指挥官,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了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以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讲,“有感情朗读”是读者情感外显的一种行为,凭借读来抒发读者内心的情感。而一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他们的内心体验。 1、教师要示范引导,以情带读。

谈谈吕叔湘的语文观_陈方敏

odern chinese M26 xiandai yuwen 2008.09 论经纬 理新课改全面实施已经有五年多了,实际的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有些老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新课标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教学实施中可能因为对此缺乏认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或使语文课更富“人情味”,有意无意排斥其“工具性”的一面,将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思想课”或者“情感教育课”。这实际上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规定了口语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但教学实际中却仍然是重书面语轻口语。除了考试的原因,笔者认为对语文及语文教学本身的认识不清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已故的吕叔湘先生曾长期指导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学语文教育,被尊为语文界“三老”之一,他曾对语文做出明晰的界定,并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语文教育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将试图对其语文观谈两点认识,以期对解决上面所提到的语文问题有一点帮助。 一、吕叔湘的语文观 吕叔湘曾多次对语文的含义作明确的界定,1963年4月,吕叔湘就曾在《文字改革》上发文《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指出:“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从事汉语教学就必须认清汉字各种形式——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分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①针对“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一句,吕叔湘又在文后作了注释:“‘语文’有两个意义:一、‘语言’和‘文字’;二、‘语言文字’和‘文学’。中小学的‘语文’课是否包含文学的成分呢?似乎包含,但是我这里不谈。一般说到‘语文教学’的时候总是用的‘语文’的第一义。”在196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上吕叔湘又发文《关于语文教学问题》:“我觉得对于语文教学首先得有两点基本认识:(1)语文的性质,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2)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②1978年4月22日在江苏师范学院发表讲话,再次重申:“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来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 字,……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中小学这个课程的名字叫语文,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 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为语言文学。”③可见吕叔湘的“语文”主要是指“语言”和“文字”,它是否包含文学,吕叔湘并没有讲明,但如果只限于中小学而言,就应该只是语言和文字。那么,“语言”和“文字”究竟又该如何理解?吕叔湘说:“‘语言’和‘文字’这两个名词都不止一种意义,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④这两者的关系,“语言是文字的根本”,因为“人类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书面语);人们总是在幼儿时期就学会说话,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使用文字”,“文字和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就是说,文字的教学应该从语言出发,又反过来影响语言,提高语言”。⑤这实际上也就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作了本体上的规定:语言和文字,也即口语和书面语。这种界定,与叶圣陶先生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解释是一致的。 对于语言和文字,吕叔湘又说:“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⑥ 既然对语文的界定是语言和文字,那么语文的性质也就确定了,即语言和文字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的性质: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这就是吕叔湘的语文观。 二、吕叔湘语文观的意义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的这种界定,在有的论者看来,是对语文的“最为合理”的认识。“这一认识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道出了语文的性质,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这种认识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认识”。⑦ 笔者认为,吕叔湘的语文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使语文教学和研究摆脱“文道之争”,回归到语言文字的本体上来。 由于受传统的文道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许多人在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是“文”还是“道”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以至于“文”“道”之争成了建国以来关于语文教育争论时间最长也最为激烈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在论争中迷失了方向,这就直接导致了语文教育的低效。关于“文”与“道”,吕叔湘说: 谈谈吕叔湘的语文观 ◎陈方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