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高光效育种

植物高光效育种
植物高光效育种

植物高光效育种

光合作用是决定作物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物中90%以上的干重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因此,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根据光合作用碳同化途经中CO2固定的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可把高等植物分成C3、C4和景天酸植物。C4植物是从C3植物进化而来的一种高光效种类。与C3植物相比,它具有在高光强、高温及低CO2浓度下保持高光效的能力。而一些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马铃薯、甜菜等均为C3作物。通过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来提高产量水平,即高光效育种,一直是国际光合作用研究和作物育种等领域专家关注的热点。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利用C4光合特性来改进C3植物的光合效率。传统的杂交育种手段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其杂种F1和F2 代的光合效率均比任何一个亲本都低。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高光效作物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就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的理论基础

C3植物中,CO2的固定主要取决于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ubisco)的活化状态,它催化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羧化,将大气中的CO2同化,产生两分子磷酸甘油酸,可见Rubisco在C3植物中同化CO2的重要性。C4植物固定CO2的酶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与C3作物中Rubisco相比,PEPC对CO2的亲和力高。C4植物的细胞分化为叶肉细胞和鞘细胞,而光合酶在两类细胞中的分布不同,如PEPC在叶肉细胞固定CO2,生成草酰乙酸(OAA),OAA进一步转化为苹果酸(Mal), Mal进入鞘细胞脱羧,被位于鞘细胞内的Rubisco羧化,重新进入卡尔文循环。这种CO2的浓缩机理导致了鞘细胞内高浓度的CO2积累,一方面提高Rubisco的羧化能力,另一方面又大大抑制了Rubisco 的加氧活性,降低了光呼吸,从而使C4植物保持高的光合效率。正是因为C4途径具有高光合能力,以及C3植物中C4途径的客观存在,启示了通过基因工程将C4 途径的关键酶编码基因导入C3植物的可能性,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高光效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策略

2.1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的修饰与改造

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大的限制酶是Rubisco,它的反应速度每秒只有2~3次,与一般的酶促反应速度(每秒25000次左右)相比,效率极低;Rubisco是一个双功能酶,它不仅催化RuBP的羧化反应,而且还催化其加氧反应。加氧反应中除消耗能量外,还损失羧化反应中固定的20%~50%的有机碳。为提高作物中Rubisco同化CO2的效率,许多研究者希望通过改变酶的结构来改变其羧化/加氧的比值,从而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但至今仍未获得成功。自从Read和Tabita (1994)发现在硅藻和红藻中存在的Rubisco具有比高等植物高得多的效率后,Uemura等又发现了一种嗜热红藻的Rubisco羧化效率约是高等植物的2.5~3 倍。更高效率的Rubisco在红藻中的发现,给修饰改造Rubisco的长期努力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希望。Whitney 等通过质体转化的方法将红藻高效率Rubisco的小亚基编码基因引入烟草的叶绿体中得到了高效表达,但是表达的小亚基却不能与烟草本身的大亚基组装成全酶。酶的组

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研究。

2.2 C3光合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转化

C4光合途径主要涉及3种关键酶,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磷酸丙酮酸二激酶(pyruvate orthophosphate dikinase,PPDK)和依赖于NAD(P)的苹果酸酶[NAD(P)-dependent malic enzyme,NAD(P)-ME]。

目前,C4途径的3种关键酶基因均已从不同的C4 植物中克隆出来并分别导入不同的C3植物中。C4型PEPC基因的cDNA是首先从玉米和黄花菊属植物Flaveria trinervia中克隆出来的(Izui等,1986;Poetseh 等1991)。玉米C4型PEPC基因全长约6.8kb,结构基因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其cDNA长度为2.91kb,编码970个氨基酸残基,其蛋白质分子量为109.4kDa。玉米PPDK基因全长约12kb,有19个外显子,其中第一外显子编码转运肽,第一内含子由于包含细胞质型PPDK的启动子,长达5.9kb;其mRNA 编码947个氨基酸残基,前体蛋白质分子量为102.7kDa,其中N端71个氨基酸残基是转运肽,成熟蛋白包含876个残基。玉米NADP-ME的cDNA全长2184 bp,编码636个氨基酸残基,前体蛋白分子量为69.8 kDa。

Hudspeth等将玉米PEPC的cDNA与烟草Cab (chlorophyll la/b binding protein,编码光系统I和光系统II的捕光叶绿素结合蛋白的基因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重组在一起并转到烟草中,转基因植株PEPC的活性比对照高2倍。Gehlin等将由CaMV35S (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35S gene,烟草花叶病毒35S基因)启动子调控的Corynibacterium glutanicum、E.coli和Flaveria trinervia的PEPC基因导入马铃薯,获得了PEPC活性提高2~12倍的转基因植株。Ishimaru等将拟南芥RbcS(rubisco small subunit,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基因)启动子和CaMV35S启动子调控的玉米PPDK基因导入拟南芥中,转基因植株的PPDK活性为对照的4 倍。他们还将玉米的PPDK基因转入马铃薯中,转基因植株的PPDK 活性比对照高5.4倍。Takeuehi 等将CaMV35S启动子调控的玉米NADP-ME基因cDNA 导入水稻,Tsuchida等将水稻Cab启动子调控的玉米NADP-ME基因cDNA导入水稻,虽然获得了酶活显著提高的转化苗,但在自然光下,转基因植株的叶片白化,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将C4光合途径关键酶基因的cDNA转入C3作物中已有许多成功报道,但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的相关酶活远远低于C4植物,而全长基因的导入,显著提高了转基因植株的酶活。Ku等将玉米PEPC的全长基因(包括外显子、内含子及自身的启动子)用农杆菌介导法导入水稻,获得了高水平表达玉米PEPC的转基因植株;在一些转基因植株中,PEPC的活性甚至比玉米中的高2~3倍,达到叶片可溶性蛋白的12%。同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显著减少了氧气对光合的抑制作用。继Lepiniec等(1992)从高粱中克隆出PEPC全长基因后,张方等从不同的高粱品种中克隆出一种新型的PEPC基因,并将之导人水稻中,获得了PEPC活性较对照高26倍的转基因植株。陈绪清等采用LA-PCR方法从玉米中克隆出全长PEPC基因,并将其导入小麦。通过对转基因小麦叶片中PEPC酶活性的初步测定,发现部分转基因植株叶片中PEPC酶活性提高了3~5倍,与玉米叶片中的PEPC酶活性相当。Fukayama等将玉米PPDK全长基因及不同启动子调控的cDNA分别导入水稻,结果表明,转全长基因的水稻PPDK活性比非转基因水稻高40倍,而转cDNA 的水稻PPDK的活性仅为对照的5倍。

3 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C4关键酶基因向C3作物的成功导入及其在C3作物中高效表达,说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高光效作物品种的可行性,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3.1 PEPC基因的转化

虽然许多转基因植株PEPC的酶活与未转基因植株相比显著提高,但光合效率并未提高。如Ku等得到的转基因水稻,其PEPC活力甚至是玉米的2~3 倍,但是除了其抗氧抑制的能力有所增强外,并未发现光合效率有所提高。转基因植物中PEPC活力的提高,势必使其作用的产物——草酰乙酸(OAA)的浓度升高;如果生成的OAA不能迅速脱羧或被转运掉,其PEPC活力就会被OAA强烈抑制,因而就难以实质性地启动单细胞内的四碳双羧酸微循环而有效提高转基因作物中四碳双羧酸浓度,以致最终不能有效地提高光合效率。

3.2 脱羧酶基因的转化

由于C3植物中PEPC基因的转入未能有效地提高转基因作物的光合效率,因此,人们又将C4循环中与脱羧相关的酶基因导人C3作物中,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 和NADP-ME。由于PEPCK是细胞质型的酶,若将其转到细胞质中,其脱羧反应发生在细胞质中,因而使得四碳双羧酸仅在细胞质中进行无效循环,并不能提高叶绿体内的CO2浓度,从而也难以提高Rubisco的效率。因此,人们开始尝试把脱羧相关酶基因转到叶绿体中。Hausler等将来自于F.pringlei的NADP-ME 或S. meliloti的PEPCK基因连同来自C.glutamicum的PEPC基因一同导人烟草中,结果对植物的光合表现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Lipka等报道,将PEPC基因和NADP-ME基因分别转入细胞质和叶绿体中,结果除了能在高光强、高温下对同化CO2的电子需求有所降低外,其光合作用效率依然没有改善。

3.3 叶绿体内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再生

将PEPC和NADP-ME基因引入C3植物,都未能有效地改善C3植物光合作用,因而人们又将注意力放在转基因植物中叶绿体内PEP再生问题上。PPDK催化叶绿体内PEP的生成。Ku等报道,过量表达PEPC和PPDK的转基因水稻的光合能力和产量分别增加35%和22%,这种结果有可能是由于PPDK基因的导入增加了叶绿体中PEP的含量所致,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还需进一步的试验证明。

3.4 叶绿体中PEP的输出

将叶绿体中由PPDK或PEPCK催化形成的PEP 有效地转运出去是在C3植物中运行C4循环的一个前提条件。C3植物中计绿体型的PEP转运器(phosphoenolpyruvate/phosphate translocator,PPT)仅有很低的活性,势必成为四碳双羧酸循环的一个限制因素。据Hiiusler 等引自UI Fliigge实验室未发表资料表明,来自花椰菜芽的PFF基因在CaMV35S启动子调控下导入烟草,转化体中PEP转运速度同野生型相比提高了10倍。但目前对PPT活性的调节因素、PPT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以及它在植物代谢中的作用等了解得还远远不够。今后还需在转运器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上作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提高植物光合效率提供新

的思路。

3.5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

CA在C4光合中是一种很关键的酶,它在光合作用的初始阶段,催化CO2到HCO-3的快速转化,而HCO-3是PEPC作用的底物。据李卫华等援引Hatch 等(1990)的研究结果,CA有两种,即细胞质CA和叶绿体CA。C4植物体内的CA主要是细胞质CA,而C3 植物的CA主要是叶绿体CA,这两种CA动力学性质及对CO2的亲和力和对抑制剂的敏感性相似。C3植物的CA存在于叶绿体中,所以当将C4植物的PEPC基因导入C3作物的同时,是否需要考虑将C4型的CA基因一同导入,目前还未见这方面的报道。

3.6 转化受体对C4循环酶代谢反应具有种间差别

Hausler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物种如马铃薯和烟草,对于C4循环中基因的过量表达反应也有很大差别。例如,过量表达PEPC的转基因烟草对于细胞质型NADP-ME的诱导与转PEPC 马铃薯相比极不明显。而且,在表达PEPC/NADP-ME 马铃薯的双转化体中,观察到了光呼吸减弱的现象,而该现象只在转单一PEPC基因的烟草中观察到。C4循环酶在C3作物中代谢的种间差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的发展。

3.7 多基因转化

C4循环系统是多种酶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生化反应途径。在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的初级阶段,大多研究集中于将单一C4循环酶导入C3作物中。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单单转一种C4循环酶到C3作物中,其光合作用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目前,国外的研究已将注意力转移到多基因的转化上。据Hausler 等引自未发表资料表明,通过逐步转化,已获得了转PEPC(或突变的内源PEPC),NADP-ME,PPDK及PPT基因的马铃薯,正等待着进行全面分析。各种转单C4循环基因的烟草通过杂交,已获得了携带有多种C4 循环基因[PEPC,NADP-ME,PPDK,PEPS (phosphoenolpyruvate synthetase),PEPCK,PPT]的各种组合的烟草。

4 前景展望

当C3植物和C4植物分别处于各自适宜的生长条件下,C4植物比C3植物高产。同C3植物相比,C4植物具有较高的水分和氮素利用率,这样可增加其干物质产量。大约90%的陆生植物包括主要的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马铃薯等及主要的经济作物如大豆、甜菜等都属于C3作物。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及随之而产生的粮食危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提高C3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其生物产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作物育种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虽然将类似C4的途径导入C3作物的叶肉细胞中能否改善C3作物的光和作用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在水生生物单细胞中C4途径的发现,使得C3作物在胁迫条件(如干旱)下其类似C4 的途径能够改善C3作物的光合作用成为一种可能;而且,C3作物中(如大豆)存在着有限的C4循环途径也表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C3作物中C4途径酶的表达能力,是植物高光效育种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基于高光效开心树形栽培技术的苹果新品种产业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基于高光效开心树形栽培技术的苹果新品种产业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基于高光效开心树形栽培技术的苹果新品种产业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3) 1.3可研报告编制主要内容 (3) 1.4可研报告结论意见 (4)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5) 2.1项目建设背景 (5)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 第三章市场需求分析 (11) 3.1文化创意产业及发展预测 (11) 3.2项目建设优势及市场预测 (13) 第四章项目总体规划 (17) 4.1规划原则与依据 (17) 4.2指导思想 (17) 4.3项目总体规划 (18) 第五章建设选址 (24) 5.1建设用地概况 (24) 5.2土地取得方式 (25) 5.3工程地质条件 (25) 5.4水文气象条件 (26) 第六章工程建设方案 (28) 6.1项目编制依据 (28) 6.2规划建设原则 (28) 6.3工程建设方案 (29)

6.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4) 第七章配套工程 (35) 7.1给水、排水 (35) 7.2采暖通风、空气调节 (37) 7.3电气系统 (39) 第八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43) 8.1编制依据 (43) 8.2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43) 8.3环境影响分析 (44) 8.4环境影响评价 (46) 第九章节能、消防、防潮及地震安全 (47) 9.1节能 (47) 9.2消防 (48) 9.3防潮 (51) 9.4地震安全 (52) 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53) 10.1编制依据 (53) 10.2劳动保护和安全措施 (53) 第十一章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56) 11.1组织机构 (56) 11.2年工作日 (56) 11.3劳动定员 (56) 11.4人员来源及培训 (57) 11.5项目管理 (58)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进度 (59) 12.1项目展示信息中心 (59)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 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1.作物的起源: 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 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 2.作物的分类: (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 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 12.75h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 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 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 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

作物育种学课后思考题题目及部分答案

绪论 1.作物品种的概念是什么?它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作物品种(Variety)概念:指某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相对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并与同一作物的其它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品种属性:生产资料属性;经济类型属性;地区性时间性。作物品种的类型: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等。) 优良品种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扩大作物种植面积。 2.作物育种学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哪些学科关系密切?你打算如何学好作物育种学这门课程? 作物育种学(crop breeding)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主要任务:研究育种规律;培育新品种,实现品种良种化;繁育良种,实现种子标准化。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创新与利用; ?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人工创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 ?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及种子生产 3.常规育种技术的主要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主要任务: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和增强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抗病、虫、草害和抗旱、寒、碱等)。 特点: 综合多个优良基因; 同步改良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 盲目性大; 育种是科学艺术。4.现代作物育种发展动向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研究 2.深入开展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3.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育种单位间的协作 4.种子产业化 5.调查了解农作物优良品种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第1章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 名词解释:

水稻抗逆、优质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

团队创新助力中国农业科研 --水稻优质、抗逆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 团队首席科学家黎志康(左三) 2003年8月,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引进人才,黎志康带领他实验室的团队一起回国,成为近年来中国农科院团队整体引进回国的杰出代表。5年来,以黎志康博士为首席科学家,万建民、王健康、赵开军、徐建龙等农科院一、二级人才为骨干队伍的“水稻抗逆、优质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集中优势研究力量和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近年来国内外倍受关注的“分子育种理论与技术”为生长点和切入点,重点攻克抗逆、优质分子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对水稻抗逆、优质等复杂性状进行深层次基因挖掘和种质创新,分离重要功能基因和进行品种分子设计,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团队还充分发挥骨干成员在知识结构上的互补性,以及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的特点,开展水稻抗逆复杂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和植物分子育种新方法等研究。提出的种质资源大规模回交导入结合DNA分子标记技术高效发掘优异隐蔽基因的分子育种策略,已成为国内外种质资源有利基因挖掘和育种利用的主导方法,居国际领先水平。 该团队依托于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拥有分子育种和分子设计的高效平台及全国水稻分子育种协作网;目前主持国家973、863、农业部948、转基因专项、支撑计划、行业科技及盖茨基金、国际挑战计划等国内外重大项目32项,年均合同经费达5034万元。在北京昌平和海南南滨建有规模化试验场,为本团队研究工作顺利的开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团队力争在3~5年内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创建水稻抗逆、优质的分子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制选择导入系QTL和品种分子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克隆优质、抗逆基因,通过分子设计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大力促进我国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将团队建设成为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一流团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水稻抗逆、优质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将继续发扬“严谨、勤奋、开放、创新”的团队精神,在复杂数量性状遗传机理剖析及分子设计改良上勇于创新,从而在育种实践中向“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方向迈出重要的一步。

遗传育种试题库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遗传: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 2、变异: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异性。 3、同源染色体:指体细胞内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5、核型分析:对生物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的分析。 6、授粉:雄蕊中成熟的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7、胚乳直感(花粉直感):在3N的胚乳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 性状。 8、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称为果实直感。 9、相对性状: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 10、基因型:个体基因的组合。 11、表现型:植株表现出来的性状。 12、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置上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13、完全显性:用二个相对性状不同个体杂交,F1完全表现一个亲本性状。 14、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共同控制某一性状的表现,这种基因的多因一效性叫多因一效。 15、交换值:在连锁遗传情况下,由杂种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叫交换值。 16、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17、伴性遗传:指连锁在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的遗传,常伴随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的遗传现象。 18、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叫数量性状。杂种后代中难以求出不同类型比例。 19、超亲遗传:指在杂种后代中出现超越父母双亲性状的现象。 20、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21、近亲繁殖: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二个个体间的交配。 22、自交:指同一朵花或同一植株所产生的雌雄配子相结合的交配方式。 23、回交:指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的再次交配。 24、杂种优势:指二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 25、芽变:植物的分生组织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变异。 26、镶嵌现象:指同一个体的一部分组织表现一种性状,另一部分表现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27、染色体组:遗传上把由不同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的染色体所构成的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叫染色体组。 28、一倍体:指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29、单倍体:指细胞中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农作物栽培技术手册

目录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一、种子和种子处理 (4) 二、选茬、耕整地 (4) 三、施肥 (5) 四、播种 (5) 五、田间管理 (5) 六、收获 (5) 玉米机械化行间覆膜生产技术技术规程 一、选地整地........................................... ........................................... (6) 二、品种选择........................................... . (6) 三、地膜选用........................................... (6) 四、播期:........................................... ............................................. . (6) 五、施肥........................................... ............................................ ..... (6) 六、化学除草........................................... (6) 七、田间管理.......................................................................... .. (6)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一、寒地水稻农时标准 (7) 二、寒地水稻生产用种标准 (8) 三、寒地水稻旱育壮苗标准 (8) (一)旱育壮苗量化标准............................................................................ (8) (二)水稻旱育壮苗外部形态五项标准 (8) 四、寒地水稻培育旱育种壮苗技术标准 (9) (一)寒地旱育水稻育秧田标准 (9) (二)寒地水稻种子处理技术 (9) (三)寒地水稻置床处理技术标准 (11) (四)寒地水稻播种技术标准 (12) (五)寒地水稻秧田管理技术标准 (12)

作物种质资源word资料15页

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生命物质基础。作物种质资源 的核心是其所携带的基因,种质资源中优异基因的发掘可使农业生产取得突破性 进展,举世闻名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就源于小麦与水稻种质资源中几个矮秆基因 的开发与利用。世界各国历来对小麦基因发掘十分重视,迄今为止,共鉴定出各 类新基因915个,其中质量性状基因770个,数量性状基因(QTL)145个。我 国小麦种质资源丰富,但新基因发掘方面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19 年前我国发掘的小麦新基因尚不足5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口的 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要求我们在更少的土地上,使用尽可能少的化肥、农药及有限的水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实现以“少投入、多产出、 促进健康、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新的“绿色革命”。鉴定并克隆我国丰富的种质 资源中重要的农艺性状基因,明确其功能及利用价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与 关键,同时也是保护我国农业基因资源及促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迫切需要。 当前植物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植物基因组学与种质资源的结合正在形成一个“基于基因组学的种质资源研究”的新领域。本研究旨在利用植物基因组学的有力 工具,发掘我国丰富种质资源中蕴藏着的宝贵基因,促使新的“绿色革命”尽快在 我国实现。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是如何快速、高效地进行作物种质资源新基因发掘, 从而解决我国小麦育种中目标基因贫乏的严重问题。 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1 研究计划 1.1发现营养高效及高产相关基因3-5个,其中包括磷高效、氮高效、高光效与强秆 相关基因等。 1.2 发现新的抗病基因3-5个。 1.3发现新的抗逆基因2-3个。 1.4发现新的优质蛋白或优质淀粉基因。 对上述基因进行定位、作图与标记,提供育种单位利用。 1.5发表学报级论文6-8篇,其中SCI收录3-5篇。 2 完成情况 筛选出各类优异种质资源83份,其中磷高效种质资源38份,氮高效7份,抗旱种质资源12份,抗病种质资源22份,抗光氧化材料4份。这些优异种质是从数万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的“精品”。用筛选出的各类优异种质资源,共构建了永久作图群体27个,另有311个永久作图群体正在构建中,其中有48个为F5代,有115个

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在未来几十年内要保持稳定的增长,这一增长是在更少的土地和水资源的条件下完成的,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性及抗逆性强的品种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传统育种主要是在不甚明了基因背景的条件下,通过杂交和各种育种技术,根据植株在田间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选择。表型性状不仅取决于遗传组成也受控于环境条件,而环境效应较易掩盖基因效应,因此,仅从表型进行选择显然是不理想的,特别是对受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选择,更难做到准确。 随着近二十年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遗传标记的出现与应用,为作物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遗传学实验中,通常将可识别的等位基因差异或遗传多态性称为遗传标记。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四种 遗传标记: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生理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其中以分子标记最为理想,因为DNA水平的遗传多态性表现为核苷酸序列的任何差异,甚至是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因而其数量几乎是无限的。与以往的遗传标记相比,DNA标记还有许多特殊的优点,如无表型效应、不受环境限制和影响等。 1DNA分子标记的分类 自1974年Grodzicker创立了限制性片段长 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 phism,RFLP)标记技术以来,分子标记得到最广泛 的应用。DNA分子标记是DNA水平的直接反映。依据对DNA检测手段,DNA分子标记可以分为四类(方宣钧,2001):第一类为基于DNA-DNA杂交的DNA分子标记,该技术通过限制性酶切、凝胶分离、探针杂交、显色技术来揭示DNA的多态 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发现最早、应用广泛的 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李春光,刘华招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黑龙江 佳木斯 154025) 摘要: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对水稻育种研究有重要的价值。通过重点介绍近年来分子标记在水稻分子遗传图 谱的构建、遗传资源保存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的标记及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研究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分子标记的应用在水稻育种上的优势。关键词:分子标记;水稻;育种收稿日期:2007-03-09 作者简介:李春光(1978-),男,研究实习员。 综述 2007年第5 期中图分类号:S511.0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737(2007)05-0019-06 ApplicationofMolecularMakerstoRiceBreeding LIChun-guang,LIUHua-zhao (RiceResearchInstituteofHeilongjia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JiamusiHeilongjiang154025,China)Abstract:Thewideuseofmolecularmarkers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ricebreedingresearch.Inthispaper,thesituationsofapplicationofmolecularmarkersinvolvingricegeneticmapconstruction,geneticgermplasmreservationandpolymorphismanalysis,genetaggingandcloneandmolecularmarkerassistedselectionwereintroducedandadvan-tagesofmolecularmarkeronricebreedingwerediscussed.Keywords:Molecularmarker;rice;breeding 19--

高光效栽培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光效栽培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耕作 耕作措施包括翻耕、镇压和垄作等,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表面和根分布层的土壤状况使土壤热特性和水文特性发生变化,影响土壤热量和水分交换,从而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 (一)翻耕 翻耕使表土疏松,反射率降低,吸收辐射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大,空气含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趋小,从而使土壤和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变化剧烈。其对温度的影响,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而有不同。一般是白天温度高而夜间低,日较差大。白天或温暖季节,热量积集表层,因而翻耕影响的那一层温度相对较高,下层则较低。夜间或寒冷季节,由于翻耕地土壤深层向表层传递的热量相对较少,因而表层温度也较低,而深层则较高。这表明翻耕所引起的效应,在低温时间里是表层降温,深层增温;在高温时间里则是表层增温,深层降温。翻耕影响的土层厚度,常因土壤种类、土壤含水量、翻耕深度和土壤疏松程度等的差别而异。一般是温暖季节的白天增温层厚度比寒冷季节的大,而寒冷季节的夜间降温层厚度比温暖季节的大。 翻耕的湿度效应,在较干旱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切断或减弱土层内的毛管联系,使下层土壤水分向上输送减少,减弱土表蒸发,从而使土表形成干土层,抑制土壤水分消耗,土壤下层湿度相对增大。在湿润状态下,翻耕影响层的土壤湿度比其下层大,透水性和持水能力都强;与未翻耕地相比,在一定的时间内翻耕层的土壤湿度相对较高。 (二)镇压 镇压的小气候效应恰与翻耕相反。它使土壤紧密,土壤容重和毛管持水量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都随之增大,因而土壤热交换的日总量相对较高,土壤温度变幅减少。这样在低温时期能保温,在高温时期则能降温,并可使土壤表层水分增加,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 (三)垄作 由于垄上土壤疏松,土壤水分不易上升,土壤表层变干,蒸发量减少,热容量减小,辐射增热和冷却都更加剧烈,因而土壤温度的日较差变大。一般在高温时段可起增温作用,在低温时段起降温作用。垄上疏松的土壤表层在降水多的时期对排泄田间径流、降低土壤湿度也有较大作用。土壤表层的土壤湿度虽相对较低,下层却保持了较多的水分,湿度相对较高。垄向、垄高和垄面倾角的温度效应随日照时数、太阳辐射总量以及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在白天,一般南北垄的温度高于东西垄;南北垄的东侧和西侧温度无甚差别,而东西垄的南侧温度高于北侧。此外,垄作还可改善光照和通风条件。 二、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包括种植行向和密度、间作套种等。不同的种植方式主要通过不同的作物

茶树种植资源简介

茶树种质资源简介 种质指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或体细胞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种质资源亦称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是指一切具有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包括品种、类型、近缘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茶树种质资源是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领域研究的基础。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种质资源的考察与征集;二是种质资源的保存;三是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其中保存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为种质资源保存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茶树育种和茶树生物学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世界各国各主要产茶国均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进展。因此,本文就近年来茶树种质资源保存的研究状况和未来研究趋势作一综述。 一、茶树种质资源在品种改良中的作用 未来茶树育种工作的成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资源能否得到持续而大量的供应,种质是改良品种的物质基础,也是茶树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从目前研究水平看,茶树种质资源至少能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品质育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作为全球性饮料,其品味有待于不断提高,如低咖啡因茶、高香型茶、果味茶、高酯型儿茶素茶等品种的选育,无疑将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优质茶叶的需求。氨基酸成分的基因改良是茶树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氨基酸,特别是茶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在绿茶品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对红茶来说,多酚类物质的作用非常重大,丰富的种质资源材料,为品质育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高光效育种 茶树属于C3植物,植株的光合效率较低,但在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株型结构是提高光合效率和群体产量的首要条件。理想的株型,个体间的竞争和干扰最小,能最有效地共同利用光、热、水、气等营养条件,而植株本身光合功能强,呼吸消耗低。实践证明,骨干枝粗壮,分枝层次多二分布均匀、叶层厚、芽密度大、叶色绿、叶角小、树幅大、根系发达,特别是生理机能强的多为光合效率高的树型。在广大的种质资源中寻找到高光效的个体甚至基因后,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可培育出光合效率高的茶树品种。 (三)抗寒育种 茶树为亚热带树种,由于种植区域不断扩大,不少茶区茶树屡遭低温危害。引进和选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高三复习)

课题: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活动一:现有抗病易倒(TTDD)和易病抗倒(ttdd)的品种,来培育抗病抗倒的高产品种。如果你是育种工作者,请你写出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基因型图解。) 活动二:资料一:随着神舟九号返回舱平安降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中国航天迈上新台阶。从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一大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经历过太空遨游的农作物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比原来普遍增长而且品质也大为提高。 资料二:目前,在苹果上已经获得了抗虫转基因植株,所使用的抗虫基因主要有bt(bacillus thypsin inhibitor)和cpti基因。bt基因是从苏云金杆菌分离出来的杀虫结晶蛋白(icp)基因。cpti对许多害虫都具有抗性,广谱性是其最主要的优点。国外利用cpti基因于1992年成功转化了绿袖苹果;国内达克东等也应用cpt i基因转化了皇家嘎拉,southem杂交证明目的基因存在于苹果基因组中。 问题:1.与杂交育种相比,资料一所说的育种方法有什么优点?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谈谈该育种方法的局限性 2.资料二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所需要的工具及大概步骤是什么?活动三:比较几种育种方法

[活动反馈] 1.(2011 年汕头模拟)已知番茄的红果(A)对黄果(a)为显性,二室(B)对多室(b)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育种工作者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四组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Ⅰ过程培育植物体A 主要应用了______________的原理;在珍贵药材、花卉培养上常用这种方法,其中一个原因是这种育种方式能够保持________________。 (2)用红果多室(Aabb)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Ⅱ、Ⅲ有关实验,则Ⅱ过程中,从花粉形成幼苗B 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分裂。培育植物体B 的方法(Ⅱ)称为______________;该育种方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如果只考虑花粉之间两两融合,图Ⅲ中植物体 C 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要将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除了需要一定的营养条件和植物激素、适宜温度和一定光照、无菌条件等之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Ⅳ过程,通常植物体D 能表现出两个亲本的遗传性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2012 年茂名一模)已知水稻的光效(光能利用效率)由一对基因(A、a)控制,抗病性由另一对基因 (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光效抗病水稻的育种方案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的低光效与高光效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是显性性状,而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辐射处理后得到一株水稻,检测突变基因转录出的mRNA,发现第二个密码子中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该水稻的光能利用效率一定提高吗?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乙培育高光效抗病水稻新品种,为了提高其在子代中的比例,应采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其比例为____。 (4)若下图为一株水稻(Aa)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一个细胞,同一条染色体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同一位点上的基因分别是 A 和 a ,造成这种结果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使水稻的高光效基因在玉米植株中表达,从理论上讲常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 [答案] 1.(1)植物细胞全能性品种的)优良性状 (2)有丝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3)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4)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 2.(1)低光效AABB 或AAbb(写出其中一种即可) (2)不一定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或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密码子来决定) (3)单倍体育种1/2 (4)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基因工程

能源甘蔗种质资源的收集

能源甘蔗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保存 一、立项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项目实施对科学技术、产业或社会等具有的作用与意义,附主要参考文献) 资源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 日益枯竭,世界资源问题日趋严重。能源植物是可再生资源,它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的亲睐,其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缺的问题,而且它的利用不会引起环境的污染(Goldemberg J,2007;Miechael Doran,2004)。 能源植物通常是指那些利用光能效率高,具有合成较高还原性烃的能力,可产生接近石油成分和可替代石油使用的产品的植物以及富含油脂、糖类、淀粉类、纤维素类等的植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对能源植物开展研究,如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色能源工程”、美国的“能源农场”和巴西的“酒精能源计划”等(陈英明,2005)。 目前,可用于生产酒精的能源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麦、木薯、甘薯、土豆等淀粉类作物和甘蔗、甜菜、甜高梁等糖类作物(谭显平,2004)。一些国家和地区以玉米、水稻、小麦、木薯等粮食作物作为生产酒精的原料。对于我国来说,如果这些粮食作物用来作能源植物,这样不仅占用了粮食生产用地,减少了粮食产量,而且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并不提倡用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作为能源植物来大力开发。以多种能源作物进行综合比较,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以甘蔗为最高;产酒精量也名列前茅;以甘蔗为原料制燃料酒精技术完全可行;加工费也是以甘蔗为原料最低,可以大力发展(谭显平,2004;田春龙,2005)。发展能源甘蔗切实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需求。 快速生长的高光效植物是发展生物能源最理想的作物。甘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高效的C4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速度和干物质积累能力。它的光饱和点比其它作物高,CO2补偿点低,呼吸作用少,因此光合作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7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王彩芬,安永平,韩国敏,张文银,马 静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宁夏永宁 750105) 摘要:对水稻转基因技术在抗虫、抗病、抗逆及改良米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水稻; 转基因育种; 进展 中图分类号:S511.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4X(2005)06-0055-0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使生物学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它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上应用很广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在现有稻谷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60%才能满足需要(K hush,199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世界尤其是我国将面临粮食问题的严峻挑战,培育优良品种是提高稻谷产量的主要途径。传统的育种技术已为培育水稻新品种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将在今后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由于品种资源的贫乏,单靠传统育种已很难有大的突破。基因工程技术为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水稻转基因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基因转入水稻,从而实现水稻种质创新和为生产提供优良品种。自1988年以来,国内外已得到了许多水稻转基因植株,涉及到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良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有些已进入田间试验和应用阶段。 1 水稻转基因育种进展 植物转基因育种是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导入植物基因组,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通过直接调控植物相关生物如病毒的表达,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众多材料中,水稻不仅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而且由于其基因组较小、重复序列较少的优点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单子叶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已完成。自1988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水稻以来,水稻转基因技术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成功获得籼稻、粳稻、爪哇稻的转基因植物。随着基因枪转化技术的建立和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成功,水稻基因转化技术日益完善。而且转移目标基因已从报告基因或筛选标记基因进入改良水稻抗性和适应性,以及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重要基因的利用。 1.1 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 水稻是虫害最多的大田作物,稻螟虫和稻飞虱危害最为严重,水稻中抗虫资源贫乏,转基因技术为抗虫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自从1989年实现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抗虫基因转化水稻并得到再生植株以来,转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转抗虫基因水稻包括转Bt基因、转蛋白酶抑制基因和转凝集素基因。在转Bt基因的研究方面,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杨虹等(1989)将Bt基因导入水稻品种台北309、中花8号的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植株;Fujim oto等(1993)通过电激法将cry LAb 基因导入水稻,首次报道了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项友斌等(1999)利用农杆菌介导实现了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cryI A(b)和cryI A(c)在水稻中的转化;黄健秋等(2000)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Bt)基因秀水11和春江11植株;薛庆中等(2002)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双价抗虫基因(cryI Ac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 pTI)浙大19植株;朱常香等(2002)获得Bt和X a21共转化水稻(C48)植株。近几年转Bt基因研究越来越多,进展很快,在籼稻、香稻、爪哇稻、杂交稻、深水稻中获得成功,选育出克螟稻1号、2号、3号(舒庆尧等,1998)。转Bt基因水稻在我国已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有望培育出应用于生产的抗虫品种。 在转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水稻研究方面,通过电激介导原生质体转化,Xu等(1996)把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 pT i转入粳稻品种台北309,转基因植株对大螟和二化螟2种水稻虫害都具有抗性;通过基因枪介导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转化水稻,Duan等(1996)获得了Nipponbare、台南67和Pi4等3个粳稻品种的抗大化螟转基因株系;Lee等(1999)利用PEG介导法将大豆K units胰蛋白酶抑制剂(SK TI)的cDNA转入粳稻Nagdongbyeo的原生质体,再生转基因植株的后代抗褐飞虱。曾黎琼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导入玉优1号、HT-7中;孔维文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PT A和马铃薯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 B401)同时转入超级杂交稻亲本材料1826中。在转凝集素基因水稻研究中,主要是转雪莲花凝集素(G NA)基因,采用基因枪法,英国John Innes Centre(Maqbool等,1999;Rao等,1998;Sudhakar等,1998)把G NA基因导入AS D16、M5、M7、M12、FX92D、Basmati370等籼稻品种中,得到200多株转基因植株,G NA在水稻中呈高水平的组成性表达(用Ubi启动子)或韧皮部专一性表达(用Rssl启动子),转基因植株抗褐飞虱。在我国,傅向东等(1997)用G NA基因枪转化水稻IR72、IR76、珍汕97和秀水11等品种,部分转基因植株子代对褐飞虱有一定抗性;T ang(唐克轩等,1999)通过基因枪介导实现了G NA 基因和X a21基因的共转化,得到了转基因植株。唐克轩等(2003)利用农杆菌介导将半夏凝集素基因(pta)导入粳稻鄂宛105、中花12和籼稻E优532中,获得7个转基因纯系。 1.2 抗病转基因水稻育种 抗病转基因水稻包括转抗病毒基因、抗真菌病害基因和抗细菌病害基因。抗病毒转基因已开展了8种病毒的转基因研究,包括水稻通枯罗病毒(rice tungro disease)、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收稿日期:2005-07-21 作者简介:王彩芬(1968-),女,副研究员,从事水稻花培育种研究。T el:0951-*******E-mail:caifen-68@https://www.360docs.net/doc/636620753.html,

玉米、水稻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及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推荐申报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 玉米、水稻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及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项目针对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多年徘徊和土地质量下降的重大问题,以解决作物传统栽培方式存在的作物植株相互遮阴、光资源利用率低影响产量和耕地不能休耕、秸秆不能高效还田的重大技术难题为突破点,依据地理学和作物栽培学理论,以经纬度、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作物高度等为计算参数,科学量化玉米、水稻最佳种植垄向与垄距。创建了玉米、水稻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构建了玉米苗带轮换休耕耕作模式和玉米秸秆高效还田技术体系;创新性地攻克了粮食产量再提高、休耕耕地、秸秆还田技术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可持续利用贡献了新的技术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成果被李振声、匡廷云和李玉院士等专家鉴定为:‘新模式在作物高光效群体构建方面取得了原创性重大突破,丰富了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作物高光效种植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被列为农业部100项重点推广的技术之一,被写入吉林和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在两省进行重点推广。 经11年研究与6年示范,在我国北方6省(区)22个示范区示范2240万亩,取得玉米增产6-15%、水稻增产5-10%,耕地轮换休耕两年、土壤容重下降、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质量恢复的重大成果。 成果适合在我国北纬40度以北广大地区应用,将成为我国未来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耕地休耕和秸秆还田的首选技术。鉴于成果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及重大价值,建议推荐该成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农业科学技术 项目针对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多年徘徊和土地质量下降的重大问题,以提高单产和地力恢复为目标,解决作物传统栽培方式存在的植株相互遮阴、光能利用率低和耕地不能休耕、秸秆不能高效还田的重大技术难题为突破点,利用经纬度、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作物高度等为计算参数,科学量化玉米、水稻最佳种植垄向与垄距。创建了玉米、水稻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构建了玉米苗带轮换休耕耕作模式和玉米秸秆高效还田技术体系。创新性地攻克了粮食单产再提高、休耕耕地、秸秆还田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粮食增产、地力恢复的国家目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历经11年的研究和6年的应用,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创建了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玉米和水稻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 以减少植株相互遮阴程度为前提,以提高光利用率为目标,利用纬度、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作物株高等参数,科学量化了作物最佳种植垄向(磁南偏西18-23度)和垄距(玉米最佳垄距配置为1.6m+0.4m的2m、2行种植带,1.6m 为通风带,小垄0.4m为种植带;水稻最佳行距配置为大行距0.5m(0.4m)和小

作物育种学重点名词解释

1作物品种:某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相对一致性,生物特性和形态特征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2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 3杂种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4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的。 5地方品种:一般是指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多未经过现代育种技术的遗传修饰,所以又成农家品种。 ?野生近缘种:指现代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及与作物近缘的杂草,包括介于栽培类型和野生类型之间的过度类型。 ?体细胞杂交:诱导两个不同亲本的原生质体互相融合形成异核体,异核体再生出细胞壁进而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发生核融合。这一过程称为 ̄ ̄ 6作物的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计划选育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7高光效育种:是指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形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混合选择育种:是从原始品种群体中,按育种目标的统一要求,选择一批个体,混合脱粒,所得的种子下季与原始品种的种子成对种植,从而进行比较鉴定,如经混合选择的群体确比原品种优越,就可以取代原品种,作为改良品种加以繁殖和推广。 10杂交育种: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货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11远缘杂交:通常将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称为远缘杂交。 12异附加系:是在某物种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1个、1对或2对其他物种的染色体,从而形成1个具有另一物种特性的新类型个体。 13异置换系:是指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所取代而成的新类型个体。

能源甘蔗种质资源的收集

能源甘蔗种质资源的收 集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能源甘蔗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保存 一、立项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项目实施对科学技术、产业或社会等具有的作用与意义,附主要参考文献) 资源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 日益枯竭,世界资源问题日趋严重。能源植物是可再生资源,它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的亲睐,其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缺的问题,而且它的利用不会引起环境的污染(,2007;Miechael Doran,2004)。 能源植物通常是指那些利用光能效率高,具有合成较高还原性烃的能力,可产生接近石油成分和可替代石油使用的产品的植物以及富含油脂、糖类、淀粉类、纤维素类等的植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对能源植物开展研究,如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色能源工程”、美国的“能源农场”和巴西的“酒精能源计划”等(陈英明,2005)。 目前,可用于生产酒精的能源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麦、木薯、甘薯、土豆等淀粉类作物和甘蔗、甜菜、甜高梁等糖类作物(谭显平,2004)。一些国家和地区以玉米、水稻、小麦、木薯等粮食作物作为生产酒精的原料。对于我国来说,如果这些粮食作物用来作能源植物,这样不仅占用了粮食生产用地,减少了粮食产量,而且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并不提倡用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作为能源植物来大力开发。以多种能源作物进行综合比较,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以甘蔗为最高;产酒精量也名列前茅;以甘蔗为原料制燃料酒精技术完全可行;加工费也是以甘蔗为原料最低,可以大力发展(谭显平,2004;田春龙,2005)。发展能源甘蔗切实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需求。 快速生长的高光效植物是发展生物能源最理想的作物。甘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高效的C4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速度和干物质积累能力。它的光饱和点比其它作物高,CO2补偿点低,呼吸作用少,因此光合

水稻论文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24条染色体。水稻喜 栽培稻(Oryza sativa)的外形、稻穗及稻谷 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kg。 水稻属须根系,不定根发达,穗为圆锥花序,自花授粉。是一年生栽 水稻种植 培谷物。秆直立,高30~100cm。叶二列互生,线状披针形,叶舌膜质,2裂。圆锥花序疏松;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含3朵小花,颖极退化,仅留痕迹,顶端小花两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仅留外稃位于两性花之下,常误认作颖片。颖果。原产于中国。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水稻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栽培历史已有14000~18000年。为重要粮食作物;除食用颖果外,可制淀粉、酿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业及医药用[3];稻秆为良好饲料及造纸原料和编织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药用。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 水稻 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cm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收获的稻粒称为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米的食用方法多为煮成饭。在东方、中东及许多其他地区,米可配以各种汤、配菜、主茶食用。碾米的副产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细的米糠粉和从米糠提出的淀粉,均用作饲料。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为食品也可用于工业。碎米用于酿酒、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稻壳可做燃料、填料、抛光剂,可用以制造肥料和糠醛。稻草用作饲料、牲畜垫草、覆盖屋顶材料、包装材料,还可制席垫、服装和扫帚等。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上个世纪晚期,世界稻米年产量平均为4000亿公斤左右,种植面积约1.45亿公顷。世界上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 水稻(6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