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针对消极心理学而提出的,最早出现于1954年马斯洛所著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真正为人们为关注是在20世纪末,即1998年,美国首任心理学会主席F·P·Seligman在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与推动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的一大任务,从此,积极心理学开始走人人们的视野。2002年,Snyder和Lopez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则表明积极心理学正式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心理学运动。那么,究竞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Krmon·M -Sheldon和Law Ra King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它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渎,并在这过程中找寻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幸福的各种因素。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或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心理学只有以积极待人,创造积极的精神,提供积极的机会,肯定积极的价值,才能使它的服务对象在感受积极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积极,给予积极,并最终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概括起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情绪、积极动机、积极自我、积极改变。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优势和美德,它催化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对心理学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也有学者指出了积极心理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比如研究对象不全面、缺乏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等。另外跨文化引起的问题也不断走进研究者的视线。

一、跨文化背景下对积极心理学的几点思考

(一)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将个人的幸福、快乐作为其社会的首要目标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文化下人们就不去或者没有权利追求和享受幸福快乐,只是在有着集体主义自我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系统内,追求个人的这种满足并不是社会所首选的目标,一般会优先考虑更大的群体利益,如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另外,对于是否要追求幸福快乐这个问题,有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似乎在企图强加一些价值观于他人身上,如希望人们快乐、乐观等。

(二)对优秀品质、幸福生活的具体文化解释存在差异

1.不同文化对优秀品质的要求和侧重存在差异

集体主义文化里,优秀个体被称赞的指标往往是人际间的。而强调自由、自治的西方社会,责任义务和社会期许经常被认为是一种限制,是对人性潜能充分发挥的阻碍。如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将“孝道”作为一项重要的美德,这一点可以从对孩子的教育和国人“要孝敬父母”的择偶标准看出。而Smith 等人的研究指

出,“孝道”在美国学生那里仅排在35 位。显然,积极心理学列出的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2.不同文化对幸福本质的理解存在差异

(1)关于情感满足

积极心理学家将情感满足作为衡量幸福生活的一项指标,这毋庸置疑,但对情感满足的理解出了“分歧”。集体主义的文化里会在理解和评估情感时采用一种他人中心的换位思维,如被他人接受的幸福感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感满足,这种情感甚至比个人的主观情感体验更被看重,而这种情感满足在西方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述。另外,在西方文化里,通常认为消极情感是需要避免和控制的,这一点在积极心理学也有体现。而在中国文化里,存在一些消极情感并不被认为是完全的坏事,如:学生在自己的追求和父母的期望之间陷入的一种负罪感,而这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和成熟的标志,是不愿伤害重要他人而有的情感。中国文化对消极情感更为宽容,同时鼓励中庸和磨砺,而不是对积极情感最大化和累积或对消极情感的完全排除。

(2)关于“真正的幸福”

Seligman 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真正快乐体验的三素(也即积极体验):乐趣、参与和意义。这里隐藏着一个问题,如恐怖分子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有乐趣、有意义并参与其中的情感满足,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这样的高幸福感显然是违背道德伦理的,也就是说,能够致力于人类幸福和发展的真正幸福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础上的。有学者做过相关研究,除了发现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不论他们个人是否得到满足更倾向于顾虑某些标准的特点外,他们在评估自己的生活时也会考虑家人、朋友对他生活的评价。相反,个人主义国家的个体更倾向于考虑自己的感受,主观幸福感和个人中心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

(三)“求同去异”是描述还是规定

对跨文化背景下强调积极心理存在差异并不否认其存在共性的方面,笔者在这里要思考的是:仅仅考虑共性的价值是否足够。一般来说,被主流心理学家认可的适合研究人类行为和体验“共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理基础和进化适应等方面。现在积极心理学正在采取提取共性抹杀个性的战略,这一战略的结果不是加深了,而是简化了对幸福生活的理解。要充分认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找到差异并深入分析给予恰当的描述,而不是规定应该是怎样的。进一步说,为了让“美德”满足社会科学狭隘的构想,而去人为地忽略一些需要深入揭示的差异,这样只会让人类的研究失去对最宝贵认知探究的机会。

二、结论

不可否认积极心理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权衡向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土的东西越多,在与国际接轨问题上就越不容易,特别是在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当本土心理特征被忽略、掩盖或者被用西方文化价值来解释,那么这样的心理学就是扭曲的、不能反映社会文化现实,也是不被接受的。这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积极心理学在中国

的发展结果。面对积极心理学给我国心理学带来的启示和惊喜,本土心理学工作者在积极参与其中的同时,要深层次的分析积极心理学这种跨文化假设的根基,我们希望可以建立起,在人类美好特质一面的更强大的调查和理论基础,使中国的积极心理研究发展壮大。

积极心理学相关小论文

由《心灵捕手》所想于幸福 ——只要心中有景,到处都是花香满径 XXX学院 XXX班 XXX 国庆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一组在街头随机采访平凡百姓的新闻,记者向采访对象发问:“你幸福吗?”问题虽然简单,答案却是千奇百怪。作为一个关注民生的良好市民,抄袭网上的回复即兴演绎出下面一段对话就是:——你幸福吗? ——我不姓福,我姓蓝。 ——那你满足吗? ——我畲族的。 前一阵子在校园网观看了一部典型的讲诉人心理的影片《心灵捕手》,又名《骄阳似我》。男主角威尔.杭特虽然聪明绝顶,但是却有着严重的心结,最终在数学教授的好友肖恩.马格瑞的引导下敞开了心扉,并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方向。可以看出,威尔.杭特的生活中缺少了一种积极因素。 积极的心理对一个人很重要。 生活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的生活,同样一个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就决定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威尔.杭特开始时候就是因为自己孤儿的身份所以自卑,自暴自弃,并且终日与一群小混混混在一起,差点就因此惹上了牢狱之灾。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即使逆境也会生活得很好,心情好了,看到的所有景物都会是美好的,困难也会成为你成长的奠基,迎风破浪,直达沧海。悲观的人,心境截然相反,遇到困难总是想着怎么办,怎么做,总是害怕自己会失败,对待生活,看不到美好的一面。一个人是否年轻,就要看他的心理状态。年轻无关年龄,只在于心理状态。积极开朗地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快乐地生活是幸福的根源。 “快乐生活”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正面的情感。关于过去的积极情感(安宁、知足和满意)。关于现在的积极情感(躯体愉快:指直接且相对短暂

的知觉上的欢快)和(复杂愉快:是指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乐趣)。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则是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快乐生活是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充实生活”是指充分利用个人优点、天分和潜能.人的思想需要用一生来成长,在生活切忌不要做塑料人,积极的生活但同时也要保持一颗乐观清醒的头脑,只有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才能开辟新的生活,成功不可模仿亦是不可被复制,人生不可能又有相同的路,自己的路要自己不断的去寻觅和探索,只要你去执着的走自己选择的路,总有一天会发生奇迹。 也许,我们的童年并不像威尔.杭特那样的凄惨;也许,我们的未来也并不一定能有肖恩.马格瑞中年丧妻的那般痛苦;也许,我们人生旅途中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前行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晨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的翱翔;也许...唯有把握现在,积极乐观地生活,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不必要的也许了... 幸福,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是一个令人不能安然淡定的名词。一些人可以科学的解释幸福的定义,却全然不知早已偏离了生活的正轨;另一些人呢,快快乐乐的充实地生活着,这是对幸福的最好的诠释了。 诚然,幸福一词难以用言语来定义,只有用心去体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感觉到幸福的存在。一句话:只要心中有景,到处都是花香满径。

浅谈积极心理学

结合《乱世佳人》浅谈积极心理学 合肥学院教育系0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 王娟娟0911011056 摘要:为了对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本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定义、背景、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主要观点、运用领域、启示和意义、展望,并结合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女主角斯嘉丽的形象具体描述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什么样的,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哪些内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实证主义、情绪体验、个人特质、斯嘉丽。 前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思,它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 正文: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正式开创的。 (一)定义 积极心理学具体指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 (二)研究对象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三)它倡导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从而促进个人顺

利的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四)诞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1、理论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 年代特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1]。在二战期间这种研究被迫中断,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又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思潮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关于“任何一种建构都必须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他人)的互动才能实现”的观点,对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环境,以及把积极组织系统和积极关系的构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都产生了影响。2、现实背景 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三种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但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的注意力集中于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了主导性模式[2]。目前,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孤独、焦虑、精神空虚等负面心理也层次不穷。这让心理学家们不得不反思传统心理学存在的问题,也开始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注重对第二、三使命的完成,也即是对积极品质、人类的潜能等进行研究,于是积极心理学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诞生了。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主题 (一)研究方法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承继了西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另一方面,虽然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但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它学习和继承了质性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等。积极心理学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真得可谓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有利于它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二)研究主题 1、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24项优势美德测试及分析

24项美德测试及分析 下面240项描述,根据与自身的相像程度,把最符合自己的选项号填入对应题号表格(选项号即为分值): 1、非常不像我 2、有点不像我 3、中立 4、有点像我 5、非常像我 1.我觉得这个世界很有趣。 2.我总是尽全力参加教育活动。 3.我总是为自己的行动找出理由。 4.不断产生新奇和不同的念头是我的一个长处。 5.我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 6.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全面的认识。 7.面对强烈的反对时,我经常捍卫自己的立场。 8.我从来不会在任务没有完成前就放弃。 9.我一向遵守承诺。 10.我从不会借故太忙而不去帮助朋友。 11.我总是乐于和别人建立关系,即使有风险存在。 12.我从不会错过小组会议或团队活动。 13.我总能承认自己的错误。 14.在团体里,我总是尽力确保每一个人都有在团体内的感觉。 15.对我来说,吃健康食品没有困难。 16.我从未故意伤害过任何人。 17.对我来说,生活在充满美的世界中是很重要的。

18.我总是向关心我的人表达感谢。 19.我总是对事物抱着乐观的态度。 20.我注重精神生活。 21.我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 22.当我的朋友心情不好时,我努力逗他们开心。 23.我想要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而不是像个局外人那样旁观。 24.对我来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了。 25.我从不感到无聊。 26.我愿意学习新事物。 27.我总是会从事物的正反两面去考虑问题。 28.当别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一件事时,我会主动想出可以取得相同结果的其他方法。 29.我知道如何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下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 30.不管发生什么,我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31.我曾经因为能够直面问题,而摆脱了情绪困扰。 32.我做事从不虎头蛇尾。 33.我的朋友认为我能够保持事情的真实性。 34.能为朋友做些小事让我感到很享受。 35.我身边有人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 36.我非常喜欢成为团体中的一份子。 37.能够妥协是我性格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浅谈中国语法学的发展

浅谈中国语法学的发展 汉语言文字学110501032149 杨莎娜摘要:本文粗略介绍了我国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并详细回顾了《马氏文通》发表以来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既有发展态势的勾勒,也有节点、侧面的描述,希望能为大家认识中国语法学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汉语语法学语法学的兴起语法学的发展 引言 在我国古代,语法研究很早就萌芽了。但那时的语法研究还只不过是一些零星的、不自觉的研究。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专门研究语法的著作,也主要是从训诂的角度入手,没有对语法作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反映了语法研究初兴时的状况。 具有现代意义的、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肇始于清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989年《马氏文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正式创立。《马氏文通》使汉语语法研究脱离了训诂国学的范围和影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对中国语法学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建立。至此以后,百年来汉语语法学追踪世界潮流,完成了由语文学向语法学,由传统语法学向结构主义语法学,由结构主义语法学向多元语法理论的历史嬗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和巨大进步,但在语法学发展过程中也曾暴

露了因模仿西洋语法忽视汉语点而造成的削足适履的缺点,中国学者力求矫正机械模仿之弊端 ,寻求独立研究之新风的学术之路。在新的时代,学者们进一步对语法研究对象新的本质特点的进行揭示,推动这门学科向前发展和飞跃。当代人们对语法特点的认识正经历着一个由一维到多维,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过程。 1 我国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一种语言的语法学,一般是从分析其具体的语言事实出发,然后逐步认清该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揭示共同结构规律,并经过归纳整理和全面总结,才构成为科学的系统的。也就从说,要研究好某种语言的语法,必须对它的性质特点有所认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语言特点认识得愈清楚,语法学就研究得越好。世界上许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的语法研究,就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可是汉语的语法研究 ,却走的是与众不同的曲折道路。 我国关于语法现象的分析是比较早的。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的注解中就有类似语法的分析,涉及到自动与他动、单数与多效、修饰成分等;汉魏时期,开始了对虚词以及句、读、顿的研究;唐宋以后,研究的领域更是扩及到了句式、省略、倒装、词语搭配等许多方面。应该说,这些分析研究都是符合汉语实际的,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但是古人并没有发展系统的语法科学,仅有朦胧的语法意识。为探究经呕心沥血的文字、训诂学家们发现,汉语的词并非都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有些词只能从这个词同其他词的连贯中求得解释,于是

xx年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精心整理

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 一、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思想、热爱学习、有视野(洞察力)。 二、勇气:真诚、勇敢、坚持、热情。 三、仁慈与爱:友善、爱、社会智能。 四、正义:公平、领导力、团队精神。 五、修养与节制:宽容、谦虚、谨慎、自律。 六、心灵的超越:审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 1.创造力 常有新的主意和想法。喜欢创造新异的东西,总是有很多创意。认为自己很有创造力。常常能想出做事的不同方法,常常用不同的方法做事,喜欢学做不同的事。 培养策略: 1、鼓励学生用非传统的方式考虑问题和做事; 2、赞赏孩子的机灵、灵敏、足智多谋,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鼓励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一旦有了目标,就会使用创新并适当的行动来达到该目标; 4、鼓励做事不受陈规束缚,能灵活运用知识和经验,能够想出新思路、新方法; 5、鼓励喜欢从事发明、创造、创新活动。 2.好奇心 爱提问,对各种事情都很感兴趣,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到好奇。总想知道更多,对许多事情,总是有许多的疑问,对不熟悉的人、地方或事物总是感到好奇。 培养策略: 1、鼓励学生总希望知道、了解更多的事物; 2、教育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无偏见、具有开放的好奇和对事物兴趣; 3、赞扬学生的爱提问、爱探究; 4、支持学生寻求新奇,对事物敏感也非常愿意接受新事物,不容易觉得无聊。 3.开放的思想 喜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出一个决定时,会考虑每个选择的好处和坏处。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做决定前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做最后决定前会考虑所有的可能性,经常能想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彻底地考虑事物并从各个角度来检验问题,不草率下结论; 2、指导学生善于依靠证据做决定,面对证据能够改变观点;

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2篇

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2篇 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一: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提升对策。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但该时期,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让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真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河北省曾对一些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20%-30%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障碍;0.8%-2%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8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数据显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比例基本稳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25.3%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大学生体学、退学、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数量、严重性和复杂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正是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开始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出台一些文件和政策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监狱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进得到了改进,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课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实心理健康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意义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意义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物理学【S】 2012042137 吴琼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学科特性,探究其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爱情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可以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感,有利于健康的心理机制的完成,增强自信,使自我参照体系不断完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幸福感 引言 积极心理学,它挑战了心理学界几百年来以研究心理疾病为主的思潮,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在中小学,甚至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上都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属于被动。在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下,他们可以很好的无后顾之忧的,心只投入在学习上。而同学间的关系来的那么真切,男女同学间提倡和谐友情,但是抵制过于亲密的接触。然而,到了大学一切看似自由,无人管束的生活,却让很多同学没了方向。大学不仅在学业上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大学如同小社会竞争和压力比以前更加大。在“学业、情感、生活、就业”四个方面与以前有巨大的差异。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有了完全自我发展和定义的空间,脱离了高中时期老师束缚式的管理模式,来到相对自由自主的大学生活,在心理和生理层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很多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消极心理。这一时期,大学生开始形成最后影响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时积极心理学,则可以在他们身上产生很大影响。 一、可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这种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区别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六种美德是智慧、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是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英勇、坚持、热情、善良、爱心、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表现会有所侧重,但是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对提高人们生活的满意度很有帮助。一个人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然后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不仅能够缓解自身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而且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赛里格曼等人的关于美德与积极人格特质的

浅谈语料库语言学在的应用以及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浅谈语料库语言学在的应用以及在中国 的发展趋势 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语料库语言学是基于大量真实的语言资料,从调查语言信息的分布频率入手来研究语言在现实使用中的规律和模式。自20世纪中后期,电脑被大量使用在语料的存储上,兴起了专门针对大规模储存于计算机里的语料库所进行的研究,自此语料库语言学进入了现代语料库语言学时期。由于电脑语料库容量大、语料真实、检索快捷,它在现代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学者为制定基础汉字字表开始建立文本语料库;70年代末以来,汉语现代文学作品语料库(1979年)、现代汉语语料库(1983年)等机器可读语料库开始建设。90年代后,以《人民日报》光盘数据库、北大语料库为代表的大型汉语语料库日益发展,语料库成为研究中文信息处理的基本语言资源。在英语语料库建设方面,杨惠中教授80年代主持建成的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语料库(JDEST),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同类语料库,也是国内最大最完备的英语语料库之一。1996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开始建立中国学生交际英语语料库。此外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牵头开发的“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于1999年建成,该语料库广泛收集了包括我国中学生、大学生在内的一百多万词的各种书面语资料,并对所有的语料进行语法标注和言语失误标注,对研究中国学习者的英语特点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语料库语言学发展趋势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总是以语料库的建设为基础的。没有语料库的建设,语料库语言学所进行的研究只能是纸上谈兵。近十多年来,国内语料库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建设的语料库有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平行语料库、特殊英语语料库、汉语语料库四种类型。 (一)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其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100万词次;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COLSEC,5万词次;香港科技大学建设的香港科技大学学习者语料库HKUST Learner Corpus;南京大学建设的中国英语专业语料库CEMC,148万词次;南京大学建设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SECCL,100万词次;华中科技大学建设的硕士 写作语料库MWC,12万词次。 (二)平行语料库。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的汉英平行语料库PCCE;南京大学建设的南大———国关平行语料库;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建设的英汉文学作品语料库,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汉英对照语料库,李约瑟(Joself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汉对照语料库;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建设的双语语料库,5万多对;香港城市理工大学建设的对比语料库LIVAC;台湾建设的平衡语料库Sinica Corpus和树图语料库Sinica Treebank;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应用研究所建设的计算机专业的双语语料库,柏拉图(Plato)哲学名著《理想国》的双语语料库;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建设的英汉双语语料库,15万对;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设的英汉双语语料库,包含LDC香港新闻硬汉双语对齐语料36 294段以及香港法律英汉双语对齐

积极心理学MOOC课答案

二十世纪末期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其发起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 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大会上,赛里格曼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首席提到过积极心理学思想,从此积极心理学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与消极心理学相对,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大层面: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同时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三大心理健康观分别是积极观、幸福观、预防观。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关注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人生阶段。积极心理学可以算做心理学领域的一门新开辟的领域,因为这个领域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件。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巅峰和低谷,而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低谷。虽然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相比,积极心理学把挫折看得更加微小,但是也承认挫折的重要性。 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与糟糕的一面同等重要,因此需要得到心理学界同等程度的重视。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是那些发生在生活正常轨道上的事件。有鉴于传统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的疾病和负面心理,积极心理学着重研究能使个人和社会繁盛的正面力量和美德,以帮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充实,组织机构更加昌盛卓越,社会更加和谐向上。此外,与以往对幸福的研究不同,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使用严谨的逻辑推论、实验研究等科学方法,其学术成果经同行评议和实证检验,被证明有效后才予以推广。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幸福领域靠直觉和孤例论述的局面,而能够用科学的方法,为人类的幸福提供系统、完善的理论和应用建议。

积极心理学论文答题纸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编号MC12163502 课程 名称 积极心理学主讲教师 王晓钧/郭 田友/张玮 /李小青/g 高秋凤/彭 晓哲 评分 学号2014040293 姓名张智专业年级大一管理学院 题目:让积极心理学引导生活 期末考试内容: 根据18次课程主题内容自选题目。具体主题内容包括积极心理学、东西方积极文化心理、审美心理、幸福感与幸福观、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学习、积极职业发展、积极财富观、积极家庭关系、积极人际关系、积极恋爱关系、积极性关系、压力及管理、心身关系及积极改变方法。

让积极心理学引导生活 赛里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后,积极心理学受到世人的关注,可谓是心理学的前沿。积极心理学可谓开辟了一个新视角。在我看来,它有三个特点:内容充满正能量,研究正常生活,而非治疗心理疾病。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逻辑推论进行证明,不直接依靠直觉和例子。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指导生活。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大层面: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同时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三大心理健康观分别是积极观、幸福观、预防观。课程紧紧围绕这几方面展开,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 在生命的意义一章中,从文化角度,心理学角度,生命价值取向角度,讲解了生命的意义。 在文化角度中,运用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解释了几种先贤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见仁见智解释大归结五点原因:人的认识发展进程所致,的追求目标取向所致,人的生命周期规律所致,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所致,人的现实社会境遇所致。同时介绍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原罪说,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的价值取向。 在心理学角度,介绍了几种著名的心理学理论。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根据年龄将人生分为七个阶段,分析各个阶段的基本矛盾和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分析各个需要之间的先后顺序和联系。 在生命价值取向角度中,介绍了生命意义的个人取向,社会取向,积极取向消极取向。分析了各个取向的特点,举出具体例证。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基本问题上给出指导。我们还了解了:追求财富的生命观,追求利己的生命观,追求虚无的生命观,追求宿命的生命观,追求积极的生命观,追求社会价值的生命观。正确道路的取向跃然纸上。 幸福观一章分为幸福的理解,幸福观,幸福感三个部分。 对幸福的理解告诉我们,幸福就在生活中,每个人身边都有幸福,只是还没有去发现。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中西哲学家对“幸福说”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精神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个人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全体的快乐为幸福”的感觉。我们要树立自己的幸福观。本节还讲解了幸福和幸福感的区别,告诉我们幸福带有客观性,幸福感带有主观性,幸福是他评的,幸福感是自评的,幸福不一定针对个人,还可以针对人生、人类,幸福感是个人体验,幸福是哲学范畴,幸福感是心理学范畴。 幸福观一节中介绍了东方三大幸福观和西方三大幸福观。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信的良好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崇尚返归自然,知足常乐,过质朴自在的田园生活。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佛教基本教义与其说是一种关于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获得幸福的理论与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说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与方法。西方感性主义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主要源泉是感性而不是理性,认为人的幸福就在于人的感性生活,在于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快乐,而这些满足与快乐本身就是道德的。西方理性的幸福观认为单纯的感性生活不能获得幸福,而单纯的理性生活也不能得到幸福。因此,幸福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混合的生活,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快乐与智慧混合的生活,是“蜜泉”加“清凉剂”的生活。基督教神学的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 幸福感一节中介绍了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介绍了Keyes构建的积极心理健康模型:积极情绪,积极心理,积极社会功能。还介绍了影响幸福感的心理

浅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

浅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 周春芳 在一份关于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征集问卷中,有位家长的问题是:孩子对各个课程没有兴趣和爱好,怎么办?从字面意思推测可能该家长的问题本质是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各门功课没兴趣。对此我的回复是:(1)请家长先自己思考或者说弄清楚,您希望孩子具体表现出什么样子才觉得还可以。(2)为此您曾做过哪些努力来帮助孩子,其中哪些比较有效,哪些无效?(3)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我认为较好的做法是增加孩子的积极体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感,而不是每天就孩子的错误、不足进行纠正、批评和说教。并举了一个例子,希望那位家长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例子:美国的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往往只打勾,不打叉。如一个学生做了10道题,结果对了一道,错了9道,老师就在他的本子上打一个大大的勾,学生一看发下来的本子,一个大勾,很开心。第二天10题对了两题,老师打了两个大勾,学生一看,昨天一个勾,今天两个勾,更开心,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自信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勤奋,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 上述回复中的第三条我是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提出来的。下面先谈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而积极教育是指以学生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开展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把自己的重点放在促进积极上,而不是传统的纠正问题上。那么什么才是学生积极性的源泉呢?即如何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呢?下面我想从大家不陌生的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起。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开除了,老师说他太笨了。但爱迪生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绝对不笨,她经常对爱迪生说:“你肯定要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并且亲自辅导爱迪生的学习。在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下,爱迪生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成功与她母亲的激发和鼓励是分不开的。激发和鼓励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希望的目标前进。

浅析积极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浅析积极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为了帮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将积极心理学融合入教 育中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节心情,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到积极心理带来的好处和学习 的快乐,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迅速发展。人口众多,竞争压力大, 学生压力也大,家长给孩子报很多学习班,强迫孩子学习,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厌烦学习,对学习失去兴趣,孩子的心理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以积极态度看待问题的积极心理学也越 来越被看重。本文将首先给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概念,然后指出其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积极的心理学 积极的心理对于人本身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把一个人好的方面和价值体现出来,对 我们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提高我们整体素质。 积极心理健康学研究的是人自身正面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用合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将 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可以帮助人获得自信心,以更好、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 二、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1.教育工作者要用积极心理学的观念看待心理健康 以往传统的心理学认为没有扭曲变态的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看 法很片面。积极心理学看待的是整个群体,关爱的是每一个人,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 要正确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具体含义,用正确的观念去看待心理健康,才能在实践中去真 正运用。 2.要改变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以学生是主体,自己有问题就去咨询教师。 教师从来没有主动传授一些知识。但是,真正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很多 人不好意思咨询,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心理。所以,我们要建立多样化 的教育形式,将心理学带进课堂,也可以举办讲座等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 3.创造整体化的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 积极心理学要求我们以社会和团体为主,站在全体的角度上。因此,学校要创造整体 化的、和谐健康的氛围,培养教师学习积极心理学,改变以往的心理教育观点。与此同时,

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_回顾与展望_李绍山

收稿日期:2006-09-06 作者简介:1.李绍山(1957-),男,河南夏邑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测试; 2.李志雪(1968-),男,河北枣强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和写 作教学。 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李绍山1 ,李志雪 2 (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训练部,河南洛阳471003;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以来,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起步和快速发展三个主要阶段。国内学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并且不断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国内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在深度、广度和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 关键词:中国;心理语言学;引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H 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2 722X (2007)02 0027 07 The D evel op m ent of Psycholinguistics i n Chi na :R evie w and Prospects L I Shao shan 1,L I Zh i xue 2 (1.D epart m ent of T ra i n i ng,PLA U n i ve rs i ty o f F ore i gn Languag es ,Luoy ang ,H enan Prov .,471003,Chi na ;2.D epart ment o f Eng li sh ,PLA U niversity of Fo re i gn L anguages ,Luoyang ,H enan P rov .,471003,Ch i na) Abstrac t :The past t w o decades w itnessed the boo m i ng of psycho lingu i sti c resea rch i n China ,wh i ch can be roughly div i ded i nto three stages .D espite the s hort h istory , ach i eve m ents have been m ade i n both basic and appli ed research , and contr i bu ted to the i m provement o f fore i gn l anguage teach i ng and learn i ng .H o w ever ,prob l e m s still ex ist as reg ards t he depth ,scope and m ethodology of psycho li ngu i stic research ,and shou l d be resolved i n t he f uture . K ey word s :Ch i na ;psycho li ngu i sti cs ;i ntroduction ;develop m ent 0.引言 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后,在短短20多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实践,提高了外语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过去的研究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今后逐渐加以改进和克服,使这个年轻的学科在中国不断向纵深发展。 1.心理语言学的崛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语言学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当时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的同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关注人与语言的关系,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的心理因素。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也开始把语言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课题。两个学科的专家都注意到,语言与人的心理活动、思维、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杜桂枝,2004:92)1946年,美国学者Pronko 发表了题为 语言与心 理语言学 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 psycho li n guistics (心理语言学)这个术语。1953年,在印第安纳州布卢明敦市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正式使用了这一术语。一年后,在美国出版了名为 心理语言学:理论和探索问题概观 的专题论文集,标志着这一术语获得了具体的内容,确定了研究方向、对象、范围和方法等根本问题。1961年,Saporta 主编的 心理语言学读本 出版,心理语言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地位正式确立,一个独立的新兴学科逐渐形成(俞约法,1994;沈家煊,1988)。心理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语言学、心理学、计算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其研究重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记忆过程(统称语言理解);(2)语言的产生过程(即用词语表达意思的过程); (3)儿童学会理解和产生语言的过程(儿 童语言习得)。 第30卷 第2期2007年3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 ve 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V o.l 30 N o .2M ar .2007

积极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论文 随着人们大踏步的迈进21世纪,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心理学的发展也愈发的得到重视。拥有健康的身体已不再只是生理学家的关注所在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也投身于此。 众多的研究发现表明,许多生理疾病与心理的异常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心理状态对生理疾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提升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于人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学发展的初期阶段,心理学家大多致力于研究心理病态,例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从对精神病的研究起步的。自二战之后,在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倡导下,人们的目光逐渐投向积极地正向的心理研究方向。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才正式被提出,并迅速引导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 所谓积极心理学,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幸福感。 我觉得幸福才应是最大的财富,而金钱或声望并不是用来衡量生命的标准。从我学习积极心理学后,我看问题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我发现原来幸福就在我的身边,却常常视而不见;原来幸福就在于能掌握的积极心理力量;原来心理的力量可以‘练习’,而很多人却习惯于无助;原来人有无限的潜能,却自己不知道…… 我们学习积极心理学时,重要不是它的理论而是要从其实用性入手,把重点放在怎样将积极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实际中,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帮助我们改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我感到上完积极心理学的课之后,我的生活得到了改变,生活变得更美好了。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按照心理学的界定,主观幸福感就是个体对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它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 积极心理学就是幸福的密码,这个密码能使我们的幸福感提升。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首先要做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寻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热情到底在哪里。其次是要学会用幸福来度量生活中很多东西的价值,减少期待外界所定义的成功。第三是要学会接受自己,珍视所拥有的,不要沉浸到完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 与发展 "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继承发展 〔论文摘要〕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是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体现了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积极心理学对人持积极乐观的评价,注重研究人的各种美德、积极品质和积极能力,以积极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是对以病态心理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范式的矫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关注大多数人的生活与发展,心理咨询变事后式咨询和治疗为事前发展式咨询和干预等,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积极心理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出现,对于心理学,尤其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所产生的影响又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和超越。 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旗手,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所说的:“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既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

和使命,又兼容并蓄,吸取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优势,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所创新和超越,成为当代心理学一股重要的影响和推动力量。 一、积极心理学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思潮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于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 它一经提出便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关注,逐渐推广深入,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在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领域带来新的视野与启迪。 1.积极心理学给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新内涵,带来了新取向 传统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类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矫正方面,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的表现就是没有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问题就等于恢复了健康,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把关注重心放在了修复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上,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主题。其模式是先陈列出心理问题,然后举例提出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只有出现了心理问题,才能得到关注和重视,导致人们除了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外,基本上不知道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使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发展性目标,偏离了提升心理素质的本源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关系的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2012年1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Dec.,2012 第30卷第6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6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胡 平 (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万州404100) [摘 要]语言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到现今已经成为一门具有自身完善理论体系的现代学科,中国的语言学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其理论建设、实地调查及宏观研究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语言学的研究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未来,语言学研究的信息化及国际化趋势也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国家一定要增加语言学方面的财政投入,大力培养人才,引导学者们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去促进语言学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语言学;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6-0108-03 一、语言学研究的回顾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类能够自由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得以沟通的载体。语言学就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科学,笼统来说,语言学的发展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现代意义上的语言科学却是产生于19世纪。语言学产生的时间虽然较晚,但是发展极为迅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早期,语言学主要是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到现在,其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展到环境对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在现代的作用等多个方面,并且语言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产生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交叉学科,更加偏向于应用研究,将语言学的发展与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语言学开始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研究工具,原来偏重于理论研究,现在开始逐渐结合实验研究。 中国的语言学起步较晚,并且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人们对语言学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没有给予语言学应有的地位。很多的大学生并不愿意选择学习语言学,并且语言学的学习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靠长期不断的积累才能显示出成效,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坚持下去,往往中途放弃,这给语言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目前我国语言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很多汉语识别的计算机软件都是首先由国外研发而成的,这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我们国家日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认清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语言学的研究。要想更清楚的进行语言学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到语言学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日后的发展趋势,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 更好地促进语言学的研究。 二、语言学发展的特点 (一)综合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发展 语言学作为一种系统的学科,要想取得快速的发展,就要有一种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西方语言学的每一步发展都得益于有一种进步的哲学理论作指导,而我国古代哲学却对没有语言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指导作 用。[1] 从历史上看来,我国古代的理论较注重于解决现 实的问题,但是很少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学科的发展。建国以后,我国的学科建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中断,改革开放后,各学科进行重建,语言学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引进国外的理论,这是语言学的初步发展阶段,主要是以描述性的介绍为主,让广大学者们初步了解到系统的语言学的学科理论。西方的语言学理论是与西方的语言状况紧密联系的,与我国的语言学现状有不同之处,在了解了西方的理论建设后,我国的广大学者联系我国的语言状况,将西方的语言学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出版了一批结合中国实际而写成的语言学方面的著作,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广大学者们进行进一步地抽象与提升,总结出适应我国语言学发展的综合性语言学理论,使下一步的语言学研究有了理论指导。 (二)逐渐开展实地调查 为了使研究更加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的调查,应用性的研究不断发展。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工具,语言学研究 108 [收稿日期]2012-08-15 [作者简介]胡平(1978-),女,重庆合川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