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形象分析

关羽形象分析
关羽形象分析

关羽形象分析

2012-11-28 23:35:40

关羽形象分析

作者:刘增洋汉语言文学二班100142***7

摘要:关羽这一人物在民间有极大的声望,形成相当规模的崇拜。然而,历史上的关羽却并非圣人,甚至被陈寿指称刚愎、傲慢。然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却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他骁勇、义胆忠肠、儒雅有风度,与历史人物关羽相差甚远。小说中的关羽和历史上的关羽差距在哪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关羽形象变化如此之大?罗贯中又如何塑造了完人关羽形象?这些都是本文即将涉及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关羽、历史人物、《三国演义》、虚化

入学古代文学之宋元明清以来,三国人物关羽屡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另外,时下影视剧《三国》的热播,也增加了我对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兴趣。关羽的人物形象在正史中,可追溯到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在《三国志》中以“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1】概括其勇,又以“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2】冷酷的评价谓其刚愎、傲慢。那么,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谈到中国小说,就不能不提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评《三国》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3】可谓是众家评论中给出的最中肯的评价,从中也不难看出,这里对关羽形象的赞誉。要说赞誉云长,当然也不能少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评价,小说第七十七回,关羽麦城战败,魂丧酒泉之后,作者诗评曰: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无能奋勇,儒雅更知文。【4】

对小说中的关羽形象给出更加全面艺术化的概括。是的,小说中的关羽是被作者罗贯中进行艺术加工后而产生的人物形象,关羽后来被尊帝,形成较大规模的关公崇拜,与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有很大关系。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对关羽进行如此大的艺术加工呢?罗贯中这样写关羽,到底寄托着他怎样的情感因素?他笔下的关羽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一、关羽的历史面貌和小说中的关羽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是一位勇将,但还算不上义勇盖世的完人。史载华雄实有其人,但非羽杀。【5】单刀会也非关羽赴东吴会鲁肃,恰恰相反,而是鲁肃“单刀”会关羽于江边。【6】而且,死在关羽刀下的人物,多数竟是“借”过来的。比如,华容道释曹之人乃刘备,车胄、蔡阳亦是从刘备剑下借来的,【7】文丑则是从曹操刀下借来的。【8】而且,就连大家最喜欢的关公的那把青云偃月刀、那匹良驹千里赤兔马也有人怀疑说纯属虚构。这样,与正史略略一比,关羽的形象也就大大打了折扣,可是,罗贯中并非不熟悉历史之人,不然浩繁的《三国演义》巨著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令人喜爱,得以传诵,可见,如此美化关羽,势必有因,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般美化关羽呢?

二、美化关羽原因的猜想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刘备乃大汉正统,曹魏篡汉自立,素来与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相悖,为世人所不齿。南宋末年就已经形成的“拥刘反曹”思想,在众多元杂剧和《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多有提及,蜀汉作为汉民族的象征也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生活元朝末年的罗贯中,面对外族入主中原,深受巨大的民族压迫,自然义愤之致,借东汉末年之端隶事,对此思想进行大肆渲染,大加发扬,借以宣扬民族意识。

而蜀汉阵营,除了塑造仁义之君刘备以外,自然还需要在仁主身边塑造出大量能臣悍将,这

样,美化关羽的需求就有了。可是,美化关羽罗贯中是第一人吗?当然不是,我们上文以提到的单刀会早在元初就有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将关羽置于鲁肃之上,而且,唱词中:“小可如千里独行,五关斩将”【9】等,可说明早在此之前已有不少与关羽有关的佳话。所以说,杂剧、平话中所有的桃园结义、千里独行、过关斩将、三战吕布等,已将关羽美化了,那些别人的功劳,早已置给关羽并被传为佳话。

何况,自宋代以来,关羽屡受帝王授封,宋徽宗先后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宋高宗封其为“壮繆义勇王”,宋孝宗改封为“英济王”,【10】可见,屡受外族入侵的汉族统治者为了政治需要,已经开始美化关羽了,这当然也是受民间美化关羽的影响,对黎民百姓乃至统治者自身呼吁英雄救世做出的回应。罗贯中为了创作需要,对关羽“特多好语”,想必也是受民间以及统治者美化关羽的影响,顺应这一趋势吧。

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智勇双全的英雄关云长。

鲁迅称关羽“义勇之概”,关羽确实勇武过人,温酒斩华雄之前,他还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小将,名不见经传,甚至,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屡屡被华雄所阻损兵折将之时,关羽的自告奋勇竟还遭众人耻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人,竟敢自荐出阵迎悍敌,非勇之人且不敢如此冒失啊。关羽之勇在此可见一斑,另外,罗氏为了渲染关羽只勇武过人,末了不忘用“其酒尚温”四字来点化此笔,有关关羽的武功,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另外,我们再看罗氏在写关羽杀颜良、诛文丑时所描绘的场面:“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偃月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竟直奔颜良……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关羽可谓是一人敌千军万马,取敌将首级于万人之中如探囊取物,真是百倍威势,波涌狼卷的战斗场面如在目前,道尽关羽的赫赫神威!写到与文丑交锋,更是费尽一番铺张。先写文丑于万众之中力敌张辽、徐晃二将,极力写出他的勇悍过人,然后再由关羽出场,飞马提刀诛杀文丑,进一步写出关于无与伦比的威势。

当然,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杀蔡阳,单刀赴会等都是罗氏描写关云长勇武盖世的精彩之笔;然而,罗氏除了塑造一个勇猛无比的关羽外,也塑造了一个智谋过人的关羽。比如,《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写刘备攻取汉中,进位汉中王,关羽也在荆州一战取襄阳,围樊城,节节进逼。曹操派于禁领七军来解围,庞德暗箭射伤关羽,使得关羽十余日不能迎战。不久于禁移军罾口川险隘,这时又赶逢八月连日骤雨,关羽忽生奇谋,派人堰住各处水口,待几日大雨泼得襄江水势暴涨起来后,关羽决口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庞德。可见,关云长不只是一个光会耍大刀的悍夫,他也是一个有头脑,有智慧,知谋略的将军,和张飞相比,有其勇且过之;和孔明相比,有其谋,但远不如。不过,在《三国演义》诸多武将谋士之中,能做到勇武和智谋兼得的还真没有几人,关羽可谓是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难得之才。通篇读之,不难发现,关羽相对一般的武将来讲,有着超凡的冷静,这也是一个武将的大智慧啊。

2、忠义盖世的英雄关云长。

“忠义”是《三国演义》浓墨重写的一处,而关羽就是罗氏笔下“忠义”的化身。清人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有三绝,关羽占其一——“义绝”。毛在《读三国志法》中写道: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面如赤心,则极其英灵;秉炽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坚志;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故今来名将第一奇人。【11】从这句评论中不难看出,义是关羽精神中的重点。如果说勇属于人的气质、能力,是外在的;义才是人的道德品质,是人内在的。而且,《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是全面的,既有大义,也有普通的义;既有兄弟手足之义,也有朋友情义和恩义。关羽之义,可谓面面俱到。

关羽出场就是“桃园结义”,日后三兄弟“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跟着刘备奔走天下,手足之

义,处处显露,自不必多讲。曹阿瞒许田打猎中,曹操执天子之弓射翻麋鹿,众人高呼“万岁”。关羽见曹操行此悖逆之事,“剔起卧蚕眉,睁环丹凤眼,提到拍马,要斩曹操。”【12】毛宗岗评关羽此举:“云长之欲杀曹操,为人臣明大义也。”【13】这里的义就是忠君。另外,土山三约中第一条: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汉曹分明,说明关羽心中深明忠君和忠于汉室之道。另外,土山三约为保全二嫂性命也是尽了兄弟之义。降曹后,曹操厚遇关羽,赏金封侯,关羽皆不为所动,惟欣然受赤兔马,曹操察其心志,并派张辽询问,关羽答道:“吾固知曹公待吾甚厚。奈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此,要必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去耳。”辽曰:“倘玄德公已弃世,公何所归乎?”【14】关羽回答:“愿从于地下。”这种对刘备的情意既有兄弟之情,也有忠君之情,总之,关于这份忠义连曹操都被感动了,称赞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15】所以,后来关羽过关斩将,曹操也未与他计较。

于是,也就有了后面的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算是报曹操的恩吧。当然,这里又有关羽看到曹操残兵甚是狼狈不堪,懂了恻隐之心,才放曹操过去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恻隐之心也是一种绝不趁人之危的江湖道义。而且,在放曹之前,关羽就有过这样的义薄云天之举。攻长沙与黄忠交战时,第一日二人交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关羽要用拖刀计砍黄忠,不料黄忠自己马失前蹄,被掀下马来,关于不愿捡这现成的便宜,让黄忠换马再战。此义举赢得黄忠老将的欣赏,才有了后来二人共同辅佐刘备的结局。

关羽的义,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容,既有兄弟情义,又包含着忠君的思想;既有知恩必报、以义相许,将朋友之情看的至高无上的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又带着某种程度的君子气度和怜悯心。正是因为它的复杂内涵,才满足了各阶层人对义的不同理解和需求,才会出现大规模的关于崇拜。

3、儒雅傲慢的英雄关云长。

勇武和忠义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仅限儒雅风度,同时又傲慢自恃。儒雅之风,可以说是三国战将中关羽的独具特点,他赤面长髯,儒雅威仪,风度非凡,我们还是通过几个小例来感受一下吧。华容道上,曹操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关羽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16】威礼兼之,不失儒将风度。曹操深知关羽熟读《春秋》,便援引其中典故打动关羽,使其动了恻隐之心,这不也是儒家倡导的仁义么?关公迎战黄忠时,横刀立马而问曰:“来者莫非黄忠否?”【17】毛宗岗评价说:“写的关公儒雅至极。”【18】罗氏受正统思想观念影响,将关羽和儒家文化进行融合,按照自己对关羽的认识和审美评价,将原本就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的关羽,塑造成一个符合儒家利益和道德观念的人物。

至于关羽的傲慢,我觉得,则更多地显示着他的威武勇猛和自信,更是他气度不凡的一种表现,不足以影响到关羽作为完人的形象。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虽与历史上的人物有几分差距,但我觉得,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关羽无疑是小说中刻画得最完美,艺术效果最恰当的一位艺术人物,当然,如此忠义儒雅的悍将也是一位值得称颂的历史英雄。

注释:

陈寿著:《三国志·关羽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561页。

2、陈寿著:《三国志·关羽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561页。

3、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05年09月第1版,第78页。

4、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458页。

5、陈寿著:《三国志·孙破虏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650页。

6、陈寿著:《三国志·鲁肃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752页。

7、陈寿著:《三国志·先主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520页。

8、陈寿著:《三国志·武帝操》,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13页。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40页。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6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读三国志法》,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1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夹批,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1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4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49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299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316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夹批,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316页

关羽人物形象

关羽人物形象 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是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三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誓词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刘关张的誓词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个义绝的人物形象。关羽华容释曹,在作者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作者极为赞赏,说他是“义重如山”,还引诗称赞他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然而成功的背后却危机四伏,正是这些胜利让他更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 但他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总观关羽,是一个性格复杂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一味的诋毁他,也不能一味的赞誉他,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人物形象。 1

单刀会关羽形象分析

《单刀会》关羽人物形象塑造浅析 《单刀会》描写三国时吴蜀争夺荆州的故事:吴国大将鲁肃定计设宴,邀请蜀汉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赴宴,准备于席间逼其交还荆州。关羽毅然单刀赴会,于杀机四伏中制服了鲁肃,得胜而归。关汉卿写此剧,是在元代蒙古贵族的统治下。作者欲借此唤起群众的民族情感,鼓舞人民的斗志。 该剧结构单纯、紧凑,矛盾冲突极为激烈;表现手法别致,场次安排独具匠心;文词豪壮、情调高昂,极富个性化。关羽这一著名历史人物,虽然经过历代文人不断加工创造,具有一定性格特征,但只有通过关汉卿的《单刀会》,关羽英勇威武、忠贞不屈的英雄形象才显得更为完美。 该剧打破了一般杂剧的规范。前两折全是写东吴鲁肃和乔老、司马徽商议、谋划的情形,而作为剧中主人公的关羽,直到第三折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对此,曾有人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迁就剧中一本四折的体制”,显得“过分牵强”(《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其实,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表面上,前两折写的是东吴方面,而实际上写的是关羽。作者通过东吴鲁肃和乔老、司马徽商议、谋划的情节,既交待了故事的原由:即谦请关羽赴宴,以借机要挟关羽,索取荆州;同时又很自然、巧妙的借乔老、司马徽之口,绘声绘色的叙述了关羽的英雄业绩、盖世雄风。 一、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神勇 第一折关羽并没出场,而是写鲁肃邀请乔国老商讨索要荆州。乔国老断然拒绝,说到“这荆州断然不可取”。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起了关羽的英雄事迹,说他“诛文丑逞粗燥,刺颜良显英豪,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极赞关羽超群的武艺。又描述了他那威风凛凛的神态。“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还说起关羽当年霸陵桥“刀尖儿斜挑锦征袍”,是一个誓死效忠刘备的义士。当鲁肃说起他的三条妙计时,乔国老毫不客气地说道:“休想是三条计,就是千条计,也近不得他。”真是字字长关羽锐气,句句灭鲁肃威风。 鲁肃见搬不动乔国老,只好转而求助于江东隐士司马徽。第二折戏中,司马徽初听鲁肃来请他赴宴喝酒,虽谦虚地推辞了一番后“慨然许诺”,等听到鲁肃说同桌饮酒的还有关羽时,便借“风疾举发”一口回绝,又经不起鲁肃的一再邀请,便向他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躬着腰请关羽;二是要席间跪着劝酒,关羽说要往东便不得往西;三是“他醉了呵你索与我便走,”如要提索取荆州,非但性命不保,只怕还会“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军州”。说起关羽愤怒时“卧蚕眉紧皱,五云山烈火难收”,是个“经不起撩斗”的猛士。接着,司马徽还诉说了关云长立下的汗马功劳:“千里独行觅二友,匹马单刀镇九州……怒扯昆吾坏文丑;麾盖下颜良标了首,蔡阳英雄立取头。”字字句句说尽了关羽的赤胆忠心、勋业卓著,一言一语都极赞关羽的英武勇猛。 二、正面刻画突显英雄本色 第三折关羽正式登场亮相,他自叙了汉朝开邦建国及如今国运衰竭,表明不忘桃园结义恩情,愿与刘备同生共死,誓死效忠“汉家邦”的决心。收到黄文送来的请帖后,他一眼就看穿了鲁肃的别有用心,“休道是画堂别是风光,那里有凤凰杯满捧琼花酿?他安排着巴豆、砒霜。”“也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早已“安排下打凤牢龙,准备着天罗地网。”即便如此,关羽还是毅然决定单刀赴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_三国演义关羽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_三国演义关羽 XX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题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指导教师日期目录摘要、关键词............................................................第1页正文............................................................第1页一、人物形象............................................................第2页(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第2页(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第2页(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第3页(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第4页二、悲剧命运............................................................第5页参考文献 (7)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艺术形象悲剧命运《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 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

论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论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内容摘要:关羽是民间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经过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封建时代偶像,在关羽身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忠义的全部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凝聚,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关羽的忠义观为人们所推崇敬仰的同时,由于它身上深深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体现了儒家忠义的色彩,暴露出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制约了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必然又存在许多消极因素。本文通过丰富事例用历史辩证的方法全面阐述了关羽忠义观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充分肯定了关羽所表现的舍生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也指出了关羽身上带有的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的问题,认为对关羽忠义观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羽形象忠义特征 前言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被称为“三绝”。作者精心加工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对关羽的传奇经历浓墨重彩,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忠义形象,“忠”包含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对“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誓言的恪守。“义”包含了“有恩必报”的人际关系准则,从而构成了关羽内在人格的支柱。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在人们的心里关羽就是忠义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传诵一时。以往学者研究关羽的忠义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过分拔高关羽的忠义精神。而有的又过分贬低关羽的忠义行为。本文着力改变以往传统的关羽忠义的描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辩证的眼光分析看待关羽的忠义观念,一方面通过描写关羽舍生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肯定了关羽忠义的正面效应,关羽的这种忠义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学习借鉴。另一方面又通过描写关羽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揭示了由于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关羽的忠义思想中又包含有诸多复杂的负面效应,必须坚决摒弃。 一、关羽忠义观的正面效应 关羽忠义精神有着悠久而浓厚的历史渊源。忠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义精神传播于古老的神州大地,构成了我们民族魂的要素之一,对我们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小说作者和广大人民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创造和美化了关羽的品质,使之更加理想化,体现了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时代儒家审美趣味,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其正面效应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舍生取义的精神。 关羽自幼读书,学春秋大义,儒家强调“主忠信”,要求对君主忠诚不二、对兄长忠义、对朋友信义。关羽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桃园三结义,其誓词“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体现了关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也是这样实践的。这在《三国演义》败走麦城的章节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由于未能及时攻取樊城,曹操遣大将徐晃率军增援樊城,致使关羽进攻受阻。孙权则乘虚袭夺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北伐失败,退守麦城。《三国演义》通过被围困境、诸葛劝降、生命威胁三个情景来描写关羽的舍生取义。首先,在被围麦城时,关羽没有退缩,在自己已然负伤的情况下,而是仍意图夺回荆州,面对敌将挑衅勇敢迎战,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不变的“汉家”情结。其次,在东吴诸葛瑾劝降时,诸葛瑾以识时务者为俊杰,劝其早日归降。关 1

关羽人物评价

关羽人物形象及《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对于关羽,大家都非常的熟悉。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深受人们的敬佩和赞扬。 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他的故事甚为流传。 罗贯中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鲜明的关羽,而关羽的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英勇骁战,善于谋略。 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 《三国演义》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 在单刀赴会中关羽大无畏的精神威严的气势、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罾口川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更是将关羽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关羽名震华夏,孙曹胆寒。 关羽是五虎将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赏识,曹操不惜使尽千方百计想把他招至门下。 义薄云天,忠贞不移。 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 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 ”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

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 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这种对邪恶势力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好大喜功,自负。 镇守荆州之后的关羽,功高至伟,渐渐变得狂傲起来。 在对待同僚的态度上,他自视高大,眼高过顶。 正是由于关羽的这些缺点,最终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有很大的艺术成就和很高的历史地位。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 《三国演义》通过关羽展示了人物特征描写得出色,展现了其艺术特色和经验,人物的性格也非常鲜明突出。 第五回写关羽斩华雄,完全没有正面展开战斗场面,也不直接描写关羽武艺如何高强,华雄如何被斩,只是从不同方面造成气势,用周围人物的反应来作衬托。 华雄挑战,俞涉、潘凤先后出迎都被杀了,说明华雄是一名非同小可的武将。

关羽形象分析5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 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 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华琛(.)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 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 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笔者认为,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 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 杜赞奇()所说的“语意链”();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 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 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 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 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官方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 源。正因为如此,官方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唐末范掳 《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或言此词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至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荆州玉泉)词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关羽在民间的最初形象,是以凶悍可畏为特征的。《云溪友议》称:“( 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绍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顶刻大掌痕 出其面,历旬愈明。侮侵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这是荆州一带的情形。《北梦琐言》己载的关羽亦有相似的形象:“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抹。摇其患 者,令人热寒战栗,亦无大苦。弘农杨砒挚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语未终,一时股栗。”⑥这是关中一带的情形。这些资料说明,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些 地方广为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 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 羽形象的踪迹。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底下有关云长像。”⑦渲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琶,执令旗,容状可畏”。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 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唐代武庙主神为太公尚父(姜尚),故称太公尚父庙。“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 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至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公,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 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十哲”有为张良、田楞宜、孙武、吴起、乐毅,左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 李勋,关羽并末列其中。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此年礼仪使额真卿奏言:“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于是,“记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人图 形焉”,这位配享者包括范蠢、孙腹、廉颇等古名将。而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也位列其中。⑧至此,关羽 始成为武成王庙的位配享者之一。 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陪把的位置。⑦只是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 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至宣和五年(),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⑦。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其形象受 佛教化和道教化的关羽的较大影响。⑩

三国演义-关羽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关羽听了以后,觉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三件事,首先说到降归大汉,其次说到保护兄长的妻子,最后说到寻找刘备,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

关羽艺术形象分析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 而深深叹息。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笔者将这些故事归纳为三点来分析关羽的勇武。 拳家认为:胆乃技击之主帅。在技击中强调要有“必胜之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

关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是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三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誓词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刘关张的誓词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个义绝的人物形象。关羽华容释曹,在作者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

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作者极为赞赏,说他是“义重如山”,还引诗称赞他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然而成功的背后却危机四伏,正是这些胜利让他更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

关羽形象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关羽形象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关公形象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为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章回小说。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一篇《关张马黄赵传》,其中的关公形象为历史记载。陈寿评述道:“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他此时的特点概括为忠义、勇武、高傲、刚愎、不能容忍。 在民间传说以及其他的阶段,主要在道德和才能上对关公加以强化。宋代的《三国志平话》中为了迎合普通大众的心理,说话艺人,强调了关公的平民出身,说话做事有甚至些粗俗,并且模糊处理了关公之死。 在元杂剧中关公的形象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升华到了新的层次-----成为了汉民族的象征。宋元之时,汉民族屡受少数民族的欺压,特别是在元朝,汉人地位低下。此时剧作家充分发挥想象将关羽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英武豪迈、事业辉煌、高大完美,无与伦比的英雄楷模。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吸收前人的大量经验,加上自己的理解,将关羽写成“义绝”。对关羽外表的描写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红枣,唇若施脂,丹凤眼,卧蚕眉,青龙偃月刀,啸风赤兔马。”给人感觉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青史对灯”一节还表现他的儒雅,至此他已是文武双全了。 关羽以忠义传世,在下邳兵败降曹,斩颜良文丑后又追兄而去时,曹操赞美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关羽作为忠义的楷模,勇武的化身,充分体现了阳刚之美,寄托着士大夫和大众的道德理想、审美追求。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生物系 黄东方 2010221106200050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关羽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之关羽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公元161年生,河东解良人,在三国演义里提到他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关羽杀之后逃难江湖,于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是身长九尺(汉尺一尺是现在的23.4公分),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大家都知道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刘关张三人是三国中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异姓兄弟,关羽终日随同刘备,八方征战,不畏艰险。关羽是三国时代中武力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侧重刻画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单挑战斗,公元200年刘备偷袭徐州,杀死徐州刺使车胄,关羽驻守下邳,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赚城杀车胄”。同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待他礼遇十分周到,拜他为偏将军。公元201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曹操派关羽张辽迎击颜良,关羽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取下他的首级回到阵中,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这可以说是历史上关羽的成名战,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因“斩华雄战吕布”闻名于诸侯,小说里斩颜良诛文丑的不过是给关羽的勇武锦上添花而已,但历史上关羽在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而且离开曹操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小说中添加的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关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头有毒,每逢阴雨天骨头便疼痛,关羽接受医生的建议刮骨疗毒,并在动手术时举杯畅饮,谈笑自若。小说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时中曹仁军毒箭,得华佗进行医疗。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在小说中也是那时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卫的樊城(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援助曹仁,结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处被关羽水淹七军(罾口,网者也,“鱼”入“罾口”岂能久乎?此乃小说一戏剧性解释),于禁投降,庞德被关羽斩杀,自此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曾因欲避关羽锋芒而从许昌迁都(樊城乃魏都城许昌最后屏障),后因司马懿、蒋济力阻并建言鼓动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在此之前孙权曾派使者到关羽处,希望娶关羽之女为子媳,而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58岁,蜀汉后追谥关羽壮缪侯。纵观关羽一生,无愧于戎马生涯,历经百战,而最后却输在他的弱点“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鲁迅曾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宋、元时期关羽被尊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时期被尊为“大帝”,四处立庙。关羽有三子一女,一义子关平,关平原是汝南关定庄上关定次子,有兄关宁,学文。次子关兴,字安国,受诸葛亮器重,北伐时任龙骧将军,关兴有子关统、关彝。关羽三子关索,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曾用其做先锋,水浒传里杨雄名号“病关索”我想应该就是指他,另有一女关凤,孙权为其子求婚未果。关于关羽的武力是无可非议的,他温酒斩华雄,仅一合斩颜良,战不二合斩文丑,五关六将等无名下将则必说了,他能在老年勇战庞德也可以看出他过人的武力,但虎牢关前他与张飞二人合战吕布却不能胜,可见吕布之勇武要略胜一筹,而关羽与张飞谁更强呢?我不好下定论,但在看他们二人战袁术部将纪灵可略窥一二:关羽与之战三十合而不胜,张飞战十合斩纪灵于马下。有对联赞关羽: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丧胆单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附件2: 衡水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内容摘要】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刚毅果敢、深通谋略;忠贞冠绝、义薄云天;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艺术形象悲剧命运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1-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关羽人物形象分析

我最喜欢关公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关羽,因为他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深深地折服了我。 在“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关羽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与刘张二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关羽华容释曹,在我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而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我极为赞赏,他不仅是“义重如山”,而且更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的真正英雄啊!。 我认为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虽然成功的背后危机四伏,胜利也让他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但瑕不掩瑜,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他仍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今天,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慢慢淡出了人们的心中,我要弘扬。而他身上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这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难得啊! 当然,我爱这位英雄,但也主张摒弃他身上的不足。比如当他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这一点我觉得是要不得的。所以,再好的英雄,我们不能一味的诋毁他,也不能一味的赞誉他,而是要扬其长避其短。

关羽性格特点分析

关羽性格特点分析 关羽:面如重枣,唇若涂丹,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字云长_、美髯公关公,被曹操封为_汉寿亭侯,使一把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忠义是他的主要特点 《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 关羽温酒斩华雄(第5回) 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大将华雄连斩数将,各路诸侯大惊失色。②关羽高声请缨,发誓胜不了华雄愿意受斩。③曹操倒了杯热酒给关羽。④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⑤他提刀上马,没一会儿便砍下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那杯酒还温着。 屯土山关公三约(第25回) ①曹操攻下徐州后,欲取下邳,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

②曹操派人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③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④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⑤曹操应允。 身在曹营心在汉(第26回) ①曹操班师回许都,让关羽同甘、糜二夫人同住一处,欲陷之不义。②关羽则秉烛于门外,通宵伫立,待二位夫人甚为恭敬。③曹操厚待关羽,送美女,赐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④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接受赤兔马。⑤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刘备下落,可以骑它速去相见,曹操后悔不已。 关云长挂印封金(第26回) ①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到相府辞别曹操。②曹操为了挽留关羽,假托有病,挂避客牌不见,张辽也托病不出。③关羽无奈,只得留下书信一封,辞别曹操。④将曹操所赐金银,一一封在库中,分毫未动,汉寿亭侯之印挂在堂上。⑤关羽喝退门吏,带上嫂嫂,去寻刘备。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众人皆知,他为人勇猛、忠义、智慧,他的忠义精神为后人所推崇和膜拜,在感叹他侠义忠勇的同时,也在努力学习他的忠义精神。在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终把他塑造成忠义的楷模,勇武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时也是寄托了后人对忠义之士的渴望。我将从关羽的言语行动,勇猛智慧,曹操爱惜其才和关羽对后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关羽的忠义形象。 关键词:关羽;忠义;智慧;崇拜 谈起关羽,人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国演义》所描绘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人称其为“美髯公”,“头戴青巾,身着绿色战袍,手拿青龙偃月刀,足跨追风赤兔马”的英雄形象。他身披战袍,左手捻须,右手拿一本《春秋》,专注读书的形象至今还清晰的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1]千百年来,关羽被尊称为“武圣”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武力超群,而在于他有智谋有胆识有谋略。这些特点不仅仅为那些侠客武士所崇拜,并为士子圣贤所赞扬。他的这些外表形象实际上是对其忠义智慧胆识文化特色的表现。时至今日,不少地方还有关羽的庙宇,正说明对他的崇拜热情到现在也没有丝毫的减弱。他能有如此待遇并不是因为后人崇拜他的武力,而是推崇他的忠勇、守信、仁义。 一、以言语、行动写忠义 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关羽的核心品质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通过其语言、行动写出他的性格特点,来展示“忠义”形象,他的这些品格特点震撼着人的内心,不仅在当时为人感叹,到现在人们也是极为推崇。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自己许下的忠义诺言。 (一)刘、关、张三豪杰桃园结义 小说从一开始,通过写“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着力刻画了关羽的高大威武忠义双全的形象,从人物一出场就对关羽的忠义作出质的规定。视其形貌:“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2]关羽英雄洒脱的气质,忠厚重义的品格,使我们如见其人。从其外貌上更是符合中国古代戏剧脸谱的特色,“重枣”色既为红色,红色在戏剧脸谱中象征忠义。关羽以其独特的外貌,在向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