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生如何学

孔子教学生如何学
孔子教学生如何学

孔子教学生如何学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

1.虚心笃实

孔子认为,学生要获得知识,首先得有虚心笃实的态度,即学者治学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出自《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

虚心笃实还包括学者治学应持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孔子告诫弟子,对古籍文献客观世界,对人伦社会关系应该做公证的评说,他反对学者治学过程中过多的妄意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因而提出治学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子罕》“毋意”是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就接受,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毋必”,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

2.学问结合

孔子认为,学生要获得知识,就要不会则问,不知则学,不仅要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且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语出《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3. 学思结合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意思是说:如果只记诵一些现成的知识结论,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就会茫然无所得;相反,只凭主观思考,而不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也将陷入空想的危险,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4. 学行结合

孔子认为,学不能离行,学行统一。他强调力行,要求弟子们把学到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知识付诸实践,达到“学以致其道”。孔子所强调的行不仅指对所学知识的实行践履过程,而且还包括对学习行为的复习、练习的过程,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案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北师 大版教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孔子和学生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 2. 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 学会写摘录笔记。 发展性目标: 1. 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 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叩拜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请同学回答,并顺势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3. 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答:想。 二、整体感知 1. 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 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点问题,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字;自学生字。 3. 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4.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台下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读的对不对。 5. 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读几遍,纠正发音。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 什么是有教无类请同学们根据字面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答:句。 2. 什么是因材施教请同学解释一下,老师指正。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答:段。(从而引出对段的研究) 3. 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答: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答: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六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孟子、大学、中庸、尚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论语的主要注本: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创义疏体,把注释玄学化)、邢芮《论语注疏》(汉学宋学兹其转关)。 论语的含义: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编者:1、有孔子的学生。如子罕篇第九:“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是子张,不称姓氏只称名,可推出为其本人记。2、不但出自不同学生之手,而且出自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觅夫!小子!”不能不说是曾参弟子的记载。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与子张~~~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是子张或子夏的弟子所言。 论语的著作年代: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三五十年,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疑心是曾参的学生所编,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记载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论语所叙述的人和事迹在没有比这更晚的。论语的编订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论语的著笔当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 论语的流传: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古文论语二十一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将鲁论和齐论融合为一,以鲁论为根据称为张侯论。古文论语是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为传授。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我们今天所用的基本上就是张侯论。孔子仁的思想:最通常的意思是爱人,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孔子对仁人君子有三个递进的要求,第一个是“修己以敬”第二是“修己以安人”第三是“修己以安百姓”。用人本哲学来表述孔子仁的思想:首先孔子重人道轻天道,把人与人生看做他的仁学的根本问题;其次,孔子在当时能够达到的水平上,细密深入的研究了人的本性并且由此提出了他有关改革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思想与政策,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仁是一切人的共同本性,因此不仅具有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哲学的意义;第三,孔子研究了人生的价值意义问题。第四,孔子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理想境界问题。 孔子中庸思想:中庸作为方法论,是孔子以人为标志的人本哲学思想的必然产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对矛盾的态度与老子韩非子都不同,他主张中庸,即不要弱胜强的转化也不要强凌弱的部分对立,而要保持矛盾的统一平衡和长期稳定。所谓中庸,中既中正中和;所谓庸既用也常也。因此中庸既是用中为常道也。他主要特征一是反对过头和不及二是提倡和而不同。孤立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美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统一和谐才能形成完美事物。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要时时得中便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置。 孔子礼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他要求人们以周礼为行为准则;他认为礼的意义十分重大,按照孔子的历史观,礼适用于整个小康时代,要改变春秋天下大乱的政治状况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上上下下均按周礼行动,人人安其位守其分。从孔子伦理学的角度去看,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孔子认为周礼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首先应尊君其次心向自己亲族这是宗法制原则,为贯彻尊尊亲亲原则孔子还提出“正名主张”。

高中必修上册《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审美鉴赏与创造: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论语》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孔子说》。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回归课堂。) 2、课堂导入:宋代诗人米芾的诗:“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圣儒的《论语》,从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领略圣人的风采。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

孔子和学生

孔子和学生 本课一共四段,内容简短。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教案一

多媒体电脑、课件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板书: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 3、教师补充资料: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孔庙。(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孔庙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同时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 4、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词语,检查读音情况。 3、指名朗读,要求:仔细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同时画一画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

4、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课件出示: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5、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 6、小组交流对孔子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 1、学生谈对孔子的初步印象。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教师随机板书:(可能有以下的认识) 有爱心谦虚伟大受人尊敬了解学生不贪财 善于教育大教育家 2、教师因势利导,深化对孔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3、第一段的学习依据学生对孔子的初步印象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1)你从哪部分读出孔子有爱心的?请你给大家读读这个自然段。 2)说说看,你怎么觉得他有爱心? 3)谁有和他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说出自己的见解。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作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饭吃,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粮米,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将熟之际,孔子闻香抬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到我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颜回赶快接着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刚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入锅中,弃之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非偷吃饭,心中相当感慨,便对弟子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以孔子之圣,面对颜回这等贤徒,犹不能完全「不疑」,想一想,在企业真实世界中,有多少主管(或老板)像孔子一样了解他的部属而你我芸芸众生,有几个修养可与颜回比拟如此推论,「信任」似乎只是求之不可得的理想罢了!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

古代六艺礼指什么

古代六艺礼指什么 问题: ? 答案: 古代六艺礼指礼﹑乐﹑射﹑御﹑书﹑数。 【相关阅读】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孔子六艺” “孔子六艺”,也可称“古代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乐:是六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尧时有《咸池》。舜时有《大韶》。孔子自称其听过韶乐,大加赞赏,称其乐舞尽善尽美。禹时有《大夏》。商时有《大濩》。周时有《大武》。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 六艺 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成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证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2、学认生字7个,学写10个,联系课文理解和积累词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3、继续练习在自读中作批注笔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引导学生了解孔子与子夏对话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5、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将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四)作业: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己喜欢的。 第二课时: (一)把自己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二)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三)拓展思考: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四)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五)读课文,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后进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新词。辨别多音字“教、处、为”的读音。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孔子的教育艺术,激发学生对“万世之师”的尊敬之情。 【教学目标】 一、导入学习 1、出示“孔子”的画像,认识他吗?(板书:孔子)(媒体出示孔子的图片和资料) 2、请学生介绍孔子。(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 3、齐读。(媒体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媒体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两个词概括。) 2.交流。 (板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三、研读课文 1、学习孔子的“有教无类” (1)什么是“有教无类”?学生理解词义,老师评价点拨。 (2)读读课文,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 (媒体出示: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作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3)齐读 2、学习孔子的“因材施教” (1)什么是“因材施教”?文中哪几小节写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体现在哪里?(引出对3、4小节的研究) (2)交流 ①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 (板书:颜回、子贡、子路、子张) ②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 (板书: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 ③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 (媒体出示: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 ④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 (板书:不懂变通,不够谦虚,不够忍让,为人严肃)

最新孔子系列故事大全小故事

孔子系列故事大全 一、智慧圆融一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 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 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

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去卩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

古代六艺

古代六艺 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艺”为“艺能”之意。《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是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舞”属于乐的教育,学生十三岁舞勺,十五岁舞象,二十岁舞大夏,勺、象、大夏都是舞的名称。勺是文舞,是徒手或持羽等轻物的舞蹈。象、大厦、大武等都是个武舞,指手持盾、剑等武器,作击刺等动作、象征作战情节的舞蹈。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

孔子与老子教案

《孔子与老子》教案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奥运会开幕式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对孔子、老子政治思想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 设问法、讨论法、创设情景启发法 四、教学用具 计算机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关于孔子三千弟子的图片,然后引用近代学者夏曾佑的一段话,他曾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讲授新课]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小档案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子诞辰五十五周年庆典、德国和韩国所立孔子的塑像、世界看孔子、当代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了解孔子的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

孔子与学生

《孔子和学生》导学案

《孔子和学生》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张静 【轻松准备】一个哲人说过: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教学目标】 1,借助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能辨别多音字"教,处,为"的读音.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出孔子和子夏对话时的语气.感受通过对话的表达方式把事情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教育方法,懂得要不断学习的道理,对"万世之师" 产生尊敬之情.积累孔子语录以及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对《论语》产生阅读需求, 【预习检测】同学们,通过预习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请认真完成下列各题。加油! 【结构化预习】 ◆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以“仁”为中心,以“礼”为手段,后世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孔子本人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论收集起来,编成了《论语》一书。 ◆教材助读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勾画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读课文,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包罗:严谨: 谨慎:敬重: 5、搜集几条孔子的语录,写下来,背一背。 【收获问题】写下你的读文收获和认为有价值或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孔子和学生》问题生成-——评价单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张静 各位同学,请在预习的基础上,将生成的问题系统思考后,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在单位时间内认真完成下列问题,经过合作探讨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一:孔子收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三: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问题四:师说:孔子桃李满天下,一点也不难理解,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遇见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学生交流)

古代六艺

六艺 百科名片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目录 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 六艺现代解释 儒学六经 汉字六书 六种字体 诗经六义 骑士六艺 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 六艺现代解释 儒学六经 汉字六书 六种字体 诗经六义 骑士六艺 展开 编辑本段孔子六艺(也称古代六艺) 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计数)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编辑本段六艺现代解释 何谓“礼”? 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孔子上代屡为司礼之官,孔子少即习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如唐代设立有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个部门,明代则设置太常司,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现代官方则设立外交部礼宾司( Concierge)负责国家之大礼,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项。涉外酒店则专门设有首席礼宾司职位(Chief Concierge),负责酒店礼宾事务。正式的首席礼宾司职业资格由国际金钥匙组织认证。(引用自南柯舟博客) 何谓“乐”? 有“礼” 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 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师襄, 春秋时期鲁国著名乐官, 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唐代的梨园则设立乐官,由梨园教坊使、梨园使、梨园判官、梨园供奉官、都都知与都知组成。现代音乐则早已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引用自南柯舟博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学设 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审美鉴赏与创造: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 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 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 为政的观念。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论语》中的篇章,有了一 定的基础,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孔子说》。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 回归课堂。) 2、课堂导入:宋代诗人米芾的诗: “孔子孔子, 大哉孔子! 孔子以前 , 既无孔子 ; 孔子之后 , 更无孔子。孔子孔子 , 大哉孔子 ! ”1998 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 在21 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圣儒的 《论语》,从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领 略圣人的风采。

四年级语文:第2课《孔子和学生》教案(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四年级语文:第2课《孔子和学生》教案(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四年级语文:第2课《孔子和学生》教案(实 用文本) 第2课《孔子和学生》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一共四段,内容简短。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二、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

难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1.2孔子和学生1_北师大版

孔子和学生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新词,辨别多音字“教、处、为”的读音。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呢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出孔子和子夏对话时的语气。 3、按要求改写句子。 4、了解孔子的教育见解,激发对“万世之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板书: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历史、功绩……) 3、教师补充资料: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孔庙。(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孔庙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同时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被世人称为——万世之师。 出示句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之师”。 4、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表达出来,促进他们大胆说,认真听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在课外阅读、收集、筛选信息的兴趣。然后选择与学生交流最相关的内容简单的学习,为重点段落的学习留足时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朗读,要求:仔细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同时画一画课文提到了哪几

个学生。(指导“教”的几种读音。) 3、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课件出示: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点 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说明: 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初读课文不仅让孩子在合作中读正确课文,与此同时,让学生们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简单的讲述理清课文的主线,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细读体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一)研读重点,体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1、那么在第二小节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再去读读第二小节,想想。交流板书:信用,聪明好,勇敢,严谨庄重。 2、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不及他们。) 3、师述: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 (1)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 (2)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4、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孔子如此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他教学生成才有没有什么帮助?(交流) 5、学生交流,师小结:的确如同学们所说,孔子这么了解学生,使他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和我们说的意思一样,那就是——“因材施教”。(板写:因材施教) 6、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的说出同学的优缺点。(讨论后,老师请3-4组同学来交流) 7、大家都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真好!那么知道了彼此的优点缺点,你们将会怎么做呢?(交流) 8、大家的想法非常好,孔老夫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3、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4、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5、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则得众,苛则失人。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四书五经六艺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六艺指的是什么?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另一种说法是六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四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

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新-课-标-第-一-网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