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用热传感器的研究

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用热传感器的研究
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用热传感器的研究

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用热传感器的研究*

顾娟(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200093)

胡兆燕钱锋(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上海,200093)

摘要:叙述了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对热传感器的具体要求,对四种应用在该领域的热传感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概述其性能和特点。

关键词:热传感器,热防护性,消防服,检测,热电偶

中图分类号:TN101192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93(2007)12-0041-04

0引言

消防队员要面对许多不同的热环境,有可能是很危险的高温环境。这种环境可能会导致消防人员严重皮肤烧伤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消防队员在高达4@104J/(m2#s)的热流量的环境下只能暴露很短的时间[1]。保护消防队员的消防服须具有良好的热防护性能,消防服的热防护性能需经过相关检测。目前,国外已经成功研制开发了整体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系统。本文叙述了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对热传感器的具体要求,对四种应用在该领域的热传感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概述其性能和特点。

1热传感器的要求

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系统可配置多种热传感器。热传感器的一个关键在于预测暴露在火场环境下的人体皮肤组织的烧伤程度。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已经成功开发了评价人体皮肤组织烧伤程度的实验装置系统。一个模拟人身着热防护服暴露在火场环境下,测量其皮肤表面的热流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p0502);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05EZ56)

收稿日期:2007-03-29

作者简介:顾娟,女,1981年生,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检测方法。量,输入计算机系统计算出导致的皮肤烧伤程度。在模拟人的皮肤表面分布着122个热传感器。改变热流量和暴露时间,可以模拟不同的火场环境。这些热传感器提供的信息,对于暴露在火场环境下的整体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的评价非常重要。消防人员要面临不同的热环境,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烧伤甚至死亡,所以在不同的热流量环境下准确测量热流量是非常重要的[2]。

皮肤的烧伤程度主要是由皮肤表面的热流量强度和暴露时间决定的[3]。因此,在预测皮肤烧伤时,准确测量皮肤表面的热流量相当重要。热流量的读数是由热源以及传感器的热导率和表面温度决定的。因此,热传感器的选择很重要,不合适的热传感器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为了评价不同热传感器的性能,有必要做工程设计分析。

包括美国军方和杜邦公司共同研制的高温及高热环境中热防护织物热防护性能检测方法即TPP检测、模拟人的检测,作为评价织物整体热防护性能的工具,热传感器都有一定的应用市场。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系统对热传感器一般有如下要求[1]:

(1)热传感器必须轻巧方便,可用于重复性实验。

(2)热传感器必须非常准确,可以同时测量热对流和热辐射,测量范围为0~1.05@105J/(m2#s)。

(3)热传感器输出信号必须清楚,不受外界光磁的干扰,可以很准确地转换为皮肤烧伤模型。

(4)对数据采集热传感器必须快速反应。热

)

41

)

传感器灵敏度必须相当高,即使是传感器的热量泄漏或在传感器内部的热滞留,微小的变化也能检测出来。传感器的设计应尽量减小在重复性实验中热能的滞留,热滞留会导致测量的不准确性,特别是在高热流量条件下。

2 热传感器的比较

表面热流量测量装置的多样性使得热传感器的选择多样化,包括热电堆式传感器,金属片式或热量式热流计,薄膜式传感器,薄板式传感器和悬空片热电偶传感器

[4]

。到目前为止,对于模拟皮

肤热传感器的类型和使用并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根据应用仪器要求,实验中选取了4种不同的热传感器进行比较。由于TPP 检测的可靠性和长期的使用经验,所以我们选取TPP 铜片热流计传感器作为其他三种传感器的参考。以下简介所选热传感器。

211 TPP 铜片热流计传感器

在消防服的热防护性能检测中TPP 铜片热流计传感器(图1)被广泛运用。它可靠性好,传热性能也很好。该传感器是由一个直径4c m 、厚0.16c m 的圆铜片组成。厚度的选择基于当暴露在同一热流环境下,传感器的温升与皮肤组织的温升相似。传感器的厚度决定了铜片的质量,对于给定

热流量铜片的质量又决定了铜片的温升。

图1 T PP 铜片式热流计传感器

研究表明

[1]

,在暴露同一热环境下,0.16c m

厚的热传感器与人体皮肤温升相似,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为了在热源和接收器之间获得相同的温差,传感器就相当于皮肤。传感器铜片直径的选择决定于测试样本的大小,所以实际应用中结构略有不同。直径的选择也需考虑通过织物的热传递。传感器的接触面积比试样小,为了防止样本被冷却,整个铜片安装在绝热盒中。4个J 型热电偶安装在铜片上,1个在中心位置,四周均匀分布3个(即120b 的间隔),这样传感器可以感应出铜片的任何温度变化。热电偶平行排列,取4个热电偶的电压平均值。热电偶的定位是为了覆盖整个传感器表面。热电偶导线采用30G 型号的导线,这样既满足测量要求,也可尽量减少热损失。热电偶连

有输出导线,位于绝热盒的后面。热流计的表面被涂黑,以模拟人体皮肤的辐射系数。212 绝热铜片传感器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材料防护和舒适研究中心开发了绝热铜片传感器(图2)。这种绝热铜片传感器有一个薄铜片,直径1.27c m,厚0.15c m ,被一个薄的铜环径向包围。为了减小绝热铜片传感器的热损失,铜片和铜环放在绝热盒中。在铜片表面,存在一个绝热空气层。在铜片的上面有一个T 型的热电偶,整个组合都在绝热盒中。这种传感器的主要优点是简单,体积小,操作方便,相当牢固,

可以测量热泄露。

图2 绝热铜片传感器

热电偶与绝热铜片的固定符合美国材料实验标准(ASTMD4108-87)的要求,在铜片的后表面绝热盒上钻一个直径1.19mm 的孔,孔深1.02mm,底面平整,安装一个30G 型号导线的T 型热电偶,通过18G 型号导线固定铜片位置。由于插入的

18G 型号导线的压力使铜片和热电偶之间接触更紧密。正常连线后,把一根3.18mm 长的热收缩管套在热电偶导线上,起保护作用。利用三个钉子把铜片和铜环固定在绝热盒中。尽量减小铜片和铜环的接触面积以便减少铜片损失的热能。整个结构通过螺母、锁紧垫圈固定。传感器的前表面涂0.025~0.038mm 厚的低光、高温度的黑搪瓷,目

)

42)

的是保护表面并且提高辐射系数接近1.0。外壳层保护绝热盒并且固定铜片,外壳表面是由热固性塑料构成,用来模拟人体皮肤,与下面介绍的嵌入

式热电偶传感器一样。

表1是TPP 铜片热流计传感器与绝热铜片传感器各参数的比较。

表1 TPP 铜片热流计传感器与绝热铜片传感器各参数的比较

传感器类型质 量/g 面 积/c m 2辐射系数厚度因子传热系数/J #c m -2#s -1#K -1

比热容/J #kg -1#K -1

T PP 铜片热流计传感器17.8912.560.95--0.39@103绝热铜片传感器

1.31

0.99

0.95

1.04

0.015

0.39@103

213 嵌入式热电偶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将T 型热电偶放置距热固性塑料前表面0.127mm 的位置,传感器的厚度必须大于0.635c m,这样后面的温度条件不会影响前表面的测量结果。这种传感器是由热固性塑料构成,铸模成一个小型的固体圆柱片,这种塑料必须有与未烧伤的皮肤相似的热惰性。在这种嵌入式热电偶传感器中,热电偶的触头的精确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皮肤烧伤程度与皮肤结构的深度有关。嵌入式热电偶传感器如图3

所示。

图3 嵌入式热电偶传感器

214 表面热电偶传感器

热电偶安放在表面的传感器是皮肤模拟热流计传感器,其壳体由一种包括钙、铝、硅的石棉纤维和粘合剂的无机混合物构成(图4),其材料的热性能和物理性能相当于人体皮肤,有些性能并非与表皮和真皮层完全吻合,如表2所示。

一个T 型热电偶安装在传感器的表面。传感器的中心轴有孔,让热电偶导线插入传感器内部

,

图4 表面热电偶传感器

表2 无机混合物与人体皮肤性能比较

性 能

人 体 皮 肤

表 皮

真 皮

无机混合物

导热系数/J #c m -1

#s -1

#e -1

0.225@10

-2

0.523@10

-2

0.97@10-2

密度/kg #m

-31200

12001877比热容/J #kg

-1#K

-1

3598

3222

1205

利用苯酚胶粘剂将热电偶导线固定在表面。这种胶粘剂可以在370e 高温下短期工作,使得传感器能够暴露在高温火场中。这种传感器长32mm,直径19c m,长度的选择是由于方便,因为该无机物来自32mm 厚的板,直径的选择是为了让固定在表面的热电偶有足够大的表面积,有助于减小连接处的热损失。

3 分析讨论

在消防服等热防护性能的检测中,绝热铜片传感器是最可靠的多功能热传感器。实验表明

[1]

热铜片传感器的读数最稳定,反应迅速,重复性最好,测试范围最大,与TPP 铜片热流计传感器相似。同时,这种传感器体积较TPP 传感器小,它所占空间相对TPP 铜片热流计小得多,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质量(1.3g )比TPP 铜片热流计传感器(17.9g)小得多,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质量小热损失少,有助于减少热传感器与测试样本的间隙。

据分析

[1]

,在热流量为8.4@104J/(m 2

#s)的

高热环境下,上述的后两种传感器的平均反应速度比绝热铜片传感器要慢,表面热电偶传感器尤其明显。这可能是由于热电偶触头在绝热材料的里面,这样使得一些辐射能在传感器表面流失。嵌入式热电偶传感器的测量结果个体差异较大,可能是由

于热电偶触头的位置不一致而引起的差异。

)

43)

表34种传感器的比较

传感器类型结构说明优/缺点

TPP铜片热流计传感器铜片热流计

d s=4.0c m,L=0.16c m,

d=4.0c m,b=0.16c m

m=17.89g

4个J型热电偶

优点:

-反应迅速,反应时间为

0~3s;

-持久耐用;

-测量准确,误差不大于

6%,重复性好;

-可以较长时间暴露在

高热流量的环境下;

-误差小

缺点:

-未知的传感器热泄漏

绝热铜片传感器铜片热流计

d s=2.63c m,L=2.66c m,

d=1.27c m,b=0.15c m

m=1.31g

1个T型热电偶

优点:

-反应迅速,反应时间为

0~3s;

-持久耐用;

-测量准确,误差不大于

4%,重复性好;

-暴露时间长;

-误差小;

-可知的传感器热泄漏

嵌入式热电偶传感器d s=2.6c m,L=2.7c m

1个T型热电偶

优点:

-反应较快,反应时间为

0~4s;

-误差较小,误差不大于10%

缺点:

-耐用性差;

-热电偶触头的定位不

准确会引起误差,个体

差异较大;

-由于连续、多次的测

试,塑料外壳会裂开

表面热电偶传感器热电偶在传感器表面

d s=1.9c m,L=3.2c m

1个T型热电偶

优点:

-低热流量下反应迅速

缺点:

-高热流量环境反应较

慢;

-耐用性差;

-暴露的热电偶易损坏

注:d

s

)))热流计的直径,L)))热流计的长度;d、b、m)))热流计中铜片的直径、厚度和质量。各传感器的具体比较如表3所示。

4结语

现在用于消防服等热防护性能检测的热传感器种类很多,这些传感器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高热流量环境下长时间的暴露都会受损,有待于传感器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人员予以克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各学科研究的深入,热传感器和热测量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将生产和制造出更好的传感器,促进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B ARKER R L,HAM OU DA H,S HALEV I,et a.l R e-

v ie w and ev al ua tion o f ther m al senso rs for use i n testi ng

fi refighters protec ti ve c l o t h i ng[R].N orth C aro li na State

U niversity Center fo r R esea rch on T ex tile P ro tecti on and

Com fort co llege o f T ex tiles R ale i gh,NC27695-8301,

1999.

[2]钱锋,胡兆燕./The establi sh m ent o f t he m athema ti ca l

model o f the2nd degree burn i n j ury o f hu m an tissues and

its appli cation0[C].上海:27IEEE B M EC,2005. [3]V ETTOR I R L,TW ILLEY W H,STROUP D W.M eas-

ure m ent techn i ques for lo w heat flux exposures to fire

fi ghters protective clothing[R].U.S.A.Bu il d i ng and

F ire R esearch L abo rato ry N a ti ona l Instit u 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 l ogy G a ithe rsburg,M D20899-8641,2001. [4]尹福炎1热传感器及其应用概况[J]1传感器世界,

2006,6(11):7-13.

Researc h of thermal sensors used i n firefi ghter c s cl othi ng

t herm al protecti ve perf ormance test

Gu Juan(College ofM echan icalE ngi neeri ng,U nivers it y of Sh 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 hno l ogy)

H u Zhaoyan,Qian F eng(C ollege ofM ed ical I n strum entation,U n i vers it y of Shanghai for S ci ence and Tec hno l ogy)

Abst ract:Th is paper narrates delicate requests o f t h er m a l sensors used i n firefi g h ter pr o tective c l o thing t h er m a l pr o tective perfo r m ance tes,t and co m pares four t h er m a l senso rs used in th is area,then lists out t h e ir

perfor m ance and features respectively,a t l a st g ives prospects.

K eywords:ther m al sensors,t h er m a l protective perfor m ance,firefi g h ter protection cloth i n g,tes,t ther m ocouples )

44

)

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的探讨

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的探讨 引言: 热防护服是产业用纺织品的一个主要品种,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林业、消防、公安等行业和部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热防护服的发展中,准确全面地测试和评价热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是促进热防护 服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基础。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研究的基础上,对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的测试方法进行对比与分析,为我国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的比较 热防护服是指对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人体进行安全保护,从而避免人体受高温伤害的各种保护性服装。热防护服不仅具有普通防护服的服用性能,更必须具备在高温条件下对人体进行安全防护的功能。热防护 服的热防护性能取决于热防护服的使用场合和使用环境。因为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热 源有多种形式,如:火焰、接触热、辐射热、火花和熔融金属喷射物、高温气体和热蒸气、电弧所产生的 高热,因此对热防护性能的要求也不同。同时,热防护性能也与热源热量传递的方式有关。通常,热量传 递的方式有热对流、热传递、热辐射以及以上两种或三种方式的结合。所以,在热防护服的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的使用目的和使用环境,热防护服应具有不同的热防护性能。但总体来说,热防护服必须具备阻 燃性、隔热性、完整性和抗液体透过性等热防护性能。 热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可以通过一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试和评价,国内外在该方面都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制订了相应的试验方法和标准。

国内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前期着重于热防护服阻燃性能的测试和评价。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完整的织物阻燃性能测试方法和标准,其中包括垂直法、水平法、氧指数法、45°倾斜法烟浓度法等。在热防护服阻燃性能测试中,我国借鉴国外同类标准,采用垂直法进行测试和评价,即测定织物续燃时间、阴燃时间和损毁长度等指标。同时,我国还制订了《热防护织物防热性能、抗熔融金属冲击性能的测定》国家标准。在公安部《消防员普通防护服隔热服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行业标准中制订了防护服抗辐射热渗透性能试验方法。 与国内相比,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对热防护服的研究和开发较早,目前已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和完善的热防护服产品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在热防护性能的测试研究中,除了制订和建立了较完整的评定阻燃性能的测试方法外,还建立了热防护性能其他方面的各项测试标准,如热防护服的隔热性完整性和抗液体透过性等,以及反映综合热防护性能的TPP法Thermoman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较全面地测试和评价热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现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有ASTM(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NFPA(美国国家防火协会),EN (欧盟)所制订的测试方法。如ASTM D4108(服装材料防热性能TPP明火测试方法),ASTM F0955 (防护服接触熔融物体时通过防护材料传递的热量测定方法),NFPA1971(多层结构消防服标准),NFPA 1976(接近火场消防员防护服标准),NFPA 1977(野地消防员防护服和消防器材标准),EN 469(消防员防护服标准)EN 366(防护服防辐射性能测试方法),EN 367(防护服暴露于火焰下的对流热传递性能测试方法),EN 368(防护服抗液体渗透性能测试方法)等。 对国内外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的对比分析,能发现我国除已制订了较完善的阻燃性能测试标准外,还应尽快建立防护服其他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标准,并在热防护服的性能要求上增加其他热防护性能服用性能和穿着舒适性方面的性能指标,不断发展和完善热防护性能测试系统和热防护服标准,促进我国热防护服市场的发展。

电气防火检测报告范本

报告编号: 电气防火 技术检测报告 委托单位: 工程名称: 建筑电气防火检测 受检地址: 检测类别:电气防火安全检测

检测有限公司 日月年20 声明 1、报告无本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检测专用章和CMA(中国计量认证)章无效。 报告无本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检测专用章骑缝章无效。、2 本报告无主检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无效。3、 本报告涂改无效。4、 未经本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书面批准,不得部份复制报告。5、 对本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之日起十五天内向本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提出,逾期6、 不予受理。 7、本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依据消防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对电气消防安全进行检测判 定。 8、本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据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 本检测报告只对检测时的状态和性能负责。、9 10、本检测报告中“附页”中部分内容属于目测部分。 电气防火安全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 电气防火安全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 依据GB50303-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J 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 13955-2005《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 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SZDB/Z 139-2015 《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范》,我公司对有限公司建筑内低压配电线路、照明装置和一般低压用电设备、接地和等电位联结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一、检测合格项目: 1、经红外检测无异常发热,符合要求。 2、配电房等电位接地电阻经检测符合要求。 二、检测不合格项目: 配电房 1、电容柜后柜左二分开关电源侧A相温度异常。(见红外图****) 2、电容柜后柜右二电容膨胀。 三、整改建议: 1、对以上检查的不合格问题,尽快安排整改(如有类似问题建议自检进行整改),以防发生安全事故。 2、建议车间、办公室和仓库内电气设备、插座安装地线和漏电保护开关,定期(漏电保护器每个月至少手动检查一次)对电气系统保护装置进行测试,雷雨潮湿季节应适当增加实验次数,确保装置能正常动作和有效保护。 3、加强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对重要电气设备与设施应重点巡查,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高时更应注意定期进行清洁和检修,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检测有限公司 (盖检测专用章)

热防护性能测试仪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使用前请详细阅读本说明书,并按说明书规定的方法使用!ZF-622热防护性能测试仪 产 品 使 用 说 明 书 青岛众邦仪器有限公司

一、主要用途 本仪器主要用于测定阻燃防护服装面料在特定试验条件下的隔热性能。通过测定暴露于辐射热源和对流热源下的水平放臵的阻燃防护服装面料的热防护系数,来评定织物的热防护性能。 二、测试方法 在被测试样的一面放臵热源,另一面放臵铜热量计。当热量计测量曲线和人体组织忍受曲线相交时,热源被关闭,同时导出导致二度烧伤的时间和被测试样的热防护系数。 三、技术指标及仪器特征 ※试样受辐射面积100CM2 ※放臵试样处热通量:83kw/m2可调 ※辐射热源为T-150红外管 ※对流热源角度45° ※防护栅采用大行程气缸,运动速度可调 ※配臵燃气泄露自动切断气源、自动报警系统 ※电源: AC220V 50Hz 5kW ※采用计算机控制,测试结果自动计算,并可打印输出 ※隔热板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在正式试验前有效隔离试样与热源 ※独立的热源校准单元,试验数据准确可靠 ※自带风冷系统 四、适用标准 国家标准:GB 8965.1-2009 防护服装阻燃防护第1部分:阻燃服附录A 五、试验前准备工作 1、试验室环境:温度20±3℃ 2、将仪器左侧的连接线(DB37数据线和RS232通讯线——连接COM1)分别连接到计算机,并固定,确认接触良好。注意板卡接口为37针接口,不要插错位臵! 3、连接电源——仪器为单相交流220V电源供电。 4、连接燃气气源,并在接口处用管卡固定,严防漏气。 5、连接空压机出气口至仪器背面的气用二联件的进气口,检查是否有漏气;打开空压机,同时调节电气箱后面的气用二联件上的黑色螺母,使压力达到试验要求(一般0.4MPa即可),黑色螺母需先提起,然后旋转,根据螺母上标示的“+”、“-”调整压力。

阻燃防护服的性能要求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5931 (操作规程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阻燃防护服的性能要求 标准版本

阻燃防护服的性能要求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操作规程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阻燃防护服是指在直接接触火焰及炙热物体后。能减缓火焰蔓延使衣物碳化形成隔离层.以保护人体的安全与健康使用的防护服由于在家庭或公共场合。火灾频频发生,因而阻燃织物在防护用纺织品消费中占据了重要比例,阻燃防护服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面对恶劣危险的环境,保护工人、消防员的人身安全.通过阻燃防护服装的安全防护作用.极大降低火场中火对人体的烧伤程度。增加救援机会,从而保障劳动者的生命与安全因此,阻燃防护服装的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在生产中对阻燃防护服的要求也就更高、更严格。现有的大多数阻燃服装在耐用性上往往不理想。

这就加速了对安全耐用阻燃防护服的研发步伐。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适应时代要求的消防阻燃防护服装,其性能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层具有永久阻燃防火性能 防护服的外层是与火和热直接接触的一层,也是关系到产品性能好坏的最关键的一层,目前阻燃防护服外层面料的加工有两种方式: (1)在纤维中加入化学添加剂或对织物进行阻燃处理,即以吸附沉积、化学键结合、非极性范德华力结合或粘结作用使阻燃剂固着在织物或纱线上,以获得阻燃效果。这种方法的发展取决于阻燃剂的发展和工艺流程的改进。 (2)提高成纤高聚物的热稳定性,可提高裂解温度,抑制可燃气体的产生,增加炭化程度,使纤维不易着火燃烧,比如在大分子链中引入芳环或芳杂环,

热防护服防护性能测试评估方法

热防护服防护性能测试评估方法 热防护服是指对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人体进行安全保护,从而避免人体受到高温伤害的各种保护性服装,它主要用来减少热在人体皮肤上的积聚,从而保护皮肤不被烧伤或灼伤。因此,许多安全防护行业要求职工工作中须穿着防护服装,以防高温辐射。即使在穿着防护服装的情况下,在极高温环境中人体也有可能被高温灼伤皮肤,因此,很多研究者就热防护服装和织物的热防护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已研制出小规模(Bench—top tests)测试、火人测试及美国伍斯特军事学院的热属性评价装置(Thermal Properties Test Fixture,T阳F)¨J,用来评价各种热危险环境下织物或服装的热防护性能。从国外所述文献[8—11]来看,定量的评价热防护服装的热防护性能过程中,需要运用皮肤传热模型,并结合Henriques皮肤烧伤方程,才能得到人体皮肤达到二级烧伤所需时间t:,但是所有的皮肤传热模型都是基于如下的Pennes传热方程建立的: 从物理学与生理学来说,Pennes皮肤传热方程的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瞬间的高温传热过程中。实际上,该模型是在基于经典的Fourier热流定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也就是隐含着这样的一个假设,即认为介质中的热传播速度无限大,这就相当于只要介质内某处温度发生变化,就会瞬间引起另一点的温度变化,然而对于像人体皮肤这类生物组织来说,热量从一点传输到最近一点需要对热扰动响应作出反映的松弛时间丁H3。,因此,在评价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时,需要考虑到皮肤组织传热速度有限的因素,以使烧伤预测值更接近实际皮肤烧伤结果。 笔者介绍一种新型皮肤传热方程,即考虑了热量在皮肤传递速度有限的热波皮肤模型来测量皮肤的烧伤度,从而以此热防护服用织物层下皮肤烧伤级别来评价织物的热性能。首先,通过模拟皮肤器表面的热电偶测量模拟器的温度,通过将温度值代入Diller法则公式决定皮肤模拟器吸收的热量值;然后,再将得到的热量值作为热波皮肤模型的边界条件预测皮肤基面温度,结合Henriques皮肤烧伤模型得到皮肤二级烧伤的时间;同时还比较了运用Pennes皮肤模型与TWMBT模型预测皮肤烧伤时间与皮肤温度变化的结果。 1热波皮肤模型

消防设施检测报告

消防设施检测报告 项目名称 委托单位 检测机构名称 检测机构资质 报告日期

说明 1、本报告书统一使用国际标准A4型纸,由各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机构按照规定的式样制作。报告书设定的栏目应逐项填写完整、准确;不需填写的,应在空白处填写“无”。 2、本报告书包含封面、《检测报告汇总表》、《检测报告记录表》及检测现场照片。每份报告书应按顺序编写页码,在“共页第页”处分别填写总页数、页码,如:“共6页第2页”。 3、本报告书由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审核确认,并加盖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印章、骑缝章。 4、《检测报告记录表》内的“检测结果”应当载明所检查测试的设施所在具体位置、名称及编号、型号、数量等,并客观记录其运行的具体数据(值)或状态,根据实测记录给予“合格”“不合格”的结论判定。 5、应在《检测报告汇总表》的检测情况汇总及结论栏内要写明《检测报告记录表》内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项目和内容的编号及不符合情况描述,并对单项项目给予“合格”“不合格”判定。 6、建筑消防检测机构应如实填写各项内容,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不得虚构、伪造或编造事实,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7、建筑消防检测机构应使用甘肃省社会消防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全程记录检测过程并生成消防设施检测报告唯一编码。 8、委托单位可使用甘肃省社会消防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报告唯一编码查验报告真伪。消防设施检测报告无唯一编码或查验报告内容与纸质报告内容不一致的,均视为虚假报告。 9、本报告书一式三份,一份本机构存档,一份送委托单位,一份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编制人:

医用防护服参数汇总

医用防护服 品牌:浦喆 型号XWY-1河南浦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①可有效隔离防护细菌、病毒以及有毒有害液体、气体、气溶胶、颗粒物等; ②国标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1、防护服由连帽上衣、裤子组成,可分为连身式结构和分身式结构,结构合理,穿脱方便,结合部位严密。袖口、脚踝采用弹性收口,帽子面部收口及腰部采用弹性收口、拉绳收口或搭扣。 2、防护服号型分为160、165、170、175、180、185 3、液体阻隔功能 抗渗水性:防护服关键部位静水压应不低于1.67kPa 透湿量:防护服透湿量应不小于2500g/(㎡*d) 抗合成血液穿透性:防护服抗合成血液穿透性应不低于 1.75kPa,表面抗湿性:防护服外侧面沾水等级应不低于3级 4、断裂强力:防护服关键部位材料的断裂强力应不小于45N。 5、断裂伸长率:防护服关键部位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应不小于15%。 6、过滤效率:防护服关键部位材料及接缝处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应不小于70%。 7、阻燃性能:具有阻燃性能的防护服应符合下列要求:损

毁长度不大于20mm,续燃时间不超过15s,阴染时间不超过10s。 8、抗静电性:防护服的带电量应不大于0.6μΜ/件 9、静电衰减性能:防护服静电衰减时间不超过0.5s 10、微生物指标:防护服应符合GB 15979-2002中微生物指标要求,防护服包装上标志有“灭菌”或“无菌”字样或图示的防护服应无菌。 11、环氧乙烷残留量:经环氧乙烷灭菌的防护服,其环氧乙烷的残留量应不超过10μg/g。 12、包装:单个产品独立包装,标识清楚 13、产品表观完整,不得有破损、撕裂、缺损等问题。 14、生产环境通过ISO13485标准。 15、产品具有有效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16、在投标文件中提供由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测合格的检测报告(检测依据:《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9))。

防护服必备的热防护性能

防护服必备的热防护性能 除了具有普通防护服的服用性能外,热防护服还必须具备在高温条件下对人体进行安全保护的功能,即具有特殊的热防护性能。在不同的使用场合,不同的使开甥:境下,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热源性质不同,热源热量传递的方式不同,对热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要求也不同。但总体来说,热防护服必须具备以下热防护性能。 1.隔热性 隔热性是指热防护服必须具备较好的减缓和阻止热量传递的性能,避免热源对人体造成伤害,给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热防护服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安全防护。 2.液体透过性能 它是指热防护服具有阻止水、油和其他液体通过服装的性能。热防护服具有防液体透过性能,可以防止高温水、油、溶剂或其他液体通过服装纤维材料、织物内孔隙、服装接缝处、针孔等达到人体皮肤,从而造成伤害。 3.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热防护服在高温条件下能够保持织物原有的外观形态,内在质量不降低,不发生收缩、熔融和脆性炭化。不具备完整性的热防护服织物会裂开,并使人体直接暴露于热源下。熔融产生的熔滴也会直接损伤皮肤造成人体伤害。所以,完整性也是保证热防护服具有良好热防护性能和使用性能的一项重要性能。 4.阻燃性 阻燃性是指织物遇到特别高温或火焰时难燃或不燃;织物着火时能遏制燃烧蔓延,并且火源一旦撤离能立即自行熄灭。因此,阻燃性是热防护服最重要的热防护性能之一。同时,最严重的烧伤也主要发生予人们衣着着火的部位,由此引起的二度和三度烧伤比率是决定人员在受到暴燃时能否有效抢救和康复快慢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在大多数的热防护服性能要求中,都将阻燃性作为考核的一个主要项目。

在热防护服的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的使用目的和使用环境,对热防护性能和其他性能的要求也不同。如消防服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而且应具备较好的防热辐射、防热对流性能,以及一定的防水性;焊接服应具有优良的防熔融金属熔滴冲击性能;石化和煤矿用防护服还要增加抗静电性能要求。

Iso 9151 热防护服性能测试仪测试标准介绍

ISO 9151 热防护服性能测试仪测试标准介绍 Foreword 等同于EN 367 Introduction HTI(Heat transfer index)热传递指数 HPI(Heat protective index)热防护指数 实际火焰源的大小和服装的厚度,包括在该暴露区的中间空气间隙 实验方法: 用模板裁取140mm x 140mm试样(裁剪时注意离材料边缘50mm,避开疵点),复合材料按照实际使用情况取样,每种材料或复合材料至少取样三块。 试验前放置在温度(20±2)℃,湿度为(65±2)%的环境中进行调湿,如果调湿过的试样不能立即进行实验,放置在密封的容器中,等到进行实验时取出试样,在3min内进行实验。 在温度为10℃-30℃,湿度为15%-80%的不通风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初步实验: 把试样支撑架安装在支撑基座上,使试样的上表面离燃烧器的上表面距离50mm,建议使用一个定位器使燃烧器迅速定位到试样的中心轴线上。 把燃烧器放置在一旁,点燃燃烧器,放置几分钟使火焰稳定。 连接热电偶到冷端,连接输出电压到记录设备。在进行热通量密度调整或试样评价之前,应该使铜热量计的温度稳定在环境温度的±2℃以内。冷却可通过干的冷冻散热片或者强制通风进行,加热可通过手掌或短时间暴露在火焰上。 量热计安装台不能与水接触,如发生,应迅速擦干。 入射热通量密度的调整

调节气流量和火焰,至火焰呈现稳定的淡蓝色,用量热计测量入射热通量密度。 把量热计定位板安装在试样支撑架上,把量热计放在量热计定位板的孔中,使铜盘朝下,选择记录设备的速度,使燃烧器迅速滑动到量热计下方,直到触动停止键,如果有挡板,打开挡板。 让燃烧器在此位置保留10s。 退出燃烧器并关闭挡板。 记录器的输出是在开始暴露后短时间内温度和时间是非线性区域,持续暴露一段时间后是线性区域。 调节需要的气体流量,直到达到要求。(13.77℃/s、14.5℃/s、15.22℃/s) 安装在试样支撑架上的试样最外层朝下,把定位板放置在试样顶部, 如果试样包含不接触的多层,移开定位板,按组件使用时的顺序和方向安装每一个间隔层,使用定位板的重量没有附加压力去给要安装的前面一层施加压力。 最后一层(最里面)安装上以后,重新安装定位板,把量热计放置在定位板孔中,使铜量热计与试样的最里层接触。 试样暴露: 把燃烧器快速滑到正确的位置,立即移开挡板,如果合适从试样下移开,当试样暴露在火焰下,开启记录设备。 持续试验知道温度上升24±0.2℃。 记录实验过程中试样表面发生的任何变化,比如:收缩、烧焦、炭化、破洞、发光、熔融和滴落。安上挡板,退出燃烧器,关闭记录设备。 取下量热计,清理任何燃烧产物,此时量热计仍然是热的,冷却到环境温度的±2℃范围内。 记录量热计上身24℃所用的时间。 对另外两个试样重复以上实验步骤。 数据分析:

RPP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解析

RPP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解析 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的测试方法国际上常用的有两种:热辐射防护性能测试方法(RPP试验)和热辐射和热对流综合作用防护性能测试方法(TPP试验)。本文主要介绍RPP试验方法及仪器。 1、试验原理 RPP试验是将试样垂直放置在特定的辐射热源前,在规定的距离内,热源对试样进行热辐射,用试样后面的铜管量热计测量出造成人体皮肤二度烧伤所需要的时间,并计算出一定时间及暴露条件下的总热量即RPP 值。RPP值越大,表示热防护服的防热辐射性能越好;反之,越差。 2、仪器结构 RPP试验的试验仪器主要由辐射热源装置﹑热源预热屏蔽装置﹑试样夹持装置﹑铜管量热计和绘图记录仪组成。 辐射热源装置由五根500W的红外石英管作为辐射热源,垂直地对试样进行热辐射。热源的辐射热量由调压变压器控制,通过调节输入电压,使石英管辐射出规定的热流量为0.5cal/(cm2·s)或2.0cal/(cm2·s)。 由于红外石英管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恒定的辐射热流量,在此预热过程中,试样应不 受到热辐射,因此,在热源与试样之间设置一预热屏蔽装置,防止试样过早地受到热辐射,从而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试样夹持装置将试样夹持并垂直放置于辐射热源前。它由两块中间开有长方形孔的金属板组成。 放置在试样后的铜管量热计用于测定透过试样的热流量,并将量热计的温度转换为电压输出,在记录仪中绘出输出电压(量热计的温度)随热辐射时间的变化曲线。 3、操作方法 在实际试验中,首先剪取尺寸为22.86cm×10.16cm的五块试样,并在标准大气下调湿,然后将试样放入试样夹持装置内,保持试样夹持平整,并将其放入试验仪中。接着,打开电源,调节变压器的输出电压至规定电压,保证红外加热石英管具有规定的辐射热量。当红外石英管预热60s后,撤去热源预热屏蔽装置,使试样垂直暴

燃烧假人在热防护测试中的意义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StandardInternationalGroup(HK)Limited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燃烧假人在热防护测试中的意义 在火场危险环境下, 人们需要通过穿着热防护服来躲避火焰伤害。热防护服被广泛地应用于保护消防员、 炼钢工人及从事其他高温危险场合作业的工作人员 。随着服装暴露在火焰中时间的增加,服装的表面温度由于受到火焰的直接灼烧会逐渐升高,大量的热量传递使得衣下空气层以及人体的表面温度同时升高。服装在火焰灼烧下不仅面料本身的热物理属性会改变而影响其热防护性能,而且在离开闪火环境后,由于服装的表面温度仍然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范围内,并与衣下以及人体表面的温度形成温度差,持续产生热传递致人体的表面温度继续升高。有研究表明, 烧伤可能发生在闪火结束后,另外织物内储存的能量对于预测烧伤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即使热防护服能够抵挡火焰短时间的燃烧,但是服装在冷却过程中依然能够导致烧伤的发生。所以对燃烧过后服装以及人体表面温度变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 TPP 仪器( 热防护性能测试仪) 对多层防护服进行的研究表明, 最外层面料对于多层防护服的防护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 TPP 仪器进行试验,发现长时间低热流量的热源暴露比短时的剧烈燃烧更容易发生烧伤。在实际穿着过程中,服装的热防护性能不仅仅依赖于织物本身的性能,还需要从服装款式设计、 规格以及着装姿态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人体在实际火场中的情况以及安全准确地测定服装以及人体的表面温度,燃烧假人的测试方法显示出了优势。 利用红外热像仪监测燃烧假人系统着装试验中服装表面温度变化,利用燃烧假人体表的传感器反映皮肤表面的温度变化,分析闪火时间、 服装材料和号型、 以及着装姿势状态对表面温度变化的影响。燃烧假人通过测试以上参数以期为热防护服装的设计与研发提供参考。

常用防护服及相关介绍

常用防护服和相关介绍 隔热避火防护服 隔热防护服 在靠近火焰区受到强辐射热侵害时穿着的防护服。不适用于消防员在灭火救援时进入火焰区与火焰有接触时,或处置放射性物质、生物物质及危险、化学物品作业时穿着。 避火服 可以反射辐射热,同时可以直接接触火焰防火服装。可以穿着避火服短时间穿越800~1000度的火场。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2845616.html, 化学防护服 化学防护服是消防员防护服装之一,它是消防员在有危险性化学物品和腐蚀性物质火场和事故现场进行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时,为保护自身免遭化学危险品或腐蚀性物质侵害而穿着的防护服装。 化学防护服可以是密封的,也可以不是密封的,这取决于应用情况和危险的等级。所有用于防护服的材料都必须能够抵抗化学渗透和降解。缝型结构也是影响防护服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处理的不好,织物的针眼处会留下足够可以使微料或液体通过的孔隙。从而降低防护性能。 化学防护服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类。 轻型防护服一般采用尼龙涂履PVC制成,重量较轻,适用于危险场所作业的全身保护,可以防止一般性质的酸碱侵害,不用配备呼吸器。重量一般在5千克左右。

重型防护服可以采用多层高性能防化复合材料制成,具有防撕裂、防扎耐磨、阻燃、耐热,绝缘,防水密封等优异性能,能够全面防护各种有毒有害的液态、气态、烟态、固态化学物质、生物毒剂、军事毒气和核污染。 气密型防护服一般采用氯丁橡胶制成,对多种不同化学物质都具有防腐蚀性,并且非常适合在寒冷、高温环境下劳动时使用。重型防护服一般配备呼吸器,防护服重量一般在6千克左右。 电磁辐射防护服 在织物中植入的极细导电纤维,可保证服装不产生静电,可达到防爆、防尘、抑菌保洁的效果。由于织物中加入了天然矿物粉体,可在人体体温下发射可被人体吸收的远红外,其发射率在80%以上。能激活人体细胞,使细胞能量增加,促进并改善人体微循环,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 服装面料质地柔软、透气性好、穿着舒适感与普通棉制品更胜一筹,可随意水洗其性能依旧。 能够屏蔽掉100kHz~300GHz频率范围电磁波的防护服装。 电磁辐射防护服作用: 该服装据有20-30dB的屏蔽衰减值,能够屏蔽掉100kHz~300GHz频率范围电磁波的防护服装。可满足一般行业与家庭对电器辐射的电磁波防护的需要,以保障人体健康。 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电磁波辐射量较高的区域作业人员的防护,如:广播发射系统,卫星地面站、航空航天系统、电子电工系统、电子医疗设备系统、微电子操作、国防军工系统、办公写字楼、学校电教室、家庭及经常乘坐地铁的人群。 防尘防护服 防尘服 dustproof clothing,保护作业人员免受一般粉尘危害的防护服。 一般粉 general dust,对人体皮肤无毒、无放射性危害的粉尘。 分类 按用途分为A类防尘服(普通型)和B类防尘服(防静电型)。 按款式分为连体式防尘服和分体式防尘服。 外观 连体式或分体式应局部结构与整体结构比例协调,各部位线条流畅,造型自然。无破损、残洞、斑点、污物及其他影响服装穿用的缺损。衣领、衣袖上正,对称部位一致,线头剪净,熨烫平整。

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用热传感器的研究

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用热传感器的研究* 顾娟(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200093) 胡兆燕钱锋(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上海,200093) 摘要:叙述了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对热传感器的具体要求,对四种应用在该领域的热传感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概述其性能和特点。 关键词:热传感器,热防护性,消防服,检测,热电偶 中图分类号:TN101192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93(2007)12-0041-04 0引言 消防队员要面对许多不同的热环境,有可能是很危险的高温环境。这种环境可能会导致消防人员严重皮肤烧伤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消防队员在高达4@104J/(m2#s)的热流量的环境下只能暴露很短的时间[1]。保护消防队员的消防服须具有良好的热防护性能,消防服的热防护性能需经过相关检测。目前,国外已经成功研制开发了整体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系统。本文叙述了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对热传感器的具体要求,对四种应用在该领域的热传感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概述其性能和特点。 1热传感器的要求 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系统可配置多种热传感器。热传感器的一个关键在于预测暴露在火场环境下的人体皮肤组织的烧伤程度。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已经成功开发了评价人体皮肤组织烧伤程度的实验装置系统。一个模拟人身着热防护服暴露在火场环境下,测量其皮肤表面的热流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p0502);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05EZ56) 收稿日期:2007-03-29 作者简介:顾娟,女,1981年生,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检测方法。量,输入计算机系统计算出导致的皮肤烧伤程度。在模拟人的皮肤表面分布着122个热传感器。改变热流量和暴露时间,可以模拟不同的火场环境。这些热传感器提供的信息,对于暴露在火场环境下的整体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的评价非常重要。消防人员要面临不同的热环境,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烧伤甚至死亡,所以在不同的热流量环境下准确测量热流量是非常重要的[2]。 皮肤的烧伤程度主要是由皮肤表面的热流量强度和暴露时间决定的[3]。因此,在预测皮肤烧伤时,准确测量皮肤表面的热流量相当重要。热流量的读数是由热源以及传感器的热导率和表面温度决定的。因此,热传感器的选择很重要,不合适的热传感器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为了评价不同热传感器的性能,有必要做工程设计分析。 包括美国军方和杜邦公司共同研制的高温及高热环境中热防护织物热防护性能检测方法即TPP检测、模拟人的检测,作为评价织物整体热防护性能的工具,热传感器都有一定的应用市场。消防服热防护性能检测系统对热传感器一般有如下要求[1]: (1)热传感器必须轻巧方便,可用于重复性实验。 (2)热传感器必须非常准确,可以同时测量热对流和热辐射,测量范围为0~1.05@105J/(m2#s)。 (3)热传感器输出信号必须清楚,不受外界光磁的干扰,可以很准确地转换为皮肤烧伤模型。 (4)对数据采集热传感器必须快速反应。热 ) 41 )

电气防火安全检测报告_secret

电气防火安全检测报告 编号NO 一、受检单位概况及检测依据

二、检测结果 存在电气火灾隐患应及时采取技术措施进行整改。 存在的其它问题,应在适当时机进行整改

5、超市三层配电间动力配电箱内40A断路器负荷侧直接压 接软导线。 相关规范:《北京市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范》DB11/065 —2000第5.3.1.2 条:导线与设备或器具连接 1) 2) 3) 4) 截面为10mm2及以下的单股铜芯线可直接与 设备或器具的端子连接。 截面为2.5mm2及以下的多股铜芯线芯应先拧 紧搪锡或压接端子后再与设备或器具的端子连接。 截面大于2.5mm2的多股铜芯线的终端,除设备自带插接式端子外,应焊接或压接端子后再与设备或器具的端子连接。 接线端子压接导线不得多于两根。 6、超市B1层配电柜内互感器端子温度67 r,电流表无指 示 。 相关规范:《北京市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范》DB11/065 —2000第4.5.1.1条:低压配电装置直观检查电压、电流指示值应正常;

7、超市B2层配电间配电柜内部分断路器端子导线松动, 冷库配电柜主断电源侧端子温度62.2 C。 相关规范:《北京市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范》DB11/065 —2000第5.3.1.2.3 )条:低压电器的外部接线,应符合下列规 定:电器的接线应采用铜质或有电镀金属层防锈的螺栓和螺钉连接, 应拧紧且应有防松装置。 8配电室电缆夹层内高压电缆进线处电缆孔洞未封堵。 相关规范:《北京市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范》DB11/065 — 2000第4.1.1.3条:室内变配电所安装可燃油浸式变压器,应符 合下列防火规定:变压器室通往其他配电装置的电缆贯穿的隔墙、孔 洞及电缆构筑物的开孔部位,均应实施防火圭寸堵。 存在的其它问

防护服材料

防护服材料 聚酰胺纤维(polyamide fibre),用主链上含有酰胺键的高分子聚合物纺制的合成纤维。包括脂肪族聚酰胺纤维、含有脂肪环的脂环族聚酰胺纤维、含芳香环的脂肪族聚酰胺纤维。主要品种是脂肪族聚酰胺纤维。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ω-氨基酸或内酰胺聚合而得的高聚物,大分子通式为NH(CH2)xCOn。根据单元结构中碳原子的数目来命名,另一类是由二元胺和二元酸缩聚而得的高聚物,大分子通式为NH(CH2)xNHCO(CH2)yCOn。由聚酰胺66和聚酰胺 6纺制的纤维是脂肪族聚酰胺纤维中的主要品种。 新华字典解释:聚酰胺纤维是合成纤维的一种,由二元酸和二元胺缩聚而成。强度高,耐磨,耐腐蚀,弹性大。用来制袜子、衣物、绳子、渔网、降落伞、轮胎帘布。旧称尼龙。 聚酰胺纤维理化性质

始模量较低。尼龙66 的耐热性和初始模量高于尼龙6。在聚合物中添加耐光剂和热稳定剂可以改善耐光和耐热性能。 聚氯乙烯本色为微黄色半透明状,有光泽。透明度胜于聚乙烯、聚丙烯,差于聚苯乙烯,随助剂用量不同,分为软、硬聚氯乙烯,软制品柔而韧,手感粘,硬制品的硬度高于低密度聚乙烯,而低于聚丙烯,在屈折处会出现白化现象。常见制品:板材、管材、鞋底、玩具、门窗、电线外皮、文具等。是一种使用一个氯原子取代聚乙烯中的一个氢原子的高分子材料。 聚氯乙烯的最大特点是阻燃,因此被广泛用于防火应用。但是聚氯乙烯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氯化氢和其他有毒气体,例如二恶英。聚氯乙烯的燃烧分为两步。先在240℃-340℃燃烧分解出氯化氢气体和含有双键的二烯烃,然后在400-470℃发生碳的燃烧。 稳定;不易被酸、碱腐蚀;对热比较耐受 聚氯乙烯具有阻燃(阻燃值为40以上)、耐化学药品性高(耐浓盐酸、浓度为90%的硫酸、浓度为60%的硝酸和浓度20%的氢氧化钠)、机械强度及电绝缘性良好的优点。但其耐热性较差,软化点为80℃,于130℃开始分解变色,并析出HCI。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溶于水、酒精、汽油,气体、水汽渗漏性低;在常温下可耐任何浓度的盐酸、90%以下的硫酸、50—60%的硝酸和20%以下的烧碱溶液,具有一定的抗化学腐蚀性;对盐类相当稳定,但能够溶解于醚、酮、氯化脂肪烃和芳香烃等有机溶剂。此外,POVC的光、热稳定性较差,在100℃以上或经长时间阳光暴晒,就会分解产生氯化氢,并进一步自动催化分解、变色,物理机械性能迅速下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加入稳定剂以提高对热和光的稳定性。 氯丁橡胶(Neoprene)。由氯丁橡胶聚合而生产的合成橡胶,被广泛应用于用于抗风化产品、粘胶鞋底、涂料和火箭燃料。 氯丁橡胶分子结构图 又称氯丁二烯橡胶,是氯丁二烯(即2-氯-1,3-丁二烯)为主要原料进行α-聚合生成的弹性体。 氯丁橡胶宜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内,切勿重压,以防结团。贮存期1年。性能

防护服阻热性能关系详解

防护服阻热性能关系详解 热防护服是各类防护服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可以保护人体免受各种热的伤害,如对流热、传导热、辐射热等,它必须具有在高温下保护人体的功能,因此,它的热防护性能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用于热防护服的外层织物的热防护性能对于防护服的整体热防护性非常重要。TPP值是织物对热辐射和热对流综合作用的热防护能力,它可以直接反映试样的热防护性能。 本文通过TPP实验测试,就织物燃烧前后质量损失、厚度、面密度与TPP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实验部分 1.1材料 选择13种可用作热防护服外层的织物。织物成分、比例、组织结构、厚度及面密度等参数见表1。 1.2测试方法 TPP实验已得到了ASTM、ISO及NFPA的认可。这种测试方法是将试样水平放置在特定的热源上面,在规定距离内,热源以2种不同的传热形式———热对流和热辐射出现。置于试样另一侧的铜片热流计可测量试样背面的温度。要求火焰与试样直接接触,使到达织物表面的热流量达到84kWm2,用试样后面的铜片热流计测量其温升曲线并与Stoll标准曲线比较得到二级烧伤所需时间t2,并与暴露热能量q相乘得TPP值,其计算式为TPP=t2q(1)式中:q为规定辐射热流量(84kWm2);t2为引起二度烧伤所需要的时间,s。 采用CSI-206热防护性能测试仪,按NFPA1976标准测试TPP值。试样尺寸为150mm×150mm。对13种面料进行测试,总热流量为(83±4)kWm2,燃烧时间设为20s(根据经验设定)。 测定燃烧前后织物的质量,然后计算各试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公式为质量损失=(燃烧前质量-燃烧后质量)燃烧前质量×100%(2)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质量损失及织物参数与TPP值的关系13种试样的TPP实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除Nomex472外,其余各织物的TPP值都在10以上,热防护性最好的是预氧化纤维织物,TPP值达到了16.5,所以,除Nomex472外,其余织物都可考虑作为热防护服外层织物。 2.2方程的建立 2.2.1厚度、面密度与TPP值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由上述分析可知织物厚度、面密度与TPP值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对厚度、面密度与TPP值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并建立模型。建立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为TPP值=6.473+7.599×厚度+0.001×面密度(3)对该模型进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方程显著性明显,即TPP值与厚度和面密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厚度越大,面密度越大,织物的热防护性能越好,但进一步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在显著性水平α=0.05时,厚度的回归系数显著性强,即厚度与TPP值的线性关系显著,应该保留在模型中;而面密度的回归系数显著性弱,即面密度与TPP值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应从模型中剔除出去。由于该模型中保留了不应保留的变量,因此该模型目前是不可用的,应重新建模。 2.2.2厚度与TPP值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阻燃防护服的性能要求(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阻燃防护服的性能要求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2262-46 阻燃防护服的性能要求(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阻燃防护服是指在直接接触火焰及炙热物体后。能减缓火焰蔓延使衣物碳化形成隔离层.以保护人体的安全与健康使用的防护服由于在家庭或公共场合。火灾频频发生,因而阻燃织物在防护用纺织品消费中占据了重要比例,阻燃防护服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面对恶劣危险的环境,保护工人、消防员的人身安全.通过阻燃防护服装的安全防护作用.极大降低火场中火对人体的烧伤程度。增加救援机会,从而保障劳动者的生命与安全因此,阻燃防护服装的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在生产中对阻燃防护服的要求也就更高、更严格。现有的大多数阻燃服装在耐用性上往往不理想。这就加速了对安全耐用阻燃防护服的研发步伐。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适应时代要求的消防阻燃防护服装,其性能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的分析与探讨

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的分析与探讨 华 涛 (江南大学,无锡,214063) 摘 要: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热防护服研究的基础上,对热防护服的热防护原理和必须具备的热防护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阻燃性,隔热性,完整性 中图分类号:TS94173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093(2002)08-0028-0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在消防、冶金、电力等行业的特殊环境中作业的职工穿着热防护服,以减少工伤事故和火灾造成的损失,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和基本国策。因此,作为产业用纺织品的一个主要品种的热防护服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美国、日本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对热防护服的研究和开发较早,热防护服在许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他们已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和完善的热防护服产品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可以较系统地设计、开发和生产各类热防护服,并较好地测试和评价热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 与国外相比,我国热防护服研究开发起步较晚,在热防护服的开发、设计、生产和性能测试评价等方面还未形成系统的标准。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工作条件的改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也正在取得显著进步。目前,我国已制订了部分行业的热防护服性能要求,已制订和建立了热防护服阻燃性能测试方法和系列标准。但总体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热防护服研究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2-04-17 作者简介:华涛,男,1963年生,副教授。主要从事纺织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热防护服性能与测试方法,红外伪装服、复合材料等课题的研究。上,对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的基本原理以及热防护服必须具备的热防护性能等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热防护服的热防护原理 热防护服是对在高温或超高温条件下工作的人员进行安全保护,从而避免热源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各种保护性服装。 人体皮肤对温度非常敏感。当人体皮肤的热流密度达到2168J/cm2,即皮肤温度达到45℃时,人就会有灼痛感;当热流密度增大到5102J/ cm2,即人体皮肤温度达72℃时,就会造成皮肤的二度烧伤[1]。因此,人们穿着热防护服可以保护皮肤;在高温环境中,通过穿着热防护服,可以使人体皮肤的升温速率降低,并提供穿着者反应和逃离的时间,以避免或减轻热源对人体的伤害。 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热源有多种形式,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因此对热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要求也不同。目前,热源的主要形式有:火焰(对流热)、接触热、辐射热、火花和熔融金属喷射物、高温气体和热蒸汽、电弧所产生的高热等。 同时,热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也与热源热量转移的方式有很大关系。通常,热量传递的方式有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以及以上三种方式的结合。例如,热源中的火焰、高温气体、热蒸汽是以热对流方式传递热量,接触热、火花和熔融金属是以热传导方式传递,而辐射热则以热辐射方式传递。热量传递的多少通常用热流量表示,它是指

热防护性能试验仪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附录D 热防护性能试验仪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D.1 热通量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D.1.1概述 用测量范围为(0~100) kW/m 2,分辨力为0.1 kW/m 2,最大允许误差为±0.5%的绝对辐射计在热源下测量热防护仪热通量示值误差。校准的实验操作:选取41.5 kW/m 2和83 kW/m 2两个校准点,将绝对辐射计传感器放置在距离热源工作距离位置上,调整绝对辐射计传感器接受面,使热源光束垂直入射到接受面。待绝对辐射计示值稳定后开始读数,读取绝对辐射计示值s F 。将热防护仪热通量传感器替换绝对辐射计传感器,调整热防护仪热通量传感器接受面与绝对辐射计传感器接受面处于同一平面,并使光束垂直入射到接受面,待热通量示值稳定后,读取热防护仪热通量示值F ,热通量示值读数F 与绝对辐射计示值读数s F 之差为热防护仪热通量示值误差。每个校准点重复测量3次,计算每个校准点热通量示值误差算术平均值。 D.1.2 测量模型 s F F F ?=- (D.1.1) 式中:F ? — 热通量示值误差,单位:2/kW m F — 热防护仪热通量示值,单位:2/kW m s F — 绝对辐射计示值,单位:2/kW m 由于绝对辐射计与热防护仪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因此,热防护仪热通量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可由式(D.1.2)计算: 22222()()()()()c s s u F c F u F c F u F ?=+ (D.1.2) 灵敏系数:()1c F =,()1s c F =- D.1.3 输入量F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D.1.3.1输入量F 标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输入量F 的标准不确定度()u F 来源主要是热防护仪热通量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1()u F 和热通量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2()u F 。 D.1.3.2输入量F 各分项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1)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1()u F 评定 可采用连续重复多次测量直接求出标准不确定度,即采用A 类方法进行评定。 热防护仪在重复性条件下在热通量41.52/kW m 时连续重复测量10次,得到一测量列(单位:2/kW m ):41.0,41.6,41.8,41.5,41.9,41.2,41.7,41.5,41.8,41.9。 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p s 为: 单次平均值 10 21 41.59/10 i i F F kW m == =∑ (D.1.3) 单次标准差为:20.2998/p s kW m = = (D.1.4) 实际测量时,在重复性条件下测量3次(3)m =,以3次测量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可得到: 21()0.173/S u F kW m = = = (D.1.5) (2) 热通量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2()u F 的评定 热通量分辨力为0.12/kW m ,以等概率分布在半宽为210.1 0.05/2 a kW m = = 的区间内,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 =热通量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212()0.029/a u F kW m k = == (D.1.6) D.1.3.3输入量F 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u F = (D.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